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昏君自救记-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源所在。
从小儿,皇父就是个无所不能的,中宗皇帝根植在少年人心里的影响影响了他一生。
当然,也造就了大唐两代贤君,倒也算是大唐之幸,百姓之幸,天下之幸!
嗣圣元年末,皇后韦氏得了失心疯,成功地刺杀了天后武氏,然后,哪里还有然后呢?
自然是中宗皇帝理所应当地开始亲政了,从来都知道皇父并不是就没有能力本事的,可是一直跟在他身边的李重润还是被皇父的手段震的一愣一愣的。
即便是小人、酷吏这些人人喊打的人物,用好了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当然仁义君子也并不是皇帝最喜欢的那类臣子。
作为宰相的裴炎显然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别人取而代之是理所当然的,魏玄同作为世家子弟,成为了这个幸运儿。
一是魏玄同的能力手段不差,这人的品行德行也甚好,二么,正好用他来稳住世家大族。
果然好手段,一箭双雕。
这些东西,有些是李重润自己看出来的,有些么,自然是中宗皇帝心情好的时候直接点出来的。
李重润虽然也知道这朝堂上的繁杂,可是真的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弯弯道道,真是长了见识了。
不过他还是觉得自己有了好皇父,所以才会有这种待遇,历朝历代的太子都没有的待遇,哪怕贤明伟大如太宗皇帝,还是将自己一手培养长大的太子给宰了呢。
可是到了自己这里呢?
何其幸福,何其幸运!
尽管自己有个不着调的母后,不过皇父也并没有因为母后之事儿迁怒自己兄妹,这让李重润对于中宗皇帝感激更上了一层楼,对于他来说,生为中宗皇帝的太子,这才是最为幸福之事。
中宗皇帝任用酷吏贤相,大刀阔斧地改革朝政,整肃官吏,让天下政治逐渐清明起来。
至于酷吏们的下场,那还不是一目了然的么?
不对,这不过是李重润自己的单纯想法,中宗皇帝下显然并不是那么浅薄之人,几位酷吏,索元礼等人假死脱身,居于暗处,继续地为大唐尽忠。
而且来俊臣等人后来还搞了一本著作,为华夏大地上第一本厚黑学的著作,他们也是厚黑学的始祖。
这种做法不仅安抚了天下百姓,还让那些人人尽其用,将剩余价值榨取到了最大。
剩余价值这个词汇也是中宗皇帝的教导,越是了解,观察,越是觉得皇父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李重润对于皇帝的崇拜简直比天下百姓还要过分,这让中宗皇帝担忧不已。
作为继承人培养的李重润,显然应该比其他人更加理智才行,可是傻儿子这般地崇拜着自己,他也不得不亲手打破自己完美金身,就是要向儿子证明一件事儿。
作为人,自然是会犯错儿的,即便是圣人也是如此,所以不应该有这种极端的各人崇拜出现。
中宗皇帝的这一番言论一出,不仅没有降低他在太子殿下心目中的地位,反而比之前更加地高了。
这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的结果。
不过显然,有这么一位儿子,中宗皇帝显然是极为欢喜的,对于太子殿下,也从来都是极力培养的。
至于中宗皇帝的种种政策举措,大多数李重润都是赞同的,唯独这女性参加科考一事,在李重润看来,皇父这一招,实在是没有多少的意义。
当然,也许是因为曾经自己母亲的愚蠢影响,李重润对于女性的观感并不是很好!
不过作为姑姑的太平公主立即地就跑出来打脸了,作为皇室中人,作为皇室中有名的才女,太平的名号显然大家都是承认的,
不过作为一名皇室女性,竟然跑去参加了科举,而且还成功地进入了最后的殿试,被中宗皇帝钦点为探花,惹的天下一片哗然。
对于李重润的偏见,中宗皇帝显然也是清楚的,不过他一直引而不发,一直等到了今天,让他亲眼看着姑姑太平是如何一步步走出来的,然后再来说教,实在是有效果的多。
当然,其结果,也好的多的多。
李重润倒也光棍,虽然心中还是有些不以为然,姑姑受的是皇室教育,能有这样的成绩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全天下呢?
