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战神-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就是先进,所以带来利益。

    西北集团还成立了海外市场开拓部门,派遣业务员到各国推销西北政府的商品,海外市场的开拓是需要长期投入的。

    这个时代信息不发达,你有先进商品,别人并不知道。

    容克财团率先让卢卡斯与西北集团签订了磺胺药的技术转让,让西北集团拿到了三百多万两白银。

    紧接着各国的药品生产公司,都蜂拥而至。纷纷与西北集团商议技术转让,其中英国与美国的技术转让费用最为昂贵,一个收了五百万两,一个收了六百万两。

    技术是肯定要转让的,否则一毛钱都赚不到。

    因为各国专利法都有一个强制执行条款,即其专利如果规定时间内没有被应用到生产当中,则会被强制性的制定厂家授权。

    专利这玩意是财团用来保持垄断的,如德国是容克财团的地盘,如果与容克财团谈不拢,那么德国容克财团可以拖个两年,两年后强制性的制定给德国容克财团的药品生产公司生产,到时候能拿到的钱少得可怜。

    所以说靠一大堆的专利长期剥削各国,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是一个世界大国,其他国家不敢反抗才行。

    当然也可以与其他国家合股,以技术入股的方式进行合作办厂。不过西北集团此时对于磺胺药这种药品,也就是卖了一个专利费。

    专利这种东西,见好就收,不要太贪心。一个药品,能够收刮到上千万两白银,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在贪心那就拿不到钱了。

    西北集团还有一个敛财项目正在到处扩张,那就是银元。西北集团此时大量的收购白银,而且是那种碎银、银锭。

    在各省收上来的白银,被一节节火车皮拉回了西北,然后被倒入熔炼炉里,在铸币厂被铸造成一块块‘炎黄通宝’。

    西北银行的分行沿着铁路线一路开都连云港,这些银行也在不断的从事着白银换炎黄通宝的业务。

    同时西北银行与各地钱庄合作,各地钱庄因为老百姓对于炎黄通宝的喜爱,所以也收炎黄通宝。

    这银元还得看铸造成什么样才行,如果铸造得太烂,乱七八糟的银元国人是不收的。第一不明白其成分,第二不符合审美观。

    炎黄通宝因为铸造精美,成色较好,因此被广为接受,各地官府收取税收时,也收这个炎黄通宝,感觉甚是方便。

    炎黄通宝也被洋行所认可。

    在老百姓、官府、洋行都认可的情况下,具备了很强的流通能力,随着玉海铁路修通,黄河流域的银元铸造被西北所垄断。

    对于黄河流域的老百姓来说,玉海铁路的修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首先是西北棉布来了,西北棉布价格低,而且染印布匹的价格也比较低。食盐价格大幅度降低,而且还是精盐。

    不知道什么时候,西北煤油也出现了。这些西北煤油,价格同样比洋油来得低,质量也没什么不同。西北炼油业经过疯狂的产能扩充,迅速形成了年产50万吨的规模,而且规模还在继续增长。

    西北煤油的出现,让盘踞沿海、长江、黄河流域的美国煤油逐渐失去市场。在西北,俄国煤油也正在失去市场。

    在长江流域,则将铸币中心放在了武昌。

    西北政府与湖广总督张之洞对银元铸造进行了商议,湖广总督张之洞对于西北这群人有些厌恶。

    因为西北王张奎发是靠俘虏慈禧而封王的,有不臣之心。不过让他庆幸的是,西北王张奎发并未做得太过分。

    “西北要在湖北办铸币厂,他们要干什么?”张之洞对下面的官员问道。

    “他们出设备和资金,铸币厂之盈利,于我湖广八二分成。大人,我们一分钱不用出,却能有额外收入,这个生意划算呐!“下面有官员回答道。

    “哦?还有这等好事?”张之洞听了后楞了一下,接下来不由狐疑道:“铸币利润几何?”

    “估计不低,但是要有机器,西北有机器,我们没有机器。”有官员说道,张之洞摸了摸胡子,问道:“若是我们自己办置机器,是否所得更高?”

    “然也。”

    张之洞思考了片刻后摇头说道:“还是与西北合股办铸币厂吧!”

