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扛着AK闯大明-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朝会上崇祯首先发言,夸奖了包括户部、吏部以及安国伯刘鸿渐在内的众多官员,然后又勉励刚刚步入仕途的寒门子弟,只要他们一心为大明办事,必不会亏待他们云云。
对于崇祯的奖励刘鸿渐只是呵呵一笑,户部和吏部的几位爷爷级的官员,也只是谦逊的向崇祯行礼。
倒是那些新入职的寒门子弟们,个个面露喜色,兴奋异常,任把谁丢到一个被人漠视的地方吃几年土,忽然把你捞出来,再给你梦寐以求的功名,也会乐的合不拢嘴吧。
这些寒门子弟齐齐的跪地谢恩,几乎所有的人都额头触地,誓言会秉公执法、衷心为国,为皇上分忧,人,只会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刘鸿渐一点不怀疑这群新人的忠诚。
接着随堂太监王二喜宣读了崇祯的中旨,宣布要给所有官员补发拖欠的俸禄,王二喜刚宣读完毕,除了那些刚出茅庐的职场新秀,其余老大臣们个个左右看看,满脸的喜意。
鸿门宴行动后,能留在这里的老大臣大都是一清二白的老顽固,如果以为这些老爷爷都是一心为民为国的众臣的话,那说明你也只是个菜鸟。
事实上即使是两袖清风的文臣,为了往上爬,也没少给崇祯使绊子。
为了成就万古流芳的美誉,这些文人前仆后继,他们不贪污、不受贿,在明朝的名利场里,这群人只为名,不为利。
而明朝官员的俸禄又是出了名的低,国库空空如也,薪俸欠发半年以上,本就拮据的大臣们也是天天饿的前胸贴后背。
如今崇祯宣布补发拖欠了半年多的薪俸,怎能不使这些老头开心,要知道对于这些顽固的老大臣来说,那半年的薪水一次性发放,可是一笔巨款了。
朝会上下其乐融融,刚刚步入仕途的庶吉士们摩拳擦掌,誓要大干一场为皇上分忧,老大臣们则互相道喜,寻思着回了家要大吃一顿以示庆祝。
刘鸿渐却蹲在皇极殿门口快睡着了,敢情皇上所说的大事就是这些鸡毛蒜皮的破事吗?
“皇上,臣有事启奏!”一个高亢的声音打断了朝会里许久不见的欣喜气氛。
新任兵部尚书李邦华脸色看不出任何的喜庆,上前一步,跪地奏事。
“哦?李爱卿有何事奏,快快说来!”对面前这个以严苛、刚正著称的李邦华,崇祯也是有些头痛,这厮可是谁的面子都不给的,但据刘鸿渐说,兵部就缺这么个人儿。
“臣昨日收到山海关总兵平西伯吴三桂发来的奏疏,奏疏上说北境形势不明,边关将士军饷不足,且缺衣少穿,乞请皇上速速增派军饷。”
李邦华对于这个吴三桂也没什么好感,奈何目前来说他也没什么办法,京营经过多次战争洗礼,剩下的这点人,连北京城墙都摆不满,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哼!这个吴三桂,朕前些天不是才给了他们二十万两吗,这才半个月又来索求,简直……”
崇祯就是这么个性子,没太多城府,高兴愤怒都写在脸上,虽然早知道吴三桂有问题,但目前他是真的没办法。
他要指望着吴三桂的辽东兵抵御建虏,而边兵悍勇异常,吴三桂经营多年,使得这些边兵只认吴三桂,而不知朝廷,简直就是个军阀。
群臣也是激愤异常,那些官场新手们甚至有人直接建议罢掉吴三桂,听的刘鸿渐暗暗咋舌。
一代新人换旧人,这些新手们不知还得跳多少次坑,才能如朝会上的那些老头们般个个处变不惊,‘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
“着户部给吴三桂再增派饷银一百万两,告诉吴三桂,时局艰难,望他体恤朝廷维艰,为国尽忠,不得让建虏踏入大明疆土半步!”
