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谋天下-第1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元霖眉头微皱,开口道。

    除此之外,他实在想不到其他的方法的,要阻止南京吏部,除了皇帝亲自下旨外,也只有京城吏部有这个能力了。

    但是问题是,南直隶自成一体,理论上和京城吏部平级,若是南京吏部一意孤行的话,京城吏部也只有建议之权。

    而若是上奏皇帝的话,的确是可以阻止的了。

    但是如此一来,势必会让皇帝对朱常洛心中轻视,毕竟随随便便求援,只能说明朱常洛的能力不足。

    何况就算是皇帝下旨,也要有个由头,皇帝总不能无缘无故的就下旨阻止南京吏部正常的官员调动,虽然皇帝的确有这个权力

    倒是朱常洛眉头一挑,道。

    “刘巡抚聪明,本宫就是要密奏父皇!请他老人家来定夺此事!梁永,备笔墨!”

    刘元霖的担心,朱常洛自然清楚,但是有些事情,非处于他这个地位,是不会明白的,比如,帝王想要做什么事情,真的需要理由吗?

    刘元霖看着信心满满的朱常洛,也不再劝,只是仍旧有些担心,片刻之后,朱常洛提笔一气呵成,将奏疏用密押封好,交给梁永,道。

    “八百里加急即刻送呈父皇!”

    刘元霖在一旁看着,虽然瞧不清楚朱常洛到底写了些什么,但是朱常洛将奏疏装进信封的时候惊鸿一瞥瞧见的一句话,却是让他心惊肉跳!

    奏疏的结尾处,银钩铁画写着几个字

    试问今日之金陵,竟是谁家之天下!
………………………………

第五百二十六章:朝中议事

    朱常洛心里清楚,这件黄册一案的背后,绝不单单是魏国公府一家的手笔,他徐弘基的胆子再大,也不至于如此明目张胆的指使南京六部闹出这么大的动静,这件事情,必定和朝中的大人物有所牵连。

    但是这些并不重要,既然魏国公府已经浮出了水面,就让徐弘基来暂时当这个替罪羊好了!

    接下来的几日,朱常洛倒是淡定以待,等候着各地的黄册清点完毕。

    但是随着他的密奏抵达京师,京城当中却是暗流涌动不已。

    “诸位先生都看了太子的奏疏了,就议一议吧!”

    毓德宫中,朱翊钧神色有些疲倦,坐在御座上,手边摆着朱常洛送来的密疏。

    而在殿中侍立的则是数名阁部大臣,其中包括首辅王锡爵,文华殿大学士沈鲤,武英殿大学士朱赓,还有左都御史衷贞吉,出人意料的是,这些人当中,竟然还有新任的礼部尚书李廷机!

    想起朱常洛密疏当中锐利的词锋,王锡爵苦笑一声,恐怕这位睿智的太子殿下也不会想到,皇帝竟然将他的这份密奏当成了明奏,召集了这么多大臣前来商议。

    试问今日之金陵,竟是谁家之天下?

    这句话也就只有朱常洛这样的身份,才能说得出来,哪怕是换了他这个首辅,想起这句话,后背也是忍不住冒出一阵冷汗。

    “陛下,老臣以为殿下言之过甚了!”

    踌躇了片刻,王锡爵开口道。

    很明显,朱常洛的这份奏疏当中带着一部分赌气的成分,真要是坐实了他这句话,可就不单单是一场官场地震那么简单了,那可是无数人头落地的结果。

    顿了顿,又继续道。

    “不过南京吏部此刻动议要调动陆庆之,的确引入怀疑!何况太子殿下身负陛下皇命,巡抚江浙,刘巡抚更是手持王命旗牌,但南京户部与南京都察院却拒不配合他们查案,恐怕这背后的确不简单!”

    朝廷的颜面是要维护的,但是就事论事,朱常洛的话虽然说的重了些,但是却也并非无中生有。

    朱常洛贵为储君,又是奉皇命巡抚江浙,但是现在却闹出南京三大朝廷部门暗中对抗太子谕令的状况,着实是太不像话了。

    何况朱常洛的这份奏疏当中虽然没有细说,但是单单是几份数字的对比,就足以触目惊心了,泰兴县区区一县之地,竟敢虚报户口达六千户以上,如此算下来,整个扬州府保守估计将虚报人口将近四万户。

    已经到了不下重手不可的地步了!

