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扛着AK闯大明-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加上沿海地区一些手眼通天的奸商做些见不得人的走私买卖,那利润,让刘鸿渐想想都眼红。
可又有什么办法,江南之地愈加富庶,可朝廷的税收愣是收不上来,刘鸿渐可不相信眼前的这些老头都不知道问题出在何处。
只是利益牵扯甚多,大家都不想当那个出头鸟而已。
崇祯也是错愕了片刻,但随即面露惊喜。
“竟有如此之多吗?安国伯,那山西怎会有如此之多的财富?”
这问题昨日他已问了刘鸿渐,但刘鸿渐归家心切给含糊过去了,现在天降巨财,使得崇祯又起了心思。
“皇上有所不知啊,山西、陕西两地百姓是穷,可商人不穷啊,皇上可知那些商人干的勾当?
这些老杂毛从南方低买高卖粮食于穷苦百姓,不仅给百姓就是微臣亲自去山西购置军粮,仍旧是比原价高出一倍有余。
更可恨的是,这些奸商竟然暗地里为建奴运送物资,不仅如此,这些奸商为了银子还暗自出卖我大明军情,那些鞑子抢劫来的珍宝,也皆是交由这些奸商代为贩卖。
以至于几十年之下,这些老东西个个肥的流油,微臣所说皆有据可查,微臣当时听了也是愤怒不已,就下令抄了他们的家,并把土地都分与了百姓。
山西、陕西两地连年干旱多灾,百姓困苦,此事还望皇上准允!”
抄家到没什么,毕竟是给他崇祯搞银子,可私自把地分给农民,就有些僭越了,要知道年初抄京官诸位大佬的家时,可不止财帛,只是土地就收回来数十万亩。
土地皆被崇祯大手一挥并入了皇庄,倒是让皇室上下乐的不行。
“奸商不知国,实在可恨,爱卿可把这些人一并压到京城否?”崇祯听的也是义愤填膺。
“回皇上,微臣看他们不顺眼,都给干掉了!”刘鸿渐嘿嘿一笑。
崇祯:“……”
“不过微臣把那匪军的首领李自敬带回来给皇上解气,还有大顺国的护国将军李过!”想着只是自己过瘾有些不地道,刘鸿渐赶忙补充道。
“启奏陛下,昨日万岁山千户所确实有俘虏交接给兵部。”李邦华赶忙回应。
“如此甚好,这闯贼祸乱我大明也有十多年了,爱卿此番立下大功,朕定不会亏待为我大明浴血奋战的将士们!”
“皇上,安国伯平定大顺之乱自然功劳甚大,但臣听闻其不仅在山西、陕西两地大肆抢掠商贩,而且还私自把土地交还当地百姓。
更有甚者,安国伯以一总兵之职,竟直接招降了闯贼余孽,还让他们驻守九边重镇,臣以为此事不妥,若长久以往必生事端。”
礼部尚书马士英出言启奏,马世英刚接蒋德璟的班没多久,他本是南京户部一主事,朝廷用人之际,就把其调了回来任了礼部尚书。
又是这厮,摆明了跟老子过不去是吧,这个生面孔昨日刚见着就说他坏话,昨夜晚宴老梁头还专门提醒他,说是从南京新调来了礼部尚书,名曰马士英。
这马世英其家族本就是江南的豪绅,且对他在山西所做的处置十分不满,好像是影响到了其家族的生意云云,让刘鸿渐小心应对此人。
妈了巴子,这些鸟官真是杀都杀不尽啊,朝廷都是吃干饭的吗?怎么竟举荐些这样的鸟人。
刘鸿渐对这马士英是有些印象的,可不有印象嘛,崇祯大帝自挂东南枝之后,南明小朝廷迅速的溃败就跟眼前这位脱不了干系。
其人虽不像《明史》中所说‘贪鄙无远略,复引用大铖,日事报复,招权罔利,以迄于亡。’但其实也差不到哪儿去。
其人升任南明首辅后,重用其同年友阮大铖,阮大铖一朝大权在握,便对一些他不满的文臣展开了清洗,马士英不仅放任不管,而且还不时的添油加醋。
从外来看,南明的军队皆掌握在江北四镇这等军阀手里,本就对南明皇帝阳奉阴违,从内部看,内部文臣勋贵之间的权力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而且这斗争贯穿南明弘光政权始末,到后来愈演愈烈,直至被鞑子趁虚而入。
大敌当前不思如何保住国土,只知内斗的人,管你有什么大义、名声,都是虚的,都是庸臣、佞臣,都该死。
“回皇上,山西、陕西两地的耕地皆被那些奸商豪绅霸占,数百万百姓无地可种,没有吃食,难道要让他们全部饿死吗?
