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混在1275-第4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府内有什么消息传来么?”

    “最近的消息还是三天前的,让咱们再坚守数日,为府中百姓撤离,争取时间。”

    这个数日倒底是几日,枢府的文书上没有说,按他们的猜测,怎么也不会少于三天,那也就是说,他们至少已经完成了朝廷的嘱托,想到这里苏刘义的心中一动。

    “今日元人攻关,一共几次了?”

    “三次,天刚亮一次,正午时分一次,再就是方才那次。”亲兵扳着指头算了算。

    “昨日呢,至少有六次吧?”亲兵不明所以地点点头,苏刘义继续说道:“他们怎么就不急了呢?”

    听到他的话,几个亲兵面面相觑,心说敌人不拼命了不是更好,至少有个进食的时间,否则老这么不吃不睡地,累也累死了。

    苏刘义没有解释的意思,三两口将那碗糊状物吞入肚中,再一次拿起手中的千里镜,一动不动地开始了观察,这付千里镜,还是李庭芝赠予他的,凭着手中的法宝,他才能在元人动手的伊使就判断出大致的压力范围,从而能调动手里的力量,不致于平均使用,若非如此,只怕这关墙一早就给突破了。

    六天的守城战下来,活下来的还有近万人,这一万来人已经完成了由新兵到老卒的转换,如果能够成功地带出去,他有信心再扩招个五倍也不成问题,可是元人还会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天色渐渐地暗了下去,关外的元人没有任何进攻的意思,就在苏刘义心中忐忑,准备迎接可能到来的夜袭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喜出望外。

    “苏帅,小的是刘侍郎属下机宜司勾当,奉命前来告知贵部,官家一行已经离城四天,小的过来之时,百姓们也已尽数离城,我家侍郎让小的带一句话与殿帅,是你与弟兄们的坚持,才给大宋带来了一线生机。”送信的是一个猎户打扮的男子,而苏刘义所关心的,是他嘴里的那位刘侍郎。

    “你们侍郎,可是刘子青?”朝中有多少刘姓侍郎,其中又有多少和他认识,这么一排除,苏刘义一下子就猜到了。

    “正是,他让小的转告殿帅,保存实力,与敌周旋,独松关不必再守了,趁夜撤出吧,元人未必反应得过来。”

    “往哪里走?”对于那个有着一面之缘的年青人,他的印象还是很深的。

    “元人已经进入了临安府,官道不可行,在下的建议是,穿过天目山、百丈山,退入严州,再自衢州南下,进入福建路。”

    这的确是唯一可行的法子,虽然山路难行,可怎么也比在平原地带上让元人追杀来得强,苏刘义毫不犹豫地朝他一拱手:“大恩不言谢,也替苏某带句话与你家侍郎,他日若有幸活下来,定当报答。”

    来人点点头告辞而去,苏刘义瞅了一眼自己的将旗,一伸手将它从马道的缝隙中拔了出来,旗是军之魂,他不想落到元人的手中。

    “传令下去,全军依次后撤,任何人不得发出喧哗,让熟知地形的本地老卒在前头带路,没有本帅的命令,不得擅自离开山岭。”

    说走就走,苏刘义担心,元人既然已经攻入了临安城,他们就变成了腹背受敌,关下的敌人不再猛攻,是因为根本没有那个必要了。

    就这样,在原来那些守军的带领下,幸存的近万人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根本看不清的山路上,他们除了带上关里的存粮,扶着还能走动的受伤弟兄,丢弃了大部分的辎重。

    经过一整夜的急行军,当天色渐亮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数十里之外的一处无名山谷,一夜的不眠不休,精神又高度紧张,大部分人一躺在地上,就进入了梦乡,其余的军士不敢生火,只能就着山溪啃已经干硬的饼子,一个年轻的军士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突然间低低的哭了起来,他的哭声像是疫症一样传染开去,不一会儿,整个山谷都响起了饮泣之声。

    “随他们去。”见自己的亲兵打算去喝止,苏刘义出声制止道,这里离着独松关已经很远了,山谷地形低矮四面被挡住,声音传不了多远,而由于山中溪涧的存在,这声音听上去,更像是溪水潺潺而流,他的人都已经崩了那么久的弦,如果不放松下来,只怕就不是哭泣这么简单了。

