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士-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器,你比我强的多。”

    两个人互相说着辛酸史,之间的关系立刻亲近了许多。直到罗信离开王府大门,裕王还拉着他的手恋恋不舍。眼中流露出希翼道:

    “不器,我这一生没有朋友,不器可为我友乎?”

    罗信沉默了一下,低声道:“在朱兄没有登基之前,我们是朋友。”

    裕王身子就是一振道:“不器,不管到什么时候。我们都是朋友,我在这里立誓,只要你不负我,我一定不负你。”

    罗信脸上并没有现出什么感激之色,对于裕王的立誓他也没有放在心上。也许裕王此时说的是心里话,但是罗信认为很大的可能是裕王在拉拢自己。没有可能两个人就见了两面。下了一盘棋,喝了一顿酒,就成了知己。

    你当老朱家的人都是傻子吗?

    等他当了皇帝,谁还记得这个誓言?谁还敢提这个誓言?

    看着罗信洒脱的离开,裕王的双手精芒闪烁,最终却化作一声感慨。

    到底是罗信啊!对于自己的示好依旧云淡风轻。

    罗信离开了裕王府还没有多远,便见到对面行来了一辆马车。罗信向着道边挪了挪,继续向前行去。在他和马车相错的瞬间,突然听到有人在唤他。

    “不器!”

    罗信顿住了脚步转头望去,便见到车窗内露出了张居正的脸。

    “太岳兄!”

    “不器你这是从何而来?”这个时候马车已经停了下来,张居正从马车上跳了下来。

    “刚从裕王府出来。”

    “哦?王妃的病情如何?”张居正急忙问道。

    罗信心中就是一动,谁说张居正性格木纳,看来这张居正十分看好裕王,在紧紧地抱着裕王的大腿啊。就等着裕王登基,他好鹏程万里。不过,想了想,张居正也不可能是一个性格木纳,完全耿直之人。要知道大明的党争就是从高拱,徐阶和张居正这三个人开始的。

    别看张居正是徐阶的学生,但是和他的老师徐阶争起来却丝毫不让。徐阶原本就是一个谨小慎微之人,而且在严嵩为内阁首府的时候,表现得太过跟屁虫了,所以他成为内阁首府之后,根本就压服不住百官,特别是来自高拱的强势逼迫。

    徐阶本想着将张居正弄进内阁,成为自己的强有力的助手,但是当张居正进入内阁之后,却与高拱联手将徐阶逼走。徐阶告老还乡之后,张居正又与高拱相争,为大明开启了党争的洪流,到了万历期间,党争更是厉害,东林党就是党争中的一只怪兽,生生地将大明争得更加糜烂。

    裕王妃生病,得到消息的不可能只有张居正一人,但是在罗信离开裕王府到如今,却只有张居正一个人赶来,可见裕王如今在百官心中的地位,也可见张居正的目光独到。

    “已经痊愈了!”罗信含笑说道。

    张居正明显地松了一口气,然后奇怪地问道:“不器今日怎么去了王府?”

    罗信的脸上便现出了苦笑,将事情的经过简单地说了一遍。张居正的眼中就隐晦地闪过了一道光芒。

    “王妃的病竟然是不器给治愈的?而且王爷还请不器喝酒了?”

    他的心中电转,此时再去裕王府已经不重要了,裕王说不定已经喝的差不多,然后睡了。倒是眼前的罗信急需结交一下。他知道罗信和徐阶的恩怨,也知道罗信知道他是徐阶的学生,如此就更要打消罗信对他的忌惮。于是,脸上便现出了笑容道:

    “不器,今日有缘,不如我们喝杯茶?”

    罗信自然不能够拒绝,他当初连徐鲁卿都没有拒绝,怎么可能生硬地拒绝张居正这个未来的大能?

    而且他也知道张居正并不是和徐阶一条心,如果能够争取……哪怕是合作,何乐而不为?

