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谋天下-第2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距离会试的日子还有将近一个月,京城当中就已经挤满了来自各地的士子,倒是叫一干会馆客栈变得供不应求起来。

    京城当中热热闹闹,朝中也各自有条不紊的运转着,乾清宫中。

    朱常洛带着一干大臣正在商议着关于这次恩科的事情。

    “陛下,此次会试之期定在下月初十,同考官名录在此,请陛下御览!”

    同考官一事,早已经敲定,朝野上下也早有各种流言,毕竟这种事情是瞒不住的,如今科考临近,也是时候公布同考官的人选了。

    此次科考,朱常洛亲自主考,首辅王锡爵和次辅衷贞吉为副主考,朱赓,沈鲤和李廷机三位阁臣各占同考官席位之一,而除了他们之外,礼部尚书文渊阁参赞机务叶向高,左副都御使郭惟贤,户部侍郎吴道南,南京吏部侍郎史继偕,礼部郎中刘一璟也在同考官之列。

    人选早已经是经过各方博弈才诞生的名单,自然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是就在这个下旨的当口,朱常洛却是看完奏疏之后,不动声色的将它随手放在了一旁,温和的开口道。

    “此事不急,诸位先生,朕前日看了礼部递上来的奏本,此次奔赴京城赶考的士子共有三千余名,但是其中有九成九的士子,皆是选报进士科,而数算与格物而二科所报士子不足百一,如此境况,着实让朕头疼啊!”

    眼看着天子将奏疏压下,已经逐渐习惯了天子套路的一众内阁大臣表示,心累!

    当今最喜欢干的就是这种事情,手里掐着点好处就要提条件,虽然都是在群臣的可接受范围之内,但是这种感觉着实不怎么好……

    尤其是这一次,天子的话更是让群臣有些哭笑不得。

    这士子们要报哪一科,哪是他们能够决定的!

    大明朝自立朝以来,便是以进士科为主,所谓清流便是进士科出身的士子,更何况这进京赶考的士子,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来的,这些人皆是经过县试,府试,会试的重重选拔的佼佼者,都是抱着金榜题名的心愿而来,自然都是要考进士科的。

    这天子新晋鼓捣出来的数算和格物两科,能够有人报就不错了,还求什么人数。

    所以一时之间,老大人都眼观鼻鼻观心,一言不发……

    想说也没的说啊!

    他们总不能拉着士子们改科目吧……

    不过可惜的是,他们的皇帝是朱常洛,而朱常洛最不害怕的就是沉默,应该说,对于大臣们来说,这也是今上最大的好处之一,无论是在朝政还是在军政上,天子都甚少给他们出难题,天子提出的所有难题,基本上都会事先准备好解决的办法。

    当然,这个办法是不是能够被群臣接受,就另当别论了。

    这次自然也不例外。

    轻咳一声,朱常洛端起御案上的茶杯抿了一口,底下便有一个绯袍大员站了出来,道。

    “陛下,臣有二策,可解此围!”

    众人齐齐望向声音的来源处,却发现此人并不是天子的常用搭档李阁老,而是新晋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参赞机务叶向高。

    如今的叶向高已经算是半只脚踏进内阁的大门了,另外半只脚也只怕快了,有阿谀奉承之辈,已经在私下里以叶阁老称之了。

    所以叶向高能够出现在以内阁成员为主要力量的议事当中,也就毫不奇怪了,不过叶向高自从参加议事以来,依旧维持着自己往常低调的作风,秉持着观政的态度,大多数都是附和他人,极少自己出言,这一次开口,倒是叫一众大臣有些意外。

    不过也只是片刻,众人的心中就反应了过来,叶阁老向来低调,无论是在入阁之前还是入阁之后,都不喜出风头,而能够指使的动他的人,也就呼之欲出了……

    “先生请讲!”

