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赋-第1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片刻之后,通天鼠带着它的小弟继续游览书院了,胡烨则带着映雪继续参观。

    “那个人是谁?”

    走着走着,映雪发现前面有一个老头子拿着扫帚在扫地。但是奇怪的是地上的叶子一片都没有扫走,这扫得也太不专业了吧。

    胡烨也吃了一惊,因为他发现落叶生的面容憔悴了好多。

    他记得半年前自己离开南京的时候,落叶生的脸看上去就只有三十四岁。但是现在看来,都快跟阮安的脸差不多了,再加上一把白胡子。真正的成了一个老头子了。

    “那是落叶生,是书院的扫地工。”

    胡烨给映雪解释着,然后带着映雪来到了落叶生的旁边。

    “扫地工?这么不称职,若是在张府,早就卷铺盖走人了。”映雪喃喃说了一句,然后就跟上了胡烨的脚步。

    “落先生。”

    胡烨朝着落叶生喊了一句,只见落叶生抬起头来,看了胡烨一眼,那眼神根本就不像一个精神病人,胡烨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沧桑,绝对是经历过很多事情才能拥有那种眼神。

    “院长,还没开学,扫地不急、不急。”落叶生看了胡烨一眼,低声说了一句,然后继续埋下头,挥舞着扫帚,却依旧没有扫走落叶。

    “落先生,你可记得你原来的名字?”

    胡烨好奇的看着落叶生,看样子这货是半年没吃药,反倒是精神病有所好转了。

    “姓名乃身外物,如你师傅的姓名一样,无名即为姓名,落叶生就是我的名字。”落叶生叹息一声,然后换个地方继续做那个重复运动。

    胡烨吃惊的看着落叶生,难怪半年前的朱允炆会被这货给忽悠了,刚才自己都差点被他给忽悠了,或许用不了多久,这货的精神病就会全部好转,说不定书院又会多一个教书先生。

    “我怎么感觉他怪怪的呢?”

    映雪看着落叶生离开的背影,好奇的说道。

    “书院的人都怪怪的。”胡烨敲了一下映雪的头,然后说道,“走,我带你去看看倭寇。”

    “倭寇?”映雪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胡烨拉着跑了起来。

    看着胡烨拉着映雪在书院里疾驰,李元山就摇了摇头,“哎,还是年轻一点好啊。”

    “我说,你才多大岁数,我在岭南认识一个一百岁的老头子,在岭南的丛林里还健步如飞呢。”公输己鄙视的看了一眼李元山,喃喃的说道。

    “老夫的身体自然没法跟你们比,能够安享晚年就已经心满意足了。”李元山叹息一声,他是这几个老头子里身体最差的,他也是心知肚明。

    “老李啊,我还以为那小子的开导对你有作用,没想到你还是这幅德行,看来我们得教育教育你,免得你这老头子年纪比我们小,反倒是走在我们前面了。”

    楼英听出李元山的失落,脸色不悦的说着,人千万不能心死,不然再好的身体都不管用,更何况李元山的身体本来就不好。

    “哈哈,对,咱们还是好好杀他几局,谁输了就请客喝酒,我负责去找那小子要花生米来。”张宇初提议道。

    “我说,你这厮也不厚道,你让老楼和老萧如何吃花生米?”公输己鄙视了一眼张宇初。

    “额,哈哈,这点我倒是没有想到。”张宇初摸着头讪笑着。

    李元山也被逗笑了,知道这几个老头子是在让他宽心,这半年多劳心劳力,也确实让他身心疲惫。现在胡烨回来了,楼英和萧九贤也会来了,终于可以放下担子了。

    “哈哈,老夫今天也要给你们杀上几局!”李元山大笑一声,就跟着一群老头下棋去了。

    至于胡烨,现在已经带着映雪来到了仓宫实仁的住处,这是书院一个比较偏远的小屋子。

    仓宫实仁看到胡烨过来了,抖了抖身上的衣服,因为换上了明朝人的衣服,他还不是很适应,总感觉怪怪的。

    “院长,书院什么时候开学?我也好想学东西。”仓宫实仁大声的问胡烨,因为这十几天他在书院看到了太多,无论是李元山的书屋,还是楼英和萧九贤的药房子,亦或是张宇初的炼丹房,都让他吃惊不小,因为倭国根本就没有那些东西,除了战乱还是战乱。

