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历史天空下-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邓铭文沉吟了一下颔首道:“不错,凭我跟校长的师生关系干脆直来直去的好,不过,带兵作战有江湖风格到不如干脆说带兵打仗用的是江湖下三滥的方法。”
“至于警一师和警二师铭文只需说全军上下官军少有黄埔军校出身,桀骜粗鲁,跟黄埔嫡系的一军编到一起双方互相瞧不起难免会生出龃龉,这样一来不但无法提升战斗力反而会大大削减战斗力。”赵翰青说到这里灵机一动,“如果将警一师和警二师编成一个军,由铭文任司令官,铭文有没有信心将之训练成**中的一支新的王牌军队?”
邓铭文眼睛一亮:“淞沪之战暴露出了**弱点,尤其是战斗力让委座忧心忡忡,我如果能保证建立一支能打硬仗的新军说不定他会同意。高品质更新”他这是心情豁然开朗,笑道:“师叔三言两语就让铭文拨云见日的感觉。”
“铭文只不过是当局者迷罢了。”赵翰青说到这里顿了一下道:“不管怎么说铭文都必须手中有兵,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南京保卫战中发挥重要作用。”赵翰青念念不忘的就是南京大屠杀。邓铭文如果在南京保卫战中有话语权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安排部署,那么,后世历史上那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或许就可以避免!不过,邓铭文接下来透露的另外一个消息让他欢喜让他忧。
邓铭文叹了口气道:“南京城可能真的如师叔估计的那样真的守不住了。”
“铭文何出此言?”赵翰青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忍不住道:“是不是国民政府已经准备迁都了?”
邓铭文盯着赵翰青看了看半天,叹服道:“又被师叔猜中了,如果我不是知道师叔刚刚回到南京我一定会认为师叔早已经得到了消息。不瞒师叔,其实我也是刚刚得到的消息,委员长准备放弃南京了。”他说到这里顿了一下,笑着道:“师叔能不能再猜猜国民政府会迁往哪里?”
赵翰青道:“‘外患入川。内乱入湾。’我看十有**会迁都四川。”他如果不是怕引起邓铭文的多想就连重庆都说出来了。
饶是如此,邓铭文也是目瞪口呆半响无语,而后长叹一声道:“师叔之能令人叹服,纵然是诸葛在世,伯温重生也未必能记得上师叔。高品质更新就在”心中却更觉得遗憾。如果师叔辅佐自己那么自己一生无忧了,不过。想到赵翰青绝非池中之物。又怎么肯为自己驱使,能够得到相助已经是万幸了。
“哈哈,铭文这么一说好像我成了神棍了,其实,这世上哪有什么神机妙算,什么事请只要综合多种因素再好好琢磨一番就能想明白的。”赵翰青心里又是高兴。又是难受,高兴的是历史没有改变,国民政府还是要迁都重庆,那么自己预先在重庆的布局肯定会大有收获;难受的是历史没有改变南京依旧会陷落。那么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会不会依旧无法避免呢?
邓铭文也笑起来:“师叔说的也是,不过还是要看天分啊,就像我琢磨得脑子疼也白瞎。”
二人又闲聊了一阵子,邓铭文道:“师叔有什么打算?是不是就要返回南都了?”
“等下个月就先回南都一趟,安排一下,然后再去一趟重庆。”至于安排什么他没有明说,邓铭文却也心知肚明,二人在这件事上彼此心照不宣。
“师叔能不能在南京多待些日子?”然后,他又不好意思道:“其实已经耽搁师叔不少时间了,我是不是太自私了?”
邓铭文说完又眼巴巴地看着赵翰青,南京这一战只怕是早晚避免不了,有赵翰青在身边他就会觉得心里踏实些,再说陈少武和军中的一干少林俗家弟子执行雷霆行动还没有从上海归来,他身边也缺少可用之人。
“铭文又不是为了一己之私何来的自私?说到底都是为了抗日,咱们少林自大唐时十三棍僧开始,历朝历代都有本门弟子抵抗强暴拯救黎民百姓的侠义之举,我也是少林一员,国难当头自然不能收手旁观置身事外。再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打日本鬼子。”
除了民族大义,其实他心中另有私心,他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想要短时间内在国民政府中窃取高位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选择了迂回的办法,也就是全力扶持邓铭文,让邓铭文在最短的时间里登上一个相当的高度,然后再借助邓铭文的势力来发展自己的势力。从初入江湖开始,赵翰青就常常借势,足以初始为了自保,后来是为了崛起,到如今他对借势已经运用的炉火纯青了。
邓铭文听赵翰青一说不会置身事外这才彻底放下心事,同时又为赵翰青不求名利一心为国为民的侠义之举而感动,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让他的思想也受了一次洗礼。
赵翰青突然问道:“铭文觉得南京能守多久?”
