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唐天下-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雷约翰恍辛耍倜税牙畲雍翊鱼曛菡倩丶涛弧@畲雍竦玫节榱垢匣芈逖簦馐保钏迷匆丫廊ト炝恕@畲雍裨诹榍凹涛唬汾掷钏迷次髯诨实邸@钏迷此烙诔ば怂哪旯933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享寿六十七岁。
五代五十三年间共走马灯似的换了八姓十三个皇帝,平均在位不足四年,这段并不算著名的乱世留给后人深刻的印象不多。最让人称道的只有两个时期:周世宗柴荣的统一大业和唐明宗李嗣源的守成时期。
五代皇帝多残忍好杀,李嗣源杀人也不算少,动辄毁人家族。但这些多是上层建筑中的权力斗争的结果,对于广大社会底层的百姓来说,李嗣源还算是一个不错的皇帝。在封建社会里,老百姓无权选择最高统治者,所谓明君的标准也不可能脱离阶级性的范畴。
老百姓的要求往往很低,只希望最高统治者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过的好一些,这个要求并不高,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李嗣源做的很出色,虽然他在军事外交上的成绩不是很突出,但做为一个乱世皇帝,他所能够做到的些,已经让老百姓很满意了。
宋王李从厚从来就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他能成为九五之尊,君临天下。李从厚是个很老实听话的孩子,和他的哥哥李从荣完全不同。象李从厚以及陈废帝陈伯宗这样的“懦弱无能”的皇帝,如果放在承平时代,大的成绩做不出来,但兢兢业业的守住家业还是可能的,唐高宗李治就是这样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
当然,李治并非“无能”,只是他夹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极著名的皇帝:他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老婆大周皇帝武则天中间,便显得李治有些“无能”。
在五代这个以军功夺天下的混乱时代,没有军队的支持是根本撑不了几天的,李从厚没有主持过军务,在军队中的威望更是一片空白,许多地方上的实力派都对李从厚颇为不屑。李嗣源活着的时候,这些人还不敢放肆,李嗣源一死,有些人便不安份了,打算跳出来谋番大事做做。
李从珂虽然功勋卓著,但却没有资格继承皇位,对于这一点,李从珂早就对李嗣源深怀怨望,他也许在想:“当我三十多年跟随继父南征北战的时候,还没有你李从厚呢,凭什么我吃苦你享受”有了这种想法,李从珂哪里还能坐得住
李从厚没有从政经验,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更是没什么直观的感觉,虽然当了皇帝,但大权还是掌握在“顾命大臣”朱弘昭和冯赟手中。这二位爷难得的爬上高位,加上伺候的又是李从厚这号庸主,自然瞧不上李从珂。李从厚年轻不懂事,易于控制,而李从珂时年已经五十多岁了,万一当了皇帝,哪还有他们的位置朱弘昭和冯赟经常派人暗中到凤翔去抓李从珂的把柄,寻找下手的机会。
朱弘昭苦思良久,想出一个好办法,他打着皇帝的旗号发出调令,对地方长官进行易地调动,不能让这些人在一个地方呆的太久,否则就会形成一个军事集团,威胁到中央的安全。朝廷下旨,让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调任为成德节度使,而把李从珂从凤翔调往河东reads;。
李从珂知道这肯定是朱弘昭的鬼主意,他在凤翔积累的人脉和实力眼看就要失去,河东是好地方,但那毕竟不是自己的地盘,没三五年的功夫是难以立足的。而且这样调来调去,朝廷的目的就是不想让自己拥有地方实权。没有实权,尤其是没有军权,就等于把自己放在人家的砧盘上,生死由人掌握,这谁能答应一不做二不休,反正继父已经死了,放眼当今,也没有什么人能对他怎么着了。
