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极品皇叔-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武坊门为玉衡(廉贞星),享殿是开阳(武曲星),宝鼎为摇光(破军星)。

    但事实上,北斗七星其实为北斗九星,因为自从末法时代,也就是说16世纪以后,北斗九星逐渐变成了“七显二隐”,俗称北斗七星。

    隐去的那两颗星称为辅星和弼星,叫做洞明星和隐元星。

    据《史记天官书》说:的星命人,因为朱常洛这个名字刚好就是万历皇帝长子的姓名,有恰逢“双九”之日,现在就让他怎样魂明空灵?

    回忆继续:九月的北京,在十三陵的山上,下边就是一个大水库,朱常洛穿着休闲装,在有些清冷的定陵里面转悠,由于时间还早,定陵里面基本没有人,当朱常洛来到御河桥的时候,抬头一看,发现远处的享殿屋顶上上竟然有两名宫装女子在跳舞,看着她们那紧身婀娜,华丽丝绸的身段,朱常洛觉得自己是不是产生幻觉了?

    赶紧揉了揉眼睛,发现不是幻觉。

    但是,朱常洛没有意识到的是,自己现在已经失去了意识,因为跳舞的那两名宫装女子,施展的是雪域密宗空灵术,作用就是让看到舞蹈的人心灵宁静,神魂空灵。

    对于一个二十一世纪,从小坚信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朱常洛来说,他的灵魂其实是很弱小的,估计一个随便的催眠就能搞定,更不要说佛宗的秘典――空灵术了。

    五分钟后,突然,定陵里面起舞了,当时,定陵边上的售票员也没有注意,因为十三陵秋日的晨雾,那是很普遍,况且,北京的雾霾也是地球人都知道的,起雾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只是在雾气中,两名宫装女子已经飘到了朱常洛的面前,三分钟后,朱常洛的肉身开始自燃了,因为燃烧**,要为灵魂的空灵提供能量,。

    两分钟后,肉身化作一层薄薄的灰色粉末,零落在御河桥上,而白雾的上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孔洞。

    而灰色的粉末上面,开始出现了丝丝玄黄色的丝线,最终,这些丝线在孔洞前面汇聚成一个人的形象,仔细一看,就是一个缩小版的朱常洛。

    这个时候,朱常洛已经苏醒了过来,他眼睁睁地看见自己被一股怪力吸进了黑洞。

    也许是一瞬间,也许是几百年,当灵魂般的身体在黑洞里面承受这东拽西拉撕扯力,自己也快要奄奄一息的时候,忽然,一股从下方传来的吸力让朱常洛脱离了这个黑洞,就在朱常洛逃出黑洞,匆匆向吸力的方向抛射的时候,发现自己竟然是朝一个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奔去。

    当灵魂被吸进一个人的体内后,朱常洛发现,这灵魂居住的地方竟然是印堂穴后面,百会穴下面的上丹田里。

    而就在丹田的角落里,他发现还有一个小孩蜷缩这身体,奄奄一息。

    于是朱常洛就朝着这个小孩走去,当他自己快要接近这个小孩的时候,突然,小孩猛地起来,朝他的身体附来。

    朱常洛一下子惊呆了,随即,他感受到一股灵魂的力量的滋润了他的魂体,而小男孩也消失了。

    不过随即也给他传来了一股信息,原来这个小孩也叫朱常洛,是万历皇帝的长子,现年十岁,居住在慈庆宫,虽然自己的亲娘是被后宫众娘娘所鄙视的,但自己现在是皇长子,而且,深居慈宁宫的皇奶奶李太后对自己也很喜欢,有着万历第一子的称号。

    来自后世的朱常洛明白,将来皇帝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虽然自己的便宜父亲现在也不理朝政,但凭着这大明皇二代的身份,自己也要纵横捭阖,执掌天下,什么秦淮八艳,建州女真,还有所谓的拉丁美洲殖民地,海上马车夫的之类的,统统在我的脚下匍匐,因为我是明皇二代,我不坑爹啊!