“这个还真不好说,虽然国民政府已经决定迁都了,但是,毕竟南京是一国之都,肯定不会拱手让给日本人的,只要有充足的兵力,再加上背靠长江天险,防守上也容易得多,我想守上两个月总可以吧。”对这个邓铭文还是很有信心的。
赵翰青却是摇头笑而不语,两个月?如果真能守上两个月,抗日战争的历史肯定会改写,日军或许会知难而退放弃侵吞中国的野心了,试想,每占领一城一池需要两个月,需要耗费多少的武器弹药更需要配上无数的人命,这仗日本还能打得起吗?可惜,南京根本就没有守几天――
12月1日,日本参谋本部正式下达占领南京的命令,缺少后勤支援的日军一路烧杀抢掠攻向南京。
12月4日,日军逼近南京外围。8日,日军占领南京外围阵地,已从北、东、南三面包围南京,此时南京军民就只剩西面的长江一条退路,然而南京卫戍司令部司令长官唐生智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他一方面下令集中力量坚守阵地,另一方面命令销毁长江上全部渡船,并派兵看守南京城通向下关的唯一通道挹江门,严禁部队从此处退出,做出了“背水一战”的姿态。至此,南京城内守军和平民的退路被全部切断。
10日,日军发动全线进攻,但直到12日仍未能突破南京城防。12日晚7时,唐生智却突然下令突围撤退,自己乘保留的汽艇出逃。南京守军群龙无首立刻瓦解,大部向下关溃退,在挹江门与三十六师发生激烈冲突,最终击破城门逃至下关。由于渡船已经销毁,许多难民与士兵仅试图依靠木板渡江,最终大多冻溺江中。其他人见渡江无望,返回城内。12月13日日军入城,然后开始了持续数周的血腥大屠杀。
也就是说从日军接受占领南京的命令到到破城还不足半个月。(未完待续。。)
………………………………
第六百零八章 金陵王气黯然收
邓铭文说出南京最少能守上两个月,却看出了赵翰青有些不以为然,习惯地问道:“师叔对此有什么看法?”
赵翰青自然不能说从日军兵临城下不到一周南京城就失守了,所以,只能迂回提醒邓铭文了:“南京守卫战跟淞沪之战时已经无法比了,淞沪之战时,最高当局虽然无决一死战的决心,但是有一战的信念,将士们更是士气高涨;但是,今天,最高当局已经决定放弃南京了,也就是南京保卫战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而且将士们久战疲惫,淞沪的溃败又影响了士气,这仗还怎么打?所以,南京保卫战无法持久,说不定连十天半月也守不了。”
邓铭文一听半响无语,赵翰青说的他一清二楚,如今,军中畏敌怯战如瘟疫一样漫延传播,士气不振再加上最高当局昏聩,这场保卫战说不定还真如师叔所预料的支持不了几天。对于赵翰青的推测他一向信服,他越想越沮丧,本来一心请战想在保卫战中再创辉煌战绩,现在来看十有八九要惨败了。
赵翰青通过邓铭文的神色就知道他受了打击,于是笑道:“铭文无需沮丧,这场保卫战即便是最终无法挽回败局,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让日军付出惨重的代价,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战局越是艰难危险就越能显出霹雳将军的神威。”
邓铭文听到霹雳将军也忍不住心头一松,师叔说的也是,淞沪之战虽然大溃败,自己却凭借着主动挺身而出掩护全军撤退而立下大功,又凭着最后的雷霆一击成就了自己霹雳将军的威名,这一次的南京保卫战说不定还真是自己的又一次机会,再说不是有智勇双全妙算无遗的师叔在吗?想到这里他信心复振:“好,那就跟日军好好打一场,让他们知道我军也不是好惹的。师叔有什么妙计就早些说出来我好早作准备。”
赵翰青苦笑了一声,邓铭文这是赖上自己了,不过这不也正是自己希望的那样吗?自己的想法战术就可以利用邓铭文来实施了。邓铭文的军事才能虽然不算超卓,但是,有一样好处,那就是有自知之明不独断专行,也不嫉贤妒能。这也正是赵翰青能够不遗余力帮他的原因了,不过,让他立刻拿出一个作战方案还是办不到的,“这个――我得了解一下情况再做决定。”
