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战神-第2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在过去,中华民国一直在淘汰低级生产力。手工业这种产业,中华民国只是保留了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手工业技艺,选定一群继承者将文化继承下来,每个月给予一定的补贴,不至于让文化消失,其他的手工业基本上都被砍掉了。

    因为中华民国有大量的经济殖民地,那里有廉价的劳动力,所以在中华民国从事手工业是不划算的,因此手工业已经被市场大量淘汰了。

    而那些小店主倒是存在不少,所以中华民国这次新政,进一步的淘汰落后生产力的时候,主要是淘汰这些小店主,以及那些小型企业。同时淘汰那些使用落后工业设备进行生产的工厂。

    这方面是通过国家调控来进行的,也是通过市场进行调控的。

    例如用运输成本来调控,铁路国有化之后,财团有运输成本优势,进一步扩大垄断规模。同时对民资进行深入围剿,以削减民资规模,进一步的消除贫富差距。

    民资老板多如牛毛,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只会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激化的问题。

    对民资的围剿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提高税收。同时对商品价格、市场份额等等进行规定。

    另一边则是维持过去已经制定出来的社会福利体系,同时进一步的确保工人利益。所以工人的收入虽然只是缓步上涨,但主要矛盾不是工人拿了多少钱,而是贫富差距有多少。当大家都是拿100块钱一个月的工资时,和大家拿300块钱的工资是差不多的。但是多少人拿100块,多少人拿1000块的比例,却是有很大的区别。高收入的比率越高,贫富差距越大。

    不同于德国同过不断的军事生产和订货来刺激经济,中华民国中央政fu的军事订单虽然在增加,但和德国那种增长十几倍是有不同的。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国家军备出现了问题,所以需要大量的军火。而中华民国则是拥有完善的国防体系的,所以这个时候不需要太急着下达大量军事订单。

    中华民国这个时候是以大量的公共设施,以及庞大的科研规模来提振经济。

    公共设施方面除了农业和工业,以及高速公路、桥梁,以及铁路改造等交通方面的,还有一个就是房屋建设和改造,以及城市设施建设,主要是为了提高国民的居住环境。让普通工人,在接下来都有房子住。

    同时升级了保障房,在保障房工程方面,不再像之前那样节约成本,毕竟现在产能过剩,有大把的人力物力可以投入其中。所以这个时候建设起来的保障房,居住环境是很不错的,面积也比较大,基本上都在八十平方米以上。这些保障房将分配给那些没有工作能力,或者是低收入家庭受用。

    在这样的制度保障之下,中华民国将成为一个没有贫民窟的国家。内部矛盾将降至最低水平。

    过去繁荣十五年当中,因为崛起了大量的中高产阶级,所以贫富差距已经被拉开了不少,毕竟繁荣期间,工人还是工人,收入还是工人水平。但是商人却不是工人,他们的收入可能是几倍,十几倍的往上翻。

    所以这场经济大萧条,以及此时的新政,就是为了填坑。将贫富差距重新缩小,让工人阶级能够有足够的社会地位,能获取足够的社会紧缺资源,进而使内部矛盾降低。

    在社会紧缺资源方面,无非就是住房、女人,以及教育、医疗等方面。

    大萧条过后,房子更加不是问题,没有房子住的国家可以进行补贴甚至是直接分配给他们保障房。

    女人方面,贫富差距缩小了,普通工人的生活又过得不错,那么女人攀附权贵的心思就少了。加上中华民国是亚洲霸主,亚洲之内除了印度之外,其他国家都中华民国的经济殖民地,有大把的女人想要成为中华民国的公民。同时中华民国的法制、民生,以及商品发达程度又是世界上最好的,所以就对澳洲、欧洲、美洲的女人都有一定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那些经济一般的欧洲国家的女人来说。

