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扛着AK闯大明-第2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经查劫掠郑家商船的乃是当年为明廷剿灭大明海域海盗时的漏网之鱼——混江龙侯三。

    这么多年来郑家在泉州安平养尊处优,早便将这侯三给忘了个一干二净,哪儿知道这才刚搬家就被一个当年的喽啰倒打一耙。

    郑芝龙担心如若放任不管,以后郑家在日本海、大明海的威望会大受损失,甚至以后会有更多的海盗觊觎郑家的商船,他决定率领郑家水师赶赴日本海域剿灭侯三以儆效尤。

    但这一决定遭到了郑家老四郑鸿奎、以及郑森的反对,郑鸿奎认为以如今郑家的实力,根本不足以震慑到日本海甚至大明海的海盗。

    而且贸然的将水师调到日本海,会导致苏禄大本营的空虚,郑森也担心周边的强敌会趁虚而入。

    只是郑芝龙脾气倔的很,但凡是拍了板的事情,便容不得其他人来改变,尤其是涉及到郑家脸面的事情。

    外加上郑彩、郑兴、郑明等人的支持,仅仅在消息传到郑家的六天后,郑芝龙便征集了郑家近半的水师力量,八百多艘大小战船、四万余水师士兵,浩浩汤汤的杀向日本海。

    经探查侯三手中海盗船不过三十余艘,根本犯不着郑家如此兴师动众,但郑芝龙此去其实还有一个目的,那便是示威。

    让日本海、大明海以及南洋诸多势力都见识一下,郑家是不好惹的,否则侯三便是下场。

    几十年来郑芝龙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毕竟相对于给每艘郑家商船都配备战船护卫来说,出去溜一圈彰显一下郑家的武力成本更低一些。

    郑芝龙当年每年数千万两的收入,可不就是靠着给各地商船发旗子收取到的。

    只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一个针对郑家的阴谋而已。

    郑芝龙率领的郑家水师过吕宋海域,刚到达吕宋与琉球的中间海域便遭遇了荷兰、大小佛郎机三国战舰的夹击。

    一方处心积虑,一方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防备,三国战舰自三个方向千炮齐鸣,直接将郑芝龙打懵了。

    郑芝龙的主力战舰与大明北洋水师一样,还是以一号福船做的底子,可装配大小火炮共五十门。

    但福船是典型的三帆大船,体型巨大转舵困难,在三面夹击之下成了称职的靶子。

    而三国联军的战舰加一块不过才五百余艘,主力战舰更是只有不到两百搜,但差距就在这儿。

    以荷兰战舰为例,荷兰的新式战舰不仅又大量的二层甲板,装有五十到八十门各式火炮,更有更加先进的三层甲板战舰,装配火炮达到史无前例的九十门。

    而且大西洋洋流远比南洋要复杂的多,欧罗巴国家战舰上的风帆动辄数十面,这保证了欧罗巴战舰能适应各种风向的航行,只要各风帆配合恰当,即便是逆风战舰仍旧能保持相应的速度。

    郑家几年前原本在金门沿海也曾仿制过荷兰海军的战舰,但好巧不巧的是,在那一批战舰刚刚建造完毕,便被荷兰人横冲直撞的全部击沉在了船厂内。

    自此郑家在仿制西式战船的路上一蹶不振。

    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三国的战舰不仅搭配的火炮多,射程还远,同等规格的火炮至少要比郑家火炮的攻击距离远上数丈。

    这注定是一场不公平的战争,经历过三十年战争的欧罗巴三国联合起来对郑芝龙舰队展开炮击。

    郑芝龙顾前不顾后,顾左又顾不得右,最后只得命令全体水师士兵不惜一切代价朝南突围。

    但三国此举就是想一举歼灭郑家水师的主力,哪里肯放过郑芝龙,只要郑家水师股足了劲儿朝一个方向冲,三国战舰便调配更多的战舰将郑家重又打回去。

    靠着转舵灵活、火炮攻击距离远的优势,三国海军牢牢的将郑芝龙包围在东宁岛海域。

    炮击持续了整整两日夜,整整两日夜时间,郑家水师除却十数艘开浪鸟船凭着夜色和灵活的体型逃出了包围圈,其余全部战船悉数被击沉。

    郑芝龙的旗舰安庆号,在第一日晚上便遭到了荷兰海军的重点打击,郑芝龙本人被炮弹直接打了个对穿,当场殒命!