    下面一群官员们听了这话都为之一楞,其中一名官员说道:“大人,既然我们自购机器利润更高,为何还要与西北合股办厂?”

    “西北是否对此事非常上心?”张之洞问道。

    “是。”

    “那就对了,若是我们不与他们合股,万一惹得那张奎发不舒心了,那土匪保不准会干什么。大清现在不能再乱了。”张之洞是一个很懂得中庸之道的官员,而且他的想法不是那点钱的格局,而是整个大清的稳定问题。

    西北王张奎发割据甘肃、新疆、宁夏、青海四省之地,过去两年中张之洞可是派了不少人前往西北打探。

    张之洞看到了西北的危险性,如果西北再乱,大清是否可以战胜?但是探查回来的消息却让张之洞很是吃惊。

    西北不仅能自己造枪,而且大肆发展实业。而且更不是不知道怎么的,就和德国人勾搭上了。

    现在不仅连步枪能造,连大炮都能造了,那个什么赛电枪更不是什么问题。枪炮弹药都有了,而且听说还向德国借了一笔银子。

    按理说,有这样的实力,已能推翻大清了,但是张奎发并未做出行动,这让张之洞对张奎发的印象大为改观。

    之前西北军放了慈禧,张之洞之以为这个什么西北王是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之辈,以这样的眼光去掌管西北,西北必然民怨四起,届时大清再大举反扑,便可解决西北之患。

    但是后来探查的结果表明,之前的推断完全错了。

    西北政府上台后,大兴生产,大办教育,大搞工业。只是短短两年多时间,西北民生便已大为改善。西北政府还免除杂税,降低农税,大大的巩固了他们的统治。

    榆中县的钢铁厂,其产量更是超过了张之洞为之骄傲的汉阳钢铁厂,他一手搞出的汉阳造,人家也有,而且还更好。

    这让张之洞感觉到了恐惧,一个民怨沸腾的西北好扑灭,但一个百姓富足的西北,绝不是大清所能剿灭的,因为民心。

    西北即有民心,又有洋枪洋炮,这怎么打得过?

    如今西北大力发展商业,铁路率先修成,开始在外省到处投资,办铁路和搞商业都能使西北有钱。

    有了钱就更难以剿灭了。

    相比垂垂老迈的大清朝,西北就像是初生的朝阳,如果任由西北政府这样发展下去,那么未来大清朝必然灭亡。

    但是张之洞此时却不得不佩服西北王张奎发,当初放慈禧时看似鼠目寸光,实则心怀天下。

    如果当初西北军起事反清,杀了慈禧和光绪,那么中国必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到时候就算是西北王张奎发夺得了天下,一样为洋人所欺凌。

    此时西北大兴实业,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日后若是反清,必然一举躲得天下。

    张之洞虽然忠于清廷,但不得不承认,如果满清能如西北这般,也不至于被洋人欺负得那么惨。

    不过西北反不反,这已不关他的事了。张之洞知道自己老了,没必要管那么多了。尽管张之洞不可能勾结西北反清,但他对清廷已经非常失望。

    因此也不想干涉西北的商业活动,而且就算是干涉也没什么用。到时候人家西北王不爽了,起兵再反,他张之洞也只会成为替罪羔羊。所以张之洞才明智的选择与西北合股开办铸币厂。
………………………………

第69章 :银元之争

    下面一群官员顿时心领神会,现在大清只要扯到西北那边,都可能会引起‘外交争端’,迅速的可以上升到政治事件。

    而且地方上出了乱子,那么也会引起清廷对地方的干涉。此时中国地方汉族权臣抬头,谁都不想被清廷干涉地方政务。

    “大人,西北那边还来了几个推销员,向我们推销一种更先进的步枪,叫什么01式步枪。还向我们推销赛电枪、大炮,我们要不要买一些?”一个官员接着对张之洞问道。

    “价钱怎么样?”张之洞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现在朝堂上正在议论编练新军的问题,湖北之前也练了一点新军,不过被袁世凯接收去了。显然这次练新军,规模比戊戌变法那边要大得多。

