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战神-第1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显然是为了和苏联人遥相呼应,互相牵制中华民国的兵力。
而且这次日本政fu在库页岛战败之后,再度卷土重来,这次增兵不仅有50万,而且单单是重炮就有上千门。
同时还有飞机将近两千架,其中近半是美国研制出的一款‘空中剃刀2’的战斗机,这款战斗机从德国的‘空中剃刀1’发展而来。
日本的军事力量得到空前加强,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美国在对日本进行无条件的支持,为了遏制中华民国的扩张,美国政fu决心要让日军死钉在南朝鲜。
在日本发表声明的同时,美国政fu也公然支持日本,声称日本在南朝鲜有合法权益需要保护,增兵是合理的举动。
当沈凝云拿到日军的军备情报时,那个什么‘空中剃刀2’直接把沈凝云雷得不轻,原先历史上根本没这玩意。
其中的问题沈凝云没想明白。
不过也很简单,主要是因为美国这个时候的飞机制造业比较垃圾,技术都是从德国那里获取的。
为了让日本空军具备战斗力,美国佬连忙用德国技术和人员整出了这玩意出来,然后交由波音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甚至连名字都没换。
主要原因自然就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空中剃刀’太有名气了。原先的历史中,德国人的空中剃刀还没怎么生产战争就结束了。而这一次,却因为有了中华民国的发动机支持,让德国人的空中剃刀在欧洲空战中大杀四方。
一个军火制造商,制造一种军火的时候自然要想办法把产品卖出去,波音公司正是看重空中剃刀的名气,直接制造了出了这个改进版。在人们的想法中,改进版一般都会更先进,实际上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空中剃刀2的性能,在一些指标上甚至还不如德国版的空中剃刀。不过在其他一些指标上还是有所改进。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发动机上面,德国的空中剃刀的发动机技术却是在中华民国手上的。
………………………………
第344章 镇地煞
什么空中剃刀2,沈凝云并不担心。
中华民国的发动机优势和设计理念的先进性摆在那里,任凭美国佬和德国佬怎么搞,也不可能一下超越中华民国的战斗机技术。
春节刚过,沈凝云就动身前往北京,这次坐镇北京,主要是出于对日战争的需要。一方面在后面指挥一下对日战争的大局,另一方面顺便镇镇北地煞。
镇地煞是明代皇帝的首创,天子守国门,简直就是人形法器。崇祯到死都没迁都,主要也是自身责任比较重大,地煞镇不住也就完蛋。南方半壁江山虽然很繁华,但是军事不行,从北京迁都和亡国也没什么区别。
沈凝云亲自到北京镇地煞,起码在气运上的戏码做足了。不管有没有,总的是尝试了。只要运气不是太差,战胜美日联合舰队应当没太大问题。
海军方面八艘航空母舰年初全部下水服役,海军通过用其他航空母舰进行训练的方式,将剩下几艘航空母舰的人员都训练了出来。现在就是要进行一些配合训练,就可以迅速形成战斗力。
对于海军方面的进展沈凝云很是满意。
现在八艘航空母舰,十六艘战列舰,以及十八艘巡洋舰,上百艘驱逐舰,上百艘潜艇,组成了一个无比强大的华东舰队。
空军方面去年接到了西北飞机制造厂生产出来的800架天罚a2型轰炸机,还有200架的生产订单未交付,不过上半年可以完成交付,并且再生产出300架。
而在装甲师部队的建设上,已经三十个装甲师建设完成。
这样的军力使得沈凝云底气十足。
进入1922年,中华民国则变成了一个超级的大工地,由于政fu预算达到了上千亿,加上中联储采取货币宽松政策,以及国民在股市的投资,导致中华民国到处都在大兴土木。
钱基本上是在不断的撒出去。
而经济能够在如此迅猛的刺激下维持正常秩序,无疑是靠内部市场需求。只要民众还有商品消费需求,市场一日未饱和,这样的经济就可以持续下去。
到处都在大兴土木的中华民国,工地几乎是遍地都是。