    某个被众大臣当做始作俑者的人却是面不改色,和煦的开口道。

    “陛下容禀,臣以为,数算,格物,进士三科,皆是圣人学问,十分博大精深,寻常士子穷尽一生之力,未尝能够一探究竟,况二者兼修?我朝首开数算,格物二科,所进京赴考之士子,皆以经义而入举人,以举人而入京师,自是无有精通数算格物之辈,鲜有二者并修者,也当是人中英才,自会以进士科为主,故而臣大胆建议,此次科举,数算,格物二科以察举制而行之,臣往徽州府延请程大位先生之时,一路上曾听闻有不少精于数算的学子,然则限于经义,终被挡与科举之外,臣留心之下,搜集了一份各地数算学子的名册,请陛下御览!”

    叶向高上前两步,自袖中拿出一份奏疏,递了上去。

    “诸位先生以为,此事如何?”

    天子看完了奏疏,开口对着底下问道。

    明显是早有准备……

    望着叶向高早准备好的奏疏,底下一群大臣心中暗暗吐槽一番,面色上却是古井无波。

    应该说,叶向高所说的事情的确是个好办法,科举成熟的基础是有足够多的学子出现,换句话说,是基础教育的普及,若是连识字读书都不能,谈什么考科举?

    不过是将贵族子弟直接为官多了一道考察的程序罢了,这也是科举经历了整个唐宋的发展,直到明代才彻底成熟的原因。

    而现在的数算和格物,也就和当初草创的科举差不多,没有足够的学子,自然也就没人来考试。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为了应对这种问题,自然须得降低门槛,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所以众大臣虽然有些意外,可也没什么异议。

    拱了拱手道。

    “听凭陛下圣裁!”

    这意思就是,一切由陛下您来决定,我们不支持也不反对,您老人家自己折腾去吧!

    “诸卿……呃,咳咳,既然诸位先生都没有意见,那就照此办理吧,距离科举开考还有十几日,既然如此,现在便派人去各地通知各位士子吧,数算和格物的考试延后几日,定在下月十五,叶先生,说说你的另一个对策吧……”

    朱常洛习惯性的想要开口劝说一干大臣,开了个口,才发现并没有反对,一时之间有些尴尬的咳嗽了两声,连忙转移话题道。

    其实说起来,这件事情朱常洛也有些无奈,就如刚刚所说的,科举的诞生和演变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想要一撮而就是不可能的,他固然清楚数算和格物的重要性,但是想要一夜之间就将这两门科学扶植起来,却是压根不可能的。

    所以也只能慢慢来了,所以说,整个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演变,不是没有任何的道理的,历史行进到哪个阶段,才能做哪个阶段的事情,一旦强行为之,所遇到的难度将不是一星半点……

    不过话说回来,这一次老大人们这么“开明”的态度,倒是叫朱常洛有些吃惊,他原本以为涉及科举,这帮老大人会像往常一样顽固。

    毕竟降低科举的门槛,也就代表着含金量的降低,这对于清流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所以他早就准备好了一番说辞来说服老大人们,却没想到被老大人一句听凭圣裁而全部胎死腹中!

    “是!臣的第二个对策,便是希望陛下能够允准,令士子们可以同时报考两门甚至是两门以上的科目!”

    虽然说平素低调不已,但是这终归是叶向高在入阁之后首次发表自己的看法,见到一群大臣都没有反对之声,叶向高的心中也不由得有些振奋,说话的声音也高了几分。

    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句话说完之后,方才还老神在在的一群老大人们,却是瞬间变了脸色……

    叶向高似乎感觉一瞬间有无数的压力都朝他袭来,不过面对着天子期许的目光,他还是心怀忐忑但是鼓着勇气说道。

    “陛下,进京赴考的士子当中,不乏有精通数算之辈,只是在二者相较之间,他们不得不舍数算而入进士科,陛下若能恩准士子同时报考多门科目,想必数算格物两科的冷遇状况能有所好转,加之各地而来的数算学子,必能使此次恩科圆满结束!”

    捏了把冷汗,叶向高退了下去,在一帮大佬的冷气之下坚持这么久,可不是一件什么容易的事情。

    “陛下,此举不妥!允许士子数科并考,本就是未曾有之举,何况我朝科举,乃是为选官所设,意在遴选天下英才入仕为官,若数科并考,有士子两科并中该当如何?何况进士科乃是清流华选,而数算,格物乃是小道,二者岂可相提并论!”

