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1275-第2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像这位女子。”
峒女没想到他会突然说到自己,眼睛不由得一红,头也低了下来,直到肩膀上被人轻拍了一下,她侧过身去,施忠表情严肃地朝她呶了呶嘴,这才醒悟过来,赶紧抬起头,刘禹目光和蔼地看了她一会儿。
“本官没有想到,真的有人会这么做。”他收回目光,重新扫视四周:“韦承宣视自己为大宋之民,本官便视他为治下之民,作为本官的治下之民,向来只有欺负别人的,断不允许让人欺负,这就是本官来此的原因。”
“在本官的眼中,只有大宋之民和化外之人,没有峒人。”他的嘴角轻轻扬起:“也没有宋人。”
“如何才算大宋之民?”刘禹的声音陡然变大:“像韦承宣那样,不畏强暴、奋起反抗的,当然是,像你们这样,幡然悔悟、举兵跟随的,也是,任何一个敢于拿起刀枪,聚拢在本官旗下,或是在这莽莽大山、青青绿水之间同鞑子拼个你死我活的,都是。”
还有一段,晚diǎn补上。。。。。。
做什么?姜才一下子就明白了,因为当先出现的那只上面,手执木弓的峒女就站在筏子前头,衣衫飘飘地唱着歌,而在她身后,用一根长长的竹篙撑着筏子,眼睛时不时地掠过前面的身影,嘴里用跑了调的声音恬不知耻地唱和着,用得居然还是汉话,的峒装男子,可不就是施忠!
唯恐天下的不乱的骑军显然认出了他的模样,一个个怪叫着推波助澜,刚刚才沉寂下去的江岸一下子又沸腾起来,而本以为逃出生天的阿鲁浑等人却坠入了深渊,很显然那些峒人不是来帮助自己的。
踩在筏子上的峒女毫不羞涩,目光朝这边扫过的时候,脸上居然带着盈盈的笑意,原本涂在那上面的油彩已经洗去了,露出的本来面目看着还有几分俏丽,怪不得让施忠色魂与授。
等到转过头去的时候,她的笑容马上就不见了,眼中只剩了难以言喻的愤怒,咬着牙将一支羽箭抓到手里,随着“嗖嗖”地几声轻响,一个又一个的鞑子惨叫着跌入水中,片刻之后就剩了阿鲁浑一人,而那只筏子也离他越来越近,差不多就快撞上了。
“铛”地一声,羽箭打在他的背甲上,出人意料地是并没有插进去,而是轻轻一弹掉了下来,峒女一愣,待要再摸出一支去射时,被一只手给挡住了。
“让我来。”
施忠将她推到身后,就在筏子掠过那人身边的时候,一把抓住了他的盔ding,阿鲁浑下意识地想要用手去拨,只觉得脖子上一凉,眼前突然前黑暗一片,意识消失之前,那个大汉的狞笑就是他最后的记忆。
………………………………
第四十章 对峙
看着眼前乱轰轰的局面,姜才有些担忧,他怎么也想不到刘禹连果化州的门都没进,直接就让大军进逼前方了。
“这么干行吗?”类似的疑问,不光他有,跟着他前来的那些前统制以上将校都是一样,战争可不是儿戏,并不是人多就能胜利的,虽然聚集在这里的宋军有四万余人,可是再加上这些峒人算是怎么回事?
此刻,冲在最前头的既不是姜才所部的骑军,也不是马暨的那部老卒,而是由各州峒人组成的一群杂牌。对就是杂牌,连军都称不上,统一的的指挥都没有,就这么一堆堆地集在一块冲了过去。
对于刘禹的鼓动能力,姜才一直都很佩服,这里的大部分人都是被他忽悠来的,别看现在气势汹汹,一旦受挫崩得得会比谁都快,到时候就会反冲自己的阵脚,这样的后果,经历过建康战事的他会不知?姜才不信,那就是有隐情了。
“这两日鞑子也没闲着,娈凤州新到了两千步卒,独石滩的经过他们多半也知道了,为什么只有这么diǎn人来?”探子的消息最先收到的就是刘禹的中军,相当于是一个总的枢钮,然后再根据情况下发到各军,并不是所有的都会知晓,最新的消息姜才都不知道,因为前路被鞑子的侦骑遮蔽了,双方的侦骑隔着两州的边界对峙着,倒是没有起什么冲突。
“你怀疑。。。。。。”刘禹的话让姜才心里一动,不由得眺首远望,可是他马上就反应过来,隔得太远就连千里镜都不好使,这么做不过是下意识而已。
“是不是,等到了娈凤州就清楚了,那里原本就是峒人的地盘,他们不去拼命,谁去?”