    “赛电枪1000两银子一挺,75克虏伯大炮5000两银子一门,01式步枪80两一杆,子弹1两30发。”

    “太贵了,太贵了。”张之洞不由摇头。

    “大人,这不贵了,洋人要价更贵。而且那01式步枪质量上佳,比汉阳造好用。赛电枪和75克虏伯大炮,都是最好的大炮。”那官员立即按照西北推销员的话说了一遍,要是湖北新军能够采购,那他可是有抽成的。

    至于那个什么克虏伯大炮,也可以这么称呼。西北军的75速射炮及榴弹炮,克虏伯公司也在生产。

    克虏伯大炮在中国可谓是名声响亮,于是推销的时候直接按照这称呼来了。

    “哎!为何西北能产,我大清却不能产?”张之洞叹息道,他看到这个强烈的对比后,只感觉过去二十年的洋务运动都搞到狗肚子里了。西北只用了两年多就能产洋枪洋炮,大清二十年还不行。

    “大人,我们练新军,如果不买西北的枪炮,那么就只能装备汉阳造了。若是被西北知道我们买了洋人的枪炮,他们便又要闹了。”那名官员接着说道。

    这让张之洞想起了之前清廷与西北签订的《西安条约》,条约中规定,若西北可产之器,若较洋人作价更低,朝廷不得采买洋人之器。

    也就是说,此时的大清朝廷要想采购军火,那么必须先通过西北一关,如果西北有产出,只要价格上比洋人便宜,哪怕是一分一厘,都得采购西北的。

    如果不遵守条约,那么西北军就要闹了。

    “若要买,西北枪炮若是作价更低,自然是选西北枪炮,等朝廷确定要练新军时再说吧!”张之洞点头说道,这本来就更省钱,但问题就是,买了西北的枪炮,西北便赚到了钱,而且能生产更多的枪炮。但这一点不可避免,除非是自己能造。

    张之洞发话,湖北铸币厂一事很快就制定了下来。

    长江流域的白银显然更多。

    张之洞答应合股办铸币厂,西北政府又与其他各省督抚达成了协议,都是与西北合股办铸币厂。

    在银元样式上,则按照西北政府的‘炎黄通宝’来铸造。

    满清很快就获悉了这一消息,因为御史上奏折,对银元样式提出了质疑,现在大清朝的天下,公然印什么炎黄字样,显然违背了大清朝的脸面,应该叫‘光绪通宝’才对,满清出面叫听。

    但是西北政府反应强烈,立即提出抗议。

    西北军放了慈禧之后,双方互相派遣了使者,西北政府驻北京‘大使馆’,对满清发出照会,警告满清不要蛮横干涉银元铸造。

    当天,西北军一个师强行开赴宝鸡,与宝鸡清军险些发生交火。

    西北方面之所以反应激烈,那是因为银元铸造样式一乱,日后从新铸造就没那么多钱赚了。

    因此在银元铸造上,西北方面绝不让步。

    满清被这突如其来的激烈反应搞得十分紧张,慈禧连忙召见大臣商议对策。

    满清少壮派铁良当场说道:“西北乱党,我们要坚决予以剿灭,否则必然让他们得寸进尺。”

    “袁世凯,你说呢?”慈禧对袁世凯问道。

    “启禀老佛爷,西北王张奎发和德国人勾搭在一起,现在又能造洋枪洋炮,更有铁路之便。若是西北军一反,他们便可依仗铁路,快速的攻占黄河一带,届时我大清被南北割裂,若其北上,则可打进京城,若其南下,则江南方不保。南方若是不保,我大清失去赋税之地,则十分危急。若他们打京城,则更加危急。”

    “难道我大清如此地大物博,竟打不过西北寒苦之地?”慈禧丧气的问动,八国联军和西北军之前已经把慈禧的信心打没了,此时的慈禧非常失落,情绪非常低糜。

    “启禀老佛爷,只要我们加紧编练新军,还是有一战之力的。但此时恐怕……恐怕难以……”袁世凯吞吞吐吐的说道。

    “罢了,罢了,他们要印银元,就让他们先印去。”慈禧无奈的说道,然后问道:“就新军编练之事,诸位都有什么看法啊?”

