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唐天下-第1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孟知祥都具备,但董璋只却是胆大心粗,这样的人是翻不起多大风浪的。
孟知祥也摸透了董璋的底细,知道和这样的人合作不可靠,一为了自己的后路,二为了将来灭董璋打伏笔,派水师沿江东下,去取三峡要地夔州(今四川奉节)。孟知祥要在董璋身后插上一刀,可这时的董璋却风光无限,一连夺下果州(今四川南充)、巴州(今四川巴中)等地。
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十一月,朝廷方面的石敬瑭大将军也率军来到了川中,中央军立刻给了董璋一个大耳光。驻防川中的中央军冯晖部、王弘贽部联合西征军王思同部、赵在礼部越过人头山(今四川广元云台山),奇袭剑门关,东川军无备,被斩杀三千余人,剑门重镇被中央军收了回去。董璋这才知道害怕,忙又去向孟知祥求救。孟知祥听说剑门丢了,精神极度紧张,破口大骂董璋:“饭桶,你坏了我的大事!”
剑门一丢,川中腹地最可靠的防御点就是剑州(今四川剑阁县),孟知祥也知道剑州的战略地位,急遣大将李肇日夜兼程赶到剑州防御,行前告诫李肇:“只要能守住剑州天险,成都无忧。”李肇奉命而去。孟知祥怕李肇不顶事,又让在遂州的赵廷隐部速抵剑州协守。并为了防备中央军走龙州(今四川江油)沿涪江南下偷袭成都,调部将李筠(和后周李筠不是一个人)守龙州。
赵廷隐赶到剑州,会合李肇共守险地。赵廷隐是个将才,时值天寒时节,将士有畏战之心。赵廷隐哭告将士:“兄弟们如果不打退中央军,一旦成都失守,我们妻则沦为人妾,子女则为人仆奴,孰不悲乎?!”众人被赵廷隐一激,才悟此中利害,众志成城,固守剑州。
没多久,中央军就攻了过来,西川军死守不出。到了夜间,西川军庞福诚、谢锽部冒死出北山,绕到中央军营后,鼓角呐喊。中央军不知道后面有多少西川军,不想被人下饺子,吓的逃回剑门。
消息传到成都,孟知祥大喜,对将佐说道:“若不是我先守剑州,万一剑州失手于中央军,彼无后顾忧,则抄袭东川,董璋无能,必然弃城而逃,东川如果丢了,我们都逃不了一个死!中央军拿不下剑州,肯定要打龙州的主意,幸亏我下了先手。”众人狂拍马屁:“主公神算!”
孟知祥肚里的货就是比董璋多,果然中央军下一个目标就是龙州,孟知祥早算定此招,中央军刚到龙州,就被西川军潘福超部迎头痛击,惨败回剑门。孟知祥还没来及松口气时,前线水师传来主将张武病死的消息,为了不影响军心,又调袁彦超去代替张武。
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十二月,朝廷方面派来的天雄军节度使石敬瑭公来到剑门,督军攻剑州。赵廷隐终于等来了大名鼎鼎的石敬瑭,要见识一下石敬瑭的厉害,调了五百神射手埋伏在山路。石敬瑭率军来攻,西川军呐喊应战。中央军一时没招架住,朝后撤退,这时西川弓箭手开始进行射箭比赛。中央军哪想到还有此一劫,被射死无数,后面的赵廷隐又杀了过来,中央军溃不成行。石敬瑭狼狈逃回剑门,向岳父告急:“老爹,救命啊!”李嗣源再派安重诲入川平叛。安重诲还不如石敬瑭,一路上弄的鸡飞狗跳,不久被召回赐死。
到了长兴二年(公元931年)正月,李仁罕攻破遂州城,夏鲁奇自刎身亡。二月,石敬瑭见安重诲也不济事,也领教过孟知祥的厉害,粮食也吃了差不多,不想死在这里,撤军北去。两川兵很好客,见石敬瑭要回家,哪能不扶上马送上一程?一直送到利州,石敬瑭才拍拍身上的灰尘,抖抖疲惫的精神,回洛阳待罪去了。赵廷隐和东川军同入利州,两军会合,免不了客气一番。
赵廷隐急使密告孟知祥:“董璋是西川大患,今日不除,他日必为我忧。不如利用董璋前来犒军的机会,做掉他,兼并东川,横行天下。”可孟知祥这时还不打算和董璋撕破脸,毕竟中央军随时可能再来找他们算帐,便没有同意。董璋果然来了,在赵廷隐那里吃了几顿饭回去了。因孟知祥有令在先,赵廷隐不敢贸然动手,长叹可惜:“千载一时之机,就这样白白浪费,以后我们麻烦就大了。”