    于是,罗信便拱手道:“哪里有让太岳兄请的道理,还是由小弟做东。”

    “哈哈哈……”张居正开心地大笑道:“你我兄弟,原本不应为此相争,但是既然贤弟提到做东,我比你早到京城,所以这第一东一定要为兄来做。走,上车。”

    两个人不是为了喝茶,而是为了相互试探,所以也没有挑什么地方,只是选了一个就近的茶楼走了进去。点了一壶龙井,两个人就闲聊了起来。

    只是闲聊了一刻钟左右的时间,罗信便对张居正深为佩服,旁征博引,句句蕴含深意。又过了大约一刻钟的时间,张居正发现罗信大多时候只是聆听,而不多言,便笑道:

    “不器,以你的学识,殿试之后,必入翰林院,你我兄弟二人就要在一个锅里吃饭了,奈何如此生分?”

    求订阅!求月票!

    *(未完待续。)
………………………………

第五百一十七章 分析

    求订阅!

    *

    罗信便苦笑道:“殿试未至,谁知道结果?太岳兄太过看重不器了。;。”

    张居正便摇了摇头,神色突然黯然了下去。罗信便识趣地问道:

    “太岳兄何故黯然?”

    “唉……”张居正轻叹了一声道:“实际上入翰林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哦?何故?”

    “何故?”张居正苦笑道:“你看看我就知道了,我已经在翰林院近二十年了,整日除了喝茶就是喝茶,混吃等死一般。倒是那些当初名次不如我的同年得到了外放,过得比我还要痛快。”

    罗信默然,他知道这是张居正在发牢骚,倒是不好接言。张居正看了罗信一眼道:

    “每天过得都小心翼翼,生怕那些大佬们争斗殃及池鱼,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啊!”

    说到这里,张居正的眼睛突然一亮,望着罗信莫名地笑着,这让罗信心中一紧,有着一丝不妙的感觉。张居正放低了声音道:

    “不器,你入朝的时机不太好啊,此时朝堂正是风机浪涌啊!”

    “嗯?”罗信神色一愣,朝着张居正拱手道:“还请太岳兄指点。”

    张居正沉默了一会儿道:“北方的草原已经被你平定,如今便只剩下东南的倭寇。如今朝堂有一种声音。”

    说到这里,张居正再次放低了声音:“要开海。”

    “开海?”

    罗信心中就是一跳。他猛然想起在御书房内嘉靖帝曾经问过他东南之事,被自己含糊而过。看来嘉靖帝也知道剿灭了眼下的倭寇换来的只是短暂的平安,只要禁海,便还会有新的倭寇出来。

    “不错,现在朝堂之内有的赞同开海,有的反对开海,争得十分激烈。你这个平定草原的名将。又是新一代大儒,当你步入朝堂的时候,是躲不开这个漩涡的。”

    罗信便不由搓了一下牙花子,张居正说的十分有道理,他是躲不开这个漩涡的。嘉靖帝在御书房点到了东南倭寇,恐怕就是要他心中有一个准备。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但是这恐怕是嘉靖帝要考核一下罗信的悟性。

    真是头疼啊!

    罗信一下子都没有了和张居正喝茶的兴致,这种大风大浪是他一个刚刚进入朝堂的菜鸟能够参与的吗?

    罗信是紧锁着眉头回家的,周玉等人看到罗信如此晚回来。而且还紧缩着眉头,不由一个个都挤到了罗信的书房内。

    “不器。出了什么事情?”

    罗信便将今日遇到张居正,并且将张居正的话和他们说了一遍。陶兴彦便一拍椅子扶手道:

    “这有什么可担心的,到时候不器你挂帅。我随你前往东南,将那些倭寇斩尽杀绝。”

    周玉摇头道:“不器担心的不是倭寇,而是担心开海之事。”

    “这与我等何干?”陶兴彦双手一摊道:“这是那些内阁大佬的事情,我们这些底层新人……”

    说到这里,陶兴彦猛然顿住了,将目光望向了罗信,而此时书房内所有人的目光也都望向了罗信。周玉搓了一下牙花子对罗信道:

    “不器。你前景堪忧啊!”

    此时书房内所有人都明白了罗信的处境。罗信和他们不同,嘉靖帝还真是有着很大的可能把罗信拉进这个漩涡之内。而他们还偏偏帮不上忙,谁让他们层次太低了?

    既不是名将,也不是大儒!

    海正抓了抓头发苦笑道:“看来没有名声和地位,也有好处啊!”

