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上古当大王-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让人将乌梁这些人带下去看管起来后,凯撒佝偻着站起身,来回踱着步子?

    “尼尔!你有什么看法?”

    “王上,我觉得那东方人不像是说谎。”

    “嗯。。。。想不到除了我们之外,这个世界还有和我们同等的文明,这个世界,真的是越来越有趣了。”

    “王上?”

    “呵呵,留着那些东方人,也许会对我们有用处。”

    八月,天气已经开始转凉,再过不久就是中秋,长安附近的农人已经开始了忙碌。

    只不过,今年的秋收和往年不同,各村各镇的农官们破天荒的来到田间地头。

    这让农人原本就担忧新作物的收成的心情,更加的紧张了许多。


………………………………

第四百五十三章 新年伊始

    “青山兄,你觉得今年的收成如何。”

    “祀阳兄,你这可是问住我了,这土豆今年新种,朝廷那边说能高产,但具体如何我如何能知道,总之开春的时候,你我已经按着户部发的手册指导了春耕,哎。。。这产量看看再说吧。”

    李祀阳点点头道:“哎,但愿能有和好收成吧。”

    说着李祀阳手搭凉棚看了看天空的太阳。

    “这都八月份了,天怎么还是这么热。”

    “前几年也算是风调雨顺,最近这一两年这天有些不太正常啊,听说南边临水县月前什么蝗灾,虫子铺天盖地的,吃了不少的庄家。

    朝廷调用了军队灭虫,才勉强把这些虫子控制住。

    ”

    林青山叹道。

    “这事我也有所耳闻,好在南方饲养的家禽较多,放出家禽,朝廷军队,还有百姓,才灭掉虫子,只不过周边的几个县,恐怕是颗粒无收了。

    ”

    “唉!那些百姓今年可不好过了。”

    “算了,咱们不说这些了,这种大事,自有朝廷的大官去解决,咱们这种小官,管好今年的秋收就行了。”

    “青山兄所言极是。”

    临水县的灾情虽然得到了控制,但这次小规模的蝗灾也给杨浩敲响了警钟。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受蝗灾影响颇为严重。

    杨浩对此虽了解不多,但大体也知道几种防止蝗虫的办法。

    家禽捕蝗法,只是治标不治本,比如这次,虽然成功灭蝗,但是几个县今年算是颗粒无收了,秋收之后,朝廷就要安排物资进行救济,这又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想要从根本上消灭蝗虫,就需要灭掉蝗虫卵。

    徐光启在《除蝗疏》中提到:“种可传生,一石可至千石,故冬月掘除,尤为急务,且农力方闲,可以从容搜索。”

    此外,在《捕蝗记》也说到:“冬晴未经雨雪之时易寻,务必实力搜挖,并于挖尽处设一标志,以便交春寻看。春间看过无子,初夏仍当再看一次,以防遗漏。”

    杨浩虽然没看过这两本书,但根据前世的所见所闻,与自己猜测,倒也整理出了与其类似的灭蝗方式。

    这种办法这是理论,具体效果如何还需要实践过后,根据实际效果进行改进。

    虽然今年有灾害,但杨浩心中并不担心。

    长安周朝,有将近一半的田地种植了土豆,这种高产量的农作,应对数县的灾荒倒是绰绰有余,不会引起粮价的大规模波动。

    并且杨浩严厉下令,当地官府禁止民间囤粮收以暴利,一经发现立即捉拿归案。

    齐国几十年来,对民间商业贸易虽不赞同,也不反对的政策。

    但是民间商业随着物资的逐渐丰富,却是生命力顽强,这么多年下来,民间的商人再一点点的增加着。

    粮食虽然由国家管控,但是民间也存在着不少的粮商。

    商人无义,杨浩虽然讨厌这些人,但也不可能制止商业的流通,因为他很清楚,没有这些人,齐国只会是死水一潭。

    中秋过后,树叶泛黄,户部尚书看着各村镇报上来的收成,笑的合不拢嘴。

    “好啊!好啊想不到这土豆居然能产出如此之多。”

