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战神-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了北京的沈凝云,很快就对全国各省军阀武装进行收编。
收编工作倒也简单,沈凝云不久后亲自以‘中华民国陆海空最高统帅部总司令’的身份宣布,将成立中华民国国防军。
接着西北国防军被集体收编进了中华民国国防军,成为了骨干,几乎没有变动,只是名字变动了一下而已。
接着对各派系的北洋军进行收编。
收编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有段祺瑞、张作霖、曹锟等人在上面压着,下面的北洋军官只能认命。
被收编的时候,他们这些军官的待遇显然并不好。
要回炉重新学习,届时如果成绩太差不合格,那就回家去吧!对于那些混吃混喝的北洋军官来说,这简直就是无妄之灾。而对于那些有上进行的北洋军军官来说,却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尽管他们要进军校‘深造’一番,但是出来后也就直接进入国防军了,从此不再是窝囊的北洋军了。
北洋军将不复存在了。
西北国防军也取消了名号,但是换上了中华民国国防军的名号。实际上西北国防军从头到尾都没后裁撤一名士兵,也未取消任何建制。
表面上是大家一起组建中华民国国防军,实际上就是西北国防军把其他各路军阀的部队给吞了。
连皮带骨的吞下去,非常的干净利落。
不少北洋军的军官直接被调到了闲职上,这些军官军衔较高,年纪偏大,让他们跟上西北国防军的体系已是不可能,又没其他什么用处,行政治理国家方面比不上大学生,干什么都没啥用,直接让他们挂个闲职,让他们在那养老就是了。
至于此前的利益,那就基本上没有了。
北洋军被西北国防军收编,组建中华民国国防军之后,士兵待遇统一。而钱不经过那些北洋军军官的手了,想吃空饷、喝兵血是没办法了。而在地方上的利益,没有了军权就是没牙的老虎。
不过北洋财团和奉系财团一时半会还没被带进坑里,那些军官手上的那些股份还是有收益的。
此次组建中华民国国防军的动静有点大,沈凝云在北京城到处调兵遣将、安排收编工作。
晋军、奉军、直系、皖系、陆荣廷和龙济光的部队加在一起,兵力已经达到了将近200万的规模。
可以说,中华民国的兵力大多浪费在内部。
这次整编这些部队,动静自然小不了。
当英国和美国大使馆接到消息,并将消息传回本土之后,英国政fu和美国政fu上下都快被气吐血了。
要知道北洋军可还有英国和美国提供的一大笔的军事贷款呢!当初借钱给北洋军,不就是指望着能牵制一下西北国防军嘛!结果呢!现在干脆直接就向西北国防军投降了,一枪没打,就被人家给整编了。
这简直太操蛋了。
简直就是欺骗他们感情啊!
但是这个亏也只能咬碎牙齿往肚子里吞。
北洋军被整编,之所以没出什么乱子,主要还是被整编的北洋军上面有段祺瑞、张作霖和曹锟等人的压制,下面北洋军的士兵也渴望被收编。
只有中间的军官两头不是人,利益受损严重。
但整编比较顺利主要还是因为那些北洋军士兵愿意被整编。北洋军的地位不够高,整编后尽管只有一部分能成为职业兵,很多还是义务兵,但是退伍的条件比较好。不想当兵的可以退伍,首先有钱拿!一个人拿两百块钱,另外还能给他们找工作。如果愿意移民的,还可以到边疆地区,可以分配到土地。愿意学技术的,则到技校学技术。
退伍转业方面,是下了大力气了。
北洋军士兵不管是留在部队,还是退伍,都是不错的选择。
………………………………
第322章 全体整编
北京城内,治安变得非常好。因为街头上,到处都是全副武装的警卫队在巡逻。
沈凝云入主北京城,自然要做好这个安保工作,警卫队加上警察,来往巡逻,不时搜查可疑人员。
北京城的北洋军是第一批被收编的,很快就有西北国防军那边的人过来,主持这些部队的整编工作。
