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之虎-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人力安排完成后,李啸开始设立工匠等级制度,大致分为作头,匠头,匠丁,学徒四种。并以此来决定每个人的薪资标准。这项制度,要在已开办的每个工厂中具体实行。
以铁龙城为例,李啸规定,颜均、张铜柱升为作头,每月薪资5两银子。
这两人手下的熟练徒弟则为匠头,每月薪资3两银子。
其余的有专业技术的各名铁匠为匠丁,每月15两银子。
而那些,刚刚招入厂中的学徒工人,则为每月为05两银子。
除此之外,李啸还要兴建食堂,给这些工人都提供包吃住的待遇。除了固定工资外,等产品开始销售了,还会有奖金与分成。这些具体细节,李啸还在设计与规划中。
李啸心下,越来越有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自已奋发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
当看到眼前终于出现那巍峨雄峻的铁龙城时,流民林小五长吁了一口气。
十月上旬时,林小五一家五口,父母、哥哥、以及他和妹妹,终于从大同长途跋涉到宣府北路那正在修建的金汤城。
远远地看到那城周16里的金汤城时,林小五一家人都大吃了一惊,他们都没想到,在这样与蒙古交界的偏僻之城,竟有人会兴建这样一座阔大的雄城。
流民们都已知道,这座城池,是一个名叫李啸的将领兴建的,据说这个赤凤卫指挥使大人李啸,战功卓越又相当年轻,让不过十六岁的林小五,对这这传说中的李啸,心下极其钦慕佩服。
接着,他们很快又被城下已聚集了一万余人喧闹不已的流民队伍所深深震惊。看到这些集中聚集在金汤城南面城墙处以抵御寒冷北风的大片流民,林小五他们都知道,这些流民,应该是和自已一样,得到了金汤城要大批招工的消息,才赶来此处的。只不过,等这些流民来到时,金汤城的招工名额已满且城中暂时再无居住房屋,这些人自然无法再被接纳入城。
于是,在经过简单的登记之后,林小五一家也成了这些流民中的一员。
林小五特别羡慕最早到来的流民。这拔总共约六千多人的流民,早已成功地成为了城中居民的一员,大部分人每天和那些工匠一起,挖护城河,修建城墙,还有小部分则去了边界山的煤厂与硫磺厂工作。
这些已成为金汤城一员的流民,看待城外的流民百姓的目光,虽然满是同情,更多的是庆幸。毕竟与他们相比,自已仅仅是早来了一步,才抢占到这宝贵的留居与工作机会。
最让林小五羡慕不已的是,这些城中居民每天可以吃三顿饱饭,甚至不时还有荤腥酒肉。与每天每人只能喝两碗稀粥的城外流民相比,堪为天地之别。
林小五常常后悔,要是能早点来多好,听说这金汤城容纳流民的能力现在已到极限,自已这样的后来者,估计是再没机会入城定居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外的流民百姓越聚越多,竟达2万五千多人。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多,流民中的各类问题也随之爆发。
象打斗、吵架、偷盗等事情每天都不停发生,虽有城内军兵维持秩序,弹压惩治犯事者,但这样的事情还是越来越多。
比上诉诸事更可怕的,则是天气。
随着时间到了下旬,天气越发寒冷,北风凛冽入骨,城外流民们集中居中的草窝子也越来越难以居住,冻死的老人与孩子,每天都有很多。
不过人们却舍不得离去,因与这里毕竟每天还有两碗薄粥吊命,要是去了其他地方,流民都知道,自已极有可能只会被活活饿死于城外,更加悲惨的事情是,还有可能被那些丧尽天良的官军,砍去脑袋杀良冒功。
林小五看到,金汤城城头上,有一名须发半白的老者,每天都眼神忧虑地,看着城外在寒风中挣扎的百姓。