    “不错,陛下,元辅所言极是,黄册一案事关重大,亦是太子殿下亲自主办,然前有刘巡抚遇刺在前,后有南京诸部拒不配合查案,可见其背后必然隐藏着巨大的内幕,老臣请命,亲赴扬州助殿下彻查此案!”

    王锡爵话音刚落,衷贞吉就向前一步,面色凝重道。

    说起来,这件事情和他这个左都御史最为息息相关,要知道,这件案子最初朱常洛找的人是南京都察院,官吏**,正管的部门就是科道御史。

    虽说衷贞吉是京师都察院的左都御史,但是南直隶出了这么大的**案件,他岂能置身事外?

    倒是一旁的朱赓眉头微皱,道。

    “衷总宪莫急,此案情势尚未明了,不可妄下论断,何况如今我朝廷征倭大军刚刚回朝,正是举国欢腾之时,若是此刻闹出这么大的案子,恐怕对陛下颜面有损,要慎重啊!”

    顿了顿,朱赓望了一眼衷贞吉,摇了摇头道。

    “再者说了,即便是此案要彻查,也不必劳动总宪大人亲自出马,如今都察院尚需总宪大人一力支撑,若总宪大人出京的话,这都察院岂非群龙无首?”

    原本衷贞吉还打算再辩论一番,但是朱赓这句话一出,他登时胎死腹中,面色难看却不再多言。

    朱赓说得对,要闹到他这个左都御史亲自出马,必定会令举朝瞩目,何况随着沈一贯的倒台,温纯也被勒令致仕,如今的都察院当中,的确是离不开他。

    也正是因此,原本早已经该调离的衷贞吉,如今仍旧待在都察院当中。

    “陛下,老臣以为朱阁老所言有理,一府之地,尽皆伪造黄册,太子殿下亲赴调查,却遭到南京各部阻挠,这件事情传扬出去,必定会令朝廷颜面大损,何况太子殿下奏疏当中所言,此案或许跟魏国公府有关,魏国公府乃是太祖皇帝亲封,又有太祖,成祖二位先帝钦赐丹书铁券,不可不慎啊!”

    自从王锡爵凭借从龙之功稳稳把持内阁之后,内阁的情势就发生了变化,沈鲤开始逐渐向朱赓靠拢,而沈一贯被罢免之后,二人的关系更是几乎成了攻守同盟。

    此刻沈鲤自然要出言声援朱赓。

    不可否认的是,沈鲤所言的确不能说是没有道理,大明的勋贵固然被挤压到了几乎只能混吃等死的地步。

    但是混吃等死也不是好惹的,尤其是魏国公府,这个勋戚世家的领头羊,可不仅仅是混吃等死那么简单,魏国公府是勋戚当中罕有的手握重权的勋戚。

    大殿之中,首辅和左都御史主张严查,但是另外两位阁老却主张轻拿轻放,场面虽然并不激烈,但是却意外的有些凝滞,众人的意见都已经说过了,接下来,就要看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了

    御座之上,皇帝淡淡的扫视着底下,看不出一丝情绪,半晌,方才开口道。

    “李詹事以为呢?”

    出乎意料的是,皇帝并没有直接表态,而是转而开口问起了一直一言不发的李廷机。

    尤其让朱赓和沈鲤有些不安的是,皇帝叫的是李詹事,而不是李尚书或者李爱卿,要知道,李廷机的职务是礼部尚书詹事府少詹事,照官场上的规矩来说,应该叫他的最高职务,礼部尚书。

    而皇帝如今的叫法,很明显是在暗示些什么。

    李廷机也是没有想到,皇帝会让他说话,在这大殿当中,他的资历着实太浅,这几位老大人都至少比他多上十年的仕途资历,而他之所以会被叫过来,很明显是因为这件事情涉及朱常洛。

    至于说具体的意见,他就算说了,恐怕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不过皇帝既然问起,自然有其用心,李廷机皱眉想了片刻,顿了顿开口道。

    “陛下,臣以为,此案究竟该如何处置,可等到太子殿下彻查案情之后再行商议,臣只是担心,这些人既然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刺杀刘巡抚,若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未尝没有可能!”

    此言一出,众臣脸上皆是一惊,旋即面色便是变得凝重起来。

    若是堂堂太子,都能在扬州府遇刺,那事情可就真的闹大了!

