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谋天下-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娘娘,陛下刚刚从坤宁宫出来,看样子是往钟粹宫来了……”
另一边,却说朱常洛在坤宁宫逗了一番孩子,又同郭氏说了会话,便体恤着她刚刚产子,须得休息,出了坤宁宫朝钟粹宫来。
到了钟粹宫时,才见得太后的车架在外,下了銮驾,便朝着宫内暖阁去了。
“儿子见过母亲!”
许是因为时间过得久了些,钟粹宫内倒是齐齐整整的,没有坤宁宫当中刚刚生产的手忙脚乱样子,几个宫女恭敬的迎了他进来,却见暖阁当中,李氏侧卧在榻上,面色微微有些苍白和不自然,而在榻边,他老娘王氏倒是笑的慈和,怀抱着一个小小的人儿,不住的逗弄着。
“皇帝来了,快瞧瞧,这是你的孩儿,长得眉清目秀的,跟你小时候简直一模一样!”
王氏抬起头,脸上的笑意益发浓了,抱着孩子起身,走到朱常洛的身边,开口道。
“是,好看的很!”
朱常洛望着王氏手中的孩子,刚出生的孩子都是一副样子,面皮皱皱的,瞧不出什么差别来,也不知王氏是怎么看出来眉清目秀的,不过他自然不回说这么不应景的话,顺着说了一句,伸手便要接过孩子抱着,不料王氏却是往后退了一步,让朱常洛伸到半空的手显得分外尴尬。
“去去去,刚出生的孩儿娇嫩的很,你粗枝大叶的,可别一不小心摔着哀家的孙儿,看看就行了,不必抱了!”
在外朝威风无两的朱常洛,到了王氏面前却是乖顺的像只小猫,眼见王氏捧着孩子跟心肝一样,只得悻悻的收回手,嘟哝道。
“儿子前儿在坤宁宫还抱了校哥儿呢,也没出什么事儿……”
“说到校哥儿,珍姐儿怎么样了?”
王氏眼中闪过一丝不自然,却是依旧紧紧的抱着手中的孩子,转口道。
“劳母亲费心了,皇后的身子还好,太医说了,静养着便是了!”
朱常洛倒是似乎没看出什么不对,接口道。
顿了顿,转过身坐在床榻旁,看着已然简单梳洗之后的李氏,道。
“诞下皇长子,辛苦你了!朕本是要直接来瞧你的,可皇后那边难产,朕便耽搁了些时候……”
不过握着李氏的手,朱常洛却是微微皱了皱眉道。
“怎么回事?怎的这般冰凉,可是刚刚生产的时候受了风?”
“多谢皇上关心,臣妾没事,许是刚刚梳洗的时候手放在外头,这才有些凉,皇后娘娘诞下嫡子,乃是大事,臣妾不敢多言,只是臣妾听说,刚刚陛下在坤宁宫,为小皇子赐了名子,不知臣妾可有这个福分?”
李氏抽了抽手,重新放进被子里,略带苍白的脸色浮起一丝笑容,开口道。
朱常洛倒是不以为意,转过头端详了一番在王氏怀中的孩子,笑了笑道。
“应当的,按着辈分,这个孩子当是由字辈,朕刚刚在坤宁宫替皇后的孩子取了名字,叫由校,望他以后能好好进学,不负众望,至于这个孩子,朕看他眉眼里头透着一股倔劲儿,将来定是刚直有度之人,能够好好辅佐他弟弟,便名为由检,如何?”
“臣妾多谢陛下赐名!”
李氏眉眼当中闪过一丝落寞,但是随即掩去,提起精神,喜气洋洋的道。
“名字是个好名字!不过折腾了这么久,哀家也乏了,先回宫去了……”
眼见得朱常洛没什么不对的,王氏也渐渐放心下来,道。
顿了顿,抱着手里的孩子犹豫了片刻,王氏接着道。
“秋姐儿刚刚生产,也须得好好歇息,哀家就不打扰你们两个了,至于这孩子,哀家心里头欢喜的紧,就带回仁寿宫将养一段时日,免得你们年轻人笨手笨脚的,再伤了哀家的孙儿,皇帝要是想孩子了,就到哀家的仁寿宫来便是!”
“恭送母亲!”
