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战神-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时候,中华民国要求企业在英国殖民地免税,自由投资矿产、铁路、港口,是英国政府不得不做出妥协的。一旦英国不妥协,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所有亚洲的殖民利益。
不过英国在免税方面还是有所争取,只允许中华民国的企业在印度和南非等非洲殖民地完全免税。
但是在英国自治领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中华民国的企业只能免除关税,其他税率方面只能享受较为优惠的税收政策,即不高于这些自治领的本土企业的税率。
这样的条件中华民国还是认同的,所以协议顺利签订。
这些协议的签订,对于那些英国殖民地和自治领的冲击也非常强烈,过去让英国人以及自治领民众自豪的日不落帝国,这个时候已经是日要落的节奏了。这样的固定认识一旦受到冲击,结果是非常糟糕的。
首先是英国的那些自治领,发现英国政府已经越来越无力的时候,已经有些不安分的人想要提出自治领**的口号了。
这些协议签订后,实际上英国已经难保那些自治领了。
首先在澳大利亚,中华民国将利用英国政府签订的政策,对澳大利亚进行大量的和平渗透。
在加拿大,美国对加拿大的影响太大了。加拿大已经愈加像是美国的附庸。
相当于中华民国和美国瓜分了英国最大的两个自治领,一个分走了澳大利亚,一个分走了加拿大。
同时,中华民国对于新西兰也将有强大的影响力。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未来将变成中华民国的附庸。而加拿大未来也将变成美国的附庸。
同时英国归还香港,并且让马来西亚、缅甸**,这让英国彻底的滚出了东南亚,而整个东南亚,已经变成了中华民国的独家的后花园。
马六甲海峡也将被中华民国彻底的掌控,英国将无力威胁中华民国的海运安全。
不久之后,英法美意又与中华民国签订了《世界海军协议》,该协议规定,东方、西方海军吨位持平,共同保持300万吨海军军舰排水量。
英国不得不签下这个协议,美国自然也没办法了,不签的话,中华民国大不了和他们进行海军军备竞赛。
欧洲和美国这个时候,都想要发展一下黄油再说。
毕竟劳动力一旦大量消耗在海军军备竞赛上,一旦谁先撑不住,谁就要发动战争的。而欧洲在经历一场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根本就没有恢复过来,这个时候真心撑不住大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
特别是在输赢还不好定论的情况下。
而能维持双方的平安无事,对于罗斯柴尔德财团来说,也还算能够勉强接受了。毕竟这个海军协议签订后,以及英国让出了殖民利益,中华民国应该是会消停一段时间了。
毕竟在刚刚进行了一场大战,罗斯柴尔德财团能捞取的利益都捞取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再打的话,罗斯柴尔德财团根本捞不到利益,还要往里面倒贴钱,所以罗斯柴尔德财团是不想继续打的。也正是如此,历史上才会有华盛顿海军条约的出现,进而出现海军假日时代的现象。
唯一的变数变成了中华民国的崛起,让罗斯柴尔德财团的计划难以实施。而双方约定共同维持300万吨海军吨位,也意味着英国彻底的从世界第一海军的位置上被扯了下来。世界第一海军变成了中华民国。
结果就是,英法美意四国的海军进行抱团。
这也是不可避免的结果,英法美意如果不抱团,白种人对世界的统治塔尖将会崩塌,所以不得不进行抱团。
当这些协议陆续签订之后,迅速进入了实施阶段。
最先解决的文莱的问题,文莱王国是一个小国,臣服于英国,成为英国的保护国。英国很快和文莱王国解除了关系,文莱王国转投中华民国的怀抱。