皇上,两地百姓也不傻,没有吃的自然会再生事端,这世上可不仅仅只有一个闯王!
微臣当时手中兵力不足也是事急从权,百姓得此恩惠都山呼皇上圣明,微臣以为,唯有此方可彻底平定陕北之乱。
否则,若过些时候若百姓再揭竿而起,请问马大人,你可敢去带兵平贼?”
刘鸿渐说完向马士英挑了挑眉,接着又说道。
“至于所谓的闯贼余孽,高一功、郝摇旗其二人本伯亲自过问过,皆是忠肝义胆之辈,只不过虎落平阳无用武之地,为了混口饭吃方加入闯军。
至于马大人,你可曾体味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窘迫?你可知何不食肉糜的典故?你可知我大明如今不仅缺粮?还缺兵?
你可知山西、陕西北临蒙古,你可知蒙古、建奴厉兵秣马就等着趁虚而入?到时候马大人你可敢去守城?”
大明九边原来仅仅边军就有五十万军队驻防,可现在呢,算上高一功、郝摇旗在内,九边加一起,外加山海关镇新征的五万,才堪堪不到十二三万。
这些兵还要分驻在九边各镇的大小卫所,本就捉襟见肘,刘鸿渐是看着这些不知兵的士大夫就来气,一番话语也是不留一点面子。
马士英没料到刘鸿渐言辞竟如此犀利不留台阶给他下,气的抖着胡子你了半天,竟没说出半句话。
崇祯本就对刘鸿渐的处置方式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现在是乱世,如果这样能使得一方安定那何乐而不为呢?
更何况,这一亿多两的银子,皆是从两地所得,那点地呢?一年才产几个子儿?
孰轻孰重崇祯心里还能没点ABC数吗?
“安国伯对两地的处置,朕以为没什么不妥,朕虽无德尚知君为舟民为水,还地于民是个好主意,马爱卿莫要无理取闹了。”
马士英简直都要气疯了,他本是想着帮皇上把那些土地要回来并入皇庄,以讨得皇上开心,哪只现在搞的里外不是人,真是何苦来哉?
“还不退下?”见皇上震怒,马士英悻悻得退回了文官班列,他决心回去便要细细查查这位安国伯的家底,下次决不能再犯这等错误。
刘鸿渐出了一口恶气心里简直不能太爽,皇上如此说,摆明了站在他这一边,如此山西、陕西将作为试点,以后土改才能有突破口。
“王二喜!宣旨吧!”崇祯重新摆正了坐姿,开始办今天早朝的正事。
“诺!”
………………………………
第138章 封赏(求推荐票)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
安国伯刘鸿渐,自继任蓟辽督师以来,山海关一役,戮敌数万,扬我国威,建奴八年来首逢一挫,乃知我中国有人矣!
朕心甚慰。
西北闯贼,贻害大明数十年,劳民伤财,饿殍百万,屡战屡败,乃朕心中另一大疾也。
爱卿居功而不自傲,十月,引万岁山千户所转战山西,计谋果决,以一当十,先后克潼关、太原、大同,继而克陕西。
杀敌无算,俘获无数,收复旧日河山,使我大明九边连成一线,重复往日荣光,其功堪比中山,其智不逊凤雏。
朕继位一十七年,未曾如此开怀,皆卿之功劳也!
特敕封安国伯刘鸿渐为安国候,世袭罔替,领铁券,授前军都督府左都督,赏麒麟服、蟒服各一件,赏银四十万两。
另有宣府镇总兵魏鹏鸿、山海关参将唐峯、向雄作战英勇,支援及时,军情紧急,知其将在外而君命不受,方能助刘爱卿成就此业,功不可没。
敕封魏鹏鸿遂安伯,世袭一代,唐峯封成安伯领大同总兵衔,向雄封清平伯领太原总兵衔,山海关游击刘文、吕义皆封子爵,授固原、甘肃总兵衔。
山海关、宣府战死者抚恤皆由户部支取。
罪将高一功、郝摇旗能观其大势,献贼首李自敬,使陕西大部免于战乱,功过相抵,领延绥、宁夏总兵,三年无犯,皆封子爵。
万岁山千户所组建仅半年,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敌不乱、克敌制胜,当为我大明之楷模,副千户常钰、祖仇清皆封子爵世袭三代。
另有阎应元、陈明遇、冯敦厚、王朗、刑山、岳成泽等皆封终身男爵,万岁山战死两百七十位士兵皆领抚恤一百两,由内帑供给。
钦此!”