其实没什么可惜的,在中央军确定不再来蜀中之前,董璋绝不能除。除董璋容易,但孟知祥并了董璋一伙后,还需要时间在东川建立自己的威信,一旦中央军再杀过来,东川军一定能听孟知祥的指挥?万一投降了中央军,孟知祥必死无疑。孟知祥不愧是战略高手,知道“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道理。
对孟知祥威胁最大的中央军终于偃旗息鼓了,孟知祥明白接下来就要和和董璋摊牌了,为了抢占先手,孟知祥让李仁罕去带领西川水师东下,从战略上包围董璋。李仁罕真有两下子,不久就顺江取下忠州(今重庆忠县)、万州(今重庆万县)、夔州(今四川奉节)。长江沿岸均被孟知祥布下棋子,可以对董璋收网了。
中央军虽然撤出蜀中,但孟知祥不敢保证李嗣源以后不再来找事,而且为了消灭董璋,就必须先和朝廷方面讲和,以免两面受敌。只要中央军不趁乱西下,他就有战胜董璋的把握。孟知祥利用朝中重臣安重诲被杀的机会,向李嗣源“认错”。幕僚李昊提醒孟知祥:“主公现在还没和董璋翻脸,应该叫上董璋一起上表,免得董璋抓住我单方面毁约的把柄。”孟知祥一听有理,就给董璋写信,商量共同向李嗣源谢罪。
董璋接信哭骂:“孟公家小俱已到成都,没有后忧,自然可以和朝廷复好。可董璋亲眷人头早就落地,我谢他娘个鬼!”而孟知祥站着说话不腰疼,派李昊去再劝董璋:“我们是玩不过李嗣源的,真把老头子惹毛了,我们都要完蛋,请董公以两川事为重。不要意气用事。”
董璋根本听不进去,大骂孟知祥。李昊立刻告诉孟知祥:“东西两川不可并立,必存一亡一。董璋开始怀疑主公,不久必然攻我,请主公早做打算。”。孟知祥笑道:“穹佐勿忧,董璋之智,岂在我外!”
果然,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四月,董璋大举进攻西川,东川军进入汉州(今四川广汉)白杨林地界,大破西川兵。孟知祥急聚集文武议事,赵季良不愧是个小诸葛,对董璋看的很透,说道:“董璋不过匹夫勇耳,难服三军。现在他自来送死,主公应该去会会他。东川兵精锐尽出,我师应该一举歼灭东川前部,彼军士气大沮之日,就是董璋授首之时!”赵廷隐和赵季良一个意思,孟知祥决定先让赵廷隐去对付董璋,自己随后就到。
董璋用兵真是小儿科,连“知已知彼”都做不到,他居然写信给孟知祥,说赵季良和赵廷隐等人已经暗中投降自己。孟知祥看信大笑:“董璋也敢给我玩反间计?!”赵廷隐也是大笑。
没多久,前线传来败报:董璋攻入汉州。孟知祥知道事宜速不宜缓,留赵季良守成都,亲提锐卒赴汉州去灭董璋。长兴三年(公元932年)五月,两军会于鸡踪桥(今四川广汉县北三十五里处),准备开始血战。
没想到董璋看到孟知祥军容严整,有些胆怯,把阵脚朝后移。东川兵看到董璋也不过是个羊质虎皮,不由得大怒:“让我们晒太阳有意思吗?有种的何不与西川兵决战?!”董璋这才领兵前冲。刚一交手,东川兵发生哗变,一部人马投降孟知祥。
孟知祥命令三军扑杀东川兵,不过东川兵也不弱,赵廷隐部屡战不胜,形势一度有些逆转。孟知祥知道生死一念间,擎剑在手大喝:“给我击杀董璋的后军!”兵马使张公铎率军大进,东川军阵形被冲乱,西川军兴奋的猛杀。董璋收脚不住,带着亲兵逃回梓州(今四川三台)。孟知祥命赵廷隐追杀董璋,自已回到成都等捷报。
看書罓首发本書
………………………………
第一百四十六章 后唐
第一百四十六章后唐
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五月,董璋被西川军大败后,狼狈窜回梓州,本想休整一下再去找孟知祥寻仇。 。。想看的书几乎都有啊,比一般的站要稳定很多更新还快,全文字的没有广告。没想到守城大将王晖竟然敢挖苦董大帅:“大尉尽出东川精锐讨孟知祥,怎么只逃回了这几个弟兄太尉用兵真如神也”董璋这时已经非常难过了,被王晖这一弄,勾起伤心往事,号啕大哭,卒无一言以对。