    不管这件案子的幕后之人是谁,恐怕都经不起皇帝的雷霆之怒!

    倒是皇帝沉吟了片刻,道。

    “既然诸位爱卿难以统一意见,那么此案便暂时搁置,等太子查明真相,再行处置!不过李爱卿所言不无道理,太子乃国之储君,不可冒险,传旨,诏谕南京守备陈良弼,命他带领凤阳右卫赶往扬州,协助太子查案!另外,国之铨选,自有定制,驳回南京吏部将陆庆之调任之议。”
………………………………

第五百二十七章:追根究底

    扬州府衙。

    朱常洛这几天可没有闲着,扬州府所存的黄册,是四年以前大造黄册的时候存下的副本,清点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不过这些结束之后,陆陆续续送来的扬州府各地的黄册以及核对结果,才是重中之重!

    泰兴县是最先完成的,和原本的估计差的并不多,泰兴县黄册上登记的户籍数量,和实际相差的共有六千七百余户,也就是说,单是这一项,泰兴县每年就要多征几百名徭役。

    不过朱常洛注意到的却不是这个,他注意到的,是伪造黄册的时间。

    “按照历年的黄册清点和百姓所说,伪造黄册的时间应当是在万历十六年左右,当时正值大造黄册之年,但是扬州却正逢大旱,饥荒遍野,百姓流离,据府志记载,时任的扬州知府杨大人拖延数日之后,终于放粮,助百姓度过饥荒,尔后减免税赋,与民休息,使得当年的黄册清点人户并未减少,反而有所增长,想必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黄册开始被人伪造!”

    刘元霖翻看着案上的府志,半晌,抬头说道。

    只是眉间却不免掠过一丝忧虑之色。

    “如此说来,这位杨大人,如今尚在朝堂了?”

    朱常洛自然没有放过刘元霖脸色的变化,也能猜到他为何而担心,距离那一次大造黄册,如今已有将近十五年的时间,而既然此人当初就已经做到了扬州知府的位置,想必这十几年的时间,也不会原地不前。

    能够让刘元霖这样的封疆大吏忌惮不已的,料必是朝中的某位大人物了!

    刘元霖一愣,旋即便是拱了拱手道。

    “殿下英明,据府志记载,万历十六年任扬州知府的人,是杨俊民杨大人!”

    “户部尚书杨俊民?”

    朱常洛眼眸微眯,脸色也是一变。

    这倒真是一条大鱼!

    朝廷六部,尤以吏部和户部最为强势,实权最重,若是说朝中最有含金量的官职,户部尚书绝对能够排进前五。

    尤其是,杨俊民并非是没有根基的人,他自万历二十二年起调任户部尚书,距今已经有将近八年之久,将户部管理的滴水不漏,深受皇帝信任。

    而且出身名门,其父是已故兵部尚书杨博,累有军功,故交遍地,在朝野当中,是一股绝对不可以忽视的力量。

    刘元霖叹了口气,道。

    “不错,当时扬州遭遇大旱,百姓流离失所,但是杨大人处置得力,并未造成多大的损失,反而令百姓各安,恰逢那时又是吏部考选之年,所以没过多久,杨大人便被调入京师担任户部侍郎,兼管仓场!”

    话至此处,刘元霖脸色复杂,从扬州知府到户部侍郎,这可谓是杨俊民仕途当中最重要的一步,但是谁又能够想到,他的这一步竟是通过这种手段迈过去的。

    事已至此,事情已经很明朗了,伪造黄册的根子,就在杨俊民的身上,就府志和刘元霖多方走访所得的消息当中。

    都可以说明,这位杨知府,如今的杨尚书是一个能吏,干吏,在他担任扬州知府的数年间,扬州府民生安泰,日渐繁华。

    但是偏偏在他就任的最后一年,也是最重要的一年,爆发了旱灾,由于官府对于旱灾的预估程度不足,等到杨俊民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百姓颗粒无收,流离失所,大量的逃民出现,而如果他当时如实登记黄册的话,人户数量必将产生下降,他在吏部的考评当中纵然不至于落到下等,可想要升迁却是无望了。

    所以在良知和前途的面前,他终究还是屈服了,那一年的大造黄册,结果是人户数量并未减少,反而略有增长!

    加之杨俊民这几年的成绩和强大的关系网,他理所当然的调任户部侍郎,进而进位户部尚书。

    但是却将扬州府,搞成了一副烂摊子!

