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昏君自救记-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整个朝歌似乎就全部都是些谄媚份子了,大国师似乎对于帝辛也失望透顶,一点儿谏言都没有,任由他胡作非为。
不过地方上倒也安宁,主要是信息不通畅,谁也不知道到底事实是什么,流言蜚语想要流传起来,也不大容易。
帝辛的日子过的颓唐,似乎是不醉生梦死就不行了一样,这下子,很多人都放心了,觉得可以起事了。
这不,远在西岐的西伯昌接到了来自朝歌的手书,这些日子下来,大周也有了一战之力,也该是时候了。
意气奋发的西伯昌召集了众人来商议起事大业。
伯邑考极力反对,他是知道帝辛的为人的,并不认为眼下是什么好机会,不过他的话,并没有多少的说服力,有了来自朝歌的手书之后,西伯昌更加信服来自盟友之言。
至于自己的儿子伯邑考,他下意识地觉得不可信,并不像老二一样能让自己放心,所以伯邑考只能眼睁睁地听着众人群情激愤之言,血脉喷张的决定就这般地定了下来。
吕尚作为军师,自然是更加地谨慎一些,知道这次出征并不像以往,要做更多的准备,首先要站住大义才行。
所谓的受承于天,讨伐帝辛的说辞看上去让大周底气更足。
这份征讨令一出,天下哗然一片,朝歌反而诡异地陷入了沉默之中,谁都知道帝辛的脾气,若是真的惹毛了他,只怕自己的小命都不保,可别弄的贼未灭,自己身先死的境地,那可是大大的不妙。
大家都捂上耳朵,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依旧是一片繁盛之态。
不过帝辛倒是一反常态,竟然抛开了美人,上朝了。
不过他后宫之中的美人儿苏妲己被人给弄死了,这是几个意思?
胆敢挑衅自己,弄死自己的美人,西周人这是不想活了吧?
到了这个时候,帝辛竟然是想着要为自己的美人报仇,真是让人无语。
不过既然他要有动作,那么朝臣们自然只能跟随了。
既然要打仗,那么自然是少不了粮草,少不了军队的,现在这朝堂上,谁是带兵之人?众人一副跃跃欲试之态,都极力地表达着自己一片效忠之心,帝辛也不发话,任由众人表演。
看够了戏之后,帝辛终于发话了,休息了多半年的闻仲起复,然后认命为征讨大帅,至于其他人,都是闻仲负责就行了。
至于粮草,就地征粮。
大商这些年粮食可不缺,年年都是大丰收,尤其是新品种的栽种之后,上至王公,下至奴隶,至少人人都是能填饱肚子的,这就是大功一件了,这也是大商各地安安静静的主要缘由。
大家伙儿吃的饱饱儿的,谁还会跑去造反啊?
现在,帝辛为红颜,一怒冲冠,大家也能理解。
不过双方似乎压根儿就不在一条线上。
西周说的是受承于天,为了解救陷入水生火热之中的百姓才会起兵,不过这大商呢,说的是帝辛的女人被西周的奸细给弄死了,所以要出兵镇压西周。
双方各说各的,总之很诡异的是,战争一触即发,帝辛也终于扔下了酒樽,开始关注正事儿了。
大商的剩男剩女们似乎也没有多少了,这日后酒池肉林还能举办的下去与否就是个问题了。
不过战争一起,也许又要死不少人,寡妇也会多一批,看来酒池肉林还能继续下去。
不过是可惜苏妲己这么个美人了,帝辛想到苏妲己死之前那副样子,他也觉得好笑。
苏妲己对于自己的命运似乎早就知道一样,通透的一点儿也不像是之前那个媚俗的女人,人真是复杂啊!帝辛暗暗地闭上了眼睛,其实这期间,他还真是喜欢上了苏妲己这个女人。
善解人意的不像话,不过太过了些,所以她只能死。
死了的苏妲己看上去也很美,就像是睡着了一样,让人摸不清她到底是不是死了,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苏妲己已经死了,不是吗?
