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捡到一本三国志-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人手持一壶美酒,开开心心的走了进来,走进了府宅,迎面一看,只见一幼童疑惑的望着自己,周围并无他人,他皱了皱眉头,有些疑惑的说道:“如今来这门子学,还能带着孩儿?”,他看向诸葛亮,有些好奇的问道:“你阿父与何处?”

    诸葛亮面色一愣,缓缓说道:“阿父仙逝十年矣。。。”

    那人一惊,手中酒壶险些扔了出去,毛骨悚然,惶恐的看着周围,想了片刻,又反应过问,问道:“你是与何人前来的?”

    诸葛亮这才明白为何这人会问自己的阿父了,原来以为自己是随行而来的,他起身,走到了那人的面前,拱手大拜道:“后学诸葛亮,拜见君!”

    听闻他如此言语,那人瞪大了眼睛,这厮如此小的年纪,便能进门子学?过了片刻,他尴尬的笑了笑,说道:“司马朗。。。拜见。。。君。。。”,他看着手中那壶酒,无奈的放在了案牍上,便也没有言语,拿起书,便回了自己的书房,看到他离去,诸葛亮继续看自己的书。

    至于次日,诸葛亮也是一直跟随其余人一同入学,这里的祭酒大多都是郑玄招来的门生与故友,治经之能绝非小可,也会教导他们关于农学,律法之类的事情,不过,教导的并不多,主要还是治经,诸葛亮听得如痴如醉,他们的水平,比起官学的祭酒,不知高了多少倍。

    不过,他依旧没有找到愿意理会他的任何学子,这些人对他都很是冷淡,诸葛亮心里也有自己的傲气,也不愿去寻别人,便每日都沉浸在学业之中,在这其中,倒是那个贵霜人来找过他,看来刘默是告知了他,要他对自己照顾一二,此人与刘默极为不同。

    寡言少语,只是问了问诸葛亮可有什么帮助的地方,便离开了。

    在他离开之后,一旁的司马朗有些好奇的问道:“你认得他?”

    诸葛亮摇着头,说道:“我先前赶来此处的时候,乃是太尉长史刘公带我前来的。”

    “东濊君?”司马朗问着,笑了笑,说道:“日后,你还是少与他们联系罢。。。他们。。。在这门子学内的名望并不好。。。”

    诸葛亮并没有回答,司马朗又说道:“你可知,为何众人对你如此冷淡?”

    诸葛亮放下了手中的书,看着他,说道:“只因我之年岁。”

    “非也。”司马朗摇着头,说道:“门子学之人,并非太学学子,你这般有才,年少便能与吾等同列,吾等绝不恼怒,只是,你不通过考核之路,反而是通过贵人举荐,前来门子学,令众人不喜,何况,听闻你还是世家出身?”

    诸葛亮不好明说,又疑惑的问道:“听闻,君也是世家之人?”

    “哈哈哈~~”司马朗大笑,说道:“我乃河内司马氏。。。”

    “那为何会在门子学之中?”

    “不可说,不可说。”

    “亮亦如此也。”

    诸葛亮回答道,司马朗看着他,笑了笑,说道:“我并非怀有恶意,你与我二弟一般年纪,或许长了几岁,看着你,犹如看到我那幼弟,他与你一般,年少聪慧,心有傲气。。。也罢,我也不多劝。。。。”

    之后,司马朗就再也没有跟他说过话了,诸葛亮整日读书,若有疑惑,便询问祭酒,他极为好学,而学业也没有被这些及冠之人落下太多,祭酒与学子们不同,对他甚是喜爱,他的问题,祭酒甚至会亲自的教导他,这更是引起了其余学子们对他的不悦。

    学子们对他恼怒的原因有很多,他的年纪,他的家世,被举荐,甚至他的优秀,都是让其余学子们所感到恼怒的,过了数个月,诸葛亮用最快的时间,褪去了身上的稚嫩,快速的成长起来,不爱言语,好读书,门子学内诸多书籍,也常常被他借来,连夜翻阅。

    只是,郑玄依旧对他不理不睬,也不知天子的书信里究竟说了甚么。

    “咚,咚,咚”

    轻轻的敲门声传了进来,司马朗无奈的捂住了额头,诸葛亮微笑着,上前打开了门,门外果真是刘默,刘默笑了笑,便走了进来,司马朗便装作熟睡,没有搭理他,刘默走了进来,便与诸葛亮交谈了起来,聊了片刻,司马朗实在忍受不住,重重的咳嗽了几声。

    刘默起身,尴尬的笑了笑,诸葛亮也未有说话,便与他一同走了出去。

    在这些日子里,刘默时常来找他,也不知他是如何通过门外士卒的,对此,他从未解释过,通常就是找诸葛亮来谈东濊的事,谈如今的大事,以及他的学业,诸葛亮发现,刘默有大才,他在太学与门子学都待过不少的时日,论学识之渊博,诸葛亮还没见过比他更厉害的。

    无论谈及什么,刘默都能接的上话,甚至说上数个时辰,也不曾停息。

    “今日学了甚么啊?”