而且他的手下也希望李从珂能成大事,李从厚当皇帝他们一点好处也没有。李从珂如果能称帝,他们也能跟着鸡犬升天,何乐不为。劝李从珂起兵清君侧,说:“皇帝是个不懂事的小毛孩子,大事都由朱弘昭做主,这厮最不是东西,常想着要害大王。如果大王不早动手,悔之晚矣”李从珂一狠心,反
唐应顺元年公元934年二月,李从珂打着“靖难”的旗号,起兵造反。要说李从珂的地盘并不大,只是西部那一小块地皮,和明建文年间起兵“靖难”的永乐皇帝情况差不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久著军功,威望较高,而且面对的是一个书生皇帝,朝廷方面的将才也不多了,打起来并非想象中的那般艰难。
朝廷得知李从珂造反,便派出西京留守王思同为西面行营马步军都部署,调动军队前去剿灭李从珂。虽然王思同这个人对李唐政权忠心耿耿,而且也拒绝了李从珂许以事之后予以重谢的诱惑,但他不是一个行军打仗的材料。
王思同率军攻打凤翔,李从珂兵力不多,难以招架,几次被官军险些破城。李从珂情急之下,对部下放了一颗催泪弹:“我跟从先皇帝身经百战,浑身上下没块好肉,为了大唐江山立下汗马功劳,这些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皇帝昏庸无道,信用奸贼朱弘昭要加害于我,我有什么过错”说罢大哭,部下多是李从珂的死党,都纷纷向李从珂表示了坚定的革命决心,李从珂大喜,指挥军队死守。
官军中有一个草包将军张虔钊立功心切,挥剑逼迫官军拼命攻城,这些军爷一听就来气:“妈的,你在后边躲着,倒要让我们去送死,不干了”,官军调转枪头,对准张虔钊就刺,张虔钊吓的骑马逃去。羽林军指挥使杨思权见机大呼道:“同志们,想要富贵的跟我投降潞王啊”杨思权一呼万应,官军转眼之间就成了李从珂的部队。
本书首发于看书惘
。。。
………………………………
第三十九章 激将法
李从珂虽然人在洛阳,但他的
“耳报神”早就将石敬瑭和耶律德光
“私通”的消息送到了他这里。李从珂知道石敬瑭这小子根本靠不住,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祸害。
侍御史叫吕琦给李从珂出了个主意:“石敬瑭一定给了耶律德光什么承诺,所以契丹人才愿意和石敬瑭结成联盟。陛下可以釜底抽薪,派人去和契丹议和,大不了每年多出一些钱物。而且契丹述律太后的儿子李赞华还在我们手上,不怕契丹人不答应求和。如此这样,那么石敬瑭便失去了外援,陛下再出兵讨伐河东,大事可成。”李从珂听了非常高兴,直说好主意。
手机阅读
第三十九章激将法
李从珂本以为要完蛋了,没想到天上竟然掉下了一个大馅饼,乐的快要疯了,率军发动反击。品 书 网 ( 。 V o Dt 。 c o M)80txt王思同还不知道这事,督师攻城,可哪想到官军受到了同伴的召唤,都跑过去降了李从珂,王思同大惧,和其他几位节度使落荒而逃。
李从珂知道形势有了好转,不敢松懈,一路东下,来到长安。西京副留守刘遂雍开门迎降,李从珂先出钱犒赏三军,然后继续东进。只用了不到七天的时候,李从珂的“靖难军”就打到了陕州(今河南三门峡)reads;。
刚当上皇帝没几天的李从厚得知老哥反了后,非常的恐惧,他是知道老哥手段的。李从厚气愤的对大臣们说:“我本来就没想到什么皇帝,现在大事都由你们来做,我知道什么?刚刚起兵时,你们都说李从珂兵少不足为虑,结果如何?你们弄出了事,却要让我来买单。也罢,我去向李从珂投降,生死由他,和你们没什么关系!”朱弘昭和冯赟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
朱弘昭知道李从珂入朝,哪还有自己的活路,与其受辱,不如提早了断,投井自尽了。冯赟被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安从进杀掉,带着朱弘昭和冯赟的人头投降李从珂。李从厚知道大势已去,“巡幸”到魏州,投奔姐夫石敬瑭了。
应顺元年(公元934年)四月,李从珂大军进入洛阳,他心里这个美啊,大事成功,皇帝轮流做,今天该着我了。当然他还要遵守那一套“废立”程序,以示自己“得国之正”。冯道等留守大臣都想:“皇帝走了,再立一个就是,潞王就不错。”于是奏请皇太后曹氏,废李从珂为鄂王,由潞王监国,没过几天,李从珂就称帝于大行皇帝李嗣源灵前。
