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之国士无双-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定了日子,于是就在这一天先告祭天地,跳跳大神,于南郊即位,群臣连呼三声万岁,然后去往太庙,拜祭朱家的先祖,将朱太公和朱大娘全都追封为皇帝皇后,而后告祭江山社稷河川,这就算是得到了天地神明、文武百官、全国百姓的认可,成为一名合法的、正式的皇帝了!
皇帝的正殿命名为奉天殿,皇帝诏书的开头也是规定为奉天承运,不像原来元代皇帝的白话诏书的开头是:“长生天气万里,大福荫护助里”,翻译过来就是“上天眷命”,朱元璋改作“奉天承运”,口气就前辈顺奉的多了,表示他的一切行动都是奉天命而行的,他的皇朝是承上帝之运的,一方面会受到皇天保佑,一方面其他人也不敢反抗,否则就是逆天!
这个时候,李善长对刘基还是挺推崇的,说实话,朱元璋不咋待见刘基,或许你真有本事吧,可你也来迟了,我这里也不缺你这一号,但是李善长力挺刘基,就拿这次登基为帝的事情来说,李善长把为朱元璋进现国策这么重要、这么露脸的重任都是交给了刘基去完成。
首先是经济方面,连年混战,中原大地饿殍遍地,百姓苦不堪言,兵灾连绵,劳动力短缺,土地荒芜,朱元璋颁布了屯田令,所以自己这边还算是比较好的,但是还是很不够,刘基把第一个落脚点就放在了三农问题上,继续的鼓励生产,鼓励耕种,贯彻屯田,要把这一条立为基本国策,这是很对朱元璋口味的,朱元璋出身贫寒,是代表着劳苦大众的最根本利益的,所以关注农民兄弟的处境,总是没错的,朱元璋也是第一次看刘基原来也挺顺眼。
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是照办了元朝的各项机构,中央设立中书省,左右丞相,来主管国家大事,下设六部,各司其职,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当时最先进的政治思想也就是这样了。
作为文人儒生,刘基着重的强调了一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由来已久了,唐朝时候就已设立,但是在明朝被彻底的发扬光大,刘基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扩招,举个例子,唐朝那会儿考一次试,基本也就录取个几十个人,到了朱元璋这里就不行了,朱元璋是很重视人才的,一定要给贫寒子弟更多的机会,教育要平等,晋升的机会也要平等,所以要录取更多的人,给更多有才华的人报效国家的机会,扩充国家的人才储备,建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与此同时,还要给读书人各种优厚的待遇,只要你读书,只要你通过考试,什么秀才、举人、进士乱七八糟都有相应的福利。
对于这个事情,刘基其实是不同意的,录取的多了也不好,一方面,机会多了,走这条路的人也就多了,但是中国毕竟是个农业大国,都去读书了,谁来种地?另一方面,朝廷就这么大,你弄这么多人考过来,迟早是要出事情的,要么冗官冗员,增加国库开支,要么就会导致就业问题,搞不好就要社会动乱。
但是这个事情是李善长专门交代过的,你就这么说,朱元璋肯定喜欢,我肯定比你了解朱元璋,刘基没办法,照着说了,朱元璋也确实重视起刘基来了,可后来刘基倒霉的时候,也恰恰是因为这个事儿。
最后,刘基又提出了一点,终于搞出事情来了,刘基说白了,就是个耿直的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总觉得道理都在圣贤书里,其实对行情压根不了解多少。刘基同志读了很多书,综合古往今来的历史,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宗教干预政治!
就拿风起云涌的元末这段时间来说吧,潜龙教、白莲教、弥勒教、明教层出不穷,而且有着极强的号召力,搞不好就是要动摇国本的,所以建议皇帝禁止发展一切邪教异端,以此来根除祸患,防患于未然。
先说好,前面读的那几条都是李善长交代好的,唯独这一条,是刘基自己发挥的,刘基很自负啊,怎么可能完全生活在李善长的阴影下,哥也是有想法的,哥要表达意见!
李善长当时就懵了……
大兄弟,你咋不按套路出牌啊?你是真傻还是假啥?皇帝陛下是明教出身你他吗的知道吗?闲王殿下是潜龙教末代教主你他吗的知道吗?闲王府住着多少潜龙教教众你知道吗?贤王后和淑王妃的老爹都是潜龙教的堂主你知道吗?皇帝陛下取国号为明多少就有点怀念明教的意思你知道吗?你咋是个愣头青?咋啥都敢说?
朱元璋毕竟是皇帝,宰相肚里都能撑船,皇帝的肚子里就能装得下整个宇宙,何况刘基这区区几句冒犯,而且冷静下来的朱元璋不得不承认,刘基说的是对的,宗教这玩意儿真是不能任其发展,事实摆在眼前,没有明王,没有彭和尚,没有这些宗教,义军能这么蜂拥而起,元朝政府能这么快被搞成这样?