    这个时代的土豆,虽然不像杨浩所在的那个时代产量惊人,但和稻谷比起来,亩产高出太多了。

    最为高兴的还是那些被强制种植土豆的农民,春天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每个人都一副如丧考妣的模样,恨不得冲进王宫,当着杨浩面痛骂这个昏庸的君主,而如今只能高呼大王圣明。

    这也预示着,几年上缴完皇粮之后,每家都会有不少的剩余,卖掉之后,就能过一个好年。

    扯几块新布给家人做一身新衣服,想一想就觉得如今的日子也还不错。

    民间的声音,杨浩听完之后只是笑了笑。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曾经经过部落年代的老人,自然是对如今的生活比较满意的。

    但是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却是有着更多的需求。

    杨浩认为这是好事,这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填饱了肚子,人的脑袋里就会胡思乱想,就会入做一些有意义或者无意义的事情。

    杨浩乐于见到这种情况的出现,这意味着齐国的社会状态的还是活跃的。

    一个思想活跃的社会,才会有更多的发明创造。

    尤其是一些通过发明了某些东西,而鲤鱼跃龙门,改变了自身命运的例子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情况下。

    没看到那某某某只是会造桥,从一个战服如今做到了五品官。

    那谁谁谁直接被邀请了进了科学院,而且全家免除了三年的赋税。

    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杨浩有信心齐国将会比历时上的所有王朝都要强大。

    也许在有生之年,自己甚至可以看到近代的影子。

    每每想到这里,杨浩总会自得的笑笑,看着一个时代在自己手中诞生,真是一件无比美妙的事情。

    冬至日,齐国的新年。

    爆竹声声辞旧岁,新的一年来临,也预示着新的气象。

    尤其是春节的一场瑞雪,长安城上下都期盼着更加美好的一年。

    只是再绝大部分人沉浸在新年的喜庆中时,长安城内的工部某地,仍是一副无比忙碌的状态。

    “侍郎!可以开始了。”

    孔侍郎看着模样大改的钢铁怪物,凝重的点点头。

    “吩咐工匠们小心些。”

    “下官明白!”

    在几声吆喝之后,工匠们往那个钢铁怪兽敞开的肚子中填放从秦州运来的煤炭。

    火焰升起,热浪袭来,所有人都尽在畏惧的盯着这个钢铁怪物。

    随着嘟嘟声响起,喷出的高速气流,带动着复杂的连杆结构慢慢的动了起来。

    随着温度的升高,转动的速度也越发的加快。

    孔侍郎只觉得,那怪物发出的噪音也掩盖不了自己狂跳的心脏。

    时间一点点的流逝,半个时辰过去,没有震耳欲聋的爆炸,没有死人,只有发出噪音的怪物仿佛永不停歇的转动。

    直到这一刻,所有人都意识到,自己数年的辛苦,再这一刻终于成功了。


………………………………

第四百五十四章 时代的开端

    当杨浩听到蒸汽机试验初步成功的消失时,顿时激动的想要仰天长啸。

    数年之功,有自己提供的理论作为支撑,耗费了数不尽的钱财,多年的夙愿今朝终于实现。

    放下手头上的所有工作,立即让人备车,马不停蹄的前往工部试验场。

    消失传到王宫还不到一个小时,杨浩就出现在自己面前。

    工部的官员明显有些惊慌。

    杨浩没工部跟他们废话,让这人免礼后,连忙问道:“机器呢?在哪里!”

    孔侍郎道:“回大王,此物过于沉重吵闹,已被安放在后院。”

    “好!快带路!”

    “诺!”

    说着孔侍郎也是一脸兴奋的在前方带路。

    他知道这次好似决定他未来仕途的关键,心中不断的祈祷,那铁疙瘩千万别出现什么差错。

    当杨浩见到这个怪模怪样的蒸汽机时连到了数个好字。

    “孔侍郎,快让这家伙动起来,让本王看看。”

    “大王!方才这蒸汽机虽然通过了测试,但是臣不敢保证没有危险,这东西若是爆炸威力惊人,大王还是远些观看为好。”

