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扛着AK闯大明-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刘鸿渐不以为意,老爹年纪大了,这年月又没有其他的娱乐项目,能找到个乐趣也挺好的。

    “爹,那还用说?谁敢欺负老爷俺一巴掌拍死他!”牛大棒槌嘿嘿的道。

    在这安国候府,牛大年和牛大棒槌相对于刘德隆和刘鸿渐,与其说是主仆,更像是一对无所不谈的邻居。

    而牛大年和牛大棒槌虽然一脉相承的有点大大咧咧,但同样的知恩、知足也是难能的品质,这一点没有任何人怀疑。

    “老爷,外面有人前来拜访,说是南方来的!”一个下人进屋来报。

    “得,老牛,走,咱俩去我屋下!”刘德隆见有客人来,忙招呼牛管家转移阵地。

    谁会在大晚上来找他呢,他跟朝臣的关系一向不好,不少人甚至对他恨之入骨,刘鸿渐皱了皱眉。

    南方?莫非又是哪个在南京当差的闲官来找他打通关系?

    虽然他没少给朝臣穿小鞋子,但自从他从山xi立了大功回来,还是有不少人来攀交情。

    这其中自然少不了那些被排挤到南京的不得志的官员。

    但刘鸿渐一般都连见都不见,原因无他,他不缺银子,又掌管大明京军,最被忌讳的便是结交官员。

    而且,刘鸿渐打心眼里看不上这些个只会勾心斗角的鸟人。

    “不见!”刘鸿渐想了一下道。

    “老爷,那人说,他是福jian郑家的。”仆人重复道。

    “靠,你这小子,怎的说话说半句,以后再如此,月银减半!”刘鸿渐被气坏了,这特么的大喘气。

    “让他进来吧!”

    “是,老爷!”这下人也是被吓得不清,小跑着出了中厅。

    郑家,福jian,还能有谁?

    只是刘鸿渐有点不明白,这老郑突然造访,所为何来?

    锦衣卫的奏报里,这老郑好像是个混不吝,对于他来说大明和大清都是一回事,无非是换个主子而已。

    片刻从外边进来一个中年人,这中年人头戴方顶硬壳幞头,一身紫褐色绸缎长袍,剑眉冷目。

    “等等!”这中年人进了中厅刚拱起了手笑呵呵的准备见礼,便被牛大棒槌粗鲁的打断了。

    “搜身!举起手来!”牛大棒槌不由分说,在这中年人身上一顿乱摸。

    没有刘鸿渐的命令牛大棒槌当然不敢如此放纵。

    郑家盘踞福jian,经营南中国海已经数十年,刘鸿渐对这些海盗印象不咋地,但却留了个心眼。

    “这是啥?”还别说,牛大棒槌在人家身上上下翻腾,还真的摸出来个奇怪的玩意儿。

    “大人!在下自江南而来,山高路远,这是在下防身的家伙,还望大人包涵!”

    中年人一点也不慌乱,反而边整理了一下被牛大棒槌弄乱的衣衫,边平淡的道。

    牛大棒槌把那奇怪东西递给刘鸿渐,刘鸿渐只看了一眼便清楚是个啥玩意儿。

    这特么不就是短柄火铳嘛,通俗点来讲,就是手枪!

    看这燧石装置,竟然还是燧发的!

    我靠,老郑家的火枪都这般先进了吗?刘鸿渐满心的惊讶。

    “此乃凶器也,你来我侯府,带着这东西,是要意欲何为?

    这短铳本候没收了,不过念在你主子同是大明臣子的面上,此事本侯就不追究了!

    哦,对了,你叫啥?”刘鸿渐突然发现,这互相瞄了半晌,竟然还不知道这中年人名字。

    “在下张瑾!来自泉zhou郑家,是郑都督府上一门客,此番来拜会侯爷,也是受我家大人所托。

    侯爷辽东之行,无往而不胜,我家大人久仰侯爷大名,特遣在下过来聊表敬意!”

    自称张瑾的中年人对刘鸿渐挑衅般的言语毫不在意。

    他岂能看不出,其实是这个年轻的侯爷看上了他的火铳。

    但他又不说明,不就是一把火铳嘛,回头再找老爷讨要一只新的便可。

    若此次把事情办妥,一只产自荷兰的火铳又算什么?