闯军围困京城时,吴三桂按兵不动,拒绝勤王,这几乎全京城的官员都知道,而一向嫉恶如仇的崇祯更是每逢想起这厮就动怒。
然而崇祯只是刚开始有些微怒,随即就平静的让身旁候旨的小黄门拟旨,这让群臣分外诧异,连刘鸿渐也心中嘀咕,这不像崇祯呀。
李邦华见崇祯不仅未对吴三桂做出惩处,反而又助长吴三桂之势,一百万两白银,那可是大明三个月的税收,虽然大明现在暂时有钱了,但……
皇上估计也是没办法吧,没兵呀!李邦华想到此处摇头叹了口气起身准备回班。
“李爱卿止步,朕有旨意给你!”崇祯沉声道。
李邦华随即又面露疑色的跪下。
“朕命你重整京城三大营,着五军都督府,从北直隶、山东等地征兵五万,三成为纯火器营,所需兵器等一切物资爱卿可找户部、工部商议。”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都听命于皇帝,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节制互不统属。
自明成祖朱棣后,大明承平已久,没有活儿干还受文臣压制的武臣们见文臣低半级。
到了明中后期都督府连参政﹑议政的权力也失去了,由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变成处处受制于兵部的单纯执行命令的机构,还被一分为五。
崇祯刚说完,李邦华随即大喜,看来皇上也知道问题出在哪,正准备领旨谢恩,崇祯随即又说道。
“朕对你只有一个要求,要从速,要加紧训练,粮草什么的朕都会全力支持你,朕要的是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
对于后半句崇祯着重强调。
“臣李邦华必不负皇上所托,如有违圣恩,臣自断头颅!”李邦华祖上也是世受皇恩,大明走到这般田地他也是内心如焚,现在皇上对他寄予重托,他怎能不鞠躬尽瘁。
“安国伯?”李邦华面色激动的退下后,崇祯大帝见刘鸿渐貌似倚着门框睡着了,于是假装愠怒的喊了一声。
“啊?皇上叫我?”听到崇祯喊他,刘鸿渐一个激灵。
现在的他在朝会上仿佛是个异类,朝会上他几乎不发言,也不对任何人发起责难,似乎一切与他都不相关。
但老谋深算的大臣们都知道,皇上发布的所有重大命令,几乎都与眼前这个混不吝的小子或多或少有些关系,他才是崇祯真正信任的人。
“安国伯听旨!”崇祯皱了下眉头,这小子怎么永远一副睡不醒的模样,难道朕的朝堂这般让人困倦吗?
刘鸿渐也不敢怠慢,上前一步跪倒。
“朕闻你前些日子遇刺,你的发妻为了护你受了重伤,朕又闻你的发妻是我朝柱石孙承宗之孙女,孙督师满门忠烈,为我大明楷模,你的发妻也是巾帼不让须眉,朕心甚慰,敕封孙秀秀为三品诰命,以示嘉奖!”
崇祯面露微笑,眼前之人虽然惫懒,但却着实从未让他失望,从几次辗转刘家的王二喜口中得知,安国伯还是个宠妻狂魔,崇祯临时起意才有了这个赏赐。
锦衣卫指挥使是正三品官,虽然伯爵在明朝属于超品,但却并没有锦衣卫指挥使来的实在,自己的夫君身居要为,孙秀秀难免有些妄自菲薄。
现在皇上锦上添花,刘鸿渐自然也十分开心的领旨谢恩。
“刘爱卿也止步,朕还有旨意给你!”崇祯见刘鸿渐乐呵呵的起身回班,又来了一句。
我就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刘鸿渐对着前方抖了个白眼,又回身跪下。
“朕命你组建万岁山千户所,任命你为千户所千户官,此千户所只需向朕负责,兵部、五军都督府无权管辖!所需军备、饷银皆从朕的内帑拨付!”
………………………………
第47章 周皇后的心思
下了早朝后,崇祯兴致勃勃的昭周皇后一起用膳,同来的还有年仅六岁的昭仁公主。
昭仁公主是崇祯的沈妃所生,昭仁公主出生时沈妃难产,只给崇祯留下了昭仁就撒手而去,此后昭仁公主一直被周皇后抚养,周皇后视其为亲生,但无奈生不逢时,昭仁从小也没过几天锦衣玉食的好日子。
“许久没见皇上心情如此畅快,可是朝廷又有什么好事发生了?”周皇后笑吟吟的给崇祯行了礼,拉着昭仁公主入座。
见昭仁公主两只亮晶晶的大眼睛不时的在桌上的美食上扫动,崇祯伸出右手抚摸了一下昭仁的头,示意她可以先开动。
御桌上摆放着四菜一汤,有荤有素,菜香四溢,虽不丰盛却足以三人吃用,自从内帑充盈之后,崇祯也放宽了宫内的开支,宫中也终于见到了荤腥。
“嗯,前些天朕着旨查办了些贪腐的旧臣,谁知这些佞臣家私竟如此之丰,现在大明国库充盈,就连朕的内帑也再不缺钱。”
崇祯突然想起刘鸿渐所说的,朝堂上那些老头都是行走的钱袋子,一时莞尔,还真被这小子说中了!
