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之虎-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人中,只有李啸知道,虽然自已这般无援无依的匆匆赶路,却有一支兵马,最终会为李啸军赢得宝贵的阻延时间。

    这便是穿越者的优势。

    因为这支兵马,就是漕运总督兼凤阳巡抚的杨一鹏,从淮安带过来的五千兵马。

    当李啸军刚刚从一片残破的凤阳旁经过,北上宿州之时,杨一鹏的兵马,刚刚赶到凤阳。

    当时,崇祯依据温体仁的计策,调动杨一鹏的淮安兵马,骆举的睢州兵马,邓玘的信阳兵马,

    张国维的应天府兵马,总共四路兵马进援凤阳,结果,因为流寇行进过快,当这四路兵马,均还在路上之时,流贼大军就已攻克并血洗凤阳,让四路明军白跑一趟。

    结果,得到凤阳沦陷的消息后,其他三路兵马,皆已退回,只有杨一鹏的兵马,继续向凤阳进军。

    杨一鹏没有选择,因为他兼了凤阳巡抚一职,凤阳失守,他绝脱不了干系。现在他能做的,便是继续赶赴凤阳,看看能不能尽可能从这座几乎被烧成白地的城池中,挽回一些损失。

    杨一鹏必须这样做。因为在他看来,如果自已能做好善后工作,朝廷将来追究的话,也可以尽可能减少一些罪责。

    杨一鹏现在率军赶往凤阳,因为了解到了流寇已经统军南下的消息,他心里没有原先的恐惧,却有了更多的苍凉感觉。

    作为凤阳巡抚的杨一鹏,当然深知中都凤阳,在崇祯皇帝心中的份量。

    凤阳在明代,乃是太祖“龙兴”之地,朱元璋的父母埋葬在这儿,称为皇陵,而朱元璋自己,因为少年时代在凤阳城外的龙兴寺当过和尚,与这座城池也颇有渊源。因此,凤阳被朱元璋钦定为中都,在政治上享有特殊地位。

    只不过,在这凤阳地界,尽管这里有金碧辉煌的宫殿,葱翠雄伟的山陵,养尊处优的守陵太监和地方官员,但对于当地人民来说,却是地地道道的人间地狱。

    明朝初年,朱元璋曾下令“复凤阳、临淮二县民徭、赋,世世无所与。”事实上,这些条例,除了朱元璋一朝外,从未得到过真正实施,而到明朝晚期,凤阳当地的境况,更是日渐恶劣。

    自从这里出了个朱皇帝后,各种造作、差役多如牛毛,把凤阳的老百姓压得喘不过气来。“以一日一家而当七役,仍且不免于鞭朴。”农民们“竭力一年之耕”,好不容易打下一点粮食,里役就随踵而来,“一不与则系累其颈,再不与则倒悬其躯,三不与而妻子者移易于他室。民即呼九天,而堂上万里,岂能闻此莫愬之小东乎?”而最令人可悲的是,这些普通百姓的疾苦,即便上达天聪,也不会得到朱家皇帝的同情。

    崇祯四年十一月,南京礼部右侍郎钱士升奉命祭告凤阳皇陵之后写的奏疏里,就报告了凤阳地区衰败的景象:

    “凤阳号称帝乡,……臣入其境,见土地多荒,庐舍寥落,罔陵灌莽,一望萧然。尝咨其故,皆言凤土确瘠,在江北诸郡为下下,民居皆涂茨。一遇水旱,弃如敝屣,挈妻担子,乞活四方。而户口既以流亡,逋赋因之岁积。催征则绝其反顾,招集又疑为空言。有司束于正额,不得不以逋户之丁粮派征于见在之赋长。于是赔累愈多,而见在者又转而之他矣。此田土所以日荒,户口所以日耗,正额所以日亏,宿逋所以日积也。……不意祖宗汤沐之乡,乃有竭泽露根之象,心窃伤之。……今天下赋重政苛,民穷财殚,……而臣谓发政施仁,宜先帝乡。即特为蠲减,不过太仓之稊米耳。”

    应该说,钱士升的请求并不高,在又有太祖谕令的情况下,蠲减凤阳的赋税,应该是最正常不过,也相当合理的事情。可是,崇祯皇帝却并不同意,反而严词训责钱士升危言耸听,并说自已“其周恤民瘼事情已有屡旨”这类空话。

