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色警戒下的苏维埃-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兴奋到震惊,王廷兰身体颤抖,手脚抖得几乎握不住枪。他清楚的看到,一百多名士兵,至少被打死打伤了七十,伤亡已经超过了六成,北洋军在这样的时候,肯定已经崩溃了。

    可是他们却还在冲锋。

    一百八十米,没人知道他们还有牺牲多少,可能一个都活不下来。

    站在阵线后的席旦林,拳头握了又松,松了又握,仇恨早就散去了,佩服油然而生。

    他相信,如果是他的士兵冲锋,也一定能够这样勇猛无畏,视死如归,只是伤亡过半的时候,恐怕就不好说了。

    按照商定,在敌人冲进百米之内后,他的骑兵连要反击回去,避免自己部队的太多伤亡。

    握着马缰绳,缰绳上已经落了一层的碎雪,席旦林的头发也白了,他不想踩马镫,他觉得,如果自己踩在马镫上,就会犯下一个巨大的错误,一个无法弥补的错误。

    “席连长,我们的弹药不多了。”王廷兰手下的一个连长跑过来喊道。

    席旦林突然有些放松了。马克沁是真正的耗弹大户,两箱枪弹看起来很多,可是真的全力射击起来,也不过几分钟的事情。

    “弹药库还有。”席旦林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他回答了。

    连长兴奋的点了点头,急匆匆的就跑去了弹药库。

    “敌袭!”一声凄厉的尖叫传遍了阵线。

    席旦林听得出这是刚刚那连长的尖叫。可是声音很快就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沉闷的枪声。

    “举起手来!”

    松开缰绳,席旦林很顺从的举起了手,没有丝毫的犹豫。

    士兵们见状,虽然惊讶,不过也大松了一口气,举手投降了。

    他们不知道,假如刚刚有一丝的犹豫,就会被黄豆大小的弹丸席卷,被打成千疮百孔。

    留下了十个人看守,粗大的霰弹枪颇具威慑力,那就像一门小炮,面对它,让人忍不出心惊胆战。

    “这就是那种沉闷的枪,应该就是它打乱了骑兵的队形!”席旦林想道。那场伏击,他一直认为输的很冤,如果不是骑兵的阵型乱了,自己完全可以带着骑兵冲出去,全歼伏击者。

    席旦林不知道,真正让骑兵阵型散落,无法控制的是战熊,可惜他只听到了声音,没有见到战熊的身影,以为那是某种发声器。

    相比于席旦林,第一线防守的二营残部遭了大殃,两个机枪点被达成了筛子,无论是人还是机枪,都彻底废了。

    虎子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他后悔,后悔刚刚投降太晚,后悔和营长待在了一起,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就换了一身血窟窿。

    蓝浩端着枪冲到了阵线上,他一直死盯着的一个机枪手已经死了,附近一个活着的人都没有。

    “啊!”

    枪刺带着蓝浩的愤怒和仇恨,狠狠的刺向马克沁,厚实的水管套被刺穿,细长的枪刺折断了。

    修长莫辛纳干步枪结构流畅,极适宜拼刺,现在却成了蓝浩的泄愤工具,枪托横砸在马克沁上面,枪声从枪管的尾部折断。

    愤怒过后,蓝浩望着那些偷袭过来的霰弹枪手,他们都是教导连的人,也就是欧列格的手下。

    一丝感激都没有,有的只有仇恨,蓝浩恨欧列格,即使他是一名优秀的指挥官,可这种冷血的指挥官,就算是一直都不会失败,蓝浩也不会喜欢,永远不会。

    “是人就有感情,只要有感情,他就有弱点,有弱点的人都能被克格勃利用!”利塞特・韩利这样告诉她的手下。

    ps:第二更!
………………………………

六十七章 局势骤变

    五百里的狂奔,风雪交加,日行夜宿,李恒的身体快熬到极限了,全靠一股意志撑着,才没有倒下。

    后营子依稀在望。

    风雪已经停息了,日头挂在中天,空气依旧彻骨严寒。

    三丈高的旗杆立在栅门,镰刀锤子的图案清晰可见,几个士兵巡视着栅门,仔细检查为数不多的行人。

    嗡的一声,李恒愣住了,脑子停止了转动,手脚变得冰凉。

    后营子丢了,中央在蒙古的驻军只剩下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城的两个骑兵连,用不了一个月,外蒙王公就会全部知道这个消息。