    孔侍郎道。

    杨浩点点头,他虽然激动,但还没有狂妄到以身犯险的地步。

    老老实实的退到安全的地方,看着工匠们的忙碌。

    面前的这个蒸汽机,看上去很像是后世常用的锅炉,只不过面前的这个各种零件比较多而已。

    随着炉火越烧越旺,阀门处已经有水汽出现。

    慢慢的随着嘟嘟声响起,杨浩见到那精巧的连杆结构开始有规律的动了起来。

    此刻的杨浩,目不转睛的看着这一幕,内心难以平静。

    若说从美洲带回来原始高产农作,改善了齐国的农业,那么面前的这个家伙,将会带领齐国工业飞速腾飞。

    一台马力强尽的蒸汽机,将解放无数可用的劳动力,尤其是在齐国人口稀少的情况下,蒸汽机的作用将会更加的突出。

    连杆带动着转盘越转越快,看到这里,杨浩知道这一切真的不是梦,真的发生在自己面前。

    将孔侍郎叫来,很是将其称赞了一番,并询问了蒸汽机进行了何种的改进。

    毕竟自己当初只是将那台,勉强能称作是玩具的东西交给了他们,之后就很少过问,他对蒸汽机的理解仅限于理论,具体的细节并不清楚,而且国事繁忙,也不允许他将全部的精力用在这些发明创造之上。

    想要做到如今这种效率,肯定是进行了巨大的改进。

    孔侍郎的说的很复杂,但是杨浩的理解能力也是不弱,结合自己的知识,很快就弄懂了自己当初差在什么地方。

    当初他做的蒸汽机只是个最简单模型,通过喷出的蒸汽吹动一个类似风车的东西,带着叶片旋转。

    而如今的的蒸汽机,和他之前做的那个模样已经完全不同,除了都是使用的蒸汽,这些工部的官员和匠人,加了不少的东西,加厚了锅炉,弄了个绝热层,添加了活塞,总之是将热能转化为动能的这一步进行大改。

    “聪明人任何时代都存在啊!”

    杨浩心中很是感慨,若是易地而处,他自问不会凭借浅显的物理学知识,和一个简易的模型弄出一台这样的蒸汽机出来。

    但是他也清楚,孔侍郎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自身智商不错外,更重要的就是自己不遗余力的支持。

    不管是后世的蒸汽机发明者还是改良者,绝对没有孔侍郎这样的条件。

    杨浩完全称的上是以举国之力进行蒸汽机的研发。

    能在数年之内,弄出个勉强能用的版本出来,已经实属不易。

    多年的投入,很快就能看见回报。

    杨浩很高兴,立即册封孔侍郎为三品县男,获得了一个齐国极其珍贵的爵。

    大齐立国二十余年,封爵之人不足两手之数,可想而知这爵位的获取多么的不容易。

    这个结果完全出乎了孔侍郎最好的预想,连忙对杨浩大礼参拜,瘦了一通肝脑涂地等表忠心的话。

    至于其余的参与蒸汽机建造的人,按着功劳大小进行相应的奖赏。

    即便是在这里打杂的普通匠人,都获得了数目不小的赏钱,足够一家老小一年衣食无忧。

    封爵不是小事,虽然杨浩亲口说出,但还需礼部对封爵之人功绩的确认,并在朝会上提出,群臣进行讨论,若是没有足够充分的理由将此时否决,才算是完成。

    杨浩对众人勉励一番,让其再接再厉,这个蒸汽机虽然运转良好,但杨浩观看了半个多小时后,确定这东西还不能用于火车之上。

    不过既然做到了这一步,杨浩相信再给这些人点时间,绝对能作出动力强劲的火车头出来。

    虽然眼前的这个大家伙不能用来拉车,并不代表这东西一点实用价值都没有。

    以这台蒸汽机展现出来的能力,无论用于防止,冶炼,挖矿都是极其有用的东西。

    数天之后,朝会,孔侍郎封爵的事情,被群臣的反对声中胎死腹中,蒸汽机这东西谁也不知道到底有什么用,不能杨浩说有大用就有大用,此例一开,那还了得。

    杨浩无奈,只能暂时将此事放下,和大臣做了个约定,半年之后,若是还觉得孔侍郎弄出来的蒸汽机无用,那他这个大王也无话可说。

    既然杨浩都退一步,朝中的大臣们大多都是知进退之人,同意了杨浩这个提议。

    看着煮熟的鸭子飞了,孔侍郎心中虽然对这些反对之人愤恨不已,但也是无可奈何。

    “一群狗日的,半年后,看你们谁还能说出个不字,四年多的心血,我四年多的心血都在这里,你们凭什么?你们懂什么?”