    如果能将这些东西都学回去,肯定能让南朝的军队壮大起来,到时候就能够统一全国了。

    “开学就在这几天了,你若想学也不是不可能,但是有几点我要给你说清楚。”胡烨点了点头,这货也叫自己院长了,也算是书院的学生了,该学的东西也可以学。

    但是他毕竟是倭国人,有些东西是不能让他学的,自己能够让他活命就已经是极大的宽容了,如果不是有更深远的考虑,当初在泉州外的小岛上,就已经让朱允炆把他给杀了。

    “第一,我不教给你的东西,你想都不要想,如果偷学,被我抓住了,我会让李先生修理你。”

    听到李元山的名号,仓宫实仁和松下生花都身体一缩,刚来书院那几天,他们可没少受李元山的虐待,打死他们都不想再去面对李元山了。

    “第二,想必你也知道我们留下你的性命是为了什么,所以你也不要想着不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让明朝帮你打回倭国,毕竟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我说的你可都记住了?”胡烨小声的问道。

    “记住了,记住了。”

    仓宫实仁连忙点头,表示自己谨记于心。

    “好了,过几天开学,你们就可以办理正式的入学手续,不过有一点,书院的学费很贵,每人一千两。”

    胡烨说完就带着映雪离开了,留下目瞪口呆的仓宫实仁。

    一千两?

    现在让他们拿出一个铜板都成问题,哪里去找一千两银子?这不是抢劫么?

    “殿下,我看我们不要在这里受气了,找个机会逃出去得了,只要到了东番,我们就能靠着井田二一东山再起。”

    松下生花看着胡烨离开的背影,小声的对着仓宫实仁建议到。

    “哪有那么容易,不说去见井田二一,就算是离开这座书院都成问题。我们还是安安稳稳的呆在这里吧。”仓宫实仁摇了摇头,想从书院到东番?简直是痴心妄想。

    “那两个就是倭寇?”

    离开那小屋子,映雪有些失望的问胡烨。

    “不错,他们就是倭寇,而且不是一般的倭寇。”

    胡烨嘿嘿一笑,就要带着映雪去看看书院的教室,却发现朱楹三兄弟颓废的坐在书院的一块石头上面,脸上尽是悲伤。

    “走,我们过去看看。”

    胡烨大步的走了上去,还没有走到,朱楹就扑了上来,对着胡烨哭诉到,“院长,救救我娘。”(未完待续。。)
………………………………

第四三四章 建文通宝

    胡烨从来没有见过朱楹哭,更不要说哭得如此的伤心,声泪俱下。此刻他不是一个王爷,他只是一个受伤的孩子,只是一个即将失去娘亲的孩子。

    胡烨知道他们为什么哭泣,那是因为该死的殉葬制度,因为皇帝死了,嫔妃都要去陪葬,害怕皇帝在路上寂寞。

    朱模和朱松显然就成熟的多,虽然难以掩饰悲伤之情,但还是坚持着没有哭出来。

    “院长,你不是主意多么?快想想办法救救我们的娘亲,我给你下跪了。”朱松去求过朱允炆,作为一个王爷,低三下四的去求自己的侄子,他已经做了任何能做的事,但是这就是皇室,规矩就是规矩,朱允炆不敢破,谁都不敢破。

    “你先起来。”

    胡烨也感觉有些心里堵,好好的元宵,非得要搞得这么闹心,那朱元璋什么时候死不好,非得要在除夕的时候死。什么时候下葬不好,非得要在元宵前下葬。

    “院长,你不救我娘,我就不起来。”朱楹抱着胡烨的大腿不松手。

    这朱楹跟胡烨一样的年纪,本来之前是比胡烨要胖上一圈的,但是这一个春节下来,不仅没有长胖,反倒是瘦得比胡烨还要瘦,这才过去了半个月啊。不难想象他们这半个月过的是什么日子。

    “怎么回事?他们又是谁?他们的娘又是谁?”映雪看了看跪在胡烨面前的朱楹,大声的问胡烨。

    “没什么,他们都是我的学生,他们娘亲得了重病。”

    胡烨对映雪撒了个谎,他不想让映雪知道这么残酷的现实,不然指不定会出什么乱子,这里不是北平,出了事不是自己说了算的。

    “真的是这样吗?”映雪有些不相信。看向了朱楹,然后又看了看朱松二人。

    “不……”

