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梦回清明上河图-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柳逸玄听向忠辉的这番话倒是挺合自己的心意,知道他是一州郡王,又已年近花甲,不愿管皇家的这些破事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他今天把自己叫过来的目的,确实让柳逸玄好一番猜测。
“老王爷方才关于和亲之事的言论,也正是晚生的看法,数日之前我曾与令郎同在康王帐下为参将,目睹了金兵的勇武与凶残,他们此次南下绝对不是单单为了抢夺我们的财产,而是有计划有预谋的灭亡我们的国家,只是圣上被朝中的大臣迷住双眼,一时分不清局势,才做出派公主和亲这种错误决定!”
“圣上的决策老夫不敢私议,只是犬子前日来信却也说到了济州战事。”
“哦?不知济州战况如何啊?”柳逸玄自从离开山东,一直没有得到康王那边的消息,也不知济州、东平一带的战事发展到什么地步了,今日听到向金奎给他老父寄来书信,便想着要打探几句。
那老郡王摇了摇头,叹息道:“唉,据犬子信中所言,济州已于三日前被金兵攻破,济王带着残兵败将逃往胶东去了,康王见济州城破,便带着兵马退到相州了。”
“哦,这是早晚的事。”柳逸玄对济州的结局并不感到吃惊,只是济州一破,金兵东线便没了阻碍,下一步他们一路杀奔京城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老王爷,今日您叫晚生过来,不会只是想跟我说这些吧?”柳逸玄又想到此时自己的处境,便又对向忠辉起了戒心。
向忠辉捋了捋胡子笑道:“那自然不是,我今天请柳公子过来,确实是有别的事情,柳公子,你还记得上次你来钧州时一直想看的那幅画吗?”
“《清明上河图》?我死都记得它!怎么了?”柳逸玄立马来了精神。
“今日请柳公子前来,就是想让你看看那幅画的!”向忠辉笑道。
“真的吗?这太好了!”柳逸玄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前番费了那么大的力气,只求能看上一眼那幅《清明上河图》,谁知向忠辉屡次拒绝死活不肯,今日他突然发了慈悲,倒主动要把画拿出来,这让柳逸玄喜出望外。
然而,天下没有掉馅饼的好事,柳逸玄看这向忠辉虽然慈眉善目,但绝对是个老狐狸,他今日把画拿出来供柳逸玄观赏,事情绝对不会这么简单,精彩后文,期待更新。(未完待续。。)
………………………………
第五十章 郡王有请(下)
尽管柳逸玄知道这向忠辉不怀好意,但他也无法抵挡住心中对那幅《清明上河图》的好奇,因为这幅画是他来到北宋的原因,或许也是他离开北宋的钥匙。柳逸玄前番私自跑来钧州,就是想看一看这幅画在北宋是个什么样子,从而确定一下故宫博物院的那幅藏品是不是真迹,也算替他爷爷完成了的一个未了的心愿,可是向忠辉对此事十分谨慎,死活都不答应让柳逸玄看画,还甚至封锁消息,不想让外界更多的人知道这幅画的下落。
向忠辉带着柳逸玄和灵儿转到书房的里间,只让管家孔来升在旁边招呼着,自己转过格栅,拉起一道门帘往密室里去了。
“两位请在此稍候,我们老爷去取画了,马上就会出来。”那孔来升边说边又给柳逸玄和灵儿倒茶,倒完茶之后又跟柳逸玄客套了几句,别的话也不敢多问。
柳逸玄看了孔来升一眼,觉得他倒也是个忠心耿耿的奴仆,这向忠辉素来喜好收藏,各种瓷器字画摆满了整个屋子,柳逸玄起身往书房的墙壁上观望了一番,墙上挂的一些字画多是北宋当时的名家作品。向忠辉身为郡王,又常与文人墨客来往,他的书房里有几幅当代名家的作品自然也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可柳逸玄知道,对于任何一个收藏家来说,能摆在外面供客人欣赏的往往都不是精品,这间书房肯定会有密室,而密室里的藏品才是主人的最爱。
柳逸玄来问孔来升:“孔管家,你们老王爷有几个儿女啊?”