林小五知道,这名老者名叫安谦,是这座金汤城的负责人。他也知道,这个安谦之所以如此忧虑,是害怕这些流民被寒冷与拥挤所逼迫,与城中的军兵对抗起来,那就麻烦大了。
只不过,他不敢把这么多流民放入城中,毕竟城中军兵太少,万一这数万流民中有人存心入城闹事,凭城中一千多人的部队,不一定弹压得住。就算能勉强镇压下去,也会给尚未建好的金汤城,带来重大损失。
事实上,到了十月下旬时,已有很多胆大又心怀不满之徒,在暗中商量,要城外全体流民联合起来,夺下正在修建的金汤城,好好地吃他娘的几顿饱饭,也许,还能抢点银子花花。
林小五对这些人感觉很厌恶。他认为,这些人靠金汤城施予的薄粥活命,却还想着夺取恩人的城池与钱粮,实在太过下作了。
只是入冬的天气,越来越冷,越来越难熬,在这样的情况下,商议造反谋夺金汤城的流民也越来越多。
毕竟,没有人想这样慢慢地冻死在城外。他们已是一无所有的流民,在生存的压力下,良心与道德当然可能成为最先被轻易忽略的东西。
在局势越来越难于控制的情况下,林小五一家人皆认为,流民闹事可能不可避免之时,某一天,金汤城的负责人安谦,却一脸喜色地给这些在死亡边缘挣扎的流民,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那就是,那赤凤卫指挥使李大人,准备全部收留他们,并把他们接收到山东去。
林小五记得,当安谦宣布完这条消息后,城外欢呼之声有如雷鸣,每个流民都是一副欣喜得不敢置信的表情。
二天后,包括林小五一家人在内,总共2万三千余名流民启程南下,在金汤城一千多名军兵的监督押送下,带着10辆装得满满当当的粮车,一辆装着3万银两的银车,30辆装着900吨焦炭的马车,3辆装着9吨硫磺的马车,浩浩荡荡地南下山东而去。
望着原先人头攒动现在却寂寥不已的金汤城南部城墙外的空地,林小五悄然留下了热泪。
队伍一路南行,不时用银车上的银子在当地补充购买粮食,在经过了近二十天的辛苦跋涉后,全体流民来到了山东武定州地界。
在这里,流民们被分为三拔。
首先被选出的一拔人,约四千多人,全部为精壮的成年男子,这些人,被选为赤凤总的军兵。
林小五的哥哥林小三有幸被选中,得到入选的消息后,他一脸兴奋与依依不舍交织的表情,在与家人告别后,他与这四千多名精壮男子一起,被一名光头锃亮的将领怒喝着带走,消失在东去的官道上。
另一拔人,是流民中的主流,约一万四千人,被安排到赤凤卫,被赤凤卫的官员们,一路引领东去。
还有一拔人约四五千人,则掉头南下,在铁龙城官员的引领下,带着那900吨焦炭,9吨硫磺,前往铁龙城。
除了去当了战兵的哥哥外,林小五全家四口,则是被选入前往铁龙城的队伍中。
到了铁龙城后,林小五一家人,首先登记资料,领取铁龙城的居民号牌,然后被分配了一座两层楼的小楼居住。
这幢小楼,修建得十分结实漂亮,却只标价15两,堪称成本价。只是身无分文的林小五等人,当然还是买不起。
不过分房的官员告诉他们,这幢房子,可让他们先住,分期用工资还房款就行。听到这个消息,让林小五一家人欣喜不已。
林小五一家人非常幸运,林小五与父亲,皆被选为锻冶场学徒,他父亲被选去打造生活用具,林小五则被分去打造盔甲,而10岁的妹妹,则进了铁龙城学堂上学,只留下母亲一人看家。
这铁龙城中,竟然女子也能上学,这倒是让新来的流民们,感觉十分稀奇之事。
林小五后来才知道,这是李啸早在赤凤堡时便实施的政策。在李啸心中,对于受教育一事,男女都一样,都有学习的权利。尽管当初有多人反对,但李啸强力坚持,到了现在,将领与百姓,也皆早已习惯了。
手握一柄崭新精锻锤,处身一片叮当作响的铁器敲击声中的林小五,听着师傅讲解打铁的要领,心下却在暗暗发誓,既然已成了盔甲厂的一名学徒,就要凭自已的能力,从这大批的学徒中,脱颖而出,努力干出个人样来!(未完待续。)
………………………………
第一百四十章 鲁王之邀
到十二月中旬时,铁龙城的各项生产工作,终于走上了正轨。
