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之虎-第2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ナ盗Υ蠹酰α坎蛔悖退闼行哪狈矗匆参弈芪α恕U庋焕矗⒃俳冒熘巫铮又爻痛Γ癫皇撬角桑俊

    刘宇亮说完,长吁了一口气,他抬头望向崇祯,却发现崇祯只是低着头,沉吟无语。

    刘宇亮脸上泛起微笑,又自顾自地说道:“皇上可是怕微臣之计,行之太过操切么?皇上若真有此虑,也可在派出监军之时,先对李啸进行嘉赏。以臣看来,就以收复台湾与扶助藩国琉球为名,升李啸为侯爵,然后趁其大喜之际,再派出监军,替换官员,分割其军,这样一来,阻力却可小得多了。”

    刘宇亮说完,一脸洋洋得意之色,崇祯却还是沉着脸,没有说话。

    终于,他缓缓开口道:“季龙之策,且容朕好生思量,再行定夺不迟。”

    刘宇亮顿时脸现怅然之色,他还想多说什么,崇祯却挥了挥手,让他先行退下。

    刘宇亮长叹一声,离宫而去。

    而崇祯自已,在这个草长莺飞春光无限的天气里,一脸阴沉地独自呆坐阁中,有如一具木偶。
………………………………

第三百三十九章 忠奸难辨

    有了刘宇亮这个辅带头,接下来的几天,弹劾攻击李啸的奏章,有如雪片一样堆满了崇祯的御桌。 。

    “臣户部尚书刘之凤,近闻赤凤伯李啸诸事,不胜愤然之至矣。自古以来,君臣道纲,上下尊卑,法统律令,乃立国之基,建业之本也。今李啸拂然不顾,擅启战端,私设官吏,鬻国走私,实是无君无父,无法无纲!此等跋扈猖悖之徒,纵于国有大功,亦不可坐视其放肆胡为矣!望皇上为派锦衣卫追责查证,若诸事查明属实,需得严惩李啸,以敬效尤。。。。。。”

    “臣少詹事黄道周,闻悉赤凤伯李啸,轻启战事,独吞台湾,私设官吏诸事,心下咈然愤慨,何可言说!李啸贵为赤凤伯,乃是国家干城之将,却外沽清正之名,暗怀虎狼之心。罔顾国恩,无视朝廷,其行事事种种,可谓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矣!望陛下需派锦衣卫详查其过,深追其责,万万不可再放纵自流,终成大祸矣。。。。。。”

    “臣礼部侍郎傅冠,今冒死上疏,弹劾李啸擅弄刀兵,私吞台湾,走私卖国诸多罪状。我大明开国二百余年,向来君庄臣恭,事体合谐,还从未有如李啸这般,无法无天贪婪卑劣之徒也。李啸恶行彰昭,行事猖狂跋扈,可谓骇人听闻!纵其人于国有微功,然可成其目无律法,蔑视朝廷之资本乎?望陛下查清李啸罪责,从重惩之,以为后来者戒矣。。。。。”

    “臣翰林院詹事顾锡畴,冒死弹劾赤凤伯李啸。以臣看来,李啸名为国朝良将,实乃国朝巨贼也。。。。。。”

    “臣巡按御史林朝球。。。。。。”

    “臣史馆编修许青。。。。。。”

    乾清宫内,望着御案上堆叠如山的弹劾奏章,崇祯一脸黑沉得可怕。

    “哗!”

    崇祯忽然有如疯一般,将这一大堆奏章,连同桌上的墨纸砚,狠狠地全地扫落地上。

    丹阶之上,一片狼籍。

    见皇帝如此焦躁愤怒,一旁的曹化淳等人,大气也不敢出。

    “杨嗣昌去山西多久了,怎么还没返回京师?!”

    崇祯忽然扭头向曹化淳大声喝问,声音之中,满是焦躁与不安。

    崇祯之所以这般希望,时任礼部尚书兼东大学士的杨嗣昌返回京师,实在是他现在被这些弹劾李啸的奏章,弄得心烦意乱,焦躁不堪。在他看来,现在只有他最为倚重的杨嗣昌的意见,才是最值得听取的。

    只不过,就在刘宇亮上报郑芝龙的告状信件的前三天,杨嗣昌刚刚去了山西,让崇祯想问话,却找不到人。

    曹化淳一愣,急急禀奏道:“皇上,杨部外出山西,才不过六天,当日他与皇上陛辞时说,要前去山陕之地,与兵部熊尚书一起,商讨彻底剿灭流贼一事,这时间却要一个多月呢。”

