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求生-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对于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呢?如果没有我们的话,仅凭他们自己的力量也你能忍气吞声而已。您说妾身说的对不对?”
“话是这样说没错,但其实这些事情只要我多出一点力也完全可以避免的,明明有能力却看着他们白白的流血牺牲,这种事情好做不好说啊!”刘凡苦恼的说道
“噗嗤”张瑶忍不住笑着调侃道“我看夫君不是自责而是担心事情传出去之后面子上会难堪吧!其中夫君完全不必担心的,这种事情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咱们有没有强迫他们去报仇不是?而且夫君实在是太慈悲了一些,这天下的是本来就是有付出才有收获的,咱们一直为百姓们保驾护航,那不是在帮他们而是在害他们。人言道,升米恩,斗米仇。人只有经历了风雨才知道所得的可贵。夫君其实不必做到面面俱到才是帮助他们,只要把握住大方向不出错就好了!”
刘凡闻言满是赞同道“我也觉得事事操心太累了一些,温室花朵禁不起风雨!或许让他们见见血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未完待续。)
………………………………
第364章 纷乱的莱州(七)
张瑶一番劝慰之后刘凡多日郁结在心里的烦闷终于一扫而空了,其实正如张瑶所说的那样,刘凡内心深处并不是自责,而是他自己的一点点内疚和虚伪的面子在作祟罢了,只要说开了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现在刘凡唯一担心的就是张玉鹏等人的安全问题,张玉鹏等人现在已经落入了张钊的手里,这也就意味着刘凡和莱州的士绅们彻底撕破了脸皮。刘凡有了对莱州动手的借口,而莱州的士绅却掌握了一大批人质。
如果刘凡现在突然就动手,万一莱州的士绅们走投无路之下狗急跳墙那张玉鹏他们就危险了,所以现在刘凡必须要想一个万全之策来保证农会成员的安全。现在张玉鹏等人被关押在张钊的军营中,刘凡也是鞭长莫及,能够帮助张玉鹏等人的只有钱源了。但是仅仅一个钱源恐怕很难起到太大的作用,所以刘凡觉得他必须做点什么,好让张钊不敢轻举妄动。
思前想后,刘凡觉得还是武力威慑最为靠谱一点,于是刘凡立即下令向莱州方向继续增派五千兵力,并给张钊写了一封亲笔书信,信中刘凡将自己的意图毫无顾忌的告诉张钊并劝告他不要轻举妄动,如若农会的人出了一点问题,那刘凡进入莱州之时就是张钊的命丧之日。
刘凡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莱州上上小小所有人敏感的神经,莱州边界突然涌来五千大军,这么大的事情莱州的士绅们在第一时间就收到了消息。赵家族长,许应元等人更是惊恐万分,在他们看来刘凡增兵的举动就是要对莱州动手的信号。
面对这样的情况,赵族长等人当然不甘心坐以待毙,众人继上次玉香楼之后再次汇聚到一起商议应对之策。这次的聚会地点却并没有选择玉香楼,而是定在了许家。
许家是莱州势力较为强大的官宦世家,在莱州城里许家的势力极为庞大,几乎涵盖了莱州上上下下各个部门,当初刘凡驻守莱州的时候就曾经见识过许家的强大动员能力。在那时许家也曾经给与过刘凡不小的帮助。但是世事弄人,刘凡所代表的是广大百姓的利益和许家这样的官僚地主阶级天生就是对立的,两方势力终究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
十一月初五,莱州城里车水马龙,一派繁华的景象,近日来莱州上空凝聚的紧张气氛似乎完全没有影响到这个城市,莱州城的百姓和小商贩依然向往常一样聚集在集市大声吆喝贩卖各种日用百货。
莱州城南的许家也一改往日门可罗雀的萧条景象,大大小小的马车,轿子停靠在许家门前,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这些来往的人群无一不是大富大贵之人。绫罗绸缎,豪奴拥促一看就是豪门显贵之流。
相比于前院的热闹非凡的场景,许府的后厅中却只有寥寥十几人。这十几人表情却不怎么好看,个个面带愁容不说,甚至不断的唉声叹气。看着眼前这群好像是天塌下来一般模样的众人,赵族长忍不住怒斥道“老夫让你们来是想让你们商量一下对策的,不是来看你们一副死了爹娘的苦脸的。这天还没塌下来呢,都给我打起精神来!”