    手插到怀里,抚摸着带着体温的手枪,李恒握住了枪柄。

    自杀是他唯一的选择。

    “不,我要把消息传到北京去,段总理一定还不知道。”

    一个念头升起,李恒暂时放下了自杀的想法。就算是死,他也要在把消息上报之后才能死,这是他能够做到的最后的事情。

    中央必须赶在所有人前面知道这件事,不能让蒙古在起乱子了。

    库伦。

    陈毅看着李恒,冷漠、苦涩。

    李恒的手枪插进来嘴里,手指扣在了扳机上。枪里有七粒枪弹,每一粒都能夺去他的生命。

    少将、都护副使、佐理专员,一连串的官位,都要成为过去了。搞不好,他还要背负国贼的恶名。

    “砰”

    家人、朋友、同僚都成了过去,随着这一声枪响,所有的事情都和李恒再无瓜葛,一切的一切,他都不知道了,也感受不到。

    “死了好啊,可蒙古怎么办?”一声长叹,陈毅有些羡慕李恒,至少他能自杀,什么都不用管了。

    论起民国诸雄,皆是褒贬不一的人物,有人揽权,有人擅政,有人**,有人贪财,有人无赖,有人无脸,有人短视,有人心傲,万般人物,诸般心思,无一完人。

    可是谈起民国,就绕不过北洋;说起北洋,就少不了袁段曹冯几位。

    袁世凯又创立民国之功,却也毁了民主,褒贬自不用说。段祺瑞在北洋中,是继袁世凯之后,绝对的掌权者,也是北洋政府的顶梁柱。

    以皖系之力控制中央八年之久,期间虽有动荡,却无意稳定了国内大局,使得中国有国泰然。

    蒙古之事,是袁世凯留下的,急于称帝的他,没有心思彻底平定蒙古之乱,只是勉强维持了形势统一。自袁死后,段祺瑞就开始谋划收复蒙古,让它归于中央治下。

    陈毅是袁世凯派遣的,继承的是前都护使陈篆的职位,和段祺瑞并不是一条心,可恰克图的六个连确实实实在在的北洋军,第四师和第七师,虽都不是皖系,却是中国在蒙古的最强力量。

    根据当初中、俄、蒙三方签订的协议,中国军队不得进入蒙古,只有在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恰克图存在驻军,其中恰克图是最强主力,拥有六个骑兵连,而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都是只有一个连的驻军。

    现在,恰克图、后营子先后失陷,六个骑兵连荡然无存,蒙古之事,中央基本没有插手之权。

    北京,中华民国国务院。

    总理段祺瑞的办公房间布置简单,虽谈不上简陋,却也可见清朴之气。

    一个年轻气壮的中将步伐有力,走到门前,轻轻的推开了总理的办公室。

    “总理!”

    “又铮来了!”段祺瑞指着桌案上的电报,叹道“看看吧,蒙古这次出大事了。”

    徐树铮,今年不过三十七岁,中华民国中将军衔,陆军次长,北洋政府顶尖的实力派人物。听起来这些似乎还不够吸引眼球,那他三岁识字,七岁能诗,十三岁中秀才,就显得有些不俗了。可这些还不算什么,毕竟蔡锷、吴佩孚、蒋百里都曾少年中秀才,尤其是蔡锷、吴佩孚,和徐树铮一样,都是十三岁中了秀才。

    在崇尚神童的清朝,官府对少年考生格外的优渥,少年秀才层出不穷。这个经历同样不能让徐树铮成为耀眼的明星,可是从军七年成为中将,这就足以让所有人都羡慕嫉妒死了。

    作为段祺瑞最亲近的属下,两人有种君臣相得的意思。好像三国里的刘备和诸葛亮,亲密无间,都视对方为至交。

    徐树铮很清楚段祺瑞的抱负,知道他的忧心所在。

    除去段祺瑞性子上的毛病,以及这个时代特有的无奈,段祺瑞绝对算得上是真正的爱国者,在民国政坛的声望,比共和国的周总理不相上下。

    “李恒该死,路邦道该死,王廷兰该死,席旦林该死……”一连串的将恰克图所有军政官员下了定义,徐树铮气息未平。

    “李恒吞枪自杀了,路邦道应该失陷敌手了,王廷兰和席旦林生死未知,这些都不重要了。关键是蒙古啊,当初那些王公就很是不忿,现在没了兵力威慑,难免他们要起别样心思了。”