“今日朝会,朕又宣布给官员们发放了拖欠的薪俸,新升任的那批翰林院的庶吉士朕也很满意,有了银子,朕打算再征些兵,有了兵,大明中兴可期!
你说朕能不高兴吗?皇后,来陪朕喝一杯!”崇祯给自己斟了一杯,又示意宫女给周皇后倒上,一饮而尽显得格外畅快。
“父皇,母后身体不好,不能饮酒!”一直在与桌上饭菜作斗争的昭仁,突然放下筷子撅着油亮的小嘴对崇祯抗议。
“你父皇开心,母后呀就高兴,一杯不碍事的!”周皇后用手帕给昭仁擦了擦嘴角的饭粒,随即端起酒杯抿了一口。
“哼!昭仁吃饱了,去找我皇兄去了!”气鼓鼓的昭仁说完便离开座位蹦蹦跳跳的跑出乾清宫,两个宫女随即跟上。
“这孩子,都被你惯坏了!”崇祯夹了一筷子菜,虽是责骂,眼中却带着愧疚。
多年来他专心治理朝政,对这些子女疏于教诲,说起来他也有过。
“昭仁还小,从小也没过过几天好日子,都是臣妾的错!”知道崇祯没事就喜欢喝两杯,周皇后给崇祯又斟上一杯酒。
“对了皇上,处理那些贪腐官员的,可是那位安国伯?”见崇祯脸上隐有愧疚,周皇后岔开了话题。
“嗯,此子虽鲁莽,却总能出乎朕的预料,一些朕平时百思不得其解之事,仿佛到了他那里便可迎刃而解。”
“看来安国伯还真是皇上的福将呀!臣妾前些天见过安国伯,臣妾观那安国伯言语有序,不卑不亢,倒也不像贪婪权谋之人!依臣妾看倒是可以重用。”
周皇后回想起前些天刘鸿渐为朱慈烺求情的事,轻声说道。
“唉,万事过尤不及,这个小子确是个能帮朕分忧之人,奈何此子……太懒了!”崇祯叹了口气。
给实权的位子不要,还讨价还价的不想上朝,美其名曰自己淡泊名利,切,骗鬼去呢,还不是因为懒,崇祯心里跟明镜似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他还肯为我大明效力,总是好的!”周皇后见崇祯一脸郁闷,忙安慰道。
谁知周皇后刚说完,崇祯面色更黑了,那日刘鸿渐喝多了曾反复提及,他最大的理想就是找个安静的地儿,买块地,娶几个漂亮的媳妇,当个逍遥小地主,甚至还说对秦淮向往已久。
周皇后本想安慰崇祯,话刚说完便见崇祯面色不对,不由有些慌了,又想起这几日坤兴的异样,便心生一计。
“皇上,臣妾有一计,此计若成,安国伯定当会为皇上鞠躬尽瘁,嗯,应该说是是两全其美!”
崇祯顿时来了兴致,示意周皇后快说。
“皇上,淑婥(chuo)今年也满十四了,也到了婚嫁的年纪,臣妾看那安国伯年岁也不大,家中只有一妻,莫不如……”
朱淑婥便是崇祯的长女,如今芳龄十四,不仅人生的极美,且性格温和乖巧,即使受了委屈,也极少动怒。
周皇后说到此,瞟了一眼崇祯的脸色。
崇祯心中诧异,周皇后一向疼爱这个乖巧的女儿,今天这是怎么了,可转念想了想,便释然,自古皇家无情啊!
“不妥不妥!这不合祖制!”崇祯本来还觉得不置可否,突然似乎又想到了什么,连连摇头。
自明朝开国,为了防止外戚专权,朱重八就给子孙定下规矩,凡是明朝的公主,不可下嫁在朝文武官员及其子嗣,驸马家中也不可有人为官。
“皇上!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提祖制,高祖皇帝还规定百官贪污六十两便剥皮充草,怎么不见那些大臣倡导?”
周皇后岂能不知这些祖制,但她思想却比崇祯更活道一点,祖宗之法不可变,跟亡国想比,孰轻孰重?况且自古便有变法图强的先例。
崇祯听闻此言也是有些心动,让自己的女儿嫁给自己那小子?真是便宜他了,哼!
