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混在1275-第6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里就不需要什么顾忌了,照着乡绅名单抓人,有一个算一个都属于铁杆汉奸,这么说可能过于绝对,但是冤枉的人一万个只怕连一个都不到,要知道在历史上,元末的大起义发生后,抵抗最激烈的不是蒙古人,而是那些地主豪绅。

    对此,在两淮到河南的广大地区流窜了两年之久的张世杰体会最为深刻,江北一战,他被优势兵力的元人主力击败,从五万大军锐减至一万左右的残兵,被塔出追得四下乱跑,始终无法立足的原因就是不管到了哪里,他们都会被当地势力敌视,要知道那些地区除了城池,到处都是高墙大院,地方豪绅结寨自保,有着相当的武装,而元人在一定程度上也鼓励这种行为,因为他们是元人的统治基础。

    在元人的统治时期,可以说是地主乡绅最为强势的时期,因此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二十年代,还有许多文人为此招魂,却断然地无视被他们压在最底层的那些老百姓。

    如今,琼州军将最底层的泥腿子武装起来,利用他们与乡绅之间的天然矛盾,将那些曾经坚不可破的寨子一一摧毁,他们不光拥有火枪,甚至还有使用方便的手雷和可以及远的火炮!

    在绝对的武力面前,一切反动派都是土鸡瓦狗尔。

    张世杰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在失败后被这些大大小小的寨子一点一点磨掉,从上万人变成一千余人,如果不是琼州军的到来,这点子人最后多半会消失殆尽,一点浪花都掀不起来。

    “轰”

    爆炸声中,高大的寨门倒在了硝烟中,伴随着“噼噼啪啪”火枪声,无数百姓冲进去,惨叫声和欢呼声次第响起来,仅仅一刻钟,这个坚固的寨子就成了百姓们的战利品,进入喜闻乐见的三抢阶段。

    抢钱、抢粮、抢女人。

    跟着琼州军看了几天,张世杰最终还是提出了告辞,这个结果在刘禹的意料之中,又有些意外。

    “南去?”

    “是的,张某是北人,在元人那里有家族有势力,走投无路才投了朝廷,为大宋守边十余载,早已当自己是个宋人了,无论子青想要如何做,某家都不可能背叛朝廷,子青不肯相助,某只身回去便是。”

    刘禹沉吟了一会儿说道:“既如此,我就不劝了,李帅就在淮东,你不想过去招集人马,以图东山再起么?”

    “丧家之犬,又何必去寄人篱下?李相公不缺某家一个,朝廷或许更需要某家这样的军汉。”

    “南下么,两浙山里还有些兵马,你若是顺路不妨将他们也带走,元人日趋严苛,他们的处境也不好过,跟着你走,多少是条活路。”

    张世杰晒然一笑:“那就有劳子青了。”

    “你若是要带德全走,我不会阻拦。”

    张世杰出人意料地摇摇头:“他是你的学生,还是跟着你吧,若是当真有一天,,能打进大都城,也算为我老张家争了脸面。”

    张世杰带着他的人走了,甚至拒绝了他的好意,派人护送,因为至少在荆湖这一段没有什么危险。

    “通知机宜司各地分署,有什么消息,能提供的就提供吧。”

    杨行潜知道他决心已定,也不多劝,琼州兵马的四个厢中,除了后厢会在荆湖多留上一段时间,等待基层政权建设步入正轨,其余的三个厢已经全部进入河南行省,而骑军更是拔营北上,沿着汝水、梁水一路猛进直指河南府的府治,也是中原名城之一的。

    洛阳。

    。。。。。。

    琼州。

    璟娘走出人民医院的加护病房,一身白大褂的陈自明跟在后头,摘下口罩,轻声说了一句。

    “亏得送得及时,否则这性命就堪逾了。”

    “敢问老先生,为何他还是这付模样?”

