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大贵族-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了不得,能有他爷爷,他太爷爷了不得?

    平安,才是她唯一的期望。

    贾珍点头:“应该是的,回头我拖朝里的人再打听打听,一有了确切的消息,立马来禀报老太太。”

    “好好好,你去吧,记得差人去打听着”

    “是。”

    贾珍笑着,悄悄扫视了一下堂内其他妇人一眼,转身出去。

    贾珍一走,堂内的人就活跃多了。

    王熙凤带头笑道:“恭喜老祖宗,贺喜老祖宗,您的宝贝孙儿就要凯旋而回了!”

    “嘻嘻嘻,宝哥哥终于要回来了。”

    惜春等姐妹也发出声音。

    贾母呵呵笑了起来,瞥了王熙凤一眼,又收敛起笑容,故作不悦道:“你以为我不知道,这大半年来应该是把你给憋着了,如今宝玉要回来了,又有了能和你吵嘴的人,最高兴的,我看就是你了。

    我劝你啊,少兴头些,刚出了月子的人,最容易亏了自己。

    今儿,我不许你吃酒!”

    王熙凤顿时苦着脸,看向一旁给王夫人倒酒的秦氏。

    只是秦氏如何敢违背贾母的意思,给王夫人倒了酒就绕过她,继续给李纨等斟酒。

    “太太~”

    王熙凤又将目标放王夫人身上。

    王夫人笑道:“你别嚷我,老太太不让你吃酒,我也不敢让你。”

    “嘻嘻嘻,这下琏二嫂子惨了,今儿定是要白来了。”

    探春三姐妹顿时相视嘲笑。

    王熙凤便顺势打了探春一下,站起来,走到贾母身边,就开始撒娇。

    “老祖宗,就让我吃一盅吧,就一盅,好祖宗~!”

    贾母被缠的无法,便向众人问道:“看她这么可怜,要不,我就赏她吃一盅?”

    “老太太,就赏她吃一盅吧”

    “好,那就赏她吃一盅。”

    贾母等正笑着,忽有荣国府的婆子来禀报:

    “老爷回来了。”

    众人都是一静,贾母更是立马站起来,道:“快叫他过来,我正有话问他。”

    大明宫南书房。

    景泰帝招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等人议事。

    议题无非还是以前的那两个,治水和治灾。

    唯一的差别便是,治灾这个问题,已经进入了尾声,现在商议的是,如何论功行赏和论罪的问题。

    首辅王维仁就所有事宜做了相关陈述之后,道:

    “其他人员的功过都有章可循,是罪是赏无甚争议。现在,唯独二皇子和原领巡按御史职出任护粮副使的贾宝玉,功过不好定论,便是在内阁当中,诸位同僚也是有所争议。

    二皇子乃皇子且罢,大家先都说说贾宝玉的功绩如何评价吧。”

    在场诸人,除了内阁大学士,便是位列九卿之人。

    每一个,都是大玄帝国的掌舵人。

    每一个,也都是能经常面见圣颜的人,他们的决定,能最大限度的影响着帝王的决策。

    同时,他们也是皇帝治理国家的最高执行人。

    短暂的沉默之后,内阁大学士兼领刑部尚书宗辙率先道:

    “我觉得没什么好评价的,是非功绩,都摆在明面上,除了封赏之外,无需别议。”

    “贾宝玉此子,少年才俊,去年太上皇寿宴便得太上皇青睐,特赐龙纹玉佩以及正六品武散官官衔。

    后来又得陛下准予,入上书房为二皇子殿下伴读。

    在座的诸位同僚或多或少都去上书房教授过课业,应该没有人没见过他。

    其子求学态度严谨,为人尊师重教,品性亦是谦恭有礼。

    假以时日,必为我大玄栋梁之才。

    这些,众人应当有目共睹。

    若不然,他也不会得到太师的亲自举荐,随行入山东观摩学习。

    然而我还是没料到,其除了为人品性俱佳之外,机变与能力尽皆上乘!