废帝李从厚逃到卫州,正遇上姐夫石敬瑭,哭了一通鼻子,心想终于上岸了。可哪想到他这个姐夫比蛇还滑,根本没看上这个妻弟,也并不想得罪李从珂。'起舞电子书75txt。'便假腥腥的说要替李从厚找卫州刺史王弘贽,要求他收留李从厚。
王弘贽做的更绝,不仅不愿意收留,反而劝说石敬瑭说:“虽说他是皇帝,但他现在如同丧家之狗,身边只有五十多个人,拿什么和潞王抗衡?”石敬瑭心想:“这个老王,说的真好啊!”折回来见着李从厚,也不多说废话,把李从厚的随从全都杀掉,把李从厚强行送往卫州交给王弘贽。王弘贽为了讨好李从珂,下毒将二十一岁的李从厚害死。
李从珂得知小弟李从厚的死讯,怮哭不已,当然是装出来的。群臣为冯道为首,也假模做样的劝:“陛下节哀顺便,人死不能复生,哭也无益,还望龙体保重”云云。古人也会玩虚的,在权力斗争时,下手比谁都狠,但表面文章却做的花团锦簇。尤其是南北朝和五代,前朝皇帝被杀,后面跟进的无不痛哭流涕,废朝数日,演技拙劣,惹人笑骂。
前面说过李从珂的起事过程和明永乐皇帝差不多,但两人的治国才能却有天壤之别,永乐继位后,进行改革,又是修书又是下西洋,虽然动静比较大,但社会经济却在向前发展。而李从珂成功后,不但没有“逆取顺守”,反而凶相毕露,让当初跟随和倒戈的“识时务的俊杰”们大呼上当,后悔不迭。
李从珂当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要封赏“功臣”,这些人跟自己当然不是“顺从民意”,而是赤裸裸的要钱。不过李从珂也没多少钱,便让相关部门到民间进行搜刮,没想到他“穷”,老百姓比他更穷,连年战乱,经济凋蔽,李从珂刮地三尺才弄到了区区六万贯。即使加上从太后太妃那凑来的金银财宝,满打满算也只有二十万贯。没办法,就这些,先凑数吧。
那些兵油子们本想在李从珂身上多捞点油水,谁能想到最终落到手里的每人只有二十贯,而原在洛阳中的兵们更惨,只得到了十贯钱,这兵油子们以前都在军头那里刮了不少油,胃口早就撑大了,见难从李从珂榨出油水出来(也确实难为李从珂),泼口大骂:“去却生菩萨,扶起一条铁!”
李从珂暂时也管不了这帮油子,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办,就是要铲除他认为一切能够威胁到他地位的势力,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他的干妹夫石敬瑭。虽然石敬瑭间接干掉了李从厚,算是给李从珂送上份厚礼。但估计李从珂把这件大功记在了王弘贽的头上,毕竟李从厚的人头是王弘贽送来的。
当然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李从珂和石敬瑭都是明宗李嗣源的至亲,而且是李嗣源夺取天下的两个头等功臣。无论是从亲情、地位、能力和威望上,石敬瑭是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哪怕李从厚不死,也是如此。何况二人关系不和,经常在李嗣源面前争风吃醋,早就成了对头冤家。
所以石敬瑭来到洛阳后,李从珂心喜得到了一个难过的好机会,想就此除掉石敬瑭,扫除后患,他身边的亲信也劝李从珂不要放了石敬瑭。李从珂想对石敬瑭,但偏偏有人不同意。皇太后曹氏是石敬瑭的丈母娘,“一个女婿半个儿”,曹氏哪里舍得。连说带劝、连哭连骂,李从珂还不敢公然和曹太后翻脸,又觉得石敬瑭此时病重(天知道是不是装出来的),感觉也活不了几天了,干脆做出顺水人情,把石敬瑭给放了,仍回晋阳。
石敬瑭侥幸逃出虎口,并没有领李从珂的人情,而是想办法自保。当然这时还不便和李从珂公开对抗,时机尚不成熟,他经常通过曹太后的关系在洛阳刺探情况,以方便制定对策。为了向李从珂表忠心,不惜杀掉了因为朝廷发放夏季军装而高呼石敬瑭万岁的军兵(这些人也是傻到家了,人情是皇帝给的,喊石敬瑭哪门子万岁?),反正这样的人物多的是,也不在乎这几个人。
为了对抗李从珂,石敬瑭利用地利之便,和邻境的契丹国皇帝耶律德光眉来眼去、勾勾搭搭reads;。耶律德光上次“帮助”王都叛乱被李嗣源教训了一顿,自然不服,看到石敬瑭找上门来,当然乐的出手。