    “不过此事固然和杨大人脱不开关系,但是和以后的几任知府也大有关联,杨大人首起之后,以后的历任知府,不思如何将黄册填补回来,反倒处处遮掩,粉饰太平,以至于到了现在,这黄册之上的户籍,竟和实际数量差了如此之多!”

    顿了顿,刘元霖的脸上闪过一抹恨恨之色,道。

    倒是朱常洛并不意外,这本就是官场最大的弊端所在,所有的官员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想的都是如何遮掩,而并非如何解决,他们不是不知道这些问题有一日都会爆发,但是只要不在自己的任上爆发,便炸不到自己的身上。

    于是问题就被越拖越大,应当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杨俊民,朱常洛在朝廷之时见过这位户部尚书,是一位能臣,户部事务繁杂无比,又加之国库艰难,这么大的朝廷运转,杨俊民功不可没,更难能可贵的是,杨俊民为人清廉,十分受士林敬重。

    但是就是这么一位能臣和廉臣,在面对这样的官场抉择的时候,依旧选择了将问题遮掩下去

    “彻查,法办!”

    过了半晌,朱常洛口中缓缓吐出四个字。

    顿了顿,似是轻轻叹了口气,但是眉间却变得坚定无比。

    “无论涉及到谁,都要追查到底!”

    “可是殿下”

    刘元霖一愣,心中升起一阵敬服之意,不过脸上却是掩不住的担忧之色。

    这件案子牵扯的实在太大了,单单一个户部尚书已经足够让人心惊了,更何况这其中还掺杂了其他的势力,要知道,杨俊民毕竟身在京师,刘元霖可不相信凭他一个人,能够支使的动南京六部。

    更何况,这件案子真要向朱常洛所说的那样彻查到底的话,那可是会掀起滔天大浪的!

    要知道,彻查黄册一案,意味着从杨俊民开始,历任在扬州府担任过知府的官员,都要追责问罪,而这些人,现在有些已经致仕归乡,有些则是继续在仕途前进,纵然没有样杨俊民这样的阁部大臣,恐怕也至少是封疆大吏的级别。

    一旦追责,在朝堂之上,恐怕又是一番腥风血雨!

    而且更重要的是,朱常洛这样做,触碰的将是官场多年以来的潜规则,这一点来的反弹,可比前面所说的加起来都要严重和难以对付。

    毕竟身在朝堂之上,谁都不希望有一日,自己会莫名其妙的被多年前的错误而罢官免职。

    只是他虽有心相劝,但是这么多天的相处下来,他也知道这位太子殿下虽然看起来温文随和,但是骨子里却有一股执拗的劲儿。

    他既然已经下了决心,恐怕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

第五百二十八章:叙旧

    朝廷来了诏谕,是泰宁侯陈良弼亲自宣读的。

    事实证明,皇帝的态度恰恰和刘元霖担心的一样,彻查案情,但是须得按兵不动,待得上禀朝廷之后再论处置。

    这就是说,就连皇帝也拿不准,这一次黄册一案到底牵连有多广,打算看看情况再定了。

    而刘元霖熟知案情,自然清楚,这次的案件牵连之广,影响之大,恐怕会超出皇帝的接受范围

    倒是朱常洛跟没事儿人一样,笑呵呵的接待了从南京赶来的陈良弼,而让刘元霖有些意外的是,这位南直隶的最高军政官员,竟然也对朱常洛客气的很,而且看样子,可不仅仅是因为朱常洛的身份那么简单。

    “恭贺殿下正位东宫,此乃社稷之福,朝廷之幸啊!想必历代先帝若知陛下有此英明之举,定会欣慰之至啊!”

    扬州府衙当中,一身绯袍的陈良弼恭恭敬敬的行了臣下之礼,对着朱常洛说道。

    面上带着送了口气的神情,倒是让朱常洛有些哭笑不得。

    自从上一次他假托太祖皇帝之名忽悠了这位南京守备之后,他每次见到自己都是这副表情,用陈良弼的话说,朱常洛是太祖皇帝钦定之人,他岂敢不敬!

    汉人敬天法祖,大明更是以孝道为尊,假借祖宗之名乃是大忌讳,会造天谴的,所以陈良弼压根就没有怀疑过,朱常洛是不是在骗他。

    “陈守备客气了,守备大人远道而来辛苦了!”