像这样的小国家,如果没有什么利益,一般不会被人针对性的进行侵略。文莱王国运气好,碰上石油还不值钱的时候,而且英国人也没有在文莱发现石油。
但是沈凝云确知道文莱有石油,而且石油储量还不小,后世勘探出来的储量达到14亿桶,而且可能还有石油未勘探出来。
14亿桶石油,对于中华民国来说,不算太多的石油了。但是重点是文莱的油田分布比较集中,商业开采价值很高。而且在东南亚地区开采石油,能更快的供应中华民国。这些石油,开采出来,在战略上也可以避免印度洋海运被封锁的问题。
英国尽管退出了东南亚,马六甲海峡也变成了中华民国掌控,但是英国海军还在印度有一定力量,所以印度洋海运的安全问题还是不得不防的。
因此中华民国一方面在波斯和阿富汗开采石油运回中华民国,一方面则用库页岛和东南亚石油作为保险,避免出现战略上的软肋。
对于文莱王国这样的小国来说,中华民国自然也不可能太去针对,所以文莱王国接下来加入亚盟之后,获得的政策会比较宽松,不过在石油利益方面,中华民国却是要垄断大部分的,只将分给文莱王室一些利益。
接着解决的是香港问题。
自从中华民国崛起后,香港华人一直想要香港回归,这个时代的香港人还是后世老好几辈的,知道自己是个中国人。
再则,民众本身在选择阵营方面,就有趋利避害的想法。
本身这个时代的香港人知道自己是个中国人,加上中华民国的强势崛起,自然也就让香港人回归祖国的心情非常迫切,所以香港的回归比较的顺利,英国政府撤走了行政人员,英国商人也开始在香港撤资走人。
对于那些英国商人来说,他们在资产的处理上简直就像是贱卖一般。
没有哪个英国商人有信心在香港回归之后他们还能经营下去。毕竟在资本上,中国资本现在已经有很大规模了。尽管在国际金融上,甚至是可以和罗斯柴尔德财团正面交锋几下,加上中国资本有军事和国家政策的保护,罗斯柴尔德财团对中国资本没什么办法。
再则在商品技术上,英国人根本不是对手,英国工业的衰弱已经愈加明显。而在商业经营能力上,基本上不是中国商人的对手。再加上香港回归中国之后,这些英国商人失去了靠山和优惠政策,亏本是肯定的。
所以英国商人大量撤资,资产大部分都被贱卖留给了中国商人。
而英国人留下的那些公共设施,则相当于是免费送给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只花了十万英镑进行购买,价值和白送没太大的区别。
香港的回归,自然是让人欣喜的。
这意味着中华民国彻底的解决了最后一块存在问题的领土,中华民国真正成为一个领土完整的国家。
不过回归后的香港,未必能够像后世的香港那样发展起来。
一个地区要发展必须有足够的人才,后世的香港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主要是因为解放战争之后,大量的民族实业家既不想留在大陆,也不想去台湾,因为之前蒋光头搞四大家族,吞了很多工业资产。
来自中国各省的的民族实业家聚集在香港,让香港经济发展拥有了强大的内核,那些民族实业家克服大量困难,在香港发展制造业,为香港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如今中华民国崛起之后,那些优秀的民族实业家,基本上都是中华商会的成员,成为了财团所认可的民族资本商人。这些商人如今发展得非常快速,并且因为背靠着财团这棵大树,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风险。
所以未来将不会有优秀的民资实业家因为政治避难跑到香港,香港自然也不就不可能像后世一般崛起。
后世的香港一开始是靠制造业崛起,接着靠的是金融。
如今制造业方面,香港没有发展的可能,因为中华民国到处都是制造业,香港甚至是水资源都有点缺乏,制造业真心难以发展。不过回归中华民国之后,制造业的基础问题还是可以得到改善,但是市场方面又有点问题,所以顶多就是发展处一些还算不错的制造业,但是不可能那么繁荣。
而在金融方面,中华民国的金融中心是上海,而不是香港。
香港唯一的优势,也许就是天然良港了,广东地区的将有一部分商品从香港进出口,人口方面也不可能不断的增长。