天气极冷,铅云低垂,寒风呼啸有如刀割,只是整个铁龙城却是一片兴旺蓬勃的景象。
炉火熊熊的高炉,铁水哔剥作响的炒铁炉,叮当一片敲打不停的锻冶场,正在仔细调配颗粒火药的弹药厂,有如蚂蚁一般来往搬运铁矿、铁锭、焦煤、成品物件的搬运工人,共同组成了铁龙城喧哗忙碌的运作场景。
站在十字主街中央的李啸,望着眼前这一片忙碌的景象,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他心下,却在迅速地算了一笔细帐。
在现在只有这一座高炉的情况下,根据这段时间的出品概率,李啸可以估算出,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能出生铁水80吨,化炼成熟铁与钢材约70吨,其中上品高炭钢均2吨多,中炭钢10吨,中上品质熟铁20吨,中下品熟铁近38吨。
这些上品高炭钢,全部用于打造现在扩充的军兵的4米长枪精钢枪头以及枪尾尾坠,按每个三棱精钢枪头与枪尾尾坠共约耗2斤多精钢计算,可造成2000多套。现在赤凤总新增20队枪兵,正好补充完毕。
中炭钢用于制作盾兵盾牌,按每块大盾牌打制约耗20斤中炭钢计算,可打1000块,赤凤总新增10队盾兵,也正好全部补充完毕。
中上品质熟铁,用于打造铠甲,若制成精铁甲,每副铁甲要耗铁40斤,可打造1000副,若制成棉甲,则每件只需耗铁15斤,只不过,因为棉甲防御力较差,且李啸军缺少棉花,故李啸打算,将这些中上品质的熟铁,全部打制成精铁甲,按从将领再到士兵的优先顺序配发。
要做就做好,不要以后再来吃回头饭,这是李啸的做事原则。就算现在精铁甲的数量一时不足,也不要紧,毕竟这盔甲可以连续生产,这个月没装备完,下个月可继续再做。
只不过,精铁甲制造繁琐,需得先给熟铁片上清漆防锈,待晒干后,再用牛皮绳一片片串起打制好的熟铁片,耗时费力,故一个月产量却是有限,故李啸决定,所有没有工作在家休息的老弱,都到盔甲厂来串铁片,按件计酬,以加快生产进度。
余下的下品熟铁,则全部打制为诸如铁针,铁铲、铁锹、铁锅、铁勺、菜刀、锄头、酒壶、面盆、斧头、火箸、通条、铁炉、钉子等生活用具。
这些生活用具的具体产量及生产分配,李啸就懒得亲自安排了,工业司的统计人员,自会监督工匠们的分类按排并跟催进度。
这些铁制的生活用具,才是李啸的铁龙城中,最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据松江府志记载,以铁针为例,如果出口到日本的话,一根铁针竟能在日本国能卖二分银子!简直是让人难以置信的天价。
要知道明朝最好的闽铁,也才一分五银子一斤,而一斤闽铁能制多少根铁针?
哪怕算上加工费用与人工工资,这二分银子一根的铁针,利润也实在是大得惊人,而且这还是贸易批发价,估计日本国的那些矮子倭人买到手的时候,价格可能还会翻倍不止,也不知道他们平日里日子是怎么过的。
李啸前世看过《江户训语》,其中的日本古代商人,对家人及伙计明文规定,哪怕一张记帐用的废纸,都不能随意丢弃,否则要受到饿饭的惩罚。正确的做法是,要先用背面打草稿,再没空间用了的情况下,再裁成小张上厕所,并规定,一次只能用一小张,在泻肚的情况下,才能用两小张。
李啸在想,从古至今,日本人之所以如此悭吝小气,过得穷困不堪,与这个岛国严重依赖进口应该是有很大关系的。毕竟这样远渡重洋运来的货物,卖价如此高昂,普通的日本人也只能省吃俭用,来维持基本生计了。
出口日本尚是远景,现在李啸这些物品,主要还是打算对蒙古贸易。
现在大明已中止了对蒙古的互市,导致走私蒙古成了巨大的暴利行业,山西八大家等商人,就是在走私蒙古与女真的贸易中大发其财,并最终成了满清的皇商。
与其这笔钱让这些混帐走私商人赚走,还不如自已好好把握这笔财源。毕竟商人赚钱只是为了给自已与子孙后代积累财富,而自已的最终目的,却是要用这笔财政,来建立并维护一只足够解救这个危亡时代的强悍军队。