    闭目思索了一下,徐树铮自信道“总理不要太过担忧,现在孙大炮惹了众怒,国内局势很快就会平定。到时候咱们的参战军也就编练成军了,趁着俄国国事未平,我们有的是时间收拾那些王公。”

    点了点头,段祺瑞叹道“美国都参战了,欧战大势已定,那些人还是不愿意让咱们出兵欧战,这样下去,将来分利益的时候,就不好说话了。”

    徐树铮知道,国内掣肘太过,便是总理权重,也难以改变太多。

    “总理,其实还有一件事,我们必须考虑一下了。”

    端着杯子抿了一口水,段祺瑞随口应道“什么事?”

    “激党!”

    身子一滞,段祺瑞苦笑着放下了杯子,“又铮啊,你是看不到我清闲两天。”

    “你不会真的以为那些俄国革命党,会把帝俄割占的我们的国土还回来吧?”

    “他们不会,可我们能夺!”徐树铮虎目含光,低声道“当初辛亥革命的时候,咱们国内可是乱了好一阵子,多亏了袁大总统,才稳住了大局。”

    “我遍观帝俄国内,无一人有能力控制局势,激党靠着一群工人和逃兵占领彼得堡,可欧洲还有数百万大军,加之激党主张过激,若是不出意外,俄国必然要发生内战。那时候就是我们的机会!”

    段祺瑞看着已经兴奋起来的徐树铮,叹道“这些事以后再说,你还是想想,我们怎么面对国民的质问吧。”

    欧洲,彼得堡。

    列宁已经就任了全俄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主席,整天到处进行着演讲,鼓舞工人们和士兵们的情绪。

    彼得堡及周围数百万人,需要面包,而偏偏粮食都在农民手中,为了粮食,各地甚至出现了叛乱。

    布尔什维克的优秀成员都已经进入到了各个重要岗位,革命的力量在向全俄放射,可是十月革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欧洲的战事未停,数百万俄军在德军吓得向兔子一样,一遇到德军冲锋,无论有多少士兵,俄军总是会逃跑,他们已经忘记了抵抗,就算是手里有了步枪和面包,还是在溃逃。

    统领俄军的总司令还不愿意放下武器和谈,战线每天都要吞噬大量的面包和补给,苏维埃已经承受不住这种压力了。

    再宣布过《和平法令》后,助长了士兵逃跑之风,欧洲战线很快就会全面崩溃。得寸进尺的德军肯定不会停息的,列宁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必须联络一切力量,一切能够威胁到苏维埃的力量。

    “镰刀锤子旗在恰克图升起,在蒙古境内升起!”列宁一下子被打蒙了,现在的苏维埃最怕招惹的就是中国和日本,西伯利亚几乎没有驻军,万一哪里出现战争,俄国几个月之内就可能丢掉半个,甚至整个西伯利亚。

    “不能,我们现在不能向中国对抗。”

    “哦,哥尔布诺夫,请你立即去找托洛茨基同志,让他向中国政府表示,我们无意侵犯中国的权益,并且电报舒米亚茨基同志,询问恰克图是怎么回事?”

    “好的,乌里诺扬夫同志。”哥尔布诺夫点了一下头,转身就要去离去,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停了个一下脚步。

    “乌里诺扬夫同志,我好想听到过恰克图的事情。”

    列宁转过身子,好奇的看着哥尔布诺夫。

    “乌里诺扬夫同志,我想你可能忘了,恰克图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布尔什维克在领导者,他叫柯…柯……”哥尔布诺夫想了半天。

    “是柯达斯?”列宁提醒道。

    “哦,对,是的,是柯达斯,是柯达斯・铁克,我记得他的名字还加了苏维埃。”

    “对,是的,他还是我亲自介绍进布尔什维克党里的。”列宁也完全想起了莫然,回忆起了那份近乎完美虔诚的入党申请书。

    列宁皱了一下眉头,感觉这件事情似乎也不是那么糟糕。至少那个布尔什维克,很坚定的在积极革命。

    “哥尔布诺夫同志,我想你应该控制一下修辞,尽量不要用激烈的词语询问舒米亚茨基同志,我们不能影响布尔什维克党员们的革命热情。”