孔来升不知柳逸玄何意,只当他是闲聊,便笑着回道:“我们老王爷有两位公子和一位郡主,现如今郡主已经出嫁,这大公子和二公子也都各自成家,二公子半月前被圣上调到康王帐下去了山东。只有大公子还留在王爷身边,担任这钧州守备之职。”
“哦,实不相瞒,我也是刚从康王那里回来不久,也曾见过你家二公子,觉得他人还不错。”
那孔来升又问道:“听说山东一带仗打的很凶,金兵一路南下势如破竹,难道这金国人真要灭亡我们大宋吗?”
柳逸玄从孔来升眼里看到了些许的担忧,因为作为一个郡王府里的管家,他本没有必要关心前方的战事。只是现如今他们的二公子去了战场,宋军在前线又是连连失利,这就让更多的普通大宋百姓开始关心起来国家的命运,柳逸玄正要跟孔来升说一下当今的局势,却见老郡王向忠辉手捧着一幅画轴从格栅后面掀开门帘走了出来。孔来升一见主人来了,便起身过来服侍,便把刚才的闲篇撂下了。
“柳公子,这就是你一直想看的那幅画。”向忠辉略带神秘地将那幅长轴捧了出来,便带着众人走到书房一侧的书案边。把一张干净整洁的桌布铺在案子上,又让管家把房门掩了窗户关了,便轻轻地打开那幅卷轴。
这幅五米多长的卷轴卷起来的直径也有四五寸,被向忠辉缓缓地由首到尾打开。略过了卷首处长达一尺多长的白绢,柳逸玄才看到了画面的开始部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山水长卷,长卷的欣赏往往不是将画面完全展开,因为画卷的尺幅太长。完全展开也没有那么大的空间,因此在欣赏长卷时会一边打开画面,一边又顺势将看过的部分卷起。整个过程就好比是看西洋镜或者是走马灯。
中国古代山水长卷多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这与西方油画的焦点透视法有很大的不同。散点透视构图法的特点是画家在创作时不需要待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察,也不受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也正是由于这种构图方法的不同,所以中国的山水画能够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同时,对于欣赏者来讲,也很容易跟随作者创作时的视角来感受作者眼中的世界。
钧州郡王向忠辉此时慢慢将画轴打开,而他的管家孔来升只在一端负责将看过的部分卷起,柳逸玄和灵儿围拢在向忠辉身旁,仔细观赏着这幅山水名作。
《清明上河图》长卷整体可分为郊外风光、汴河场景和城内街市三大部分,卷首处正是汴梁城郊外的风景。柳逸玄俯身仔细观察着画面,却发现这幅长卷与在故宫博物院看到的那幅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在画面的色彩上,眼前的这幅画明显是色泽鲜亮,画中远山含黛近水流青,鹅黄色的柳枝迎风飞摆,麦田里的绿苗清晰可见,就连街道房屋上的青瓦都是崭新的墨色,显然是一幅刚完成不久的画作,没有岁月留下的沧桑感。
其次是题跋上,这幅画最开始的地方确有“清明上河图”五个大字,并且是用瘦金体书就而成,但柳逸玄并没有看到宋徽宗的龙头小印,也没有见到宋徽宗“天下一人”的个性签名。第三便是柳逸玄最关心的画面开始处的那处残损,柳逸玄仔细在画中找到城外的那个村落,然后又找到河边的那棵粗大的柳树,在柳树旁边的乡间小路上果然看到了有两个行人在牵着马匹赶路,而其中的一匹马只露出头部而不见身子,这点倒是和后世流传的那幅作品完全吻合。
然而,柳逸玄越是仔细地观赏这幅画卷,越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奇怪的感觉,从色彩上来看,这幅画完成于宣和二年,距靖康元年已有六年时间,但眼前的这幅画看起来色泽过于鲜亮,作画用的宣纸纹理清晰泛白,仿佛是刚画过没多少时间,柳逸玄虽然不是学国画的出身,但也知道墨色一旦浸入宣纸,时间一久就会渗入宣纸的纹理之中,与刚刚完成的画作多少会有些细微的差别。
再来说画上的题跋,据说当年张择端将这幅画呈给徽宗看时,徽宗不仅给画题了字,还盖上了自己的双龙小印,可是这幅画却不见徽宗的印章。柳逸玄又仔细看了看那五个用廋金体书写的题词,虽然书写风格和字体结构都符合宋徽宗的特点,但是如果仔细去看的话,还是隐约可见字体笔画的周围会有浅浅的一圈勾勒痕迹。从这两点来看,柳逸玄判定眼前的这幅《清明上河图》应该是一件高质量的摹本。
“临”和“摹”都是按照原作进行仿制的过程,临,就是照着原作进行写或画,但与原作的符合相似程度不高,而摹,就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摹画时先用薄纸铺在原作上,然后用极细的勾线笔按照原作的笔迹或形状进行勾勒,当把原作中的形象轮廓勾勒出来之后,在比着原作进行上色,如此仿制出来的作品与原作的相似度极高,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并且多数摹本都能保留原作者的行笔或绘画风格,几乎可以看作是原作。
摹本虽然是在仿制,但也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高质量的摹本其艺术价值仍然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幅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虽然不是王羲之的真迹,但却是唐人的摹本,其相似程度可以看作与真迹无二,也被历来的收藏者奉为神品,在真迹没有现世之前,这幅《兰亭集序》的唐代摹本仍然被视作王羲之书法作品的巅峰之作,也是台北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柳逸玄盯着眼前的这幅画沉思良久,他不知道向忠辉拿出这幅摹本给自己看到底是什么用意。“这老头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不愿意给我看那幅真迹也就罢了,干嘛非得拿出一幅假画给我看呢?难道又是在考我?”