取缔吧,但是总得有个人来背黑锅,很不幸,刘基大兄弟,这个锅,甩给你了!这个仇,很多人都记下了,以至于后来朱元璋诛杀功臣的时候,很多人王闲都帮了一把,但是到了刘基这儿,对不起大兄弟,无能为力,家里老婆交代过,你爱死不死!
。。。
………………………………
第一百五十五章 北伐前的准备
朱元璋称帝,接受文武百官的称颂奉贺后,紧接着就立马氏为贤皇后,吴霜儿为淑皇妃,世子朱标为皇太子,封王闲为一字平肩王,王号为闲,封地徽州,封地内享有完全的自治权,不需要上缴任何赋税,更不需要出任何徭役,完全是一个脱离管制的**的王了。封李善长为宣国公,领中书省左丞相一职,为文臣之首,封汤和为信国公,领中书省右丞相一职,统摄军务,封徐达为魏国公,领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为武将之首,封冯国用为郢国公,领平章政事一职,封刘基为诚意伯,领参知政事一职,封宋濂为文史公,领太子太傅一职。
武将方面,封常遇春为鄂国公,胡大海为越国公,吴京为颖国公,冯胜为定国公,花云为茂国公,姚盛为宁国公,周德兴为江夏候,耿炳文为长兴候,傅友德为公义候。
朱元璋的三个义子,封朱文正为靖江王,封地濠州,封李文忠为岐阳王,封地镇江,封沐英为黔宁王,封地云南。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还是很仁慈的,很大方的,只要是有功劳的都大大的有赏赐,加官进爵,封王封侯,除此之外,和朱元璋沾亲带故的,不管死的活的,全部都封王,活的叫封,死的叫追封,一时间,举国上下欢欣鼓舞,新朝廷每天都是充满了朝气蓬勃的气象,与江北的刀兵连绵完全不同了。
当然为朱元璋支撑起这个庞大帝国的绝不仅仅是上面提到的这些人,还有很多也是一直追随着朱元璋,而且建立了一定的功业,在朱元璋的新朝廷担任要职,像汪广洋、叶琛、章溢等等,只不过略而不计罢了。
该封的都封了,该赏的都赏了,各自欢天喜地的领受了赏赐,回过头来还是各司其职,新的朝廷建立起来了,新的国家建立起来了,讨伐江北的蒙元政府,一统天下,就成了头等大事。
李善长又去找刘基了,一进门就抱住了刘基的肩膀:“大兄弟啊,你那天到底是怎么搞的?谁让你自己发挥什么禁止邪教异端之类的话了?你读这么多书,好不容易成个人才,你怎么能这么作践自己呢?”
刘基一脸茫然,不以为意的说道:“我看你给我的草稿上少了这一条,所以就给加上了啊,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啊,事实证明陛下也是采纳了我的意见啊,你看,法令都颁布下来了。”
“大兄弟,你摊上事儿了,你摊上大事儿了,以后自己注意着点儿吧,再给你一个立功的机会,陛下马上就要发兵讨伐蒙元了,你快点草拟一个讨逆檄文出来,写的文采斐然点儿,感情激昂点儿,多在陛下那里落点表现吧,以后你就知道我的良苦用心了,大兄弟,官不是你这么做的,该收敛的时候就收敛这点儿吧。”李善长嘱咐提点一声,转头走了。
刘基莫名其妙的目送李善长离开,点了一盒檀香,泡上一杯清茶,开始了文思泉涌的檄文创作: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
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鸠兄,至于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仪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
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乃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
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为名,乃得兵权。及妖人已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丐,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这篇讨逆檄文,堪称是儒生系统的经典之作了,代表了几千年来儒家的正统思想。这篇文字的中心思想用两点:第一是民族革命,特别强调了夷夏的区别,特别强调中国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治理。过去不幸被外族侵入,冠履倒置,现在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了。这两句响亮动听的口号,比之以前红巾军所鼓吹的恢复赵宋政权可不知道高出了多少档次,已经从狭隘的恢复一个已经被遗忘了的皇家,进而为广泛的恢复民族**,进步何止千里万里!
