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之虎-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啸这些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话语,表面是给他一个台阶下,但实际上,怕更是一种取笑与讽刺吧。

    达布尔还想道,李啸之所以要走这800匹马,还有一个没说出来的心思。那就是,进一步削弱土默特部的战力,让他们更加不敢生出打劫金家庄堡财富的坏主意。

    这个李啸,端的是有心计。

    自已能拒绝么?

    达布尔确信,如果自已胆敢拒绝李啸的要求,那么自已肯定不会活着离开这金家庄堡。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

    “李指挥使的要求,本汗同意了。”达布尔装模作样地咳嗽两声,轻声说道。

    “很好,汗王果真是识时务的聪明人,希望贵部与我军,从此交好,能长期合作共赢下去。”李啸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

    两只粗壮的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接着,李啸留这些蒙古鞑子在堡内休息了一晚,并安排酒席款待他们。

    席间,李啸与达布尔两人互相劝酒,其乐融融,仿佛多年的老朋友一般,根本看不出来他们在下午之时,还在生死厮杀。

    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吧。

    没有永远的朋友与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李啸注意到,那十六岁的蒙古少女英格玛,一直用一种崇拜英雄般的目光看着自已。

    李啸当然懂得这目光背后的深意。

    不过,此时的他,对这名蒙古少女的**目光,故意视若不见。

    尽管他对这个聪明伶俐的蒙古女子心下亦颇有好感,但李啸还没有到见了美色就忘乎所以的地步。

    次日天亮后,李啸取出3000两银子,交给土默特汗达达布尔,并派出骑兵护送他们离开。

    英格玛在上马之后,还收到了李啸亲自赠送的一份特别礼物。

    是一个镶着金线的精致丝绒盒子。

    她打开盒子,几乎欢喜得要尖叫起来。

    盒子里,是一颗硕大莹润价值数百两的东珠!

    英格玛忽然感觉脸上烫得慌,她低着头,将李啸的礼物迅速地收起,心下却有如喝了蜜一般甜。

    “路上小心。”李啸话语温柔地嘱咐道。

    英格玛用力点点头,脸红得象个苹果一般的她,赶紧猛磕马肚,逃离李啸的视线。

    尽管李啸用3000两银子折换了他们800匹马,但这些鞑子死了近百人,剩下的马匹倒也勉强够他们骑乘回去,只有少数人需要一人双马骑乘。

    望着蒙古鞑子消失在边界山外,副司长管毅凑过来,小声说道:“大人,你这般怀柔这些蒙古人,却不知这些素无情义的鞑子,将来会不会再与我军闹不合。”

    “如果我军将来势力衰弱,那这些鞑子必会翻脸。”李啸淡淡地回答道:“不过,现在我军势力壮盛,又能诱之以利,给予他们共赢的机会。只要那个达布尔不傻,他就没有理由与我军继续为敌。”

    “大人,我军将来要在金汤城中大建羊毛纺织的工坊,那土默特部只有6万只羊,能提供的羊毛,却还是少了些。”卫镇抚安谦,在一旁插话道。

    “呵呵,不用担心。这土默特部,不过是一个引子。”李啸笑道:“如果土默特部,能在与我军的交易中赚到大把的银子,那么,其他的蒙古诸部,自会在利益的驱使下,纷纷前来与我军合作贸易,到那时,那多如海水一般的羊毛,只怕我军只会发愁要怎么用掉。”

    众人大笑起来,每个人脸上,都是一副欣慰又向往的表情。

    “金汤城诸事筹备已毕,本指挥也该返回山东,去把赤凤卫的相关事宜,好好筹画一下了。”沐浴在颇有些清冷的晨风中,望着东边冉冉升起的鲜红朝阳,眼神复杂的李啸,心下自言自语道。

    (多谢书友120730153719766的月票,感谢支持)(未完待续。)

    。。。
………………………………

第一百二十五章 劲敌

    崇祯七年闰八月二十八日,一个阳光温暖凉风习习的早晨,李啸率领全部的甲总军兵,以及600多匹战马,1万2千多人的健壮流民,带上9辆装运粮草与1辆装运了2万两银子的四轮马车,南返山东。