王晖是个识时务的豪杰,看到董璋这副落魄模样,知道董璋活不长了,便起了二心,决计杀掉董璋,投靠西川。董璋正准备吃饭,王晖和董璋更识时务的侄子董延浩率兵来杀董璋reads;。董璋吓的半死,带着老婆逃上城去,赶紧让指挥使潘稠调兵防御王晖。
潘稠奉令下去,没多久,董璋就见潘稠带兵上城,以为干掉了王晖,便问:“王晖人头在哪里”潘稠笑道:“就在公颈上。”没等董璋的反应过来,人头就被潘稠给割了下来。
王晖、潘稠等人开城投降赵廷隐,赵廷隐送董璋人头于孟知祥。孟知祥最危险的敌人董璋终于被消灭,两川地盘被李家的从王家的夺过来不到七年,就成了太原孟家的私产。孟知祥为了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决定到梓州转转。
这次能灭东川强敌,赵廷隐的功劳最大,但守遂州的李仁罕却嫉妒起赵廷隐来,当众人面辱骂赵廷隐,赵廷隐火爆脾气,哪忍得住,两人口角相争。孟知祥在梓州犒完军后,准备回成都,东川重地,必须找得力心腹人驻守。李仁罕和赵廷隐对孟知祥都是绝对的忠诚,想在二人中选一个,但二人关系此时已势同水火,孟知祥一时也拿不定主意。问李昊:“你看他们谁更合适守东川”李昊知道李仁罕和赵廷隐都对东川志在必得,得罪哪一个都不好,干脆和稀泥:“二将军皆有意东川,留下一个必须让另一个恼火。不如主公自领东川,另置二将军。”
孟知祥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两川的一把手,不可能把精力放在东川上,想来想去还是留下赵廷隐,让李昊主政梓州,李仁罕回遂州。李昊可不想留在二人中间受夹板气,赖在孟知祥身边回了成都。孟知祥这样的安排很不好,李仁罕的自尊受到严重打击,肯定不服。果然,李仁罕连给孟知祥写了七封信,大意:“东川重地,不宜轻授他人,请主公自任,不然众人必不服某些人。”赵廷隐也来信自辩:“廷隐仆才,本不敢奢望东川,都是李仁罕逼出来的。”
孟知祥头都大了,为了不至让二人刀兵相见,只好委屈赵廷隐,在阆州设保宁军,以赵廷隐为节度,孟知祥只能代理东川军政。更新快,网站页面清爽,广告少,,最喜欢这种网站了,一定要好评赵廷隐对此极为不满,甚至要找李仁罕练练,谁的本事大谁就去东川。李昊苦苦相劝,要赵廷隐以大局为重,不要给主公添麻烦了。赵廷隐好歹也要给孟知祥个面子,就此作罢。
虽然李仁罕和赵廷隐闹别扭,但这只是两人的意气用事,他们对孟知祥都没异心。蜀中文武一看孟知祥成了名副其实的“两川节度使”,不如给孟知祥弄个名号,纷纷劝孟知祥自立蜀王。孟知祥当然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上不就是为了这个吗上表请封,并把自己发妻福庆长公主病逝的消息告诉了李嗣源。李嗣源和孟知祥名义上是近亲,免不了哀悼一番。只是李嗣源没想到孟知祥这么厚黑,自请封王,气的直摇头,但也无可奈何。不允许他称王,孟知祥一怒之下就敢称帝,便顺水推舟,长兴四年公元933年二月册孟知祥为蜀王,兼东西两川节度。
孟知祥和李嗣源的私人关系并不算多坏,两人在暗中形成一个默契:李嗣源在一日,孟知祥一日不称帝。其实孟知祥知道李嗣源快七十的人了,能活几天自己才刚六十岁,等得起。
凭良心说话,李嗣源对孟知祥很是宽容,同在乱世中讨口饭吃,谁也不比谁高尚到哪里去,自己从李存勖手中夺得政权,孟知祥只不过占着本不属于自己地盘的蜀中,自己并没有损失什么。甚至孟知祥请李嗣源曾经在同光时期入蜀的数万唐军调回去,李嗣源都没同意,留给“妹夫”用吧,自己老了,快要去地下见李存勖了。
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十一月,六十七岁的李嗣源驾崩,宋王李从厚继位。孟知祥得到消息后,知道自己终于等到头了,开始有了提高自己“行政级别”的想法。当然直接说出来有点不好意思,便拐弯抹角放空炮:“先皇帝英武一世,却让宋王这个毛孩子继位,宋王暗弱无能,身边多是些乌七八糟的小人,中原又要大乱了。”
