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扛着AK闯大明-第2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如今还是拖家带口的,这让刘鸿渐想起了某个电视剧里长耳怪带全城人移民的故事,下令全军进入战备状态。

    只是大明水师不是长耳怪,荷兰佬也不是曹老板,更没有曹老板的当机立断,荷兰佬几乎是看着大明庞大的舰队从海岛南边慢悠悠的晃了过去。

    巴拉望岛上的荷兰战舰为数不少,基本是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和巴达维亚两地的舰队总和。

    但是,如今的荷兰舰队再借他们一个胆儿也不敢贸然出击,乔恩、欧瓦特的死讯已经派船向东印度公司总部汇报。

    在上头没有新的总督任命下来后,最好的选择就是原地固守,无过便是有功,荷兰佬也深知这个道理。

    实在是北洋水师给这支舰队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在荷兰佬眼里,北洋水师的战舰很抗揍,虽然火力仍没有他们的火炮更精良,但是这些人太玩命儿了。

    若不是那天乔恩总督当机立断下令撤退,这支大明的舰队很可能会向他们撞过去,那样的结果,不是你死便是我亡。

    荷兰舰队的副手洛克很想问一下大明水师的统领,大家都是为公司上班的,至于这么拼命?

    可是此时的刘鸿渐根本没工夫回答他,这支庞大的舰队实在是太杂了,这里头有七八岁的娃娃、七八十岁的老妪。

    就是战船的种类也五花八门,除却排头和殿后的北洋水师主力战舰外,中间夹杂着郑家水师的杂牌战船。

    战船数量几乎是北洋水师的一点五倍,但总吨位却还没有北洋水师的大,剩余的便是郑家的大型、中型、小型商船,大型的渔船。

    更有甚者里头还夹杂着渔民们的破渔船,本来刘鸿渐的要求是只带人走,每个人可携带不超过十斤的包裹。

    但这条命令执行起来才真是老大难,汉人有个习惯,不管人到了哪儿,都要供奉祖上的牌位,或者是父母的遗物什么的。

    郑家的士兵们还好说,毕竟身份不一样,但那些普通的渔民又怎么会同意。

    本来嘛,大明军队带他们回家是好事,毕竟郑家都倒了,留在这儿只能受欺负,但如果选择将祖上灵位全部落下,这些渔民出奇的固执,甚至宁愿留下来,也不要把那些老物件抛弃。

    最后还是刘鸿渐选择了妥协,答应这些渔民可以将他们的渔船挂到商船后头,将必要的东西放到渔船上。

    至于路途之中是否会被海浪掀翻,亦或是其他的意外丢失,渔民自负责任,并且舰队不会因此停留。

    这一下子舰队的队伍就更长了,戚元功的眉头也皱得更紧了。

    他觉得提督大人哪儿都好,就是心太软,慈不掌兵,这是在拿所有人的性命开玩笑。

    倘若此时有任何一支舰队从大明舰队中央突破,北洋水师根本来不及组织有效的进攻,舰队拉开的距离从头到尾足足有三四十里长,以至于刘鸿渐给他的对讲机都不好使了。

    荷兰舰队临时统帅洛克男爵望着海域慢吞吞的大明舰队嘿嘿冷笑。

    “瞧见没,大明水师与大明的商人一样狡猾,这如果不是个圈套,我一头从这里跳下去。”洛克男爵十分笃定的对身边的副手道。

    洛克男爵全程经历了与大明水师的战斗,他知道这支舰队的作战风格,通过望远镜他明明看到中间那些破船上拉的都是些旧木头和垃圾。

    船队还行进的如此缓慢,明摆着等着他们的舰队上钩。

    身边副手的肯定答复让洛克心安,一旁士兵的恭维更让他对自己的判定自得,他简直是天生的海军统帅。

    而在此时,被称为狡猾的大明提督刘鸿渐同志,心中慌得一批。

    他也不想跑这么慢呀,船队庞杂是一方面,最要命的是,北洋水师的煤石储存不足了。

    按照当前的消耗速度,北洋水师很可能到不了台湾便要歇菜,全是因为刘鸿渐太浪了,初生牛犊不怕虎,见到舰队就想冲上去拼个你死我活。

    好在是从大明去苏禄逆风,从苏禄往大明却是顺风,为了降低消耗,刘鸿渐不得已下令舰队减小蒸汽机功率。

    慢吞吞的大明舰队足足用了小一个时辰,才整体通过巴拉望海域。

    戚元功和郑森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而刘鸿渐则嘀咕了一声没意思、一群怂货,随即进了舱门开始冬眠。