这可不一定了吧,即便是贵女们,也并不一定能通过科举,就更甭提贫寒之家的女子了。
不过李重润似乎注定了是要被打脸的,接下来的几年里,不断地就有贵女们去参加科考,而且每个人的成绩都还不差。
中宗皇帝意味深长的表情让太子殿下红了脸颊……
好吧,既然错了,那么就光棍地认了吧,再一再二,不可再三!
李重润的良好教养自然无法让他成为一个无赖的,所以他很光棍儿地在皇父面前认错了。
这并不丢人,不是吗?
自家皇父英明神武的不似人,自己错了其实也没什么的,不是吗?
这般安慰了自己一通之后,果然心情又美好了起来。
不过可惜的是,英明神武的皇父也逃不过李氏家族的咒怨么?
风疾让英明神武的中宗皇帝在睡梦之中仙逝,就像是睡着了一样,一点儿痛苦都没有。
若不是皇帝的身子已经僵硬,已经没了呼吸,李重润觉得自己一定不会相信皇父已经薨世的事实的。
太子殿下仁孝,直接晕了过去,至于其他的几位皇子公主们,自然也是悲伤不已,不过并没有像太子殿下那般伤怀罢了。
太子和大行皇帝的感情非同一般,大家自然也是理解的。
虽然这些年太子殿下已经在朝堂上帮着皇帝处理各种政务了,可是这没有传位诏书,也没有遗诏什么的,总归让人觉得有些别扭。
一点儿也不像是英明神武的中宗皇帝所为。
不过很快地,事实就证明了这位真的英明贤君,皇后杨氏和太平公主俩人联手拿出了皇帝早已写好了的旨意。
这下子,太子李重润的登基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不过依着李重润对于皇父的了解,他的后手肯定不止是这么一点儿,不过现在并不是节外生枝的时候,所以李重润在朝臣们和宗室的拥护下,登上了那个高处不胜寒的位置。
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
第88章 李重润番外2
坐上了那个高不可攀的位置之后,李重润似乎才开始逐渐地认同父亲曾经说过的“这个位置最是任性,也最是任性不得”是几个意思了。
尽管自己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也有中宗皇帝的传位圣旨,可是成为皇帝之后,李重润发现,之前对于父亲忠心不二的臣子们并不一定就是会效忠自己的。
即便他也能理解,可总觉得心里有些别扭不舒服。
唐隆元年,明宗李重润开始了自己的时代,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千古的至理名言,李重润也不例外,他也想要属于自己的人马在朝堂上替自己冲锋陷阵,让他身居局外,居中调动,掌控朝堂。
解决这个问题么,至少是有三五种法子的,比如说开恩科取士,比如说提拔姻亲外戚,比如说联姻。
不过李重润始终记得父亲的教导,做皇帝的,首先自己要堂堂正正了才行,否则你走了小道儿,就会有了缺点,很容易就被人给钻了空子的。
即便是实力不济,可是只要堂堂正正,总有那么一天,能强大起来,让别人臣服的。
当然,这也不能说就不用那些小手段了,不过总要把握好了度才行。
自相矛盾的一番话,不是吗?
可是脑残粉的李重润还是从其中领悟出了很多的道理来,想想皇父是如何利用酷吏清理朝堂的,就能看出来小手段的好处来了。
好吧,皇家人,总是能自圆其说不是吗?所以,李重润,你赢了。
尽管本朝的国教便是佛教,可就是因此,僧尼的数量越发地多了起来,其中鱼龙混杂,这些人不事生产,而且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
于是,明宗陛下敕令不许天下寺院建置庄园,又令勘检所有寺院及其所属僧尼、奴婢、财产之数。
四月,下敕灭佛,规定西京长安只能保留4座寺庙,每寺留僧10人,东京洛阳留2寺,其余节度使的治州共34州留1寺,其他刺史所在州不得留寺。其他寺庙全部摧毁,僧尼皆令还俗,所有废寺铜铸的佛像、钟磬全部销熔铸钱,铁铸的交本州销铸为农具。
到当年八月,“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武宗灭佛的真是数据)
西汉时传入华夏大地的佛教,到了隋唐时期是到了发展的顶峰时期,明宗李重润的抑佛政策让佛教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不过当时的社会上并没有太多的抵触,可见僧尼的势力扩张到了什么地步了。
社会矛盾之下,李重润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反对意见,反而朝野之间一片叫好声!