战争一起,死人是避免不了的,帝辛身先士卒的模样倒是成功地洗刷了负面形象,华丽地转变为了英明睿智的领导人。
至于之前,那也不过是被妖女苏妲己给迷住了而已,所以说,即便是死了,苏妲己你还是背着祸国殃民的名声,也许生生世世就是如此了。
这一战,倒也不算是惨烈,当然那是单方面而言,对于西周来说,简直就是惨不忍睹。谁也不知道帝辛为了这一战,到底准备了多久,到底准备了多少。
总之,战争从一开始起,似乎就是单方面的碾压。
对于奴隶平民还有收降一说,至于官吏贵族,似乎就是毫不留情的杀戮,当然了,大商也不是没有损失,不过死的大多数都是贵族。甚至还都是位高权重之辈。
也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帝辛大发雷霆,作为主帅的闻仲自然是落不着好,他简直就一直是在带罪立功,若不是帝辛现在还需要闻仲卖力,他恨不得分分钟地就弄死他。
闻仲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儿,他已经打定了主意,这次战争结束,天下承平之后,便辞官退隐,这大商已然没了自己的立足之地,死了这么多的人,帝辛就算是不将责任推到他头上,只怕有些人也不会放过他,还不如顺着帝辛的心思走呢。
想的通透的人不止是闻仲一个,还有大周的姬家父子,军师吕尚。
显然,帝辛这就是给大家挖了一个大坑,现在想要反悔,亦然晚了……
………………………………
第61章 商纣王7
战争来的不快,结束的也并不是慢,战胜的一方自然是耀武扬威,至于战败方,比斗败的公鸡看上去还要更凄惨一些。:3wし
失魂落魄的凄惨模样看上去让人颇为不忍?
哦,不,完全没有,所有人都在欢欣鼓舞,手中的俘虏越多,将来论功行赏时,自然就是战功越大。
将士们辛辛苦苦,拼着小命儿打了一场仗,自然是不能放过这种封赏的好机会的。
大人物自己没命去俘虏,可是其他人呢?小虾米总能抓住几个的吧?
尤其是这西周人,个个儿可恶的很,竟然胆敢发动战争,而且更加可恶的是,竟然将英明神武的帝辛描述成为了杀人不眨眼的魔王,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群情激愤之下,做出的来的事情很多时候都让人瞠目结舌,所以当帝辛知道姬姓族人差不多都被弄死时,也有些惊诧。
不过姬昌一家子大多数还是活着的,大部分都是被活捉了,灰头土脸的模样让人看着有些可笑。
不管之前多么的意气奋发,现如今也不过是阶下囚罢了,帝辛可没有那么多的心思想要折磨这些人。
按着规矩办吧,不过首恶还是要诛灭了才比较安心呢,姬氏一族留下了小猫三两只,半点骨气都没有,别说是西周人了,就是大商人也瞧不上这种货色。
他们自己倒也不以为忤,只是求个性命,至于其他,现在可顾不上那许多。
姬昌父子在临死的关头,让帝辛看了一场好戏,两个儿子之间的相互指责,推诿,让姬发心情抑郁的同时也让帝辛解恨不已。
他当初放了伯邑考回去,本想着兵不血刃地让西周陷入内乱之中,不过没想到,伯邑考竟然是个不中用的,竟然与姬昌弄了个平手,枉费自己花了那么多的心思和财物,败笔。
没了西周之后,周边的各小国都安分了不少,杀鸡儆猴什么的,一向有效,以杀止杀虽然并不可取,可是架不住有效,帝辛弄死了前世的仇人之后,似乎觉得有些无所事事了。
这一战,死伤不小,尽管大商将西周悉数尽灭,不过他的嫡亲兄长启也死于这一战。
大国师大巫使自然也不例外,剩下的大大小小的死了不少人,也算的上是惨胜。
众人陷入了悲伤之中,自然是没有几个人去仔细地分析这死了之人似乎都是帝辛的反对者。
也许也有聪明人,不过既然是聪明人,自然是不会将这种事情宣之于口的,保持着“你知我知”就是了。
帝辛可不是什么好脾气之人,别弄的再把自己栽进去了。
王叔比干死了,长兄启战死,大巫使也是灵力用完,为国捐躯,壮哉!