    张瑾从腰间取出一张银票,恭恭敬敬的放到刘鸿渐年前的桌子上。

    刘鸿渐瞅了瞅桌子上的银票,好家伙,二十万两!

    这老郑送礼都这么土豪的吗?

    但刘鸿渐也只是看了一眼,银子这东西,他并不缺,他若需要银子,军械所那边完全可以开足马力为他挣银子。

    他更吃惊于那把简化版手枪!

    “你这是什么意思?

    本官看起来很像贪官吗?”

    “哪里哪里,我家老爷的一点意思,不成敬意!”

    张瑾也是有些差异,他一直盯着面前这位年轻侯爷的眼睛。

    二十万两的银票,谁见了不会吓一跳?

    可面前的年轻人竟然只是瞄了一眼!似乎并不当回事的样子。

    “这种断铳可是你郑家自己的工坊所锻造?”刘鸿渐任凭那张大额银票扔在桌子上,反而问起了不想干的问题。

    “非也,大人,私造军械乃是重罪,我家大人也是朝廷命官,怎么会知法犯法呢?

    此火铳乃是我家大人截获荷兰人的走私船队,从其船上搜到赏赐给在下防身的……”

    张瑾不慌不忙的解释,他说的倒是实话。

    郑家海盗出身,擅长破坏更甚于生产,除了有个秘密的火炮工坊在,其余装备大多购自海外,以及更干脆的劫掠!

    之所以不用朝廷的火器,原因无他,大明的火器在后期越跑越偏,不堪重用!

    刘鸿渐对于张瑾的回答不置可否,这厮看起来就不像那种老实人。

    “你郑家是不是有个少爷,叫郑成功的?”刘鸿渐终于决定心中最大的疑问,郑芝龙肯定不是啥好鸟,不然也没他儿子啥事了。

    “回大人,我家大人有六子,但并未有叫郑成功的。”张瑾疑惑的看着面前的侯爷,老实的道。


………………………………

第224章 海盗王的图谋

    “啥?没有?”刘鸿渐直接傻了眼,莫非?小郑还没出生?

    不能啊,这都啥时候了,再不出生,台湾岛谁去收啊?

    但刘鸿渐看这个叫张瑾的,也不像在故意说谎,而且,就特么问你个名字而已,他也没啥好隐瞒的。

    不服气的刘鸿渐趴在桌前低着头,眼睛一闭便钻到戒指里去翻书。

    郑成功,本名森,幼名福松,字明俨、大木,擦?这么多名儿?母亲还是日本人?

    “大人,大人?”张瑾见面前的侯爷手搭在桌子上低着头没了动静,不禁有些诧异。

    “哦,我是说有没有一个叫郑森的,福松、福松?大木?”刘鸿渐一股脑的说出来好几个。

    看来得抽空得把通史读完了,不然每次都这么玩儿,别人还以为他有癔症的毛病,刘鸿渐看张瑾盯着他像看怪物似的,心中暗暗的想。

    “大人是说我家大公子福松啊!他跟您差不多年纪,不过这功名成就跟大人您可就差的太远啦!”

    张瑾虽然心中奇怪,但也没太当回事。

    福松是郑家大公子的小名儿,张瑾很早就跟着郑芝龙闯荡,是以都是以小名儿称呼家里的大公子。

    “对对,就是他,本候对他甚感兴趣,你可详细说说!”刘鸿渐一听跟自己年纪差不多,心思顿时便活络起来。

    郑成功大名,后世谁人不知?

    就算不知道鞑子有几个皇帝,也知道收复台湾的是郑成功!

    而郑成功还有个外号叫国姓爷,此是明亡后小郑拥护隆武政权坚持扛清而得到的皇家最高赏赐。

    事实上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不止如此,他把占据台湾近百年的荷兰殖民者打败并赶出了台湾岛,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这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郑公一名由此名扬千古。

    而当时荷兰人的军事实力可是排的进前三的,其海军军舰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更是全球第一。

    也正因为如此,之后的很久远的一段时间,欧洲列强不敢在南中国海放肆,就算来贸易也是老老实实的交保护费。

    更有甚者,在后世一个叫倭国的无耻小国,竟然把中华的民族英雄说成是他们的国人,不仅如此,还把小郑收复台湾岛,当做是倭人给中华的馈赠。

    这特么的简直是岂有此理,莫说当时的明朝是重男轻女,在当时倭国刚刚结束所谓的‘战国’时期,女人?连附庸都算不上。

    还不是嫁给谁算谁?老郑可是名副其实的汉人,祖籍河nan,小郑从小也在福jian长大,吃的是汉家粮,读的是汉家书,流的是汉家血。

    倭人向全世界证明什么是无耻之尤,也诠释了如何合理的意yin!

