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战神-第2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问题只在于,愿意给投资者多少回报。因此财团会将那些上市企业的利润摊薄,手段有很多。

    例如政府增加税收,或者提高原材料价格,再或者提高某个环节的价格。

    经过摊薄后的回报率,既不会太少,又不会多到让投资者一夜暴富。

    大量的投资一出现,就业率自然也就上去了。

    加上中华民国此时,因为出现了不少衣食无忧的家庭,因此很多妇女都选择在家照顾家庭,不再出去工作。

    这样的风气,也是有好处的。

    家庭确实需要照顾,一个有家庭妇女照顾的家庭,与一个没有家庭主妇照顾的家庭是完全不同的。

    不太好的地方就是,劳动力减少了。

    但是如今是和平时期,妇女在家照顾家庭也没什么。战争期间把她们动员到工厂就可以了。

    而且中华民国的各个经济殖民地的工业生产陆续扩大,中华民国的老百姓确实也可以过得更加优渥。

    经济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也就是那么回事。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只需要一小部分的人工作,就可以满足所有人的商品需求。那么剩下的人去做什么呢?

    自然就是去建设各种项目,或者是从事军事活动。

    而中华民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包给那些经济殖民地之后,需要从事低级制造业的人口就减少了。节省下来的人力,就可以投入高级制造业,或者去建设各种项目。

    当一个国家,没有军说活动需求的时候,又需要振兴经济的时候,则会没事做找事做。例如公路已经建设好了,那么那就建设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建设好了,那么就建设高速铁路。或者建设场、海底电缆。也可以建设各种城市建设项目,把城市建设得像是花园一样美丽。把什么排水防洪系统建设到非常夸张的地步,把农业灌溉都覆盖性的建设一遍,再或者进行更大规模的农改。

    实在没项目做,还可以建设大量的环境治理工程,治理山水什么的。反正那些东西都是可以带动就业的。

    就业上去了,制造业也就有市场了,制造业自然也就繁荣起来了。

    时代发展到这个时候,生产力不断的进步,负责生产的人可以变得越来越少。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则可以投入到工程建设上去,或者是军事活动上去。

    当前中华民国因为要争夺全球霸主地位,所以还不会‘没事找事’的进行建设,现在的政府和财团的建设项目虽然多,但是都是以确保最快发展的前提进行建设的。现在中华民国版图这么大,之前的基础又不是很好,所以又大量的建设项目,不需要没事找事的去建设。

    当前中华民国还处于大量建设产能和基础设施的阶段。

    首先产能就是生产商品的能力,只要产能上去了,那么一个国家的人民就可以过得很富裕。

    因为产能在那里,可以满足整个社会的物质需求。那么这个时候,只需要有足够的活给老百姓做,那么老百姓迅速就能富裕起来。而后世中国产能都过剩了,但是老百姓却还是没有富裕起来,这就是一个被经济殖民的国家的悲哀。

    而基础设施,则是为了保障商品生产的规模得以扩大,电力、运输、居民生活可以保障。

    所以这个阶段,中华民国的科研经费,主要向民用生产倾斜。让商品生产效率可以更高,让工程项目建设速度得以更快。

    日后一旦战争爆发,军用物资的生产也可以更快,建设速度也可以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

    至于军用技术的研发,暂时维持这个规模就可以了,把核心的东西先住,等后面再进行大规模的军用技术研发活动。

    1922年中华民国的钢铁产量,则从之前的1。5亿吨,暴涨了1亿吨的产能,达到了2。5亿吨的产量。

    如此之多的钢铁,却很轻易的被中华民国给消化掉了。

    毕竟中华民国五亿人口,又不是全都住日本人那种木头房子。而且在大规模的消费汽车,还有各种工业制造活动,以及项目建设都需要用钢铁的。那些经济殖民地也需要钢铁,大量的投资同样也在那些经济殖民地进行。