    (本章完)
………………………………

第三十八章 山野老道归附

    朱常浩看到此人后,就没有上前,因为这位道人正在做早课看着山顶上,凛冽寒风中,道人单薄的衣衫,在风中左右摇摆,飘飘欲仙,一种仙风道骨之气油然而生,不说别的,就说这卖相,就让朱常浩觉得,此人应该有大才。

    半个时辰后,朱常浩也就在寒风中等了半个时辰,刘正都已经有些不耐烦了,但朱常浩还是用眼色制住他的暴躁。

    早课结束了,这位道士深深地吐了一口气,然后就看向了朱常浩一行。其实,这位道士在朱常浩还没有上山的时候,就已经对其做过了解,现在,只不过为了装逼,故作吃惊。

    “三冬寒月,锦衣怒马,身边皆是魁梧壮汉之士,可以肯定是是非富即贵之人”,道士心里暗暗评估道。但为了自己显得超凡脱俗,这道士表情很平淡的说道,“无量天尊,老道俗名曹士珩,道号俞俞子见过诸位!”

    朱常浩一见,道士说话了,那自己也应该回言啊,说道“我乃一俗家居士,见过道长。”

    “无妨无妨,老道看你,器宇轩昂,面呈龙虎交泰之象,有帝王之气,将来贵不可言!”

    朱常浩明白,这老道这样说,也只不过是一种“搭叉子”的行为,就是开始对话的时候;道士故意点出施主的脚跟,让施主有一种信服的感觉。

    既然曹士珩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那朱常浩如果不出声,岂不是被对方看低了。

    朱常浩说道,“道长谬赞了,我就是一浪荡公子,哪里有什么帝王之气啊,不过,看道长确实不错,在道家这一行中,算得上得道之人啊。不过道长不介意,我倒想到道长的道观里面讨一杯香茗喝。”

    “既然公子想到老道的道观里面去,那老道肯定倒履相迎。请!”曹士珩说着,就摆出了一个邀请的姿势。

    朱常浩二话没说,在刘正的陪同下,和曹士珩并排同行。

    一路上,曹士珩用徽州人的语音,向朱常浩介绍着君山的一草一木,还有一些历史传说典故,特别地理位置的定位,还有此山方圆五百里周围风土人情,峡谷山隘的介绍,让朱常浩明白,这个道士真是有心人啊。

    进了道观以后,朱常浩发现,这曹士珩所修行的地方,确实不错,正殿里面的三清塑像很是有神,整个道观给人不一种超凡脱俗,清新雅丽的感觉。

    而且,禅房里面也很温暖,朱常浩在刘正的陪同下,进了天字一号禅房,这是曹士珩的禅房。

    进去后,香茗当然是要上的,朱常浩也不怕茶里有毒,而是端起来轻轻地吸了两口,一股特有的茶香从味觉,咽喉,一直肺部,沁人心脾,不禁轻呼道,“好茶啊!”

    “好茶吗?如果王爷喜欢,老道过会给王爷包一包,王爷平时饮用,想必是极好的!”

    “哦,道长怎样看出我是王爷的,那前边道长所说的‘器宇轩昂,面呈龙虎交泰之象,有帝王之气,将来贵不可言’定不是道长看相看出来的唠?”

    “王爷,这个真的是看相看出来的,不过,老道近期也听闻,汉中瑞王爷要去

    (本章未完,请翻页)洛阳看他的三哥——福王爷,近日,山底下明显就有一队人马,而且旗号是大明瑞王,然后在结合瑞王爷的年龄,还有寒冬季节里,上山的人,那答案不言而喻,就是瑞王爷了。”

    “哈哈哈,道长真是一位妙人啊,本王喜欢。这次本王和道长结缘,不知道道长可否指点一下本王,这次本王的河洛之行怎么样?还有,大明的社稷可好?”

    “王爷,您的河洛之行,老道通过六壬神算,已经心里有底了,这次到洛阳,您是有惊无险,心想事成。但对于大明的社稷,我们《道藏》里面地理篇有一段话,老道看的是心惊胆战:

    三国时代(魏文帝黄初元年至陈留王咸熙元年;西元220……264年)旱霜连年三国时代不但气候非常寒冷;而且旱灾也相当严重;

    酷寒的记载:三国志魏志文帝本纪:黄初六年(西元225年)冬十月;帝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不江;乃还。又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赤乌四年(西元241年)一月襄阳大雪;平地雪深三尺;鸟兽死者大半”

    曹士珩说道这里,朱常浩民明白,这历史的一些轨迹,想不到一千多年后;又重逢了。

    这让人觉得,中国王朝里面,好多的改朝换代是不是以冰河时期为契机的,小冰河的到来,带给王朝的是饥饿,灾荒,那肯定为了活下去,人们必须寻求机会,但王朝一到这个时候,好多弊端都已经是积重难返,机会也没有了,所以,眼看着百姓们席卷而起,将其灭亡!