面子功夫还是要做的足足的,弄死了他们之后,帝辛装模作样地命人写了祭文,然后亲自去祭奠了一番,这就算是完事了。
至于剩下的,大家都等着帝辛的封赏呢,谁还顾得上几个死人呢?
大巫使死了之后,元神教这里虽然可以再推出一位大巫使来,不过帝辛能半点准备都没有么?
至于死了的贵族们,帝辛的兄长都战死疆场,何况其他人呢?
战场上,刀剑可是不长眼的,所以除了自认倒霉之外,还能如何?
这一次,总算是毕其功于一役,而且还成功了。
帝辛在朝堂上一言九鼎的情形终于出现了,这个时候,费仲、飞廉父子自然是不能再留了,这种仇恨值拉的足足的,帝辛的眼神过去之后,自然就有心领神会之人出头的。
果不其然,三五天之后,不断地有人在朝堂上开始攻讦费仲,飞廉等人。
不过大家谁也不以为意,帝辛对这几位的包庇那是有目共睹的,怎么可能会放任他们被人攻讦呢?
不仅是大部分的朝臣,诸侯是这般想的,就是费仲、飞廉几人也这般地认为,并没有半点儿的危机感。
养的肥猪一样安逸,帝辛感叹莫名,这些人变成如今这般模样,其实也自己也大有关系。
算了,还是留给他们一个全尸罢了。
这种攻讦从小官小吏开始到朝堂重臣都开始出头之时,费仲、飞廉几人才着急起来,想着自己总算还有帝辛可以庇护。
不过帝辛在沉默了半晌之后,感叹了几声,然后命令三公之中负责刑狱的庞太师负责查证一下这些弹劾,到底是构陷还是确有其事?
大家这就呵呵了,当然是确有其事啊,谁还能拦着费仲、飞廉自己作死了不成?
至于费仲、飞廉等人,现在哭还来的及吗?
帝辛尽管安抚了两句,说不会污蔑一个好人,至于意犹未尽之言,谁都能听的出来。
费仲、飞廉等人与半月后下了大狱,证据确凿,罪行罄竹难书,这几乎就是量身定做的。
即便是帝辛不想杀他们,想要放他们一马,可是朝臣们会答应吗?不为别的,即便是为了朝堂上的利益,这几位都是必须要死的。
帝辛感叹了两句权势也不尽是好东西之后,竹简上刻了几个符号上去,这就算是盖棺定论了。
费仲、飞廉等人似乎是人人皆知的大恶人,他们死的那一日,整个朝歌都陷入了狂欢之中,人人称赞帝辛英明神武,明辨是非,一点儿不知道帝辛曾经为了抗衡朝臣和诸侯,是如何地抬高重用飞廉、费仲一般。
帝辛这些日子总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老了,感慨莫名,儿子武庚日渐长大,虽然历练的少,可也能看的出来是天资过人。
帝辛在吞并了西周之后,终于干了一件大事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钱币。
大商或者说周边诸侯各国也是贝币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不过还是有其他的币种。
现在,帝辛觉得也该是时候有个统一的标准了,贝币成为了大商的唯一货币,至于其他的币种,可以去官府兑换成为贝币,当然,这里头并不是全然就是天然贝壳,不过是仿其行罢了。
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这般下去,即便是大商将来有覆灭的一日,自己好歹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些许的痕迹。
这就足够了,他并不妄想自己能成为圣人、大能,只要自己留下的不全然是骂名,这就足够了。
西岐之地,本也算是富足之所,不过帝辛不喜欢这个地方,直接用来驻军。
大肆的练兵,算是对于其他小诸侯国的震慑之用,也许过不了几年,谁也想不起来这里曾经有一个不自量力的诸侯西周了。
“牧野之战”之后,大商现在的人口虽然暴增,主要是奴隶多了许多。
俘虏虽然得来还算容易,可是要安置,可算是一件大工程,总要填饱肚子,让他们有活儿干,这才能彻底地老实下来。
脑袋里转了几个圈儿之后,帝辛便在大商境内开始大兴土木,朝歌要扩建,扩展成为东西两市的格局。
这下子,奴隶们有活儿干了,其他人也高兴,朝歌扩建了,当然,帝辛的王宫自然也是要重修的。
亭台楼阁,一个都不能少的修造吧。
至于花园子,自然也要多修建几个,省的这些人闲着还浪费粮食。
帝辛大兴土木的背后自然也不是一片风平浪静,有很多人都认为现在该是休养生息之时,这般大规模的工程实在算是劳民伤财。
不过这种话只能在自己心里说说,帝辛在朝堂上一言既出,就没有人敢反对,大部分时候,朝臣和诸侯们不过是应声虫罢了。
总算是有了大帝的风范,看来这杀伐还是有效果的。
帝辛很满意,他也懒得和这些人解释自己到底是在怕什么,当然,也说不出口啊。
这种担忧在朝臣和诸侯们看来简直就是杞人忧天,奴隶怎么可能会不安于室,起来造反呢?