    曹化淳小心翼翼地说完,崇祯顿时眉头皱得更紧,他焦躁地在房间中来回走动了几遍后,便向曹化淳大喝道:“拟旨,传杨文弱尽快返回京城,朕有话要问他。”

    “是,奴婢遵旨。”

    八天后,得到谕令的杨嗣昌,一路上紧赶快行,终于返回到了京城,随后,他立刻前往皇宫,觐见皇帝。

    见到满身风尘一脸憔悴的杨嗣昌,跟着小太监从殿外快步进到乾清宫时,崇祯心下,不觉泛起莫名的怜惜之情。

    这个杨嗣昌,自被自已安排为剿匪重臣以来,工作却是尽心尽责,眼看着一年多时间下来,杨嗣昌比上任之时,明显的衰老了许多。

    杨嗣昌入得殿来,随即伏身下跪。

    “臣杨嗣昌叩见陛下,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爱卿一路辛苦,平身,看坐。”

    “谢陛下。”

    杨嗣昌站起身来,早有小太监搬来一个小锦墩,杨嗣昌便斜签着坐了半个身子。

    崇祯随即把郑芝龙的信件,以及挑选出来的一些弹劾李啸的奏章,都交给杨嗣昌观看。

    杨嗣昌将这些东西迅地浏览了一遍,便递回给一旁侍立的小太监。

    “杨爱卿,郑芝龙与朝中诸官对李啸的弹劾,可谓言论汹汹,其势难挡。以杨爱卿看来,却是作何观想?”

    崇祯低声说完,以一种期待的眼神望向杨嗣昌。

    杨嗣昌脸上,忽然泛起淡淡的苦笑,他站起身来,向崇祯长揖而拜。

    “陛下,关于李啸之事,郑芝龙曾给熊文灿过奏章,故臣早已知晓。但是,朝中诸臣对李啸的攻讦弹劾,以微臣看来,危言耸听之成份居多,殊无甚益。他们要严惩罚李啸的建议,陛下万万不可采纳啊。”

    杨嗣昌以一种沉重的语气缓缓说完,崇祯脸色顿是愈难看。

    “那杨爱卿对李啸的四条罪状,又是做何观点呢?”崇祯逼问了一句。

    “陛下,以微臣看来,李啸这四条罪状,多为危言构陷,夸张言辞。那李啸虽然有过,却是瑕不掩玉,完全可以功盖其过啊。”

    “哦,杨爱卿何以这般认为?”

    “陛下,微臣这里有李啸的自述书一封,恳请皇上过目。”

    杨嗣昌在皇帝惊疑不已的目光中,从怀里掏出一封折叠好的信件,恭敬地双手呈上。

    崇祯大奇,急急问道:“文弱,怎么郑芝龙的信件才到京师,李啸就有自述信件送给你,却是何故?”

    杨嗣昌微笑着拱手道:“陛下,这一点,那李啸已在信中说明,乃是他从那郑芝龙部之处,听说了郑芝龙构陷自已的经过后,才急急用飞鸽传信自证清白,此信送至正在陕西剿匪的部下莫长荣处,本欲送至兵部熊文灿,正巧微臣巡视山陕,那莫长荣便直接将李啸之信,呈给在下,在下方才了解李啸之自辨之辞。”

    崇祯从小太监手里接过信件,迅开始观看。

    渐渐的,他的脸上,开始显露淡淡笑容,不过,崇祯面上的疑虑之色,却还是极多。

    “文弱,那李啸说,他之所以来不及奏报,便紧急出兵朝鲜,却也多有不得已之处。文弱对此有何看法?”

    “陛下,李啸之言,臣亦然之。那郑芝龙的奏章中说,李啸私自出兵朝鲜,攻伐台湾,是为目无朝廷,擅动刀兵之罪状。依臣看来,这两件事,李啸未及时禀明皇上与朝廷,是其过错。但是,恕臣直言,当时朝鲜战事何其紧急,那国王李倧,手下军兵皆已溃败,连王城汉阳都丢了,只得在南汉山城中苟延残喘,可谓命悬一线,危如累卵。若非李啸及时出兵,前去援救朝鲜,只怕现在的朝鲜,早已向清虏投降,完全成了清虏的附庸了。若是这般,则相当于我大明,被清人生生斩去一臂矣!故臣认为,李啸此举,非但无过,而是有大功于社稷啊。”

    杨嗣昌说到这里,偷眼向崇祯望去,现崇祯脸色稍缓,竟微不可见地点了点头。

    “李啸这次出征朝鲜,保住我大明最忠实的藩属之国,朕当日亦对其大加嘉赏,并加封其为赤凤伯,可谓恩宠有加。只是他不向朕与兵部奏报,擅自出兵攻伐台湾,那李啸的解释,朕却甚疑之。”崇祯说完,轻叹了一声。

    “哦,皇上何出此言?”