“那臣妾过会儿就去召淑婥,问问这孩子的意思,不过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周皇后想起近日有宫女闲言说坤兴公主得了一面十分精致的镜子,后来询问才得知竟是安国伯赠与的,无故赠与人镜子,个中之意还用明说?
况且淑婥接受了,这岂不是说这孩子也对安国伯有好感?
郎有情妾有意,可不就是双喜临门,两全其美?
崇祯端起酒杯喝了一口,又夹了一筷子菜,边吃边细细思量,眉目间似乎有了定意。
如今朝廷中那些总与他阳奉阴违的大臣,大部分已伏诛,想来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阻碍,只是他有些摸不准刘鸿渐的脾性。
虽说这小子有些无赖,但并未听说他有好女色的劣迹,反而……
不管了,朕把女儿下嫁于他,本就是便宜了这小子,朕还要应对朝臣的责难,如若这小子还敢说三道四给朕难堪,看朕不收拾了他!
“太子最近如何?课业可还用心?”崇祯面色重归平静,似乎是放下了心中之事。
周皇后随即大喜,既然皇上没有反驳,定是心中已同意了,接下来便是问一问淑婥那孩子的心思,嗯,还有安国伯的那位夫人……
“禀皇上,太子近日很是用功,得知北直隶地区瘟疫还在害人,还派了太监前去核实,说是要给皇上您分忧呢!”
周皇后目色慈祥,朱慈烺确实是个好孩子,只是处理事情有些过于轻率了!瘟疫那么危险,万一……
“如此甚好!”崇祯沉声道。
………………………………
第48章 李邦华的烦恼
鸿渐从皇宫出来后便一直打喷嚏,还想着是不是起太早感冒了,熟不知背后一直有人在念叨他,但他心情也还不错。
万岁山千户所,听起来还不错哟,还是直属皇上的千户所,不用接受那些个老头子们的吆喝,老子也可以领兵了,美滋滋有木有。
嗯,皇上应该是惦记上我的那些宝贝了,刘鸿渐想起戒指里的那一百二十支AKM,管他呢,是时候打造出一支震惊全世界的武装了。
自从上次遇刺后,刘鸿渐也是有些后怕,现在家中还守着两个小旗的锦衣卫呢,但锦衣卫毕竟不是自己一手提拔的。
况且年久不操练,震慑一下外人还行,这要碰到高手,还是自己的枪比较保险呀!任你身手再好?还能快的过子弹?
骑上马优哉游哉的在大街上晃荡,街上的百姓比往日多了些,街道两旁的各种铺子也都陆续开始营业,一片热闹的景象。
自从处置了一大批贪官,新任的刑部尚书孟兆祥一声令下,把那些贪官近年来欺压百姓得来的房产、土地,凡是有确凿证据的,都尽数放还。
京城的百姓们自是感恩戴德,都多了些笑容,见人就说当今圣上是万古明君。
逛游了半天,刘鸿渐终于是到了家门口,牛壮接过马匹的缰绳,刘鸿渐直入内院。
孙秀秀还不知自己被敕封为三品诰命,刘鸿渐急于把这消息告诉她,想来她会很高兴的。
可内院并未见孙秀秀身影,想了一下,刘鸿渐向后院走去。
后院里已被整个开发成一个大大的园圃,刘鸿渐帮孙秀秀种上了各种适宜的花种,还种上了土豆、黄瓜等菜蔬。
孙秀秀惦着水瓢正在给园圃浇着水,小兰侍候在一旁,也是拿着个水瓢。
见刘鸿渐走来,孙秀秀随即有些心虚的放下水瓢迎了过去。
“夫君回来了!”孙秀秀行了个礼,小兰也赶忙丢下水瓢行礼。
“慢些!伤还没好,不是让你多多休息吗?这些活儿让下人干就好了,看都出汗了!”
刘鸿渐走到孙秀秀身旁,左手抓住孙秀秀宛若嫩藕般的手,右手宠溺的擦去爱妻额头细密的汗珠。
“贱妾的伤已经不碍事了呢!就是有些痒痒,近日天干,我担心那些种子长不出来,才让小兰来浇水,我是实在忍不住,才……秀秀知错了!”
孙秀秀知道刘鸿渐是关心他,眼中也是充满了歉意。
“知道错了就好!再不听话当心为夫执行家法!”刘鸿渐咧嘴一笑说道。
“夫君,小兰还在呢,休要胡说!”