    二皇子遇刺,泰安被暴民所困。

    是他当机立断,立马从青州搬来援兵,不但及时救了二皇子,也解了泰安之困,不至于泰安民变蔓延山东境。

    此当为一大功。”


………………………………

第133章 加封亲眷

    宗辙说着暂时歇了一口气。

    在场无不都是久居高位之人,基本的城府都是有的。

    纵然心中有另外的看法,也都愿意听宗辙把话说完,所以没出言打断。

    “若仅仅此一大功便罢了,便以勤王救驾之功论而已。

    然而,泰安之困解后,二皇子病重无法理事。

    此时山东尚有十万灾民,又刚闹过民变,若是朝廷处置不当,后果必定不堪设想。

    幸得二皇子殿下当机立断,以大毅力开创大玄赈灾之先河,临时设立赈灾使一职,统领境内文武官阶,权处置赈灾事宜。

    并赐天子剑,镇压境内所有心怀叵测之人。

    从此,也可看出二皇子殿下才学优长,胸中自有韬略”

    宗辙说到这里,终于有人忍不住开口了:“宗大人未免太过于偏颇,言功不言过了。纵然二皇子殿下身为钦差,也没有权利将陛下钦赐的天子剑转赐他人?

    再则,泰安灾民暴乱,造成上万死伤,这些事宗大人如何避而不谈”

    “刘大人此言大谬!

    将在外,君命尚且有所不受。

    二皇子因时、因势,做出最明智的决定,为的不辱肩上的使命,为朝廷解决山东之患。

    刘大人如此迂腐不知变通,只怕非朝廷社稷之福。”

    宗辙义正辞严的道。

    礼部尚书刘文载自然不受这样的评价,立马就要反驳。

    王维仁察觉龙椅之上的景泰帝面露不悦,立马道:“两位大人先不必争执,二皇子殿下的事,自有陛下圣裁,我们还是先议赈抚使贾宝玉的功过吧。”

    宗辙一听首辅王维仁口中也称“赈抚使”,便知王维仁也是认同二皇子此举的。

    心中也更有定论,便接着先前的话道:

    “二皇子初入山东,又遭奸人暗算,身边无甚得用信任之人。或许是贾宝玉与他朝夕相处,他深知贾宝玉的才学,也或许是看在贾宝玉之前在商陵处置灾民之事时,沉稳谨慎,所以,才将大任交付,任命贾宝玉为赈抚使。

    至于贾宝玉担任赈抚使之后的事,送往通政司的上百封折子上面记载的十分详细,相信诸位大人都已经清楚,我就不再赘言重复。

    总之,能短短不到三个月,将整个山东十万灾民数安置妥当,而无一人是因为得不到赈济而饿死,就凭这一份功绩,朝廷便不能,也不敢视而不见。”

    众人听了,大多点头。

    确实,其他的事可以争议,但是摆在明面上的功绩,谁也无法抹杀。

    赈灾本来就是大事,而这次山东的灾情又是如此之大,贾宝玉临危受命,主导赈灾事宜,如今已靖功,不论如何,朝廷都当赏。

    刘文载道:“贾宝玉有功,这无可否认,但是,有多大,这一点仍需仔细商榷。

    况且,贾宝玉年纪尚小,若是在场诸公给与太高的评价,到时候朝廷该如何封赏?

    我曾在上书房授过课,也见过贾宝玉,对他这样的少年人也颇为欣赏。

    但是我还是认为,其功不可议的太大。

    山东赈灾之事,朝廷早有部署,二皇子一行都只是执行者。

    当时,便是随便任命一位有德之人担当大任,也未必不能做好。”

    宗辙领着刑部的差事,对于赏罚分明有着严格的定义,自然无法苟同刘文载的看法。

    “刘大人话说的没错,但都是废话。

    任何一场大战,在没开始之前,选派主帅,都有可能战胜或者战败。

    所以我不否定刘大人的话。

    但是,我且问刘大人,当是时也,你敢换将吗?

    十万灾民,若是处置不当,便是倾天的祸事。如今已经平息,刘大人自然可以毫无压力的说这句话,但若是换在当时,你敢换人吗?

    若是没做好,激起民众造反,罪责,刘大人敢担吗?

    刘大人刚才那番话要是传出去,不知会令天下多少为朝廷殚精竭虑之功臣心寒。

    因为,不论差事做的多么好,最后朝廷都可以以一句换了别人也可以做好,来把功劳抹杀,以后谁还愿意把差事做好?

    功便是功,有功,就得赏。

    赏罚分明,才是为上治国之道。

    这是蒙童课本里就要学的道理,刘大人若是还不清楚,不妨回去再读一读。”

    “你!欺人太甚!”