    当然这都是后话,现在的小郑,既不是国姓爷,也不叫郑成功,更没有收复台湾岛,他叫郑森,字大木,是个秀才!

    “我家大少爷目前在南京国子监读书深造,如今已经是秀才公了呢!”张瑾说起郑森来一脸的温和,可以看出这个家伙很喜欢小郑。

    “嗯,不错不错,小郑不错,本候看好他!”刘鸿渐没口子的夸赞,秀才公好啊,还没入仕,还没被官场这个大染缸染色,好拉拢!

    事实上对于海盗王郑芝龙,刘鸿渐也拿他没法子,大明的水师只有几条不像样的渔船,整个南中国海都指望着老郑的船队过活这样子。

    不然老朱家也不会去招降一伙儿海盗,那不是给自己丢面子?

    但是老郑不好搞,可以搞小郑啊!

    据说老郑一辈子吃了没文化的苦,专门给小郑找了大儒接受爱国教育,结果老郑要去投野猪皮,小郑誓死不同意,老郑只好只身去投野猪皮,结果再也没能回来……

    这说明啥?说明小郑是有操守有理想的!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爱国主义好青年!靠谱!

    “大人,在下此番在前,其实是为我家都督……”

    张瑾不知道面前的侯爷为啥对他家大公子如此感兴趣,他一想到侯爷听到大公子名字时那表情、那眼神……

    张瑾突然感觉有点不妙,后面那啥花儿一紧。

    但是,那不行啊!老郑会杀了他的!

    而且,他这次来,可是有要事的。

    张瑾东想西想还是委婉的说明了来意,把跑偏的话题拉了回来。

    “嗯,你说,老郑,哦不,郑大人找本候有何事?”刘鸿渐似乎也觉得自己刚才有点失态了,细细一想自己竟也觉得有点恶心了。

    “大人,其实…其实是这样的……”张瑾年四十了,跟一个二十岁的后生说这些有点难以启齿。

    老郑这不也四十大几了,老婆孩子一大堆,家产更是富可敌国,官职也当到了都督同知。

    但唯有一件事一直耿耿于怀,古来征战有大功者,封爵,成为一个帝国的勋贵,那是所有武人一生的梦想。

    而他郑芝龙也算是征战半生了(虽然都是为了他自己),这都督同知说到底还只是个普通的官员,这跟他的身份不搭配啊!

    本来他老郑对爵位还不敢报有幻想,毕竟老朱家对于封爵一事向来严苛的不行。

    他的偶像戚继光将军,为大明南征倭寇、北御鞑靼、西征朝鲜,立下无数的战功,结果最后连个伯爵都没得着。

    跟戚将军相比,他老郑又算个球?顶多是个海盗界的扛把子,收保护费的土财主!

    是以好几年来,老郑一直安稳的当着他的都督,收着他的保护费。

    但从去年开始,从京城不断传来各种小虾米封爵的消息,听说还有个叫刘鸿渐的家伙封了世袭的伯爵。

    一开始老郑还没当回事,以为大明皇帝脑子烧坏了,那等好事轮不到他。

    可后来,传来的消息说,大明皇帝重开了子爵和男爵二爵。

    更有言,从辽东、山xi回来的那个叫刘鸿渐的家伙不仅晋爵为世袭的侯爵,手下一帮子小弟也多有封了子爵、男爵。

    这一下子老郑便火了!

    凭啥?老子打了一辈子仗了,没有老子,荷兰的战舰分分钟能把东南沿海包围了。

    为啥不给俺封?

    PS:戒烟十天十分酸爽,不咳嗽了,大家一起跟我戒烟吧!枫林大佬?十月老兄?e on!


………………………………

第225章 如火如荼

    但着急也没用,老郑在朝廷认识的最大的官是前福jian巡抚熊文灿,老郑也是受了这厮的感(忽)化(悠)降的大明。

    可这厮命太短,挂了得有好几年,坟头草都两丈高了。

    好不容易花费十万两银票搭上了当朝首辅魏藻德的这条线,可才没多久,这厮莫名其妙的就被抄了家。

    后来又花费十五万两银子搭上了当朝成国公朱纯臣,这个大腿够粗壮吧,可惜没过多久,国公爷都被除了爵。

    我ri,那可是世袭的公爵,这也太倒霉了吧,找谁说理去?