    所以中华民国在这方面也不存在太大的内部矛盾。

    这次新政也因为一系列的‘劫富济贫’的手段,受到了普通民众的欢迎,而那些被财团、政fu吞并、打压的民资老板,就算是再怎么骂娘也没用,他们这个时候没有群众基础。

    各种税收都出来了,什么暴利税、遗产税,以及对高收入群体的高额个人所得税,同时逃税避税惩罚力度极大,往往要承担较高的罚款和一定的法律责任。就是把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打压下去,缩减贫富差距。

    如此一来,普通民众也不需要为了让自己发财而动歪脑筋。

    毕竟对于普通人来说,过日子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安分的当一名工人,可以确保他么有房子,能承担起组建家庭的成本,还有不错的福利,那么他们自然愿意去当一名普通工人,而不是不安心生产,动各种歪脑筋,为了钱不断挑战道德底线。

    而且劳动的人多了,所建设起来的东西也就多了。这个国家,将变得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强大。

    特别是这次新政,中华民国是一次彻底的对生产力的整合。

    那些不划算的手工业,小商店,小地摊,将会在中华民国消失。同时,大量的工程机械,依旧在不断的制造当中。

    面对越来越近的战争,中华民国采取的策略就是先做好生产准备。

    首先是扩大各种原材料的战略储备,同时大力开发矿山,将全国矿山资源都整合起来,并且开始开发,确保战争来临时,随时可以进行开采。

    并且继续加强交通,铁路进行改造,公路进行更彻底的建设。并且建设高速公路,并且在长江和黄河等流域架设更多的桥梁。

    全国各大城市都有大型机场的项目正在筹划、建设,大量运输机正在不断的被制造出来,暂时投入的是民用。

    这些运输机还是可以民用的,毕竟石油开采成本实际上很便宜,政fu只要给予一定的补贴,就能让运输机民用。

    运输机的民用,意味着中华民国在战争期间可以抽调大量的运输及投入战场物资运输当中。

    远洋商船方面,中华民国的远洋商船吨位经历了十五年的繁荣之后,已经上升到了4000万吨排水量的恐怖程度。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英国也只有一千万吨的商船。

    之所以中华民国有如此庞大的商船吨位,主要是因为中华民国和各个经济殖民地的进出口非常的频繁,并且中华民国大量向世界输出商品,并运回原材料,并且还在国际上进行揽运。

    在中华民国的竞争之下,美国此时只有一千万吨排水量的远洋商船。

    这次交通上的整合,则是对陆海空三大交通体系进行彻底的整合、改造,让货物运输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和高效率的进行。进而确保战争期间能够将人员、物资迅速运输到前线。

    未来的战争主要方向自然也就是欧洲地区,所以中华民国重点改造这条路线的铁路和公路。同时在经济发达的关内地区,则是先建设几条高速公路出来。

    通过这次经济大萧条,中华民国、美国、德国都陆续完成了‘劫富济贫’,消除了繁荣期间所造成的贫富差距。让整个社会都回到一个比较缺钱的状态,也让工人更有工作积极性,加上又提高了工人的福利待遇,让大量的劳动力可以安心的工作,当好自己的螺丝钉。

    三个国家都在努力的建设,但是中华民国的人口太庞大了。

    中华民国彻底的城镇化之后,加上工业的发展,人们在生育上的投入的时间减少,以及经济的发展,并且没有灾害、战争的发生。人们对生育的热情已经不是那么高涨,不是那么的迫切去组建一个更大的家庭,所以人口一直维持在六亿人左右。

    而此时中华民国的人口也是最有优势的时候,年轻人的数量占到了多数,还没有进入老年化阶段。

    而那些经济之民地的人口,则是在大量的生育。

    什么计划生育根本没有,那些经济殖民地的家庭想生多少都没问题,中华民国巴不得那些经济殖民地大量生育,进而可以有更多的劳动力红利可以压榨。

    经过大量的生育之后,那些经济殖民地的人口,总数达到了五亿人。

    而且那些经济殖民地的基础设施,以及工业都是有所发展的,那些人口的红利都是可以压榨出来的,而不是造成劳动力闲置。

    此时的中华民国,是一个控制着十一亿人口的超级大国。

    印度还有3亿人口,不过印度暂时还不是中华民国的经济殖民地,只能算是中华民国的半经济殖民地,中华民国在印度有大量的投资,不过一旦开战,印度肯定是在中华民国的掌控之中的。