    其实皇帝的真实心思是,他唯恐凤阳开了先例,减免钱粮的话,各地起而效尤,那现在正在拼力搜刮的三饷,可就成了大问题了。

    朝廷既然不肯开恩,贫苦百姓没有办法,只有把希望寄托在流寇身上。就在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围攻颍州的时候,“凤之穷民,远几百里相邀,具以册授贼:某家富厚,某处无兵。于是,贼遂拥众焚劫,震动祖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流寇的迅速发展壮大,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明朝自已失了人心,以至连太祖皇帝的家乡民众,都开始反抗这个朝廷。

    想到这里,杨一鹏一声长叹,轻声念了一句:“国不知有民,民乃不知有国矣。”

    不多时,杨一鹏兵马到达凤阳,见到形如废墟一般的中都,杨总督不由得又是一番感叹。

    杨一鹏原本以为,现在自已要做的,只是收拾残局,同时静待朝廷发落,却没想到,自家的军兵只入驻了一天,便有外派的哨骑紧急回报,那些南下的流寇,又重新杀回凤阳来了!

    “汝等可曾探得仔细?”杨一鹏声音都有些抖。

    “确是流寇兵马,极天际地,浩浩荡荡,兵马不知凡几。”哨骑急急而道。

    杨一鹏面如土色,他在房中来回踱步,最后颤声道:“凤阳已成一片白地,又无城墙,安可坚守,可速退往附近的长淮卫,与该部卫所军相合,拼死挡住流贼是矣。”

    杨一鹏撤退兵马到长淮卫后,张献忠部便赶到凤阳。

    听闻哨骑来报,说长淮卫已有大股兵马驻扎,张献忠惊疑不已,以为是李啸军驻屯其中。

    鉴于李啸军将李定国部一击而灭,战力强悍,张献忠十分慎重,而在连续观察看了两日后,他看到,这些驻守卫所的明军,旗帜散乱,士气不振,故心下断定,这些军兵决不是李啸兵马,张献忠方下令立刻攻城。

    杨一鹏等人已无退路,只得拼死迎击流寇,死守长淮卫。

    激战三天后,张献忠部攻上城头,随后打开卫门,流寇大军有如潮水般一拥而入。

    驻守长淮卫的明军军兵,终于彻底崩溃,除了两千余名明军死伤外,其余的四千多人,尽皆投降。

    杨一鹏本人,亦成了张献忠部的俘虏。

    “听说,你是这凤阳巡抚,还当过明朝的户部尚书?”

    一块城外的空地,已被临时改为刑场,手执一把钢刀在地上转来转去的张献忠,冷笑着向被五花大绑的杨一鹏问道。

    “正是。”杨一鹏虽然被俘,却是脸色凛然。

    “老子跟你明说了罢,希望你这厮识时务,早点投降我军。这样的话,老子会给你个活命的机会。”张献忠冷冷说道。

    “吾乃大明重臣,守土之官,安可降于流贼。”杨一鹏面不改色,平静答道。

    “狗东西,给脸不要脸,来人,就地砍了。”张献忠啐骂一声,向一旁的军士摆了摆手。

    “且慢!”杨一鹏大喝。

    “唔?”张献忠面上带着嘲讽的笑意“你后悔了么?”

    “非也,吾乃大明重臣,礼当先北拜天子,复可受刑,尔等无知之辈,不知礼数耶?”杨一鹏冷冷喝道。

    张献忠咂咂嘴,又点点头,似乎很认可杨一鹏的说法。

    随后,他下令,给杨一鹏松绑。

    杨一鹏整整衣襟,整正官帽,郑重地北向连磕了三头。

    随后,从容就义。

    “此人倒是个忠臣,没被俺老张吓倒。传俺之令,给他寻个棺材,把脑袋与身子装在一起,好生埋了吧。”张献忠捋着胡须,低声向一旁的军士吩咐道。

    于凤阳就义的杨一鹏,后来被朝廷加爵赐谥,入忠祠,其子杨昌朝则赐世袭锦衣卫千户,完全改变了原先历史中,因为作战不力,被朝廷处斩抄家的可悲结局。

    不知道魂归地下的杨一鹏,在得知自已的两种命运后,会不会因此而感激李啸。

    从消灭杨一鹏部再到重新出发,张献忠部流寇,已在凤阳滞留了宝贵的五天时间。

    此时,李啸军已到河南永城。

    这李啸军,彻底追不上了。

    现在,张献忠要救回李定国,只有拼力进攻李啸的老巢单县铁龙城,一条路可走了。

    又过了五天,在鲁豫等地开始下雪之时,李啸全军,终于顺利返回单县。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一路北上的张献忠部,在泥泞中痛苦地挣扎行进。