    这里的军士绝大部分出自于淮东,元人已经打入了两浙,又隔着一条大江,他们已经回不去了,客死在异地他乡,连个收敛入土的人都找不到,那种悲切,让苏刘义也心生戚然,官家他们已经走了,自己就算再紧赶慢赶,能不能在福建路追得上,谁也不知道。

    一府之隔,浙东安抚使、知绍兴府王霖龙却是欲哭无泪,四天前,官家和圣人的船队就在他的眼皮底下穿城而过,随之而来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难民潮,那些京师百姓,惶恐不安的样子,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可问题是,他该怎么办?京师与他脚下的会稽县城,只隔了一个萧山,元人打进了临安府,会放过近在咫尺的绍兴吗?每每想到这里,他就夜不能寐,无数次,弃城而逃的念头都在脑中闪过,却又因为心底的一丝侥幸压了下来。

    然而到了今天,终于无法压制住了,因为元人侦骑出现在萧山县境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抚司。

    “来了多少,进了城没有?”王霖龙抑制住内心的恐惧,一迭声地追问。

    “数目不详,说什么的都有,抚帅,还望早做定计。”

    定计,他能作什么定计?绍兴府内的戍兵,满打满算还不到五千人,守住会稽县城都很勉强,要让他与城偕亡?那是从来没有过的想法,可现在离城,又能往何处去?

    这一次京师的大逃亡,也带动了他府内的百姓,虽然没有人组织,但凡有点家底的,谁会留下来面对元人,偌大的县城,能走的都走了,走不了的,要么是没有去处,要么就是无所谓,说不定还在打着投效元人,从此飞黄腾达的主意。

    有那么一刻,王霖龙也闪过这样的念头,可官家圣人都走了,那么多的朝臣、百姓也都走了,他怎么也拉不下面子来,毕竟这个国家的组织还在,弃官而逃可以,主动投敌还是有些心理障碍的。

    就在这种患得患失当中,一个不速之客突然前来造访,让他不由得一怔。

    “福王之子?他还未走么。”

    福王也就是荣王赵与芮的新爵,是先帝登基之时加赐的,习惯上的称呼,还是以后者为主,不过在绍兴这个王爵更有市场一些,因为御赐的福王府,就坐落于城中。

    赵孟松又换回了之前的王府公子打扮,除了面色有些黑,整个造型丰挺玉朗,给人以飘逸出尘的感觉。

    “不才见过抚帅。”

    “公子客气了,不知前来有何见教。”

    尽管心急如焚,王霖龙还是有着基本的修养,对于此人的来访,他还是很有兴趣的。

    “见教谈不上,有些浅见,想与抚帅分说。”王霖龙没有答话,只是用眼神做了一个请继续的意思。

    赵孟松侃侃而谈:“京师沦陷已成定局,可元人连一座空城都没有得到,三天三夜的大火,烧得萧山县城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实不相瞒,不才就是从那里而来,如今,官家朝廷俱已离去,府内人心惶惶,抚帅踟躇无计,想必不欲转投鞑子吧?”

    “想如何,不想又如何?”对于这个年轻人的咄咄逼人,王霖龙心里很不舒服,言语间也不怎么客气起来。

    赵孟松毫不以为意,微笑着继续说道:“抚帅若是有意投敌,下面的话不说也罢,在下转头就走,是捉是放全在你一意之间。”

    “若是无意,便请即刻离城吧,同时出具钧令,晓谕城中百姓,鞑子大军须叟即至,此城已不可守,宜速速离去,躲也好,逃也好,都比坐困愁城要强。”

    王霖龙张口结舌,他万万没想到,此人巴巴得跑到他的帅司,就是为了劝他跑路的。

    “本官不明白,公子为何有此一举?”