圣旨很长,可圣旨没有念完,没有任何人敢于打断,这等于是逆天威,不论是谁,砍了脑袋也不为过。
王二喜的公鸭嗓不紧不慢的一字一句的念着,底下众臣听的皆是惊骇。
待到念完钦此二字,百官已是瞠目结舌。
一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战役,竟一下子封了一个世袭侯爵,三个伯爵,六个子爵,六个男爵,外加一个左都督,六个总兵。
大明自靖难之役后百多年未曾一遇。
内阁郑三俊、范景文等人也是噤若寒蝉,他们几人是知道刘鸿渐的能耐的,他们更知道目前刘鸿渐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几人面面相觑,皆默不作声。
新任礼部尚书马士奇左看看右看看,发现没人吱声,有了前两次的教训,再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他决定做一次缩头乌龟。
但空旷的大殿并未寂寥多久,后方便传来动静。
“启奏皇上,自成祖皇帝靖难以来,我朝一次封爵如此之众从未有之,微臣以为皇上当吝惜我大明爵位,方能使众将珍惜所得,以慰先贤。”
一个稍显年轻的御史出班,不顾左都御史施邦昭的劝阻,义愤填膺的驳斥。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说的就是这类人吧,闻风奏事,不负责任,便是御史的挡箭牌。
“放肆!汝还知我朝有靖难之役,万千河山断送,百万黎民逢难,数十载荼毒,一朝寂灭,此之功劳岂是汝能抹杀?来人!拉下去杖则二十,革职查办!”
崇祯早知道会有人出来反驳,但没想到会是这么个阿猫阿狗,但这并不妨碍他杀鸡儆猴,虽说提拔官员需要吏部拟定人选,几位总兵的任免有待商榷。
但这爵位,是他老朱家的,那是任何官员都没有权力指手画脚的,祖制定曰,凡是有战功者皆可封爵,收复失地者可世袭,他,并没有僭越。
左副都御史施邦昭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他身后的御史言官有一部分皆是半年前新晋的寒门子弟,说起来,这还是安国伯的功劳,哪知?唉!
“众卿还有何异议?”崇祯睥睨群臣,心中说不出的舒爽。
大明两百余年北患从未消失,且愈演愈烈,到其兄天启朝陆续丢失数城,而到了他,竟然频频被打至京城。
数年来,他夙夜忧叹不知送走多少所谓勇将,皆无济于事。
如今,大明从山海关至宁夏甘肃,九边重镇重新连成一线,使战局重新恢复三年前的阵势,待大军练成,兵锋所指,当与建奴决战。
崇祯这一刻神态从容,仿若年轻了几岁。
“既然都无异议,那就按旨办事吧!安国候上前来!”
自从昨日把详细战报递了上去,刘鸿渐早知道崇祯今日会有封赏一举,他对这些并不甚在意,什么伯爵、侯爵,皆只是个名头而已,所谓威望、富贵皆是虚妄。
什么是实实在在的,银子呗,至于那什么免死铁券,刘鸿渐记得似乎从没有哪一块生效过。
既然升了侯爵,那岂不是以后得自称本候了,本候,本猴?似乎不怎么好听呢!
“微臣在!”刘鸿渐正暗自心中腹议,听闻皇上召见,忙出班回话。
“爱卿出征前,朕曾许诺若卿平定边患,朕当亲自为卿行冠礼,如今再过几日爱卿便过了年纪,是以,就在这朝堂之上吧!
让诸位爱卿一同做个见证,来来来,上前来!”崇祯从身边侍候的小黄门手中接过一顶玉冠,面露微笑向刘鸿渐摆摆手。
群臣中有年轻些的皆是一脸艳羡,皇上亲自行冠礼,此是把这位年轻的侯爷当做自己的子侄辈来看待了,如果以后不出昏招,当是真正的与国同休了。
刘鸿渐倒没想那么多,见崇祯手中拿着个冠冕,便起身迎了过去,上得御台接而跪下。
“朕以天子之名,为爱卿安国候刘鸿渐行冠礼,表字佑明,敕戒词曰:
孝于君亲,友于兄弟。亲贤爱民,率由礼义。毋溢毋骄,永保富贵!”