    钢铁产量的猛增,主要和铁矿石的开采建设项目陆续建成有关,而后面还有一大堆的开采项目正在建设。炼钢炉方面则是不缺。

    这样的钢铁增长速度,绝对能让世界各国都吓尿。好在沈凝云顾及了一下各国的感受,让下面把公布的数据做了点假。宣布中华民国的钢铁产能,在1922年只有1亿吨。

    不过就算是1亿吨的钢铁,那也已经是美国的2。5倍了。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钢铁产能并没有增长多少。这就是美国人口少的问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设起来的钢铁产能市场消化之后,市场差不多就饱和了。没有更大的市场,美国佬自然没办法冶炼更多的钢铁。难道冶炼出来堆着玩?

    美国人这个时候在国际商品市场上又很多东西竞争不过中华民国,导致国际市场被中华民国咬下大半,美国人的钢铁冶炼规模也没办法借助出口而扩大多少。

    这个时候美国政府只能施行贸易壁垒,保护美国不被中华民国的商品冲击。进而确保企业能够发展、生存。

    美国对于施行贸易壁垒从来都是有恃无恐,毕竟美国隔着两个大洋,谁也威胁不到美国。所以美国人在国际外交上,向来都是有点五行我素,这和美国人的性格也是一致的,那就是孤立主义。

    中华民国1922年的铁路建设方面,一年时间里就建设了6万公里的铁路,再一次刷新了世界纪录。

    历史上最高的记录,是美国创造的。一年修建了四万公路。

    不过中华民国人口更多,版图更大,需要的铁路如今也比美国要更多了。各种的矿产开采、伐木业、采煤业都需要重载铁路。另外谷物运输,还有什么水泥、钢铁运输之类的,同样需要铁路。

    五亿人的庞大市场爆发出来,这得消耗多少资源?

    运输资源的铁路,自然是十分紧缺。紧缺的运输线,也让民资再一次大量投资建设铁路。

    内陆地区的大宗商品长途运输,基本上都得开铁路,除非是长江地区还有一些水运存在。所以一年建设六万公里的铁路并不稀奇。

    毕竟中华民国城镇化,以及农业械化之后,拥有大量的工人。而且中华民国的版图现在有点大,自然是需要很多铁路。而那些经济殖民地的铁路也修建了不少,各个经济殖民地的铁路修建长度加在一起也有三万公里。

    而在公路方面,国道、省道、市道、县道、镇道,以及农场公路,都在大量建设,这也是吸纳就业的主力。

    这些道路就像是血管,能将养分输送到全国各地,也能将全国各地的力量集中起来。

    中华民国的庞大建设规模,目前也就只有美国的景象能稍微相比一下,不过美国的生产力被超越,人口也只有中华民国的五分之一,所以规模远远不如中华民国。最大的差别则在于农业,中华民国的械化农业规模越来越大,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人口不断增长。而其他国家在发展工业的时候,都是要有农业做基础的。毕竟要吃饱肚子才能发展工业的。所以其他国家在农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只能让更多的劳动力去从事农业生产,工业建设速度自然也就比不上中华民国了。

    中华民国因为没有被殖民,所以商品生产出来是自然的国民享有。因此中华民国的商品产能一旦发展起来,直接受益的就是老百姓。因为东西生产出来了,总得有人消费。这个时候老百姓要是买不起怎么办?那就提高工资,老百姓自然也就买得起了。

    大家都有事做,商品生产充裕,那么大家都富裕起来了。

    总统杨墨川也适时提出号召,号召国民努力生产建设,建立一个民富国强的中华民国,更是点燃了中华民国全国老百姓的热情。

    全国老百姓是发自真心的响应号召。

    中华民国刚从半封建半殖民的状态当中脱离出来没多久,同时许许多多的老百姓也刚从贫困中挣脱出来,知道当前的局面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所以非常珍惜。同时也对政府非常信任,因为民国政府给他们带来了富裕的生活,以及公正的司法,以及宽松的制度。