    “好的,乌里诺扬夫同志,我明白你的意思。”哥尔布诺夫点了点头,再次转身离去。

    ps:第三更。收藏在猛烈一些,说不定明天就会四更了。
………………………………

六十八章 妇女游击队

    在历史岁月的吹拂下,当年还宽阔汹涌的恰克图河已经快要成了不起眼的小河,浑浊的河水与泥沙混在一起,蹒跚的流向土谢图汗的领地。这是附近唯一一条向南流,而不是汇入贝加尔湖的河流。

    作为食用水的来源,恰克图河已经不堪重负了,不过相比于城内不堪的卫生环境,有些浑浊的河水似乎并不重要。

    俄国人,或者说是西方人,似乎不是很热衷于打井,他们更多的愿意住在河流的附近,吃着河里的水,用它们洗刷、做饭。即使到了近代,西方的城市也更多的运用水库或者湖泊里的水,而不是更为干净的地下水。

    到了冬天,恰克图附近的土地硬的和铁石差不多,不过即使是这样,莫然还是让人在城内打了几眼井。反正那些罪名无法洗脱的人,是不需要出工钱的。

    每天五个人共同打一眼井,一天只能深入地下一米多些,而且当夜土地就会再次冻得和铁石一般,异常难挖。

    有着需水量丰富的贝加尔湖在北方,再加上附近靠着河流,挖了不到十米,井里就蓄满了水。其实,在早在挖到五米的时候,就已经有积水了,只是天气太冷了,水刚冒出来,就立即冻结了,直到下挖了十米,井水才开始积蓄。

    喝着甘甜的井水,至少不用担心食物里散发什么异味了。

    “卫兵同志,我要找柯达斯・铁克同志。”一个三十多岁的白人妇女说道。

    昔日的加古庆衙门已经再次改成了人民委员会,八名人民委员和布尔什维克党支部都在这里,平日里每天都有一些人来找各个委员,或者申请加入布尔什维克,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来找莫然的,卫兵们早就习惯了。

    “妇女同志,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要找铁克委员嘛,你知道,这是例行询问。”卫兵敞开手,解释道。

    白人妇女身上的围巾和头巾都没有去掉,身上散发着一股子面粉和面包的味道。她的身材很壮实,除了个子不太高,看上去比卫兵还要魁梧一些。

    “我…我是代表工人妇女来找铁克委员的。”妇女情绪明显有些紧张,一双手不断的在围巾上搓抹着,似乎是习惯性动作。

    看着这个妇女,卫兵从她身上看到了整天忙碌在家里的母亲,这个妇女很明显是个经常做家务的人,她的手很粗糙,双臂粗大有力,很符合工人妇女的特征。

    只是缺乏有效的理由,卫兵不敢轻易放她进去。

    在上次的叛乱之后,足有数百人被抓捕,其中士兵就有百余人,他们中的一部分被枪毙了,还有一些罚做了苦役。这个教训太大了,所有的人都不敢大意疏忽了。

    “达莉亚,你怎么来了这里?”一个左胸佩戴着盾形徽章军官走了过来,徽章是由盾牌、利剑组成,盾牌的正中覆盖着红五星,红五星内部则有镰刀锤子的图案。

    卫兵心中凛然,这是克格勃的代表,他们拥有一切权利,关键的时候甚至可以调动部队,不用请示抓捕军官和士兵。

    虽然它创立不过数日,可已经成为了所有人口中的恶魔,有人拿它和沙皇的秘密警察相提并论,也有人把它看做了上帝的黑色手掌。

    “古里耶维奇?你怎么在这里?”妇女很惊讶的问道。

    指着胸口的徽章,和腰间的配枪,古里耶维奇笑道“我现在是一名克格勃,在为布尔什维克党服务。”

    “哦,上帝啊,这是真的吗?”达莉亚妇女惊奇的喊道“你难道成为了一名布尔什维克?”