    这段时间,李啸军在金家庄堡筑造金汤城,在整个宣府北路都十分有名,吸引了大批流民前来投靠,只不过,现在金汤城尚未建好,原有的金家庄堡一时也容纳不了这么多流民。因为接下来天气会迅速变冷,为防止新来的流民冻死,李啸决定,将多出来的1万2千余名,身体健壮可以承受长途跋涉的流民,带往山东安置。

    山东之地,合格战马难买,故李啸把折换的土默特部的800匹战马,分出600多匹,带回山东,以备将来之需。

    在李啸率军南返山东之际,在千里之外的沈阳清宁宫中,一场关于他的争论正在进行中。

    清宁宫中,最上头的龙椅上,坐着脸色阴沉的皇太极,下面左边站着的,是正蓝旗旗主德格类,右边站着的,则是文馆大学士范文程。

    沈阳这些天连续下雨,天气清冷了许多,这在清宁宫中的三个人,都颇有些瑟缩的模样。

    “老十,此次出征明国,各旗皆斩获颇丰,唯独你正蓝旗损失最多,你身为旗主,总要给本汗一个合理的解释吧。”皇太极缓缓地开口,打破了宫中压抑的沉默。

    德格类精瘦颀长的脸上,顿时抽搐了一下。

    这皇太极,果然不会轻易放过自已啊。

    他随即拍打衣袖,打扦下跪,大声向皇太极奏道:“禀大汗,我正蓝旗,自从独石口入关以来,从宣府征战至大同,一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却没想到,在宣府北路金家庄堡,忽来一极厉害的明将,所部人马,甚是精锐,我军大部兵马,皆是折于其处。”

    德格类随后,将牛录额真拜克图丧败兵马,至后来甲喇额真爱巴礼兴兵报复,却在金家庄堡处刹羽而归之事,简略地向皇太极讲了一遍。

    “哦,想不到衰落腐朽的明国,竟有这等厉害人物?”皇太极喃喃道。

    “禀大汗,据属下禀报,这个明将,名叫李啸。”

    “竟然是他!”皇太极不觉一惊。

    旁边的范文程追问了德格类一句:“可是当日在辽东斩我哨骑的那个李啸?”

    德格类尚未回答,皇太极从一旁冷冷插话道:“不用问了,必是此人!这个李啸,统兵有方,处事果断,当日在辽东时,便是我大金难缠之劲敌,没想到此番在宣府,又杀了我军一个措手不及。”

    “这倒怪了,这个李啸,听闻其在辽东的据点不归墩,被我军烧毁后,其人仓皇率众出逃山东去了,怎么竟又去了宣府镇?”范文程疑惑问道。

    “这有什么奇怪,李啸其部这般精悍,必然被那明国皇帝看重,从而抽调兵马北上援卫。”皇太极目光阴沉,他沉重地叹了口气:“此人不除,本汗之心,甚是难安啊。”

    “大汗何以如此看重此人?”范文程问道。

    “以前,本汗以为,此人只能凭自身武勇,打拼一番功业。现在想来,却是小看他了。”皇太极牙疼般地吸了口气,继续说道:“依本汗来看,此人非但武勇,竟还有枭雄之质,手段相当狠辣,这才是本汗对李啸此人,最为忌惮之处。”

    伏跪于地的德格类,见皇太极这般说话,连忙道:“正是如此,我军驱赶明国百姓冲阵之时,这李啸丝毫不顾本国百姓,不分男女老少,一齐屠杀,其狠戾心肠,可见一斑。”

    皇太极脸色愈发难看,他斜了德格类一眼,沉喝道:“德格类,你休为自已推脱!那李啸纵然能战,但之所以能斩得我军这么多将士头颅,亦是你部过于轻敌,才让其顺利得手。我军此败,作为旗主,你亦有重大之责!”

    “臣弟无能,请大汗责罚!”清冷天气里,德格类却感觉身上冷汗涔涔。

    皇太极看着地上伏跪的德格类,目光阴沉的他,心下却在紧张算计。

    去年年底,自已设计铲除了莽古尔泰,本欲将这个莽古尔泰的亲弟弟德格类一并铲除。结果自已为了正蓝旗不发生大的动乱,以及为了快速稳定局势,才留了德格类一命,并让其接任正蓝旗主。

    现在,正蓝旗又打了这么大的败仗,那么,自已是不是要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将这德格类好好敲打一番呢?

    甚至,就此将他除掉?