因为北洋军的士兵的支持,以及西北军情局历年来在北洋军内埋下了不少的内线,甚至此时还有不少西北军官潜伏在北洋军内。这些军官也在收编中发挥了很好的稳定作用,让北洋军的士兵没有被那些想闹事的北洋军军官欺骗。
两百万的北洋军,在随后的半个月内,陆续展开整编工作。
第一轮的整编下来,裁军了100万,只剩下了100万。裁掉的100万北洋军和陆荣廷、龙济光他的南方军阀部队,都得到了良好的转业待遇。
而留下来的100万士兵,接着被打乱,混编进了西北国防军。当然,现在是中华民国国防军了,妥妥的中央军。
不过当各省军阀消失后,就不存在什么中央军地方军之说了,只剩下国防军了。
这个时候中华民国国防军的兵力,一下就上升到了恐怖的400万,这还不包括空军和海军。
如今人口已经突破5亿了,400万兵力还是比较正常的,相当于是100个人当中,还不到1个人参军。
400万的兵力也是必须的,如今苏联那边突然与欧美勾搭在了一起,西域省起码得驻扎200万兵力在那里防备苏联人。
剩下200万兵力,一部分放在南朝鲜,再各个边境线上分布一下,也就差不多了。
主要是当前中华民国的版图太大了,东西部距离非常远,以至于如今感觉有些首尾难顾,特别是在西域方向。
感觉到苏联方面有强烈威胁的沈凝云很快就下达命令,要求最高统帅部立即加强通往西域的军用铁路建设。
此时通往西域省的铁路有四条双轨铁路,一共八条轨道。其中四条是重载铁路,专门用来运输钢铁、水泥、谷物、煤炭、石油这些大宗商品。
两条是客运轨道,两条是军用轨道。
沈凝云觉得运输能力还是不够用,必须迅速扩建。也许不久之后,就要对苏联开刀了。这个时候沈凝云只能先发制人,要是等苏联打过来,遭殃的就是自己。战场放在中华民国,那样情况太糟糕。先发制人则可以把战场放在苏联,打赢了自然很好,打输了也只是拍拍屁股就能走人,留下的则是一片烂摊子给苏联。
在沈凝云的命令下,通往西域省的铁路方面,载重铁路又增加了四条,直接翻倍。这四条载重铁路平时可以运输大宗货物,战争期间则直接运输军需品。
从西安到西域省西部,将近5000公里的铁路线。将建成12条铁轨的运输体系,铁路长度直接就能突破5万公里。
修建这么多的铁路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毕竟西域省离关内有点远,只能通过多修铁路,到时候打起来才能更快的往西域省进行增援。
不过西域省当前的人口已经上升到了2600万,西域省不仅有钢铁基地,而且还有军工业基地。
西域省的军工业基地主要是生产一些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军火,例如普通的子弹、炮弹,普通枪械什么的。
主要还是西域省不够稳妥,那些战车、飞机都是放在关内各省制造,然后再送到前线去。
西域省有了这些军工业之后,日后也能大幅度的减轻运输负担,毕竟那些普通的军火消耗量更大,而在距离前线更近的西域省生产,就能节省一大段运输路线。
这样的军工业分布模式,是非常合理的。
一般情况下的战争,在西域省已经拥有普通军工业的情况下,是不需要再扩建铁路运输能力了。
但是沈凝云担心掉进战争泥潭,他必须做好准备。一旦打起来,不是那么容易能停手的,起码得对苏联进行全方位的打击,否则一旦让苏联发展起来,是个超级大麻烦,所以要有比较强大的运输能力,迅速向苏联方向投送大量的部队和物资过去弄死他们。
在兵力布置上,最高统帅部则设立了西域军区、华北军区、东北军区、华东军区、华南军区。
西域军区、华北军区、东北军区针对的也就是苏联和日本,其中华北军区居中,随时可以向任何一个方向增援。
华东军区的兵力不多,只有不到二十万。而且兵力主要集中在台湾地区,其他华东各省,只会在沿海布置空军。陆军则没多少兵力布置在华东地区,主要就是台湾省有一些部队驻守,其他华东各省根本不需要部队。
华东地区还是很安全的,空军加上岸防炮,以及海军在这里守卫,敌人根本不可能从这个方向侵犯进来。