    “老佛爷,编练新军最重要的还是钱,不过,不过现在国库空虚,军费不足。”铁良说道,“我大清既然推行新政,那么便要整顿商税,以供新军之用。”

    “铁良大人所言极是。”袁世凯附和道,铁良鄙视的看了一眼袁世凯,眼中充满厌恶,袁世凯则装作没看见。反正他咱抱着慈禧的大腿,能奈我何?袁世凯矮墩墩的,一副赳赳武夫的模样,也让慈禧没什么戒心,加上戊戌变法那一年袁世凯站队时选了慈禧一边,慈禧更是对袁世凯信任有加。

    就银元铸造的问题上,满清妥协了,议事官员散去后,清廷又对各省督抚下达了命令,允许合股铸造‘炎黄通宝’。

    通过这一事件,让各省督抚更加意识到,西北王张奎发的面子是不能不给的,连朝廷都要给西北王的面子,他们不给就是在找死。

    因此纷纷再次上马合股办铸币厂的计划。

    而清廷为了编练新军以抗衡西北军,开始在各省整顿商税。通过增收商税的办法,来凑集编练新军的军费。之所以如此窘迫,还是因为赔款给闹的。

    清廷为了赎回慈禧和光绪,花了六千万两白银。接着又签订了《辛丑条约》,年年都要赔钱,搞得清廷财政非常紧张。

    不过此时的中国还是有些元气存在的,因此满清通过拆东墙补西墙还是可以支撑下去。

    但是随着西北的崛起,满勤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愈加低下。

    在银元铸造方面,西北方面继续与满清交涉,最后终于让满清同意将‘炎黄通宝’定为统一规格。

    但是在合股铸币方面,满清直接插手华北地区的银元铸造。即在京城开办一个铸币厂,看上去满清是有些钱赚的。只是黄河流域的白银,除了官府手上的银锭之外,其他的多是被西北银行换走,甚至是官银都被西北银行给换走了。京城的铸币厂,至多也就是山西、河北、东北的白银拿来铸造炎黄通宝。

    搞定了满清,西北集团的铸币厂迅速在全国各省份都办了起来。统一用炎黄通宝的样式进行铸造,各省又接到了新命令,各省除炎黄通宝外,不得铸造其余样式及成份的银元,银元规格统一定为七钱二分重,成份为银九、铜一。

    在铸币方面,西北拿了大头,八成利润归西北集团,满清及各地督抚都只能喝汤水了。

    铸币厂投资很小,设备也很简单,西北集团迅速的在各省把铸币厂办了起来,其效率之高,十分罕见。

    有了官府的参与,银元铸造是大规模的进行。每铸造出一块银元,都能为西北集团创造效益。

    一时间全国各省,到处都是炎黄通宝。

    “根据预计,现在中国大概有七到八亿两银子可以铸造,如果铸造了这些钱,能够为我们创造出超过六千万银元的效益。”孙绎龙就银元铸造的利益方面对张奎发做了汇报,张奎发很高兴的说道:“有了这些钱,就凭借这笔钱,满清还怎么和我们斗,哈哈哈!”

    当然这些钱不可能全部投入到军事建设上去,西北军虽然要对满清保持武力上的优势,但也不能太过厉兵秣马,毕竟西北的底子还是比较薄弱的。

    但有钱绝对是好事,因为现在铁路修通了,很多东西可以进口。只要有需要,就可以迅速扩充兵力,对满清形成武力上的绝对优势。

    另外战争不仅看兵力规模,同样也看装备、训练、纪律状况,西北军的战斗力显然不是清军能够相比的。

    目前西北的财政状况良好,通过投资商业和工业的发展,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大。

    因此孙绎龙提议加大铁路建设规模,获得了沈凝云的支持,此时玉海铁路已经开通,各支线都可以进行建设了,这对西北的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加大铁路建设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因此从外省移民成为了重要任务,西北政府开始派遣人员到各省招募移民,宣传移民西北的好处。