    老郑后来辗转反侧,花费老大功夫,终于找到了所有问题的罪魁祸首。

    原来都是那个封了世袭侯爵的讨厌家伙在坏事!

    但又听说这个家伙极得大明皇帝新任与器重,老郑想来想去,还是准备使用老法子。

    老郑很穷,穷的只剩下银子,于是乎便派了老张,不远千里的从胡建溜达过来。

    “啥?你家老爷想整个爵位?”刘鸿渐脸上显得很吃惊,心中却是一阵mmp,这个老郑,欲壑难填啊!

    “嗯呢!”张瑾小鸡啄米。

    “这个……不好办啊!”刘鸿渐一脸的为难。

    “我家老爷说了,钱不是问题!”张瑾对此一脸的骄傲。

    “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

    “那是什么问题?”

    ……

    两人各怀心思,漫天要价,就地还钱。

    最后一口价敲定,老郑每三个月在原来基础上额外提供米粮六十万石,除此之外还要一次性交付白银伍拾万两,外加老郑家的主力战船五艘。

    而老朱则晋封老郑为大明伯爵,给老郑梦寐以求的荣耀,从此光宗耀祖,走上人生巅峰。

    二人相谈甚欢,全然不顾一南一北的老郑和老朱一个劲的打喷嚏。

    在刘鸿渐看来,这生意简直不能太划算,大明现在最缺啥?

    不是银子!而是粮食!战船!

    而伯爵是个啥?名头而已!又没有封地,至于俸禄,有就给呗,没有的话,你还能咋的?

    然而以他对老朱的了解,这厮肯定会耿耿于怀一阵,毕竟边关的将士为他流了血,而老郑?如鲠在喉呀!

    但他相信老朱权衡利弊后会同意的,毕竟军粮和战船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太重要了。

    而老郑大小战船足足有三千艘,主力也有近五百艘,自东南亚、欧洲往返于大明的商船,每艘都要上交三千两保护费买他郑家的令旗,否则就会被打劫。

    南中国海扛把子,海盗界的村上春树,年入保护费上千万两!

    银子是什么?一堆旧金属而已!

    张瑾心满意足的走了,本来以为要废一番周折的事情,竟然一次会晤就搞定了,这让他深深折服于自己的辩才。

    刘鸿渐的考虑不同,天jin卫的宝船厂早晚要建起来,但船匠是个大问题,就算船匠有了,想从无到有也是个老大难,而有了来自海盗王的主力战船就不一样了。

    虽然刘鸿渐知道即使是老郑的主力战船,在如今的时代也算不上先进,但总比老朱家的渔船要先进太多。

    况且,华人最擅长什么?

    看看所谓的佛郎机炮就知道了,从第一门弗朗机炮交给大明匠人后,十年之内,各种仿制版本雨后春笋般接踵而出……

    用于城防的、用于海防的、用于海战的、野战的大大小小十多个变种,而且质量比原本的弗朗机炮还好!

    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但过不了多久,你的也是我的,而且比你的更棒!

    刘鸿渐也很开心,拉着牛大棒槌便去了后厨喝酒……

    第二天,刘鸿渐破天荒的去参加了早朝,在接下来的阁议中向崇祯禀明的此事,崇祯略作思考后果然答应。

    虱子多了不痒,银子欠的多了不愁,不就一个爵位吗?又不是世袭,给他便是!

    于是乎大笔一挥,老郑成了大明的南安伯,而崇祯大叔得了军粮,刘鸿渐得了银子,二人的合资子公司得了五条主力战船。

    之后的的日子,刘鸿渐除了军械所和军营哪都没去。

    上午和军械所的兄弟一同参与训练,下午则跟宋大爷全力监督燧发枪、纸壳弹的生产。

    同时,耗时颇久,大明帝国第一个使用新式纺纱机的纺纱工坊正式开工。

    大明皇家纺纱厂由三百架新式纺纱机,和五百名经过培训熟练使用新式纺纱机的妇人组成。

    这些妇人大多是军械所匠人、千户所士兵的家属,她们感激侯爷给了她们工作,给了她们银子,给了他们希望。

    以军械所、万岁山千户所为核心,四周围绕纺纱工坊、琉璃(玻璃)工坊、诸多温棚,一排排民居也拔地而起。

    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近万人的聚居区,士兵、匠人、民壮以及他们的家属、孩子,他们把家安在了这里,这里安居乐业,没有欺凌。