刘禹说得云淡风轻,姜才心里直膈应,如果不是你使劲渲染,人家哪会傻乎乎地热血上涌,这会估计都在后悔,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一旦入军就是军法架在脖子上,要么上去和敌人拼死,要么跑下来被后面的宋军射死,还有别的选择么?
姜才担心的不是新到的那两千步卒,而是那些无处不在的骑军,虽然他们看不到已方的一举一动,不过这么大的阵仗,想要做到保密根本就不可能,一旦他们有所行动,前面的这些峒人怎么办?
“总要有人去吸引注意,不是他们也会是别人,经历了独石滩一役,你觉得元人还敢像那样贴上来么?”
原来是这样,姜才一下子明白了他的打算,元人在这一侧的骑兵不多,独石滩的战斗不仅仅是减少了他们一千人数,更重要的是挫败了他们的锐气,现在的这种做法,就是一个极大的诱饵,让他们一种心理压力,敢不敢在宋人的大军面前出击?
这一切,刘禹是从战术的角度去考虑的,这一带的地理位置同下游的归德州附近不同,从江边到大山的地形更为狭窄,战场空间被压缩得更小,一直到前方的横山寨,就像是一个逐渐被扎紧的麻袋一样,所以宋人才会将城池筑在那里。
而他要是进逼到婪凤州一线,就会将自己处于一个有利的地形,哪怕元人的大军来攻,都会面临着正面狭小,战线过短的问题,一次能投放的兵力就会有限,而这样的话更利于防守方,只需要扼守住几个要diǎn,便能与元人形成对峙之势。
当然重diǎn是,这样的地形,骑兵根本没有发挥的空间,就算前方的数千峒人被他们击溃,那些骑兵也失去了冲刺的速度,没有速度的骑兵,在姜才的面前,不就又是一个独石滩?一时间,他对刘禹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对方一直强调的‘没有条件就制造条件么’。
说实话,碰上这么大的诱饵,就是姜才自己都会流口水,那几乎是唾手可得的战绩,对方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只怕连土匪都不如,只要一个冲锋,连弓箭都不需要用,乌兰忽都有绝对的信心将他们击溃。
可它的前提是,后面没有那片夺人心魄的鲜红颜色!
“吹号角,让他们撤出寨子。”乌兰忽都毫不犹豫地发出指令,让围在他身边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万户,锡丁要为阿鲁浑千户报仇,愿为第一部。”
没等两个千户开口,一个百户就在马上弓下身去,没想到,他的忠勇换来的不是夸奖,而是一声清脆的鞭响。
“你想要去送死吗?你想阿鲁浑的部落一个都回不去吗?你想让我们为你的愚蠢赔上所有人在这里吗?”
乌兰忽都一鞭接一鞭地抽打在他的背上,毫不怜惜地痛骂着,压抑在心里的那股火让他变得有些疯狂,直到其他的部下们一起相求,才恨恨地停下了动作。
这一刻,他分外怀念辽阔无比的大草原,那里才是蒙古勇士驰骋纵横的天地,想打就打不想打就走,甚至是边打边走,让人无比惬意。哪像眼前的这块烂地,长长的斜坡从江边一直延伸到大山,前后不过数百步,冲下去容易再上来就难了,阿鲁浑千人队是怎么被消失的,他甚至都能推断出一个接近事实的真相,何况现在要面对的宋人如此之多,军容更是鼎盛。
那股红色遍布了整个右江河谷,多达数万人的阵列绝不是他这区区两千骑能撼动的,乌兰忽都只是狂妄但绝不愚蠢,眼下最要紧的就是将之前抵达的两千步卒完整地带回去,他才能减轻在平章面前的罪责。
好在由那些行省当地的土人组成的步卒,一早就萌生了退意,当退兵的号角刚刚响起时,他们就从那个被毁掉的寨子里蜂拥而出,里头连个完整的屋子都没有了,拿什么去守?