    由以上可知,三国时代冬季长江;淮河和汉水曾结冰。正是小冰期气候的徵兆;由当时长江;淮河及汉水曾结冰的纪录;知道三国时代气候和东汉时代相差不远;年均温也差不多;比现在低个摄氏05~10度左右。

    聊天在继续,朱常浩说道,“那道长,既然你说的是寒冷,可今岁过来,大明四境还是很暖和的啊?”

    “王爷,这寒冷的时候,极冷,但热的时候,那就是干旱啊,《道藏》上就有大旱的记载: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嘉禾五年(西元236年);十月起不雨。至次夏;接频年枯旱;亢阳之应也。

    吴凤二年(西元255年);大旱竟年。晋书五行志曰:「魏明帝太和二年(西元231年)五月;大旱。

    魏明帝太和五年(西元234年)三月记:自去冬十月至此月皆不雨。高贵乡公甘露三年(西元258年),夏旱,三国志魏志毛玠传锺繇诘玠曰:亢旱以来积三十年……”

    曹士珩说了这么多,虽然有些咬文嚼字,但朱常浩意识到,三国时代短短四十馀年抗和竟达三十年之久;是相当严重的旱灾

    曹士珩又说道,“晋代(晋武帝秦始元年……晋恭帝元熙二年;西元256年……西元420年)再东晋和西晋的一百五十馀年中;也是旱霜连年;其中夏霜夏雪的年数竟达六次;春秋霜年数竟达十多次,冬季大雪奇寒的年数也有二十六次之多,而没有冬无雪和夏燠(旱)的记载;而从晋成帝咸

    (本章未完,请翻页)康二年(西元336年)迄东晋亡(西元420年)的八十馀年间;也没有雨灾的纪录;而旱灾的次数却有三十多次;只中国历史上旱灾最严重的一个时期。

    这些《道藏》里面的记录,多是太平道流传下来的。但朱常浩明白,大旱的记载:晋代的旱灾次数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不是最多的;但却是最严重的。

    晋书五行志曾记载自晋太康二年(西元281年)到惠帝时的十年间;每年都有旱灾的发生;其他的大旱还有:晋惠帝元康七年(西元297年)七月;秦雍二州大旱;关中饥;米斛万钱。

    惠帝永宁元年(西元301年),自夏及秋;并州大旱。离石大饥。

    人民流移日散;十不有二。惠帝时;天下连年乾旱寒冷;饥荒频频;百姓很多都饿死了;惠帝曰:百姓何不吃糜。

    天灾不断;加上皇帝的昏庸,让国计民生更加恶化;最後终於招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中原的汉人大量迁徙到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中原沦陷於五胡长达一百数十年。

    晋代的旱灾次数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不是最多的;但却是最严重的;晋书五行志曾记载自晋太康二年(西元281年)到惠帝时的十年间;每年都有旱灾的发生;其他的大旱还有:晋惠帝元康七年(西元297年)七月;秦雍二州大旱;关中饥;米斛万钱。惠帝永宁元年(西元301年);自夏及秋;并州大旱。离石大饥。人民流移日散;十不有二。惠帝时;天下连年乾旱寒冷;饥荒频频;百姓很多都饿死了;惠帝曰:百姓何不吃糜?

    天灾不断;加上皇帝的昏庸;让国计民生更加恶化;最後终於招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中原的汉人大量迁徙到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中原沦陷於五胡长达一百数十年

    朱常浩想什么,无人知道,不过,曹士珩接下来的话,却让朱常浩大吃一惊,“王爷,当时的天象纪录,和大明朝现在的基本一致。

    《道藏》上也说,“南北朝至隋初的气候纪录——包括下雪奇寒;夏霜夏雪;冬无雪无冰;大旱等的记载极多;其中夏霜夏雪的年数达十五次之多;春秋霜年数也有二十多次〔冬无雪无冰的年数只有两次〕;大旱年数也有七十五次。

    所以南北朝和晋一样;都是属於旱霜连年的气候;而夏霜夏雪;冬春下雪及大寒。

    而大明从天启五年以来,下雪奇寒;夏霜夏雪;冬无雪无冰;干旱频发,希望陛下要早做准备,况且,北边和还不安稳,大明千万不要重蹈晋朝的覆辙啊!”