    直到又过了近一周的时间,疲惫不堪的张献忠部,才终于渡过黄河,到达山东单县地界。

    望着灰蒙天空下,那雄伟高峻,仿佛从天际突兀而现的铁龙城,一脸风尘的张献忠,忍不住一声长叹:“李啸这贼厮,竟占得这般一座雄城!”(未完待续。)
………………………………

第一百四十六章 颗粒火药 震天雷

    李啸回到铁龙城后,第一件事便是询问火器总头赵杰,现在已用颗粒火药制出多少震天雷来。

    原来,早在去年年末,在李啸的全力支持下,赵杰带着一众工人,终于还算顺利地就研究出了颗粒火药。

    其实,颗粒火药,并不是什么稀奇东西。

    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有颗粒火药的制作方法,可惜知道的人很少。现在大部份地方的军镇都不是用颗粒火药,都是还是沿用老办法,把硫磺、硝石、木炭三者研成粉末随意混合,配方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硝二硫三碳,即一斤(十六两)硝、二两硫、三两碳。

    这种不进反退的火药生产方式,导致生产出来的黑火药质量很差,使用时效果也很不稳定。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点。

    其一,是由于这样的粉末状混合的火药,不管在出厂时调配混合得多么均匀,在搬运时,因为人为摇晃,就会造成比重2的硝和硫沉到桶底,而比重13的木炭跑到表层,从而导致混合不均匀。

    其二,因为木炭粉是很容易吸收空气水分的,在潮湿的环境下,很容易因为吸收过多水分而影响性能。

    在戚继光使用颗粒火药之前,也有人想过解决办法,那就将硫磺硝石木炭分别装运,上战场前分发给士兵,由士兵们自行配制,但这么做显然很傻,士兵没有天平秤,并不能准确配制火药,若是因为火药配比不均匀,导致火器无法打放还是小事,更可怕的是导致炸膛,铳手或炮手死伤,这就实在是太伤士气了。

    象李啸军那些鲁密铳手,为何每次都有火铳无法打放,与士兵装填不到位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火药粉末混合不均匀以及吸潮等原因,才导致出现打放时哑火率颇高的情况。

    在经过了赵杰等人两个多月研究后,这可用于军用的颗粒火药,终于被研究了出来。

    而且,他们还改进了火药的配方,由老祖宗的十六两硝、二两硫、三两碳,改变成接近现在黑火药配比的十五两硝二两硫三两炭,虽然只是小小改动了一下,但威力却是增加了不少。

    而制作的方法,说穿了的话,其实也很简单。

    那就是,先加水,把按比例配好的火药,揉成湿面团,混合均匀后拿出来摊大饼,一块块的湿火药饼子,放到屋底坑道通着高炉废气的烘干室,在四十多度下烘干。等它干透后,打碎过细筛子,就成了性质稳定可靠的颗粒火药。

    而根据李啸早先的建议,现在生产的颗粒火药,若是用于鲁密铳手射击,则是一种用油纸包裹,将铅弹包裹在其中的定装子弹。

    这样一些,士兵每次打放火铳时,所装的火药都是定量。也可防止士兵在紧张的战斗中,忘加铅弹或多加一次铅弹。

    具体使用方法是,铳手先点好火绳,用牙齿咬开圆柱形定装子弹那装火药一头的纸壳,把火药倒出一点到引药池,再把剩下的大部分火药从枪管口灌进去,然后倒过定装弹,包着铅弹的那头塞进枪口,用推弹杆把它推到膛底,有那层油纸的润滑,这个步骤比原来会顺利很多。接下来,便可瞄准击发射击了。

    这样的做法,方便高效,大大节约了鲁密铳手的射击准备时间,也大大减少了故障发生率,故深受铳兵们欢迎。

    而李啸最关心的,其实还不是鲁密铳的改良,在现在制枪制炮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他更希望,这些颗粒火药,能更好地用于制作震天雷。