    郑芝龙战死后,郑彩、郑明、郑兴相继接下水师的指挥权,两日夜的屠戮中,郑家水师不论是郑芝龙,还是后来的郑彩、郑兴、郑明都数次拒绝了荷兰人的招降,悉数战死东宁岛。

    包括刘鸿渐在内,在听完这锦衣卫的阐述后,全部陷入了沉默。

    “荷兰人的野心不止是郑家,他们想要的还有南洋这片流淌着黄金白银的航道。

    皇上可知,国与国之间,当靠什么来维系关系吗?”刘鸿渐叹了口气,反问道。

    “朕想,应该是友谊吧,只要我大明与其建立贸易,他国受了利润,必然对大明感恩戴德。”朱慈烺思考了一下,随口道。

    他刚尝到海洋贸易的甜头,在他的观念里,既然那些外藩人想做生意,大明也需要贸易来征收关税,这简直是一举两得的事,他想不明白为何要大动干戈。

    “呵呵,大明确实是个讲究礼仪的国家。”刘鸿渐轻笑道,言语间却有一丝没来由的轻蔑。

    如果每个国家都按指定好的规矩来,这世界当然不会有任何战争发生,但即便是看看后世,这世界又何时太平过?

    交关税哪里有没关税挣的多,做生意又哪里有直接抢利润大,再看看自两宋到现在,跟华夏人做生意的外番国,哪个不是贸易逆差?

    这些海军实力比大明要强上不少的、已经开始向帝国主义过度的国家,又怎么能容忍做赔本的买卖?

    “但是皇上需谨记,咱们这礼在海洋里行不通,在荷兰人那里也行不通,在欧罗巴那边更行不通,友谊在国与国之间屁都不是,能给予大明最大庇护以及长久安定的唯有两个字,拳头!”

    刘鸿渐握紧拳头掷地有声,包括朱慈烺在内,内阁的全体成员都对刘鸿渐行注目礼。

    朱慈烺重重的点了点头,新组建的内阁诸位阁老虽然心里有不同意见,但都自觉选择了保留意见。

    内阁,已经逐渐的被二人排除在决策之外,成了大明统治中心的旁听者、执行者,亦或是参谋班子。

    “诸位爱卿以为,该如何应对此事?”朱慈烺面色凝重的问道。

    首辅李邦华看了看刘鸿渐,又看了看次辅韩郁,没有搭腔,倒是新任户部尚书张天禄起身来对着朱慈烺弯腰行礼。

    “皇上,臣以为,郑家水师虽然惨遭重创,但其在苏禄仍旧有不少战船和士兵,我大明水师只需驻防东南沿海,静观其变即可。

    郑家一直是我大明的心腹大患,郑芝龙战死,苏禄那边的郑军余孽自然不肯善罢甘休,到时我大明水师只需坐收渔利……”

    张天禄翘着两撮胡子滔滔不绝的跟朱慈烺讲起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在他看来郑家实在是太可恶了,每年获利数千万两,竟然没有全部落入自己的口袋。

    不止时张天禄,朝中大多数官员都对郑家人没有丝毫好感,起初他们还不信郑家一年能从海里挣那么多银子。

    直到刘鸿渐组建了大明海关,四个关口四个月只进出口关税便挣了八百万两,文武百官闻听此言几乎咬牙切齿。

    只是张天禄话还没说完,便被刘鸿渐打断。

    砰——刘鸿渐一巴掌拍在了椅子扶手上。

    如果不是碍于情面,他真想指着这姓张的来一句,卧槽,你特么是个沙雕吧?

    “张大人的意思是说,皇上应该眼睁睁的看着苏禄的汉民被欧罗巴人屠戮吗?”


………………………………

第707章 养兵千日

    苏禄这地方被郑家经营了少说也有十几年,这期间为了谋生而远洋过去的汉民不在少数,外加上郑家举家迁移,那边的汉民就更多了。

    刘鸿渐只是有些痛心,儒家既以仁义治天下,怎么这仁义在短浅的利益面前就没了?

    这就好比小时候跟隔壁家孩子闹了别扭,自己呢又没办法跑人家里去教训他,现在从外头来了一伙儿强盗,直接把他给杀了。

    你心里还会很爽吗?