    特别是中华民国结束了军阀混战状态后采取的轻刑罚的制度,也让老百姓对政府更加拥戴。

    特别是司法方面采取的是普通法制度,小市民道德在法制中有较高地位,使得全国各地的歪风邪气得到遏制,教化意义比较强。民众的行为得到了法律的约束,而这种约束是建立在道德上的,例如一个很恶劣的行为,尽管没有造成什么人身伤害和物质损失,但也可能被处罚,所以社会风气并没有在市场经济下败坏。

    所以政府的号召,能得到老百姓的热烈拥护。

    发展建设,成为了当前的一场全民运动。老百姓也在号召之下,大量购买股票进行投资。上市公司拿到钱之后便进行各种扩张、建设。

    实际上老百姓对政府的拥护很多时候非常简单,就算是民生比较差,如果对外战争能打赢,老百姓还是拥护政府的。

    中华民国的崛起过程中,战胜了日俄两大外敌,并把欧美殖民者扫出了印度之外的亚洲地区,单单是对外战争的胜利,那足以让老百姓拥护民国政府了。

    如今民生发展势头又非常迅猛,当前大量人口城镇化,暂时条件虽然不是那么好,但是却在迅速改善。

    这个时候号召老百姓努力生产建设,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以及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老百姓自然是很乐意的。

    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国家,永远不缺乏奉献精神。

    同时老百姓对于当前的局面,还是有一些危感的。很多老百姓都意识到,国家能给他们这么好的福利,以及制度。是建立在亚洲霸主的地位之上的,特别是对各个经济殖民地的掠夺。

    但是苏联在发展,而欧洲人也很可能会卷土重来。

    这些危感,实际上就是为了发动下一次全民运动做准备,也是财团掌控的舆论渠道在宣传。

    就如美国到处宣扬xx威胁论,并且各种想象美国衰弱,然后发动一次又一次的全民运动。

    这些全民运动有可能是战争,有可能是科研。

    有了危感,自然有发展的紧迫性。

    尽管杨墨川号召国民努力生产建设,但因为是市场经济制度,所以生产建设是建立在市场需求之上的,所以胡乱的建设并不是太多见。不过重复性建设还是有的,例如铁路建设,商人看到某条铁路运输很赚钱,于是也在边上再建一条铁路。那么在经济繁荣时期确实是有用的,但是在经济平稳和萧条时期,就显得多余了。所以在大型的建设项目上,中华民国还是有审核制度的,避免建设出垃圾资产。

    中华储蓄银行行长陈光甫发现,一些民资商人正在疯狂的借贷。

    他们用一套房子或者地皮去贷款,然后买下资产,再到银行抵押贷款,然后继续买资产。就像是搞海运的,先用一条船去抵押买下第二条船,然后再用第二条船做抵押,买下第三条船,不出年就能变成一个大型海运公司。

    对于这样的现象,陈光甫对沈凝云进行了商议,沈凝云却是很淡定,说道:“这样的船王模式,只要资金链一断,那些船全是银行的。我们只需要把民间集资控制好就行,等我们货币一紧缩,这样的企业第一个死。”

    “但是,钱本质上是银行的,这样会催生出很多垃圾资产。”陈光甫担忧的说道。

    “快速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垃圾资产。不过那些钱,最终还是回流到银行。那些商人拿到贷款去进行投资,钱是进了工人的口袋。工人再进行消费,又变成了财团和政府的钱,或者是其他民资也赚走一部分。反正也就是这些疯狂的投资行为的存在,才拉动了市场的无比繁荣。”沈凝云淡定的说道,这种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相比社会主义,确实是浪费资源。

    但很多时候,资源是不怕浪费的,更怕的是老百姓没事做。

    资源可以继续开采,劳动力不劳动也是浪费。资产大量建设起来,在市场淘汰制度之下强胜劣汰,最后保留下来的必然是精华。

    同时大量的投资建设过后,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行业经验。

    “不过等我们货币紧缩的时候,局面会很惨烈。”陈光甫担忧的说道,不过他也明白,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万物阴阳共生,越是繁荣,隐藏的危越大。但是越大的危,何尝不是越大的遇呢?
………………………………

第419章 迅猛增长的国力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1923年,新的一年的到来。更多精彩小说请访问

    繁荣的经济局面,让整个中华民国的老百姓都沉醉了。各大报纸、广播、电视,都在宣扬一个观念,那就是繁荣的经济可以永久持续。

    这一年的经济繁荣到了一个什么程度?