香港的回归,让中华民国国民也很振奋,最后一块领土主权问题解决了。香港的回归也被历史学家称之为‘标志着中华民国彻底解决领土问题’。打开此时的中华民国版图就会发现,中华民国的版图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
北至北极,南至大洋洲(几个岛屿),东至堪察加半岛,西至乌拉尔山脉以西、阿拉伯半岛,几乎每个方向,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张。
其中扩张得最厉害的还是西、北两大方向。
西域行政区、北海行政区,两大行政区的版图面积,每一个都和昔日中国关内传统省份的版图面积差不多大。
而实际上控制的区域,比版图还要大得多。
北朝鲜、东南亚、高加索、波斯和阿富汗,这些地方全变成了中华民国的经济殖民地。其中马来西亚、缅甸的**问题,已经开始实施。
马来和缅甸的**,是由英国政府和中华民国共同主持。尽管英国还插了一脚,但是英国已经彻底出局了。
因为马来和缅甸一旦**,就和英国没有任何关系了。这个时候马来和缅甸当局一旦忤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打马来和缅甸就像是揍幼儿园小朋友一样,想打就打。而马来和缅甸当局乖乖听话,则还能享有一定的统治利益。听中华民国的指挥,就要对英势力进行排挤。
首先马来和缅甸的华人问题,自然是重点中的重点。
尽管这次不能在马来和缅甸直接扶持华人垄断的政府,但是华人必然是要参与到政治当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人也将在缅甸和马来取得统治地位,因为**之后的马来和缅甸,将实行民主制度。
马来还保留有王室,可以继续保留,但是要立宪,没有什么真正的权力,只能说是一个摆设,政治则是由内阁说的算,内阁是要经常换的,而马来的华人又有中华民国的支持,自然很容易掌控整个内阁。
缅甸直接成立民主政府,选举出总统,总统只要是选举出来的,就可以进行操纵,华人也很容易胜出。
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华民国的崛起,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自然是超乎想象的。
首先是天地变大了,华人到处可以闯荡。
不仅仅在内部拥有了大量的机会,而且在那些经济殖民地也有大量的机会,以及对他们来说非常好的环境。
地位有了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也有了保障。在中华民国内部以及那些经济殖民地当中,是绝对的保障。特别是在那些经济殖民地,华人都高人一等,凌驾在那些原住民之上。
在这个区域之外,中华民国取得了历次的对外战争的胜利,让华人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大幅度的提高,再也没有什么国家敢随意的欺凌华人。华人如果在内部和那些经济殖民地找不到机会,还可以到世界各国去闯荡。
中国人永远不缺乏那些能吃苦的群体,特别是在福建和广东两省,大量的中国人不断向海外进行开拓。
这样的开拓的目的是为了追逐财富,中华民国崛起之后,很多地方也失去了对中国人失去了吸引力。
例如非洲一些很落后的地区,就算是能在那里赚到钱,但是拿回国却也不比那些普通工人赚得更多多少,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人去非洲等落后国家淘金了。所以中华民国崛起之后,大量资本薄弱的海外华人选择返回祖国发展。
但同时,又有一大批资本雄厚的国家,开始到那些落后国家掘金。在那些非洲、南美等落后国家那里,只要有钱,就能买到大量的资产,加上中华民国的技术优势,以及庞大的市场,经营起来就能赚到大钱。
所以中华民国崛起之后,中国人在海外的经营模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原本的菜刀、剪刀、剃刀、洗衣、做苦力等低级的劳动致富,变成了玩技术、玩资本、玩规模。