    “大汗,德格类旗主虽有轻敌败军之错,然而此次征战,所获亦是甚多。况且,那甲喇额真爱马礼从金家庄堡退兵后,亦复击溃一5000人的明军兵马,斩获甚多,以奴才看来,倒也算是将功折过之举。”

    范文程一边说话,一边向皇太极使眼色。

    皇太极明白他的意思。

    正蓝旗的乱局,前几个月方刚刚平定,若要从重处罚他们,只恐正蓝旗部人心会更加慌乱。在现在新近归顺的蒙古诸部人心未定的情况下,若女真人自身闹起了动乱,可就得不偿失了。

    哼,来日方长,德格类,今天暂且饶了你!

    “范学士言之有理,德格类,念你部功过相抵,本汗暂不予处罚。但下次若再有这般严重折损兵马,休怪本汗不念兄弟之情!”皇太极冷冷说道。

    “臣弟德格类,谨记大汗之训,谢大汗宽容之恩。”一身冷汗的德格类,以一个愈发驯服的姿态,向皇太极大声喊道。

    “嗯,你跪安吧。”

    “谢大汗!”

    依皇太极之令,德格类随后从清宁宫中退出。

    望着德格类退出的背影,皇太极眼神十分复杂。

    这位天聪汗,突然想起了幼年时,在赫图阿拉的雪夜,父汗奴尔哈赤带着自已和一众兄弟,在新搭建的楼屋中烤火说笑的情景。

    兄弟们将捡拾到的松子在炭火下烤熟煨吃,互相说笑取乐,常常为争一粒松子打成一团。而父汗奴尔哈赤则在一旁笑呵呵地看着他们打斗。

    哥哥褚英总能抢到最多的松子,而7岁的皇太极常常一粒都抢不到。他向褚英讨要,却常被褚英一拳打倒在地。

    幼小的皇太极,强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

    这个庶出,无同母兄弟,母亲一生只是个无权无势侧室,可怜孤苦的皇太极,从小便要面对兄弟们数不清的白眼与嘲弄。

    一颗热烫的松子塞在他手里,皇太极抬起头,看到是12岁的哥哥莽古尔泰的笑脸。

    “太吉(皇太极小名),给你吃吧。”莽古尔泰一脸真诚的笑容,有如温暖的炉火,温暖了皇太极那幼小的心灵。

    这么多年了,自已还是忘不了这一幕。那句“给你吃吧。”的温暖话语,似乎仍在耳边回响。

    只是,不知从何时起,兄弟之间那真挚的亲情越来越稀疏,彼此的勾心斗角互相陷害却是无日不有。

    帝王家无亲情,自古皆然矣。

    现在,这位给过自已童年温暖的五哥,已因悖乱不敬之罪,被自已毒杀,自已还令萨满在他的坟头淋了猪狗血与污物,以让莽古尔泰的鬼魂,永世不得超生。

    莽古尔泰,别怪兄弟手狠,实在是因为,若不杀你,何以立威。

    大金的汗位,从来都是用鲜血与头颅铸成的。

    而这个莽古尔泰的亲弟弟德格类,自已究竟还要留他到何时呢?

    思绪纷乱的皇太极,忽然又想到,当日天命汗要他们兄弟一齐盟誓,要求以后各名兄弟不得彼此相害,纵然有大罪,亦要保留其性命,不得加害。

    “若有谋害兄弟者,诸神不佑,天必惩之!。。。。。。”

    天命汗这焦虑的话语,言犹在耳。

    只叹这般理想主义的事情,如何可在现实中行得通!

    相比权势与地位,兄弟亲情之类,简直不值一提。

    不欲人图我,便需我图人。

    毕竟,汗位只有一个。

    皇太极坚毅的目光中,突然有泪光闪动,但随即而逝,又是满满的冰寒之色。

    “大汗,这个李啸,只怕将来势力会愈发壮大,对我大金的威胁,亦是愈大啊。”范文程忧心忡忡地说道。

    “本汗何尝不知,只是现在那李啸,估计已返回山东而去,我军水师力量薄弱,难于渡海攻击山东,眼下之计,唯有暂且忍耐了。”皇太极长叹一声说道。

    “不过,下次若再与此人交手,我军断不可轻敌,需得小心应付为上。如有可能,须得毕其功于一役,将这李啸彻底铲除,再不可留有后患!”皇太极眼望着窗外灰濛濛的天气,咬牙发狠道。