于是,原本以为会有一场苦战的峒人们,惊喜地发现他们毫无阻滞地就冲了进去,不仅人人都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而且马上就发出了胜利的欢呼,无论如何,他们从元人的手里夺回了自己的土地,这一diǎn是无庸置疑的。
还有一段,晚diǎn补上。。。。。。
在这种情况下,敌人还能组织起反冲锋,已经说明了这支敌军的素质,然而太晚了,劣势不光在于对手的突然袭击,也不仅仅是敌上我下冲力不足,哪怕这一切都不存在,堂堂对阵,姜才的这一部都不会悚他们半分,因为他们是在万人阵中杀过一转的百战之士。
“砰”得一声,一个迎面而来的鞑子骑兵猛地将弯刀劈出,没等刀枪相交,姜才翻腕挑起,枪尖准确地diǎn在刀身上,将弯刀击飞的瞬间,枪头横拉回来,被他当成了长刀,在那个鞑子的胸口划过,双马交错之后,那人才闷哼一声跌下来,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上身几乎被劈成两半。
几个活下来的亲兵死死拉着他朝后退,在两只宋人骑兵的空隙之间,他悲哀地发现,仅仅这一次冲击就带走他的大半人马,余下的不是伤了就是吓得惶惶不可终日,这种情况下,再碰上为数远超之前的宋人骑兵用同样的方法冲过来,结果如何还用得着说嘛?
他倒是想走,可是往里走才有活路?呆滞的阿鲁浑任那些亲兵拖着,一直到马蹄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自己的脸,那股凉意才让他清醒过来,活路就在他的脚下,只要涉过这条左江,对岸就是他们的另一部骑兵,而那里绝不可能再有这么多的宋人骑兵,绝不可能。
带着这股笃定,阿鲁浑毫不犹豫地策马入水,几个亲兵跟在他的身边,在湍急的水流中艰难跋涉,离岸越远,江水就越深,哪怕一个亲兵被水流冲得站不稳,连人带马滚落水中,都没有让他抬起头,因为此刻还在宋人的弓箭范围之内。
马暨看着下面的一切,不由地出声骂了一句,然而脸上却是抑制不住的笑容,姜才这厮挑了一个最为恰当的时候,在敌人最虚弱的关口发动了致命的一击,使得整个计划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眼下胜利已经唾手可得,之前的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儿郎们,还能动弹的,都给老子冲下去,死没死得全都补上一刀,这种活就不要让骑兵兄弟来了吧。”
轰笑声中,几乎所有的步卒都站了起来,再疲惫的心在胜利面前都是浮云,当兵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享受这一刻。
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响彻了右江一侧,等到多达五千的步卒加入战场,姜才的人马已经冲到了江边,没有死的鞑子骑兵全都像他们的千户那样跳入了水中,想要在里面找出一条活路来,江面上飘浮着上百的人马。
“放箭!”
马暨带着人赶到江边,毫不犹豫地下了命令,紧接着,一声接一声地惨叫就响了起来,江里不比陆上,骑着马儿跑得更慢,看上去那些鞑子基本上没有水性,一个个宁可被射死也不愿意跳下去,而当那些惨叫声渐渐歇下来的时候,江面上所剩的活物已经寥寥无几了,余下的人都是跑得快接近射程之外的。
最先开始过江的阿鲁浑此时已经快到江心了,江水淹过了他的腰,只露出了半截身体和一个马头,就连自己的弯刀,不知道什么时候都丢弃了,跟在他身边的亲兵只余下两个人,和他一样,拼命在水里挣扎着,又像走又像游。
在看到这一切时,他的眼中除了恨意还有深深地恐惧,宋人骑兵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这样的对手哪怕就是平地上对阵,他都没有绝对把握拿下。像是广西这样的地形,对于他们这些以骑射自恃的蒙古人来说,根本没有用武之地,一旦形成了刚才那种对冲,落败的十有**就是自己这一方,这个消息只要自己能活下来,就一定要回去提醒万户和大帅,否则他的这些部下们,就白死了。
姜才满不在乎地跳下马,将大枪随手插在沙滩上,他知道逃走的那个是这部鞑子骑兵的千户,或许会让这场胜利的成色稍稍减退,可是站在这里的所有人都已经尽力了,那还要苛求什么呢,于是马暨当来到他身边的时候,这个浑身是血的汉子居然在用手捧着江水洗脸。
直到这一刻,马暨才算真正明白,他们的骄傲并不是装出来的,并不是因为来自京城而故作矜持,杀意下隐藏的是一颗久经战阵的老卒之心。姜才踩着水,将脸黏乎乎的液体抹掉扔进江里,回过头,就看到马暨咧着嘴朝他伸出了手。
“幸不辱命。”
“你这家伙。”
被他一把拖上沙滩,姜才同他客气了一句,叉着腰四下盼顾,大部分的骑兵都像他一样下了马,跑到江边来打水喝,整整一夜下来,又经过了这么一番冲击,说不累是骗人的,现在处于兴奋期,等到脑里的那根弦松下来,只怕在地上都能睡着。
“前头情形如何?”马暨来找他,当然不是为了恭维。
“还有两千左右的骑兵,不过应该不会再过于逼近了,他们要是敢来,老子就敢吃下去,你说呢老马?”
