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战神-第1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改名林振川,在讲武堂速成班名列前茅,在对日战争中表现优异,其又进入讲武堂正式班进修,一路晋升到了师长。

    林振川尽管当了师长,但是那一身的匪气却是很难彻底根除,昨天被苏军的火炮持续炮击,部队损失这么惨重,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当命令下达,119师的士兵们憋着一股气冲上苏军阵地时,苏军阵地上幸存的苏军早就被猛烈的火力打击给吓破胆了,一看到国防军冲上来,仿到了救星一般,直接把武器一扔,打出白旗投降了。

    这让119师的士兵们几乎无处发泄,只能手持着枪械,对着一个接一个举手投降走出堑壕的苏军士兵干瞪眼。

    “他奶奶的,这些老毛子昨天晚上不都一副不怕死的模样,怎么天一亮就怂了。”一名国防军士兵抱怨道。

    “要不你上去试试,被我们炸了半天,空军又对他们进行了地毯式轰炸,就是再不怕死也崩溃了。”

    “你们几个别墨迹,把这些老毛子押下去,其他人立即打扫战场。”一名少尉走过来对几名士兵命令道。

    “是,长官。”

    打扫战场的工作立即展开,打扫战场的过程中,让119师的士兵们极为震撼,因为五千多名苏军活下来的,竟然只有一千多人,其他的全被炸死了。

    显然在没有足够坚固的工事保护之下,又不够分散的话,一旦遭到国防军这样的猛烈的火力打击,伤亡率极高。
………………………………

第351章 大溃败

    歼灭了一支五千多人的苏军部队后,119师打扫完战场,便接到了休整命令,119师被调到了战略机场边上的营地进行休整,并兼顾后方防守。

    战略机场边上就是火车站,这里是一个军用物资中转枢纽。

    此时的火车站中一片忙碌,一辆辆火车飞驰而过,或停靠在火车站上卸货。到了西域行政区西边,军用铁路变成了四条重轨,比在西域行政区东边少了四条。不过那些军用物资,都通过汽车向前方转运。

    关内通往西域行政区的道路冬天会被大雪覆盖,所以只有火车能够通行。同时天山、伊犁这两个出口山脉较多,汽车不方便。所以铁路修到西域行政区东部后,数量便减少了一般,不过在西域行政区当中,货运铁路也非常发达,特别是东部地区。

    大量的原材料开采以及农牧业的发展,还有军工业制造和重工业制造,让西域行政区东部经济迅猛发展。

    而西域行政区西部的经济明显不怎么样,这里的占领时间不是那么长,自从1919年正式占领这里后,到现在才三年的发展时间,这里的经济主要是发展时间太短,另外这里受到苏联的威胁,所以很多重要的经济项目不会在这里建设。

    火车站中的军用物资运输铁路尽管只有四条,但是运输效率极为惊人。一条条火车不断的行驶过来,每一节的火车车厢内,都是从关内及西域行政区东部、南部运输过来的作战物资。

    同时还有大量的人员乘坐这火车从关内支援到了西域行政区,进行后勤运输、道路建设等工作。

    中华民国尽管没有下达动员令,但是却招聘了大量地勤人员。

    那些普通地勤人员的工资每个月达到120银元,又使得工资水平有所上涨,如今中央政fu不差钱。这些钱又是给老百姓花的,通过税收和商品消费又会使资金回流,没必要在这方面吝啬。

    前线的地勤人员加上后方的地勤人员,高达600多万人,相当于每一个参战的国防军士兵,平均下来有两个人为他们提供后勤保障。

    而这些从事战争活动的士兵加上后勤人员,人数差不多上千万,但是对于中华民国这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来说,只占到人口的五十分之一。

    相当于五十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去参与战争活动,以中华民国当前的生产力,五十个人还养不活一个人?