在蒙古草原,象铁锅、剪刀、铁钉、铁针、铁铲、铁盆、马掌等物品,皆是紧俏物品,在万历年间朝廷查得严时,甚至有一匹上品战马换个铁锅的事情发生。由于铁器供不应求,一些黑心商人干脆直接用生铁打造物件,再卖给急缺铁器的蒙古人,饶是如此,这些粗劣的铁器依然畅销一空。
现在自已虽是用下品熟铁打制生活器件,但李啸看过自家成品,比市面上器具店中买的铁器却还是要好上许多。毕竟李啸建立了一整套监督管理与奖惩机制,工匠做事也用心得多,用料也足,这才保证自已产品的高质量。
这样铁器,为了方便与市面上其他铁器区分,基本上每个大件的铁器上,都打了一个圆形的隶书李字。
李啸在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样标有李字印记的铁龙城铁器,将会成为质量稳定可靠的铁器的独有标识吧。
李啸打算,等开了春,这边也打造了足够多的铁器,便用那些四轮马车拉到金汤城去贩卖,他相信,这大批质量上乘做工用心的铁器,将会给李啸军带来巨大的利润。
。。。。。。
十二月下旬初,正在铁龙城中监督生产的李啸,忽然接到了一封来自鲁王府的邀请函。
信中,鲁王朱寿鋐用一种相当客气的语气,邀请李啸前往兖州鲁王府一述。
此时,陈子龙早已南下回家过年,并准备过完年,再把家眷带来。故李啸读了信后,连忙找来铁龙城总管吴亮,前来商议此事。
“吴先生,却不知鲁王邀我,却为何事?”
“大人,在下认为,鲁王此次相邀,必定是想着要与大人好好拉近关系。”吴亮眨着眼,脸上带着莫名的笑意:“上次,我军出援宣府,经过兖州时,鲁王不是派了世子朱以派,前来迎接犒军么?现在鲁王再次派人送函相邀,其意愈明。”
“那以你之意,本官当去拜访了?”
“那是自然,鲁王想交好我们。对我们来说,却也是好事一件,毕竟能与这些显赫的明朝宗室拉上关系,我们在山东当地,行事却可方便得多,那些与我们不对付的山东官员,也会愈发忌惮我们几分。故学生以为,这次鲁王相邀,大人却需好生与其交好方是。”吴亮脸色渐渐变得郑重。
“好,那本官便亲往鲁王府去一趟。”
第二天,李啸让十多名飞鹞子轻骑为护卫,带上礼物,随着那两名送信的仆人前往兖州鲁王府。
一行人纵马疾行,不过一天功夫,便到了兖州城下。
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为鲁王,藩兖州,升兖州为府,隶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复置嵫阳县为兖州府治所在地,辖济宁、东平、曹、沂四州二十三县。
现在的鲁王一系,皆是朱檀的子孙。
明代的兖州,是由嵫阳县改建而成。城池位于泗河拐弯处,凭依着北部防山余脉而建,清澈的泗水河从城池的南面折向东边流过。整个兖州城,呈东西长而南北短的形态,经历年扩建改制后,整个兖州城的城墙长达十六里又两百步,成为山东数一数二的大城。
最让人称道的是,兖州城的城墙高达十米,全部包了厚实青砖,城墙宽度是达到了近七米,可并五马而行。上面女墙,堞垛,箭楼等防御设备一应俱全。全城共开了东、西、南三座城门每个城门都建了瓮城,大大加强了府城的防御力。
李啸远远看到,世子朱以派,已是一脸笑容地带着一众家仆,在南门外迎候。
李啸跳下马来,笑着与朱以派打招呼,寒暄数语后,便将一柄细长精巧的红缨宝剑,送给朱以派。
李啸这次来兖州,带来了数把宝剑,全是由铁龙城中最有经验的工匠,用上品精钢打制的50炼宝剑,这些制作极其精良,堪称有市无价的上品宝剑,现在成了李啸的送礼佳品。
果然,当朱以派收下宝剑,抽出剑刃,看到在冬日阳光下耀如霜雪的剑身时,他一脸的笑容,灿烂无比。
“李指挥,如此重礼,小王惶恐受之,且请李指军随小王前去鲁王府歇坐。”朱以派收下宝剑,恭敬地对李啸作了个迎请的手势。
李啸等人入得城来,一路行看,发现这交通要枢之地的兖州市面上,街巷宽阔,两旁民房、庙宇、商铺、欢场、酒家等各类建筑鳞次栉比,倒是好一处繁华之地。