    “因为,在下欲借此城,与元人周旋,守护先祖陵寝,拖延鞑子追兵,为官家他们赢得一点时间。”

    看着这个年青人郑重其事的表情,王霖龙动容了,他明白这句话的份量,也由衷地为此而感到钦佩,因为对方做了他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

五一快乐

    又一个自然月结束了,明天照例休息一天,天气很好,大家也都出去晒晒太阳,陪陪家人吧。

    这个月一共更新了十九万字,平均每天超过六千五百字,字数上是达标了,也基本上没有拖延到第二天的情况发生,至于内容,没有太多的冲突,剧情就会显得比较平淡。

    因为这一章的题目就是种田,中间会穿插一些剧情,比如山东变乱、迁都等等,接下来还会有,其实这样的安排,都是为了剧情有所起伏,让主角更好地装逼罢了,借一句流行语,都是套路。

    这个月让酱油感受最深的,就是读者朋友们的热情,几乎每一天都有打赏,对比文章的质量,酱油更愿意将它看成是一种鼓励,正是这种鼓励,让酱油每天都在思考,要怎么写,才能让剧情更流畅,让人物更生动。

    历史人物,最难的就是让他们符合史书上的评价,因此写起来就快不到哪儿去,虽然已经写了两年,在写书这件事上,酱油还是个新手,说来很难相信,写了这么久,酱油从来没有得到过编辑的指点,一切都是靠着自己的悟性,靠着一点一点的积累,这么过来的。

    有时候返回去看自己前面写的东西,既有惨不忍睹的一面,也有偶尔的闪光点,只希望后面的会比前面的要强一些,那也就代表,酱油是在前进,而不是越写越烂。

    这一卷大概还会写一个月,种田嘛,总要有个过程,然后才会有更好的结果不是吗,当然国内的剧情也会有,我认为双穿门就应该双线并进,不然没有特色了,如果只是把它看成一个金大腿,那还不如直接魂穿呢,反正主角是无所不能的,什么都造得出来。

    闲话说完,下面是感谢时间,这里头也包含了没有更新的三月份,正是你们的热情,让这本书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进入了月票榜的前五十,这是一个可喜的成绩,因为它很不容易。

    首先感谢所有打赏的朋友:

    威虎山老八、longtu168168、柔和庄主、青东、5977、书友21710496、书友31695502、leaf_1978、tommin62、动力特区1970、色龙@百度、书友21439708、xl12011@百度等等

    一看就知道都是老朋友了,你们的慷慨让酱油非常感动,谢谢大家!

    还有许多送上月票的朋友:

    飞天熊猫、不会取咋整、yanqing734、cmrr、darkwindsd、书友31695502、zhengy1935、csn69、猪小熊、书友41802681、jerrysx、可园、安逸anyi、未来8爱、包谷豆、风小旗、taotaofu、老肥笨熊、回风舞雪1321、书友4965963、老李大叔等等

    人数太多了,酱油找花了眼,如有遗漏,还请担待,谢谢朋友们的捧场!

    最后,是感谢所有订阅的朋友,你们的持之以恒,是酱油最大的安慰。

    在此,祝所有的读者朋友们,五一节快乐,劳动最光荣!
………………………………

第一百零一章 搭桥

    “又是空城?”

    得到消息,高兴下意识地打出了全军缓行的手势,宋人会故计重施,以为他们会再一回陷阱么?

    “确是如此,小的们直入城,到处都是弃物,却不曾见到人影,宋人的官府大门洞开,里头狼籍一片,许是走得匆忙,连灶底都是热的,小的们推测,他们走了应当不到四个时辰,可是”侦骑有些为难地看了他一眼。

    “有什么,说。”

    “可是他们多半是坐船走的。”

    高兴闻言一怔,来人说得没错,江南特别是两浙一带,河流湖泊纵横,绍兴府境内,一条运河连通大大小小的水系,会稽县城更是舟揖便于陆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明知人家走了没多久,又靠什么去追?

    临安城的余火、背的巨痛还在提醒着他,高兴果断决定将消息传向后方的同时,率军绕城别走,沿着镜湖的湖岸、跨过若耶溪,直奔下一个目标虞县城,他还不信了,宋人这一路全都坐在船不下来。

    四月的江南,繁花胜景、绿树如荫,行走在这水乡之间,原本应该是惬意而极富风雅之事,可若是一路尽是逃难的百姓,任是谁也不会有附庸风雅的心情,他的人说得没错,宋人的确是仓促离城的,当官道的百姓越来越多,见到他们便四散逃去时,高兴愈加肯定了自己判断,同时不断地催发马力,以求获得更快的速度,身后的两千余骑如同狂风一般掠过,将那些闪躲不及的百姓殛于马下。

    哀号声传遍四野,更是加速了百姓们的逃亡,官道走不了了,循着乡间小道没命地奔跑,可怜过了一百多年,他们才是第一次见识传说的鞑子是个什么面目,哪里晓得在别人的眼,他们连只蝼蚁都算不。

    “这些该死的鞑子!”离着官道百步左右的一处野地里,一个男子恨恨地一拳砸在树身。

    “噤声,这是什么去处,不知道么?”