经过这次灭佛,佛教寺院财产被剥夺,僧尼还俗,寺庙遭废,经籍散佚,佛教宗派因失去繁荣的客观条件,从此也由极盛而走向衰微了。但是大量僧尼还俗,寺庙土地与财富受过朝廷所有,客观上也减轻了百姓们供养僧尼的经济负担。除此之外,其它从西域传来的宗教如祆教、摩尼教和景教等均受到打击。华夏的道教慢慢地有了抬头的趋势,佛教的发展陷入了一片惨淡之中,
抑佛事件的影响力不仅于此,而且唐亡之后,宋朝直接就推崇道教了,压根儿就不搭理佛家了。
明宗皇帝大兴文治,将中宗皇帝设立的修书院和莲花台合并起来,成立了集贤院。
明宗设立了选贤任能的标准,注重士人的“德、能”,而且还特别地强调了,德在前,能在后,必须是有德行之人才能居高位!
明宗皇帝的几位宰相都是天下赫赫威名之人,比如说皇父留下的姚崇,姚崇此人最大的贡献便是对于各种贪腐的治理。
即便是朝野之间一片反对之声,可是李重润坚决地站在了姚崇的身后,支持他整肃吏治,改革弊政,使的朝堂上出现了新的局面,而且通过姚崇新政之后,李重润彻底地掌控了朝堂,将那些因为反对而反对的反对党们给清除出了朝堂。
大唐的开明在明宗时期达到了巅峰,大量的番邦异族人来大唐经商、定居,明宗皇帝似乎对于这种情况早有预料,特意地颁发了两本关于番邦异族之人定居大唐的律法,于其中规定了胡人异族的权力和义务。
对于有极大贡献的异族人,李重润也不吝奖赏,异族人入朝为官的情况并不少见,甚至还出现了封爵的情况,不过这毕竟是少数。不过正是因为这种种的优待,越来越多的胡人异族们想方设法地来到了中土大唐,学习和感受这里的先进和强大。
当然,中宗皇帝时,便有索元礼这样的胡人在朝为官,所以对于异族人为官,朝野之间虽然也有反对之声,可并没有掀起什么大浪潮来。
明宗时期的大唐就是这样地骄傲和自信,唐隆二年,明宗下令恢复了丝绸之路,使的大唐在西域地区的影响力大增。
朝廷对于农事和农人的重视在李重润手里也玩出了不同的花样来,中宗皇帝任命了宇文融为全国的覆田劝农使,下设十道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检查隐瞒的土地和包庇的农户。
然后把检查出来的土地一律没收,同时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对于隐瞒的农户也进行登记。这样下来,一年增加的客户钱就高达几百万之多。
开元五年,明宗皇帝也到了不惑之年,他觉得有必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皇父中宗未竟之业――女性参加科考之事,女性入朝为官之事。
大唐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即便是普通女性也能读书识字,所以他觉得该是时候让女性大放异彩了。
开元五年,明宗皇帝钦点了两位女性入翰林院学习,其中一位尽管是自己的闺女,另一位也是世家闺女,不过还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
主要是因为这位寿安公主是混血儿,其母为胡人,而且她还是个早产儿,这让很多人视之为不祥之人。(明皇李隆基闺女寿安公主为原型,因为早产不得李隆基喜欢,主要是因为古人视早产为不祥之兆)
不过李重润对此嗤之以鼻,反而因为自家闺女早产体弱,所以额外怜惜,除了太子之外,这位公主殿下便是唯一一位长在李重润身边的,也算是他一手教养长大的。
至于太子殿下,对于寿安公主自然也是态度和善至极,儿女家么,肯定不会和自己来抢什么,所以没有威胁,太子自然也乐得卖好。
有了皇帝陛下和太子殿下的双重宠爱照顾,这位寿安公主即便是横着走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
她提出了仿太平姑奶奶的故事,去参加科举,身为女儿控的李重润不仅没有反对,而且还亲自地帮着自家闺女复习功课(这很有作弊嫌疑啊,陛下!),一腔父爱之情尽显。
这些其实都没什么大问题,身为圣人爱女,参加科举玩玩儿,大家其实也不会有意见的。
可是现在,圣人竟然让公主殿下进入了翰林院学习,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公主殿下将来是要入朝为官的,这种事情如何能忍让?