    在去年过年前两天,李啸正准备从铁龙城返回赤凤卫时,赵杰与工人们加班加点,终于迅速地制出震天雷样品。

    这件制出的震天雷样品,是一个西瓜大的圆铁疙瘩,球体上有个微微突起的平台,上面开着个小孔,孔中插着药捻子。

    当赵杰向李啸介绍这个铁家伙时,听得李啸热血澎湃。

    “李大人,这便是震天雷的样品,完全按大明火器局标准制造。乃是用生铁十五斤做壳,内装火药十二斤。发动时声震天地,当者无不披靡,因此名为震天雷。并且,这颗震天雷内装的,全部是混合均匀的颗粒火药,却比其他军镇所制者,强了甚多。”赵杰手捧自已这颗黑不溜秋看上去威风凛凛的大杀器,一脸得意地向李啸介绍。

    不料,李啸却不满意。

    “这个铁壳过于光滑,未开沟槽,爆炸时难于产生破片,绝对影响爆炸效果,另外,这药引过短,万一烧速太快,炸到自身,却是不可。”

    李啸说完,赵杰等人改进一番后,方重新拿到李啸面前。

    李啸也不与他多说,立刻开始试验爆炸效果。

    铁龙城外,一块选定的试验场处,有军兵驱赶着大批好奇的围观百姓,为避免误伤,勒令他们退到十丈开外。

    那个开了沟槽的大铁西瓜,立放在试验场中央,旁边是数个用布片缝制的,用来测试爆炸效果的布人。

    赵杰手持一根烧着的细香,走过去把香头凑到长长的药捻子上,哧啦一声点着,药线快速燃烧起来,赵杰立刻以生平最快的速度逃开。

    很快,火星如同一只小虫,沿着引线爬进了弹体。

    “砰!”

    一声震耳欲聋的炸响,震天雷顺利爆炸。

    人们感觉到,似乎震天雷周边所有的事物,都被一种奇异的力量牵引着,向中心收缩了一下,然后,向四面八方迅速的扩张。

    还有多人,甚至有种错觉,那就是,感觉火星钻进弹体的那一瞬间,时间似乎停止了,宛如电影中的超级慢放一般,这个震天雷,似乎过了很久才炸响。

    十二斤黑火药,在爆炸的一刹那产生50万公升气体,达到1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并产生400万焦耳的能量――如果集中到一个方向,这股能量能让一个体重50千克的人从海平面直接登顶珠穆朗玛峰,或者把一辆桑塔纳轿车从地面踢到帝国大厦的屋顶,即使是60吨重的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也会飞到7米高的空中。

    爆炸形成的冲击波在地面上狂飚突进,横扫阻碍它们前进的一切,震耳欲聋的轰鸣中,人们感觉大地上下颤动了一下,爆炸的滚滚黑烟向四周扩散,最终在地面阻力作用下升上空中,形成了一朵小小的蘑菇状云团。

    那几个用于测试的布人,早就被冲击波吹得无影无踪。

    爆炸后,世界变得特别的安静,除了自己的心跳声,什么都听不到,过了好一阵子,人们才发觉自己的耳膜嗡嗡作响,直到这个时候,那种与生俱来的畏惧感才浮上心头。围观的军兵百姓,皆感觉腿脚发软,一步也挪不动,喉头发干,一句话也说不出,大脑中一片空白……哪怕是最勇敢无畏的战士,在这种人力无法抗拒的爆炸面前,都会产生软弱无力极其渺小的感觉。

    李啸揉搓着震得耳鸣的耳朵,一脸笑容,而这颗震天雷的生产者赵杰,则是一脸苍白,满是震惊。

    在赵杰印象中,以前官军所用的震天雷,一般都是一声巨响后,大铁疙瘩便炸成了大大小小地七八个铁块,向四面八方飞散,最远地不过三丈多远。而放铁疙瘩地地面上,炸了脸盆大地一个浅坑。

    没想到啊,这经改良后的火药,这刻画了破片沟槽的震天雷,竟能将威力提高的这般厉害的程度。

    心情大悦的李啸,当场奖励了赵杰一百两银子。

    这些人中,只有李啸最明白拥有这些威力惊人的震天雷的价值。

    想想上次守卫金家庄堡,在只有冷兵器作战的情况下,李啸赢得何其艰险。如果当时有了这批震天雷,那些鞑子岂敢恁般猖狂!

    现在有了这般利器,自已当可再不会如以前那般受窘了。

    于是,在接到了朝廷要求南下救援凤阳的命令后,李啸除了下令将赤凤卫的炮队,移至铁龙城外,另一个紧急下达的命令,便是要求,自现在开始,铁龙城中,停止其他器物打造,立刻全力生产震天雷。

    算起来,从李啸南下至现在返回,铁龙城中日夜加班轮流生产,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铁龙城中的震天雷贮备数量,已达到了六千多颗!