    朱楹刚想反驳胡烨的话,却被朱松抢了先,“这是真的,我们娘亲得了重病,想要让院长给我们娘亲治病。”

    “不错,是我们强人所难了,我们娘亲已经病入膏肓了,就算是神仙下凡也救不了了,我们就不打扰院长了。”朱模也站了起来。跟朱松一起将朱楹给拖走了。

    他们虽然不知道映雪是胡烨的什么人,但是胡烨既然说谎言骗她,就是不想让她卷进来。他们来求胡烨也是无奈之举,但是现在想来,连他们藩王的面子,那朱允炆都不给,胡烨就一个书院院长,那朱允炆会给面子?

    看着三个王爷离开的样子,胡烨心里一阵绞痛。都是那该死的殉葬制度,他不是不想去救他们的娘亲,好歹跟她们也有过一面之缘。但是胡烨知道,就算是自己赌上身家性命。也不可能将她们救出来,就算是朱允炆也不行。

    因为这是皇家的规矩,这是宗人府定下的规矩,就连皇帝都要遵守。他胡烨去,就是以卵击石。

    “胡烨哥哥,你不是连朱高曦的绝症都能治好么?怎么救不好他们的娘亲呢?”

    映雪眨着眼睛问胡烨。她总觉得这件事情有些不对劲。

    “映雪,世界上有很多病都是没有解药的,我能治好朱高曦,那是因为他命好。他们娘亲得的病,就是那种不治之症,别说是我,就算是我师傅下山,也不可能救得了。”胡烨摇了摇头,不打算跟映雪解释了,这件事情就让他尘封起来吧。

    ……

    周妃、赵妃、韩妃最终还是殉了葬,她们身前将一辈子交给了朱元璋,身后也一辈子跟随朱元璋,谁都知道这不是她们的意思,但是谁又有办法呢?

    不仅是她们三个,朱元璋所有的三十多个妃子,也全部殉了葬,跟朱元璋同葬在皇陵里,生同床,死同穴。

    元宵的前一天是悲伤的一天,元宵则是喜庆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新皇帝要登基。

    新皇帝登基,按照惯例,是要大赦天下的,所以监狱里的犯人很高兴,只要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都能够提前出狱。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昔日的奉天殿,再次响起熟悉的声音,但是说话的人变了,听话的人也变了,唯一不变的还是这座大殿。

    胡烨今天也到了奉天殿,现在朱允炆当了皇帝,朱元璋的禁足令已经取消了,胡烨作为东宫宾客,理所应当的位列奉天殿的前列。

    这还是胡烨第一次站在朝堂上,虽然朱元璋的时候也当过官,但是都只是单独见朱元璋,并没有看见过这么多人。

    文武百官也是好奇的看着胡烨,一个小娃娃也敢站在他们前面?老子的官位是一刀一剑砍出来的,你一个小娃娃吃的饭还没老子吃的盐多,就敢排在我们前面?

    胡烨不理会那些异样的眼光,如果可能,他也不愿意站在这里,但这是朱允炆的意思,是当今皇帝的意思,他能不从么?

    朱允炆还是第一次坐在龙椅上,双手放在上面,顿时就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再看了看下面的臣子,气质上就已经有了变化。

    既然登了基,就要立刻提拔一波自己的人,齐泰已经是兵部尚书了,没得升了,如果封了将军,恐怕朝中的武官非得要把奉天殿拆了不可,所以朱允炆只是给齐泰封了一个淮安伯的爵位。

    黄子澄则从太常寺卿升任翰林学士,跟齐泰同参国政。

    至于朱允炆从汉王哪里挖来的方孝孺,任命为翰林侍讲,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是人人都知道方孝孺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全天下读书人都仰望的存在,除了衍圣公,天下之人无出其右。

    不过毕竟是有一个人在文坛的影响力要超过他,这是朱允炆不允许的,于是下一条命令就出现了。

    衍圣公孔讷年事已高,着令回曲阜老家养老,由孔讷的长子孔公鉴接任衍圣公。

    孔公鉴的影响力,显然没有他老爹的高,孔讷一卸任衍圣公,也就成了一个一身闲的老头子,影响力还在,但是已经不是往日可比的了。

    如此一来,方孝孺在文坛的影响力,就跟往日的张宇初一样,一语出而万人应。

    胡烨不动声色,明白这就是美琪所担心的,不过好在孔讷在除夕前后,就已经离开了南京,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话,他比胡烨知道得清楚。