    “论政,祭酒要我们找出反对进军扶南的十条论述来。。。”

    “唉,这朝中的混乱,还是波及到了此处啊,你可不知,如今的庙堂,两方大臣因扶南真腊之事,吵得不可开交,常常动手,就连我也受到了牵连,我小小一个文吏,张公整日带我前往庙堂,与群臣辩论。。那你,写好了麽?”

    诸葛亮摇了摇头,说道:“未曾。”

    “嘿,曹操这些人啊,想法不错,就是太年轻,你想想。。。”他想要开口,却又悄悄的看了看周围,看到周围无人,这才继续说道:“为何当今天子不似圣天子那般得民心啊?还不是这些帝派新臣,他们只想自己立功,只想开疆扩土,让天子开心,获得功勋。。。”

    “可是呢?这对百姓有何好处呢?税负不曾有过半点的降低。。。也未曾有过任何的爱民举措,只是积累功勋,这天下可不在那些王侯将相的功勋之中,在于百姓啊,只有百姓的日子过的好,天子才是明君,一味征伐,却对民没有任何的爱惜举措,这些大臣啊。。。”刘默摇着头说道。

    诸葛亮静静的听着,没有半点的不耐烦,他这些日子来,学业能够如此迅速的上升,与刘默扯不开关系,月色下,两人一同走着,诸葛亮忽然开口问道:“刘公,我有一事。。。”

    “哦?怎么啦?又是何人欺辱你了?你莫要怕,我有族人在公孙将军麾下为士卒。。。”

    诸葛亮笑了笑,说道:“亮与刘公素未谋面,不知公何以如此爱之?”

    刘默一愣,沉默了片刻,问道:“可是烦扰了你。。。”

    “未曾,只是心中好奇。。。”

    刘默咧嘴一笑,说道:“天下之中,只有你一人,愿意听我倾诉。。。我与你一般大小的时候,只能自己与自己言语,苦熬了不知多少年。。。”,他说着,声音渐渐低了下来,他并没有告诉诸葛亮,诸葛亮长得很像他的幼弟,他的幼弟惨死在了高句丽人的手中。

    他时常在夜里见到自己的家人,在梦里,他的家人死不瞑目,直勾勾的望着自己。。。他清楚的记得高句丽人的狂笑,以及他幼弟的哀嚎。

    诸葛亮看着面前的这个人,刘默生性懦弱,他从不敢与任何人为敌,诸葛亮初次受到欺辱的时候,刘默去寻了那人,并没有任何的作用,那位学子狠狠的揍了刘默一顿,刘默没敢反抗,也没有言语,只是扛着伤去找了张温,暴怒的太尉险些屠了门子学。。。。

    郑玄为了安抚太尉,将那位学子革除出了学府,从那之后,诸葛亮再也没有受到任何的暴力欺凌。

    这个人言语又极为多,无论他人听或不听,他总是有无数的话语想要告知他人,而且,他心里有一种痛苦,诸葛亮并不知他为何如此,他只是知道,每次谈及幼年或者家人,刘默言语里,满是悲伤与自责。

    诸葛亮并不觉得他很令人烦恼,自从阿父逝世之后,叔父抚养了他,不过,叔父整日忙于政事,他自幼便是独自一人,长兄幼弟,并不能与他一般交流,因为,到了现在,他们连《论语》都没有学完。。。。

    刘默在他身边,给予了他一种阿父般的感觉,刘默会来陪伴他,心里诸事,都会告知他,即使胆小,也会挺身保护他。。。。

    “刘公。。。”

    “嗯?”

    “何时带我去看东濊的鱼。。。那种长着龙须的?”