    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欣喜、知足,刘鸿渐看在眼里仿佛找到些安慰。

    如果有时间,再过不久,他还将在这里建造一个学堂,满地乱跑的孩子,将是这个组织的未来,他想用这个支点,撬动整个大明。

    又五日后,军械所生产的第二批五千杆新式燧发枪,外加四十万发定装纸壳弹交付给京营,而首先分配到手的,便是参与了江北四镇平叛的五千个京营老兵。

    说老兵其实有点牵强,他们也不过是去年新征入伍,只不过相对于前些日子新征的新兵蛋子来说,有了些许战场经验而已。

    一把新式燧发枪十两银子,而定装纸壳弹则按照一两银子一百发。

    这一批火器,使得户部直接付出了五万多两银子,银子不多但却让户部尚书倪元璐格外膈应。

    在户部看来,这军械所既然是皇上出钱,当然安国候也有份子,但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不应该是无偿提供给大明的军队吗?

    刘鸿渐对此嗤之以鼻,并懒得解释。

    纸壳弹的消耗变成了军械所最大的负担,一再扩容后军械所终于可以达到日产纸壳弹五万发,但有七千支燧发枪在每日训练、消耗,饶是如此仍然捉襟见肘。

    日子在焦灼中过去,二月的最后一天。

    当所有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时,一封信将这一切打乱……

    PS:唉,要写一些沉重的东西了,不禁想叹息一声。


………………………………

第226章 前屯守卫战(一)

    二月二十,广宁前屯卫。

    北风烈,前屯城城墙之上,一队队的士兵手里持着武器匆忙的来回穿插。

    身着甲胄的阎应元站在城门楼的垛口处向外观望。

    自除夕别离京城,他来到此地已将近两月,仍是有些不习惯北境的狂野。

    宣辽总督黄得功坐镇山海关,而阎应元三人则自请驻守关外孤城前屯。

    一开始黄得功是不同意的,毕竟三人是刘鸿渐所举荐,而前屯城又紧邻鞑子占领的宁远城,是边防第一线,双方如若开战,前屯城便首当其冲。

    但阎应元对此嗤之以鼻,大丈夫报国何惜此身?

    更何况他并不是没有打过仗,跟着刘鸿渐奔袭山西之时,临县防卫战中阎应元完美的防守指挥赢得了所有人的认可。

    阎应元据理力争,黄得功一个粗人,讲道理自然不是三人的对手,更何况人家是去帮他镇守最危险的地方。

    不得已,黄得功任命阎应元为参将,陈明遇为游击,分给二人步卒六千驻防前屯,而冯敦厚由于更擅长处理后勤,被留在了山海关内协助黄得功。

    一个多月来,阎应元二人带领着六千士兵把个小小的前屯城打理的井井有条。

    年久失修的城墙残缺也已被修复,甚至阎应元还从山海关淘来四门佛郎机炮,也是聊胜于无。

    关外孤城前屯,在六千军士整日的忙碌之下度过了最后一个月的宁静,直到今日清晨。

    哨骑报,三日前建奴大军从沈yang开拨,距离前屯已不足两百里。

    前屯城北城城门大开,从南边逶迤着弯弯曲曲的人群。

    “老阎,中后所那边的百姓,再有一会儿便全部迁移到此城了!”陈明遇也是一身甲胄,风风火火的从城下爬上城墙。

    大军来袭,把附近各所的百姓召集到前屯城避难便成了重中之重。

    “拱辰辛苦了,中前所那边如何?”阎应元见是陈明遇,紧皱的眉头才舒展开一些。

    此是二人第一次独立带兵,如今战事将近,不免有些压力过甚。

    “中前所那边,两个时辰前便已通知到了山海关的黄总督,中前所的百姓将直接迁移到山海关内。”

    虽已到了二月末,但不知为何北境依然冷冽的滴水成冰,陈明遇从角楼取过一壶烈酒,自顾自的饮了两口,递给阎应元说道。

    “老阎,黄总督的意思是,前屯是小城,无力阻挡建奴大军,让我等尽快组织百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