    海上的航行是枯燥的,枯燥到刘鸿渐又把手机里的动作片复习了一遍,这让刘鸿渐产生了一种错觉,是的,他有点想老婆们了。

    七月十五中元节,大明舰队十万人在船上举行了祭祀活动。

    中元节是个道教节日,由于道教是大明的国教,这个节日在大明也格外隆重,七月十五是小秋,不少农作物已经成熟,民间以收成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本来这次祭祀只是几个渔民自己在捣鼓,毕竟现在是在海上,渔民即便想搞也担心水师官员不同意。

    还是刘鸿渐实在闲的蛋疼,拿着望远镜四处瞄才发现,这厮一拍大腿终于找到了事儿做。

    于是乎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整个船队开始焚香……

    “老爷,这样成吗?咱老家祭供,都是用稻米、小麦,咱弄三条鱼……”牛大棒槌一边把鱼放到甲板上,一边嘀咕道。

    “你懂个蛋,祖宗不想换换口味儿啊,吃鱼多好,高蛋白,还不长肉。”刘鸿渐正儿八经的对着祭台鞠躬,而后把香插到了桌子缝隙里。

    没有经历过枯燥日子的人不知道这种生活有多么难熬,这就像普通人无法理解鲁滨逊为什么会对一只羊说话是一样一样的,那太难熬了。

    “不长肉算什么好动西,俺这几天吃鱼都……”

    “王爷!舰队西北方向发现三艘商船,看样子是武装商船!”主仆二人正说话间,桌子上的对讲机里突然传来戚元功的声音。

    “武装商船?可是我们大明的商船?”刘鸿渐疑惑的道。

    从北面来的商船除了大明还能有哪家?

    一直在甲板边上坐着的郑森站了起来,他从腰间掏出远望镜对着西北方向看了看,脸色随即青了下来。

    “大兄,那是曹家的船!”


………………………………

第746章 田川七左卫门

    郑家遭此大难,曹三喜绝对脱不了干系,想起父亲的惨状郑森的手扣紧了船帮。

    “真是冤家路窄呀!”刘鸿渐拍了拍郑森的肩膀以示安慰道。

    曹家为了贸易联合荷兰人谋杀郑家,这种行为在刘鸿渐眼中是极为可耻的汉奸行为。

    不论你是做苦力的,还是做生意的、当官的、亦或干脆就是个乞丐,心里最低的底线就是对于自己民族的认同感、与荣辱感。

    为了生意出卖同胞,甚至谋杀数万人,这样的人留不得。

    “老戚,传令靖远号、威远号,让崔更、戚元弼拦下那三艘商船!”刘鸿渐拿起对讲机对戚元功道。

    靖远号和威远号作为北洋水师的先锋,一直顶在最前面。

    “是大人,但是如果他们不肯就范怎么办?”

    北洋水师的燃料不足,顺风的情况下不见得有多帆商船跑得快。

    “不用客气,那就击沉它!”刘鸿渐立即道。

    海上飘了这么久,现在有了事儿做,刘鸿渐感觉终于不再无聊。

    曹三喜这厮绝对是个老狐狸,当年刘鸿渐与崇祯大叔攻打辽东的建奴时,这厮便是汉奸,虽然曹三喜不自知。

    但为了大计,刘鸿渐曾给过这厮一个机会,虽然敲诈了曹三喜不少的银两。

    可是这次,这个曹老帽儿竟然差点搞死了他的小老弟,是可忍孰不可忍。

    商船又怎么是战舰的对手,三艘曹家商船的领队是个叫翟世铭的中年胖子。

    这厮眼见一望无际的巨型舰队就心里发毛,本来想转舵绕路,但见两艘战舰朝他们冲来,竟一下失去了反抗的念头。

    曹家最近也不如意,曹三喜的算盘打到了地上。

    郑芝龙被大明驱逐,曹三喜本以为可以痛打落水狗,好容易接上荷兰人的线把郑芝龙搞死,谁会想到朝廷会因此震怒,还派北洋水师干涉。

    曹三喜不知道刘鸿渐与郑森的关系,更没有想到刘鸿渐的报复会如此迅速,以至于他根本没来得及撤回辽东的产业。

    还有就是负责吵架的新任东厂厂督庞大海,这厮第一次接吵架的差事实在是太过上心,带着东厂的番子竟然日夜不休,仅仅用了四天时间便赶到了曹家老巢,然后又用了三天时间将曹家搬了个底儿朝天,听说后来还得到了小朱的夸奖。