李重润虽然为人平和,甚有气度,可是涉及到了自家儿女时,他还是忍不住地动怒了。
身为皇家公主,寿安公主的品行学识自然是万中无一的,那么这些人反对的是什么?
还不就是怕女性为官的先例一开,他们的机会就少了么?这种自私狭隘的风气绝对是不能容忍的。
李重润罕有地在朝堂上暴怒了一番,惹的朝堂震动,不过即便如此,朝臣们也没有后退。
其实朝臣士子们心中也凄苦啊,这不仅要和同性竞争,日后还要和妹子们竞争,想想都觉得好虐,怎么办?
世家大族虽然也培养女儿,可大部分都是用来联姻扩大自己的影响,现在女儿家竟然也能入朝为官了,数千年的老规矩一朝要改,这些老顽固们如何能接受的了呢?
到了最后,双方都没脾气了,都是寸步不让,李重润脾气也发了,骂人也骂了,苦口婆心地也说教了,可是呢,还是没法让这些老顽固们同意。
这就没法好好儿玩耍了!
没了法子之后,李重润便在莲花台设了擂台,两位入翰林院学习的女性守擂,如果她们能通过十场的各方考核之后,不仅可以入翰林,日后为官各方也不得阻碍。
这种情形在大唐并不新鲜,大家反而当做是个乐子来看了,寿安公主想着自己从小儿就跟着太子哥哥一起学习,现在自然是不能堕了皇家威风,一定要给皇父争口气,当然,也要为天下的女子们争口气。
还好两位身后的大腿比较粗,她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神采飞扬的模样使的她们成为了女性们崇拜的对象。
最后尽管是惨胜,不过各方大儒不要脸地都掺和了进来,还是没有压制住两个小女娃,真是将男人的脸面给丢尽了。
不过胜利了就好,寿安公主双眸闪亮,激动的不能自已,李重润看着自家闺女万丈光芒的模样,一颗爱女之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至于太子李聪么,虽然心中生了极大的危机感,不过在这一刻,也算是兄妹情深,父子俩一起为寿安公主拍起了巴掌。
寿安公主在翰林院学习三年之后,去了礼部,因为她母妃为鸿胪寺,所以语言方面特别有天赋,也为了安抚朝臣们,所以她入了鸿胪寺,去处理外事。
这场女性科举之争总算是迎来了结局。
这之后,陆陆续续地便有了女性入朝为官的情形出现,不过大部分都是在闲散职位上。
尽管是屈才之举,不过李重润觉得自己已经算是满足了,他算是完成了皇父的遗憾,至于其他的,还需要子孙后世的继续努力。
李重润薨世之前,留下了世代不得阻碍束缚女性的遗诏,而且还成为了大唐李氏的家训。
太子李聪继位之后,秉承了明宗皇帝的遗愿,继续地重视女性的培养,甚至在肃宗李聪执政期间,大唐出现了首位女性宰相,虽然执政时间很多,不过一年多就因为各方的弹劾而被罢免。
不过这也说明了很多事情,至少女性的能力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只是毕竟是男权还是占据着优势,所以女性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来,总归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
从唐中宗李显开始,经过明宗李重润,肃宗李素三代人的努力,大唐继续称霸世界,成为当时最为强盛的国家,没有之一……
………………………………
第89章 忠顺番外1
顺承帝番外
忠顺亲王其实是有名字的,不过因为这位就喜欢忠顺俩字儿,自从封了亲王之后,就一直被人称为亲王,至于皇父,一直都叫他老十的,四哥么,也这么叫他。し
所以时间久了之后,就是他自己似乎也不大记得自己叫什么名字了。
不过忠顺真的记得自己有个名字的,从遥远的记忆中,扒拉出来,他随父姓,大靖国国姓,徒,兄弟们这一辈从景字,所以接下来的那个字儿,才是自己的名字。
徒景文?还是徒景武呢?总是逃不过着这俩其中之一的。
不过一点儿也不想四哥的那样好听,皇父赐名,都带着一股子的随意怠慢的味道。徒景文吧,他最后自己圈定了这个名字。
不为别的,就是有感觉,觉得好听啊!