    名字上恰克图也是苏维埃,实际上,这里的布尔什维克和彼得堡,以及列宁基本没有太多的瓜葛。除了莫然一个人是布尔什维克党承认的党员,其他人都是“在野”的的布尔什维克党员。不过,谁会在乎这个,他们只知道这里是苏维埃,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地盘。

    卫兵一点也不敢打扰两人,按照克格勃的标准,只要是一名正式的克格勃,他就相当于军队的排长级别。由于克格勃的数量太少了,权限太大了,在平时的见面时,就算是一些连长见了克格勃,也会自动避让。

    古里耶维奇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起了她来这里的原因。

    “我是来找柯达斯・铁克委员,卫兵同志正在询问。”达莉亚妇女解释道。

    侧头看了一眼有些紧张的年轻卫兵,古里耶维奇大致明白道理缘由。由于长期的压迫生活,使得下层人民在见到军人、警察等政府人员时,总是本能的产生畏惧,达莉亚应该就是被卫兵询问的害怕了。

    “卫兵同志,我愿意为达莉亚同志作证,她是一名善良的母亲,她的孩子被资本家打死了,她是一名坚定革命群众。”

    “没问题,军官同志,我这就让她进去。”士兵急忙说道。其实不用古里耶维奇开口,士兵也准备放她进去了。

    达莉亚妇女惊呆了,她没有想到,刚刚还严禁苛刻的士兵,现在这么宽宏大量。

    “达莉亚,过几天,我要离开恰克图,如果你有事情,可以找基姆,他现在也是一名克格勃。”匆匆留了一句话,古里耶维奇就离开了。

    “铁克委员就在进门之后最大的房间,上面挂着很大的牌子,有一扇白色的木门,很好认。”卫兵友善的说道。

    这座加古庆衙门的构造和内地的县衙差不多,同样有大堂和六房,布尔什维克党党支部和莫然正好面对着,只不过布尔什维克党支部的大门是红色的,他的门是白色的。

    进入委员会内部,达莉亚心理压力增大了很多,这里静悄悄的,每一个走过的人,都是急匆匆的、小声交谈着,没有一个人会大声说话。这里的人有许多是俄罗斯人,也有黄种人,像中国人、蒙古人,据说还有一个朝鲜委员。

    找到卫兵口中的那个房间,达莉亚妇女紧张的想要逃跑。她有些后悔了,如果老老实实的当一个面包工人,根本不用跑到这里来。

    革命带来的变革是很大的,一旦有了翻身的机会,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会想要获得的更多,取得更大的成就。

    “男人们能够当兵保卫苏维埃,我们也应该参加革命,而不是待在这里为全城的人做面包,为士兵们准备伙食。”这是达莉亚妇女在面包房的豪言壮语,就是因为这句话,她才被妇女们鼓动着见莫然的。

    “咚咚”鬼使神差的敲了一下门,达莉亚妇女的脚已经调转了方向,随时准备逃跑。

    “请进!”一个男人用俄语说道。

    声音很温和,似乎有种让人安静的魔力,达莉亚妇女鼓起勇气推开了门。

    那个人穿着军大衣,胸口佩戴着普通的镰刀锤子星章,头发已经剃光了,戴着一顶黑色皮毛。听说,他是一个黄种人,可是皮肤白皙,鼻梁高挺,和一般的黄种人(蒙古人,在后贝加尔,最多的黄种人就是蒙古人)相差很大,而且他个子很高,即使坐在椅子上,也有着挺拔的腰杆。

    抬起头看了一眼,莫然就没有在低下去,这个妇女和拘谨,就像他小时候去见老师一样,总是忍不住心惊胆战。

    莫然起身,大步走到妇女身边,一把握住她的手,和善的问道“妇女同志,你找我?”

    这双手很粗糙,像是砂布,她的样貌也不好看,鼻翼两侧有许多雀斑,顶多也就是一个普通的俄国妇女。可是这样的人能够让人踏实,至少作为一个来到俄国闹腾的中国人,莫然最喜欢的就是这样出身赤贫的俄国人,他们最容易被人煽动引导。

    “你就是柯达斯・铁克委员?”达莉亚妇女能够感受到莫然的和善,情绪放松了一些。

    老实说,起个俄国名字,并不是一件很爽的事,不过欲要取之必先予之,为了以后,现在装孙子,也是没办法。

    “是的,妇女同志,我就是柯达斯・铁克委员。”莫然拉着她到了椅子上,等着她开口。

    “柯达斯・铁克委员,我是在面包房做工的妇女工人,同样也是以前豪商家里的女仆人,是您解救了我们。”达莉亚妇女感激的说道。

    “我们有很多妇女工人,在面包房用不了这么多人,而且我们领着每月三十卢布的工资,却不用做那么多的事情,这是很不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