    最先站出来反对的,是朱阁老。

    说起来,朱阁老最近的日子过得还不错,皇帝出于制衡的原因,渐渐松开了对于浙党头上的枷锁,在他的一番运作之下,已经有不少停滞多年的浙党官员,开始逐渐转迁,朝着更高更重要的位置而去。

    这次科举,更是朱阁老罗新人才的重中之重!

    这次恩科的重要性不必赘述,在场的人心中都有底,他们之前同意启用察举制,是因为这件事情跟他们没什么关系,要知道,大明朝也不是没有过有其他的科举科目出现,明经,墨帖等科目。

    但是都没有维持多久就取消了,一方面是因为学子太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些科目压根没办法和进士科相比。

    虽然同为科举,但是其他科目出身的学子科考之后的地位却和杂流出身差不了多少,算是无关紧要之事,所以在一干大佬的眼中,数算和格物两科,也是如此,终归不是什么大事,开设也就开设了,用察举制也就用察举制了,天子高兴就好。

    但是叶向高的这个建议,却是将几个科目放在了同一个地位上,进行了初步的对接,这就涉及到一系列很复杂的问题了。

    最明显,也最尖锐的问题就是,该如何选官?

    进士科清要无比,乃是词林华选,而其他的两科,说白了,若不是天子一力坚持,朝廷的大佬们怕是一个都看不上。

    这二者如果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那么难道要按照同一个标准选官吗?

    如果有两科同中的,该按照哪一科的成绩来算?

    更何况,虽然说科举是相对公平的考试,但是朝廷中的大人们谁没有族中后辈,他们即便不动用权威,单纯靠才学,有着无数资源堆砌的族中子弟,也比寒门学子能够考中的几率要大的多。

    要是真的这么做,岂不是全乱套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将会被打到数算科当中,所以老大人们心中是绝不愿意同意的。

    朱常洛是何等聪慧之人,看着底下一群大臣的脸色,就知道现在将数算和格物的地位提上去还为时过早,思索了片刻,开口道。

    “关于选官之事,诸卿不必担心,此次恩科乃是特殊之事,亦是尝试之事,不做成例而论,以后该如何做,等这次恩科结束之后,再行商议!”

    一开口,朱常洛就给了群臣一颗定心丸,若是不做成例而论的话,那情况又有不同,偶尔破例一次,也不会影响到进士科清要的地位。

    但是群臣面面相觑,还是忧心不已,天子对于这两科的重视性,他们都看在眼里,万一天子要是不讲理的将自己的族中子弟就弄进数算科当中,他们的前途岂不是毁了?

    不过朱常洛又岂会不知道他们的想法,扫视了一周,开口道。

    “朕须得再说一遍,此次恩科,朕会亲自把关,尤其是数算一科,朕虽望能招纳人才,但宁缺毋滥,若未达朕心中之标准者,一律黜落,有鉴于报考的人数并不多,这次的阅卷之事,由朕,元辅,次辅和程先生四人亲自来进行,得中数算与格物二科的学子,朕会安排大儒为其授课,选官之时,优先选入司农寺与国子监当中,另外,东宫既立,学不可废,朕会从此次的中榜学子当中挑选优异者,选入詹事府!”
………………………………

第八百三十一章:大节大义

    乾清宫中一片沉寂。

    底下一干内阁大臣面面相觑,皆是难以掩饰心中的震惊之意。

    他们早就知道,天子十分重视数算和格物二科,却只当是天子年少轻狂,纵容他胡闹罢了,却不曾想,天子竟重视到了这个程度。

    天子的这番话其实有两个意思,其一就是关于群臣担心优秀的人才会被数算一科吸收走的状况,天子的态度很明确,你们也太高看自己了!

    就算是你们愿意过来,没有过人的数算本领,天子还不会收呢!

    其次就是关于选官的问题,司农寺也罢了,终归不过是寺监级别的衙门,虽然深受天子看重,但是还不至于让内阁的一帮大佬瞧得上。

    但是詹事府就不同了。

    这些日子以来,诸大臣为了詹事府的筹建,上了不少奏疏,天子支持的力度也很大,但是唯独对于最关键的人选问题,却是始终避而不谈。

    加上如今恩科将近,一众大臣的注意力也慢慢的转到了恩科之上,所以并没有在这件事情上细细追究。

    却不料天子竟然在这个时候提出来了!