有权有闲就是这么任性!
至于皇父为何对自己这么怠慢么?原因有很多,母妃临过世之前,对自己说的那番话,只怕才是正儿八经的原因吧!
“皇儿,你外祖家是大靖国赫赫有名的武将世家,到现在,你的两位舅父正在西北领兵,你外祖父虽然从兵部尚书的位置上退了下去,可是不管是在朝中还是军中的影响力都不是一时三刻会消散的,所以你日后只怕是与那大位无缘。
除了太子之外,还有皇后所出的嫡子四皇子,甄贵妃所出的三皇子、五皇子,总之那个位置和你无关,等母亲去了之后,在这宫里,你谁也不靠,设法自污,坏了名声,然后抱住了你父皇的大腿,可保我儿一声平安无忧!”
那个时候的徒景文是几岁来着?三岁还是五岁?总之是逃不过着两个年岁的,他到现在深刻地记得那个冬天冷的骇人。
一直一直冷到了人的骨子里。
徒景文虽然年纪小,可是皇家哪里会有孩子呢?所以徒景文牢牢地将母亲的教导之言记在心里,然后默默地等着自己长大。
安静的徒景文果然很快地就被人给遗忘了,就算是母舅家,也不会特意地和自己联络,虽然知道他们谨慎的缘故,可是心中还是忍不住的失望,忍不住地失望!
可惜,哪怕到了自己大婚开府之后,母舅家和自己的关系一直都是淡淡的,徒景文说不伤心那自然是不可能的,不过那个时候的他,已然是个混不吝的人物,母舅与自己划清界限,其实也对啦,省的自己带坏了几位表兄表弟们。
不过徒景文觉得自己在宫里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温暖,在确认了自己没有威胁之后,他是唯一一个可以肆无忌惮地享受皇父宠爱的孩子。
即便是太子殿下,也无法做到像自己这般随心所欲。
这就是无欲则刚的好处啊!
徒景文也不傻,觉察到了其中的好处之后,他越发地不注重自己的形象了,当然,整个人也愈发地让很多人看不上眼了。
至于母家,恨不得没有他这么个皇家的外甥,至少不会让人看了心烦,也不会时时刻刻地提醒母家,他们牺牲了女儿,还没得个好靠山。
这可真是讽刺!
这是徒景文自己听母家之人亲口所说,他记得当时自己浑身觉得发冷。
面上玩世不恭的忠顺亲王,自此是真的开始不对别人,不对亲情有什么期望了。
他变的冷漠起来,总觉得这天下哪里都是虚伪无比,哪里都是一样的让人无依无靠。
忠顺的日子过的肆意张扬,有些是他真的喜欢如此,还有很多么,自然是有些人给自己泼的脏水罢了。
徒景文从不去反驳,即便是皇帝的责问,这位也是笑嘻嘻地糊弄过去,从不为自己辩解一二。
皇帝对于徒景文的态度也颇让人玩味,不过到底是自己的孩子,还是有那么几分真心的,这也是徒景文和皇父感情好的另一个原因。
感情是相互的,不是吗?
“横海铁网山”之变之后,太子自杀,皇上似乎是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所以整个人为人处世都有了极大的变化。
忠顺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唯一一个可以感觉到皇父变了的,不过他确信,自己是感受最深的一位。
皇父变了,没了以前的那种强撑着的霸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