    不过朱常洛倒是坦坦荡荡,他虽然没有梦到过什么白胡子老爷爷,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公心,是为了大明的天下万民,太祖皇帝爱民如子,想必他老人家看在百姓的面子上,也会原谅朱常洛的小小冒犯。

    顿了顿,朱常洛却是转而问道。

    “守备大人,听说南直隶去年发了旱灾,不知道情况如何了?”

    说起来,他当初之所以要诓骗陈良弼,根子还在这场旱灾身上,只不过之后没过多久,朱常洛就回到了京师,再往后,就是一连串的事情,让得他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辽东上。

    不过虽则如此,但是对于南直隶的状况,他可是一直没有放松。

    农为国之本!

    这句话可不仅仅是说说而已,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凡是和农字沾上边的,都没有小事。

    要引进番薯这么一种新的物种粮食,而且要将其全面铺开,对于大明的农业来说可是一场不小的震动,尽管后世已经证明了这是正确的做法,但是朱常洛还是不敢掉以轻心。

    “殿下放心,旱灾虽重,可臣早有准备,殿下推荐给臣的番薯果真是奇粮,竟能在大旱之时尚有寻常庄稼之收获,若是丰收年景,当可有四五倍的收成,这场大旱,我南直隶倒是平平安安的度过了!”

    提起此事,陈良弼的脸色微微有些振奋,说起来,正是因为此事,才让他坚定不移的觉得,朱常洛真的是太祖皇帝选定的人,否则的话,大旱这样的天灾,又有谁能够预测的到呢?

    “原来如此,那这次陈守备可真要好好谢谢殿下了!”

    刘元霖在一旁听得一头雾水,但是联系起前一段自己听说的消息,也大致想明白的事情的经过,便笑呵呵的道。

    要知道,当初陈良弼决定在南直隶推广番薯这种莫名其妙的东西,遇到的阻力可是不小,甚至在官场之上一时成为笑谈。

    说他堂堂一个泰宁侯,竟然跟着一个小辈皇子胡闹。

    毕竟当初推广番薯的名义,是因为朱常洛喜欢吃这种番薯,所以才令南直隶各地种植。

    但是如今看来,这事情可并非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听陈良弼这话中的意思,他推广番薯的真正原因,竟是为了防备大旱!

    而且这其中,还有朱常洛的手笔

    刘元霖虽然有些关节想不通,但是并不妨碍他理解整件事情。

    要知道,这场大旱来的甚是突然,南直隶周边的许多地方,都受到了波及,反倒是受灾最严重的南直隶,竟然平平安安的度过了这场大旱,没有出什么大的乱子。

    陈良弼也因此而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准加荫一子,算是极大的荣宠了。

    倒是朱常洛微微摇了摇头,道。

    “此事皆是陈守备及时决断,不过守备大人,这番薯推广的过程当中,可出现了什么问题?”

    这才是他比较关心的,番薯的原产地并不是中国,引进过来,难免会出现问题,而事关农本,出了问题就是大问题。

    陈良弼微微一愣,面色上有几分尊敬之意,道。

    “殿下放心,这其中倒是出了些问题,但是都不大,说起来,还要归功于殿下王府当中的那位徐光启徐大人,番薯铺开之际,曾经遭受过一场不小的虫害,幸得徐大人及时防范,才令得百姓都保住了庄稼!”

    “嗯,如此本宫便放心了,不过守备大人要记得,不可因此而荒废了稻谷小麦,毕竟这些才是根本之粮,番薯其物收成虽多,可却不可多食,更不可让百姓彻底改种番薯!”

    朱常洛这才点了点头,嘱咐道。

    老百姓有些时候是盲目的,尤其是中国的老百姓,对于粮食的偏执,让他们天生喜欢产量好的粮食,但是番薯这种东西,说白了其实不能代替粮食,灾年还可以多多种植,但是要是都改种了番薯,恐怕就是灾难了。

    “殿下放心,这一点徐大人也提醒过臣,臣已经下令各州府县,征收秋粮仍旧以大米小麦征之!”

    陈良弼笑了笑,心中对于朱常洛的敬意却是更上了一层,恐怕也唯有这样心怀百姓之人,才能得到太祖陛下的青睐吧!

    “说来,本宫还有一事,想要请教守备大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