    繁荣到了,春节前夕的商品消费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消费总额高达1200亿炎黄币,相当于是美国gdp的三分之一。

    整个春节,全国上下一片欢腾。

    大年初一那天,全国鞭炮齐鸣。人们穿着崭新的衣服,精神抖擞的走家串户。最高兴的自然是那些孩子,因为这一年的红包又比往年要多出不少。

    如今的中华民国,民众开始越来越不差钱。

    就是一个普通工人,工资也在不断的上涨之下,生活变得非常宽裕。只要不是大肆挥霍,消费大宗商品是完全没有问题。

    民众也不需要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去动什么歪脑筋,安心做事就能有回报。认真工作,也让中华民国各个行业都比较稳定,不会人员流动太大。

    过了春节,更多的投资活动再次产生。因为春节前期的消费市场太惊人了,让非常多的投资者都垂涎欲滴。

    大量的投资活动,再一次拉高了用工成本。

    一时之间,五亿人口的中华民国,各地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一些用工荒。找不到工人的用工单位,只能继续提高工资。而繁荣的市场,也让那些用工单位能出得起更高的工资。

    出现用工荒,也意味着就业岗位非常多。

    进而使得用工单位和受雇工人的地位得到了转换,变成了工人在工资谈判中占据上风,加上工人有公会维持自身利益,所以工人如果不满意工资,公会也会出面进行商谈。在这样的用工荒之下,大量工资还未调整的企业在公会的逼迫下,也只能提高用工酬劳。

    没有怎么上涨的,主要是那些高级技工、工程师的工资,那些高级技术工的工资以前就很高了。

    不平衡的是,最底层的劳动者的工资还不够。

    此时上涨的,也就是底层劳动者的工资,上涨速度是最快的。底层劳动者数量庞大,这些群体得到了足够的收入,拉动消费的能力非常强大。

    尽管中产阶级是消费的主力,但是普通阶级也是不容小觑的。毕竟这个时候,普通阶级还普遍没有房子和车子。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也在经历这样的繁荣景象。

    美国的经济也在战后迅速繁荣起来,尽管国际市场上难以和中华民国进行竞争,但是美国内部市场也不算小。

    为了消耗掉那些钢铁产能,美国也在大力发展民用汽车,以增加钢铁消费。

    再加上美国也在进行工业体系升级,美国的市场,同样的繁荣了起来。只不过美国此时的繁荣,和中华民国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了。

    中华民国的钢铁产量达到了2。5亿吨之后,钢铁开始不再缺乏。汽车消费的规模也变得更加庞大。

    不过中华民国这样的钢铁产量,也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不缺钢铁了。因为各个经济殖民地也在发展,大量的钢铁消费增在不断增长。

    例如北朝鲜,北朝鲜被中华民国经济殖民已经有八年了,算上1923年则是九年的时间。这些年来北朝鲜的民众经过为中华民国的不断生产劳动,也积攒了一笔辛苦钱。随着南朝鲜的收复,朝鲜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朝鲜内部的投资建设也再次暴增。