朱常洛起身,躬了躬身子,顺便伸手把裹着孩子的襁褓掖紧,开口道。
王氏点了点头,站起身来,便出了殿门……
外头传来一阵“太后娘娘起驾”的声音,钟粹宫内却是一片静默,自从王氏踏出了门,朱常洛便收起了脸上的笑意,脸色平淡的望着眼前的李氏,看不出一丝情绪。
李氏亦将头埋的低低的,一言不发,一旁的宫女却莫名的感觉到钟粹宫当中的气氛隐隐有些凝滞。
“母亲对你说了些什么?”
片刻之后,朱常洛开口,口气淡然。
“太后娘娘说,人要认命,这孩子福薄,叫臣妾……不要强求!”
李氏猛地抬头,薄施粉黛得脸上依稀能够看出一丝泪痕,长长的舒了口气,低下头有些落寞的道。
“你是个聪明人,从来都是……”
朱常洛起身,俯视着榻上的李氏,口气当中终于有了一丝波动,眼中闪过一丝惘然,似是忆起了曾经的种种,片刻之后,目光再落到李氏的身上,变得深邃无比。
“你和朕是同一种人,敢拼敢打,但是却懂得拿捏分寸,这一点从朕当初在慈宁宫见你的第一面就知道!”
“臣妾惶恐,不敢受陛下如此赞誉……”
李氏将头低的更低,口气显得有些慌乱。
“不必如此,朕说的是实话,你的确是个聪明人,晓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晓得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朱常洛倒是摇了摇头道。
他说的的确是由衷之言,李氏这样的人,起于微末,但是却能够抓住机遇,若能有合适的机缘,未必不能有一番成就,但是可惜的是,她生在了大明朝,入了这后宫之地。
今日宫中发生的诸般事情,朱常洛不说心中尽数有底,可也能看得出七七八八,他虽然看似忙着朝务,可每隔一段时日都会特意召见太医,询问后宫两个娘娘的情况,自然晓得,今日并非是二人的产期。
若郭氏一人尚属巧合,李氏的痕迹就未免明显了些,方才虽然王氏牢牢的抱着孩子不交给朱常洛,但是他一眼就看得出来,那孩子的气息不如郭氏的孩子稳健,带着一股子萎靡的气息,明显是早产之像。
“臣妾……”
朱常洛说的平淡无奇,但是落在李氏的耳中却是震惊无比,顷刻之间,她的头上就冒出了细细密密的汗珠,说话都有些结结巴巴的。
“你是个聪明人!”
朱常洛这是第二次感叹了,李氏的的确确是个聪明人,她聪明就聪明在,她有野心,但是懂得拿捏分寸。
相比于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搏命,相信宫中许多的后妃会选择另一条路,对坤宁宫动手。她没有,她拿了自己来冒险,拿了自己和孩子的性命去搏了一把。
这样看似是在走钢丝,但是实际上,却是无比聪明的举动……
事实上,后宫中的这些事情,朱常洛心中早就有数,所以皇后的身边早就被他布下了暗手,要是李氏真的敢动手的话,那她只会自食苦果。
所以李氏看似很愚蠢的举动,却是最聪明的举动,因为她如果真的要对坤宁宫动手的话,恐怕现在就不是在这钟粹宫躺着了,而是要在冷宫当中继续度日了。
所以朱常洛说她是聪明人,她所做的一切,看似是在冒险,但是实际上,都在朱常洛的可容忍范围之内。
毕竟,当初继位之时,这个女人对自己多有臂助,只要她不犯大错,朱常洛都会原谅她的,一如这一次的事情……
“聪明人该有聪明人该有的作风,这两个孩子,都是朕的骨血,朕自会爱之如一,朕也相信,你是个好母亲,检哥儿是长兄,你要好好教导他孝悌忠信之道,日后方能有所作为,朕的儿子,未来皆是顶天立地之辈,朕自会为他们安排好该有的路,你可明白?”
朱常洛说的慎重,但是李氏却听得懵懵懂懂的,如皇帝所说,她的确早就存了小心思,从头到尾,她都没想过要对郭氏动手,那样代价太大了,一旦败露,纵然她的儿子有皇长子的名分,也是被废的下场,正因为她从一开始就跟着朱常洛,才更加了解后者的手段。
孝悌忠信之道,悌和忠是重要之处,这一点李氏听得分明,但是后面却是有些不懂,有所作为?该有的路?