    如果要说大明朝最高的衙门,莫过于内阁,但是若是要数最具含金量和前途的衙门,绝对要数詹事府了。

    在这方面,就连翰林院都有所不及,要知道,翰林院每年要招进来数十名庶吉士,但是这些庶吉士至少要待上五年才能有流转的机会,而且不是人人都有的,即便入了翰林院,能够到部院转迁的几率也是三分之一左右,能够到达高位的人都是少之又少,位列七卿,进入内阁的几率更是小之又小。

    这层层筛选,士子们本就是在搏那万中无一的概率,所以纵然是翰林院的清流华选,也只是比其他的人多了一点优势而已,登顶之路依旧艰难无比。

    但是詹事府就不同了,詹事府的作用,就是辅佐太子处理日常政务,教导太子学习,也是太子未来登基之后的班底,但从这一点上来说,詹事府基本上就代表着光明的前途,所以对于年轻的官员来说,能够进入詹事府,绝对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而詹事府之所以没有翰林院出名,是因为它实在是太看个人机缘了,詹事府和其他的衙门不同,并非常设的衙门,如果储位未定,詹事府就只是虚职,通常由翰林院编修兼任。

    尤其是在大明朝,这几代皇帝立储都不按套路出牌,所以想要进入詹事府,很大程度上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运气。

    可见这次机会的珍稀之处,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一帮朝堂大佬都不惜撕破脸面,放下身段,四处奔走为了詹事府的人选而奔忙了。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詹事府和一般衙门不同,它和内阁一般属于附属衙门,内阁服务于皇帝,詹事府服务于太子。

    所以在詹事府的任命上,并不能完全按照吏部的铨选流程,而更大程度上要依靠主君的个人意愿,毕竟这以后是主君的班底。

    就算是强行塞进去,得罪了主君,一样没什么好果子吃!

    当初今上被立为太子的时候,詹事府的所有人选,几乎都是由今上一个一个自己敲定的,旁人根本插不上任何手。

    如今世事变幻,当初的太子已经变成了如今的陛下,而如今的太子还是一个刚满三个月的奶娃娃,自然不可能如当初一般自己挑选人选。

    但是即便太子不能亲自动手,也轮不上大臣们做主,这詹事府到底谁人能进,最终还是要看今上的意思!

    这是名正言顺的事情,今上如果想要将一个人打出詹事府的名单,甚至连理由都不用,和一般的官员升迁黜落大大不同……

    而詹事府的机会,显然对于官员和士子们的诱惑是致命的,毕竟考中了进士,也未必就真的能够进入翰林院,而进了翰林院,也未必能够杀出重围成为朝中重臣,但是詹事府却是一步登天的路,为何不去搏一搏呢?

    所以当朱常洛祭出这个大杀器之后,原本还有反对之意的一干大臣,都瞬间嘘了声,闭口不言。

    甚至内心当中还盘算着,自己要不要赶快回去找一找,自己的族中有没有精于数算之辈,让他们赶紧去将数算一科报考上去,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要是真的能被选入詹事府,可比什么进士要有前途的多了。

    “好,诸位爱卿没有其他的异议的话,就照此办理吧!另外,朕没记错的话,苏州府的税赋改制一事,如今也该收尾了吧!情况如何?”

    朱常洛一笑,却是点了点头道。

    其实所谓朝政,就是胡萝卜加大棒,一味的用君主的权威去弹压,只会适得其反,所谓堵不如疏,与其让朱常洛逼着他们去报考数算和格物两科,倒不如给予足够丰厚的奖励,有了这层激励在,不用朱常洛说,士子们也自然会纷纷趋之若鹜。