各种各样的投资,各种各样的建设。以及各种各样的生产,各种各样的消费。老百姓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基本不愁找不到工作,而且这样的经济模式下,工人的利益是最容易得到保障的。毕竟到处都在招工,你工钱低了就没人给你做事。
加上中华民国此时的法律规定生产发起人的收入不得高于工人的十倍,所以那些老板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也在提高工人的收入。
工人收入增长了,市场消费也就上去了。
市场消费又是支撑建设的原动力,让更多的投资者愿意继续投资。
中华民国的经济在1922年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高峰,这一年的农业机械化建设规模更大,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进入城市的人口多了,工人的数量也就增长了,产值也就提高了。
而那些经济殖民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也很迅猛,在中华民国大量资本的注入下,各个经济殖民地的建设项目也是遍地都是。
特别是在中华民国的操纵下,各个经济殖民地政fu不断向中联储借贷,然后由中华民国的企业承包他们的建设项目,已经把各个经济殖民地政fu搞的一片屁股债。然后利滚利,钱生钱。
特别是亚盟成立后,各个经济殖民地也开始承担一些军事建设任务。例如建设陆军、海军、空军。
这样一来,各国在军事上将花费不少钱。
而作为亚盟成员国,中华民国由操纵着亚盟,一旦发生对外战争,这些亚盟国家也要参与,而且自掏军费,当然,战后也有分赃,但一般分赃都比不上军费支出。
特别是在海军方面,各国的军舰在战争期间也将与中华民国的华东舰队组成联合舰队,实际上就是为中华民国当打手。
而这些经济殖民地的统治者,也要有足够强大的军队才能让他们感到安心,才能防范除了中华民国之外的国家。至于中华民国,根本不用防范了,因为他们是中华民国的走狗,利益已经被中华民国绑在一辆战车上了。
至于他们的政fu是不是欠了很多钱,这和他们的个人利益没太大关系。到时候大不了加税、割肉。
实在还不起钱,那也没办法。中国民族资本总会让他们你能还得起钱的,例如某个经济殖民地欠中华民国很多钱,财团会多向这个国家下生产订单,多生产多劳动不就有钱还了。
借款,就是剥削财富的一种手段。财富除了现金,还有资产。如果现金和资产都没有,还有劳动力可以创造财富。
各个经济殖民地的建设越快,中华民国从他们身上获取利益的速度也就越快。建设得越好,剥削到的利益也越多。
现在为了从这些经济殖民地身上剥削到更多的利益,财团正在向这些经济殖民地大量注资。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北朝鲜这一年的建设规模已经非常大了,北朝鲜地区,大量的道路被修建了起来,还有大量的工业区在北朝鲜西部沿海和北部地区林立。
北朝鲜的人口已经增长到了一千五百多万,其中很多是从南朝鲜逃过来的,一个个完全就是难民。逃过来的时候一无所有,不过他们在北朝鲜很容易就找到了工作。北朝鲜的1500万人当中,已经有很多都成为了工业人口,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的为中华民国生产轻工业商品,以及挖矿、生产化工品。
北朝鲜的农业方面,也开始出现了农业机械化。但是那些土地却是中国民族财团拥有的,等于说这些土地就像是中华民国的,没有多少本质区别。而且北朝鲜学习中华民国的政策,对机械化农业采取财政补贴政策,等于说北朝鲜人的农业机械化到头来不属于他们,而且还要为此掏腰包进行补贴。
北朝鲜人这个时候找工作还是非常容易的,中华民国给北朝鲜下达的生产订单是一年比一年多。
到了1922年,北朝鲜拿到的轻工业订单价值就突破了200亿元,北朝鲜人的生活水平也随着工业化的普及而在提高。
越南却是紧随其后,奋勇直追,喊出了超越北朝鲜的口号。越南现在也到处都是工地,大量的农民被动员到工地上进行各种建设活动。因为农业不怎么赚钱,农民也都愿意到城镇去赚钱。
农业生产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中华民国可以为经济殖民地提供大量粮食,所以这些经济殖民地的人口都去从事工业生产也饿不死人。