    “王爷此言差矣!臣只是……”张天禄正说的起劲儿,被人打断正想恼,却发现打断之人是刘鸿渐,便重新缓和了语气。

    但奈何话没说完,再次被打断。

    “我等是汉人,汉人不应该看着同胞被屠戮,即便他们有罪,这罪也只能我们来治,还犯不着让外人来干涉!”刘鸿渐语气到也没多激烈,只是心中还是默默的诽谤了一句,差你个大头鬼。

    他发现他对这些朝臣也过于苛刻了,毕竟这些熟读诗书者并不是跟他一样受过九年义务教育。

    他自己清楚郑森的志向,包括老郑郑芝龙,这人虽然糙了点,但对大明也不是没有贡献的,保了朝廷沿海二十多年无虞还不够吗?

    至于人家收保护费,谁让你朝廷不去收呢,你不收,还不让别人收?

    只是这些道理他刘鸿渐明白,但想要跟在座的阁老们说明白那可就费劲了,他没那么大耐心。

    “刘卿的意思是,朝廷应发水师前去支援郑家吗?”朱慈烺冲尴尬不已的张天禄摆摆手,示意其坐下后轻声问道。

    他觉得刘鸿渐对自己的老师有点苛刻,但他也不好说什么,毕竟刘鸿渐当年也当过他的老师,虽然好像也没上过什么课。

    “救当然得救,但也不能直接过去。”刘鸿渐抚摸着刚冒出胡茬的下巴作深思状。

    新入阁的建极殿大学士程志还待替老上司张天禄说些什么,刚站起身来,庞大海便悄摸的走到朱慈烺面前递上去一封书信。

    朱慈烺看了一眼,递给了刘鸿渐,刘鸿渐认真的看了一遍,放在了内阁议事的桌子上。

    “都看看吧,我收回刚才的话,皇上,臣认为北洋水师是时候下南洋了。”刘鸿渐郑重的道。

    之所以刚才说不能直接过去,全是因为郑家固然要救,但这必须郑家先提出来,朝廷首先要有大义,而后顺便招降郑家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郑芝龙战死了,作为郑家嫡长子,郑森的觉悟刘鸿渐是相信的,并且郑森也确实没让他失望。

    信是通过海事衙门的渠道传来的,总税务官黄道周带来了比锦衣卫更加详实的关于东宁海战的情报,顺带着还带回了郑家的求援信。

    东宁海战是一场彻彻底底的阴谋,针对郑家的阴谋。

    混江龙侯三儿也不过是个小角色,其身后乃是发迹于辽东的曹三喜曹家,当然,最后的幕后黑手定然还是荷兰佬。

    曹三喜前两年在辽东被刘鸿渐摆了一道一直耿耿于怀,他担心被清算,遂将发展重心放在了日本国。

    只是日本国也不好混,大半的销路都被郑芝龙给占了,而且德川幕府也更信重郑家。

    恰逢此时同样因为郑家而在日本国、南洋不得发展的荷兰佬找上门来,曹三喜、荷兰佬就像那狼与狈,混到了一起,直接成奸了。

    可怜郑芝龙,一代枭雄,因为失去了伟大祖国的庇护,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真教个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得志猫儿凶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鸡。

    郑家的求援信执笔人并非郑森,而是郑森的四叔大明的武举人郑鸿奎,只不过盖的印章有两枚,一枚郑鸿奎,另一枚则是郑森。

    “罪臣郑鸿奎冒死百拜以闻:

    郑家短视而枉顾国朝之期,此是郑家之过也,然今有不义之徒曹三喜,暗中勾结荷兰等外藩国,联合设计谋害家兄,以至郑家逢此大难。

    家兄芝龙临去前曾言,生为大明人,却不为大明思谋,悔不当初。

    罪臣与内侄郑森商议,若国朝不弃,郑家当为朝廷犬马。

    罪臣以郑家历代先人为名起誓,倘若有违,可共诛之。

    ……”

    内阁成员各自拿起书信看了一遍,信重又回道了朱慈烺手中。

    郑家将书信交于海事衙门,自然知道黄道周乃是安国郡王之人,而相比于曾经臭名昭著的锦衣卫,郑家还是更愿意相信黄道周。

    “商人无国,圣人诚不欺我。”张天禄阴阳怪气的说了句,说完还不忘往刘鸿渐那边瞅一眼。

    心说,你安国郡王不是推崇商贾兴国吗?这曹三喜身为辽东巨商,却暗中与外藩人勾结,这又怎么说?

    商人真的可以兴国吗?呸,兴国还是要看我辈儒生才是,张天禄冷哼一声如是想。

    “王爷,下官听闻您曾与那郑家小子郑森有旧,不知这郑森为人如何?”礼部尚书程志附和道。

    言语之间的意思傻子都明白,你刘鸿渐如此主张朝廷支援郑家,怕是因为郑森乃是你的结义兄弟吧,即便以后真将郑家招降,那这郑家到底是姓朱,还是姓刘?