柳逸玄看了看站在一旁一直盯着自己的老郡王向忠辉,他倒是慈眉善目,一脸笑呵呵的样子。向忠辉眯着眼睛问道:“柳公子怎么样,你看这幅画可是翰林院张画师的真迹否?”
柳逸玄没有答话,灵儿倒在旁边点了点头,插嘴说道:“嗯,我看像是真的!当年我在父皇书房里看到的那幅画应该就是这一幅!”
“公主可真是好眼力啊,当年太上皇赏给老夫的就是眼前这幅山水长卷啊!”边说边又看了看柳逸玄的反应,柳逸玄只是佯装不在听他们的讲话,而是低头仔细看着画面上的人物和街市场景。那向忠辉见柳逸玄迟迟不表态,连忙又问了一句:“柳公子,你看这幅画的真伪如何啊?”
柳逸玄这才回过头来,连忙笑道:“老王爷开玩笑了不是,这幅画是太上皇赐给您的,那岂能有假?晚生看来,这幅画是真迹无疑了!”又指着画言道:“王爷您来看,这幅画卷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远处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街市上的文字招牌,丝毫不失,这等高超的技法,必定是出于宫廷画师张择端之手啊!”
“好!柳公子果然眼里不俗,来人,快快备下酒宴,我要好好宴请二位贵客!”向忠辉笑逐颜开,连忙吩咐下人款待柳逸玄和灵儿。柳逸玄明明认出这幅画并非真迹,却为何谎称眼前这幅画便是真迹,到底他是作何考虑,且待后文。(未完待续。。)
………………………………
第五十一章 异地相逢
柳逸玄和灵儿在郡王府饱餐了一顿,因为离开京城的这些天两个人一直亏待着自己的肚子,还好今天向忠辉设宴款待,柳逸玄和灵儿自然不会客气。
柳逸玄相信自己的判断,他知道向忠辉拿给自己看的那幅画十有**是一幅高质量的摹本,但他却没有一语道破,反而还把那幅赝品好声夸赞了一番,柳逸玄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有他自己的考虑的。
首先来说,柳逸玄现在还是一个拐带公主出宫的逃犯,是一个朝廷正在通缉的人,虽然现在钦宗为前线战事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心思再去管这些琐事,但当初下旨追捕柳逸玄的文书还没被撤销,现在自己身处钧州,那老郡王又知道自己的身份,此时行事必然要十分谨慎,不可再节外生枝。
再次来说,向忠辉让自己去他书房赏画,绝对不是出于好客,肯定有其他的目的,柳逸玄见那幅摹本制作精良,用笔工细,应该是出自于向忠辉或者其亲信门客之手,这向忠辉也是丹青高手,亲自仿制了这幅长卷其用意也是可想而知的。古来造假,目的无非两种,一是为了坑蒙拐骗,拿着赝品说是真品,进而坑骗别人的钱财。二则是为了偷梁换柱掩人耳目,从而保护那幅真品。向忠辉身为郡王,早已是位极人臣,肯定不是为了谋取什么钱财,那么他伪造这幅《清明上河图》的目的只能是为了鱼目混珠,保护住自己手里的那幅真迹,即使在他死后会把那幅真迹带进棺材里也说不准。
同样是喜爱收藏之人,柳逸玄对向忠辉的做法完全理解。自古的收藏大家,都是喜欢吃独食的,手里一旦有了喜欢的物件,就不愿意拿出来给别人看,这幅《清明上河图》虽是当年徽宗密赐与向忠辉的。外人很少有人知道,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即便向忠辉保密工作做得再好,也难免身边的人不泄露出去。再加上六月间柳逸玄私闯钧州一事,也是引起不小的轰动,当时御史中丞秦桧曾以钦差身份来查案。许多来参加“赏瓷大会”古董商人也在钧州,难免有人会打听到相关的消息。