    众人都不自然地笑了笑,望向罗信的目光充满了担忧。罗信的心中却是突然一动,望着眼前众人道:

    “你们也未必就能够躲开这个漩涡啊!”

    众人神色俱是一凛,以他们对罗信的了解,都知道罗信从不虚言。罗信望着他们说:

    “如果殿试的考题就是这个漩涡呢?”

    众人身子都是一震,脸色都变得不好了起来。每个人都紧皱着眉头,冥思苦想,可是越想心中越是焦躁,周玉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冷茶,昏昏的脑子一清,放下茶杯道:

    “我们还是先来分析一下,开海究竟好是不好?”

    “当然好!”云知秋愤然道:“如今大明的土地多被权贵所占,大明从土地上根本就收不到多少税收,如果再不开海,恐怕朝堂连我们的饷银都发布出来了。我们纵观历史,王朝更替,莫不与此有关。”

    众人默然,都知道云知秋说得完全正确。想要重新分配土地,那会得罪整个大明的权贵世家,哪怕就是皇帝若是得罪了所有的权贵世家,也只能够被赶下皇座,说不定还会引起整个大明的动乱。

    张居正的一条鞭实际上从开始就注定了成功不了。

    如此,便只有开源,这个开源就是开海。

    周玉将目光望向了罗信道:“不器,你怎么看?”

    罗信苦涩道:“这是目前唯一解救大明的方法,只是那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反对开海?”

    “自然是那些和倭寇勾结,大肆走私的权贵世家。一旦开海,我们就不能够垄断海贸,如此他们损失的可不是一星半点,自然要极力反对。”张洵朗声说道。

    “这就是漩涡!”罗信轻声说道。

    “不器,那你是赞同开海,还是不赞同?”刘秀文目光灼灼地凝视着罗信。

    “自然是赞同,我们中兴社的理想就是中兴大明,而开海是唯一的方法。但是……如今却并非是时机。”

    “为什么?”众人不解地问道:“既然朝堂开始争论此事,那么就意味着陛下有了开海的决心,我们顺应陛下,总没有错吧?正好借此辅佐陛下,荡涤乾坤,中兴大明。”

    “你们可还记得曾铣?”罗信轻声问道。

    众人闻听俱是默然。

    曾铣时任兵部尚书总督三边,在长期抗击北方蒙古的过程中,发现蒙古人之所以想抢就抢,想走就走,根源就在于朝廷失去了河套地区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大明如果拥有了河套,便拥有了一个阻击蒙古的桥头堡,于是,曾部堂便上书收服河套,称之为‘此一劳永逸之策,万世社稷所赖也!’

    *

    求月票!求推荐票!

    *

    *(未完待续。)
………………………………

第五百一十八章 殿试

    万分感谢波yhoods99同学,醉寻芳同学的!

    嘉靖帝也破天荒的激动了,当即表示同意,召集内阁商议,仿佛明日整个大明的战争机器就会运转起来,直逼河套。●⌒,

    但是,随后嘉靖帝就后悔了,而且他后悔的结果非常惨烈,引起朝野震动,曾铣斩首,妻子流放两千里;大力支持他的内阁首辅夏言更惨,弃市,妻子流放广西,从子从孙削职为民。

    一直到现在,绝大部分的人也都没有弄明白嘉靖帝为什么会如此前后不一,也只有后来当朝的几个大佬,例如严嵩和徐阶等人隐隐猜出嘉靖的心里。

    但是,嘉靖帝却给那些猜不出的人留下了天性凉薄,反复无常的印象。此时周玉等人也正是想起了嘉靖帝留给世人的印象,而脸色难看起来。

    如果这次殿试真的如同罗信所猜测的那样,是关于开海的事情,他们要如何作答?

    这样的策论可不是看你写的多好,而是要看你是否顺应上意,如果顺应了上意,点你为状元都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违逆了上意,好名次就不用想了。说不定还给你黜落了。

    而且这还不算完,因为你已经在嘉靖帝的心中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以后就再也别想升迁了。

    可以说一张试卷毁了一生!

    这怎么不能让这些考生心中紧张?

    众人心中突然一动,既然罗信提出了曾铣,不会就是提醒大家嘉靖帝是一个反复无常之人吧?

    难道罗信已经推测出嘉靖帝在曾铣事件中的真相?