    刘文载官职比宗辙低,他觉得他之前已经很谦让,很放平心态了。

    但是此时还是不禁被宗如此呛人的话气的白胡子倒立!

    叫他回去读蒙童课本?

    真是气煞老夫也!

    眼见两个人可能就要掐起来,王维仁赶忙打圆场道:

    “两位大人所言都是为了朝廷,是非曲直大家各抒己见,不必动怒。”

    说完也不给人动怒的时间,便询问众人道:“宗大人和刘大人的话,大家都听见了,还有什么别的看法,都说出来,以供陛下圣裁。”

    刘文载身为礼部尚书,他最拿手的就是以“礼”服人,暂时不与宗辙计较,而是回归话题道:

    “别的都罢了,其无令调兵之事如何说?”

    宗辙撇嘴道:“这件事就要看大家持什么态度了,若是心怀严苛,可说是无令调兵,是过。若是心怀宽广,却是随机应变,勤王保驾了,这是功。”

    “宗大人刚才还说什么赏罚分明,这会儿又说什么心怀宽广,岂非表里不一?

    若是他没有太上皇钦赐的龙纹玉佩,岂能轻易调兵?若从严格来说,应当按假传圣旨论。”

    “那照你这么说,泰安之困,殿下之危,应该至少等大半个月后,朝廷的援兵到了之后才能解?提前解了,避免了祸患,还成了罪过?”

    “你这是偷换概念,混淆视听,将功与过混为一谈,老夫不屑与你争执,此事大家自由公论,陛下亦会圣裁。”

    “好了。”

    上首的景泰帝终于说话了。

    “理不辨不明,两位爱卿所言,皆是谋国之论,朕已悉数知之。

    现在,就来说说,贾宝玉该当何赏,又当何罚。”

    景泰帝淡淡的道。

    吏部尚书道:“禀陛下,臣以为,刘文载大人所言有理,贾宝玉纵有功,然毕竟年幼,现在身上亦有太上皇钦赐六品武官职衔,若是再论重功,恐朝廷无法恩赏。

    微臣以为,还是应该酌情轻论其功,重论其过,功过相抵,将其武散官官阶提高数等,便足以。

    否则,若是按照宗大人所言,其功足以封爵。

    然贾家已有两个世爵,若是再封一爵,岂不显得朝廷名爵轻贱?

    望陛下深思。”

    吏部尚书这番话,让众人陷入深思。

    虽大都不赞同,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做法,最符合朝廷的利益。

    勤王保驾、临危受命赈济十万灾民,这样的功劳,何等重大,若是不能高官以赐之,便只能封爵。

    但是贾家原本就有了两个爵位,若是再封一个,那就太不像样了。

    景泰帝问:“贾家荣国府的爵位,现在是谁袭着?”

    皇帝日理万机,一些不重要的人和事,他都不会关心。

    就连贾政,要不是他封元春为妃的时候见过一面有点印象,一个刚刚够入殿上朝的五品小官,他哪里能记得。

    至于贾赦,他根本没有任何印象。

    吏部尚书明白景泰帝的意思,若是贾宝玉本来就可以袭爵,大可以先将他的功劳记下,等日后他承袭爵位的时候,不降等或者提升等次就完了。

    可惜

    “荣国府现袭一等神威将军爵贾赦,乃是贾宝玉的大伯,工部贾政的亲大哥。”

    “贾赦可有嫡子?”

    “有嫡子贾琏,身上捐有同知衔。”

    景泰帝听了,也就息了心思。

    爵位承袭,父传子,若无子,方可传兄弟子侄。

    首辅王维仁看出景泰帝也有些不知如何封赏贾宝玉,便提醒道:“陛下,既然贾宝玉不好封赏,不若将其功勋加于元妃娘娘。

    元妃娘娘是贾宝玉亲姐姐。

    自先朝以来,便有臣下不便封赏者,加封其亲眷,亦是一样。”

    景泰帝一愣,随即道:“元辅此话,朕会考虑。另外,贾宝玉之事既然诸卿意见不能统一,不若等二皇子一行回京,再行殿议吧。”


………………………………

第134章 呜呜呜,好羡慕

    贾母招贾政入宁安堂后宅,其实是不合礼的。

    今日是宁国府的寿宴,虽然没有宴请外宾,但贾政毕竟算是外男,又没到六甲、七旬可以不避嫌的高龄。

    后宅中多是族中女眷,多有不便。

    但,谁叫她是贾母,贾家老祖宗,超品诰命国公夫人。

    她急切的想要知道山东那边的消息。

    如此,在贾政进来之前,族中隔房的年轻媳妇们都暂避到屏风之后。

    “不是说至少要年后才能回来,你怎么提前回来了?”