    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有二百多颗震天雷被制造出来。

    李啸军能有这样惊人的生产速度,与现在发明的水力锻锤,亦是功不可没。

    现在锻造坊中,每台锻炉边上都有一台水力锻锤,锻锤下是厚厚的铁砧,砧下垫着厚实的柞木墩子,再下面是生铁与石子混合浇铸的基座。多层复合受力结构,能够承受锻锤落下的巨大冲击力。

    这些锻锤都是分别由一座大型蓄水池供水控制,有专门从大行堤河修建的导水通道,引水入蓄水池,等积水量到了一定程度,便可举起锻锤击打。击打下去后,很快又重新蓄水,这样一来,整个水力锻锤可以循环反复地进行下去。

    李啸设计的锻锤分为两种。一种是重两百五十斤,冲程三尺,每分钟落锤20次,用于粗加工。

    另一种小的重八十斤,冲程二尺,每分钟落锤50次,用于精细加工。有这项技术,与以前只能靠铁匠们一锤一锤敲打,效率提高了许多,也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有边些锻锤,打造震天雷的铁壳,以及碾碎哨石木炭等物制造颗粒火药,均是方便得多,生产速度加快了近十倍。

    在张献忠部终于赶到单县城下时,李啸早已准备万全。

    不过,回来后的几天里,却一直有一件事,压在李啸心头。

    那就是,到现在为止,李定国都没有表示过任意投降之意。

    被单独关押在一件密室的李定国,每天只是吃一小碗饭,喝几口汤。不说话,也不闹事,仿佛自已正在房中修道一般。

    李啸先后派了多名官员前去劝降,李定国要么不发一语,要么直接拒绝。

    而此时,那名被砸断腿骨的靳统武,因为李啸军一路悉心救治,现在腿部恢复良好。心怀感激的他,一到单县,便立刻表达了效忠李啸的决心。

    李啸十分高兴,连忙派他作说客,去说降李定国。没想到,最终结果是,靳统武一脸羞红地被李定国唾骂出来。

    面对这位有点象文天祥一般倔强的李定国,李啸终于下定决心,由自已去好好和他谈谈。

    这天傍晚,李定国正在面对窗外发呆,忽听得身后的房间,吱呀一声打开。

    “走走走!不说了我每日只吃一顿么,这会还送饭食来做甚!”

    李定国以为又是那些送饭的士卒进来,不耐烦地扭头吼道。

    很快,他脸上的神情僵住了。

    因为进来的,是手提着饭篮,一脸笑容的李啸。

    “定国,怎么总不吃饭,莫非嫌我军伙食不好?”李啸放下饭篮,一脸揶揄的笑容。

    李定国喉头涌动几下,却没有说话,只是恨恨地将头扭向窗外。

    “李啸,你休来假惺惺,我只问你,我手下兵将,你却是做何处理?”李定国面视窗外,却是**地向李啸丢了一句话过来。

    “这个么,你不用担心,本官没有杀掉他们,亦皆已安排妥当。”李啸淡淡道:“总共2000余名被俘流寇,现在本官已选出500精壮新附军,作为辅兵使用,余者全为罚为苦役,正在其他早先被我军俘获的流寇一起,挖矿赎罪。”

    闻听得李啸对自已手下军兵宽大处理,李定国脸上显出淡淡的轻松之色,不过他眉头一皱,紧接着对李啸说道:“李啸,我张定国是不会降你的,而且,我义父一定会来救我!”

    李定国说到这里,猛地一转身,面目中,已满是凶狠之色,他大喝道:“李啸,我义军自起兵以来,所向披靡,若不是你这厮巧施诡计,我安会被你所擒!现在,我义父定已率军来救,你这小小铁龙城,必定难挡我义军进攻!“

    “哦,是吗?要是你那个作尽恶事的义父,攻不下铁龙城,救不出你,又该如何?”李啸还是满脸嘲讽的笑容。

    (感谢影孑冷风的月票,龙吟归墟打赏,多谢支持)(未完待续。)
………………………………

第一百四十七章 铁龙城之战(一)

    李定国被他一诘,一脸顿是涨红,陕北人耿直的性格一下被李啸激起来,他恨恨直视着李啸,大声喝道:“若我义父攻不下这铁龙城,那某家任你处置!”

    “好,定国果是爽快人,那本官也直说了,若张献忠被我军击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