    “不器!”罗智凝声问道:“你可是猜出陛下在曾铣事件中的真相?”

    “我只是猜测!”罗信轻声说道,关于嘉靖帝在曾铣事件中的反复,后世已经给分析的十分透彻,所以罗信只是略微思索了一下,便道:

    “这要从陛下的性格说起,历朝历代的每一位皇帝都有着开拓疆土的理想,只不过程度上或多或少罢了。所以,当初曾铣提出河套之策的时候,陛下难免激动。但是,陛下和历朝历代的皇帝不同,陛下最关心的事情,不是朝政,不是开疆拓土,而是修道。”

    众人闻听,不由俱都点头。嘉靖帝修道修得二十几年不上朝,这是朝野尽知的事情,在大明朝亿兆百姓的心中都知道修道是嘉靖帝一生中重中之重的事情。

    “所以,当陛下过了刚开始听到河套之策的激动之后,陛下想的就多了。如果收服不了河套呢?这个烂摊子谁来收拾?

    没有人来收拾。只有陛下自己来收拾,因为这是陛下的天下。但是要收拾这样一个烂摊子,那就要将整个国家运转起来,要做战争动员,要调兵遣将,要征集粮草,要运筹帷幄等等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试问陛下还有时间和心情修道吗?

    陛下的性子是只要不打扰他修道,什么事情都可以放弃。偶尔兴起了壮志豪情,说过就过。所以陛下很快就失言了,发生了曾铣时间。”

    “这不是逃避吗?”海正扬眉道:“他是皇帝,是大明之主,怎么可以这样?”

    “咳咳……”周玉咳嗦了两声,将众人的眼光都吸引了过来,神色严肃地说道:“今日的话出了这个屋子不允许说出去。”

    众人俱都严肃地点头,屋子里面变得沉闷。半响,刘秀文意兴阑珊地说道:

    “如此说来,陛下如今抛出了开海这个话题,又是三分钟热血了?没事儿他折腾什么?”

    “缺钱呗!”黄生淡淡地说道:“恐怕陛下没钱过日子了,这才想起了开海。”

    “但是,按照不器这么分析,陛下过两天,一旦想到开海这件事情会影响到整个沿海地区,对整个大明形成巨大的冲击,恐怕就又会退却和逃避了。”张洵摇头叹息道。

    “这是肯定的!”云知秋苦笑道:“陛下如今已经老了,就更是得过且过了。”

    “那我们怎么办?”海正有些彷徨地问道。

    “自然是先顺应上意,先把官坐稳了。”罗智淡淡地说道:“只有官坐稳了,才能够谈及其它。如果官都坐不稳,就算我们有理想,也没有丝毫的办法实现。”

    在晋阳九杰当中,罗智的年龄最大。众人沉思了一会儿,陶兴彦点头道:

    “确是老成之言。”

    时间来到了三月十五日。

    这一日便是天下举子朝圣的殿试,是大明层层选拔最后的一关,令朝野上下瞩目,殿试的地点就在皇宫之内,这个大明的权利中心。

    西苑。

    鸿胪寺的官员已经开始布置御座,黄案。光禄寺的官员开始布置考试桌,排定考生的座位,礼部的官员准备试卷,答题纸等等。这一切都是官员亲手在做,不许太监宫女插手。

    天还黑着。

    罗信等人便已经来到了西苑宫门前等候。能够参加殿试的只有二百九十九人,被称之为贡士。此时二百九十九个人一个不缺地都披星戴月地来到了这里,每个人的眼中都释放着亢奋的光芒,甚至还有很多人都有着黑眼圈,看来昨夜就没有怎么睡。这是所有读书人最盼望的一天,也是最盼望的一次考试,十年寒窗苦,经过一次次惨烈的考试,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莫不如是!

    而且所有的考生眼中只有亢奋,却没有紧张。

    这是因为殿试只是一个好中选优的过程,过了会试,就已经是进士了,不耽误他们做官了,殿试只不过是排个名次罢了。

    名次好的可以留在京城,名次差的也可以外放做个七品县令,总之来说,他们已经走上了仕途。

    那么,名次好的就一定前途好吗?

    未必!