    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还是比较慢的,因为印度的医疗卫生,以及民生都还不太好,虽然有大量的生育,但是夭折几率比较大。

    而此时世界的人口,也就是在23亿人左右。中华民国,基本上掌控了一半,加上印度的话,那还超过了50%。

    这些人口当中,产值最高的自然也就是中华民国的人口。毕竟中华民国的生产力最先进,同时一场经济大萧条过后,又对各个行业的生产进行了调整,砍掉了那些不划算的手工业以及小商店,以及产值太低的小农场、牧场,合并成生产效率更高的中大型农场、牧场。

    一番调整过后,中华民国的个人产值就非常高了,绝对是世界第一的水平。

    单单是中华民国的人口,就是美国的三倍,德国的十倍。

    新的问题也就出现了,如此庞大的人口,以及最庞大的工业规模,如何在战争到来时,以最快速度向战场投送足够的兵力和物资?

    这需要有足够庞大的运输体系,以中华民国来说,动员一千万兵力投入战场那是非常轻松的,就算是动员六千万兵力都没有难度。不过根本没必要动员那么多的兵力,毕竟那些经济殖民地还可以动员不少兵力上战场。

    不说多少,经济殖民地五亿人口中,动员个两千万总得都是轻轻松松。而且那些经济殖民你地的教育有所发展,年轻人都拥有一些文化,训练后能够操作各种军事装备,并且这些年在中华民国的大力整顿下,各**队的战斗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这个时候需要更庞大的运输能力,铁路、公路、高速公路、货轮,以及运输机,陆海空三大运输渠道的建设都在此次全民建设的计划之中。
………………………………

第427章 天罚a3战略轰炸机

    

    西方发达国家是如何发达起来的?

    也许这就不得不提及经济大萧条之后的大建设了,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发达国家除了对落后国家进行掠夺之外,其组织生产的效率也是最高的。

    这个时候中华民国的全民大建设,就是一次对生产力的彻底整合,以及对劳动力的生产进行最合理的分配。

    经过一番劫富济贫,整个国家大部分的人民都变成工人。而且贫富差距缩小后,工人也能安心生产。

    大量的工程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建设了起来。

    幕后的策划者,自然也就是财团。一个控制着国家的商业组织,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领域。这个时代能争霸世界的几个国家,都是拥有财团的。

    美国如此,德国如此。

    同时还有个有能力争霸世界的存在,那就是苏联。过去的四年经济大萧条中,苏联从欧美那里引进了不少工业设备和人才。

    计划经济,自然没有什么经济大萧条之说,劳动力都是由国家组织去劳动,自然会有饭吃。

    被饿得皮包骨头的美国人,大量跑到了苏联。

    特别是那些失业的美国工业人才,被苏联引进了不少。这四年的发展,让苏联真正有了一个工业基础。

    让苏联十分郁闷的是,中华民国在过去的四年大萧条中,是禁止向外出口生产设备的。同时也禁止工业人才出境,就算是一名普通技工,都不允许。

    这样一来,让苏联在过去的四年经济大萧条中,没办法从中华民国获取生产设备和工业人才。

    吸纳中国的工业人才,对于苏联来说也是很不现实的。

    毕竟中华民国的生活保障做的很好,经济大萧条中,那些工业人才就算是是失业了,也不会饿肚子。而且因为中华民国的发展,苏联不具备文化上的认同感。中国的文化毕竟是世界最高级的,民众自然过不惯国外的那种低级的文化气氛,出国后一般都会感觉很孤单,所以中国人才能在国外顽强的保留自己的生活习俗,形成一个个唐人街。