而原先那些从事比较低级的海外华人,则大量回国,有些真正的落叶归根,有些则在祖国获取了资金、技术和身份,再次杀向海外。
想要本分经营的,在国内有大量的机会,因为大量的开疆扩土,使得中华民国出现了很多未开发的资源,很多资源财团抓在手里是无法产生效益的,就要卖给民资发展,有些资源比较小,对于企业来说不好管理,则由那些个体户进行经营。而在那些经济殖民地,机会也非常巨大,因为那些经济殖民地的经济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在海外,中华民国官方则是建议投资者不要前往北美、欧洲展开投资。并且在地图上标注出了世界上比较危险的区域。
美国是危险程度最高的地区,欧洲也较为不安全,但是危险等级要小一些。
主要建议前往海外投资的个人和企业,在经济殖民地之外,向澳大利亚、非洲、南美三大区域展开投资。
而在非洲、南美又标注出一些政治、治安不稳定的危险区域。
这个地图标注会根据世界、区域局势的变化而进行更新和提醒。
中华民国此时如旭日东升,国力迅速上升,国际地位迅猛提高,大量的海外投资自然是开始不断增长的。
毕竟当资本达到一定规模,内部的机会是被其他资本所占据的。特别是财团,掌控了大量的资源和机会。
一些民资在内部得不到那么好的机会,就会大量向海外进行资本扩张,这是一个国家内部机会饱和所必然出现的现象。就像是后世的中国,也开始大量的向海外输出资本,不过被国际资本大鳄狙击了不少,被坑了很多钱。之所以那些国际资本大鳄能坑掉中国人的钱,无非就是在军事上和规则上掌控了主动权,摆明了就是坑你又能怎么样?到法庭告他们?告的赢吗?就算是占理,人家大不了不断的拖,不断的耗,耗到你完全没耐心为止。
如今中华民国的内部机会还是不少的,但是因为银行开始大量放贷,而市场又很赚钱,导致很多企业钱多得不知道怎么花。所以很多企业家开始向海外开拓,加上海外华人回国融资,所以向海外输出的资本不断增长。
向海外投资的主力,则依旧是财团和民族资本商人。
财团和民族资本商人的海外开拓,更主要是看重经济战略,主要的核心思想就是在海外掠夺资源。
所以财团和民族资本家,在海外资本输出方面的手笔很大。
英国服软之后,中华民国的外部环境,从之前的四面楚歌,变成了风平浪静。在版图以东,日本已经废了,美国远隔万里重洋,无力威胁中华民国。
东南亚被中华民国完全掌控,以南地区的澳大利亚,也无力对中华民国构成威胁,毕竟澳大利亚人口只有八百万,而且没有什么工业,也就是矿业和农牧业为主。
在北部,版图延伸到了北极,所以也没什么威胁了。西北部的苏联则成为了当前最大的威胁,但是自从年初教训了苏联之后,苏联已经没有胆子再跳了。
西南部的英国殖民地印度,以及非洲等地区,也没有什么威胁。中华民国不威胁英国就不错了,英国很被动。
所以外部环境空前好转。
这个时候,沈凝云则提出了大裁军的计划。这个时候中华民国因为外部环境有了空前的好转,而且拥有很好的战略缓冲空间,这个时候中华民国已经不需要保持高达将近400万的陆军。
………………………………
第399章 百万大裁军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在巨大的胜利喜悦之中,对中华民国来说是一场剧变的1921年悄然度过,全世界迎来了1922年。(首发)
美国退出亚洲,英国退出东南亚,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华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
这一年中华民国击败了苏联,击败了美日联合舰队,将美国扫除亚洲,逼迫英国退出东南亚,用武力一举改变了不利的外部局势,并获得了巨大的战争红利。
菲律宾的战争红利刚刚进行瓜分,那边马来和缅甸也相继宣布**,并成立**政府,中华民国对马来和缅甸的红利瓜分也开始了。
马来和缅甸的**政府成立后,私下里对中华民国表示臣服,随后马来和缅甸宣布加入亚盟,随后根据亚盟的规定,以此为理由和借口,中华民国开始大规模介入马来和缅甸的内政。