    贾母看贾政进门,还没等他请安便高声问道。

    治水不比治灾,工期要长很多。

    贾政原本预计今年是回不了家的。

    “儿子见过老太太只因宝玉写信告诉我,家中园子建造已毕,定然诸事繁杂。

    加上距离上元佳节只有三个月了,我们家若是要请元妃娘娘回来省亲,如此佳节自是最好不过的了。

    若是错过,就要等到中秋。

    所以,我就向大司空告了假,回来预备迎接娘娘省亲的事宜。”

    贾政没说的是,他原本担任的就是书记官的工作,没有领修河渠、筑河堤等其他工作,前期工作一做完,就没太大的必要待在山东了。

    否则,这样的大工程之前,岂是可以随便请假的。

    贾母显然也不关心这些,她连忙道:“宝玉怎么样了?不是说他那边的差事也差不多完了吗,他什么时候回来?”

    此话一问,堂内从王夫人起,李纨、王熙凤至三春姐妹,无不仰首以视,等着贾政回话。

    宝玉(二哥哥)已经去了好久了

    贾政嘴巴抽了抽。

    自贾宝玉担任赈抚使这几个月来,他的耳朵无时无刻不被摧残。

    眼中,看到的目光,是:“你儿子呢?”

    贾政觉得,他都快活的没有自我了。

    他很不想承认,他居然在嫉妒自己的儿子!

    “宝玉一切都好,应该也快要回来了。山东的灾情已经部平息,最迟下个月,便可以回来。”

    贾政说着,见贾母面色有些不高兴,知道贾母是嫌时间太慢,便又道:“老太太应该高兴才是,宝玉这次山东之行,立了功劳,回来之后,朝廷定然是要封赏的。”

    贾母道:“封赏什么,难道他那么大点就让他上朝做官?”

    “这朝廷的决议还没下来,儿子不敢擅断。”

    贾母又问了贾政几句关于贾宝玉的事,然后才发现贾政面上一派车马劳顿之色,面色也比年中离京之前憔悴许多,终于关心的道:

    “好了,你这么远回来想必也累了,早些下去休息吧,旁的什么要务应酬也罢,都往后推推吧。”

    “是,多谢老太太体恤,儿子告退。”

    贾政走了之后,堂内就热闹起来,各种恭贺之声围绕着贾母。

    之前贾珍说的话众人还感悟不真切,但是贾政是正派的人物,从他嘴里得知的消息,没有人不信。

    迎春、探春、惜春见嫂子、伯娘们都去恭贺贾母,她们插不上嘴,就在一边另起炉灶。

    探春道:“二哥哥这次回来,定然大不一样了!”

    惜春道:“就是,但是我还是想知道,二哥哥会给我们带什么礼物。二姐姐,你说二哥哥会不会因为太忙忘了给我们带礼物?”

    迎春摇摇头,盈盈笑道:“二弟去了这么久,肯定瘦了不少,不过,也肯定更俊了,嗬嗬。”

    贾宝玉真的变瘦了吗?

    确实。

    数个月下来,他奔走忙碌的时间确实比之前一年都要多的太多。

    很多个晚上停歇下来之后,都会有淡淡的疲惫感袭来。

    但是,这些疲惫感最后,都会化为成就感,使人满足。

    来到这个世上,自己终于干成了一件大事,一件有意义的事。

    至于瘦了的几斤肉,迟早,都能长回来,贾宝玉一点不觉得可惜。

    二皇子早在数日之前就已经决定要准备启程返京了,贾宝玉将手头重要的文案整理了一份准备带回京,其余的部留在巡抚衙门封存。

    眼下,就只有最后一件事要做了。

    五百多个因为洪灾而成为孤儿的孩子。

    虽然很早之前贾宝玉就广发告示,让丢失孩子的父母至商陵和青州两处认领自己的孩子。

    然而天灾毕竟是天灾,就算有官府帮忙寻找父母,最后仍旧还是留下五百余个十二岁以下的孩子。

    这个时代的认知,十三岁往上,便已经不算是纯粹的小孩子,因为已经可以自行谋生。

    “什么,子衡要把这些小孩都带回京城?”