华南军区则比较特殊,将印尼的军队也归纳了进去。
华南军区的中华民国国防军只有20万,但是印尼方面却有50万部队,都是汉族子弟兵,华南军区的军力起码70万,加上越南、高棉、暹罗的部队,能抽调作战的部队达到上百万。
这些部队,主要是为了对付菲律宾、马来、缅甸、澳大利亚的。
而兵力最集中的还是北方的三大军区,西域军区、华北军区、东北军区。
这三大军区,将有350万大军集中在这里。
其中西域军区布置了200万兵力在那里,华北军区则有100万兵力,东北军区的兵力为50万,其中30万调入北朝鲜。
北朝鲜还拉起了30万大军,在朝鲜一线总共有60万大军在于日军对峙。日军方面在南朝鲜也有30万大军,伪军也拉起了30万。
双方在朝鲜的兵力当初是有规定的,中华民国方面一时半会没打算在朝鲜开动,日本政fu也不敢增兵朝鲜。
三大军区集中了大部分的兵力,剩下50万国防军,则分配到华东军区、华南军区,边防方面任务最重的主要就是西域军区。
西域军区没什么地形屏障可以利用,和苏联的边境线很是漫长。
其他地区的边防则非常容易,华东地区主要就是空军和海军负责华东各省的安全,而华南地区,越南等国是中华民国的经济殖民地,也不会捣乱,边防也很容易,只是查查走私和毒品。
波斯、阿富汗此时也变成中华民国的经济殖民地,更不需要驻扎多少兵力到边境上。
外东北方面,则因为苏联不可能往那里驻扎太多兵力,加上有良好的防御地形,所以也不需要多少兵力就可以维持边防。
总体的来说,中华民国的版图已经只差最后一步就成形了。
那就是把俄国的西伯利亚行政区和远东行政区全部吞下,那么中华民国的版图就成形了,基本上不会在版图上继续扩张了。
当然,不扩张版图,不意味着不扩张经济殖民地。
版图的意义,是为了获得资源和生存空间。
此时中华民国的版图够大,生存空间不缺,资源方面如果能吞下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那么资源方面也将变得无比丰富。
这么大已经足够了。
如果继续扩大版图,那么经济殖民地就会变少。
经济殖民地变少,则可以压榨的外部人口会变少。
所以版图扩张到一定程度就够用了,接下来就是对经济殖民地的经营。
下一轮的战争不会太远了,沈凝云如今收编了北洋军,马上开始为下一轮的对外战争做准备。
中华民国最高统帅部的组建也迅速完成,无非就是把一些人掉进了最高统帅部。
被掉进最高统帅部的,也就是阎锡山、段祺瑞、徐树铮、吴佩孚这四个,其他陆荣廷、龙济光和张作霖都没有调进来。
徐树铮这个江南怪才,虽然激进一些,不过也是个民族主义分子。由于历史的改变,这个家伙也没有被曹锟很吴佩孚的直系给清算了。
北洋军很多的高级军官,都被沈凝云打发到闲职上养老去了,军权基本上剥得一干二净。
如此霸道的收编方案,却是无人敢吭声反对。毕竟上面都服软了,下面的那些军官也闹不起来了。
就算是闹,也没有好下场。
西北国防军实力太强,根本无力抗衡,只能由着沈凝云这个收编方案,组建中华民国国防军。
沈凝云在最高统帅部组建完成后,召开了一次战略会议。
“接下来的对外战争,主要就是海军对付美日联合舰队,把美日联合舰队扫荡掉,首先南朝鲜就能攻下,变成中华民国的经济殖民地。再则,菲律宾也可以攻下。琉球群岛也可以拿下。搞定了美日联合舰队,日本也就完蛋了。接下来可以对付英国人,向缅甸、马来、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方向扩张。”
“再则,就是向俄国方向的扩张。根据情报,苏联获得了大量欧美援助。由此可以推断出,欧美正在积极援助苏联以试图从让苏联来围堵我们。不管苏联是不是真的要围堵我们,崛起的苏联对中华民国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我们不能让这个巨大的威胁在身边成长起来,我们要把苏联扼杀在崛起的摇篮中。”