柳逸玄最终还是没有指出那幅画的真伪,只带着灵儿在郡王府大吃了一顿。那向忠辉见柳逸玄也没有认出自己仿作是真是假,因此便安心了不少。其实对于这位酷爱书画的老郡王来讲,他仿造这一幅宫廷画也并无其他恶意。只是想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而已,万一哪天有人要来看这幅画,来者若是其他的皇亲贵胄,或是哪位王爷,他便不好将别人拒之门外,到那时若将这幅仿作拿了出来,也可免了许多麻烦。再者说,这幅画一旦被外人知晓。保不准会有谁惦记着,若手里有个备份,万一出现了什么意外。也好有个后手。
向忠辉的这番考虑也并非没有道理,因为现在宋金两国战事不明,大宋朝廷前途未卜,他要想保住自己手里的这幅传世名画,不让这幅画被战火损坏,就必须采取一些非常措施。这也是为什么柳逸玄能够理解向忠辉的原因,他知道老头是真心喜爱这幅画。他必然会花费心思去保护这幅画,虽然自己一时无法看到那幅真迹。但总比因为自己的冒失而引起向忠辉的怀疑要好,再者说,现在自己跟灵儿也是前途未卜,也没有过多心思去管这些。
柳逸玄和灵儿顺利地离开了郡王府,二人刚回到客栈,就听那张三媳妇过来禀报,说有两位从京城来的客人在店内等候。柳逸玄进了客栈来看,原来是自家的两个小厮升官和发财。
升官、发财一见柳逸玄回来,急忙过来施礼,柳逸玄见大厅内有许多闲杂人等,便唤了两位小厮到隐蔽处问话。
“老爷、夫人可来了?他们到哪儿了?”
“回公子的话,老爷和夫人已到了城外十五里处,老夫人让我们两个先过来探探路,看看今晚在哪里落脚。”
“哦?太好了,这么说皇上已批准了我老爹辞官的奏折?”
“是的,听胡管家说,一开始圣上并不同意老爷辞官,老爷在大殿上苦苦哀求了半日,又有那朱太师在一旁排挤,圣上自然就准了老爷的辞呈,唉,没想到老爷对朝廷忠心耿耿,竟落得个……”说罢便连连惋惜。
可柳逸玄却不觉得这事有什么好惋惜的,这对他来说却是天大的好事,他握着灵儿的手兴奋地言道:“灵儿,你听见了吗,我们可以一起回襄阳老家过安稳的日子了,咱们再也不回京城了,再也不受这份鸟气了!”
灵儿见柳逸玄如此开心,也迎着脸对他微微一笑,然后便黯然低头,若有所思。
柳逸玄见她闷闷不乐,便又问道:“灵儿,你怎么了,跟我一起去襄阳老家,你不愿意吗?灵儿,你是不是…后悔了啊?”
灵儿眼中含泪,摇头说道:“没有,没有,跟玄哥哥无论去哪里我都不会后悔,只是…京城里还有我的父皇和母后,皇宫是我住了十七年的家,难道我母后和皇兄真的就不要我了吗?”说着便又留下委屈的眼泪。
“不哭了,傻丫头,你怎么又想这些了,我不是都跟你说过了吗,这怨不得你的皇兄和母后,这都怪那些北方的金国人,他们要来攻打京城,我们先到别处躲一躲,等打完了仗,赶跑了金国人,咱们在来京城看你的父皇和母后便是!别哭了,你不是还有我吗,我爹娘也都会对你好的!”柳逸玄好言将灵儿宽慰了一番,但并没有告诉灵儿关于北宋的结局,因为他不想让她知道。
柳逸玄得知父母已到了钧州城外,连忙又向老板娘多订了几间客房,打算让自己的父母和家人们今夜就在这鸿来客栈落脚,张三夫妇一见生意上门,又是一阵忙活,柳逸玄又吩咐客栈伙计准备好酒菜,自己带着升官往北门外迎接去了。
约摸到了日落时分,柳逸玄远远看到十里长亭之外有四五辆马车的影子,升官指着那车队言道:“公子快看,那就是咱们府的车队!”