原本的冠礼规矩繁琐,过程冗余,在这朝堂之上,崇祯干脆简而化之,表完字后便是念了戒词,之后便把玉冠箍在了刘鸿渐的发髻之上。
“谢皇上!这么说臣以后又有个名字了?佑明,刘佑明,听起来还不错!”
刘鸿渐起身拜谢,为首的几个爷爷辈的阁老,也是拱手与刘鸿渐祝贺。
“内阁随朕与东暖阁议事,退朝!”崇祯道。
刘鸿渐听到皇上喊退朝,不由得想回家与家人报喜,想来千户所的诸位兄弟还不知道此事,可还没走两步,就被崇祯喊住。
“安国候,哪里去?朕还有要事问你!”崇祯好整以暇的道。
得,刘鸿渐终于想起,他还有个武英殿大学士的名头,苦也!
PS:这一章废了不少时间,若有疏漏,万望海涵。另外,求推荐票。
………………………………
第139章 定策(一)
乾清宫,东暖阁。
一入冬季,内阁与崇祯议事便挪到了东暖阁,明中叶以来,早朝制度虽已成定制,但重要事项,皆是皇上与内阁私下裁定,是为阁议。
崇祯已换了常服,居首而坐,余下依次坐着内阁首辅郑三俊,次辅李邦华,以及其余六位大学士。
这东暖阁四周燃着炭火,倒是挺暖和,刘鸿渐年纪最轻,百无聊赖坐于末席,四处观望。
几个小黄门端着几盘小点心过来,几位阁老眼观鼻鼻观心皆是不作声,刘鸿渐纳了闷,这朝堂里站了半晌,难道都是铁打的吗,这么扛饿?
刘鸿渐才不管这些,拈起一块桂花糕就塞到了嘴里,崇祯只是看了一眼便开了口。
“今日召诸位爱卿来,即是想核对今年的岁入以及支出,并对来年做个简单的预算,眼下年关将至,郑爱卿先汇报一下账目情况吧!”
建极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倪元璐从腰间掏出早已备好的簿子,眯缝着老花眼把簿子对着眼睛放了老远。
“禀皇上,上个月分别接到工部、兵部诸位同僚的支取账目,经户部全体官吏进行一个月的核对。
今年税收入库银共计两百七十五万四千三百四十二两,丝六十五万三千八百七十斤……
朝廷各部共支取有记录在簿的银两共计八百九十八万六千五百四十六两……”
读到这倪元璐胡子抖了抖,崇祯的眉头也皱了皱,严重的财政赤字啊!
“今岁末结余……一亿两千八百八十万四千三百七十五两……”
额,此时所有人都向居于席末的新晋安国候刘鸿渐行注目礼。
“嘿嘿,微臣很早就说过,咱大明不缺银子!”刘鸿渐虽然说的极其认真,但几位老尚书却都一脸大言不惭的样子。
“大明今年多灾多难,好在在诸位肱骨与朕齐心协力下,终于是度过了这最艰难的一年,朕说句心里话,朕今年是真的差点撑不住!”
崇祯边说边慢慢的站起身,绕着在坐的几位老尚书以及刘鸿渐慢慢的踱着步,说道后来背对着几人,竟有些无语凝噎。
所谓君忧臣辱,几位老尚书也是悄悄的叹了口气低下了头,他们又何曾不累。
年初,朝廷乌烟瘴气,上令不能下行,结党营私,贪腐成风,今天张三告李四贪赃枉法,明天李四又告张三结党营私。
然后张三有一群狗腿子,李四也有一群,互相撕扯之下,就算你想孑然一身也是不行,几位老尚书皆是自顾不暇。
“所赖有祖宗护佑,给朕派来一位救世之能臣。”崇祯沉吟了片刻,走到刘鸿渐身旁拍了拍他的肩膀。
刘鸿渐分明的感觉这轻轻的一拍,是又要给他加担子了。
得亏你老人家撑住了,不然老子岂不是得去跟着南明小朝廷混了!刘鸿渐暗暗的想。
“不说那些丧气话了,如今国库有银子了,大明的九边也暂且恢复,诸位爱卿说说看,对于来年朝廷用度上有什么建议?”