若不成太子,便只能变成一介连城也出不得的藩王,能够有何作为,又能有何出路?
“臣妾晓得了!陛下放心,臣妾定当好好教导检哥儿,让他和校哥儿兄友弟恭,日后好好辅佐校哥儿!”
不过听不明白后头的不要紧,听明白了前头,李氏便已经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只是眼中那一抹不甘之色,依旧难以掩藏。
“如此便好,这些日子你好好养着身子,过些年他们长得大些,朕会安排校哥儿和检哥儿一起进学,你不必忧虑!”
李氏的性子,朱常洛是清楚的,所以他自然明白,李氏不会因为自己的警告而收手,不过朱常洛也不需要她收手,只需要让她晓得,什么是自己容忍范围内的,什么是她绝不能做的,这便够了。
他相信,以李氏的聪明,经过自己的一番提醒,定不会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的。
嘱咐完了这些话,朱常洛便起驾离去了,只是临走的时候,却是特意吩咐王安留下,好好安排人伺候着。
李氏始终皱着眉头,直到朱常洛踏出门,都是一副迷惑不解的神色,不过转头望着留下来的王安,眉头却也稍稍舒展,似乎明白了些东西……
ps:一大章,不分了,今天只有一章……
果然,作者还是写宫斗更顺手官方吐槽……
………………………………
第八百零四章:难啃的骨头
皇嗣降生,普天同庆!
随着皇嫡子和皇长子同时降生的消息传出宫中,京城当中因为种种事情而压抑了许久的氛围总算是带上了一丝喜气。
百姓们很开心,因为皇子降生,随之而来的便是大赦天下,减免税赋,京师监牢当中的案犯,罪行较轻者直接释放,除杀人等不赦大罪之外,所有罪犯一律罪减一等,天子大笔一挥,减免了京师之地三年的徭役,其他各地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税赋减免,老百姓们不懂什么国祚延续,皇家延嗣,但是他们都真心的为皇帝感到高兴,并且衷心祝福皇帝能够多生几个孩子。
官员们也很开心,两位皇子同时降生,无论于朝廷还是于皇家都是大喜之事,既然是大喜,天子自然也不会再继续苛责他们了,不然的话大凶冲了喜事可如何是好?故而大人们也很高兴,因为他们终于能安安心心的睡个好觉了。
朝中的一干大佬们也很开心,他们开心,是因为皇帝在大事上面果然还是拎的清的,虽说宫中发生了他们当初担心的事情,嫡子并非长子,但是很庆幸的是,今上并没有和先帝那样因为宠爱后妃而爱屋及乌,在皇子降生的当天,就下诏立皇嫡子为皇太子,储位一定,大佬们便安心了。
当然,朝中也出现了不少流言,比如说皇帝虽然立了皇嫡子为太子,但是却依旧十分宠爱淑妃娘娘,甚至答应了淑妃娘娘,日后让皇长子和太子一同进学,再比如说,仁寿宫太后娘娘十分钟爱皇长子,诞生之始便当做手中之宝,日日带着身边,十分爱护,宠爱程度不亚于先帝对福王的宠爱……
传的倒是有鼻子有眼的,诞生一众大佬对此却是嗤之以鼻,不论如何,天子已经立了皇嫡子为太子,诏命都下到内阁了,难不成还有更易之理?
些许流言,不过是清风拂面而已,影响不了大局,纵然是所言为真,也不过是天子家事,难道天子在后宫当中还不能有所偏爱了不成?
不得不说,朱常洛果断的下诏立太子的行为,给了一干老大人们十足的信心,大明朝有史以来,从来都是未立太子之时才有暗流涌动,太子一立,一切皆休!
还是那句话,除了景泰皇帝之时,大明朝还从未有过废太子之事……
一时之间,两个小娃娃的诞生让整个京师都变得焕然一新,就连边境的烽火,也挡不住京师浓浓的喜悦。
当然,洋洋的喜气也仅仅止于京城而已……
辽阳城,辽东总兵府。
应当说,自从平倭一战,大明军队折返建州大破女真,射杀努尔哈赤之后,辽阳城已经重新恢复了原本的平静,有着辽东总兵李如梅将军驻守辽阳城,整个辽阳固若金汤。
但是不知为何,这些日子以来,辽阳城的百姓们却明显的感觉到,城中的防卫严格了不少,凡是入城出城的人都受到了严格的盘查,隐隐间弥漫着一股战时的气氛。
“辽东总兵李如梅,见过钦差大人!”