    程志这句话看似是问刘鸿渐,其实是说给朱慈烺听,其用意不可谓不歹毒。

    “程大人,你是在质疑本王吗?”刘鸿渐没有回答程志,而是挑眉反问道,眼神说不出的冷冽。

    他平生最讨厌的便是这等小人得志般的表情,在大明浪了这么久,官越做越大,反而要受这等气,这简直是岂有此理。

    跳梁小丑,敢再放肆,便让你尝尝本王的厉害。

    “好了好了,诸位爱卿莫要为此再作争辩,朕意已决,苏禄之汉民亦为大明之百姓,朕断然不会眼睁睁看着他们惨遭外藩人屠戮。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刘卿,北洋水师几经训练,是该出去让外藩人见识一下了。

    就是不知倘若同时应对荷兰、大、小弗朗机,我大明水师有多少胜算?”朱慈烺起身当了一把和事佬,又冲刘鸿渐道。

    朱慈烺虽然觉得自己没什么雄才伟略,但凭良心,身为大明天子,谁不想再现成祖皇帝船队下西洋时的盛况,万众盈朝、四海拜服……

    “回皇上,臣没什么胜算!”刘鸿渐很干脆的回道。

    PS:感谢投推荐票、月票的诸位大大。


………………………………

第708章 血书

    刘鸿渐的话直接让朱慈烺右脚一软差点跌倒。

    什么话?什么叫没什么胜算?

    但凡是个有眼力见的将领,在这般场合都不会这么直白的坦诚相见,你不要面子,皇上还要面子呢!

    只要不是个傻子,这个时候肯定是表忠心的好时机,什么臣定然不负声望,替陛下荡平不臣、贼将在大明水师面前不过土鸡瓦狗尔……

    刘鸿渐在崇祯皇帝眼里是国宝级的存在,即便是在朝臣们眼里、朱慈烺眼里,刨除那么多缺点,大明战神的名头也是公认的。

    朱慈烺是完全没有想到他的刘兄竟然会这么说,一时尴尬的站在当场,卡壳了……

    内阁次辅韩郁也被刘鸿渐的犀利言辞吓得一哆嗦,心说王爷你可别再发疯了,随即与首辅李邦华对视一眼,李邦华无声的摇了摇头。

    刘鸿渐见到众人的反应,心里也有些失望。

    凭良心,他说的也是实话,在座的这些大爷可能不知道,莫说大、小佛郎机这俩货,仅仅是荷兰国的海军实力,怕是都是执牛耳。

    要知道十七世纪中叶荷兰国的海军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是欧罗巴之最,不仅打败了曾经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还是整个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受益者。

    拥有各类战舰近三千艘,各类大型商船六千余艘,用于捕鱼、内陆运输的小型商船数以万计,并拥有八万多名堪称世界上最优秀的水手……

    可以这么说,十七世纪中叶的荷兰,与后世二十一世纪的米国佬地位等同,凭着东印度公司的财力,以及遍布各地的殖民地、军事据点,横行于大西洋、印度洋……

    荷兰人的两千艘战舰可不是跟郑家似的,相当一部分都是旧船、残次品,滥竽充数者占了很大的比重。

    至少在战船之上,不得不承认,大明与荷兰的差距已经被拉开,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排水量上,还体现在火炮威力上。

    “王爷您历经百战而未尝一败,只要您统帅大明水师,屈屈一荷兰小国又岂是我大明的对手?王爷莫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呀!”

    新任中极殿大学士史可法出言帮衬道,他也觉得刘鸿渐说的有点过了。

    这几年的变化史可法看在眼里,他觉得大明即使不能称天下最强,但如此高看欧罗巴一小国是在有些说不过去。

    “唉,史大人,海事可不比陆地战争,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了。”刘鸿渐叹了口气道。

    他也算是见识过大海力量的人,知道指挥陆战和海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境地,想驰骋大海,首先就得了解海洋各地的洋流、风向,以及如何应对大的风暴。