    这也是沈凝云敢于发动这场战争的底气,人口众多使得中华民国拥有超越所有国家的战争潜力,也使得中华民国可以一边发展经济一边进行战争活动。

    至于战争生产,规模并不是很大。依旧是之前那些工厂,民用工厂并未加入军用物资的生产。

    主要是之前中华民国储备了很多作战物资,武库里的军火还有很多。加上财团的军工厂的供应,也足以应付这场战争了。毕竟沈凝云也没有打算长久的打下去,只是为了教训一下苏联,让苏联安分一些。

    上千万人参与这场战争,使得战场后方非常热闹。大量的汽车、飞机参与到了运输当中,军用物资一车接一车的运往前线。

    119师撤到后方休整后,人员迅速得到了补充,弹药什么的都是满格状态。而119师在撤到后方的时候,剩下的那些参与夜袭的苏军的命运几乎如出一辙,被国防军包围后,被国防军依靠强大的火力打击轻松歼灭。

    八十万苏军一天之内全军覆没。

    被伏龙芝丢下来当炮渣的另外六十万苏军在被国防军包围后,大量苏军投降,一天之内投降的苏军士兵就打到了二十六万。

    装甲部队包围了这些苏军后,立即向撤退的苏军展开包抄。而剩下那些被苏军抛弃的炮渣们,则继续被包围着,包围这些苏军不需要多少兵力,可以慢慢的收拾,反正也是煮熟的鸭子飞不了了,歼灭那些撤退的苏军才是最要紧的。

    一架架运输机在天空中呼啸而过,伞兵部队也加入了作战。这些伞兵部队直接空降在苏军撤退的重要道路上,夺取道路、桥梁、仓库等重要设施。以确保装甲部队能够快速的穿插。

    装甲师部队和后方的动力化步兵师的行军速度极快,一天之内,装甲师部队就穿插了上百公里。

    如果不是苏联的道路实在太烂,还能更快。

    穿插、再穿插!

    凶猛的钳形两路并进,就像是一张饕餮巨口,将那些跑在后面的苏军部队吞进一个新的包围圈当中。

    撤退的苏军被吓的亡魂皆冒,那些苏军的炮兵、步兵们,疯了一般的逃往沼泽和森林地带。

    本来一场有序的撤退,结果变成一场无序的大溃败。

    伏龙芝已经无力改变溃败的局面,好在伏龙芝跑得早,并且命令所在的部队丢弃了一切重型装备,轻装全速撤退,愣是靠着一条腿,一天跑出了八十多公里,跳出了国防军的钳形攻向。

    而还有很多苏军没有丢弃重型装备,直接被吞进了包围圈。被后面跟上来的国防军动力化步兵师形成双重包围。

    双重包围战术,是以装甲师等部队形成战略大包围,这个包围圈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围堵住。然而由后面跟上的动力化步兵师形成战术包围,并通过快速的歼灭,而后继续包围其他敌军。

    那些撤退的苏军部队简直就要疯了。

    他们一边跑,中华民国的数千架轰炸机还在他们头顶上丢这炸弹,不时还有强击机的机炮对他们猛烈扫射。

    一路跑,一路都是尸体。

    大量苏军在撤退过程中被炸死、打死,尸体遍布了他们的撤退路线,而那些轰炸机和强击机每天白天都会大量出现。

    有些飞机甚至是一天出动四五次,对苏军进行频繁的打击。

    苏军对于天上的那些飞机感觉非常无力和无奈,很多苏军的重型装备都已经丢了,就算是没有丢,在撤退过程中也被炸了。他们跟本就没有打击天上的飞机的能力,步枪打飞机的神话,也只是极其偶然的现象。
………………………………

第352章 悲催的苏联石油业

    指挥部内,极为忙碌。

    一条条消息被报告上来,中华民国的无线电台装备到了连级,而且在每一架飞机和每一辆战车上都有无线电台。

    这让指挥部在开战后能随时掌控战场上的变化。

    随着一条条电报的接收、分析,一条条命令也下达了下去。派遣俯冲轰炸机、蚊式轰炸机、狂风轰炸机进行打击,还是派遣强击机进行打击。或是发现苏军部队,派遣最近的部队前去歼灭。