    苏联的工业发展渐入佳境,让新上台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松了口气。

    毕竟中华民国在苏联边上虎视眈眈,让苏联统治者时刻都提心吊胆的。尽管自1921年中苏战争结束后,双方已经和平了十二年了,并且在边境上都没布置多少兵力,但是苏联上下真心已经打怕了。

    欧洲各国苏联不怕,但是中华民国就不得不让苏联惊惧。

    苏联自从成立以来,就不断的在中华民国从事间谍活动,而中华民国境内众多的俄罗斯女人,也为苏联的间谍活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尽管在军事技术上没偷到核心的东西,但是苏联对于中华民国的经济和工业规模都是世界各国当中最熟悉的。

    中华民国的工业规模,远远超出了官方公布的数据。

    而中华民国的经济数据,官方的统计都要比实际数据要低,按照苏联专家的分析,很可能被低估了三分之一还要多一些。

    但就算是被低估的数据,也让中华民国成为了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庞大的国家。工业规模,也是世界上最庞大的。

    人口也是世界上最多的。

    这样的一个庞然大物就在身边,苏联统治者哪能吃得香睡得安。特别像是斯大林这种,从原来的小人物突然变成了一国统治者,更是不愿意放手得来的统治利益。

    所以苏联正在疯狂的发展重工业,尽管从美国那里获得了不少的工业设备和工业人才,但是苏联对轻工业的发展并不上心,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依旧比较差。但是在重工业上,苏联还是有所发展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质量上还是不怎么样。苏联的工业技术,明显还比较低端。

    不过总的来说,飞机、战车这些军事设备,苏联此时都是可以制造的,只是技术低级了一些。

    苏联的基础设施,也大量建设了起来。

    这个时候的苏联,建设速度正在不断的加快,雪球已经让苏联滚起来了。现在苏联只需要具备先进的技术,就马上可以成为一个军事强国。

    从二战的历史上可以看出,就算是二战期间苏联得到了英美的技术支持,但技术依旧不是顶尖的。但是苏联的军事模式极为简单粗暴,大力发展‘大炮兵模式’,打到最后,几百公里的德军阵地同时被轰得连狙击手都看不清楚两百米外的目标。

    这种大炮兵模式,之所以能够战胜德国,主要还是德国的空军战略出现了错误,没有组建战略轰炸部队,让苏联工业在西伯利亚重振旗鼓的结果。大炮兵模式,是很依赖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的。

    为了针对苏联可能采取的大炮兵模式,沈凝云则是提出‘大空军’模式。

    十九世纪,是海战的时代。

    二十世纪,则是空战的时代。

    谁能赢得空战,谁就能主宰战争的胜利。

    同时在炮兵方面,中华民国则是大力发展自走炮,提高火炮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和支援效率。

    在经济大萧条过后,中华民国的军事研发单位迎来了一个兴盛的时期。

    在那些重要的军事技术研发方面,经费几乎不限。

    美国二战时期研发原子弹,参与人员达到二十万。然而此时中华民国,二十万人实在不算什么,而且在个人生产力上,还比历史上的美国还要高。

    人力物力之庞大,简直达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程度。

    集中二十万人的力量来研究一个项目对于中华民国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大量的研发项目砸下去,科研产业带动的就业人员不断上升,到了1933年年末,已经迅速上升到了六百万人的规模。

    而到了1934年,科研产业的就业规模,更是飞快的攀升到了一千两百万的恐怖规模。研发项目涵盖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工程技术、医疗技术、军事技术等等领域,还有什么激光武器、粒子武器等等目前只有一个概念的东西。