    东窗事发后曹三喜带着骨干将生意重心转到了本就一直在经营的日本,只是一旦没了大明的市场,曹三喜才发现生意原来这么难做。

    好在是有荷兰佬的支持,曹家为荷兰国提供铁矿石,而翟世铭的这三艘船运的全是铁矿石。

    他也想跑,奈何船体太沉,根本跑不快,没过多大会儿,翟世铭便被如丧考妣的带到了刘鸿渐的旗舰山海关号上。

    翟世铭作为曹家的高级管事,自然知道这支舰队是来自哪里,更知道他将要面临的遭遇,刚被人拖上了船便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跪倒在刘鸿渐面前。

    “官爷饶命!小的只是曹家一个跑腿儿的,小的无罪啊!”翟世铭想爬到刘鸿渐身前去抱住刘鸿渐的腿,但还没靠近便被牛壮一脚踹的跪坐在地。

    翟世铭够软蛋,刘鸿渐表示很喜欢,几乎没有废什么事儿,翟世铭就将所知道的曹家事全盘托出,并信誓旦旦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曹家的日本的势力其实并不小,日本德川幕府早在几年前颁布锁国令,只留郑家和曹家与一部分荷兰商人做对外贸易。

    德川幕府由于得过郑芝龙干爹李旦的资助,所以对郑家还算照顾。

    日本三家外商中,郑家势力最大,荷兰人次之,曹家再次之。

    荷兰人与曹家狼狈为奸搞死郑家后曹三喜悲催的发现,他的份额不仅没有因为郑家的败落提升,反而还下降了。

    只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曹三喜根本没有能力对抗东印度公司的舰队,只能忍气吞声,一边后悔着做掉郑家,一边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

    “曹家人若都是你这幅德行,不败落也难。”刘鸿渐坐在躺椅上摇了摇扇子不屑的道。

    “大木,这人交给你了。”见郑森一直站在一旁阴沉着个脸,刘鸿渐随口道。

    翟世铭见一个年轻人瞪着吃人的眼神走向自己,哪儿能不知道这人要干什么,一边哭着求饶一边往后退。

    周围都是刘鸿渐的亲卫,翟世铭又能退到哪里去,刚退两步就被亲卫向前踹了个狗啃泥。

    “没有谁是无辜的,你既然享受了曹家给你的福祉,自然要承受曹家罪孽的代价。”郑森抽出了腰间的佩刀。

    一刀寒光闪烁,在翟世铭的惊叫声中,郑森手起刀落结果了曹家人。

    “父亲,你且在天上看着,儿必杀尽曹家人为你、为诸位长辈报仇。”郑森喃喃的道。

    一旁的牛壮见刘鸿渐捏着鼻子,少见的来了眼力见儿,马上点了两个亲卫将翟世铭的尸首扔进了大海里。

    尘归尘、土归土,尸首归鱼腹,一点不浪费。

    “大人,这三艘船上拉的都是铁矿石,卑职该如何处置?”戚元功在对讲机的一头道。

    “当然是拉回去了!恩……待在泉州靠岸,将这三艘船交给沐家人。”刘鸿渐考虑了一下道。

    西山商合在泉州有分号,黔国公沐天波正是江浙、云贵地区的话事人,转手就能给卖个好价钱。

    至于上缴国库刘鸿渐压根没想过,这算是他的意外收获,而且小朱本来就是西山商合的大股东,银子当然是自己赚。

    “大兄,我们应该多派人手去日本。”郑森调整好了情绪,突然低声的对刘鸿渐道。

    “哦?大木何出此言?”刘鸿渐还当是小老弟报仇心切,想撺掇他带着北洋水师去日本浪。

    但看表情又不太像,而且小老弟也不是不明事理之人,是以好奇的问。

    郑森表情凝重,将刘鸿渐拉到了船舱内,又关上了门,就在刘鸿渐愈加纳闷想追问时,郑森才郑重的道。

    “我的兄弟左卫门在日本发现了一座银矿!”