    8)


………………………………

第0423章 熹平圣君

    太学与门子学的学子们同时对征伐扶南之事进行议政,而他们所书写的政论,不少被天子亲自查阅,通常都是其中较为聪慧,特别是天子认为日后能成为百官接替者的那批人,天子对他们很是看重,一遍遍的阅读他们的政论,甚至还亲自给予他们注释。

    这些学子们,在看到天子的回笔之后,心里无比的激动,对天子也是感恩戴德。

    只有一封,天子皱着眉头,反反复复的看着,却没有令人遣回。

    “《刘公议征南书》”

    天子轻轻读着,“刘公曰:国在于民,不在也朝,君为黎民之君,不为庙堂之君,攻伐东北,又征西南,孝康皇帝在时,不以功勋动干戈,以民为重,降赋税,广开田,设官学,启民智,而如今的群臣,以政以兵列晋升之物,实则荒谬。”

    “臣观宁州百姓贫苦,凉州百姓少学风,交州百姓少耕田,青州海难,兖州地动,群臣无一关关心者,皆在名利之间。。。。”

    “亮深以为然,以此拜上。”

    天子深吸了几口气,这篇奏文里,诸葛亮不仅是把群臣骂了一遍,就连自己也没有放过,在刘默的眼里,自己便是这般好大喜功,不施仁政的暴君麽?

    天子越想越是愤怒,将手中的政论狠狠拍在了案牍上,门外的韩门被吓了一跳,紧紧低着头,天子转过头,看向了他,说道:“你去把刘默给朕带来!”

    韩门立刻外出,而此刻,刘默还在太尉府里忙着公事,便看到宫中大阉人刘默率领着宿卫与绣衣使者便冲了进来,官吏们大惊失色,有些惶恐的抬起头,看到他们来势汹汹,刘默也是畏惧,躲在同僚的身后,韩门看了看周围,慢条斯理的问道:“刘默在何处?”

    刘默吓得双腿疲软,而他周围的官吏却是让开了路,让韩门能直接看到他,韩门笑了笑,说道:“刘君,天子有请,还请移步!”

    “何。。。何。。。何事?”

    “请~”韩门没有再多说,只是指了指门外,绣衣使者也站在了刘默的身后,刘默浑身颤抖着,跟着这些人,走了出去,在他出去之后,留下的其余官吏们,好奇的交谈着,不过,还是开心的较多一些,这厮终于离去了,吾等也能清闲一些了。。。天子圣明!

    “陛。。陛下。。”刘默朝着天子大拜,脸上全然是惶恐不安。

    胖子冷冷的看了他一眼,问道:“君何时开始变得与马君一般了。。。朕有这般可怕麽?”

    “并非如此。。。”

    “不可怕,怪不得你敢藐视君上,抨击百官。。。”

    “这。。这。。陛下恕罪!”刘默倒在地面上,惊恐的看着天子,胖子没有理会他,坐在了胡椅上,盯着他看了片刻,方才说道:“刘君啊,朕这里有一篇政论,还望你过目。。。”,他将政论抛到了刘默的面前,刘默颤抖着,从地面上接过了政论,看了片刻,脸色大变。

    “陛下,此事。。。诸葛亮并不知情,全然是臣之过错,陛下恕罪。。陛。。陛下恕罪。。。”

    “哈哈哈。。。来,你与朕细细说说,究竟朕如何不施仁政了?百官又为何与名利之间,不以民重。。。”

    “陛下,那都是臣胡言乱语,恕罪。。。”

    天子摇着头,说道:“若是你言语不出,朕现在便令韩门将诸葛亮带来,当面对峙。。。。”,天子刚刚说完,刘默便沉默了下来,思索了片刻,起身,拱手,说道:“臣愿与陛下明言。。。。”

    “陛下登基以来,天下大兴,正值盛世。。。只是,陛下征东伐南,大汉疆域辽阔,却对民益?或许陛下要言语,为民去胁,不存外敌,只是百姓目不识丁,何以知晓这些故事?天下之间,唯有民心也。。。此些诸事,不如与民一粟。。。。”

    “民强,民富,则国强,国富。”

    “天下之财,并非与国库之中,而在于百姓之中。。。”

    “群臣以兵戈为晋升之资,以政事为功勋之荣,心里何尝怀有。。。庶民?孝康皇帝时期,四处安民,降低赋税,广修水利,一举一动,皆为国中之民,故而,孝康皇帝虽已驾崩,百姓难以忘却,冠以圣名,陛下比之,差之甚矣!”