崇祯踱回自己的御座坐下,接过茶杯喝了口。
“皇上,北方久经战乱、大旱,百姓疲敝,如今一场冬雪明年定是个好兆头,依臣之见朝廷应尽快备良种,以供北方百姓耕种!”
中极殿大学士孟兆祥出言。
“嗯,此事户部记下。”崇祯随即出言。
其余几位阁老也皆提出各自的意见,到了刘鸿渐,几个老头都想看看皇上眼中的治世能臣能出些什么好主意。
“皇上,可听说过土豆和番薯这两种农作物?”
刘鸿渐皱了皱眉头,决定从最根本的吃饭问题上开头。
刘鸿渐虽知道土豆引种自大明大约是在十六世纪末,但刘鸿渐在北方也呆了半年多,还从未见过哪户人家吃过土豆,更别提传入更晚的番薯了。
事实上,土豆和番薯此时虽都以传入大明,但却一直没有推广开来,原因其实不外乎以下几点。
明人乡土观念很重,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别的地方生活,且大明有律令,百姓不可随意走动,此是导致传播慢的一大原因。
另外北方人习惯吃面,南方人习惯吃米,明人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也导致了生火的封闭,不容易接受新东西。
第三,不知如何种,不知如何吃,以上三点导致明末徒有神器而不自知。
此两种作物真正的被当做主食大面积种植,一直是到了清康熙末年,被后世吹捧的上了天的康乾盛世,熟不知最大的功劳乃是土豆和红薯而已。
之前刘鸿渐一直忙于救火,现在终于闲了下来,才突然想起已经半年多没吃过醋溜土豆丝了。
“番薯倒没听说过,不过这个土豆朕倒是吃过,不甚好吃!”崇祯有些纳闷刘鸿渐怎么突然问起这个,但还是如实说道。
“敢问皇上当时是如何吃的?”
“煮的。”
“暴殄天物啊皇上,煮土豆跟煮萝卜有何相干?这土豆乃是神器,可煎、炒、烹、炸、酷溜……
哦,这些都不是重点,关键是现在何处有土豆!”
刘鸿渐一时兴起差点把土豆牛肉给说出来,要知道这年头牛肉可是违禁品。
崇祯见刘鸿渐面色郑重不像是开玩笑,便着侍候的太监取询问,得知嘉疏署并未种植此作物。
“侯爷竟如此看重此作物吗?本官家乡便有这种作物,只不过皆是邻里随意种些改善吃食的,候爷若需要,本官回去便写信让老家带些过来。”
东阁大学士施邦昭乃是土生土长的胡建人,番薯虽没见过,但这土豆确实是有的,不过没有人家傻了吧唧的大面积种植罢了。
“不是本候需要,是大明需要,这关乎大明的命脉!
皇上当立即下旨,着户部去南方收购土豆和番薯,可以一两银子一斤作价,越多越好!”
刘鸿渐面露激动的道,别说一两一斤,就是二两,三两一斤,只要能给北方弄到足够的土豆和番薯作种,大事可期矣。
“爱卿莫要冲动,我大明的国运岂是两种农作物决定的,莫要开玩笑了!”
崇祯以为刘鸿渐在开玩笑,这厮经常说话不着边际,一两银子在南方差不多可以买一石米了,一斤土豆才有多少?
所谓入局者迷便是如此,往往把百姓把疆土看的极其重要的君主们从来没有想过,对于一个农业帝国来说,最重要的是粮食。
“皇上,你可知这土豆的产量?”刘鸿渐看着崇祯一字一顿的说道。
………………………………
第140章 定策(二)
明《河间志》记载,“一夫更田二三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
也就是说,一个身体强健的农夫耕种一亩良田,一年能收大概两百来斤麦子,而一户人家若想维持基本的温饱,如果没有个二三十亩地,怕是还要饿肚子。
南方的稻田产量倒是高些,但也不过亩产四百来斤的样子。
土豆和番薯呢,不仅营养丰富,可以作为主食,最重要的是产量高达三千到四千公斤,当然这是后世科学种植加上培育良种的结果。
但就算在明朝,木有化肥,大粪总有吧,产个一千公斤总没有问题吧?就换算成明朝的石,一亩也能产十五六石。
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以前需要三十亩地方能养活一户人家,现在一两亩地就够了。
而且土豆不似麦子、水稻般对水土有较高要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