………………………………

第747章 书同文,言同语

    郑森说话时还专门压低了声音,毕竟这事儿实在是太重要了。

    银矿!炼出来之后可都是钱,而且在日本开矿成本极低,只要给饭吃,多的是日本男人去卖力气。

    这个消息还是他的胞弟田川七左卫门传过来的,左卫门虽然与郑森同父同母,但却被郑芝龙过继给了田川家,并一直负责郑家在日本的生意。

    “田川七左卫门与郑家是一条心吗?田川家在日本实力如何?”刘鸿渐考虑了一下道。

    日本有大银矿刘鸿渐早就知道,之所以一直没去挖,实在是近两年一直事儿赶事儿,根本抽不出来时间。

    日本国一直在刘鸿渐的大计之内,这个后世曾给予华夏人屈辱的弹丸小国,这个永远也喂不熟的东亚第一白眼狼,不将它灭国,实在是不解刘鸿渐心中之恨。

    虽然知道郑森在日本有个兄弟,但毕竟这兄弟一直在日本呆着,刘鸿渐必须搞清楚这个左卫门为人如何。

    后世很少有人知道,郑森其实是中日混血,他与左卫门一样,母亲都是田川氏,也就是日本人。

    但郑森与左卫门不一样,几岁时便被老郑带回了老家泉州,学的是大明语,读的是圣贤书,甚至还专门请了水太凉当老师。

    那是彻彻底底的忠君爱国思想集大成者,但左卫门……

    刘鸿渐需要一个日本的话事人,但他更需要一个怀着中国心的话事人。

    听名字刘鸿渐便大概知道田川家肯定跟德川幕府关系不错,日本的名字很古怪,但去深究的话却又有一番渊源。

    比如左卫门、右卫门,其实就是给日本天皇看大门的,但在日本这是个比较荣耀的名字,毕竟只有最忠诚的武士才有这个殊荣。

    只是日本天皇一千多年来一直都是汉献帝般的存在,天皇在大名、幕府眼里只是个摆设。

    “左卫门一直想来大明,但父亲没有同意,他并不喜欢日本。

    至于田川家,自从父亲被大明驱逐,他们一直在想办法将家产从我兄弟手中夺走,我的母亲因此没少哭泣。”郑森叹了口气如实道。

    田川氏如今就在大明的船队中,自从得知郑芝龙死去,这个倔强的日本女人一个月间头发白了半边。

    “恩……左卫门手里有兵吗?”刘鸿渐考虑了一下,选择相信郑森的判断。

    “德川家并不允许商人雇佣武士,但却对普通倭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是太过火德川家不会干涉。

    田川家有一支八百人的卫队,但其中仅有不到二百人效命于我的兄弟左卫门。”郑森知道兄长在统筹日本,一五一十的道。

    “那可不够,你去信左卫门,让他暗中培植人手,本王可以给他们提供最精良的火器,待立了功,本王上奏朝廷赐他个一官半职,让他衣锦还乡。”刘鸿渐笑道。

    说起来也挺可笑的,日本在几十年前刚刚结束了传说中的战国时代。

    所谓的战国时代,其实就是几个大户谁都不服谁,为了抢地盘发生的长期战争。

    战争最激烈的时候,竟然有数十个势力在混战,可是日本才多大点,所谓的大名混的好的手下有数千人,实力低点的千把人也算是一个势力。

    这在大明基本就是来搞笑的,在大明,如果一场战争双方参与人数达不到十万,史书上都不好意思说是大战。

    之所以让左卫门培植势力,自然是为了不久之后大明的正式登陆做准备。

    大量派遣大明的人过去太扎眼,反倒不如左卫门在当地培植来的稳当,反正那些家伙根本就不在乎为谁卖命。

    “可是荷兰人如今已经渗透到德川家,他们想独揽在日本的生意。”

    “想得美,北洋水师或许现在没有办法控制南洋,但在大明海域,还容不得荷兰人放肆!”刘鸿渐轻蔑的道。

    之所以与西班牙、葡萄牙人谈和,为的就是集中精力搞荷兰人,有台湾卡着喉咙,荷兰人自己就得掂量掂量,更何况北洋水师也不是吃素的。

    又七日后,大明舰队终于抵达台湾,还在台湾驻守的秦拱明一看就傻眼了。

    两个多月没见,三百余艘战舰组成的北洋水师,回来的时候足足有超过两千艘船。

    以至于荷兰人修建的港口根本装不下,并且遭遇了台湾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堵车,哦,是堵船。