沈凝云凌冽的盯着地图上的苏联版图,大声的对众人说道:“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备战,用不了几年,战争就必然会爆发。到时候我们中华民国如果胜利,则可以获得大片的土地,以及大片的经济殖民地。”
………………………………
第323章 干旱,苏联饥荒
根据沈凝云制定的大方向,最高统帅部参谋部随后制定了多个作战计划。
阎锡山、段祺瑞、徐树铮、吴佩孚等人得知这个作战方向后,都被惊呆了。
首先对付美日联合舰队方面,竟然是意图将美日联合舰队击败后,然后封锁日本海上交通,同时大规模轰炸日本,使日本的社会、工业的运转陷入瘫痪。
然后拿下南朝鲜、菲律宾、琉球群岛。
但这只是第一阶段的计划,第二阶段则是对英国开动。将美日联合舰队消灭后,再消灭英国的亚洲舰队。
从而攻占马来、缅甸、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
“这个计划规模之大,若是成功,简直就是鲸吞四夷。”吴佩孚对这个计划只能说是感到震撼。
“只是这个计划有一定的风险,主要的变数还是海军。”徐树铮却不是那么看好,毕竟海军能否取得胜利是很大的问题。而这个计划的前提,都是建立在海军一定能够取得胜利之上的,“如果海军不能胜,这个计划只能完成一半。靠陆军攻占马来、缅甸和印度并不是问题。”
“倒是对苏联方面的战争,只要成功,就能将一大半的俄国版图吞下,着实恐怖,难以想象,那能获得多少土地,能获得多少矿产和森林!”
对苏联的作战方案很简单,就是直接从西域省,像一把镰刀一般扫上去,直接在乌拉尔山脉以西地区将苏联‘腰斩’,接着这把镰刀扫过西伯利亚和远东,将那里的所有俄国人都解决掉。
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俄国人顶多不会超过一千万,解决起来比较容易。因为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亚铁路沿线的城镇上。不管是杀了,还是驱逐出境,都不会是太大的工程量。
当那些俄国人被解决掉之后,那辽阔的西伯利亚就是中华民国的版图了。
土地辽阔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有大量的矿产、土地、森林、渔产、水资源。就像是一个超级原材料储备仓库。
那下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好处就是获得大量资源的同时,可以将土地等资源分配给国民。国民的生存空间直接变得非常大。
而拿下印度等地的好处则是可以进行经济殖民,相当于拥有了大量的资本奴隶,移民方面则不太方便。不过中华民国如今的民族生存空间够大,也不需要到处移民。
沈凝云制定的这个扩张计划,最大的绊脚石自然也就是苏联和日本,还有美国。
苏联方面的威胁暂时还不强烈,苏联要想崛起还需要一些年头,估计暂时不敢来撩拨中华民国的神经。
日本和美国方面的威胁实际上就是海军,没有了海军的话,日本陆军在他们的小岛国上也懒得去理会,把日本围困起来就行了。
至于英国,实际上威胁不大,英国人的亚洲舰队力量不强。而且离亚洲太远了,英国佬还想保住那些殖民地,只是痴心妄想罢了。
澳大利亚有上千万的人口,战争动员能力也不错。不过澳大利亚比较好对付,毕竟澳大利亚的海军不怎么样。
可以说,按照这个计划扩张下去,中华民国很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为全世界的新霸主。
届时,将有大量的对外殖民利益产生。利益方面,还是团结一致对外扩张来得快。起码暂时提出的这个扩张方案上,对苏联方向的扩张是非常靠谱的。
苏联那些泥腿子还没发展几年。