    还是派遣空降兵部队夺取重要交通枢纽等等等等。

    此时中华民国的对外战争指挥体系就好似是一台精密的机器,苏联悲剧的成为了这台精密战争机器的牺牲品,指挥部内每个人都极为忙碌,忙着对苏军进行手术刀一般的解剖战争。

    这个时代的技术,也是可以进行手术刀一般的战争的。其核心就是大量俯冲轰炸机的存在,发现苏军一切有威胁的单位,直接动用俯冲轰炸机进行精确打击。

    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多少能对装甲部队造成威胁的苏军单位,苏军的装备太烂了。苏军的战车根本没有几辆,连精确轰炸的目标都没有。

    更多的时候,是直接出动蚊式轰炸机和狂风轰炸机进行打击。而那些俯冲轰炸机,此时也就是在部队对苏军进行歼灭的时候提供空中火力支援。

    这就是闪电战!

    闪电战的核心,就是那些装甲部队。

    中华民国的装甲部队在前进,驶过平原、越过山丘,绕过苏军的一些防守部队,进行持续的纵深穿插,如同钢铁洪流一般不可阻挡。

    当天夜晚,苏军大溃败的消息就传遍了世界。

    世界各国都被这场战争的开局给彻底震惊了,这到底是什么情况?苏联红军竟然在第二天就被击溃了?

    这是有多不耐打啊!

    这是要有多挫b才能打出的战果啊!

    当中华民国将战报报道出来之后,很多国家甚至认为这是一条假消息,英国《泰晤士报》甚至还嘲笑称:“中国人最大的本事就是吹牛了,他们显然是为了振奋国内民众的士气,才想出了欺骗世界的招数……”

    然而第二天,《泰晤士报》不吭声了……

    消息没多久被证实是真实的,苏联红军真的溃败了。

    沈凝云在被北京接到击溃苏军的消息,并不是很兴奋,这只是意料之中的情况罢了,他现在关心的是,能歼灭多少苏军。

    消息公布后,则是举国振奋。

    再一次的大胜,彻底证明了中华民国在军事上的崛起。而且这一次战争,让中华民国的一些野心家彻底死心了。

    连苏联都打不过中华民国,那一套貌似没什么前途。

    革命说白了就是造反,如今中华民**事强大,人民富足,谁愿意跟着去造反?谁放着好日子不过,愿意去过那种掉脑袋的事。

    战争的胜利,也让债券市场上一片火爆。

    债券本质上是一种欺骗性的玩意,债券的回报率很多时候取决于某个方面的进展。例如地方政fu发行的债券,取决于地方政fu的财政状况,如果投资者对地方政fu的还款能力信心不足,债券价格就会暴跌。

    还有战争债券,战争债券的回报率取决于对外战争能否胜利,如果一旦失败,这些债券就会一文不值。

    而此时打赢了,中华民国中央政fu发行的战争债券顿时价格猛涨。

    债券这个东西,也是最容易被财团所操纵的东西。因为财团有又是信息,知道债券的回报率,同时可以操纵舆论、政治、军事、经济等等方面,造成投资者低价抛售债券,或者让投资者买入一大堆回报率很低的债券。

    这也是一种财团敛财的工具。

    不过这种敛财只能算是偏财,偏财是建立在正财之上,因为那种一夜暴富等等的金融活动是不产生财富的,只是分配财富的环节。要想分配财富,首先要有财富可让人们分配,而财富实际上是通过劳动来产生的。

    财富可以积累,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又被人们攫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形成严重的贫富差距,下一代的起跑线也就不一样了。也就造成了富二代和穷**丝的区别。

    战争债券价格上涨,让手里抓这一大堆债券的财团顿时大赚一笔,尽管卖出了很多债券,但价格依旧坚挺。

    打赢了这场战争,投资者都对政fu的还款能力很有信心。

    中央政fu本身也是很有信用的,所以也没有人怀疑政fu会不会还款,只是回报率高低的问题。

    苏军的大溃败几乎是震撼了全世界,欧美没想到苏联会失败得这么干脆。不过很快各国就发现,这场战争貌似远远还未结束。

    首先是列宁发表了全民号召,宣称将把入侵苏联的中华民国国防军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动员。