邓铭文一拍脑袋道:“看我把这茬儿全忘了,这样吧,我找委座要一道手令。我亲自陪着你去查看南京城的所有城防和军事要塞。”
第二天,也就是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因战事需要临时将国民政府之各种机关部门从南京迁到重庆。
此消息一经公布,整个南京城都沸腾了,无论是当官的、经商的、还是平民百姓,也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感到惶惶不安,迁都就意味着南京城要打仗了。上海已经陷落了,南京还能保住吗?连政府都要迁走了,只怕是南京城不保。
那些对迁都还在观望的人看到不少政府机关开始了搬迁,立刻也行动起来,收拾金银细软开始准备离开南京去投亲访友;无处可去的人们只好去寺院里烧香拜佛求保佑,鸡鸣寺、毗卢寺和栖霞寺等庙宇的香火也一下子好起来。最不知所措的是那些商人,他们生意立刻就受到了影响,离开南京他们也舍不得产业。
总之。整个金陵城乱糟糟弥漫着大战来临前的紧张气氛,不复首都的的繁华宁静,正应了大诗人刘禹锡的一句诗:金陵王气黯然收。
南京政府一边准备搬迁,一边开始进行南京保卫战的备战。首先成立了南京卫戍司令部,主动请缨守卫南京誓与南京共存亡的唐生智被委任为司令部长官;紧接着进行的就是军队整编工作,许多队伍在淞沪之战中被打残了,或者是在撤退时溃散了。这时候就匆匆地重新整编,许多部队为了不被撤掉部队番号就匆匆地吸收溃兵散卒和从淞沪地区逃过来的百姓。
蒋介石最终听从了邓铭文的意见没有将警一师和警二师编入第一军,让蒋委员长改变主意除了邓铭文提出的理由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历来就对杂牌子军队都不信任。第一军是他的黄埔嫡系,淞沪军却是杂牌部队改编的,他听了邓铭文的话后有些担心自己的第一军与淞沪军融合之后最终会变成非黄埔系,那是他不愿看到的。
邓铭文还呈上了他跟赵翰青商量好的建立新军的方案,就是将警一师和警二师编制成一支新军,就用用新的训练方式打造一支全新的军队。他有信心将这支军队训练成一支绝对服从命令而且战斗力强悍的虎狼之师。他所说的绝对服从命令就是暗指绝对忠于蒋委员长,这一点蒋委员长自然心领神会。
蒋委员长看了邓铭文的建军方案怦然心动,国军的战斗力弱、纪律差等种种弱点在淞沪之战中已经暴露无疑,作为最高统帅他自然是忧心忡忡,邓铭文如果能训练出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也能为全军树立一个榜样。他对邓铭文是绝对信任的,因为邓铭文不但救过他的命,更因为邓铭文出任淞沪军司令之后屡建奇功还处处维护他的面子,第一次取胜后对宣称是秉承了他的作战意图,把取胜的功劳也放在他头上,这让蒋委员长在军事委员会的会议上说话也硬气多了,就是这一点让蒋委员长特别感动和感激。正是基于这些原因蒋委员长才答应了邓铭文的要求,而且没有打半点折扣,这在蒋委员长身上可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于是,教导第一军成立了,由邓铭文任军长,该军的正式番号就是国民革命军教导第一军,简称教导军,归军事委员会直接领导,其实谁都明白这是蒋委员长的又一支嫡系部队。
教导第一军由淞沪军原来的警一师和警二师组成,警一师就成为教导军第一师,简称教导一师,师长仍旧是赵天涯;淞沪警备第二师改变成教导军第二师,简称教导二师,师长仍旧是仲国强。赵天涯和仲国强二人虽然仍旧是师长,但是,却已经是中将师长了,只有蒋委员长的嫡系甲种师才有资格配备中将师长。
教导第一军的军参谋长仍旧是章参谋长章朗,是邓铭文推荐的。章朗不但是黄埔嫡系更是蒋委员长的小同乡,自然深得蒋委员长的信任,邓铭文这样的安排就是为了让蒋委员长对教导第一军完全放心。章朗也跟着淞沪军的战绩沾了光从少将升为中将,他对邓铭文只有感激和绝对的服从,所以,邓铭文并不担心他会影响自己对军队的掌控。