许应元闻言忍不住辩解道“赵族长您说的倒是轻巧,那刘凡增兵五千,眼看着就要对莱州动手了,一旦他带兵进入莱州咱们在座的人可都要身首异处啊。到了这个时候,您说说咱们能不急么?”
“急有什么用?急能解决问题吗?”赵族长怒喝道“现在的情况还没糟糕到不可挽回的境地呢。刘凡他不敢动手,不然现在你我还能安安稳稳的坐在着商议对策吗?”
“可是…”
“没什么可是的!”赵族长打断了许应元的话,坚定的说道“我们现在手中还有人质,刘凡投鼠忌器之下是不敢直接出兵莱州的!刘凡是在等,等陛下松口,等一个名正言顺的出兵借口。现在就看陛下的一念之决了,陛下如果同意刘凡出兵那么无论我们做什么都难逃身死族灭之危。陛下如果不同意刘凡出兵那么我们的人身安全和家族基业就可以保住了,现在我们是生还是死,就看朝廷以及陛下的态度了!”
顿了顿赵族长目光灼灼的环视众人一眼道“所以我们现在必须竭尽全力联系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争取到陛下和朝中的大佬们可以偏向我们这一边。只有这样你我才能继续在这莱州城待下去!”
众人被赵族长的气势所慑,不由自主的连连点头。其中众人心中也很清楚,他们现在之所以不顾和刘凡之间悬殊的实力差距坚持留在莱州,赌的就是朝廷的态度。而且从表面上看他们的胜算还是很大的,刘凡实力虽强可终究不过是一个武夫,即使有崇祯皇帝的宠信,又怎么比得上士绅们庞大的关系网?
正在众人暗自思量之时,坐在上首的赵族长干咳一声,将众人的目光吸引了过去,然后转头对身旁的许应元问道“应元,老夫让你办的事情可曾办妥了?”
许应元皱了皱眉头苦笑道“族长我最近倒是联系了不少咱们山东周边的御史和京城中的言官,他们一听是弹劾刘凡答应的倒也挺痛快,但是唯一的麻烦就是他们要的价码太高了。咱们凑得那点钱根本就不够用啊!”
“十万两白银还买不了几份弹劾的折子?这些家伙也太贪得无厌的了吧?”赵族长眉头紧皱,想了半天才问道“他们的润笔费要多少?”
许应元伸出两根手指无奈的回答道“最少也要两万两,这还是咱们山东的御史。京城的官员要价更狠少了三万两没得谈。”
赵族长倒吸一口凉气道“为何这么多?”
许应元苦笑道“还不是那刘凡太凶猛了,侯恂都被搞下去了,其他人谁不担心刘凡事后报复啊!要不是看在银子的面子上,恐怕没人肯帮咱们这个忙啊!”(未完待续。)
………………………………
第365章 纷乱的莱州(八)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只要他们肯收钱那就有的谈,老夫最怕的是他们连钱都不肯收,到那个时候才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深吸一口气,找族长斩钉截铁道“给,都给他们,要多少就给多少。不然留着也是便宜的刘凡。咱们不能干那些事到临头才后悔的事!”
众人闻言也纷纷跟着点头道“赵族长说的是,当断则断,不然反受其乱。要是刘凡真的打过来,咱们的家产可就都没了,还不如现在出点血,争取一线生机呢!许家主放心,该出的钱我们一定会出的,实在不行咱们再凑它十万两!”
赵族长见状不由笑道“好,咱们大家伙齐心合力一定可以打败那个刘凡的!”
好像想起什么赵族长转头对着许应元道“对了应元,东林那边你联系的怎么样了?”
一说起东林党许应元立即满脸愤愤道“东林现在的魁首是钱谦益,那个老家伙就是一个缩头乌龟,一听说要对付刘凡跑的比兔子还快。还什么东林君子呢,我呸!”
赵族长老脸一黑,皱眉问道“东林可是和刘凡有大仇啊!吴伟业,侯恂这两个东林的中坚都栽在刘凡手里了,难道他们就没有一点报仇的心思?”
“那倒不是!”许应元略带兴奋的回答道“钱谦益虽然不出头,但东林的那些士子们反映倒是挺激烈的,最近我联系了一大批在京东林士子并和他们商定一起上书弹劾刘凡,只要御史们那边一吐口,东林的人就可以有所动作了!”