    叶皓对于贾宝玉的话感觉有些吃惊。

    他原以为贾宝玉留下这些孩子,最后会把他们散入各地方州府,让知府和知州去安置。

    “大多州县的养生堂,能够接纳的人数十分有限,若是把这么多人交给地方去安置,我不太放心他们的为人。

    而京城之大,要养活五百个孩子,并不难。”

    贾宝玉当着满堂巡抚、知府、知州的面,这么说,令他们脸上都表现出一抹尴尬之色。

    王贞摇摇头道:“可是,朝廷也不会答应收养的。哪一次天灾,不会造成一批这样的孤儿,若是都让朝廷来抚养,对朝廷也是莫大的负担,更不用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整个大玄的乞丐、孤儿不知凡几,又该如何安置?”

    “我没说让朝廷来负责,我准备以殿下的名义,在京城开设一家养生堂,专门培养这些孩子。

    最多十年,他们中最小的人也就长大成人了。

    而就算每个孩子每年花费是五两银子,实际上前后加起来,也不过两三万两左右的银子。

    两三万银子,救五百个孩子,为我大玄添五百个青年人丁,并不会亏。”

    叶皓与王贞听了,都有些唏嘘。

    两三万银子,也只有在坐拥良田十万亩的国公府来说,才是小钱。

    特别是王贞,他一年的俸禄也就二三百银子,家还都指望着它过日子呢。

    青州知府连忙道:“镇抚使大人高义,相信殿下知道了,也定然会为大人的忠心、仁善打动,到时候殿下到朝廷上一说,朝廷未必不会拨出银子来,助大人开设养生堂。”

    一副生怕贾宝玉后悔了的模样。

    这些人贾宝玉要是不带走,最后也只能落在他的头上。

    叶皓看了,心中倒对贾宝玉的判断有了清晰的认识。

    这些官,没钱还会想法子捞钱,他们只会嫌银子短了,要叫他们掏银子做好事,只怕是难如登天。

    “好,子衡既然如此决定,那开设养生堂的花费,我也出一份。”

    叶皓正色道。

    他是太师府唯一的继承人,虽然也没什么钱,但是家里的好东西很多。他想着,随便顺几样给卖了,也就有银子了

    贾宝玉抱拳一礼,就算是把这件事敲定了。

    城中,康乐坊。

    一架尊贵的马车停留在坊前。

    刀光绚丽、气势逼人的侍卫,令前来买欢的人纷纷绕道而行。

    老妈子欢天喜地的迎出来,大叫着:“女儿啊,难得你还愿意回来看我”

    只是还没等靠近马车,就被两边的侍卫拦下,她也不敢有异议,讪讪的停下脚步。

    车帘未开,一道她熟悉的美丽声音自轿内响起:

    “乔妈妈,我回来收拾一下我以前用过的东西,还望乔妈妈允许。”

    “允许,怎么不允许。你的那些东西我都给你留着呢,就是预备万一你哪天回来。走吧,我带你去拿”

    “我就不进去了,让紫儿进去取就好。”

    “是是是,看我这记性,以你现在的身份,自然不能再进咱们这地方”

    老妈子小心翼翼的说着,然后便带着走下马车来的丫鬟小紫往里走。

    她的卑躬屈膝的模样,都被楼上她的“女儿”们看见。

    “妈妈这是怎么了,里面坐着的是谁?以往便是知府大人来了,妈妈似乎也没这么小心谨慎对待过。”

    一个刚走过来的姐妹询问道。

    康乐坊是青州数一数二的青楼,没点深厚的背景还真做不下去。

    她们乔妈妈什么人物没见过,怎么好像如此惧怕里面之人。

    一人道:“杜秋娘回来了。”

    “啊,她怎么回来了?她不是追随赈抚使大人,听说还很得宠吗?难道这么快就被抛弃了?

    以她的姿色,不应该啊

    果然,男儿都是薄幸郎,便连赈抚使那样的英雄人物也不例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