    朱常浩听完这些话,大声赞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道长高义啊,不知道道长接下来可否帮小王匡复大明社稷呢?”

    曹士珩微微思考了一下,说道,“老道一山野之人,蒙王爷高看,在此说一句,固所愿也,不敢辞耳!”

    “感谢道长辅助,本王一定不会辜负道长高义的!”,朱常浩这时也一把抓住曹士珩的手,激动的说道。只是那衣一副基情满满,下贱的样子,让刘正觉得,瑞王爷也是个奇葩啊!

    (本章完)
………………………………

第三十九章 洛阳啊,洛阳

    老君山上,朱常浩顺利地将曹士珩请下山来,加入到自己的访亲探友大军中,其实是曹士珩想获得瑞王支持的结果。

    下山后,朱常浩在军帐中对曹士珩进行接风,并让女眷相陪。席间,曹士珩见到布木布泰之后,大惊失色,然后,又感到有些可惜,接着,在袖子里又暗自掐手指推算,最后还是摇了摇头。

    朱常浩将这一幕看在眼里,打算宴席结束后,问一问这老道到底算到了什么。

    席间大家还是非常融洽的,特别是曹士珩的幽默风趣,博学多才,也让大家见识到了他的才华。

    冬日的宴席,惊人地花了朱常浩近一个时辰,眼看着大家吃的也差不多了,女眷们也有些困了,告退后就休息去了。

    不过曹士珩留了下来,朱常浩也没有矫情,他笑着问道,“俞俞子道长,孤王在席上看见你瞅着布木布泰又掐又算的,是不是有什么收获啊?”

    “回王爷,说收获不敢当,不过,老道看到此女的面向,有些事情还可以说道说道的。”

    “哦,那你给本王说说,你都看出什么来了?”

    “王爷,说出来你也许不敢信,不过,老道说出的这些话,就是东汉时期的张天师他都不会否决的!”

    “那你就说说吧!”

    “是,王爷,那位名叫布木布泰的姑娘,明显就是一位番邦女子,如果老道所猜测不错,她应该是科尔沁草原。

    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此女有帝王之气,不过,气脉上属于凤栖龙巢,虽然有君临天下之威,可惜,一生命途坎坷,早年丧夫,中年失子,晚年携幼,但命息悠长,皇气最终也会扶正。

    可惜老道推算命脉的时候,发现她天机却被人在近期给隔断,而隔断之人,老道是怎样都算不出来。唉,老道估计,隔断之人是不是天外来客呢?可一想,也不对,近期只有王爷您给把此女弄到身边的,难道王爷是天外来客,好可笑啊!”

    朱常浩细心地听完曹士珩的推算,心里有些惶恐不已,嘴里暗骂道,“娘的,你这牛鼻子还是有两把刷子啊,可不是吗,在布木布泰三十岁的时候,那年皇太极五十二岁,猝死在后宫。这难道不是早年丧夫吗。

    布木布泰五十七岁的时候,二十三四岁的福临(顺治)死在了养心殿,野史上说是在五台山出家当和尚去了,不过,出家,遁入空门,和丧子基本上没有两样。

    晚年携幼,更好解释,后来布木布泰不就成了孝庄皇太后了,也就是康熙康麻子的祖母了,果然,在这位祖母的辅佐下,康麻子总算总算完成了大清的统一,当上了名至如归的皇帝,不就是龙气归位了吗?

    对于后面所谓的天外来客,其实算的没错,朱常浩自己的灵魂本来就是来自于二十一世纪,根本不属于这个时空,不是天外来客是什么呢?”

    朱常浩今天对这所谓的道术算是有些见解了,虽然不全信,但是华夏这些神秘的学术,朱常浩觉得,应该还是将其发扬光

    (本章未完,请翻页)大,在华夏好多的历史上,许多推进文明进程的东西都是道家创造的,如火药来自于炼丹术,指南针来自于看风水,造纸术来自于画符咒,雕版印刷术最早是刻印经文的。

    而神秘的术数,推算,秘术,应该是更上一层的,到二十一世纪都不能完全解释的科学。

    想到这些,朱常浩笑着对曹士珩说道,“道长说的有理,不管是什么,本王都是相信道长的,而且,本王决定,回到汉中后,会为道长建一座道家书院,而太平道的发源地就在汉中,第一代天师张鲁就在汉中弘扬道场的,相信在祖师的发源地,道长你恢复道家昔日的荣光,那是何等的荣耀啊!”