教导第一军另外组建了独立旅,邓铭文听从赵翰青的意见准备将独立旅建成像雷霆突击队一样的精兵,他在淞沪之战中看到了突击队的巨大威力。独立旅的旅长由马如龙担任,八百壮士成为独立旅的骨干力量,所缺兵源只能去收编那些溃兵散卒,身体素质差或有抽大烟赌博等不良嗜好的一概不要,因为挑选严格只挑选了一千多人。然后,马如龙奉命率领独立旅以招兵和练兵的借口开到了江北,当然,没人知道他还奉有赵翰青的密令。(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
第六百零九章 南京保卫战(一)
感谢“广凌散人”送上的月票!
南京政府决定迁都的同时也开始了保卫首都的准备工作,唐生智任南京保卫战的最高军事长官,邓铭文担任南线防御总指挥。高品质更新就在
赵翰青记忆里日军总部是12月1日正式下达占领南京的命令,这个时间大概不会有多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所剩余的备战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赵翰青在邓铭文的亲自陪同下利用两天时间就查勘完南京的所有城防,又对着南京城的地图研究了半天,他再根据记忆中南京大屠杀的一些资料整理出一些东西,然后来制定接下来的行动计划,比如,他记忆里日军谷寿夫师团首先从中华门进入南京,血洗了聚集在中山北路、中央路的难民区,由此,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拉开了帷幕。那么,赵翰青的打击日军的重点就放在了中华门一带。
另外,南京之所以有大量的军民被屠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卫战司令长官唐生智一个错误的决定,那就是焚烧了长江上全部渡船准备破尘沉舟与日军决一死战,同时,命令军队把守城内通向下关的唯一通道挹江门,严禁部队从此处退出。可惜的是,全军上下根本就没有与日军决一死战的决心,尤其是那些当官的,更为贪生怕死。战斗进行没有多少天,唐生智突然召集守军将领传达了撤退的命令,当晚,他就乘坐悄悄留下的汽艇偷偷离开了南京,而后,各部将领争相学习,并没有按照命令在指定的时间有序撤退,而是纷纷提前仓皇逃命,撤退的部署就完全被打乱了。
尤其是。当时卫戍司令部第2军团负责固守乌龙山军事要塞以掩护其他部队撤退和突围,应该最后撤退的,但是该部指挥官徐源泉于12日下午即率其第41师和第48师从周家沙和黄泥荡码头乘坐其预先控制于该处的民船最早渡至江北,乌龙山要塞部队在徐源泉部撤走后,也于当晚毁炮撤去江北,一座在南京防守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的军事要塞就这么放弃了。高品质更新
还有不少的将领参加完撤退的军事会议之后只向所属部队打电话通知撤退,本人根本就没有返回指挥部,完全就脱离了部队,主官如此,下面的官兵们是如何亡命溃逃就可想而知了。可是渡船全毁,逃生无望,最终造成了一场史无前例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赵翰青即便是南京保卫战的最高军事长官他也无力改变参战**的战斗力差和纪律性差的状况,他能做到的只有两点,一就是如何在日军入城之后尽可能地重创他们。第二就是尽力疏散城中的百姓,让他们能够逃脱被屠杀的命运。只要南京城中没有那么多人。就可以将大屠杀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另外还要尽最大限度搜集船只,以便保证军民撤退。南京陷落之后,由于,渡船已经被唐生智下令销毁了,一些难民与士兵试图依靠木板渡江,最终大多冻死在江中。大多数人人见渡江无望。又返回城内,然后惨遭日军的杀害。
如果,最高当局真的有保卫南京与日军决一死战的决心;如果,南京守军上下齐心协力与南京共存亡;如果。有足够的船只用于渡江那么,历史一定会改变;那么,滚滚的长江水就不会被无辜的血染红
赵翰青抓起笔在中华门和挹江门两个地方重重地画了个圈,一个是日军进入的地方,一个是**撤退的要道,这两个地方,一定要让邓铭文想尽千方百计掌握在手里。