    对于胡烨没有什么特别的封赏,只是将他的东宫宾客给卸任了,因为东宫现在已经不存在了。除了让胡烨继续担任应天府通判之外,还给胡烨封了一个官,也是一个正六品的,而且是跟方孝孺一样的翰林侍讲。

    对于这个翰林侍讲,胡烨很想辞掉,但是看朱允炆的样子,辞肯定是辞不掉的,这货就是想要用方孝孺这种老学究来看住自己,看样子这货比他爷爷要直白。

    还有很多其余的调动,自然也有很多老臣主动告老还乡,其实他们都不老,因为老资历的基本上都已经被朱元璋给清理的差不多了,所以朱允炆要面对的老资历没有几个,轻轻松松的就完成了朝堂的更替,这就是朱元璋的功劳,这让胡烨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远见。

    对于胡烨这么个小娃娃当上翰林侍讲,许多人表示了自己的不满,特别是那些老文官,倒不是他们认为胡烨的年纪没资格当六品官,只因为胡烨竟然能够跟方孝孺这样的人物一起,这超过了他们忍受的底限。

    朱允炆只说了一句这是先皇的意思,就没有人敢再发表意见,朱元璋现在尸骨未寒,谁还敢触他的霉头?

    方孝孺看了一眼胡烨,这还是他和胡烨的第一次见面,显然对于胡烨也很好奇,一个十四岁的小娃娃,是怎么能够得到朱元璋的赏识,不仅出任过东宫宾客,还跟随朱允炆南征倭寇。

    胡烨也不甘示弱,跟方孝孺对视了一眼,这个被道衍和尚誉为天下读书人种子的老东西,恐怕还不知道几年之后,他就要成为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自己能够跟这种绝无仅有的人物共事,也算是三生有幸了。

    方孝孺嘴角扬了扬,便不再跟胡烨对视,以后有的是时间探究胡烨。

    之后便是其余大事的讨论了,比如说商税的税率要不要变啊,毕竟那还是几十年前朱元璋制定的税率,现在商人已经发展的很快了,那个税率已经不适用了。

    但是朱元璋身前曾有言,凡议商税者,杀无赦。

    虽然朱元璋已经死了,但是他的影响力还在,这一点是无可辩驳的,所以商税也就被搁置一边,想必何兵那种奸商听到这个消息,睡觉都要笑醒了。

    接下来就是改元,发行新的铜钱。

    历史还是没有变,朱允炆的年号果然还是建文,新的铜钱自然是叫做建文通宝。

    一旦新的铜钱发布,那么朱元璋发行的洪武通宝,就会成为废铜,再也没有流通的价值。

    本来现在明朝的经济就不是很发达,还要劳民伤财做这件事,胡烨自然是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不过显然不会被朱允炆采纳,这是朱元璋制定的国策,谁都不能改变。

    于是胡烨能够预见,当那些只有洪武通宝的百姓家,拿出洪武通宝买东西,才发现已经成了废铜的时候,又有多少百姓选择跳河自尽。(未完待续。。)
………………………………

第四三五章 朱允炆的御前会议

    新皇帝登基第一天,有人欢喜有人愁,胡烨就是那个愁的人,因为第一次上朝就被文武百官给鄙视了,一个个就像是看怪物一般看他。

    特别是那方孝孺,七老八十了,竟然要跟一个十四岁的小娃娃共事,说出去都让人忍俊不禁。

    其实胡烨也不想当什么翰林侍讲,当个应天通判就挺好的,还有偌大一个书院需要管理,哪里有时间到翰林苑去当值?