柳逸玄策马前去迎接,果然见到头一辆马车上坐的就是管家刘福,刘管家没有穿往日那件绸缎马甲,只穿着一件青灰色大褂,头上戴着一顶黑色棉帽,看起来倒真像个赶车的马夫。
“刘管家,老爷和老夫人在哪儿呢?”柳逸玄问道。
“玄儿,我们在这儿呢!”范夫人从后面的马车里探出身子,对着儿子高声唤道。
柳逸玄急忙赶到范夫人车前,下马言道:“娘,可把你们盼来了,你们可让孩儿好等啊!”
范夫人见到儿子,满心欢喜地笑道:“好儿子,等急了吧,这都怪你这好爹,跟皇上辞个职还费了三天的功夫,又在家收拾了两天,这不,就耽搁到现在!”
原来范夫人与柳安国同坐一辆马车,二人听到儿子出城迎接,只有范夫人探出帘外与儿子说话,这柳安国只在车里闭目养神,听到范夫人抱怨自己,也把身子探出来训道:“你嚷嚷什么,这怎么能怪我呢,是皇上不批我的奏折,我又有什么办法!”
柳逸玄一见他父亲露了面,连忙又俯身施礼道:“孩儿给父亲请安了。”
柳逸玄再来看柳安国的衣着,倒也是一身素雅,只见他身穿一件灰色宽肩道袍,头上束着一条青色纶巾,手里还握着一卷破旧的《论语》,他见柳逸玄在一旁施礼,只将手一摆,示意他免礼,便问道:“住的地方都安排好了吗?”
“都安排妥当了,只是咱们这次回老家,一共带了多少下人?我怕房间订的不够。”柳逸玄回道。
“咳,哪有多少下人!府里的下人们都让我给解散了,我屋里的丫鬟只带了春兰、秋菊两个,然后就是你的两个小厮,还有老爷身边的刘管家,以及四个赶车的车夫,一共是十一个人!”
“哦。”柳逸玄点了点,又翘身朝后面的三辆马车看了看,问道:“娘,后面怎么还有三辆马车,咱们家有这么多的金银细软啊?”
范夫人冷笑道:“哪有什么金银细软啊,都是些没用的的东西,光你爹的那些破书就有两车,让他扔了他还不舍得扔!”又悄悄地凑到柳逸玄耳边说道:“真正值钱的东西,都在娘这儿呢!”说着又指了指车内的一个红漆木箱。
柳逸玄一看便知道那里肯定是此次搬家带的盘缠钱,但又见那箱子也不是很大,即便里面全是金砖也不过四五千两。柳逸玄知道父亲柳安国为官清正,这些年并没有多少积蓄,但能看到父母平安出城,能看到一家人在异地团圆,便早已是心满意足了。
柳逸玄指着前面的城门对范夫人言道:“娘,前面便是钧州城了,孩儿这就带你们入城!”
(本章完)(未完待续)
………………………………
第五十二章 返回故里
柳逸玄带着父母和家人进了鸿来客栈,店里的张三夫妇知道是京官告老还乡路过本地,便又多安排了些人手前来照应。范夫人见儿子已将住处安排妥当,也是一阵欣喜,只带着众人进了店里。
灵儿知道柳逸玄父母到来,欢快地跑来厅前迎候,这柳家二老见到公主连忙要施礼参拜,灵儿一把拦住道:“姨夫姨母何必如此,这里又不是京城,哪里有那么多的礼节,再者说了,我是跟玄哥哥抗旨逃出来的,早就不是什么公主了,你们以后就把我当做你们的女儿吧!”说完嘿嘿一笑。
“当什么女儿啊,要当也是儿媳妇!”柳逸玄一边说着一边又把他揽入怀中,引得灵儿在众人面前脸都红了。
范夫人笑道:“是啊,灵儿,你本来就应该是我们柳家的儿媳妇的,这下好了,我们一家就算团圆了,等我们回到襄阳老家挑个好日子,就把你俩的婚事给办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