    边的另一个做农夫打扮的男子低声喝道,眼睛却一眨不眨地贴在千里镜,嘴唇快速地嚅动着,将镜头里的骑兵一一数过。

    “两千七百余人,只多不少,太快了,无法做精确计数。”过了一会儿,等大队骑兵尽皆过去,他放下千里镜,在心里默记了一下,转头骂道:“都怪你这厮,分了某的心,叫你们来,不是打抱不平的,想要杀鞑子,要做好自己的事,再这般鲁莽坏了事,自行滚回后头去领罪。”

    之前的男子被他训得低了头,却是一句嘴也不敢还,谁不知道如今的他们,已经不再是某个松散或是挂靠在某个帅司下的无名之辈,而是堂堂机宜司勾干,各种规矩已经不限于口头了。

    “还傻愣着做什么,赶紧通知前面的弟兄,鞑子骑军最多还有半个时辰到,过江怕是来不及了,尽力疏散百姓吧,让他们离开官道,离开码头。”

    听到他的指令,受到训斥的男子收敛心神,从随身的包裹取出传音筒,学着之前教予他们的那些步骤,开始朝后方呼叫。

    曹娥江与运河的接口处,大致呈一个十字形,位于江岸边的梁湖堰东关渡码头,距离后方的会稽县城和前方的虞县城都是四十余里路,从这里船,既可以汇入运河,也可以渡到对岸,是府内一处极为紧要的隘口。

    因为渡船总共也那么几只,四五天功夫下来,码头等待过江的百姓依然还有许多,等到昨日里绍兴本地百姓蜂拥而至,使得原本拥挤不堪的渡口,更是雪加霜,而在这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排队等候船的百姓们陷入了混乱当。

    鞑子的大队骑军,离此仅有不到半个时辰的路了!

    “不成,这样下去,他们非但跑不了,还会被鞑子赶进江。”收到消息,在渡口附近打探的几个男子都感到了事情的棘手,从传来的消息已经证实了,鞑子的骑军根本不会去管百姓的死活,他们赶得这么急,抢占渡口和船只才是唯一的目地。

    “来不急了,救得一个算一个吧。”

    半个时辰,容不得他们慢慢商议,几个人一合计便开始分头行事,为首的一个男子佯装慌乱地挤到码头前面,一番做作之下,将这个消息进一步推向**。

    “鞑子无恶不作,见人杀,俺那可怜的叔伯咧,这么给撞死了!”

    他的话顿时在人群引起了骚动,人们开始自觉地传播,而内容也不免会有所夸大,再加之男子如丧考妣般地嚎哭,更是令人侧目,在他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之际,从人群传出了一个个的声音。

    “鞑子要来了,可怎么办?”

    “说得是,这船也不知道多久来一趟,趁着没人,赶紧跑吧。”

    “跑吧,船不会来了。”

    像造谣生事引发混乱,混水摸鱼从取利之类的技巧,是一个优秀的探子必备的能力,在他们不停地鼓动下,那些排在后头的百姓首先站不住了,纷纷跟着他们离开了码头,顺着曹娥江的江岸一路下去,是当初璟娘遇险的那个方向,严格来说,这条路起运河来还要直些,只是要翻越天台山。

    情急之下,哪还管得了那么多,越来越多的百姓都跑向了那个方向,等到最后,连排在前面的百姓也难以再撑下去,因为他们发现码头的人数少了许多,再不走也许真的走不了了。

    于是,当高兴带着他的人赶到梁湖堰时,码头连一个人影都看不见了,一条大江将官道一分为二,也挡住了他的去路。

    “千户,宋人似乎朝那头去了。”

    高兴转头看了一眼,便收回了视线:“不过是些流民而已,大帅要的不是他们,咱们之前一共收集到了多少船只?”