    “呛了水,又受了惊吓,哪有那么容易好的,方才老夫为他把了脉,脉像虽说不甚平稳,也不算太差,为了保险,还用上了抚帅所说的仪器,夫人也看到了,那个。。。。。。生命体征指数还是正常的。”

    “那就好,此人身份颇有些不同,劳动老先生多费心,我感激不尽。”

    “夫人言重了,在这里只有病人之分,没有身份之别,老夫都会尽力救治,放心吧。”

    有了陈自明的话,璟娘很放心,看着病房里的那对母女,她歇了去劝说的心思,带着观海等侍女往外走,就在这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她又惊又喜。

    一直不肯过海的父亲到了琼州,此刻就在府衙叙话。


………………………………

第一百八十八章 北伐(四十六)

    “少保。”

    “君衡。”

    陈允平听闻他的到来,一直迎到了府衙大楼的门口,叶梦鼎背着手打量眼前这幢四四方方的连体楼,高不过五层,外墙涂成鲜红的颜色,整体呈一个倒过来的凹字形,空出来的小小广场上却没有竖起惯常的旗杆和旗斗,反而停着一排排的脚踏车,只在进门的门檐处挂着一溜牌子,细细一数竟然有十几块之多。

    “广南西路经略安抚司”

    “广南西路兵马司”

    “广南西路转运司”

    “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司”

    “广南西路提点常平、盐茶司”

    “琼州州衙”

    “琼州安民署”

    “琼山县衙”

    “琼山巡检司”

    。。。。。。

    最后一块很小的牌子只写了三个字。

    “机宜司”

    没头没脑看着很不起眼,他却很是停留了一会儿,当陈允平迎出来时,方才不动声色地转过头,微笑着招呼了一句。

    “你们这全都挤在一块儿,办事方便么?”

    陈允平也笑着解释了一句:“琼州办事的人多,做事的人少,将官署集中在一处,免得百姓来回跑,抚帅管这叫做一站式办公,施行以来,百姓莫不交口称赞,行事效率快了许多,咱们也少了一些骂声。”

    “见微知著,你们肯在这些小处下功夫,得百姓夸赞便是应当的,这么点子人,却要管着几百万人的生计,忙得过来么?”

    陈允平领着他走向自己的州衙,位于正中的第二层,走上台阶,里面又是一个大堂,两边开着窗口,一边写着“信访办公署”,另一边写着“问询处”的字样,只看名字叶梦鼎也能猜出一二,心中不由得暗暗纳罕。

    一路上到二楼,楼中确实如陈允平所言,走动的人员极少,每个人都是来去匆匆,连礼节都是简化到了极处,只是用眼神交流而已。

    进了陈允平的办公室,顿时觉出一阵清凉,冬日里的琼州,外面还是有些热的,前后一对比,感受尤为深刻,不必说,肯定又是什么新鲜玩艺,他不动声色地四处打量,却怎么也看不出玄妙之处。

    “这是新装的中央空调,全靠电力驱动,一天下来所费电力不菲,在州里也只装了几处,这幢楼除了抚帅,只有属下这里有,故此才敢请少保一坐。”

    陈允平从净水器里接了一杯热茶,也是新近栽种的实验品种,黎母山里,像这种实验不在少数,茶叶、水果、密织纤维等等,未来还会有橡胶、烟草、可可等外来品种,琼岛的气候更接近热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大红袍?”

    叶梦鼎一闻就闻出味来了,陈允平自己却只接了杯白水。

    “目前的产量还不多,抚帅不好此道,更喜欢一种苦味的事物,属下是没功夫侍弄,少保若是喜欢,不妨带上一包,自己不喝送人也是好的。”

    叶梦鼎摇摇头:“大郎每次来信都会说这里的种种变化,现在看来当真是一天一个样啊。”

    “那是。”陈允平的表情充满了骄傲:“光是这个月,就有两座跨江大桥峻工,全是一体式斜拉索钢架结构,除了主支撑柱,筑一座大桥有如搭一个架子,这算是小的,等工匠们有了经验,咱们还会在大江上架桥,南北通畅无阻,那是何等的快意?”