“这地方太偏,又没个寨子可以立脚,某的意思再向前头挪挪,拿下果化州,你觉得如何?”
姜才大致了解了他的想法,经过了这一役,鞑子不会再像之前那么分散,最有可能的就是同宋人一样派出步卒,抢占了果化州,他们就只能缩在被毁掉的婪凤州一带,速度快的话还能以逸待劳。
不远处的战场上,战事已经结束了,大队的步卒在打扫着战场,看来他们忠实地执行了后者的命令,愉快地给躺在地上的鞑子们补着刀,然后一把割下他们的首级,这才是实打实的军功。
“就依你,一会让大伙再辛苦一下,等到了寨子里,再好生歇息。”
“嘿嘿,好。”马暨搓着手笑笑,好像还有些不甘心:“可惜让那个老小子跑了。”
“不妨事。。。。。。”姜才已经看到自己的部下挥动着那面缴获的千户旗,一个失去了所有部下,只身跑回去的主官,其实比战死还难受,他说的不在乎还真就是不在乎。
只不过他的话并没有说完,就被江面上传来的一阵歌声给打断了,唱的是什么根本就听不懂,然而那个女声婉转悠扬,倒是别有一番味道,尤其很对他们这些大老粗的胃口。
“阿哥送妹江上走,千山万水不松手。。。。。。”
等到粗犷的男子声音响起,姜才差diǎn一个趔趄栽进了水里,好在马暨托了他一下,两人疑惑地朝着歌声传来的方向上望去,只见从右江的江面上,突然飘过来一只只的船影,说是船可能不太合适,只是一堆圆筒被绳子捆在了一起而已。
“那是峒人的竹筏子,他们来做什么?”
做什么?姜才一下子就明白了,因为当先出现的那只上面,手执木弓的峒女就站在筏子前头,衣衫飘飘地唱着歌,而在她身后,用一根长长的竹篙撑着筏子,眼睛时不时地掠过前面的身影,嘴里用跑了调的声音恬不知耻地唱和着,用得居然还是汉话,的峒装男子,可不就是施忠!
“追上去!”
“干掉他们。”
“老施好样的。”
。。。。。。
唯恐天下的不乱的骑军显然认出了他的模样,一个个怪叫着推波助澜,刚刚才沉寂下去的江岸一下子又沸腾起来,而本以为逃出生天的阿鲁浑等人却坠入了深渊,很显然那些峒人不是来帮助自己的。
踩在筏子上的峒女毫不羞涩,目光朝这边扫过的时候,脸上居然带着盈盈的笑意,原本涂在那上面的油彩已经洗去了,露出的本来面目看着还有几分俏丽,怪不得让施忠色魂与授。
等到转过头去的时候,她的笑容马上就不见了,眼中只剩了难以言喻的愤怒,咬着牙将一支羽箭抓到手里,随着“嗖嗖”地几声轻响,一个又一个的鞑子惨叫着跌入水中,片刻之后就剩了阿鲁浑一人,而那只筏子也离他越来越近,差不多就快撞上了。
“铛”地一声,羽箭打在他的背甲上,出人意料地是并没有插进去,而是轻轻一弹掉了下来,峒女一愣,待要再摸出一支去射时,被一只手给挡住了。
“让我来。”
施忠将她推到身后,就在筏子掠过那人身边的时候,一把抓住了他的盔ding,阿鲁浑下意识地想要用手去拨,只觉得脖子上一凉,眼前突然前黑暗一片,意识消失之前,那个大汉的狞笑就是他最后的记忆。
………………………………
第四十一章 补给
两淮一线的海岸线很长,楚州、高邮军、泰州、通州一路算下来,长度接近五百多里,这些海岸线并不是裸露在外的原始状态,而是被一条完整的堤坝给拦了起来,为的就是防止海潮的侵袭。
这条名为“捍海堰”的巨大人工工程,在后世已经随着海岸线的不断扩展而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仅仅在史书中留下了它的记载。始建于唐时,大兴于宋时,名臣范仲淹亲自督建的这条海防工程,在德祐元年的时候,还是保护淮东海岸线的生命之堤。
十一月的泰州,秋潮已退,海水在一道灰色的大坝下轻轻涌动,显得异常温顺,然而只有常住海边的人才知道,当它凶猛起来的时候有多可怕,在那个时候,渺小的人类除了战战兢兢地祈求上苍之外,根本没有任何办法。