    同时经过卖资源什么的,北朝鲜也赚到了一些钱,尽管你这些资源卖给中华民国非常的廉价。

    越南、高棉、暹罗这些经济殖民地也发展得不错。

    其他各个经济殖民地,也都在快速的发展。局面变得欣欣向荣,经济殖民地的市场消费也在不断增长。

    尽管当前还都只是消费一些低级的产品,但是那些经济殖民地的工人工资水平还是在上涨的,只是上涨得稍显缓慢。

    毕竟这个时候中华民国内部得国民消费还没有满足,市场还未饱和,那些经济殖民地的市场还不需要深入开发。

    真正开发的时候,则是等中华民国的内部市场消费差不多饱和的时候,再让那些经济殖民地进行衔接,从而继续带动经济发展。

    中华民国内部出现用工荒,也促成了产业的进一步的分工。又使得中华民国分包了一批产业出去给各个经济殖民地发展。

    朝鲜得到了更大份额的造船业,同时还拿到了一部分的汽车零配件制造业。不过北朝鲜制造的汽车零配件都是那种比较低级的零配件,关键的零配件还是在中华民国自己手上。

    北朝鲜则把很多产业丢给了日本。

    那些污染很严重的产业,如同水泥生产、食品加工、化工制造、炼焦、稀土提炼、造纸,这些产业都是中华民国大量分包出去的,其中北朝鲜接收了最多,八年的时间下来,北朝鲜平壤地区的空气,始终弥漫着一股怪异的轮胎味,空气污染很是严重。

    中华民国的工业污染也不小,毕竟工业发展是有代价的。尽管把很多高污染型的产业都分包了出去,但是这个时代的工业技术还不是那么高级,多多少少都是有一些污染的。

    工业污染的治理,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不过这正好,能给中华民国的民众提供很多就业岗位吧。所以只要是发达国家,治理污染实际上并不难。因为作为发达国家来说,就是要不断的找事给老百姓做,才能让老百姓有收入。他们已经过了发展阶段,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当前中华民国只能尽量控制污染规模,把高污染型的产业分包出去。而那些还有污染的工业,则尽量采取污染处理措施。

    这样的举措还是比较有效的,尽管让中华民国出现了一些污染,但是还没有到那么严重的地步。

    工业发展的污染,各国都难以避免。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就因为大量生产军火什么的,搞得城市上空被一层烟雾笼罩。英国伦敦也出现了过类似的问题。

    中华民国因为直接跳到了第二次工业技术的层面,煤炭的燃烧总量方面没那么多,所以污染还算没那么严重。不过燃烧石油也是有污染的,所以污染还是不可避免。

    空气,是生物养料。

    传统道家称之为‘自然清气’,从道家学术发展而来的中医,则认为人体宗气,是又水谷之气和自然清气化生而成。水谷之气也就是从食物中摄入的养分,自然清气则是空气。

    所以空气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工业发展破坏这种资源自然也是不可避免。所以日后肯定是要深入治理的。

    北朝鲜人遭殃过后,变成了日本人遭殃。大量的污染型产业都开始往日本转移。

    日本的局势也逐渐稳定了下来。中华民国在日本驻军二十万,加上日本自卫队的五万兵力,将****的日本社会镇压了下去。

    尽管手段有些粗暴,但是有时候简单粗暴反而有效。日本人为了生存,而日本统治者为了能够继续享有统治利益,都在积极配合中华民国对日本的经济殖民活动。

    倭王嘉仁(大正)在战败后尽管宣布退位,变成倭王。不过在日本民众心中还是有较高的地位,依旧是日本的精神支柱。嘉仁为了继续获得统治地位,更是极为配合。号召日本民众努力生产建设,恢复家园什么的。

    战后的日本,日本民众倒是感觉日子实际上比以前更有盼头了。

    以前的日本,因为日本政府要进行各种军事活动,所以税收比较高。而战后的日本,暂时没有多少税收,加上中华民国将各种污染型的产业分包给日本的同时,也就产生了大量的投资活动,进而为日本民众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

    有了就业岗位,就有了收入。

    中华民国对经济殖民地历来都是确保民众能吃饱饭,毕竟生产力发展到这个程度,粮食生产已经比较简单。吃饱饭这是最基础的东西。而此前的日本,很多普通日本人连饭都吃不饱。

    而如今,日本人却发现,他们在吃饭的问题上,越来越不是问题了。

    中华民国有大量的粮食运到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