想起刘鸿渐的所谓家法,孙秀秀顿时红了脸,上次她不听刘鸿渐的话被刘鸿渐压到床上,屁股上挨了好几巴掌,还说这以后就是刘家的家法。
“怕啥,咱刘家没那么多规矩,小兰去让柳姐多做些好吃的,本老爷今天高兴!”说着刘鸿渐趁孙秀秀不注意在她脸上啵了一口。
孙秀秀羞的背过身去,小兰得了命令出了后院。
刘鸿渐上前去轻轻的把孙秀秀拥入怀中,嘴巴凑到小妻子耳边,轻声把皇上的赏赐告诉了孙秀秀。
孙秀秀果然欣喜异常,夫君做了朝廷的大官儿,还是伯爷,她虽说是名门之后,但家道中落,一直以来难免心中有些自卑。
现在有了三品诰命在身,孙秀秀自是心满意足。
还没待二人继续温存,小兰就来通报说,外面来了个老头儿,看样子是个大官儿,有要事找他。
刘鸿渐随即出去查看,大老远就发现是新任的兵部尚书李邦华。
史料记载,京城城破后,李邦华留下血书,悬梁而死,想起那个固执的老头儿,刘鸿渐还有些诧异,敢情是得知本官大力举荐,要答谢本官?这李邦华还挺着道的嘛!
李邦华今年七十了,按说已是古稀之年,但却身体硬朗,双眼炯炯有神,气色直逼锦衣卫的老梁头。
“老朽唐突拜见,还望安国伯末要介意!能再次为国效忠,老朽先在此谢过伯爷的举荐了。”
说着李邦华弯腰给刘鸿渐行了一礼算是答谢,以七十岁的高龄,再加上兵部尚书的身份,给二十岁的刘鸿渐行此礼,已经相当隆重了。
刘鸿渐自是赶快扶起这位老大人,说实在他心里虽是有些得意,但让一个比他老爹年纪还大的,一心只为报国的老头给他行礼,他还真有点担待不起。
客套了一番后,李邦华就单刀直入,讲起了自己的真实来意。
大明疲敝,虽说朝廷现在有了钱,可兵着实的不好征呀,听皇上的意思让他整顿京营,可五军都督府那些勋戚可不是好相与的,他当时报国心切,接下了这差事。
有明一朝自创了军户制度,所谓军户即是世代为兵,无战事时屯田,是为农民,有战事时丢了锄头,穿上军衣,抗上长枪就是战士,军队自给自足,两全其美。
朱重八同志为自己的创举志得意满,一开始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奈何后来各卫所的将领们贪腐越来越严重。
不但把这些军户的良田霸占去,还让这些兵士给他们种地,兵士反倒成了这些将领们的佃户,吃不饱穿不暖不说,还经常被将领责骂。
导致明后期军户逃亡成风,一个卫所五千来人,几乎能跑一半,而这些卫所将领正好拿着这些空额,吃空饷,而空额的大头就是这些都督府的权贵们。
所谓的征兵,征的是普通老百姓,可一旦入了卫所,户籍就会被改成军户,军户无法考取功名,无法经商,世世代代只能是军户。
鬼才愿意当兵呢!李邦华叹了口气,为自己的草率懊悔。
刘鸿渐听了李邦华的解释,随即便明了了问题根源,朱重八也许对这个创举得意非常,可在他看来这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馊主意。
刘鸿渐让李邦华大胆放手去整顿,玛的,勋戚又如何?你老老实实的做你的官儿还好,如果跳出来蹦跶,出来一个老子突突一个。
军队不去训练,却去种地,指望着扛着锄头的农民,临时抱佛脚去打仗,没有任何积极性,能有什么战斗力?
种地就种地吧,不仅要受将官剥削,搞到后来还无地可重,没吃没穿,傻子才跟你混呢!
相信为了大明,崇祯大帝是不会在意整治几个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家伙的。
刘鸿渐略微思索了一下,便告诉李邦华,让他征兵以十年为限,所征士兵在这十年之内家中不仅不需要缴纳赋税,且十年期满可放归原籍,不用去当军户。
国库有钱了,军饷也开的高一点,具体可以参照山海关的边军,毕竟以后可指望这支部队南征北战呢!不舍得给钱谁给你卖命!
李邦华自是知道这样肯定能征到兵,但是……如何向朝廷、向崇祯交代,这可是有违祖制呀!
祖制,祖制又是祖制,刘鸿渐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