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自然更能够普遍的获得全民的拥护和支持,尤其是打动了儒生士大夫的心。
第二是复兴道统,也就是恢复旧有的文化思想系统,檄文中所指出的“礼义者御世之大防”,也就是说“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朝廷者天下之根本”是纲是纪,这一套正是儒家的中心思想,也就是多少年来维持统治的金科玉律,大到治国,小到修身,从政治到生活,都是套在这一个模子里面的。
蒙古人入驻中原,一开始明君贤臣,还能够纲维天下,到了中期,这个模子就已经被破坏了,一通瞎搞,弄得乱七八糟,现在朱元璋要北伐,目的就在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重建这个模子,恢复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这一方面也比弥勒教、明教所宣传的弥勒佛降生和明王出世的空幻的理想世界要高明的多,已经成为了更切实际的具体的文化生活习惯的正常化,能够广泛的获得那些在动荡的社会中吃苦受累的劳苦大众的支持和拥护,更能吸引儒生士大夫的深切同情。
刘基骂人也是有一手啊,骂元朝,说他破坏了传统文化,政治贪污腐化,营私暴虐,是个坏透了的政府,上天已经遗弃了他。骂扩廓帖木儿,说他不辨忠奸,为虎作伥,逆天行事,终究难逃失败的厄运。
最后,为了缓和蒙古、色目人的反抗心理,声明只要他们知礼义,加入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系,也就是承认我的新国家,那就能把你当做我的人民同样看待,不会搞种族歧视的。
刘基到底还是读了圣贤书的,到底还是有几分本事的,至少写个文章还是手到擒来的,字字句句都是圣贤之理,都在彰显正义,都在鼓舞人心,都在维护统治。
这样的文章,朱元璋看了能不喜欢么?你说朱元璋一个乞丐贫农看不懂?分不出好坏?那就大错特错了,朱元璋小的时候是穷,是没机会读书,可是自从他参了军,起了义,就已经意识到了用文化来武装自己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再看书明理,朱元璋的老师是谁?宋濂!这是何等的眼光?宋濂教出来的学生能差了?宋濂对朱元璋满不满意我们或许不知道,但是朱元璋对宋濂肯定是非常满意的,要不然也不会封他为太子太傅,继续去教朱标读书了。
这篇讨逆檄文,又给了刘基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或多或少的又为他消弭了一些祸患,可以说,李善长对刘基,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讨逆檄文写好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也是随时可以出征,开始北伐大业吧!和扩廓帖木儿的血杀军团一较高下,彻底的推翻蒙元政府,收复江北,统一全国,在此一举!
。。。
………………………………
第一百五十六章 诗意的栖居
讨逆檄文一经上报朱元璋便被发往全国各地布告粘贴,在民众中引起了极为强烈的反响,一方面是蒙元政府的极度愤怒与恐慌,一方面是有才之士的蜂拥而至,无数才子兵家都来到国都应天参加各种选拔考试,为这个新朝廷效力,一时间民声沸腾,热闹非凡。
而在这段准备北伐的时间里,与外界的喧嚣不同,王闲则是在平静与悠闲中度过。
朱元璋不准备让与他关系亲近的人参政议政的打算是很明显的,开国大典上分封了四个王,正是王闲和朱元璋的三个义子,朱文正的情况算是最好的,不用搬家,还做原来的事情,领十五万军队镇守濠州,而濠州也正好作为朱文正的封地。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朱文正的军事才华还没有被挖掘殆尽,换句话说,朱文正还有利用价值,明朝是历史上少有的自南向北统一全国,以前收拾陈友谅,统一南方的时候,濠州是大后方,现在该北伐了,濠州作为朱元璋势力在江北唯一的根据地,一下子就成了最前线,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朱文正的悲剧也由此开始,朱元璋做出了一个决定,让徐达、常遇春和朱文正领兵北伐,姚盛负责粮草接济,这里的接济,不是指筹备,而是运输和调配,粮草在江南早已被筹措好,姚盛负责将筹措好的粮草运输到战争前线。
朱元璋麾下最强之盾是一个双核体系,现在这个完美的双核体系被朱元璋自己亲手打破了,很大程度上是局势使然,现在的大后方――江南已经完全的没有后顾之忧了,朱元璋不需要最强之盾,他需要的是锋锐的长矛。