赵族长闻言有些开怀道“那就好,只要东林的人肯帮忙就行。呵呵,等那些弹劾的折子到了陛下那里,我看那刘凡还能嚣张到什么时候!”
“是这个理儿,这大明终究还是咱们士绅的天下,他刘凡区区一个武夫还能翻上天不成。还是老族长英明睿智啊!”许应元连忙赞叹道
“姜还是老的辣!老族长到底还是老族长有办法啊!”众人也跟着连声赞叹道。一时间厅中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众人好似胜券在握一般!
于此同时,莱州发生的事情前前后后也传到了京城,对于刘凡土改的事情朝堂的官员本来就是大有微词,经过御史和东林党人这么一鼓噪,朝堂上下压抑依旧的不满之前顿时爆发了。稍微有点见识和权势的官员纷纷上奏崇祯要求取消刘凡在胶州行事的新政,彻查莱州发生的民乱,剥夺刘凡对破虏军的统治权。
弹劾刘凡的奏折像是雪片一样飞到了崇祯的案头,崇祯对此也是大感头疼。现在的情形就好像是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与考成法,改革赋税与官吏升迁制度的境遇类似。张居正能够实行改革靠的是他卓绝的才能以及其对朝廷的强大的掌控力度。而张居正改革也没触及的士绅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就这样还落得一个死后被清算的下场。而刘凡所实行的行政可是严重危害到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要不是刘凡仅在胶州一地倒腾,恐怕早就被天下士绅群起而攻之了。
论朝廷的掌控力度崇祯还不及张居正,论军事实力的强弱刘凡也不及张居正麾下的戚继光和李如松。在加上大明现在国力下降内忧外患,想要实现刘凡的行政将要面对的阻力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刘凡安安分分的窝在胶州,朝中大佬们也许会看在崇祯的面子上不再为难刘凡。但是现在刘凡明显有扩张的态势,这样一来朝廷上下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岂能坐视?
乾清宫中,看着眼前好似小山一般弹劾刘凡的奏折,崇祯痛苦的揉了揉眉心,叹道“大伴,你说这个济民整天就没个安生的时候,这才回胶州几天呀?就给朕捅了这么大的篓子,有是时候朕就在想是不是过于纵容济民了?”
王承恩小心翼翼的回答道“皇爷说的是,依老奴之见济民这小子忠心和能力是有的,但是就是太刚直和急躁了一些,往往容易好心办成坏事。其实这次的事情也不能全怪济民,那些地主豪绅们也没想象的那么好,不然百姓们也不会采取那么激进的手段来报复他们了!”
崇祯闻言笑了笑,摇头道“大伴就不要变着法子给济民开脱了,这次莱州的事情朕看就是济民的手段太过稚嫩了一些,他要动人家也不能这样明打明的来呀。先接手了莱州再徐徐图之岂不是更好?”
“皇爷英明,老奴也是这样认为的!”王承恩先是恭维了一句,接着问道“皇爷,现在朝廷上下都秉承一致要您从严处置刘凡,那您打算怎么办呢?”
崇祯不可置否道“先拖着吧,也是该让济民着着急了!大伴,说了这么多你觉得朕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呢?”
王承恩沉吟了片刻道“依老奴之见,这次群臣激愤咱们要是过于包庇和维护济民,恐怕还会引起不小的波澜。现在局势严峻,大明已经经不起折腾了,老奴觉得还是稳定为上。至于具体该如何做,老奴暂时也没个主意,这还要靠皇爷圣裁才行!”
崇祯不由一乐,笑骂道“大伴少给朕打马虎眼,朕是真心实意的想听听你的意见,不是让你拍朕马屁的,说吧,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王承恩赶忙道“皇爷,不是老奴故意推脱,而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出这个主意啊,此事如此棘手,老奴这几日也一直在想着这个事情。大面上老奴觉得还是帮帮济民为好,但是这怎么帮,老奴实在不知啊!”