虽然孟知祥说的是实情,李从厚懦弱,不是个乱世中能守住家业的料子,李从珂也在河中虎视。但蜀中那帮滑头都知道孟知祥话外有话,出来混江湖,哪个不明镜也似还说什么废话累表劝进,请蜀王顺从“民意”,即皇帝位。
不知道为什么,轮到孟知祥准备好皇帝的时候,蜀中瑞兽都没了动静,巨人不见了,凤凰不见了,黄龙也不见了,乌龟兔子大麻雀们也都不知去向。孟知祥这人比较务实,不象王建那样喜欢玩花活,出洋相,踏踏实实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行了,何必搞出那一套,沦为后人笑柄。
后唐应顺元年公元934年正月,蜀王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和王建的一样,仍然是大蜀。不过此蜀非彼蜀,后来史家称王建的蜀为前蜀,孟知祥的蜀为后蜀。孟知祥改元明德,安安稳稳的在成都坐享富贵。
孟知祥对自己的“前任”王建的长寿很向往,王建活了七十二岁,自己离这个“鬼门关”还有十多年呢。孟知祥没有想到,自己和王建同命不同寿,在六月间接见前来投降的原后唐山南西道节度使张虔钊就是那位在河中督军和李从珂开战被官军赶跑的那位草包将军时,张虔钊跪地向孟知祥敬酒,祝皇帝陛下圣寿无疆。
孟知祥这时忽然感到身体不适,便回宫休息。过几日病情加重,孟知祥哀叹是活不到王建那个岁数了,便封皇长子孟昶为皇太子,以宰相赵季良、武信军节度李仁罕、保宁军节度赵廷隐、枢密使王处回等人顾命。越日,孟知祥“崩”年六十一岁。皇太子孟昶灵前继位。
孟知祥能建立蜀国,确实有一定的机缘巧合,不是郭崇韬因为朋友关系推荐了孟知祥,孟知祥终老不过是个大镇节度。但金子总是要发光的,五代人物数以万千计,但最终能称帝称王的不过数十人,大浪淘沙,机会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能力。三国曹操手下丞相掾赵戬曾经对四川的地势有过评价“蜀虽小区,险固四塞、独守之国。难卒并也。”孟知祥的才能加上巴蜀的先天地理优势,即使不能北伐中原完成统一,守个十年二十年的不成问题。
有意思的是,孟知祥象极了刘备,拼了一辈子只当一两年就死了,而孟昶又象极了刘禅,靠老子打下来的基础坐了三四十年的皇帝,最终都被完成统一的西晋和北宋俘虏晋和宋又特别相似。老子种树儿乘凉,从古至今皆是如此。
孟昶原名孟仁赞,是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孟昶的母亲本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低等嫔妃,被孟知祥倒了一个“二手”后生下孟昶。五代时最具名气的相面大师周元豹曾经见过小孟昶,惊谓其父孟知祥道:“这个小家伙长相不俗”孟知祥还以为周元豹想骗两个钱花花,周元豹神秘兮兮现在的大师们都这样,不然谁相信的仔细看了一下孟昶,然后又告诉孟知祥:“此儿将来可做四十年偏安主,绝对不是一般人可及”孟知祥听说儿子将来可以做皇帝,那么自己岂不更应该做皇帝,当然高兴了,从此对孟昶极为宠爱。
老爹死的时候,孟昶只有十六岁汉怀帝刘阿斗十七岁即位,是个半大的孩子,老娘李太后也是个家庭主妇,不太懂治理国事,蜀中大事基本都由赵季良、赵廷隐、李仁罕这些“老一辈地主阶级革命家”做主。
在十国中的那帮“后主”中,论起名气和才气,除了南唐后主李煜,就是这位孟爷了。孟昶后期昏庸,但其前期尚能励精图治,而且为人也很精明。此时孟昶羽毛未丰,还不敢对朝中那些“叔伯大爷”们不敬,把这伙人惹急了,弄不好老爹尸骨未寒,蜀中就得换个国姓。现在还不是自己出头的时候,要学习“藏拙术”,该装傻时就装傻reads;。不招人忌是庸才,傻子才不会招人忌呢,也威胁不到别人。
孟知祥的那些战友中,数赵季良立功最著,地位最高,为人也不似李仁罕骄骞跋扈,孟昶对他没有多少反感。而李仁罕做为孟知祥手下的大将,为孟蜀建国立下汗马之功,孟昶继位后,李仁罕常以老臣自居。孟昶虽然很讨厌李仁罕,因暂时还没有自己的势力,所以不便动他。