听着都是天方夜谭一般,好在帝辛并不用去和别人解释,这算是他的心结吧。
现在的大商倒也承受的起这般大规模的动作,水稻,麦粟连年丰收,不缺粮食。
外加上并入了西周,西岐之地又是富足之地,足够供得上大家的吃用。
这就好,这就好。
这般的工程花了三年的时间,新的朝歌城总算是彻底地完工了。
不管是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副大气澎湃之气,让帝辛满心的骄傲。
三五年的时间,也足够帝辛培养儿子成才了,武庚也不是笨蛋,虽然做事看上去稚嫩了些,可他在朝臣中的威望和受欢迎程度也许比现在的帝辛也差不了多少了。
朝臣和诸侯们更愿意面对武庚,而不是捉摸不透的帝辛,小的总归年幼,饶是你聪慧过人,可是经验在这儿放着,总会有所纰漏,大家好歹地能找到一点存在感的。
所以帝辛传位与武庚时,竟然是一点反对之声都没有,看来自己是真的不受欢迎啊。
有点失落,又带着些许骄傲的帝辛看着自己的儿子一步步地登上那个位置,成为了大商的新一任帝王。
将来到底会如何他是不知道,不过那就不是自己该操心的了,帝辛扔下了大商的一切事务,向北而去,不知其踪。
武庚上台之后,也没有什么大动作,他虽然年轻,可也知道现在大商需要的是什么,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是当前的要务。
帝辛在朝时,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打仗,要么就是大规模的工程,现在也该到了休息几年的时候了。
武庚的种种政令帝辛自然是能听到,能看到的,不断地点头,自己的儿子,果然不差。
诸侯国虽然也小有波动,不过慑于西岐的强军,也只能是试探一二,然后赶紧地偃旗息鼓。
那副没出息的模样逗的帝辛哈哈大笑……
帝辛活了五十多岁,算是长寿之人,死之后,谥号受辛。
………………………………
第62章 宋徽宗1
赵佶生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为宋神宗第十一子。‘‘‘‘初封端王。元符三年(1100年),他的哥哥哲宗赵煦(神宗第六子)去世,因无子,皇太后向氏召立端王佶继位,赵佶时年十九岁,改年号为“建中靖国”。这是赵佶统治政权的开始,在位共二十五年。
赵佶即位后不久,即重用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免,时称六贼。赵佶还以“绍述”的旗号,定司马光、文彦博等臼余人为“元祜奸党”,定章悼等人为“元符党人”,刻石朝堂,以示贬斥。
赵佶生活穷奢极侈,和六贼滥增捐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兴土木,修建华阳宫等宫殿园林。他派朱勋设立苏杭应奉局,搜刮江南民间的奇花异石,称“花石纲”,运送汴京,修筑“丰亨豫大”(即丰盛、亨通、安乐、阔气的意思))的园林,名为“艮岳”,将北宋政府历年积蓄的财富很快挥霍一空。“花石纲”又害得许多百姓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赵佶还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认为不吉利,他就改称10月10日;他的生肖为狗,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内屠狗。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10月,金军大举南侵,金军统帅宗望统领的东路军在北宋叛将郭药师引导下,直取汴京。金兵长驱直入,逼近汴京。徽宗又怕又急,写了“传位于皇太子”几个字。12月,他宣布退位,自称“太上皇”,让位于子赵桓(钦宗),带着蔡京、童贯等贼臣,借口烧香仓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第二年4月,围攻汴京的金兵被李纲击退北返,赵佶才回到汴京。