    “萧山那儿截下十多条,山阴还有些,都是些渔户用的小船,一次运不了多少人,且都交与了后头的步卒,他们至少也得明日才会到。”没法子,为了提高速度,他们怎么可能带着船前行。

    高兴点点头:“命人下河去探,看看有没有法子趟过去,其他的人顺着江水去找船,无论什么船都行。”

    其实对于结果,他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要不是绍兴府内的疏散工作滞后了些,他们可能连那十多条小船也抢不到,可知道归知道,事情还是要做的,两千多骑兵沿着曹娥江一路扫过去,更加加剧了百姓们逃亡的趋势。

    在骑队大队被挡在东关渡码头的第二天,阿刺罕亲领的步卒主力也赶到了梁湖堰,他们带来了在绍兴府所能收刮到的所有船只,可要是将这五万多步骑全数渡过曹娥江去,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可当探子们也这么以为的时候,千里镜的镜头里,出现了让他们想不到的一幕。

    “他们在做什么?”

    为首的男子疑惑地看了又看,与同伴对视了一眼,两人同时想到了这一点。

    以他们所拥有的船只数量,一次只能渡过百余人,全部过完得五百多趟,非得好些天不可,真的如此,也达到了阻滞的目地。

    可镜头里的那些步卒,并没有马用船将人渡过去,而是将那些船全串在了一块儿,后面的人扛着从县城的空屋子里拆下来的门板,一块块地搭在面,眼见着那些船一只一只地被联成一线,还能不知道元人的意图?

    他们在搭浮桥!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为聪明的打算,一旦搭成,哪怕只有一条,过江的速度都将会大大加快,从曹娥江过去,再也不会有这么好的地形了,一旦进入让他们进入庆元府,连水路都到了尽头,如何甩得掉追兵?

    “看来,咱们东家的后招,是时候用了。”

    “是啊,赶紧送过去吧,鞑子的动作不慢,最多到夜里,这桥能过人。”

    两人立刻打开了传音筒,收到这个消息的并不是往前一点的庆元府,而是离着不到十里的海边。

    绍兴府的海岸线,实际是呈喇叭状的杭州湾的下半部分,为了防止潮汐的侵袭,几百年以来,海塘的修建都是重之重,到了南渡之后尤其是这样,因为境内不光有富庶的城镇,还有大宋的帝陵。

    这条坚固的海塘,从临安城的侯潮门外码头一直到绍兴府的余姚、庆元府的慈溪境内,全数由采自山的条石堆砌而成,**的堤面,给人一种十分可靠的感觉,而对于聚集在这条大堤的数百人来说,显然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赵公子,事已至此,还请速速决断。”一个男子拿着传音筒,面色焦灼地说道。

    被他们围在当的赵孟松,同样面色铁青,尽管早有心理准备,真得临到头,才发觉要做出决定是多么艰难。

    “依之前所议,各自行事吧。”他不得不狠狠地一咬牙发出了指令。

    这里的所有人,全都是福王府的仆役,他们的家人全都跟着赵与芮去了庆元府,留下来的都是忠心可靠的家生子,府里一早买下了他们的命,跟着赵孟松留在这里,不过直到今天他们才知道自己要干的是什么。

    每个人都拿着好的精铁工具,小儿臂一般粗细的铁钎子、沉重的铁锤、凿子、刀斧撬棍,隔几步远会安排一组人,没过多久,这一片长达数百步的海塘响起了“叮叮铛铛”的敲击声。

    只有赵孟松双目含泪,朝着帝陵的方向一头拜了下去。
………………………………

第一百零二章 春潮

    阿刺罕骑在马上看着下面的渡口,一条由船只、绳索、木板搭起来的浮桥正在朝着对岸延伸,他麾下的步卒如同蚂蚁一样,从各处找来木板,其中多数都是拆自百姓家中的门板,还好绍兴府一带不像江东路做得那么绝,人虽然跑了,房子却没有毁掉。

    高兴的骑军在这里耽误了大半天,不过阿刺罕心里很明白,他已经尽力了,派出去探路的骑兵都在这条江中淹死了好几个,根本找不到一条可以趟过去的路,曹娥江的江面不算很宽,但是水流却有些急,别说趟水了,就算是用那些抢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