军事、教育、经济政策等等,都在干预范围之内。
随后中国资本开始涌入马来和缅甸,与当地华人资本胜利会师,展开资本合作,对马来和缅甸进行持续的经济殖民剥削。
亚盟很快就多出了文莱、马来、缅甸三个成员国。
亚盟的成员国包括中华民国在内,已经达到了十三个,亚盟成员国的不断增长,让亚盟在世界的影响力更加强大。
大量的殖民红利的产生,让中华民国的发展环境更加优渥。
苦活累活分包出去,高附加值的产业自己发展,集中资源发展新兴产业,以及抽调更多的劳动力去建设基础设施。让民众拥有消费能力,进而消费大量汽车、电器等商品,进而发展和战争挂钩的工业规模。
在外部局势大幅度改善之后,裁军的计划也摆上了日程。
“现在要防备的,也就是苏联一个威胁,另外就剩下一些局部暴动需要防范,加上我们的各个经济殖民地的军队,维持将近四百万的陆军已经没有太大必要了。”沈凝云在最高统帅部会议上指示道:“参谋部拿出一个具体裁军计划,让军人转业投入生产。”
不久之后,参谋部拿出了一个详细的裁军计划。
“我们中华民国在内部没有什么问题,只需要一支10万人的军人来应对突发事件,其他靠警察、武警就可以维持社会秩序。而在边境上,只剩下苏联一个方向需要防范,因此保留一百万军力就已足够。而在防范经济殖民地的问题上,朝鲜、越南、暹罗、高棉,以及菲律宾、印尼不可能叛乱,而且这些国家各有军队,其中一个国家发生叛乱,可以从其他经济殖民地抽调军队进行镇压。因此在东南亚,只需要维持一支10万人的海军陆战队就可以了,加上各个经济殖民地的军队以及海军的力量,也足以对澳大利亚保持足够的军事压力。剩下的就是波斯、阿富汗、高加索这三个经济殖民地,高加索一般不可能叛乱,而波斯和阿富汗则存在一定风险,所以需要维持10万兵力驻扎在阿拉伯半岛,以及用防范印度的名义在阿富汗境内驻军。”
“总的来说,我们的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加起来,只需要维持在130万的兵力,加上经济殖民地的兵力,我们可以抽调作战的兵力依旧达到250万以上。不过裁军有个问题,那就是必须保证苏联也裁军,否则我们无法将总兵力裁减下去。”
王东升对计划进行了报告。
“这个问题好解决,和苏联人谈,他们如果不裁军,我们就打,打到他们裁军为止。”沈凝云轻松的说道。
“那就没有什么问题了。”王东升点头说道。“这个裁军计划,要裁撤的陆军兵力达到了270万,我们第一波裁军先裁撤120万,第二波裁军再裁撤150万。最后保留120万陆军,10万海军陆战队。”
“另外华东舰队分离出一部分,组建印度洋舰队,华东舰队负责太平洋海域,印度洋舰队则负责印度洋海域。同时两支舰队派遣巡洋舰、护卫舰在全球海域围剿海盗、保护商船。”
中华民国的军事方面,随着外部环境的好转,裁军和保护商船是肯定需要的。成立印度洋舰队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在印度洋海域保护中华民国的石油运输线。
维持一支400万的陆军是很烧钱的,如果裁撤了裁撤一半,就能减少一半的人员、装备支出,并且还将多出200万的劳动力进行生产建设,这一减一增之下,不仅节约了开支,而且还扩大了生产建设规模。
“裁军是肯定要做的,不过在转业方面必须做好。”杨凌对王东升说道,王东升点头说道:“转业上没有什么问题,可以保送一批去上大学,再送一批去学技术,还可以开辟农场安置一批,安保公司方面还可以再吸纳一批。”
“还可以提供一些资金和项目,扶持一批创业军人。”沈凝云补充道,“从而给华东商会继续输血,反正现在项目也多。”
华东商会吸纳的是民族资本商人,但是军人当中也是有很多有头脑成为商人的,而且这些商人有纪律性,也懂得团队协作,有配合意识,所以是华东商会最佳的吸纳群体。毕竟参军过的,基本上都是受过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灌输的,出来的不说人品如何,起码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