那边农民一边被吸引到城镇,中国民族财团却在后面抄底,大量兼并土地,然后在这些土地上建设起比较高级的农业生产力。同时也有很多越南农民在从事着种植业,为中华民国输出天然农产品。
经济殖民地的生产力在中华民国的建设下也不断的提高,意味着他们能生产出更多的财富,也意味着中国民族财团能够剥削到更的利益。
印尼、暹罗、高棉则是以农业为主,同时兼以发展工业。农业生产力方面,这些国家也在迅速提高。
化肥、农药、优良品种,以及运输车辆都在普及。
特别是拖拉机普及速度比较快,中华民国的拖拉机生产规模现在非常庞大,要知道拖拉机这种玩意,在几十年后的二十一世纪,一些贫困国家依旧是农民消费不起的玩意,说白了就是没有工业体系又被人剥削的后果。
中华民国现在有工业体系,能自己大量生产拖拉机,而那些经济殖民地现在有大量中华民国的资本涌入进行开发,加上贷款什么的,拖拉机还是能很快普及的。
拖拉机这个东西并不是很先进的东西,只要一个柴油发动机就差不多了。柴油发动机制造起来比较容易,这玩意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就是噪音和震动大一些。中华民国现在钢铁逐渐不缺,柴油发动机生产线又能通过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大量生产,所以拖拉机并不是什么稀罕的玩意。
拖拉机、汽车这些陆上交通工具的出现,也是大陆性国家崛起的关键技术。
过去交通技术不发达,海洋性国家率先崛起,很大程度上和交通是分不开关系的。因为这些海洋性国家可以通过更好的交通集中大量的资源。
不过这个时候,海洋运输依旧比陆地运输有优势性。但是大家都把海洋运输的优势性开发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比的就是陆上运输的建设了。
中华民国的铁路、公路,以及经济殖民地的铁路、公路建设也遍地都是。中联储的放贷,支撑着这一切的大规模建设。
波斯和阿富汗两国的建设速度则没有北朝鲜和越南快速,这里依旧受到一些宗教因素的困扰,宗教改革虽然正在展开,但是一时半会没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中华民国这一年的资本对外输出中,单是财团的预算就达到了600多亿,大量的资产被财团廉价的买下并建设起来,所控制的海外资产数额越来越庞大。
民族商人在海外的投资,也不断增加。华人垄断那些经济殖民地的经济的格局已成定局。
………………………………
第345章 战争前奏
随着春季的来临,经历寒冬的历练的冬小麦开始茁壮成长,而春小麦也开始播种。中华民国的冬小麦产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地区,这里的小麦是供应中华民国内部消费的主力。
而更北边的春小麦,一般是用来出口。
冬小麦因为经历风霜,所以口感要好得多。中国民族财团基本上不出口冬小麦,而春小麦基本上都是用来出口。
去年因为华北大旱灾,导致冬小麦减产,使得冬小麦价格上涨了将近五成。到1922年,旱灾有所缓解,冬小麦生产也逐渐恢复。
西域省的小麦有部分是冬小麦,更多的则是春小麦。另外波斯地区也是冬小麦产区,波斯的冬小麦今年将出口到中华民国。
其他农作物也开始忙着春播,中华民国的农业生产又进入了新的一年。
到处都是农机的影子,随着那些农机的耕耘,过去几百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如今一个人就能完成了。
属于财团的那些土地,大部分都完成了机械化建设。
棉花、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油菜,这些农作物都在用农机进行大规模的生产,鸡、猪、羊、牛这些家畜也集中起来大规模饲养。
另外还有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分布广袤的牧场。
吴佩孚一路从兰州赶往西域,一路上见到忙碌的春播景象,内心也再度震撼。他不仅看到了那些大型农机的生产力,更加看到了一种秩序。
这是一种推翻了就有的秩序,建立起来的新秩序。
在这种新秩序下,生产力空前提高。中华民国的人口大量集中,基础设施大量建设,商品大量生产,人民大量消费。
在这样的秩序下,物质财富前所未有的丰富起来。