    “黎母水电站三期工程,总装机容量一百万千瓦,可供应全州七县数百万人之用,将来人人家中皆可清凉如秋,夜里亮白如昼,还有听戏的匣子,看画的影子,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人人读书识字,男女同工同酬,老有所养,幼有所依,翻遍史书亘古未见,因为咱们自己在书写历史。”

    “宜伦县新式大楼的基础已经打好,未来的一年里,将建设起高逾二十层的大厦,登高望远,就在自家窗外,白云绕膝,不过咫尺之间,少保,人力有时尽?在我琼州,人定胜天,为期不远矣。”

    叶梦鼎听着他的描述,面上平静,心中却是起伏不定,这些事情,大郎早有来信,可当看到实物,才明白那是多么雄伟的景象,陈允平所说的大桥其中一座就在琼山县,用于连接两条市区的主干道,整体造型如同一道彩虹,跨度并不算大,为的是积累建设经验,为将来更大的大桥建设做准备,比如长江大桥。

    眼前这个老属下是个诗人,当年在海司做事只是中规中矩,与其他那些宋人臣子没什么区别,甚至称不上能吏,如今谙然已经成了这里的文臣领袖,他所看重的并不是地位的提高,而是那种昂扬的斗志,这是叶梦鼎从来没有在旧臣子身上见到过的,带来这一切变化的,就是自家的好女婿。

    两人状似随意地闲聊着,都没有提到那件事,陈允平很清楚,对方来找的并不是自己,之所公然来到这里,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代表了官方的身份。

    “爹爹。”

    璟娘来得很快,得到消息便坐车离开了医院,陈允平将她迎进来,很知趣地退出去,悄悄将门带上。

    “益王安否?”

    “受了些惊吓,已经无恙了,只是身体还些弱,或许要住上几日。”

    眼前的璟娘一脸拘束,让他无端想起,那个出阁前,大着胆子要求上京去看夫婿的小女子,这么多年过去了,早已为人妻为人母,晋位一品国夫人,多少权贵要看她的眼色,而本人却不自知。

    叶梦鼎在心里叹了一口气:“这次离去,我不想带你母亲,你劝劝她吧。”

    “求爹爹留下,给儿一个尽孝的机会。”

    不料璟娘一下子跪倒在地,他不得不扶了一把。

    “为父八十的人了,还有几年活头,朝廷如今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官家又未长成,就算留下也是寝食难安,何必再误人误已,不如与朝廷善始善终吧。”

    璟娘低下头,轻声说道:“请父亲指教。”

    “这件事或许让你有些为难,不过你要知道,为父必须要走上一趟,把事情解决了,他们请为父出山,固然有卖好的心思,在为父心中,能相安无事最好,就算不能,也要等到为父看不到的那一天才行,你可明白?”

    “儿明白。”

    “你是个聪慧的孩子,接下来要说的话,都记好,德祐府若是不保,他们只能往广西路或是海上走,无论刘子青是个什么打算,都不足取,陈与权透露了一个消息,他们有意迁来琼州,那样就彻底撕破脸了,刘子青想必不愿意脏了自己的手吧,陈与权来找为父商议,去海外寻一处安身之所,将那些心怀朝廷的人都迁去,也省了你们一桩麻烦,你将这个意思转告与他,尽快给个答复,为父就在这里等。”

    璟娘听完抿着嘴唇想了想,毅然说道。

    “二郎掌着海外开拓这一块,父亲可以与他商量一下,咱们的人手、航路都是现成的,总比自己乱闯要强。”

    叶梦鼎一怔:“你能作主?”

    “嗯,他临去前便说了,琼州的事,儿可自专。”

    这个结果是老成精的叶梦鼎也万万没有想到的,刘禹的做法几乎摆在了明面上,那就是坐视元人的进攻,难听一点叫做“借刀杀人”,他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大逆不道之处,因为这里从头到尾没有得到朝廷任何支持,相反若不是刘禹的帮助,朝廷能不能撑到广东路都难说,试问以他的谋算,又怎么会让自家女婿做那种事呢。

    “益王的事,也是你的决断?”

    “是的。”

    璟娘坦然答道,叶梦鼎这才相信了女儿的话,一时间他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从对方的角度,放任益王出事才是最符合琼州利益的做法,那样可以明白无误地传递出一个信息,那就是琼州的底线,可璟娘的做法,会让人觉得有机可趁,这不是妇人之仁么?

    “子青如此待你,你更要三思而行,去吧,向他讨个主意,为父就在这里等着。”

    叶梦鼎不由分主地将她赶走了,他知道琼州有办法联系到几千里之外的人,果然不到半个时辰的功夫,璟娘便返回来,向他通报了结果。

    “海外有一大岛名为麻逸,其地无主,只有土人部落,据中土一千余里,顺风十日可达,若是朝廷愿意,迁往那里是最为合适的,二郎那里有详细地图可查,爹爹以为如何?”