自从接到大同军镇被犯的消息开始,李如梅就敏锐的意识到,战争即将来临了,他当初和今上有过交情,知晓今上的性格,并非是忍气吞声之辈,大同遭受如此冒犯,大战一场将在所难免。
而虽然此战主战场在大同,但是辽东和察哈尔及科尔沁两部皆有接壤,何况科尔沁如今正在女真内部大举进攻,若是他们趁此机会偷袭辽东,亦是不得不虑之事。
所以虽然没有接到命令,但是李如梅却早已经命辽阳城内外戒严,自己亦是日日甲胄不敢离身。
果不其然的是,今日京中便派来了钦差,不过让他有些意外的是,这位京城来的钦差,竟是如此的年轻……
“李将军请起,本官吏部员外郎兼鸿胪寺少卿杨涟,此次奉旨前来辽东!这是今上的密旨,请将军过目!”
杨涟身着五品青袍,脸色和煦的道,他此次前来,乃是轻车简从,就连这官袍,也是进城的时候才换上的,压根没有打什么钦差的仪驾,而在他的身边,也只有两个护卫模样的人,以李如梅毒辣的眼光,自然一眼就看得出来,杨涟身边的二人,皆是大内高手。
尤其是那个稍稍年长一些,眼眸狭长阴翳的人,隐约透着一股危险的气息,让李如梅这样的百战老将都感到一阵发寒。
其实原本按照朱常洛的想法,他至少是要给杨涟一个掌道御史的职位的,因为历来大战之事,都有派遣御史督抚军务的惯例,但是无奈的是,内阁的老臣们太过执拗,虽然同意让杨涟出使辽东,但是却死活不愿意给他一个御史的官位,所以无奈之下,朱常洛只得破格将杨涟提拔为鸿胪寺少卿。
鸿胪寺掌四夷供奉,外使朝觐,虽然依旧名不正言不顺,但是总算是打了个稍微沾点边的名义。
“如梅斗胆,请钦差大人出示信物!”
伸手接过杨涟手中的密旨,李如梅仔细的看了一遍,却见上头只有一个意思,一切听从钦差杨涟的安排,不得延误。
合上旨意,李如梅却是谨慎的开口问道。
由不得他不谨慎,他先前的确接到了公文,说是京中派遣了钦差,但是一来这个钦差大人太过神秘,而面前的这位又太过年轻,二来这旨意当中的口气太过绝对,让李如梅也不得不有些疑虑。
倒是杨涟镇定的很,此次出使,一切都在保密状态,甚至于都没有对朝野公布,具体的内情仅仅局限在一帮大佬的范围内,李如梅有所顾虑是正常的,当初天子召他进宫的时候,便已经想到了这一点。
“李总兵明鉴,边关军情似火,故而本官出京来的急切,没来得及打造钦差关防,但是出宫之时,陛下却赐了此物,以证本官的身份!”
杨涟抖了抖袖子,从袖中拿出了一个巴掌大的小牌子,令牌金漆蓝底,明晃晃的令字甚是威严。
“陛下说,此乃旧物,想必李总兵应当还识得!”
王命旗牌!
李如梅当然认得此物,持有此令牌,可以节制整个辽东上下,而且更重要的是,整个天下的王命旗牌只有两副,一副在京城,一副在应天府,二者略有区别,杨涟手中的这个,明显是京师的那一副。
更重要的是,李如梅听到杨涟后一句话的时候,就已经对他的身份深信不疑了。
无他,这副王命旗牌的确是旧物,当初今上亲赴辽东,总督女真大局的时候,手持的就是这一副王命旗牌,而且据李如梅所知,这副旗牌当时并非是明诏所赐,而是今上受先帝密旨所持,一直到大战结束,也并未向外公布。
也就是说,知道今上在辽东大战当中曾经拿着这副王命旗牌的人,掰着指头都能数的过来,甚至于朝中的某些阁臣都未必晓得此事。
但是杨涟却能够一语道破此乃旧物,便只有一个可能,此物乃是陛下亲自交给他的……
“臣辽东总兵李如梅恭请圣安!”
愣了一愣,李如梅推金山倒玉柱般的跪倒,声音坚毅道。
“圣躬安!”