不过吴佩孚作为传统文人,也看到了另外一面,那就是随着工业化的持续,以及分工的深入,民众的精神活动比传统的社会更低级了。
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好处,这一点吴佩孚也比较明白。
出了天山,来到西域地界,这里更加广袤无垠,这里是一望无际的麦田、棉田和牧场。吴佩孚的目的地是西域行政区东部省份中心城市――碎叶城。
碎叶城位于后世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西南一百公里外,也就是吉尔吉斯北部城市托克马克。
中华民国占领西域后,恢复了碎叶城,并将此地打造成了中华民国在西域行政区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此次吴佩孚来西域,主要是执行最高统帅部就对苏联发动春季攻势的后勤调度,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职务。
调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部的吴佩孚虽然在现代化军事素养方面不是太高,但却很受沈凝云的器重。
吴佩孚的个人道德是可以绝对信任的,所以这种后勤的东西沈凝云交给吴佩孚去做也很是放心。
来到碎叶城,吴佩孚立即将后勤主持了起来。继续向西域调集各种作战物资,来到碎叶城接管了西域军事后勤之后,吴佩孚能够很明显的意识到当初西北政fu对西域的重视程度有多高了。
此时西域到西安的铁路,光是军用的就有六条重轨,而运输大宗原材料的重轨则有四条,加起来重轨铁路就达到了十条,也就是五条双轨。
另外还有两条负责客运的轻轨铁路。
共计十二条铁路,密密麻麻的排列在各个火车站,这铁路密集得有点丧心病狂了。为了建设这些铁路,定然是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公路方面则有三条,两条是从伊犁方向开凿过来的。一条是从天山方向修到西域行政区的。
另外在西域行政区,还有六个大型战略机场,有上千架运输机可以调用。
汽车、火车、飞机,都可以进行物资运输。
西域行政区的交通变得极为便利。
这样的交通状况下,一旦西域省发生战争,关内的物资就会通过这些运输方式源源不断的输送到西域地区。
而在此时的西域省,几乎家家户户都持有枪支。
同时有大量的退伍兵退伍后就在西域行政区安家,他们有军部分配给他们的土地,在土地上经营牧场、农场。
一旦战争吃紧,这些退伍兵也可以迅速动员到战场上。
就普通的子弹、炮弹方面,西域行政区有大量的产能,这里的武库并不缺这些东西,要从关内运输过来的主要是一些轻工业作战物资,以及高端的军事装备。例如战车、自走炮、火箭炮等等。
当然,现在火箭炮还未装备部队。
三百多万国防军云集于此,成为中华民国的军事力量最集中的地区。边境外的苏联红军,同样也有三百多万聚集在乌拉尔山脉一线。
双方都是陈列重兵,气氛很是紧张。
中华民国最高统帅部为了防止被苏联空军偷袭,在西域军区已经布置了十多个大型雷达指挥站。
这些雷达指挥站一律不允许人员靠近。
这些雷达指挥站的存在,让中华民国国防军能够掌握主动权。只要不被苏联的空军偷袭,苏联军队直挺挺的过来就是找死。苏联的空军就算过来偷袭,也会被这些雷达发现,从而做出紧急反应,升空战斗机进行拦截。
这次负责对苏联展开军事行动的最高指挥官是胡静林,这是西北军事体系中最耀眼的中流砥柱。
也是西北军事体系当中,最精通机械化战争的将领。
老一辈的西北上将军事素质普遍跟不上如今的军事技术变革,不是退休就是半退休状态,西北军事体系当中开始以西北讲武堂毕业军官为中流砥柱。
基层军官很多则是普通士兵在战场上拼出来的,而这些从普通士兵中提拔上来的基层军官,很多也已经晋升为校级军官。
然而胡静林来到西域坐镇,在各国情报分析系统的结论就是,不太可能爆发战争。
因为沈凝云在北京。
苏联红军乌拉尔军区总司令伏龙芝也得到了类似分析结论。
“中国人历次对外战争,基本上都是他们的最高统帅部司令在后面坐镇,而这一次他却在北京。”
伏龙芝却很是忧虑,抽着烟看着地图。
他并不是很相信情报部门分析的结果,因为他已经明显嗅到了战争的气息。他指着地图说道:“中国人的在突厥地的兵力以前之后两百万不到,而如今却增长到了三百万。这难道不是明显的战争倾向吗?难道仅仅从中国人的高层动向就能看出是否可能爆发战争吗?”