    “是子青的提议?”

    “是的,儿一说他便给了建议,此地距琼州不远,有什么事照应起来也方便,出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好周全的准备,琼州有经验。”

    叶梦鼎糊涂了,听这意思,似乎只要不在中土大陆,刘禹便不仅不会限制,相反还十分鼓励,璟娘的话,让他终于松了一口气,无论海路如何凶险,终归是一条活路,总比一股脑儿让人端了强,达成这一点,他这一趟就不算白来。

    “那就好,你同他商议时,他身处何地?”

    心情轻松下来,叶梦鼎也有闲心问一问琼州军北伐的进展,璟娘的回答却让他一下子动了容。

    “汴梁。”


………………………………

第一百八十九章 北伐(四十七)

    黄河,华夏民族的母亲河,直到十三世纪,依然是中土大陆最具活力的人口聚居地,四十多年前,由于蒙古人的侵袭而造成的中原大面积逃荒,曾经让这片区域成为不毛之地,几十年过去了,当红旗再一次降临时,人们所看到的,依然是人烟绸密的集镇和日趋繁华的水陆码头,华夏人的创伤修补能力,就是在一次次的毁灭中顽强地生长着,牢牢守住自己的故土,一代又一代。

    刘禹站在土黄色的黄河大堤上,背后就是汴梁城,在历史上有一个更出名的名字。

    东京开封府。

    在长达一百五十年的大宋都城历史中,这么说不准确,名义上,南渡后的宋人朝廷依然将这里当成都城,朝廷对于临近都城的这段黄河,自然是重视有加,脚下的土地坚硬无比,只不过这种夯土夹层的结构,是经不起河水长年累月的冲涮的,历史上,元末农民大起义的主要诱因,正是由于疏峻和修缮河堤,这也是在元人的高压统治下,最容易聚集大量人群的机会。

    眼前的黄河没有印象中翻滚的黄色浊流,反而呈现出一种与大地相近的灰白色,因为它进入了一年为期三个月左右的封冻期,像是一条苍莽的巨龙,静静地伏在大地上。

    当然了,这样的结果对于行军是很有利的,姜才的骑军早在他动身之前就越过了河南行省,正式进入了元人的中书省,步卒要慢上一些,因为河南的形势相对比较复杂,需要他们进行威慑,以配合工作组的发动群众。

    像后世一样,每到一地,工作组的年青人都会大张旗鼓地走村串巷,将那些好奇的村民召集起来,通过故事、说书等形式进行宣传,只要有了熟悉的本地人引路,接下来就是水到渠成,打击豪强用田地吸引中下层的加入,再将这个过程持续化,在他们当中发展积极份子,一步步武装起来,成立一个新的政权,完成最基本的换血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伴随着血腥,打击当地顽固势力的工作,主要就是由射声军来完成,对此人们早就习以为常了,如今从汴梁路到河南府这些最精华的地区,到处都是标语和口号,随处可见身后插上牌子游街示众的地主豪绅,百姓们兴高采烈地前呼后拥,看着那些高不可攀的大人物低下头任人践踏,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保留节目,最快乐的是村子里的孩童,因为很久很久没有这么热闹了。

    只是由于缺少干部的原因,解放区的范围仅限于北伐大军的进军线一带,也就是南阳府、河南府和汴梁路看着不大,其实占据大半个后世的豫省之地,算是华夏最精华的那一部分。

    让人意外的是,大军都拿下汴梁城了,元人的反应却迟迟不至,机宜司的探子多方打听,得到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消息。

    塔出正在四处募集兵力,以便填补之前的损失,根本就没有余力收复失地,反而还得时刻防着宋人的进攻。

    于是,宋人异常轻松地端了他的老巢,将旗帜重新插上了东京的城头,虽然这件事很爽,可此东京又非彼东京,总得来说还是后者更爽一些。

    就在刘禹站在黄河岸边暗爽的时候,接到了来自琼州的通讯,经过沿途几个通讯站的中转,声音里有种对讲机的低噪背景,他毫不迟疑地支持了妻子的决定,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也就是后世菲国的吕宋岛。