    太多名次好的人留在了京城,进入了翰林院,但是一进入翰林院之后便消失了声音,最后混吃等死,甚至在朝中大佬的争斗中,成为了炮灰。

    而外放的那些人却可以成为百里土皇帝,可以说是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坏处。

    但是,不管将来如何,眼下这些人却都是相处融洽,彼此在西苑门前穿梭,相互交流,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南北相争,因为每个人心中都十分清楚,他们这些人是名副其实的官场新人,是属于在官场中最没有地位的底层,想要在弱肉强食的官场上留下来,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他们这些新人团结起来。

    只有相互通气,相互扶持,才能够保住自己这一身官身。

    求订阅!求!

    *(未完待续。)
………………………………

第五百一十九章 殿试(2)

    求订阅!

    晋阳九杰和徐时行,王锡爵等人站在中间,周围围着很多人,大家都不敢大声,只是低声交流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亲切的笑容。‘

    这些人都以罗信为主,不是隐隐地为主,而是堂而皇之的为主。

    这没有办法。

    抛开罗信阳林候的身份,就是一代大儒和会试会元的身份,也没有人与他争锋。

    卯时终于到了。

    钟声响起,中门大开。

    西苑宫门前立刻鸦雀无声,亢奋的心情被紧张的情绪取代,不管他们心中怎么想,每个人还是想着在殿试中取得一个好名次。

    谁不愿意做庶吉士,而且去做同进士?

    考生们静静地站在一边,但是心中却极为不平静,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开始入宫的官员,有大学士,有尚书,侍郎等等。

    “朝堂,我来了!”这是此时每个考生的心声。

    陆陆续续地官员都进去了,门口出现了礼部的礼赞官神色肃穆高声喝道:

    “宣嘉靖壬戌科贡生进!”

    罗信等人便在西苑宫门前列队,然后在引导官的引领下向着门内走去。 ‘穿过两侧都是朝房的通道,便看到了宏伟的紫光阁。

    抬头望去,便见到那些早先进来的官员已经分立在平台中的红毯两旁,罗信等人便在引导官的引领下,分左右站在了那些官员的身后。

    所有人都好奇地偷偷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就是罗信也不例外,正偷偷打量间,便听到乐声大作,黄钟大吕、萧笙簧笛、编钟铜磬相伴而奏,堂堂皇皇,天家威严尽显,让每个人的心中都肃穆起来。

    一个身影出现了。正是大明皇帝朱厚熜出现在紫光阁前。

    “臣等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罗信等人也跟在那些官员的后面有样学样,嘉靖帝脸上现出鼓掌乾坤般的自信微笑开始讲话。

    别说那些考生此时激动万分,就是那些官员心中也心潮澎湃。这都是因为嘉靖帝一心求道,多少年都不上朝,让这些官员根本都见不到皇帝,此时见到天颜,怎么能够不激动?

    罗信站在那里心中很平静,原本来自后世的他就对这种讲话没有什么兴趣,而且嘉靖帝也已经见过了。不过是一个暮气的老头子,虽然今日很精神,但是在罗信的眼中怎么看怎么觉得是一个活不了几年的人。  ‘

    “真是人是衣裳马是鞍啊!”

    罗信看着一身龙袍的嘉靖帝,再想想第一次见到嘉靖帝穿着一身道袍,便不禁暗暗点头,还是这龙袍威风,不知道自己如果穿上这一身龙袍,会不会比嘉靖帅?

    “一定比他帅!”

    正站在那里胡思乱想,嘉靖帝已经讲完了话。亲手拿起裁纸刀,将黄案上的试题开封,然后授予身旁的内阁首府徐阶,徐阶双手接过试题。面向考生道:

    “嘉靖四十二年,壬戌科殿试,开始!”

    在山呼万岁声中,嘉靖帝退场。大部分官员退场,只留下与殿试有关的大学士,礼部。吏部有关的官员。

    在监考官的指令下,罗信等人依次被引导到考桌后坐下,便是发放考卷。罗信打开考卷一看,脸上便现出了一丝苦涩。

    考题只有四个字:

    如何平倭。

    这个题目看起来非常简单,可以将这个题目只是局限在东南战事上。如此在这里的考生都能够洋洋洒洒地写出精妙文章。

    但是,谁都知道这题目不会如此简单,能够坐在这里的都是这一代的读书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