“这个结论,也是结合中国人的经济局势推断出来的。他们的中联储宣布采取货币宽松政策,这明显是要发展经济,所以战争一般不可能爆发。”
伏龙芝对此嗤之以鼻,中国人的三百万大军简直就是定时炸弹,随便一个火星就可能让这个炸弹引爆。
而且伏龙芝注意到,那些国防军部队有明显的调动痕迹,明显是在收缩兵力。而且最近一段时间,中华民国通往西域的铁路有加大货运量的迹象。
这明显有问题。
而伏龙芝更清楚的是,这样的结果,唯一的问题就是出在了苏联在边境集结太多兵力才造成的。
此前中华民国已经和苏联方面多次交涉,要求双方在边境不得布置太多兵力,以减少军事冲突爆发的可能。
然而苏联高层这个时候要向欧美要援助,就必须有一个姿态。这在伏龙芝看来简直就是在玩火。
伏龙芝随后给列宁发起了一封电报,电报中声称:“边境局势极为紧张,中国人随时可能进攻苏联。”
同时建议列宁尽快通过外交途径,解除这一不良势态。
列宁却是对当前局势很有信心,发了一封电报给伏龙芝,电报中说道:“日本已经在美国的支持下向南朝鲜增兵,中国人不太可能会和我们苏联爆发战争。一旦进攻苏联,他们将会陷入战争泥潭。这时候日本如果发动进攻,中国人就非常被动了。中国人应该不会那么没鲁莽。”
伏龙芝有些崩溃了,应该,可能!都是不确定的东西啊!
但是,一旦中国人进攻了谁负责?
显然要负责的是他。
苏联红军和中国国防军的差距有多大,在苏联高层当中,没有人比伏龙芝更明白了。双方的差距根本不是一点半点,一旦中华民国对苏联发动进攻,非常难以抵挡。
列宁等人却是指望将中华民国拖进战争泥潭,从而让中华民国投鼠忌器。而且指望美日联盟牵制中华民国,这在伏龙芝看来并不是很好的决定,显然中华民国的并没有被美日联盟牵制,在苏联这边依旧是有三百多万兵力。
看哪里像是被牵制了?
而且竟然还加上了什么经济局势的推测,伏龙芝根本不信这玩意,谁知道是不是烟雾弹?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在朝鲜局势中,中华民国并未对北朝鲜增兵,只是北朝鲜宣布扩军至一百万。
这让伏龙芝意识到,双方的差距是有多么大了。北朝鲜作为中华民国的小弟,以一个弹丸小国的国力也能拉起百万大军。
尽管列宁不相信中华民国会进攻苏联,但是伏龙芝还是尽了最大的努力进行布防。
三百万苏联红军在边境上大修工事,同时也对兵力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收缩,避免被打个措手不及而被分割歼灭。
………………………………
第346章 无法理解的战争
苏联红军的防御工事从高加索修到鄂木斯克,在边境线上修建了大量的防空洞、地堡、堑壕、散兵坑。
而兵力则主要集中在乌拉尔山脉南部地区。
苏联高层对于形势比较乐观,但是前线上却感觉到明显的压力。显然苏联高层还没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中挣脱出来,对于机械化装甲部队的认识还很是不足。
或者说对于闪电战没有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