    “那李啸在信中说,他这次出兵台湾,之所以事先未向朝廷禀报,是因为他觉得这次出兵台湾,山遥路远,又要与西方强国西班牙与荷兰交战,可谓前途茫茫,胜负难知。故他料定,若上报朝廷之后,朝廷定然对其出兵台湾之事极为疑虑,从而久拖不决,以至迨误战机。故才自作决定,私自出兵,成则为大明开疆辟土,败则可独揽过错于已身。唉,李啸的说辞,朕感觉十分牵强,却不知文弱如何看待?”

    “陛下,以臣看来,李啸此举,虽多有过错,却亦是无奈之举,想当年,那奴尔哈赤势力未曾壮大之时,辽东官员觉其异心,便曾私下奏禀朝廷,望早征此獠,以绝后患。不料朝廷对此事却极不看重,久拖不决,以致奴尔哈赤不断坐大,终于一统女真诸部,成立伪金,与我大明对抗至今。那李啸乃是聪明决断之人,定是考虑到这奏折一上,那诸多朝臣,虽不能做成一事,却亦完全可以大拖后腿,以致让李啸可能如当日征伐伪金一般,等个数年都没个结果。这样一来,这台湾之地,怕是不知何日,方可成为我大明国土啊。”

    杨嗣昌的这番话,让崇祯脸色愈缓和,随后却又长叹了一口气。

    崇祯作为一国之君,其实亦是对大明朝拖拉迁延的办事风格,十分厌恶与反感,只是这办事风气,已历数代,早已是积蔽良久,孰可骤除,李啸能有这番思虑,虽有过错,却也不好苟责于他。

    “文弱,那朕再问你,那李啸在拿下台湾后,竟不向朝廷奏报此事,而是暗自隐瞒,私设官吏,这般悖逆行径,朕心下十分不满。李啸却在信中说,是因为台湾初定,人心不服,各地动乱频起,他才因此决定,先行自设官员来管理台湾,待局势彻底稳定后,再向朝廷奏报。李啸这般说法,文弱却又如何作何观想?”崇祯目光灼灼地向杨嗣昌低声问道。

    杨嗣昌能明显感觉到皇帝眼神中的不善,心里不觉哆嗦了一下。

    其实,说实话,对于这一点,他对于李啸也是十分不满意的。

    因为,哪怕台湾再动乱,在已成为大明国土的前提下,李啸也应该先向朝廷禀明,让朝廷来做决断。而他这样的做法,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可以说是授人以柄,送辫子让人揪,李啸这般做法,实为十分不智矣。

    于是,他略一沉吟后,便硬着头皮向崇祯皇帝奏禀道:“陛下,李啸攻伐台湾,未向朝廷禀报,在下在想,这李啸虽是能征惯战之少年名将,但对于具体要如何处置台湾事宜,还是十分生疏草率。现在李啸既然已作了解释,还望皇上宽大处置方好。“

    听了杨嗣昌的话语,崇祯脸上泛起笑容,他对杨嗣昌沉声说道:“若是这样,那朕念李啸初犯,就不追其责了。至于说李啸走私一事,先前朕已做过决断,此事便就此放过。而李啸与郑芝龙争夺对日贸易之事,更是多为个人私怨,对于这些,朕也就大事化小,不予追究了。”

    “皇上仁德大度,实是英明之君。“

    听了崇祯这句话,杨嗣昌一直紧绷的心弦,顿时放松了很多。

    “文弱,前几日,辅刘宇亮对朕说,他要让朕对李啸实施三条计策,分别为派驻监军,由朝廷向台湾派驻官员,以及分割李啸部下至他部将领处,以此来控制削弱李啸。朕听闻后,心下未决,却不知杨爱卿以为然否?“

    刚刚心下放松的杨嗣昌,听了崇祯这句话,顿是脸色大变。

    “皇上,万万不可!“杨嗣昌急急奏禀道:”李啸乃是国朝难得之良将,又是极其聪明,皇上若使出这三计,却是自显猜疑之象,以致后果莫测矣!“

    “哼,文弱你为何这般说话?!那刘季龙也说了,李啸纵然对国有功,亦是国朝将领,怎么其他各部将领能派监军,那李啸却派不得,是何道理?!”崇祯脸上十分难看,他怒喝着继续说道:“况且,现在朝廷已不追究其责任,只是要重新安派官员来治理台湾,难道李啸还定要阻挠不成?!莫非他身为大明臣子,不为国家与朝廷作想,却反而还要朕事事顺他心意方可么?!”