可朱文正是一块天生的盾牌,那么就用你的盾牌去砸碎敌人的身体,去撞开敌人的城门吧,或者,也撞碎你自己的身体。姚盛的才华被掩映在朱文正的光辉之下,朱元璋并不认为姚盛具有和朱文正同样的军事天才,所以他没有被派到前线,也因此躲过一劫。
锦衣卫统领换成了吴桢,朱元璋封其为海国公,副统领吴良是吴桢的弟弟,这两人在锦衣卫成立之初就是作为李文忠的得力助手存在,现在接手锦衣卫,轻车熟路,倒不是李文忠做的不好,仅仅是因为朱元璋不希望继续由他来做,去你的封地镇江享福去吧,不要再参与政事了,朕手下的能人很多,就不需要你继续效力了。
军械司首领沐英同样面临被卸职的命运,军械司的一整套流程已经很成熟了,自成体系,自动运转,所以也就不需要沐英了,卸职还不够,你掌握着核心科技,最好走远一点,免得泄露机密可就不好了,依朕看,云南是个不错的地方,世世代代都做云南王吧,永远别回来了。
王闲真的成闲王了,连军医统领的职位也是被解除了,王闲在任时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的军医,这些人足以满足帝**队的需求,而且他们更加听话,更加好用,更加像一台机器,军队里没那么多疑难杂症,治得了就治,治不了大不了就是个死,医术太高其实也没什么用。
朱元璋已经为王闲在徽州建造了规模庞大、极度奢华的闲王府和神兵府,这是他对王闲的报答,也是给王闲的交代,舒舒服服的住着去吧,国家大事什么的,你就别管了,让朕自己来,其实朕现在一点儿也不比你差了。
王闲看透了这一点,心里很高兴,这正是他想要看到的局面,做个闲云野鹤,远离朝政,也挺好,朱文正临出征前的那天晚上,特意约了李文忠和沐英到神兵府痛饮了一番,神兵府里有她们尊敬的七哥,还有教他们本事的师傅,真的是舍不得啊,可是有什么办法呢,皇命难违。
送走了朱文正,送走了李文忠,送走了沐英,王闲最后一个上路,朱元璋亲自来送:“七哥,这么些年,南征北讨,辛苦你了,徽州是个好地方,你去那养老吧,治理国家的事儿,交给我来,耿炳文的十万大军就驻扎在徽州,为你保境安民,你就放心的住着吧。”
原来王闲毕竟不是完全的**自治,起码朱元璋没有给他耿炳文麾下那十万大军的兵符,调动军队的权力还是牢牢的攥在朱元璋自己手里,每一个人都是一双眼睛,每一个人都是一把尖刀利刃。
王闲离开应天,来到徽州,搬进了富丽堂皇的闲王府,当地守将耿炳文并没有前来叙旧,朱元璋有手谕,耿炳文不得与王闲往来,倒是徽州城的百姓排的熙熙攘攘,来迎接他们的王,迎接他们的药王菩萨,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因为他们知道,王闲是个善人,是个能人,最重要的,他是个好人。
安心的在闲王府住了下来,时不时的上街、看戏,与民同乐,在闹市区开了一家医馆,逢每月的前三天,带上小卓玛,开门义诊,来看病的老百姓络绎不绝,都早早的等着,遵守纪律排好队,无论是有钱人,还是贫寒者,一视同仁,任谁也不敢破坏规矩。
义诊完了,就实例教学,给卓玛讲授行医治病的关键之处,每每让卓玛大有斩获,进步飞快。
老百姓见闲王见得多了,也就不惧怕了,唯独觉得亲切,正逢着秋收,没人通知,老百姓自己个儿把要交的赋税足额足量的运来了,王闲也不检查,封库,都留着,万一那一年年成不好了,还能赈灾,派王家军的兄弟雇佣民工,挨家挨户的调查,有生活条件确实不好的,登记造册,免除赋税,按月领取低保,决不让一个人冻着饿着。
徽州是不需要向国家上缴赋税,也不用出徭役的,这是朱元璋与王闲的约定。
日子久了,有当地的文人雅士、落魄举子,大着胆子到王闲府上讨一碗茶,喝一杯酒,下一盘棋,都是欣然接受,促膝长谈,各得其乐。
日子久了,有当地的名医大夫,大着胆子到王闲府上学艺解惑,商讨医术,也是来者不拒,知无不言,最后,干脆几十个当地有名的大夫组队跪在王府门前,希望王闲能开班授课,传授医术,让大家都能来进修,学好了医术,为老百姓解除苦难。
王闲答应了,在城东空地上,建起一所医学院,每十天开课一次,但凡在王府登记造册过的大夫都可以免费来听课,几乎是场场爆满,从来就没有人缺课,下了课还拉着袖子不让走,讨论的不止不休,一直到卓玛护在王闲身前:“你们这些臭老头有完没完?没看七哥都累了么?自己回去好好想想,今天讲的都够你们消化一段时间的了,还想听的,下次再来吧。”这才笑呵呵一脸歉意的朝着王闲鞠躬,依依不舍的离开。
再怎么说,徽州也是偌大一个城池,总需要些官吏设置,总免不了一些民事纠纷,没问题,曹四、李四率领着各自手下的王家军兄弟轻轻松松就组建起一个衙门,秉公断案,保证老百姓满意,政治清平,人人称颂。
虽然不出徭役了,可也有自愿参军的,都在王闲这里报个名,集体送到前线去,无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