今年苏联开始闹大饥荒了,因为长期的战争破坏了大量农业生产,在1920年,苏联出现了干旱,大量的农田欠收绝收。很多苏联人都陷入了饥饿之中,这个时候的欧美援助倒是发挥了点作用。不过欧美援助给苏联的东西当中,武器弹药占了不少,粮食并没有那么多。
粮食在统治者手上是重要的资源,给其他国家粮食,就是帮助其他国家稳固统治,毕竟有粮食就等于控制了人民,人民又粮食吃就不会造反,吃不饱饭自然也就会闹了。
对付这个时候的苏联还是比较容易的,这个时候的苏联刚从沙皇俄国时期过渡而来,工业和农业生产规模都不大,技术还很落后。
军事技术同样落后,飞机战车根本不会造。
苏联之所以在二战中能有先进的飞机战车,主要还是欧美的技术援助。战后之所以能够和美国进行抗衡,主要是打败德国后,从德国那里获得了大量的先进技术。
而苏联经济在战前有所发展,主要是美国经济大萧条,大量的美国技术工人、工程师到苏联去找饭吃。同时苏联还从美国那里买到了大量的工业设备,那些工业设备在美国经济萧条期间根本不值钱。
种种原因使得苏联崛起。
但是如今嘛!却不是这样了。历史已经改变了,中华民国已经崛起了,沈凝云正盯着苏联呢!
他不会给苏联崛起的机会。
这个时候苏联还没崛起,最大的凭仗就是寒冷的气候了。对付苏联,只要能克服得了寒冷的气候,苏联就挡不住中华民国的兵锋。
从利益上来说,如果中华民国能够完成这两个扩张计划,那么所获得的利益将会是有多庞大?
光是一个印度,就有丰富的资源产出,还有2。5亿的人口。西伯利亚更是用有1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庞大面积,上面有庞大的资源。
随着对外的不断扩张,中华民国将获得大量的战争红利。而这些红利,随着中国民族资本财团的开发将源源不断的产出。
起码,加入这辆战车,是没有错的。
就算是对外扩张受阻的话,实际上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中华民国此时的工业依旧在快速的发展,经济无比繁荣,人口已经突破了5亿。
中华民国怎么打都不可能战败,顶多是受阻。
随着沈凝云将扩张计划制定了下来,对北洋军的整编,以及国防军的调动,都进入了一个比较频繁的阶段。
各个部队都在进行一定程度的整编,因为那些北洋军中符合标准留下的士兵开始编入西北国防军各部队,都是打散了编进去的。
北洋军不复存在了。
如今只剩下了中华民国国防军。
沈凝云在北京城呆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然后便将中华民国陆海空最高统帅部转移到西北去了。
西北是当前中华民**工业的聚集地,其他工业已经转移得差不多了,现在西北的工业基本都是军火制造,以及矿产开采。其他工业能转移的都转移了,主要是为了降低耗水。
在这个时候,中华民国也受灾了。
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
这次的大旱灾,让农业损失极大。
北方各省,是中华民国的小麦生产主力省份,旱灾一来,小麦生产受到惨重打击。
好在粮食供应方面有大量的储备,而且南方随着北方旱灾的出现,紧急增加了水稻种植面积。
粮食供应是没什么问题的,中华民国还饿不死人,就算是有人被饿死了,也是经济殖民地的那些人先被饿死。中华民国是肯定不会有人被饿死的。
旱灾出现后,最为忙碌的就是黎元洪了。先是求雨祈福,接着又是下乡观察旱情,又是指导抗旱救灾,又是向国会递交提案补贴受灾农户等等。
抗旱救灾还是进行得不错的,不过声势并不大。此时中华民国北方的各省耕地已经大部分都完成机械化耕种了。
粮食生产成本比较低,消耗的人力不多。
所以实际上的受灾农民很少,自耕农基本上不存在了,如今的农民都变成开农机的了。所以波及人口不多,补贴起来也比较容易。
反正干旱这玩意,等明年就好了。明年如果再干旱的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