眼见得李如梅这副样子,杨涟笑了笑,心中也是暗暗松了口气,说句实话,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今上会如此信重于他。
想他杨涟,不过一介文弱书生,肩不能抗手不能提,既无济世经国之才,亦无定国安邦之勇,甚至连科举一途,都名落孙山,可谓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一个人。
但是今上却一直对他甚为倚重,从王府授官到今日出使辽东,杨涟一步步走到了连自己都不敢想的高处。
虽然杨涟自觉的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是也知道,圣人有云,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
今上待他恩厚如山,已非国士二字可以囊括,所以他杨涟就算拼了性命,也必得肝脑涂地,为陛下社稷建功!
收回繁杂的心绪,杨涟朝着京师的方向拱了拱手,严肃道,说罢,将手中的令牌收起,小心的放回了自己的袖中,然后将李如梅扶起来道。
“此番本官出使辽东,身负重任,尚需将军倾力相助,本官在此,先行拜托将军了!”
“不敢受钦差大人之礼,陛下密旨有言,令如梅一切听从钦差大人安排,大人若有吩咐,本将自然竭尽全力!”
李如梅定了定心绪,抱拳道。
杨涟点头,道。
“既然如此,本官也不多啰嗦了,敢问将军,如今辽东的情势如何?本官在京师之时,曾闻兵部军报,言努尔哈赤之子褚英带兵逃出建州,联合科尔沁部攻下了哈达部,如今正在朝辉发部进发,是否属实?”
李如梅本想问问大同的情况和杨涟此次出使的具体目的,但是杨涟闭口不言,他也谨慎的没有多问,而是点了点头,道。
“此事属实,就目前看来,科尔沁部乃是蓄谋已久,兵发之际,势如破竹,哈达部未曾防备之下,已然陷落,其首领孟格布禄被俘,生死不知!”
“那如今战局如何?”
杨涟神色凝重,继续问道。
不过李如梅的一句话却是叫他轻轻松了口气。
“战局僵持中!大人,其实以本将看来,此次科尔沁部着实有些操之过急,扈伦四部一向俱为一体,是一块难啃之极的骨头,但只一部或许并不强势,但是四部联合却十分强悍,当初建州女真势大之时,努尔哈赤亦是做了诸多准备,明里暗里的拉拢了其他诸多部落,拥三万雄兵,才敢向叶赫部宣战,即便如此,依旧打的十分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扈伦四部向来同进同退,这一次虽然科尔沁突袭哈达部,成功擒获了孟格布禄,但是其兄康古鲁却得以逃脱,带着部分人马逃到了辉发部,而辉发部也反应极快,迅速联军乌拉部,将科尔沁部挡在了城外……”
说起辽东的情势,李如梅倒是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款款而谈道。
“还有就是,自从上次一战之后,建州虽然衰弱,但是仍居各部之首,唯有叶赫部能够与其抗衡,这几年以来,两部战乱不断,而这一次科尔沁突袭哈达部,或许正是看准了这一点的,但是他们恐怕没有想到,褚英等人叛出建州,随之也带走了建州的一部分力量,加之穆尔哈齐为平定内乱,使得元气大伤,暂时无力与叶赫相争,如此一来,叶赫部也抽出身来,援军辉发,三部联合之下,几有万五兵力,据城而守之,更是让科尔沁部苦不堪言!”
杨涟一挑眉,道。
“如此说来,女真能胜?”
“未必!”
李如梅摇了摇头,皱眉道。
“虽说如今战局僵持,但是扈伦四部,毕竟已经少了一部,何况叶赫部这些年强势崛起,早有吞并其他诸部之意,是以三部联军亦不稳妥,若是科尔沁能够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未必不能反败为胜,更何况建州虽然衰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三部联军看似兵强马壮,但是其实皆不敢用尽全力,唯恐被建州部趁虚而入,故而此战胜负,着实难料!”
“那……本官冒昧问一句,李总兵打算何时出手?”
杨涟眸光闪了闪,开口问道。
要知道,女真毕竟是大明的附属部族,臣服于大明,内部相互争斗也就算了,大明可出手可不出手,但是科尔沁部乃是鞑靼部族,侵犯哈达部,严格来说是在挑衅大明,所以大明是必须要表示一下态度的。
何况杨涟也看得出来,这位李如梅将军对局势掌握的如此详尽,显然不是单纯的想要当一个旁观者的样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