李仁罕越发登鼻子上脸,觉得“孟阿斗”好欺负,便得寸进尺,暗中指使亲信上书孟昶,请“德高望重”的李仁罕同志出任“国防部长”,实际上是要控制蜀权。孟昶本不同意,但架不住李仁罕狗腿子们三天两头的招呼,只好勉强答应。孟昶不希望李仁罕势力坐大,便安排了和李仁罕过节极深的赵廷隐为副,从中牵制李仁罕孟昶的政治智慧不低。
李仁罕得势,朝中自然有人不满,孟昶当皇子时的朋友韩保正、韩继勋等人做为“新人”,当然希望能靠着小主子往上爬爬,可这些老臣生生的堵住了自己升官发财的道路,岂肯罢休曾经对孟昶说:“李仁罕手中有军权,早晚要取陛下而代之”另外比李仁罕资格更老的赵季良、赵廷隐更不愿被李仁罕架空,两路势力为了搬倒李仁罕而走到一起。孟昶有了赵季良和赵廷隐的支持,腰杆硬了起来,日夜合谋,寻找机会干掉李仁罕。
李仁罕得了势,开始胡作非为,抢人家的土地、刨人家的祖坟,坏事做绝。最不能让孟昶容忍的是李仁罕在府中的陈设已经超过了封建君臣关系的底线,越发证明了李仁罕有不臣之心。孟昶决计除去此獠。
蜀明德元年公元934年十月,孟昶在殿中埋伏下武士,等到李仁罕上前准备给孟昶施礼时,孟昶大喝为号,幕后武士峰拥上前,拿住李仁罕,就地砍死。李仁罕死了,他的家人只有一个下场:族
杀了李仁罕,震住了一大帮不拿孟昶当人看的老家伙们,昭武节度使李肇以前在见孟昶时都拄仗不拜,胡说:“陛下请臣无礼,老臣脚有毛病,拜不了。”孟昶隐忍三份。而李仁罕被杀后,李肇的“病”突然好了,再去朝见孟昶时赶忙把拐杖丢到地上,伏地请安你也有害怕的时候。
后蜀明德元年公元934年十二月,葬高祖孟知祥于和陵。
本書源自看書罓
。。。
………………………………
第一百四十七章 花蕊夫人
第一百四十七章花蕊夫人
诛杀李仁罕对孟昶来说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不禁让人想起了汉桓帝刘志诛杀大将军梁冀来,南朝宋大史家范晔说当时“天下犹企其休息”,哪知道刘志是个柴货,最终“五邪嗣虐,流衍四方。 txt”诸葛亮也不客气:“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孟昶也是这样的“假冒伪劣”。
铲除了李仁罕,孟昶觉得天下无事了,中原再乱也乱不到他的一亩三分地上来,便开始寻欢作乐。孟昶有三个爱好:踢球、跑马、玩女人。孟昶正当妙龄,精力旺盛,逮到漂亮的小妞自然如饥似渴,日夜采战,好不快活。
孟昶虽然也是亡国之君,但他这个“蜀后主”比起前任“蜀后主”王衍来,其实人品、素质都高于王衍,是一块守成之主的好材料,加上赵季良等人的辅佐,外战不足,自守倒还是可以的。孟昶在宫中胡闹,刚升任枢密副使的韩保正知道这样玩下去,过不了几年孟昶就会蜕变成王衍,孟昶要是倒了台,大家都得喝风去。立刻上书劝孟昶要以国事为重,善养龙体。孟昶知道王衍的故事,也知道王衍怎么死的,马上改正错误,把女孩们都放出去了,重赏韩保正。
老臣赵季良是蜀国第一权臣,也是孟昶的“相父”,以赵季良的能力,在李嗣源手下最多能当半个宰相,哪有在成都做“诸葛亮”过瘾。赵季良发自肺腑的感激孟知祥,所以对孟昶还是尽心辅弼的,也算报答了先主的不世之恩。赵季良见小主子还算知人纳谏,也宽心不少,而且自己年岁渐大,力不从心,在后蜀广政三年公元940年四月,上书孟昶请分担一下自己的压力。
孟昶巴不得瓜分赵季良的权力,便就坡滚驴,分赵季良领户部,以门下侍郎毋昭裔领盐铁,中书侍郎张业领度支。户部、盐铁、度支是谓三司,主管国家财权。人臣的权力过大必然滋生许多不稳定因素,孟昶虽然知道赵季良比较可靠,但人心隔肚皮,谁知道人家怎么想的权力就是私器,握在自己手里最放心。
这时候的孟昶这时还能做到从谏如流,有人给孟昶提建议,侍从觉得此人说话太直,请孟昶骂他几句。孟昶却说:“唐初大理寺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