    刘默刚刚说完,天子猛地站起身来,眼里满是怒火,双拳紧握,刘默闭上了眼睛,深深的呼吸着,胖子咬着牙,左右走动,就在刘默渐渐陷入绝望的时候,天子忽然大笑了起来,笑声极为的响铃,刘默瞪大眼睛,看着面前的天子,天子深深的看着他,说道:

    “自从王公逝世,朕再未听过如此陈恳之言语。”

    “朕自登基以来,便以孝康为楷,诸事效从,东征北伐,也是妄图能建立超越孝康的武功,今日方知,朕比之孝康,差在何处。。。刘公,朕并非昏庸之君,朕乃孝康皇帝之生子!朕乃何子王公之门生!朕乃大汉天子!若有谏言,直说便可,朕岂会因忠言而杀人?”

    “陛下。。。。”刘默有些呆滞,瞪大了眼睛。

    “来人,赏刘公百金!”

    天子说着,又看向了刘默,笑着说道:“朕愿以侍御史拜之,望公能直言不讳,上书谏言!”,天子朝着刘默一拜,刘默哆嗦着,朝着天子回拜。

    。。。。。。。。。。

    “就这般,你成了侍御史??”诸葛亮看着面前容光焕发,浑身体面衣裳,不似从前的刘默,有些震惊的问道。

    “唉,休要再提了,就我这般胆量,如何能做得侍御史。。。。”刘默摇着头,诸葛亮却是轻笑了起来,说道:“公莫要如此言语,你看,如今,就连门子学的士卒都不敢阻拦你了,你前来门子学,郑公还要出来迎接,这是何等了得啊。。。”

    “嘿,你这小子,你还敢多言,岂不知,险些害杀我也!”刘默抱怨道。

    “亮一篇政论,便让公名列百官之内,不若,亮再书写一篇,上至天下,下至百官,再狠狠骂上一篇,说不得公便能接崔公之位了。。。”诸葛亮笑着说道。

    “莫要如此,莫要如此,唉,明日便要朝议,我如今心里还是惶恐无比,不知所措。。。”刘默苦笑着,又小心翼翼的从衣袖里掏出了些钱,放在了诸葛亮的手中,言语道:“这些钱你拿着,去买些书籍,外门不远处有一所阅文馆,其中书籍可以花钱抄写。。。。”

    握着沉甸甸的钱财,诸葛亮摇着头,说道:“公之赠,不敢受。”

    “你便拿着,我无父无母,又无兄弟,更无妻子。。。。我独自一人,要之何用。。。。光是买书还不够,我想个法子,将你介绍到司空卢公那里,如今我便在卢公麾下听任,卢公博学多知,若是能拜在他的门下,你将来也有师门,众人也就不敢为难你了。。。。”

    刘默说着,诸葛亮静静的看着他,不知为何,刘默的身影渐渐与他脑海里那长者的身影重合,他依稀记得,在他年幼的时候,阿父便是如此朝着自己言语,手舞足蹈,甚至还说过要将他送到郑公那里进学。。。。

    次日,朝议。

    百官震惊的看着站在卢植身后的刘默,眼里满是惊惧,卢植低着头,面色有些无奈,刘默却只是低着头,并没有言语,天子缓缓走了进来,坐在上位,崔寔领百官拜见,天子回礼,他们方才坐了下来,天子看了看远处的刘默,并没有言语。

    不知为何,百官只觉得今日的天子有些不对,他们甚么时候见过天子如此稳重的模样?百官汇报了各自的政事,曹操便开始与蔡邕吵了起来,话题依旧是扶南与真腊之事,不过,群臣之中,荀彧与郭嘉却没有参与这场争论,只是皱着眉头思索着。

    过了片刻,郭嘉方才从群臣之中走了出来,朝着天子大拜。

    天子看向了他,郭嘉这才不慌不忙的说道:“陛下,臣有奏!”

    “臣观天下间,百姓多贫苦,宁州新立,贾公与民安息,这段时日里,只怕难以恢复,臣上奏,能否免去宁州税赋一载,上高郡与下高郡,免去两载。。。给予百姓修养之时机,青州有涝灾,可从国库救济。。。”郭嘉说着,群臣全然沉默,为何郭嘉忽然会说起这些事情来?

    全然没有个由头啊?

    天子脸色平静,点点头,说道:“如此可矣。”

    群臣顿时恍然大悟,这是天子的意思,不过,天子何时开始注意起这些琐事来了?群臣之中,也只有蔡邕,崔寔几位大臣,面有喜色,荀彧之后上前,说道:“臣有奏!”