    若是什么都不懂,只是凭着船坚炮利就贸然出海,大自然的力量就会教你什么叫敬畏。

    但刘鸿渐懒得解释,这群人兴许见过大海,但肯定没真正感受过海洋的力量。

    或许以后有机会,应该让小朱召集文武百官,集体来一次出海十日游,让他们见识见识什么叫做天外有天、浪外有浪。

    “皇上,荷兰国船坚炮利驰骋海洋久矣,北洋水师却连大明海都未出去过,臣也未曾有什么航海经验,臣从来不做无把握之事,是以臣不敢妄言。

    只是雏鹰再小,也当去搏击长空,臣既担着重任,自不会看着我大明百姓受外藩人屠戮,郑家不会令皇上失望的,他们值得朝廷去救。”刘鸿渐盯着朱慈烺笃定的道。

    郑家的战船或许不怎么地,但郑家的水手确实刘鸿渐最看重的,这些水手们在郑芝龙的带领下,凭着那些破旧的福船愣是两次击败荷兰殖民者。

    而且两战皆是靠着人海战术,不惜以小船发动自杀式攻击,这等魄力和勇气,刘鸿渐喜欢。

    大明如今有天津、龙江两个宝船厂,同时开工之下,早已经改变了先前人等船的窘境,只是好的水手哪里是一时半会儿能训练出来的。

    倘若能将郑家救出来就不一样了,自己的这个把兄弟早有报国之志,他的那个四叔定然也是这般想法,否则也不会闲得无聊去考那什么武举人。

    所以北洋水师还是要出动的,他只是不希望朝廷官员总是以一种天朝上国的天然优越感来面对海事,官员们若都不肯务实,不肯正视自己,早晚要摔大跟头。

    还有一事也一直让刘鸿渐耿耿于怀,本来想着拿出了图纸,后装枪炮就能很快的研制出来,可如今过去两三个月了军械所连底火问题都没解决。

    甚至于为了鼓励匠人,刘鸿渐将赏金开到了一万两,军械所的火器匠人们几乎没日没夜的反复试验,雷汞这东西愣是没有研制出来。

    本来想着倘若这玩意儿弄出来,大明不论是水师还是陆军都将无所畏惧,奈何情势比人强,计划赶不上变化。

    “父皇曾言,外事不决问刘卿,海事自然属于外事,朕对此知之甚少,全以刘卿之意处置便可,只是朕有一个要求。”朱慈烺少有的凝重。

    “朕不管荷兰国如何,也可以不管郑家,但朕要求刘卿你务必保证自己的安全,大明需要你,朕不想一个人战斗!”

    朱慈烺突然背过身面向南墙,南墙上崇祯皇帝的画像赫然悬挂其上,他面容和蔼眼光深邃,似乎在审视这一切。

    其实在朱慈烺眼里,什么不能眼睁睁看着汉民遭外人欺辱,不过是间接的支持刘鸿渐而已,大明的改变他也看在眼里。

    谁是大才,谁是庸才,朱慈烺又不傻。

    “臣,遵命。”刘鸿渐也是少有的对朱慈烺的背影行了拱手礼。

    他感受到了朱慈烺的关心和尊敬,一如当年出征前崇祯大叔的模样。

    “兵部、户部要配合北洋水师,做好粮草弹药补给,倘若有任何纰漏,朕必重处!”朱慈烺没有转过身,但话显然是对内阁其他人说的。

    “臣遵命!”

    ……

    战争拼的不仅仅是人,还是钱、是国力,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多少国家是被无休止的战争拖垮的,没有任何人比刘鸿渐更明白。

    人员调配集结、战船、炮弹补给、军事动员,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回了西山后,刘鸿渐就被一系列的杂事缠身。

    按照计划,刘鸿渐将在三日后,率领亲卫营赶赴山东威海,在那里,北洋水师一万八千将士枕戈待旦,等待他的到来。

    当天晚上,西山郡王府收到了一封书信,很明显这应该是与黄道周的信一起送来的,只是这封信是给刘鸿渐的私人信件。

    刘鸿渐刚拆开了信封心里便一咯噔。

    那是一封血书!


………………………………

第709章 如愿以偿

    弟大木躬身以拜:

    东宁海战,吾父惨遭荷兰人、弗朗机人围攻,战死异地。

    郑兴、郑明、郑彩,还有杨耿、陈晖两位叔伯,都死在荷兰人手里。

    更有甚者,弟听闻荷兰人将他们的尸首悬挂于桅杆之上……

    弟心中绞痛,夜不能寐,唯向苍天起誓,与荷兰人不共戴天!

    兄长为大明之郡王,有陛下之信重,普天之下,唯有兄长可为大木报此大仇。

    若兄长肯帮郑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