崇祯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沉思良久才开口道“大伴说的不错,济民终究是为朕办事的,朕要是不帮他,难免会令其寒心。这样吧,你去告诉张凤翼让兵部出一道调令,准许济民前往莱州平叛。另外朕再下一道密旨,让济民小心行事万万不可引起太大的骚乱。至于朝臣那边嘛,等济民接手莱州之后再下旨申饬吧!呵呵,看来济民这个总兵官是当不成了,他想要当将军,恐怕还要再立下一些功勋才行啊!”(未完待续。)
………………………………
第366章 京城风波(上)
崇祯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刘凡来个先上车后补票,先给刘凡一个出兵的权利让他把想要办的事情办了,然后崇祯再出面处罚刘凡一番。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让刘凡心存感激,明白崇祯所遭受的压力,还可以安抚群臣不满的情绪,完全是一个一箭双雕的完美计策。
崇祯的办法是很不错,但是他明显低估了大明文官阶层的顽固程度和激烈的反抗态度。当初大明国力还在时,嘉靖皇帝仅仅派出一些太监收取矿税这点在现在看来很寻常的事情,就被文臣们闹得灰头土脸,现在崇祯支持刘凡掘地主阶层的根本,这么大的事情出身地主阶级的文官们怎么会同意。
于是乎,崇祯的命令刚刚到达兵部,消息就被有心人散步出去了。东林党人得知消息之后,认为这是一个打击刘凡的绝佳机会,于是纷纷纠集志同道合的朋友,商议对策。众人最终决定对于崇祯皇帝的一意孤行必须予以纠正。
次日一早,以翰林院编修吴伟业为首,上千名滞留京城的士子,以及国子监的学生,齐聚在午门外请求皇帝彻查莱州一案,严惩涉事者刘凡,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
声势浩大的请愿活动从早朝还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在得知学子们请愿的缘由以后,一些豪门地主出身的低级官员也因为自身利益的考虑加入到请愿的队伍中来。直至下午午门外的队伍从近千人迅速激增到一千五百余人。其中甚至包括了兵部尚书张凤翼这样的正二品的官员。
京城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消息很快就传的满城皆知了,不明就里的京城百姓们听到请愿的消息之后纷纷赶到紫禁城午门附近声援和支持请愿的士子。
京城的百姓们之所以如此的支持请愿的士子们,其实并不是他们有多么认同士子们的主张。更多的是出于盲目的同情和怜悯。大明朝从开国以来官员集体请愿的事情可谓是多不胜数。最出名的就是发生在正德和嘉靖年间,正德十四年,明武宗打算化名南巡,群臣纷纷劝谏。明武宗大怒,下令廷杖劝谏南巡的146位大臣,结果打死11人。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宣布尊崇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大臣纷纷上书反对。因为明世宗是由藩王身份继承皇位的,大臣们以为按照儒教礼仪他算是过继到明孝宗这一房,应该尊崇明孝宗为皇考;出继后本房亲等应降一级,应该尊崇自己的生父为“皇伯考”。这就形成所谓“大礼仪”风潮。明世宗因此下令廷杖134人,打死17人。
在以往的请愿和劝谏中,大臣们和皇帝相比往往是处于劣势的一方,而且大臣请愿大都是出于礼教和所为的“正义”所以更能得到百姓们的同情。受到这股由来已久的风气影响,一旦京城发生官员或者士子请愿反对皇帝的时候,百姓们下意识的就会认为官员一方是正义的。所以如此支持士子请愿也就不足为奇了!
渐渐的午门外的人越聚越多,皇宫中的崇祯的心情也变的越来越糟糕。此刻的崇祯可是把带头的吴伟业给恨透了。上次吴伟业纵容家仆殴打刘凡侍女的事情就落了崇祯好大的一个面子。这次更是亲自带头请愿,致崇祯于不仁,更是让崇祯窝火万分。
看着眼前焦躁不安,走来走去一直停不下来的崇祯皇帝,王承恩心中很是心疼,不由的开口劝慰道“皇爷,您别生气了,气大伤身啊!这次的事情是老奴不好,要不是老奴行事不周也不会引起这么大的风波,要是老奴将张凤翼直接叫道宫里来也不会出这么大的岔子了!老奴该死啊!”王承恩说着挥手就像自己的脸上打去…
“啪”响声惊醒了正在苦思冥想的崇祯,看着王承恩左脸上鲜红的手掌印,崇祯连忙抓住王承恩的手,阻止道“大伴,这事情不怪你,是朕考虑不周才对。朕也没想到这样区区的一件小事居然会引起这么大的风波。济民有句话说的很对,那些文臣们真的是太无耻了,只会绑架民意威胁皇帝,屁事都做不了!”