随着国民政府的迁都开始,南京城里也开始谣言四起,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茶馆酒肆,都在谣传:日本鬼子马上就要打过来了,政府已经离开了南京,**肯定守不住,所以,南京早晚会落入日本鬼子手里,日本鬼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已经在上海屠杀了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这种传言如同霍乱一样蔓延传播得很快,很快就传遍了全城,再加上除了卫戍司令部政府的各种机关都陆续搬离了南京,达官贵人们也纷纷搬迁,更是造成全城百姓人心惶惶不可终日。高品质更新就在在有心人的撺掇串联下,那些本来不准备搬离的人家也开始离开南京。老百姓喜欢徘徊观望,也喜欢一窝蜂跟从,一家走了,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也会跟着离开,一看别人走了我为什么不走,于是也赶紧收拾东西离开。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南京,由刚开始的每天数百人离开到后来的每天成千上万人,南京卫戍司令部司令唐生智最后也得到了消息,他认为是日军的奸细在造谣,目的就是分化瓦解南京军民包围南京的信心和决心,所以,严令彻查奸细,同时闭上城门严禁百姓离开。
军事会议上,邓铭文首先站出来反对:“我反对卫戍司令部做出这样的决定!”
唐生智脸有愠色,但是,邓铭文是蒋委员长的嫡系亲信,又屡立战功,再加上邓铭文的教导军战斗力在卫戍司令部所属的所有军队中战斗力和对日的战斗经验都是出类拔萃的,唐生智也不得不给邓铭文几分面子,所以忍住火气道:“铭文何出此言?”
邓铭文慷慨陈词:“百姓撤离影响军队士气?我看百姓在城里惶惶不安只怕会更影响军队士气!想要稳定军心为什么我们军中将领的家属不留在南京城?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家属都留在城中会比百姓更能稳定军心提高士气!但是,看看在座的诸位,包括我自己谁不是早早就把家属送走了?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让老百姓一定留下?百姓是无辜的,为什么非要将百姓强行绑在一辆随时都会颠覆的战车上?”这些大道理大半都是赵翰青灌输给他的,他也深以为是,而且他毕竟出身少林,内心里还有一丝侠义之心,也不忍心让老百姓在南京城的真的陷落之后惨遭日寇蹂躏。
他的一番话令在座的所有人都脸有愧色,因为他们的家属的确早就离开了南都,有人暗恼邓铭文,不过,邓铭文是新晋上将官威正盛,谁也不会主动得罪他,只能腹诽罢了;不过,有不少人也认为邓铭文说得对,只不过在唐生智的面前没人敢出言支持。
唐生智脸色铁青,因为他的家属也早就送走了,他感觉到邓铭文就是在指桑骂槐,他真想下令将邓铭文就地撤职,但是他不敢,赵翰青是蒋委员长的亲信,又刚立了战功,还真不能撤了邓铭文;再者说他也没有这个权利,他是一级上将,邓铭文是二级上将,他也仅仅是比邓铭文稍高半级,邓铭文的任免大概只有蒋委员长点头才行,所以,这口气他只能忍下了,只能等到恰当的机会再给邓铭文上眼药。
邓铭文说这话的时候,就知道一定会得罪唐生智的,但是,他不怕,赵翰青已经给他分析了为百姓仗义执言的利弊:唐生智并不是蒋委员长的嫡系,而且,早年他还和冯大帅等人联合跟蒋委员长打过仗,当时的蒋委员长还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委员长不是个大度之人,他对唐生智一直心怀芥蒂,所以,邓铭文知道蒋委员长肯定不会因为自己剥唐生智的脸面而怪罪自己,他只会偷着乐。而且,赵翰青还告诉他,南京保卫战失利,即便不会让唐生智获罪也肯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