    人口增加了,粮食供应也要随之增加。但铁路修通了,粮食可以用铁路运到西北,这解决了西北工业发展的农业规模制约。
………………………………

第70章 :流水线生产

    清末的中国,大量免税的面粉进入中国,销量极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后来鼎鼎大名的面粉大王荣氏兄弟在庚子年(1900)与他人合资开办了第一家面粉厂――保兴面粉厂,本金为6000元。

    这笔投资获利丰厚,仅仅一年时间,便收回了大部分本金。而且这还是在非免税的状态下。

    丁卯年(1903),玉海铁路修通,西北集团旗下的面粉厂在黄河流域全面铺开,同样也获得乐极大的成功。

    各地面粉厂甚至是还未开工,货单便已被抢购一空。

    这一年夏收,铁路沿线各面粉厂全力开工,这些面粉厂所使用的设备为西北自主制造,其技术已达到先进水平。加之有铁路之便利,以及工人成本低,具备了十分强大的竞争力。

    西北集团的面粉,迅速占领黄河流域市场,还通过连云港销往天津、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

    甚至是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都有订单。

    西北集团从河南、河北、苏北、山东大量招募移民,在粮食上产生了一定压力,但是这些人口本身在这些省份便是没有土地的民众,他们移民后并不影响各省的粮食生产,因此铁路修通后西北集团从河南、河北、山东、苏北、陕西等省购入小麦,便在就近的面粉加工厂进行加工,然后将一部分面粉运回西北,便解决了粮食不足的问题。

    为了彻底的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西北集团派人前往澳大利亚进口小麦。

    澳大利亚是英国自治领,这年头澳大利亚基本上没什么工业,最大的产业也就是矿业也农牧业。

    澳大利亚的小麦一般是出口到英国,在英国加工成面粉后再由英国挥舞指挥棒,销售到各个殖民地。

    作为世界老大的英国,加之其他国家工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阶段无法与工业体系成熟的英国相抗衡,加上英国有大量的商船,其他国家除了德国有商船表现出了极为强大的竞争力外,其他国家根本无法对英国构成威胁,因此英国产品不愁销路。

    澳大利亚的小麦开始大量的出口到中国,西北集团在连云港投资了大型面粉加工厂,迅速的便通过从澳大利亚进口小麦的方式开工了。

    这些进口小麦经过加工后,一部分运回西北作为战略储备粮食,大部分则直接向海外出口。

    因为西北集团的面粉加工厂设备先进,而且人工成本低,加之不似英国那样运输路途遥远,因此在亚洲、大洋洲地区表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澳大利亚在向中国大量出口小麦的同时,也因为中国面粉价格更低,质量也过关,因此也从中国西北集团的面粉厂那里进口面粉。

    这一进一出一加工,西北集团就赚到了钱。

    西北集团的面粉加工厂正在快速扩张,并开始向华北扩张。此时的中国面粉加工业,简直就像是一张白纸。

    尽管有荣氏兄弟等民族企业家开始办面粉加工厂,但是他们的设备、管理、政策方面都面临着种种制约。而西北集团的面粉加工厂第一可以免税,第二有先进设备,第三施行严格的生产管理。第四,有庞大的资金,还有武力作为后盾。

    在诸多的优势下,孙绎龙决定在全国各大小麦产地将面粉加工厂铺开,交通方便地区建大厂,交通不便地区建小厂,只供应周边城市所需。

    第二即是在南方办大米加工厂,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长江流域交通方便,可快速的进行扩张。

    大米加工厂的利润与面粉加工厂相比少一些,因为市场方面就小,欧美不吃大米。再则,大米加工相对简单,普通民众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工具,就可以靠人力把大米踩好。因此不像大米那样需要磨面。

    但是也有一定的市场的,因为城市的商品粮需要供应,就需要有加工厂。

    西北集团这一年垦殖公司开始向外部扩张,即在各省垦殖荒地,以种植小麦、棉花,特别是棉花种植。

    在西北,河西走廊的种棉业也由于西北政府的鼓励生产,以及西北集团的经营,棉花产量在过去一年突破了80万吨。

    西北纺织业发展速度也极为迅猛,纱厂的纱锭只经过两年的扩张,就突破了10万,不过西北纺织业不卖棉纱,而是直接供应给织布厂,生产成成品布之后再销售。过去一年里,盈利高达300多万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