    这个岛离华夏的南海极近,在本时空还没有形成国家的概念,历史上要到近百年后,才会建立一个叫做苏禄的国家,如果朝廷愿意迁过去,至少可以保留传统文化,为此刘禹并不吝惜一个荒岛,那样也是很值得的。

    。。。。。。

    汝宁府,位于河南行中书省的腹地,连接淮水两岸的浮桥架设在边境上,在宋人大军接近汴梁城时就闻风而降,当然那是因为府里的蒙古人都跑掉的原因,他们得到的消息不光快而且更加准确,知道凭借城中的守兵根本无法抵抗。

    府治所在的汝阳县城,在不安了好些日子之后,终于迎来了宋人的兵马,云帆所部的射声前厢第一军。

    他的人在南阳府等待了近半个月,为的是更换冬季装备,为此每个军士的平均负重都增加了十斤以上,并大量加强了骡马,这些骡马全都是从解放区缴获的,原本是用于支撑淮西方向的大军后勤,结果全都便宜了刘禹,光是在南阳府、河南府和汴梁路,姜才的骑军就收缴了二十万以上的骡马,在步卒主力到达之后,这些骡马全数移交给了他们,除去一部分通过工作组分配给了地方,大部分都成了北伐大军后勤的主力。

    与从琼州出发时相比,云帆的装束又有了很大不同,宽檐帽下是一顶全包式棉头包,两个耳罩放下时,可以将大半个脸部和下巴全都包住,身上的灰色毛料大衣是中级军官样式的,只有指挥一级以上的才会配给,至于都头以下的军官和普通军士一样,都是深色棉大衣,由于距离太远,这批冬衣送到前线,用时超过了三个月,数量也不够,只能保证六成左右的军士需求,好在经过几个月的分段建设,广西路的直通公路已经大致上修通,超过三十人的筑路大军正在向着荆湖两路移动,那也意味着,汽车都可以源源不断地将所需的物资运到荆湖地区,再通过骡马送到前线或是需要的地方,从而大大减轻了刘禹本人的负担。

    要知道,光是潭州的煤电联合体,就让他付出了难以想像的精力,直到人都进了汴梁城,还会不断地收到后方发来的各种问题,只能等到收集了一定的数量,再统一回到后世去让专家解答。

    雍秦跟随机宜司的探子,一个看上去平平无奇的脚夫来到城下的军营,眼前所见与他心目中的大宋军队已经截然不同,甚至让他怀疑自己三十年的记忆是不是错乱了,只是一种臆想中的记忆。

    营中的旗杆上一面镶着白边的红旗在冷风中飘扬,白边上的字号“前厢第一

    军”很好理解,偌大的旗面却没有主帅的名号,而是绣着两把交叉的火枪!

    营地里一片肃然,所有的军士都在忙碌,沿着汝水修筑营盘,新的军务条例里又增加了马厩、草料等设施,一群群光着膀子的汉子挥动着铁锹、铁铲浑汗如雨,堑壕、排水沟、营房基础,就这么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成形,只一看就知道,这些军士是做惯的,人人都是个个中好手。

    见此情形,他的心中不禁有些忐忑,对于接下来的会面,更是多了几分期待。

    后勤这部分归文化教官邵成管,云帆安排好巡逻和哨位,便在营地里见到了他们。

    “汝宁府是塔出的前出之所,中转物资皆要经过,缘何没有重兵把守?”

    机宜司在两淮地区的负责人是个黑瘦的汉子,做脚夫打扮,绰号“黑牛”,大名刘二闻言嘿嘿一笑。

    “他非是不想守,没人了呗,去年李相公的兵马一直打下了徐州、睢阳、汴梁等地,又在砀山下硬干了一场,将他的十二万大军打没了一半,淮西沦陷之后,为了策应鄂州,分出五万过去,结果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他手底下那那点人手加上围城的总共不过四、五万而已,他拿什么守?又打算守哪里?别说汝宁了,河南府有多少人?汴梁城有多少守军?你们不也轻轻松松拿下了。’”

    云帆“喔”了一声:“难怪这汝宁县城也是一样。”

    “可不,刚一听到风,县城里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