    杨嗣昌心里无言隐痛,他沉声道:“皇上,李啸这般行事,实是多有苦衷。况且国朝正是用人之际,如何能把李啸当成一般将领来看待!在下只怕,那李啸千辛万苦开疆辟土,未点封赏未得,却反而被皇上这样猜疑,那李啸万一心下生忿,激起事来,皇上又该如何收拾啊!”

    “你,你竞这般认为。”听了杨嗣昌的话,崇祯顿是脸现惶然之色,他低声道:“那依文弱之见,朕却该如何对待李啸,方为合适呢?”

    “陛下,若依在下之见,陛下需对李啸大加封赏,以褒其开疆辟土之功,然后将那台湾,如登州一般,赐予其自行治理,朝廷只需按进收取赋税便可。而派出监军一事,则断不可使。同时,需得对李啸旁敲侧击,让他知晓过错,以免将来再犯。如此一来,那李啸乃是极其聪明之人,必定会对皇上由衷感激,同时亦会心生惕然,不会再犯这般轻慢朝廷之过错了。”

    杨嗣昌说完,一脸期盼地望向,龙椅上脸色复杂的崇祯。
………………………………

第三百四十章 东海侯

    龙椅之上,久久无言。  。

    崇祯的脸上,有如一块阴沉的黑铁。

    “难道,那李啸,已然成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么?若李啸真是这样尾大不掉又私心自用的将领,又如何能让朕放心重用。”崇祯苦笑了一下,仰头长叹。

    “陛下。。。。。。”

    崇祯摆了摆手,示意杨嗣昌不必再往下说。

    然后,崇祯的话语,冷冰冰地在乾清宫中响起:“传朕旨意,李啸辟土台湾,入援琉球,扫灭萨摩,于国朝有大功,特加封李啸为东海侯,荫其子为锦衣卫指挥使,赏伞盖旌旗,侯爵仪仗。部下有功人等,优加抚赐。另将宣大监军王魍蕉H蚊突⒕嗑V劣谔ㄍ逯兀用髂昕迹钚ニ晒僭保〗圆贸罚沙⒘砼晒僭保巴卫怼!

    “这。。。。。臣,遵旨。”

    一脸沉郁的杨嗣昌,最终只得无奈接受了皇帝了安排。

    崇祯十一年四月二十日,由返回京城,担任新任猛虎军监军王魑继啵乓恢谌寺恚巴蕉夹汀

    这一天,李啸也刚刚从萨摩返回山东。回到山东登州后,李啸便诸事不顾,急急往家赶。

    因为,此时的他,一心想看看,自已的小妾卓那希,在三个月前,为自已生下的一个女儿,是何模样。

    进入家来,李啸直奔卓那希的房中。

    此时,卓那希正抱着女儿,在哄她入睡,见得李啸进来,顿是十分欢喜。

    “快把宝贝女儿给我看看。”

    李啸大步过来,一边笑着向卓那希伸出双手。

    在抱起了约有七八斤重的大胖女儿后,李啸笑得合不拢嘴。

    他忍不住在孩子粉雕玉琢般的脸上,轻轻地捏了一下,孩子顿是哇哇大哭起来。

    “你看你,手脚轻点,才回来就把孩子弄哭了。”卓那希轻嗔道。

    李啸大笑起来,他对怀里的孩子越看越爱不释手,忽然,他象想起了什么一样,忙问道:“可曾给孩子取名?”

    “没有呢,这不要等你回来才取么。”

    李啸沉吟了一下,便笑道:“我这宝贝女儿,身融汉满两族之血,肤白体健,可爱动人,长大了也一定是个美丽大方又英姿飒然的小美人儿,依我看来,就叫她李媖吧。”

    卓那希轻笑了起来,她点点头道:“李媖,这名字不错,琅琅上口又动听,妾身也十分喜欢呢。”

    当天,李啸在家中摆开大宴,一众妻妾儿女尽入席中,一家人和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

    次日,李啸去官府办公,却有陈子龙带着一名文士,前来向李啸报到。

    陈子龙领着那名身着儒衣,头戴平阳巾,身容清瘦,约有三十多岁模样的文官,进入李啸办公房内后,便大声向李啸介绍。

    “李大人,这位是举人郭符甲,字辅伯,号介庵,乃是福建晋江县人。曾与学生有旧,在其游历至山东之时,被余诚心相邀,故特来投效李大人。”陈子龙笑吟吟地介绍道。

    李啸双眼一亮,拱手笑道:“原来是郭学士,欢迎欢迎。”