    苏联是一个版图辽阔的国家,而且也有足够的人口。

    现在缺乏的就是军事装备。

    为了让苏联撑住,英美法等国这个时候也只能进一步加大对苏联的军事物资援助。这样的援助,能够快速的改善苏联红军的装备情况,但在根本的力量提升上却是无能为力。此时的战争,打的就是拼消耗。

    苏联光是弹药制造都不充足,就算是有欧美提供的军事装备,但是弹药供应还是不足的,这是最大的硬伤。

    甚至是,石油供应很快就会出问题了。

    没错,高加索的局势非常危险了。苏联在高加索的油田,恐怕又要再一次遭劫了。

    过去,俄国的高加索产油区,被中华民国扫荡了两次。

    第一次是壬子年中俄战争期间,被西北国防军攻入高加索,设备被全部拆光。从此俄国的石油开采就一蹶不振,但是后来起码还是恢复了一些。只是后来苏俄内战的时候,中华民国以干涉为理解,带着白俄政fu攻入高加索,白俄政fu再次把高加索的石油产业设备拆个精光。

    苏联成立后,从中华民国手里买回了不少设备,再一次重建了高加索产油区。

    结果,这一次中华民国国防军再一次逼近高加索。

    不过暂时还没打到高加索地区,因为苏军是向乌法方向溃败,那里实际上也就是苏联的第二巴库了,成为二战后主要石油产区,不过这个时候的乌法区域的油田还未进入开发阶段。

    至于第三巴库,则是在西伯利亚地区。

    此时苏联最悲剧的就是,中华民国的西域行政区在不断的扩张下,已经对高加索的巴库油田,以及未来的乌法地区的第二巴库,还有西伯利亚的第三巴库油田都形成了近在咫尺的威胁。

    如果苏联丢掉这些油田,苏联基本上也就没有什么石油产出了。到那时候苏联只能想办法用植物有提炼汽油了,但是那样效率很低。另外就是向其他国家购买燃油,但是苏联有那么多的外汇吗?
………………………………

第353章 出乎意料的欢迎

    北京城内,黎元洪品着武夷大红袍,一边看着战报。今天一个白天黎元洪都在作秀,也挺累人的。不过黎元洪却是很享受这样的感觉。

    作为中华民国第二届、第四届大总统,黎元洪在国内的声望以前尽管不咋地,不过自从沈凝云彻底统一全国后,黎元洪的春天便到来了。

    帮财团做事有钱拿,而且民众也对他更加尊敬了。

    再则,在中央权力上,黎元洪尽管是个傀儡,但权力还是有的。很多东西还是他自己能决定的,为此黎元洪也做了一些有利民生的改革,得到了国会的支持。

    不过黎元洪明白,这些权力都是沈凝云赋予他的。

    沈凝云基本上只是制定一个中央的大走向,以及主要的法制政策,其他的一般都是交给黎元洪及行政部门去做。

    既然黎元洪是总统,自然是要做事的。不然养他干嘛?

    所以黎元洪丝毫不敢有什么更大的野心,他手无兵权,更没有财团那样雄厚的财力,自然斗不过财团。

    只要他有异动,中国民族财团马上可以选出一个新总统取代他的位置。

    而且和财团也很好,名利都有了,也让黎元洪非常满足了。

    “苏联真的是不堪一击啊!”黎元洪看着战报感叹了一句,随后很是高兴,心想军费估计用不了那么多了。

    这场战争根据黎元洪所知的计划,只是一个短期的战争,目的只是为了教训苏联一顿,并不是要向苏联方向进行扩张。既然只是教训一顿,如今已经基本达成了,接下来就是看还能歼灭多少苏联红军了。

    当前歼灭的苏联红军已经达到了140万,跑路的160万苏联红军能歼灭多少不得而知,但是140万的苏联红军,却是非常庞大的规模了。

    俘虏估计又有不少了,这些俘虏的劳动力可是一大笔的财富啊!