李从珂虽然人在洛阳,但他的“耳报神”早就将石敬瑭和耶律德光“私通”的消息送到了他这里。李从珂知道石敬瑭这小子根本靠不住,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祸害。侍御史叫吕琦给李从珂出了个主意:“石敬瑭一定给了耶律德光什么承诺,所以契丹人才愿意和石敬瑭结成联盟。陛下可以釜底抽薪,派人去和契丹议和,大不了每年多出一些钱物。而且契丹述律太后的儿子李赞华还在我们手上,不怕契丹人不答应求和。如此这样,那么石敬瑭便失去了外援,陛下再出兵讨伐河东,大事可成。”李从珂听了非常高兴,直说好主意。
吕琦这个办法真绝,古贤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耶律德光不是觉得有利可图,哪会来管中原的闲事?只要李从珂给耶律德光高于石敬瑭许下的许诺,那么耶律德光也犯不着因为石敬瑭得罪李从珂,毕竟从李从珂那里同样能得到好处。
李从珂为了征求更多人的意见,又问了枢密学士薛文遇。薛文遇是个老学究,一身的“浩然正气”,说“你是天朝皇帝,怎么能够对夷狄低三下四,这也有辱陛下的名声。如果耶律德光要求陛下和亲,陛下怎么办?”李从珂有头无脑,居然后悔了,并把吕琦找来严加责骂,说什么:“我就一个未成年的女儿,你倒忍心送给夷人,你安的什么心?!”把吕琦骂的昏头转向,连连道歉,李从珂这才作罢。
而石敬瑭自从结识了耶律德光,底气越来越足,感觉准备的差不多了,但就还差一个借口,总不能说自己是反贼吧。石敬瑭便听从首席幕僚桑维翰的建议,上疏说自己身体不好,不宜驻守河东重镇,请求陛下给我换一个地方。
这明显是石敬瑭的激将法,只要李从珂一答应,他马上就有了起兵的借口。他要让天下人看看,不是我想反,是李从珂逼的。李从珂接到折子,非常兴奋,立刻答应,而吕琦和给事中李崧等人早就看出这是石敬瑭的诡计,力劝李从珂不要上石敬瑭的当,可李从珂坚决不听,觉得这是铲除石敬瑭的唯一机会,下诏把石敬瑭调往郓州任天平军节度使。
消息传到晋阳,石敬瑭差点没乐翻过去,心想:李从珂真是个白痴,就这智商,还想跟我斗?!
本书首发于
本书来自 品&书#网
………………………………
第四十章 宣武军
手机阅读
第四十章宣武军
众所周知,苏北名城徐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乡,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美誉。品 书 网 ( 。 V o Dt 。 c o M)'八零电子书'这里盛产开国皇帝,最有名的当然就是那位吃饭赖账,在儒生帽子里撒尿的汉太祖高邦,两汉二十多个皇帝,祖籍都在徐州。除刘邦之外,还有南朝宋武帝刘裕、五代南唐烈祖李昪(大词人李煜的祖父)等。论及五代十国,还有一位出生在徐州的皇帝,他便是一代枭雄朱温,五代第一朝梁朝的开国太祖。
朱温,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十月二十一日夜,生于砀山(今安徽砀山)午沟里。祖父朱信、父亲朱诚都是乡下教书的先生。朱温幼时家贫,父亲早死,朱温和两个哥哥朱全昱、朱存随母亲王氏寄养萧县(今安徽萧县)富户刘崇家,王氏给人家做活。朱温的大哥朱全昱生性“憨朴”,很老实,而朱存和朱温却“凶悍”,尤其是朱温,“狡猾无行”。
朱温由于小时候缺乏严格的管教,当然也有个人性格的原因,渐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气,经常手脚不干净。刘崇很讨厌这个泼皮,经常大棍子伺候。有回朱温到村头聚赌,结果赌技不精,赔了买卖,朱温手上没钱,便蹑手蹑脚溜回刘崇家,偷了刘家的大锅准备换钱。
可惜朱温的功夫没练到家,背着锅还没跑出院子,就被刘崇给捉了。刘崇大怒:“朱三,看我今天不打死你!”刘崇的母亲和刘崇不同,非常喜欢这个野孩子,忙出来制止,朱温这才逃过一劫。
朱温虽然不善于农业生产,但他却善于骑射,经常和二哥朱存外出打野,射死几只野鸡野兔献给刘家,老娘也能分到一些。刘崇吃到野味,自然就给朱温好脸色看。刘母心疼这个孩子,经常给朱温梳头,刘崇经常数落过母亲多事。刘母却告诉刘崇等家眷:“你们不要小瞧了朱三,此人面相与众不同,将来必成大事,好好待他,日后我们刘家也好跟着沾光。”这个偷锅的泼皮也会成大事?众人大笑不信。