    将近六万汉民登陆台湾,接下来的安置问题就够秦拱明忙一壶,农民需要划分土地,还需要跟当地的高山族解释一二,否则说不准会闹出大事儿。

    当天晚上,刘鸿渐在欧瓦特曾经的府邸宴请了郑家骨干和秦拱明等人,郑森在没有得到朝廷册封之前,秦拱明依然是台湾代理总督,酒场上又都是年轻人,没过多久便推杯换盏熟络起来。

    “伯安,县学的事办得如何了?”刘鸿渐放下筷子随口问道,秦拱明,字伯安。

    两个月前刘鸿渐离开台湾时,专门交代了秦拱明,让其在巩固防御的同时,开办县学。

    除了给当地汉民孩子提供上升通道,台湾的县学还被刘鸿渐要求向高山族人开放,既然同属一个国家,自然要书同文、言同语。

    刘鸿渐不要求高山族人改变自己的民族风俗,也不要求他们必须说大明语,但起码要能沟通。

    “哦,王爷,卑职跟当地的一个举人商议,将县学的地址选在了赤嵌城,城内有一座荷兰人的教堂,卑职将里头改了改,直接便可以用。

    还有就是高山族,你猜怎么着?”秦拱明少有的露出个蜜汁微笑,还跟刘鸿渐卖起了关子。

    “怎么着?难不成一个高山族学生没有招到?不能吧!”刘鸿渐也不恼,皱了一下眉头道。

    “怎么会呢!县学如今有六位教谕,其中有两人是从福建那边聘请过来的秀才公,按照您的要求,其余四人皆为匠人。

    学生共有六十七个,其中有一半人都是高山族人!”秦拱明得意的道。

    一开始高山族人十分排斥什么县学,但秦拱明只是将其中一个匠人带到了太鲁阁族部落内,让其当场演示了如何更有效率的生火、如何储存锻造出更精良的武器等等。

    试想,即便是高山族人对之乎者也不感兴趣,但这些明显可以提升部落实力的东西还是十分必要的。

    更何况秦拱明打出的旗号就是高山族小孩儿来县学就学,不收任何费用,还管吃住!

    “恩,伯安做的不错,这是一个突破口,三年后本王要看到台湾汉人、高山人变成铁板一块!”刘鸿渐肯定的道。

    当汉人的孩子与高山族孩子成为同窗、成为好友,台湾才是真正的台湾。

    晓之以情,惠之以利,没有任何人是傻子,秦拱明在这件事上做的不错。

    在台湾又呆了两日,安顿好一切事宜后,刘鸿渐带着北洋水师赶往大陆,同行的还有郑森以及郑家的数个主要将领。

    郑家毕竟不怎么受朝廷待见,想说服小朱和朝臣让郑森提领台湾总督并南洋水师提督,势必需要郑森本人亲自前往。

    郑森自然没有任何意见,对于自己的这位大兄他是绝对信任,并且还主动提出要郑家所有骨干一起进行面圣,足见其报国之心。

    从台湾到泉州又是顺风,不过两日舰队便抵达了泉州,只是才一上岸,刘鸿渐变感觉画风有点不对。


………………………………

第748章 内厂牛逼

    大明的舰队在晋江靠岸,在海上飘久了刚一上岸刘鸿渐便提议步行回安平,脚踏实地的感觉着实不错,郑森以及身后的十数个亲卫都有说有笑。

    刚没走多久途经白沙村时但见村子中央聚集了不少百姓,百姓中央还站着个上了岁数的老头,似乎在宣布什么事情。

    “大木,走咱去瞧瞧。”飘了那么久,许久没有接触百姓,让刘鸿渐颇有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错觉。

    郑森身为小弟自然没有意见,只是牛壮、阔端等几个亲卫多少有点紧张,毕竟人多而杂,安防上难度系数增加,二人猜测应该是估计这个村子也就这么些人了。

    一个亲卫扒拉开后排的几个百姓,外围的百姓一开始还面带愠怒,但见来着似乎别有派头都知趣的给刘鸿渐让开道路。

    刘鸿渐一边跟几个大叔报以歉意的微笑一边跟郑森挤到了最前头。

    但见一个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头指着墙上的一句标语侃侃而谈。

    “知道这上头写的什么吗?”老头捋了捋胡须似乎在故意卖关子。

    “村正您就别卖关子了,咱们村就您一个人识字,快给俺们说说,朝廷这是写的什么?咱还等着下地干活儿呢!”一个年轻人带着竹帽扛着扁担催促道。

    年轻人说完其余百姓多有起哄者,毕竟正值水稻插秧的季节,冬季一家人的吃食可全靠这一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