    看来明年的军费可以省下一些了,这些免费劳动力可以不少设施出来,如果是投入生产,也能生产出很多东西。

    唯一不太完美的就是这场战争貌似没有太多的战争红利。

    沈凝云接到击溃的苏联的消息并不意外,也不认为这次进攻苏联能获取多少战争红利,不过教训苏联是大战略当中的一环,是中华民国为了夺取东南亚殖民利益和东北亚渔业利益的关键所在。只有先解决了苏联方面的威胁,才能放开手来对付美日联盟。

    然而接下来的局势发展,却是大大出乎了沈凝云的预料。

    因为列宁之前已经进行了全民动员,号称要将中华民国国防军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然而,结果却是……苏联少数民族热烈欢迎中华民国国防军!

    要知道,苏联的少数民族占了人口的大部分,超过了55%的规模。

    当中华民国国防军突入乌拉尔山脉以西,靠近乌法地区的时候,一路上的俄国少数民族都在热烈欢迎中华民国国防军的到来。

    其中几个国防军士兵在执行任务时路过村庄,村庄里的村民们热情的拿出食物请国防军的士兵吃,不吃完还不许走。

    这几个士兵吃完了村民给他们的食物后,回到军营的时候将这一情况报告了上去,上面的政委非常重视。

    显然这些政委也认为这是一个很反常的现象,在上面下发的作战提示当中,要求他们防范苏联的游击队。

    认为游击队最为头疼的是敌国民众对中华民国国防军的仇恨,使得游击队可以在遭到重创后快速恢复。而且游击队的作战经验很差,军事素质很差,所以行动起来非常不专业,然而也正是这样的不专业,让这些游击队的行动非常难以用军事经验去判断和预测,结果就会造成游击队好似无孔不入,让人头疼至极。

    结果情况却和上面的作战提示大不相同,游击队没就看到多少,只看到很多热烈欢迎他们到来的俄国少数民族。

    这一现象层层上报,上报到了沈凝云这边。

    沈凝云顿时知道出问题了,或者说是他的认知出了偏差。沈凝云对苏联的认知是来于后来的二战时期,德国人被苏联人奋起反击,结果被搞得焦头烂额。

    所以沈凝云先入为主了,没有正视一个情况,那就是二战当中德国人入侵苏联后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后,并没有多那些苏联的少数民族进行拉拢,而是简单粗暴的想要奴役整个斯拉夫民族,从血统上歧视整个斯拉夫民族。对那些苏联少数民族的粗暴奴役的结果,就是让德国人原本可以团结的力量,却成为了他们的掣肘。

    而从这次中华民国国防军进攻苏联的情况来看,苏联的少数民族非常不满苏联的残暴统治。

    他们想要改变当前这种制度。

    他们自然不满意了,因为苏联上台后,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辛苦种出来的粮食被收走大部分,而且轻工业产品供应严重不足,导致生活水平非常差。这样的生活状况,甚至不如沙皇俄国时期。

    所以那些少数民族非常不满,都想要脱离苏联的统治。

    德国人在二战过程中,控制的人口不比苏联少,工业规模比苏联庞大,又有乌克兰等民族的欢迎。到最后却依旧没办法把苏联击垮,一方面是因为寒冷的气候,另一方面则是出在民心方面。

    因为德国人当时走的极端民族主义,结果让乌克兰等民族发现,德国人的统治比苏联人还残暴,于是只能抛弃德国,与俄罗斯人团结在苏联的旗帜下,与德国人展开斗争。

    如果德国人在入侵苏联的时候能够团结那些苏联少数民族,那么苏联基本上是必败无疑的。那样一来,不仅德国在后方不会遭到那些游击队的骚扰,还能动员出非常多的炮灰,更能够建设更多的工业等等,从而就近进行补给。

    德国人不精于谋略,显然是非常正确的评价。

    而中国则是这个世界上最精于谋略的了,沈凝云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存在的偏差,随即大喜过望。

    既然那些少数民族不愿意和苏联一起过日子,可以把他们分裂出来啊!
………………………………

第354章 简单粗暴

    全世界都在关注着这场战争的走向,苏联的突然溃败,让很多人大跌眼镜,毕竟苏联之前集结三百万大军在边境上,一副有恃无恐的样子。然而结果却是在中华民国国防军面前不堪一击。

    当然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苏军高层的战略导致的,让伏龙芝不得不下令撤退。但一定程度上又是正确的,如果苏军不快跑的话,三百万根本不知道能省下多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