这就是朱温童年的故事,以朱温这样的家境、为人和能力,如果生在太平盛世,他将注定是个浪荡乡野的无业游民,情况好一些就娶个老婆生一大堆儿女过小日子,一辈子都不可能出人头地reads;。但他偏就生在乱世,而且朱温也最合适在乱世中生存,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象朱温这样不务正业的“流氓无赖”在乱世中取胜的概率大的惊人。
中国的开国皇帝中,这样的人最多,比如刘邦、刘备、石勒、刘裕、陈霸先、王建、杨行密、郭威、朱元璋等人。 而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也基本上都是出身社会底层。因为社会底层出身的枭雄(狗雄不算)相对比较了解民间疾苦,所以他们都能客观的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王仙芝和黄巢率领活不下去的农民发动了规模浩大的起义,影响所及,关东震动。萧县距山东很近,所以朱温自然也听到了黄巢起义的消息,心下不禁痒动,与其在这里受刘崇的窝囊气,不如趁着年轻出去闯荡一番,至于是生是死,那就听天由命。
朱温把想法告诉两个哥哥,朱全昱不想出去,以他的这种性格能力出去了也混不出头。老二朱存却想的和朱温一样,兄弟二人把老娘托付给大哥侍奉,然后哭拜老娘,北上投奔黄巢的农民起义军。这一年,朱温25岁,巧合的是,同样出身社会底层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是25岁时参加了郭子仪的起义军。
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里,朱温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出来,跟着黄巢进河南、下江东、转战两浙、入福建、攻广州,屡立战功,得到了黄巢的提拔重用。不过朱温的二哥朱存却战死于广州,留下两个孩子:朱友宁和朱友伦。
黄巢进入关中后,朱温说降了唐银州招讨使诸葛爽,更加得到了黄巢的信任。唐广明二年(公元881年)六月,朱温在邓州(今河南邓县)被唐监军杨复光打败之后逃回长安,黄巢以“大齐皇帝”之尊亲自出城为朱温接风,可见朱温当时何等风光。可没过多久,形势就急转直下,降“贼”的王重荣首先发难,又归复唐朝。唐军大举进攻,大齐政权摇摇欲坠。
朱温不愧是一代枭雄,眼光毒辣,他知道黄巢已经死到临头了,他参加义军所追求的不过是个人的荣华富贵,既然黄巢不行了,那就另择高枝吧。朱温听从手下谢瞳的劝告,决计降朝,唐僖宗李儇大喜,拜朱温招讨副使,制授宣武军节度使,等收复长安后即行赴镇,并赐名为朱全忠。
黄巢被赶出长安后,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七月,朱温意气风发的来到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为一方诸侯reads;。此时黄巢还在河南流窜,所以朱温招兵买马,以防不测。不过汴州处四战之地,周围的朋友太多,朱温不得不打起精神来对付这些人。
朱温北有滑州(今河南滑县)的义成军节度使王铎、怀州(今山西沁阳)的河阳三城节度使诸葛爽,东北有郓州(今山东东平)的天平军“节度使”朱瑄(自封的)、兖州(今山东兖州)的泰宁军节度使齐克让、青州(今山东青州)的平卢节度使王敬武,东有徐州的武宁军节度使时溥,南有淮南节度使高骈,西有许州(今河南许昌)的忠武军节度使周岌,朱温的北方还有那个该死的李克用。
这伙人名义上都是唐朝的“忠臣”,可个个都心怀鬼胎,见唐朝积弱不振,“皆自擅一藩,职贡不入,赏罚由己。”不过王铎因为是以宰相身份领节度,所以还算是朝廷的人马。朱温刚到汴州,人头不熟,便拜了王铎的码头,出钱塞饱了王铎。王铎觉得朱温很可靠,便“倚为藩蔽”。
朱温主政宣武军后,立刻成了大财主,朱温还有些孝心,派人去接还在萧县刘崇家为奴的老娘和大哥进城享福。而朱老夫人见官军来找她,第一反应就是她那不争气的小仨肯定惹事了,官府派人来捉拿她,吓的躲到了刘崇家厨房的灶下。
还是刘崇的母亲有些见识,问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