    孔侍郎内心咆哮。

    杨浩下令生产出三台可用的蒸汽机,这三台蒸汽机将用于钢铁冶炼之上,他想看一看,用蒸汽的效率能够比得上水力。

    洪武二十二年刚过,就开了个好头,随着蒸汽机的出现,杨浩对未来更加的有信心,只要齐国按部就班的发展下去,自己一手创建的文明,只要不遭到降纬打击,在这个世界才算站稳了脚跟。

    游牧民族的阴云,在这个时空华夏,也许就这么被自己扼杀在受精卵的状态。

    “也许北方会多出一些能歌善舞的文明吧!”

    看着北方,杨浩嘴角翘了翘。


………………………………

第四百五十五章 春风又绿江南岸

    长安城的百姓这几天又找到了新的谈资,每次从工部作坊运出来的大家伙,总会引起不少人过来围观。

    只不过没人知道这怪模怪样的大家伙究竟是做什么的。

    很快城内就流传个各种稀奇古怪的版本。

    有人说这是一种刑具,有人说这是一件祭祀用的神器,天马行空的流言,让杨浩也不禁有些莞尔。

    经过一些改造,工部的匠人们,很轻松的就将蒸汽机弄成可以用在钢铁冶炼之上。

    毕竟齐国对水力的运用已经十分成熟,现在只不过活换了一种动力来源而已。

    此时的蒸汽机虽然马力不足,但好在摆脱了河流的限制。

    炼铁厂的工人,很快就适应了这个发出噪音的大家伙,尤其是鼓风的那些工人,再蒸汽机的加入后,多时觉得轻松了许多。

    最主要的是,他们的工钱并没有因为新设备的加入而少半文,因此蒸汽机投入实际应用后,没有出现抵触的情绪。

    杨浩对此很满意,三台蒸汽机的加入,让长安钢铁产量提升一些。

    表现出色的蒸汽机,让朝堂上的反对声音降低了许多。

    杨浩再次加大了蒸汽机研发的投诉,并从科学院调配了几个在基础物理学方面有所成就的人员参与其中。

    有着杨浩提供了理论为基础,加上科学院的员唯一的工作就是研究这些科学理论。

    在很大程度上,杨浩在基础科学上的能力,已经远远落后这些长时间浸淫此道的人。

    有这些科学家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杨浩觉得蒸汽火车的出现应该很快就会出现。

    前进的方向是正确的,目前齐国所欠缺的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等到量变引起质变的那一天,将没有任何力量阻碍齐国前进的脚步。

    “大王!如今战事已经结束,志儿是不是也该让他回来了。”

    女娇小心翼翼的问道。

    杨浩躺在长椅上,道:“年轻人,在军中多锻炼没有坏处,过于软弱将来怎么管理一国。”

    “可是刀枪无眼,若是志儿有意外,那该如何是好。”

    女娇哽咽道。

    杨浩皱了皱眉:“妇人之见,志儿的事,我心中有数,娥竹已经有几个身孕了,你这当娘的有时间去看看,不管她之前身份如何,现在她毕竟是志儿的妻子,若你还放不下这个,你好自为之吧!”

    女娇道:“大王,之前是臣妾有错,志儿和娥竹的婚事,臣妾不该阻拦,孩子出生我这个做奶奶的又有什么看不开的?”

    “嗯,你知道便好!”