整个街面上,虽有颇多各地所来的外地流民,但并未影响市容与人流往来,往来叫卖的小商贩与三三两两的行人摩肩接踵,在这寒冷冬日,为街道带来许多生气,组成了一副极具明代生活气息的市井图。
不多时,众人来到了鲁王府外。
李啸被眼前壮丽恢宏的鲁王府,深深地震撼了。
鲁王府在兖州城北的中央地带,这是朱元璋下令,花费巨资,为其第十子朱檀,也就是第一代鲁王所建造的王宫。
为了保证皇族的安全,也是为了体现皇族的神秘和与众不同,在隔了约两条街的位置,百姓便不允许进来。因此,当李啸等人行到这里时,街上的行人已是瘳瘳无几。
李啸首先注意到,这鲁王府,有点模仿城池的修建模式,四处均建有高大的城墙,完全可以看做是兖州的内城。
据明史记载,鲁王府的城墙高二丈九尺,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600米,占地面积极为广阔。并且也和城池一样,开有四处城门,四个城门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东曰体仁、西曰遵义。
李啸等人来到的,正是南门端礼门。
李啸凝视着鲁王府那巨大的正门,这刷了鲜艳红漆的大门,两面朱红铜铆的门扇十分地厚重端严,象征着大明亲王的高贵权势。
这大门给李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甚至心下暗想,可能那至今未见过的紫禁城皇宫大门,也与这门差不多吧。
随后,李啸便被大门两边那巨大粗壮的石柱上两排镏金大字所吸引,他从左到右,轻声地读道:“羽翼大明辅国邦”、“世镇鲁南泽万年”。
李啸心下十分感慨,这鲁王府,端的是天家派头、气象万千,那大门两边雕得活灵活现的石狮子,个头便足足比州衙所见过的的大了两倍不止。据说,这鲁王府那高高的七重丹陛,只比京师紫禁城短了两重,仅次大明天子一等而已。
在李啸仔细观看鲁王府的外面之时,已有许多的仆人,从大门旁的小门出来,手持长鞭、上马凳、洒扫用具站在门口,男仆一水儿的茧绸青衣、无翅乌纱,每个人都是眼神居高临下,鼻孔朝天。
在仆人们出来,并立刻打扫门庭之际,小门之中,又涌出许多仪卫司的武官,他们顶盔贯甲,拿着雪亮的刀枪,掌着鲜明的旗鼓,迅速地沿着大门分站成两排。
仿佛掐好了时间一般,在仆人们迅速打扫完门庭之时,两扇厚重无比的朱漆大门,发出吱吱的门铰扭动的声响,缓缓开启。
大门开启后,只见一堆盔甲更加鲜明艳丽的仪卫司的武将兵丁,各各扛着刀枪剑戟一拥而出,仪卫正、仪卫副左右分列,典仗两两相对,众旗牌、校尉雁翅排开,各各肃立。
头戴双角龙纹的乌纱折上巾,身着五章青衣,两肩纹金龙,系着素表朱里的大带,上挂金纹玉龙形珮,下着赤红袜舄的鲁王朱以鋐,在两名侍卫的搀扶下,缓缓从大门正中而出。
李啸注意到朱以鋐约四十七八的年纪,鬓边的头发已多有花白,脸上有许多酒色过度的痕迹,微微浮肿的圆脸上泛着不健康的苍白。
李啸感觉到,这位脸上挤出和气笑容的鲁王,虽穿着崭新贵重的大明亲王常服,却总给人一种精力衰竭萎靡不振的感觉。
而在在鲁王朱寿鋐后面,跟着约四十出头年纪的中年人,一张保养得颇好的白晳脸庞上,三绺清髯修剪得极好,体现出一种儒雅雍容的气度。
李啸暗想,此人,应该是朱寿鋐的弟弟,郡王朱以派的亲生父亲,泰兴王朱寿镛了。
“赤凤卫指挥使李啸,拜见鲁王殿下。”李啸跪地,领着一众随从,恭敬行礼。
(本文已获历史主页vip小说推荐,谢谢各位一直支持)(未完待续。)
………………………………
第一百四十一章 郡主朱媺姵
见李啸躬身行礼,朱寿鋐那昏沉散淡的眼神,明显地一亮。
“李指挥使速速请起。”朱寿鋐虚扶李啸起身,上下打量了一番身着正三品武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