    。。。。。。。

    李啸全军,因为不用防备会路遇敌军,返回山东的速度,加快了不少。

    九月十六日,李啸终于返回赤凤堡。

    赤凤堡总督许秀清等人,皆出堡迎接李啸等人到来,并安排了盛宴款待。

    在把人员与物资都安顿下来后,李啸连夜召开会议,商定赤凤卫以后的规划与安排。

    “李大人,按朝廷划定的地界,现在我军直管的土地,比半个黄县还略大一些呢。有了这些土地,我军当可更大发展空间了。”许秀清笑着对李啸说道。

    “甚好,有了土地,才有发展的资本嘛。本官认为,我军现在首先要做好的,便是扩建赤凤堡,将这赤凤堡,扩建为赤凤城。”李啸昂然而道。

    “哦,大人要将这赤凤城建成多大之城?”许秀清问。

    “与铁龙城一样,扩建为周长12里之正方形城池,这样城池东边位置正好临至北马河,正可以因河取水,环挖护城壕。开挖南北两处城门,正好与内城原有之南北城门,贯穿成一条直线。其他诸如瓮城,堡楼、角楼、女墙、马道、雉堞之类,统统都要建好。”

    “却不知大人欲建这般大型的城池,定位却是如何?”许秀清问道。

    “此赤凤城,地处临海,交通便利,且作为我军主城,本官想将其打造成为一座十分重要的商贸重城。”李啸一脸向往地侃侃而谈:“这赤凤城中,与宣府北路的金汤城一样,分内外城,内城为现在之赤凤堡,将来作为军营、官署与银库所在之地。外城则由南北一条主干道,与沿赤凤堡东西而过的两条大道,将城中分为六个区,依其位置,分别命名为东北区,东区、东南区,西南区、西区、西北区。”

    “大人这般规划,倒是简明,学生想问,这六区将来可是作为不同用途?”许秀清眼神闪烁,显然被李啸的计划所吸引。

    “正是。东南区内,本官想建成大型集贸市场,象丝绸、茶叶、陶瓷、酒类等各种南货北物,皆可在此交易。而主街对面西南区内,则正好建成消费中心,修建各类店铺,酒楼、商肆,会馆之类场所,以供南来北往的商人消费休憩。”

    “既然东南区与西南区要建成商业基地,那北面的东区与西区,又该如何规划呢?”

    “东区规划为平民区,原有的赤凤堡内居民,皆从内城迁出,于东区处修建普通民居,公共澡堂,医馆以及学堂之类,亦建于东区,以方便居民沐浴及孩子们就近上学。”李啸顿了顿,又说道:“西区规划为富人区,修建诸如戏台,庙宇,会所等建筑,吸引有钱富商在处在购买宅地,长期安居。”

    “哦,那还有西北区与东北区尚未安排。”许秀清

    “这两区,为我军贸易所专用,西北区建为专业仓库区,用于贮存粮食、铁器、羊毛呢绒布匹等我军出产的各类物品,东北区则设为我军生产产品的专用交易地带,诸如各类铁器、羊毛布匹等物品,皆在此地交易,内城的四轮马车制作行,亦移建于此。另外,还可作为备用军营使用,若是将来要守卫赤凤城,要临时增加军兵驻守时,可将外地兵马暂时屯驻于此。”

    听到李啸明晰的规划,许秀清十分赞同。“若真成照李大人的规划建好,我赤凤城,堪称山东第一之商贸重镇也。”

    “那接下来的城池修建,便由秀清你来全面安排吧,需要什么人力物力,皆可向我报告。”李啸笑着说道。

    “大人信得过学生,学生敢不尽力效命。”许秀清拱手说道:“大人,现在铁龙城据说已大体建成,可将常大用等有经验的建筑匠人,调回赤凤堡主导城墙及城内设施修建,可将进度加快不少。”

    “可以。本官马上传令,将常大用之类主导工匠,从铁龙城调回,具体工作由你负责安排与筹备。尽量要赶在土地冻硬之前,将城墙与护城壕,全部建好。”

    “对了,现在我军在蹲犬山处,已制好了极多的青石、砖头与石灰,修建这赤凤城,却可省了不少钱呢。”许秀清突然想到这一点,欣喜地对李啸说道。

    “很好,有备无患嘛。看来我军前段时间开设这些工厂,现在倒正好派上用场。”李啸笑道。

    两人大笑起来,这时,李啸突然想起什么,问许秀清道:“秀清,却不知,现在我军在这赤凤卫,具体的耕田数额有多少?”(未完待续。)