话到最后崇祯竟然忍不住爆了一句粗口,其实也不怪崇祯恼怒,这事情搁谁谁也受不了,崇祯是一个皇帝,只是发布一道小小的合情合理的平叛命令,政令都出不了紫禁城,这让崇祯大感颜面扫地。越想越是愤怒,深感自己皇帝的威信受到了挑衅,崇祯忍不住大声道“大伴,传朕的旨意,将温体仁给我召来。朕倒要问问他这个内阁首辅是怎么当的?出了这么大的事情难道一点消息都没收到吗?”
“老奴遵旨,皇爷放心老奴这次亲自跑一趟将温大人请来!”王承恩看出崇祯压抑的怒火,小小翼翼的回了一句,连忙躬身离开乾清宫,跑去传令了。
而在此刻,相比于崇祯的焦急不安温体仁确是老神在在,颇为悠闲。紫禁城外发生的事情他当然知道,不但知道而且这还是他有意纵容之下才闹出了这么大的风波。要是没有温体仁这个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点头,仅凭一个区区的吴伟业怎么能够调动这么多人到午门外请愿呢?要知道那可是午门,皇权的象征地。更何况请愿其中还有不少的官员,这事情很明显是朝中大佬们有意推动的结果。
温体仁作为内阁首辅,虽然是靠崇祯的信重上位的,但他归根结底也是士大夫中的一员,而且是位置最高的那一个。身为文人的领袖(温体仁自认为的)他当然也不愿意看到刘凡掘他们这些人的根本。但身为崇祯的表面上最忠实的“狗腿子”温体仁必须要保持和崇祯的态度一致。最起码不能明面上反对崇祯的意愿,所以温体仁只是在幕后操纵,却没有出面。而且在事情闹大之后,温体仁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就出面阻止,反而坐看事情一步步恶化。(未完待续。)
………………………………
第367章 京城风波(中)
从皇宫赶来的王承恩还没到,却有一个人先一步来到了温体仁的府邸。这个人不是别人而是英国公府的张鹏远。
张鹏远来找温体仁也是受人所托,委托张鹏远的是刘凡留在京城的负责人赵统。赵统不但是刘凡在京城精盐生意的主要负责人,还是同时还负责分管着京城的军情司,负责为刘凡传递消息和处理一些紧急的事情。
这次京城中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就连百姓们都知道了,赵统当然不可能不知道。而且事情的源头还是出在了刘凡的身上,赵统得知消息后大为震惊,第一时间就召集手下开会并商讨对策,因为事出突然在加上京城距离胶州太远消息传递不便,所以赵统等人决定当前最为重要的是想办法化解危机。讲过一番商讨之后,赵统决定这次危机必须要找温体仁化解才有希望。
究其原因,是因为温体仁是一个宠臣,而且向来和东林一党不对付。只要温体仁肯出面帮忙,那么就有很大的机会化解这次危机。但赵统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想要求见温体仁这个内阁首辅实在是太难了,所以赵统就委托英国公府出面帮忙。作为刘凡的重要合作伙伴,英国公府自然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刘凡就此倒下,得知赵统的请求之后,张鹏远决定亲自出马拜会温体仁。
凭借着历代英国公积累下来的庞大威信和影响力,张鹏远很顺利的在书房中见到的温体仁。一见面张鹏远就开门见山的说道“首辅大人,在下的来意相比您也应该很清楚了,这次在下所来,是有一事相求,还望首辅大人多多帮忙!”
温体仁笑容不变道“张公子,老夫和你们英国公府向来没什么来往,你这一开口就要老夫帮忙未免有些过于托大了吧?张公子就这么确定老夫会帮你这个忙么?”
张鹏远躬身回答道“首辅大人说的对,在下确是没有这个面子,但这次在下也不是为自己而来的,而是受人所托。那人说,只要首辅大人见到这件东西,就一定不会拒绝的!”张鹏远说着从怀中拿出一个锦盒交到了温体仁手上。
温体仁疑惑的结果张鹏远手中的锦盒,好奇的打开一看,顿时有些傻眼,只见盒子里满满当当的放着一摞银票,最上面的一张数额赫然写着一千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