    不过圣旨就是圣旨,不尊就会有大麻烦,朱允炆可没有把他爷爷那一套廷杖制度给扔掉,胡烨认为自己挨上一顿板子,恐怕这辈子就交待在这里了。

    退朝之后,胡烨被留下来了,同时被留下的还有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显然朱允炆是要将胡烨介绍给他们。

    黄子澄就不用介绍了,胡烨也见过几次面了,虽然没打什么交道,但也算不得陌生人。

    齐泰就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看胡烨,他熬了足足几十年,才熬到今天这个位置,自然是看不起胡烨这种投机取巧的人,认为胡烨因为老早就跟在朱允炆的身边,才能得到现在的待遇。

    胡烨也懒得给这兵部尚书解释,这货就是眼高手低,明明就是一个文官出身,却非要当这个兵部尚书。明明朝中就没有什么武将了,这货还要主张全面动武,比如说收拾收拾安南,震慑震慑朝鲜,恐怕要不了多久这货就会给朱允炆建议削藩。

    方孝孺就内敛了些,在朝堂上已经鄙视过胡烨了,现在就算了,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

    “好了,大家都到齐了,想必也用不着介绍了吧?”

    朱允炆慢步走了出来,胡烨看得出来,这货现在的气质就已经变了。如果说以前是内敛,那么现在就是张扬,胡烨都能够感受到那种气场,跟历史的记载出入太大了。

    “殿下,这种高级别的会议,如果能让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娃娃来参加?”

    朱允炆刚说完,齐泰就不干了,站起来指了指胡烨,认为跟胡烨商量就是对他智商的侮辱。

    朱允炆并没有说话,反倒是笑着看了看胡烨。他要看看胡烨该怎么应付,毕竟胡烨是他爷爷留给他的,还特意叮嘱过,让胡烨参与国政,所以他才会让胡烨来参加这种级别的会议。

    “齐大人,我需要指出你的两点错误。”胡烨无奈的站了起来,他本来打算什么事都不干,就听这几个人发表高谈阔论,然后走人的。既然这厮非要把自己牵扯进来,那就不能一言不发了。

    “第一,我不认为这种会议有多么的高级别。首先,齐大人只是兵部尚书。如果我没有记错,也只是正二品。而且齐大人刚受封淮安伯,伯爵之上还有侯爵、公爵,所以齐大人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人物。所以我认为这种会议只不过是皇上的一次集体讨论罢了。”

    “第二。我不是乳臭未干的小子,死在我手上的人没有十个也有八个,至少倭寇见了我会认识我。因为他们亲眼看见我把他们的同胞当做活靶子。那么请问齐大人,身为兵部尚书,可杀过一兵一卒?可否上过战场,见过敌人?”胡烨不甘示弱的问道。

    “你……”

    齐泰被胡烨问得哑口无言,因为胡烨说得没错,他只是正二品,朝中一品官还有很多,只不过他的这个位置比较重要罢了。而且有朱元璋的临终托孤,他才能走到这一步。

    至于杀敌这件事,他确实没有上过战场,没有见过敌人,之所以当上兵部尚书,是因为武官基本上都被朱元璋给杀光了。

    朱允炆背后的云子宸很想鼓掌,因为他也看不惯齐泰许久了,如今被胡烨一阵抢白,着实让人兴奋不已啊。

    “竖子无知!”

    想了半天没有想出如何反驳胡烨,齐泰只好恶狠狠的来了一句。

    “呵呵,齐大人何必介怀,我看胡大人只是心气太高罢了,既然先皇能够让他留在皇上身边,就说明他有可取之处。”黄子澄就正常的多,毕竟已经跟胡烨打过交道了,连云子宸这种心高气傲的人,跟胡烨出征一趟之后,都有些佩服了,怎么可能没两把刷子。

    方孝孺还是那个老样子,雷打不动,朱允炆不问他,他就不说话。

    “好了好了,我今天叫你们来,是有一件事情让大家商议。”朱允炆摆了摆手,让众人停止议论,他算是看出来了,别看胡烨平时不争不吵,但是斗起狠来,谁都不怵,没见平日趾高气昂的兵部尚书,几句话就被胡烨给气得没话说了。

    “什么事?”齐泰也知道自己输了一招,只好转移话题,不再跟胡烨纠缠。

    “你们也知道,先皇有过定制,各地藩王不得进京奔丧,所以这次奔丧的都是各地藩王的子嗣,现在他们都在南京城,诸位看他们该如何处理?”朱允炆抛出了这个敏感的话题。

    自古以来,藩王都是皇帝的心头病,既要要他们维护各地的安宁,又要提防他们造反,所以让藩王的子嗣留在都城当人质,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远在战国时期就有过这样的例子,只不过那个时候是国与国之间的。

    不过明朝却有些敏感了,因为各地都没有异性藩王,想要留他们的子嗣做人质,也就是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