此刻,在这条大堤上来回走动的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沿江制置、江淮招讨大使李庭芝就是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他的眉头紧锁着,憷成了一个明显的‘川’字,眼睛时不时地打量一下海外的方向,而那里除了偶尔飞起的海鸟就是泛着白沫的海水。
“属下孙良臣参见大帅。”一个武将模样的男子从外面骑马而至,将手下和马儿留给警戒外围的大帅亲兵之后,他一路小跑着上来,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礼。
“你的人马调集齐了?”李庭芝背过身看了他一眼,毫不客气地开口问了一句。
“已经开拨了,六个指挥,军员装束都是齐的,大帅的钧令,属下怎敢违背。”知泰州孙良臣的脸上泛着一丝苦色,执着手的姿式一diǎn都没有变化,李庭芝深深地看他一眼,便偏过了头去不再搭理,让后者一怔。
泰州本地的驻军数目是多少当然瞒不过他这个直接上级,表面上看来对方没有违拗之处,三千人的兵马在别的州府来说已经不算少了,可这里是淮东!严格来说整个两淮地区不管与不与敌人接壤,都属于边地,因此戍兵本就远多于内州,在他下达了备边令之后,各州首要之事就是扩兵,三千人只怕连一半都不到,而且肯定都是新卒。
此刻,李庭芝面上的戒备之色非常罕见,原因更是难以言明,因为那是某个著名的神棍特意diǎn出来的。。。。。。泰州不可信,原来他还以为这是说的孙良臣本人,因为他是被罢了官贬到琼海的原步帅孙虎臣之弟,现在想想好像又不尽然,这个泰州难道指的是其上下一干人等?
不能怪他多心,刘神棍的功力已经一再让人跌破眼球了,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最近新近被元人任命为淮东路宣慰副使、泗州总管的朱焕,此人早在建康之时就被他一语言中了,而当时两人分明还未见过面,这件事让李庭芝现在想起还有些后悔,因为自己搭上的是一个泗州城,就算里面人口不多那也是大宋的子民,早知道这样,至少也应该将其投闲置散,可惜晚矣。
现在轮到了泰州,他不得不谨慎再三,目前此人还算恭顺,挑不出什么错处,可越是那样,越让他心有余悸,泰州离着被鞑子团团围住的楚州不过隔了一个高邮军,如果敌人不顾一切地打过来,而这个孙良臣又的确靠不住,那自己的老窝扬州可就危险了,一时间他的脸色阴晴不定,让对方更是心情忐忑不安,印象中的大帅从来就没有这么迟疑过,难道。。。。。。
“不瞒大帅,属下在城中留了两千人,为的就是万一之计,大帅也知道从前方疏散而来的百姓光是流入州城的就有万人以上,无论属下如何维持,大小冲突每天都会发生,如果没有军力在手,不等鞑子打过来,自己就已经乱了啊。”孙良臣的语气十分恳切,表面更是一丝不苟。
李庭芝默然不语,他知道对方说的是实情,楚州、招信军一带的清边令力度非常大,从县城到乡里几乎为之一空,这么大的人流量,只能分散到各州去消化,随着鞑子的进一步深入,二线上的高邮军等地也开始了实施,做为第三线的泰州就是首当其冲,这么说来,留下两千人是可信的,他自已就是从州城一路过来的,沿途的秩序还算平稳,这一切都与此人脱不得干系。
那么刘禹所警示的倒底是个什么意思?非要等到鞑子打过来才会揭晓么,可如果那样的话,就算事实证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