    郭符甲前趋一步,亦向李啸拱手笑道:“赤凤伯客气了。在下虽有功名,却无官职,乃是白身一个。自天启四年甲子科乡试中举以来,先后六次会试落第,遂以教授为生,游历大明各等地,一路行止,或与学生讲论,或以诗酒娱情,或游历山水,或探访名胜,日子倒也逍遥快活。现来山东之地,所行之处,皆是萧条破败,但自到登州之境后,却见此处一片繁华昌盛,与山东其他地方相比,恍如天地之别。自是可见李大人治理之功,殊有绩效,他人不及也。现因子龙诚心相邀,故学生决定,特来投效追随李大人。“

    李啸大笑起来:“郭学士能来助某家,本伯凭添助力矣。本伯现欲新设一后勤部,总管各营军兵后勤钱粮杂事,却不知郭学士,愿任此职否?”

    郭符甲眼中一亮,急急长叩一揖道:“郭某初来,李大人便委于钱粮辎重之重任,郭某敢不竭心尽力,报效大人知遇之恩。”

    李啸大笑了起来,又好生慰勉了郭符甲几句。

    他之所以这般看重这个郭符甲,却是因为,前世读过明朝历史的他,当然知道这个郭符甲的人生际遇。

    从天启四年开始,中举后的郭符甲,以白身辗转各地二十余年,前后六次会试不中,虽然表面逍遥自在,但内心之苦楚,却是无可述说。

    直到崇祯十六年,年已三十九岁的郭符甲,前往京师参加癸未科会试,因得阅卷官周凤翔的赏识,郭符甲才最终名列二甲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

    这时,本可外出做官的郭符甲,因见北方一片残破动荡,流寇已成滔天之势,深感前途无望的他,随即请假归里。

    直到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郭符甲被任命为户部四川司主事,并兼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核查军饷、兵力等诸多事宜。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破南京之时,郭符甲正在姑苏监督军饷,当时,各州县筹集送来的银钱,多达十三万余两,皆归郭符甲处置,有吏员便劝其将钱归为私用,并分给手下,以避战乱。郭符甲闻言,不胜愤怒,立刻严厉斥责了这名官员,他说道,现在虽然天下泥淖,一片腥膻,但自已却还是要做不染私尘,廉洁奉公的榜样,随后,他便把全部钱饷,尽皆下给各路军兵。

    此时的郭符甲不知道,李啸之所以要重用他担任猛虎军后勤主事,正是看中了历史上的他,那良好的办事才能与廉洁自律的为官态度,才对他这般放心地委以重任。

    只是后来,升任礼科右给事中的离符甲,眼见南明朝廷官员互相倾轧,自忖不为所容,于是称病归乡。

    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进入福建,势如破竹,先后占领福州、泉州。郭符甲逃往建宁山中,谋求反击。

    隆武三年(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二十二日,郭符甲与郑成功与郑鸿逵二人,在泉州近郊桃花山会师,准备合兵围攻泉州。郭符甲在泉州府属邑,联合反清缙绅,举事响应。在当时,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大田、尤溪各地乡勇云集,将郭符甲迎至永春,推举为帅,分部五镇,收复了永春、德化两县,其势一时颇振。

    可叹到了隆武四年(永历二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福建右路总兵马得功,率兵攻打永春,郭符甲顽强抗击,最终不敌,兵败殉国。

    《续明纪事本末》记载,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郭符甲亲身督战,遍体鳞伤,仍然战斗不止,直到清兵砍断其头,方才倒地身亡,为国尽忠了。

    传闻郭符甲死后,其被斩之头颅,经过七日,仍然颜色如生,苍蝇、蚂蚁皆不敢侵犯,有如三国时期的关云长故事一般。

    安排了郭符甲后,李啸心下十分欣悦。

    算起来,他现在收入麾下的明末名臣,诸如陈子龙,姜曰广,刘宗周,华允诚等人,再加上这个郭符甲,已有5人,数量却也不算少了。

    当然,李啸却还根本不会满足,在他看来,只有人才越多,才会对自已的事业更有帮助,猛虎军的势力,也才能得到更快更迅猛的展。

    毕竟,不管在哪个年代,精英人材,总是最为稀缺的宝贵资源。

    八天后,作为宣旨太监的王乓恢谒娲樱沼诘酱锪说侵荨

    王缘降侵莺螅挠兄盅矍耙涣恋母芯酢

    他惊讶地现,这个在明朝荒僻不堪的偏远州府,在李啸治下,竟是城池繁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