公元1126年闰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12月15日攻破汴京,金帝废赵佶与子赵桓为庶人。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3月底,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
赵佶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4月甲子日,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公元1142年8月乙酉日,宋金根据协议,将赵佶遗骸运回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由宋高宗葬之于永佑陵,立庙号为徽宗。
读完这短短的宋徽宗的履历之后,杨广只能长叹,这世上,竟然还有此等皇帝,真是天下奇葩也。
不过现在他便是赵佶,刚刚当上皇帝,成为了北宋的倒数第二任皇帝。
元符三年,为人轻佻、不堪大用的端王一跃成为了人上人,不过过于悲伤(兴奋),所以被人趁虚而入。
又一次成为皇帝,而且面临地是这般糟糕的境地,杨广不仅没有沮丧,反而有些跃跃欲试。
不过在看完了赵佶的履历之后,杨广面现鄙夷,这种人如何堪为皇帝?
鄙夷之后,杨广才细细深思自己的处境,神宗皇帝薨世之后,哲宗因为年幼,是以太后向氏听政。
向氏启用了大量的保守派,基本上废除了神宗的新法,变革派被贬谪,朝堂上因循守旧,死气沉沉。
哲宗尽管亲政了,也启用章惇为宰相,恢复了不少的新法,不过没有几年,他又薨世,时年二十三。
这位也不是什么好胚子,他的死因,大部分是由于女色过度,而且因为沉溺女色,是以并没有子嗣留下,所以才会有了向氏力挺的赵佶上位。
尽管赵佶作为端王时就是个文艺青年(花花公子),不过他对于向氏颇为孝顺。
变革派和守旧党的争斗激烈,与哲宗的种种争端发生之后,向氏自然就不想选择一个不好控制的君王,正事儿上一向是白痴的赵佶便入了她的眼,外加上赵佶是个孝顺孩子,向氏并无亲子,庶子中选一个孝顺自己的成为下一任的帝王,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饶是当朝的宰相章惇大人反对,还说出了端王“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的评语。
不过还是无法阻止向太后推端王上位之心,在向氏,曾布等人的努力下,赵佶便成为了大宋的第八位皇帝。
他想要掀起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那么自然就要需要上下一心,政令通畅。
不过朝堂上保守派和变革派斗争激烈,想要做点什么,其实也不容易。
面对这种外忧内患的情境,杨广跃跃欲试的表情让系统很欢喜,合作了这么多的帝王,杨广最对它的性子。
也许杨广的性子在某种程度也影响了系统的性格,总之,两人合作愉快。
再次重生,每次都是做皇帝的命,杨广觉得自己萌萌哒!
朝臣们发现,似乎官家也没有多少的新政令出现,与之前差不多一样,册封了一下后宫之后,皇帝就没有动静了。
这种情形让变革派很不安,当然了,保守派也没有多少的欢喜之心,按理来说,这保守派可是皇帝的根基啊。
可是到现在,这都小半年功夫过去了也不见皇帝酬功,自然是坐立不安了。
皇帝的心思谁也不知道,朝臣们心中不安自然是可以理解的。这个时候,众人想起了自己的靠山,太后向氏。
不过没想到,太后竟然病了,皇帝正忙着尽孝,下令不准别人打扰太后。
向氏病了的消息一直都处于保密之中,现在似乎是无法掩盖了,皇帝这才放了消息出来。
这下子,大家倒是想明白为何皇帝每日来往匆匆了,官家是个孝子,这大家都知道的。
刷足了声望之后,向氏也在不甘之中咽气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