    “回禀陛下,此事进展顺利,钦差汪应蛟前日递上了奏疏,言道此次折银征收税赋,在苏州府境内十分受欢迎,虽有不法商贩借机牟利,但是在苏州知府韩爌大人的竭力维持下,调动了大批的银两和粮食用来应急,加之以常平仓大举平价购入粮食,总算是没有闹出大乱子,如今税银已经基本征收完毕,初步统计在一百三十万两左右,比诸往年增加了将近四十万两左右,常平仓平抑粮价所用银两八十余万两,收入粮食三百二十万石,这些粮食,足可应对两次以上的大灾之年了……”

    说起此事,在场众大臣的脸色微微有些复杂,说话的却是首辅王锡爵。

    复杂是因为,在税赋改革一事上,在场的大多数朝臣当初都是持反对态度的,但是事实上,将粮食折为银两征收之后,达到的效果却是远远出乎所有人意料的。

    要知道,往年苏州府的税赋是以粮食来论,也不过三百万石左右,而这一次仅常平仓收入的粮食,就超出了这个数字。

    而所花费的银两,却还没有收上来的银两要多,这可谓是狠狠的在一众大臣的脸上扇了一巴掌。

    但是与此同时,苏州府的例子,似乎也证明了一些东西,当初张江陵的改革,未必就是错的。

    至少在现在这个时候,它应该说是很合适的,苏州府就是一个例子,一次大规模的改革,让苏州府的岁入提高了将近一半以上,如果这个数字扩大到全国呢?

    整个朝廷的岁入是否也能够提高一半?

    想起此事,群臣的心中就不由得有些心猿意马起来,这可是能够流芳千古的事情啊!

    “好,待得此番恩科过后,朕必将亲自为汪爱卿和韩爱卿庆功!”

    朱常洛也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朗声说道。

    虽然说苏州府的事情他一直都没有放松过,但是毕竟朝政繁忙,他又天高皇帝远的,不可能事事都管着。

    而这个时候,就体现出钦差的能力了,这个由韩爌举荐的汪应蛟,果然是有一手的,配合韩爌软硬兼施,平抑物价,解决了各种难题,最终给他交出了一份几乎完美的答卷,也算是不负他当初对于韩爌的一番信任了。

    “陛下英明!”

    议完了事情,群臣也就各自告退了,不过让朱常洛有些意外的是,老首辅却是留了下来……

    “元辅,可还有事?”

    朱常洛皱了皱眉头,轻声开口问道。

    按理来说,现在无论是朝政还是边关,都是一副大好的景象,但是不知为何,朱常洛却总感觉到有一块大石头压在心上一样,尤其是看到王锡爵平静的神色的时候,朱常洛更是本能的感觉到有一丝不对……

    “陛下,老臣请辞!”

    老首辅的脸色平静如水,带着一贯波澜不惊的笑容,拱了拱手,行了个大礼,道。

    朱常洛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

    “这……元辅,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朕有何处做的不妥当吗?请元辅直言,朕定当自省!”

    望着王锡爵认真的眼神,朱常洛就知道他并非是在玩笑,说话之间都多了几分生涩之感。

    “陛下做的很好,未曾辜负先帝的重望,老臣也相信,陛下定当是我大明朝最出色的贤君!”

    似乎是下定了什么决心,老首辅的神色反而变得洒脱了许多,说话之间也少了几分顾及,像是刚刚的这句话,若是传到外朝去,必定会被诟病对历代先帝不敬,但是此刻老首辅却是坦坦荡荡,毫不讳言。

    “那元辅……”

    朱常洛压下心中的不安,强迫自己镇定下来,等着老首辅给他一个解释。

    “其实早在两个月前,老臣就该离朝而去了!”

    王锡爵的口气淡然,带着一丝缅怀。

    不过这句话,却让朱常洛心中多了几分愧疚,因为他知道,老首辅说的是承天门一事……

    倒是王锡爵笑了笑,道。

    “陛下不必为老臣挂心,老臣今年已经七十有三,一生宦海沉浮,曾有过年少轻狂之时,亦曾有过畏缩不前之时,蒙先帝不弃,委臣以元辅重任,臣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之时,后先帝龙驭宾天,陛下登极,先帝托臣以辅政大任,臣更是如履薄冰,不过所幸者,臣能够得见陛下英明神武,才智胸怀远超历代先帝,臣虽有心追随陛下为我大明社稷出力,然则年岁已大,力有不逮,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