    “臣观朝野,多有鳏寡孤独病残者,难以度日,臣之意,设一救济府,与每郡每县之中,抚养孤老病残者,孤子抚养至及冠,病残者免去税赋,庙堂给予救济之金,孤老无子者救济。。。将此些人记录与籍,进而赡养,若有家贫无以生者,可上报官府,以钱贷之,为谋生路。。。。”

    荀彧越是说,群臣便越是震惊,这是荀彧这小子能够说出的话麽?而天子面色依旧平静,看来还是天子的意思,天子这是怎么啦?陈宫忽起身,拱手拜道:“陛下,如今,外事不宁,招募士卒,动兵西南,都要耗费国库之钱财,若如此行之,国之百姓不知以多少计,国库如何能够支持?”

    “贼子!”

    一人大喝,陈宫抬起头,怒骂的人正是卢植,卢植冷冷的望着他,说道:“国库之钱,取之于民,为何不能用之于民?我愿振国库之财,鞠躬尽瘁,绝不使国库无力,如此善政,前所未有,若陛下有意施行,臣愿以全部家产充之与库,你这贼子,如何敢乱言!!”

    群臣哗然,顿时交谈了起来。

    正在迷糊着的崔寔,猛地睁开了眼睛,一旁正在扶持着他的蔡邕吓了一跳,崔寔抽出手,拄着拐杖,缓缓起身,走到了天子的面前,直接丢弃了手中的拐杖,朝着天子便缓缓大拜,这举动,使得群臣哑口无言,就连天子也有些触动,急忙起身,令人扶起司徒。

    崔寔望着天子,言语道:“昔日,孝康皇帝好文赋,臣以文赋献之,帝曰:文赋万篇,不如予黎民一粟。。。如今观之,陛下之仁义盖世,所施之仁政,老夫前所未闻。。。。”

    “陛下,臣为天下人拜之!”

    崔寔再次大拜。

    这一拜,顿时绝了百官想要争辩的意图,无奈的跟随崔寔,朝着天子大拜。

    看重他们,天子起身,言语道:“诸君请起。。。朕,乃大汉之天子,大汉万万百姓,如朕之生子,如今,看生子受苦。。。朕心不忍,愿从郭荀二君之谏。。。。诸君,乃是大汉之臣,当庇四方百姓,使民太平,有劳!”,天子朝着他们一拜。

    次日,朝中便下达了对各方的政令,首先,便是免去了宁州税赋,以及天下受灾地区的税,再另外,便是救济府之事,此事由尚书令邢子昂亲自为之,令各地官吏即刻施行,随后便是令马均大规模制作新农具,发与各地之民,不收钱财。

    又令西凉,贺州,新州,并州等地的牧牛场,将耕牛借与各地百姓所用,不收钱财。

    令各地官吏仁义爱民,劝课农桑,不可欺压百姓,若遇孤老,当以让行,若遇民苦,不可推辞,违者以汉律处。

    编汉律,不可打杀奴仆,不可欺凌妇仆,游侠敢欺民者杀,大族侵占民田者杀,商贾之农田冶场,累杀奴仆者杀,为官不决民事者杀。

    当一项项的政策举措从庙堂下达各方,并由督邮传达与各方百姓的时候,百姓惊呆了。

    他们不可当如何言语,甚至也不敢相信,直到他们的县城里都出现了救济府,并且一一抚养孤儿,救济病残孤老的时候,他们方才回过神来。

    “圣天子。。。圣天子啊。。。。”


………………………………

第0424章 还我钱来

    熹平四年,三月

    天子那些爱民亲民的政策渐渐落实在了各地,因设立的机构,取名为济民府,主官比千石,是为直指济民使,天子与熹平三年末拜杨彪为直指济民使,杨彪者,乃是故司空杨赐之子,其先于三韩为太守,表现优异,勤劳爱民,百姓多敬爱,又为刺史贾诩荐。

    故而,天子便令他进了庙堂,接了济民府,他上任之后,也是不敢丝毫松懈,先是在雒阳建立了济民府,随后便是在大汉各个县城之内,以县为层,令各县郡丞负责,在建立之后,便是从国库里调遣粮草与诸物资,前往各地进行济民。

    各地的地方官吏,极为的忙碌,四处访查核对,从熹平三年的八月,一直忙碌到了熹平四年的三月,济民府方才有了个基础概况,天子对此事极为上心,各地的刺史督邮也在严格的盘查,严禁出现冒领贪污之类的恶事,而天子的名望也是瞬间暴涨。

    天子前几年的作为,无论是忠烈堂,或者征伐高句丽,都没有能像这般的得民心,百姓感恩戴德,这还是初次,天子偶尔出巡雒阳,四处查看各地春种,看着百姓那爱戴恭敬的模样,天子心里格外的欣喜,又再次下达了数条政策。

    雒阳,司空府

    深夜里,卢植点着火烛,正在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