    但是这些东西,对于中华民国的科研工作来说并不是只有一个概念。因为沈凝云直接提出了研究方向。

    反正是能提高生产力的技术,都有经费和人员。

    而那些关乎未来能否占领科技制高点的东西,也都在早早的进行研究和摸索。

    研发多年的天罚a3轰炸机,也在这样的背景下,扩大了研发规模。

    更强大的发动机,更精密的制造技术,最尖端的技术,都应用到了天罚a3战略轰炸机的研发之中。

    这款战略轰炸机,原先的天罚a1未通过,当时用天罚a1的技术成果,设计出了天罚a2中程轰炸机,三千公里的航程,加上一万公斤的弹量,到如今,天罚a2依旧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轰炸机。不论是航程还是弹量上。

    然而正在研发的天罚a3轰炸机,在性能要求上,却是远远超出了天罚a1的要求水平。在多年的技术积累下,终于在1934年年中,第一架天罚a3战略轰炸机被制造了出来。

    这架轰炸机依旧是由西北飞机制造厂负责制造,并在西北实验空军基地进行了秘密飞行。

    试飞当天,沈凝云亲自到场参观。

    试飞的结果非常惊人,这款天罚a3轰炸机的最大航程,达到了1。5万公里,弹量达到了31吨,也就是三万公斤的炸弹。

    而最大航速,达到了751公里每小时。

    造成数据如此变态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这款飞机被制造得非常大,体积是美国二战时期的b29轰炸机的将近三倍。

    同时在发动机方面,采取活塞式发动机与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混合的设计模式。整架飞机一共拥有十台发动机,其中六台是老式的活塞式发动机,还有四台则是喷气式发动机。

    而在造价上,也贵的吓人,第一架天罚a3轰炸机的造价达到了500万元,当然这是最开始的造价。后面只要形成了生产线,改用生产线进行生产,造价将会大幅度下降,预计到时候一架天罚a3战略轰炸机的造价将降低到200万元,给政fu开出的采购价则是300万元一架。

    这样的造价,实际上对于中华民国来说还是可以承担得起的,钱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劳动力。

    要用多少个劳动力,以及多少时间才能造出一架这样的飞机的问题。

    中华民国有六亿人口,殖民地还有五亿人口。

    所以这样的大飞机,对于中华民国来说,大规模制造并不存在什么缺钱的问题。财团本身就是印票子的。加上财团已经将市场大幅度的垄断,各种商品销售,以及政fu税收等渠道,花出去的票子又能收回来。

    经济大萧条过后,中华民国真正的迈入了大规模的财团垄断时期。

    首先是铁路的国有化,让民资在这一时期的生存更加艰难。民资所制造的商品,要想争夺市场,首先在品牌上和财团是拼不太过的。因为财团掌控着舆论媒体,那些名牌无非就是建立在可靠的品质,以及大力的宣传上。

    品牌上没有优势的民资,只能拼价格了。

    价格更实惠,就能卖得动。

    但是铁路国有化之后,就不是这样了。国有化后得铁路,财团在商品运输上有优惠政策,运费成本更低,而且优先运输。而民资则要支付更高的运费。

    加上财团垄断的各种东西的售价开始拉升,让民资的商品制造上已经没办法和财团竞争了。

    多数都已经破产,被财团吞并,少数半死不活的吊着。

    而在销售业上,财团的大百货以及基本上垄断了大部分的销售市场。而且有部分的百货商场,已经开始改造成超市的模式进行经营。

    小商店已经全部关门,剩下的都是中大型的商店、商场。这些商店和商场,大部分又是财团旗下的产业。

    金融业方面,此时的金融投资陷入冰点。没有什么好的投资项目,这个时候又不是吹泡沫的时候。

    所以这个一时期,没有太亮眼的投资领域,民资没办法再像之前的繁荣时期那样,到处都是随便投资就能赚钱的时候。

    不过财团毕竟不可能垄断所有领域和环节,很多利润不高的制造业环节,都是分包给民资去做。只是那些民资老板,收入绝对不能高于普通工人的十倍,一旦超过就要给工人增发福利。

    此时的财团,掌控着原材料供应、运输、能源等等领域,想要垄断一个行业太简单了,几乎是财团想要垄断的行业,此时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