    “感谢王爷对老道的支持,老道一定为瑞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呵呵,道长严重了,你有这份心,本王就觉得很满足了。”

    午后的休息,很快就结束了,而这个午后,朱常浩和曹士珩的交谈,也收场了。

    接下来,就是朝嵩县进发。

    说起嵩县,这历史沿革的很长。

    在历史上,嵩县,炎帝时称伊国,春秋为陆浑戎地,夏时为豫州伊阙地。商代称有莘之野,又名空桑。春秋时秦晋迁陆浑之戎与此。战国为韩之高都,汉置陆浑县,属弘农郡,金改嵩州。晋改属河南郡。东魏改为陆浑县,属新城郡,又置北荆州、宜阳郡及南陆浑县。隋开皇初改置伊州,大业初改为陆浑县,属河南尹。

    唐分置伊阳县,与陆浑县并存,俱属河南府。五代时并陆浑入伊阳,宋绍兴九年(1139)升为顺州。金改名为嵩州,属南京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始名嵩县。

    地理位置上来说,嵩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地处伏牛山北麓及其支脉外方山和熊耳山之间,因处于嵩山起脉而得名。

    当朱常浩一行快马加鞭的来到嵩县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就地安营扎寨。

    晚上,朱常浩的几个大老爷们,和曹士珩一起论道,结果这老道竟然说起了这嵩县的地理水脉,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什么有伊河、汝河、白河三条较大的河流,分别隶属于黄河、淮水、长江三大流域。

    边界上,东接汝阳、鲁山,南邻南召、内乡,西依栾川、洛宁,北与宜阳、伊川接壤,是一处富庶之地,现在都属于福王的封地了。

    大家听完最后一句话,都沉默了,朱常浩心里却冷笑不已,“福王,我的好三哥,你这么多的封地,那粮食老子就给你盗走,让你一朝回到解放前,当然,福王是不知道什么“解放前”的!”

    大家走了,睡觉去了,而明天的启程就是伊川县了,这是离洛阳最近的一个县,在洛阳府的管辖范围里,属于上县。

    说实话,朱常浩也明白,伊川县北依洛阳城区,南接嵩县,东临登封,西望宜阳,东北与偃师接壤,东南与汝州市毗邻。在历史上,出过大宰相范仲淹,还有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尹川书院,还有最著名的酒祖杜康,也在这里。

    朱常浩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这里停留一天,和自己的属下逛了一天的伊川县的这里名胜。

    就在傍晚回营的时候,折忠信来报,说他们押送的数十车礼品已经在洛阳的南门外等待王爷的抵达。

    朱常浩听到在这里,就不在多语,对折忠信说道,“告诉他们,原地等待,本王明天一早抵达!”

    “是,王爷,那小的告退”,说完,在逐渐黑沉的夜色中,折忠信快马奔去。

    游荡了一天,大家也累了,就早早地休息了。

    一夜无话。

    第二天的巳时的时候,朱常浩他们已经抵达了洛阳。

    看到洛阳雄威的城墙,傍边的老道滔滔不绝地朱常浩解释道说道,“王爷,洛阳古称雒阳、豫州,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被世人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朱常浩听到这里,促狭地对老道说道,“还有别的吗?”

    “王爷,洛阳可不简单,是龙气孕育之地啊,上古之时,汤、武定九鼎于河洛,周公“制礼作乐”,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老子著有《道德经》,苏秦佩六国相印,纵横游说于六国之间,才子贾谊博怀济世文章,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汉书》,许慎著《说文解字》,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蔡伦发明造纸术,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新唐书》、《新五代史》等,无一不是在洛阳这块沃土上完成的。程颐、程颢兄弟开创宋代理学,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洛阳才子”,“汉魏文章半洛阳”。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造纸,马钧发明翻车……”

    朱常浩听到这里,赶紧说道,“道长,孤王晓得了,请道长说点别的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