    自己才四十多岁,就快要当爷爷了,这让他有些无语。

    没准这辈子能混个四世同堂也不一定。

    和所有的帝王一样,杨浩在对待自己后代这个问题上是无比矛盾的。

    身为帝王,他不想将自己王位让出去,而自己孩子一个个长大成人,总是对自己的威胁。

    常言道,最是无情帝王家,杨浩很想摆脱这个诅咒,像普通人家一般享受天伦之乐,但自己的身份决定了这只是个幻想。

    自己还有太多的东西没有实现,这个大王他必须要当下去。

    至于自己的孩子,他也只能希望,这些家伙能够安分守己一些,不要逼着他做出什么不理智的行为。

    想到这些,杨浩顿时觉得无趣,随意和女娇交谈了几句,便离开这里。

    相比于后宫的这些烦心事,他还是觉得那些平日里烦人无比政务要顺眼许多。

    随着春天的到来,农民们已经开始准备新一年的春耕,可能是受到了去年土豆丰收的刺激,今年从官府购买土豆块茎的人多了许多。

    并且土豆的种植方法,也通过公文发放道各州县,尤其是那些水利设施落后的地区,今年更是将绝大多数耕地改种了土豆。

    虽然这么做,有些太过于单一,但是杨浩觉得值得,口味的丰富和填饱肚子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

    以齐国目前的情况,仍然属于穷国,弱国那一类,之所以能吊打周边,只是周边太过于落后而已。

    一群弱鸡互掐,是突然闯入一只比较强壮的,出现齐国一家独大的也就不奇怪了。

    杨浩很清楚,如今的试过至少有一半的人口还在温饱线上挣扎,距离真正的强国还有不小的距离。

    原本他手中还准备了一个改变农业的大杀器,只是从美洲带回来的玉米,实在和他印象中的玉米相差太大。

    那小的可怜的玉米棒子,实在和高产作物没有半点关系。

    不过玉米就是玉米,杨浩只能吩咐农事官,对玉米进行选育,至于什么时候成功,只能听天由命了。

    好在现在齐国本土的农作物也算是丰富,只要各州县基础设施一点点完善,粮食产量自然就会上去。

    更何况现在齐国的势力范围最西,已经延伸到后世兰州一带。

    用不了几年,扫荡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后,就可以把西边的农作物带回来。

    黄瓜,棉花这些杨浩已经惦记许久。

    江北。

    东门乘着一叶扁舟顺流而下。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处虽是江北,这两岸景色却是不逞多让啊!”

    “东门官人就是有大学问的人。”

    船夫笑道。

    东门道:“唉!船家说笑了,什么大学问,来到江北已经数年,也没为百姓做些什么。”

    “东门官人这话就不对了,自从东门先生来到这里,造了多少桥,百姓们都记得呢,我家那娃娃能得官人教导,真是他几世的福气。”

    东门笑了笑道:“那孩子聪慧,在格物学上很有天赋,只要勤学不坠将来必是我大齐的栋梁。”

    船夫听了这话自是欣喜不已。

    “官人,我大齐将来能在长江上修桥吗?”

    东门闻言长叹一声:“难啊!我这一生恐怕是见不到了,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希望有人但我坟前与我说一下,想来我在地下也会高兴吧!”

    “官人是天上星星转世如何会死呢?”

    船家道。

    听到这话,东门不禁失笑道:“什么星星转世,都是百姓的谣言罢了,人都是肉体凡胎,如何会长生,即便是大王。。。唉!算了,划船吧,看样子应该快到了。”


………………………………

第四百五十六章 继续扩张

    金陵城码头。

    “东门兄,数年不见风采依旧啊!”

    金陵府尹商朴,见到东门到来拱手道。

    东门跳上码头,笑道:“商兄也别来无恙,还劳烦您亲自来迎,某实倍感荣幸。”

    “东门兄这是说的哪里话,大齐谁不知道你东门大家之名,我若是不过来,让同僚知道,还不会还不知道要怎么数落某。”

    二人相视一笑,后商朴道:“东风兄,一路辛苦,我已经在府中安排了酒宴,今日你我好好喝一顿。”

    “如此那就多谢商兄了!”

    “东门兄请!”

    “商兄请!”

    东门嘱咐了船夫几句,便乘坐安排好的马车,缓缓的向不远处的金陵城驶去。

    金陵城作为江州的首府,地理环境优越,农业虽然不如隔壁的扬州发达,但商业贸易繁荣,尤其是城外那条杨浩命名的秦淮河更是金陵的名景之一。

    到了府衙,二人落座后,商朴举杯道:“东门兄一路辛苦,某敬你一杯。”

    一杯酒一饮而尽。

    “东门兄此番前来,这金陵城的百姓可有福气了,不知东门兄此番要建造什么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