    。。。
………………………………

第一百二十六章 耕地问题

    “禀大人,学生已核查过黄县、招远、莱州三处的田地亩册,据亩册记载,我赤凤卫中,总共有耕地十八万亩,其中亩产小麦一石以上的上田,有三万亩,亩产小麦七八斗的中田,有七万亩,余者皆为亩产四五斗的下田。”许秀清见李啸突然javasript:问起这个问题,连忙回答。

    “哦,为何只有这么点耕地?”李啸听到许秀清的汇报,不觉吃了一惊。

    李啸看过明史,他记得,在江南一带的一个县中,上百万亩耕地乃是寻常。却没想到,这赤凤卫面积有黄县一半大,竟只有十八万亩耕地,实是少得可怜。

    “大人有所不知,我登莱地界,地处临海,盐碱地多,却不可与江南湖广等地相比,诸如招远县、黄县等地的耕地面积,基本都在五十万亩左右。我赤凤卫的范围,只有原来黄县土地面积的一半多一点,故有十八万亩耕地,却还算可观了。”许秀清向李啸解释道。

    李啸陷入沉吟。

    “大人,学生所说的田亩数量与亩产粮额,皆是从田土亩册查核得来,绝非虚言,大人若不信,可派人再核查一番。”许秀清以为李啸心下不信,赶紧又说道。

    “秀清,你想多了,本官当然相信你。只是本官在想,若是土地面积如此有限,要供养军兵百姓,却是困难啊。”李啸拍了拍许秀清的肩膀,安慰他道。

    李啸知道,许秀清说的是实话,明史记载,在万历年间,在北方边镇,能七八斗小麦的耕地,便是上田了,因为山东比宣府大同等边地土质状况要好些,故在山东当地,约定俗成将亩产一石以上为上田。

    “那现在这些耕地,现又是何人据有,可都已耕作了么?”李啸想了想,又问道。

    “禀大人,这两年多来,登莱各地饱经战乱,百姓或死或逃,土地抛荒了不少。我赤凤卫土地,为从莱州、黄县、招远三地划入。这三处,莱州、黄县皆是饱受兵灾之地,当地土地,基本全部抛荒,只有零星土地,尚有残存的百姓在耕种。但北栾河一带的原招远县地界,相对受兵灾较轻,除了少数自耕农外,倒还有多名地主,占有颇多好田地。”

    “那些地主的土地占据情况,可有所了解?”李啸又问道。

    “据学生了解,北栾河一带,因为土地肥沃,三万亩上田基本都在此处,且已基本被地主富绅们瓜分。在当地,有两名大地主,据得田亩均在5000亩以上,中等地主有六名,田亩数在2000至3000亩之间。还有15名小地主,田亩数在1000亩以下,余下的便是自耕农,每家田亩数几十亩至上百亩不等。”

    李啸心下暗叹,原来在赤凤卫内,光地主们占有的土地就有近5万亩,且均是上田与中田,等于是说,赤凤卫最膏腴的土地,都已掌握在地主们的手中。

    在明朝,地主士绅有许多特权,最大的特权,便是可以凭借朝廷的一系列士绅优待政策,少交税甚至不交税。

    甚至在同样的解银称兑时,还有所谓的红白封制度,地主富绅所用的红封,比普通民户所用的白封,能少许多的火耗杂费。

    也就是说,这些地主士绅,占据了膏腴肥田,却对国家几乎没有贡献。支持国家财赋税收的,不是这些富裕有钱的地主阶级,却是在生存线上的辛苦挣扎的平民百姓。

    这种状态,如果是太平年代,还可勉强维持。但象现在这样的王朝末世,天灾连连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国家还变本加厉对百姓催加三饷,终于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给那些凶恶的流寇匪贼,提供了几乎无穷无尽的兵源,最终彻底埋葬了明王朝。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的雍正时期,在雍正强迫官绅一体纳粮后,地主富绅阶层,才开始真正承担国家税收。

    李啸眉头深皱,陷入了沉思之中。

    怎么办?

    要改变这种状况,莫非,要学后世打地主分田地么?

    李啸不想这么做。

    这年头,这样的地主士绅阶层,在大明帝国的乡镇一级中,数量庞大,地位稳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