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大革命-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到陈华清不要自己的分红而把钱要交给民事司时,胡庆之有些想不通,但陈华清说了他得照办,紧接着陈华清的问题就来了,便回道:“大概能招五十人,这五十人我想去成都看看,有没有懂织机的人。”
“操作织机好不好学?”陈华清问道。
胡礼之回道:“好学,不过挺辛苦的。”
“辛苦不算啥。庆之,不要去成都招了,就在咱重庆卫招,一共五十个人,我给村代表们一人一个名额,剩下的你从军属里挑。招完后会的就直接开工,不会的你们先让他们学,礼之,你能教了他们吧?”
“可以教。”
“那就行。”
四人讨论了半天,市集的事被落到一边,纺织厂的事倒成了重点。
从陈华清那离开后,白河和胡家兄弟一道走,路上,白河不断的向胡庆之请教经商的事,胡庆之对于白河也很欣赏,觉得这个年轻人踏实肯干,不是那种油滑之人,便把自己多年总结的一些经验都传授给了白河,而白河也学得认真,一路上两人的笑声传出很远。
陈华清要想的事比胡庆之和白河要多,在重庆卫要建起一个市集不容易,特别是在强制性的情况下。天底下没有利润的买卖没人干,同样市集若是赚不到钱也发展不起来,想了许久,陈华清下定决心把粮换盐的地点就设在市集,以此来聚拢人流。
代表大会第四天,关于市集的话题被提了出来。代表们一听是关于做生意的,没人感兴趣,一个上午下来基本是胡庆之讲,白河中间插几句。最后,市集的方案定了下来,禁止了粮食从重庆卫流出,人们可以拿粮食到市集上换取盐、布和其他所需的必需品,并且在这个市集上只允许重庆卫卖盐和纺织厂卖布,其他人只能卖其他东西。
关于市集,盐和布吸引了代表们,毕竟这两项可是生活不可缺少的而且光种地种不出来的。在市集上可以通过粮食来换盐和布,别的不说,人起码得到这市集上来换。
由于市集话题参与者寥寥,陈华清为了振奋精神,便让胡庆之把纺织厂的事说了一遍,特别着重说明了一个村代表一个名额、卫所军军属二十个名额的事。这下代表们不淡定了,涉及到自身利益了没法不关心,特别是村代表们,赶紧上去和胡庆之拉关系。军代表们倒还是那副模样,大家都知道这二十个名额最后一定会落到全军最困难的二十家手里。
陈华清低估了这时代找一份体面工作的不易程度,特别是村代表们,大家子子孙孙干的都是土里刨食的活,现在有人不用靠种地活着了,那可算得上是一件喜事。
士农工商永远都只是说说而已,朱元璋当初给农民定下那么多高规格,但有个毛用,穿不起的还是穿不起,被人看不起的还是看不起。这时代,农民不是一个职业称呼,而是彻彻底底的一种身份,一种社会底层的身份。
下午,代表们还在工作的事情上热情讨论,陈华清看得出代表们的心已不在讨论事情上了,瞧着代表们一层层围着胡氏兄弟还有白河的情况就知道了。白河也提出自己的鸡场要招人,虽然只招三个人,但代表们也很眼热。
看到下面热烈的场景,陈华清突然想起以前和黄诚的一次闲谈。在刚到重庆卫时,陈华清曾把自己对重庆卫的设想对黄诚全盘说了一遍,当时黄诚还没现在这么忙,有闲心逐条逐条的反驳陈华清。陈华清当时不在意黄诚的反驳,但记住了黄诚的一些话。
当时陈华清设想要让整个重庆卫的孩童都能识字并能看懂书本,黄诚当时的回答是觉得陈华清不现实。黄诚的原话是这样的:“陈兄(黄诚当时还不是陈华清手下,陈华清也没混到千户),想要让此地的孩童全部识字读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有足够的纸,其次是足够的老师,而这两点陈兄都满足不了。即使陈兄肯花大钱满足了这两点,那那些孩童识字看书长大后,大人让他们干什么。现在的科举,江南、湖广的士子取了十之九,其余各地取了十之一,咱们川地能被取多少。一下子涌出这么多读书人,大人如何安置他们,让他们回去种地只怕没人肯吧。”
陈华清当时自觉古人没见识,便想当然的道:“读书难到非得读科举的书才行,我让他们读一些数科、医科其他类的书,这样他们以后自然就有事可干了。”
黄诚苦笑道:“陈兄,孩童读什么书不由你说了算,由学政大人说了算。”
陈华清没话了,事后陈华清专门去了解了这方面的事,才知道朝廷对印书管理极其严格,各地书院、私塾读的书必须得经过各地学政使得查验才可刊行,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一些异端学说被教授给孩童。明白了这点后,陈华清当时真是有一种错觉,这读书人多了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但这种错觉马上便被陈华清给驱散了,不管怎么说,识字和不识字还是有差别的。
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来,陈华清也不准备打破代表们的好心情,由得他们在讨论把自己的名额给谁。
一下午的时间过得很快,代表们这一下午几乎没干什么正事,就这样,代表大会的第四天过去了。
四天的时间,已足够所有的代表熟悉代表大会这样的模式,后面陈华清决定加快速度,不再这样慢腾腾的开。
第五天,一连串的议题被提了出来,有关于互助组的,有关于卫所军内部建设的,有关于重庆卫建设的,有关于各地水利设施计划的,林林总总,让代表们目不暇接。
互助组主要解决的是免费农具发放的问题,陈华清在从卫延良那儿弄到铁料后,让重庆卫的铁匠加班加点的赶制农具,除了代表们领取的农具外,明年正月十五日后去各村上任的民事司派遣人员也领了一批农具,毕竟新官上任手里总得有点货,免费农具就是陈华清给他们的货。
卫所军内部建设,正式把辅兵改作运输团,负责卫所军的后勤转运工作,把掷弹队扩大一倍,增强卫所军唯一算得上火力的部队。同时对卫所军的传讯工作做一番改变,以前卫所军在打仗时传令兵都是由陈华清的亲卫兼任,现在成立专门的传令兵,并配备上马。这也是陈华清有了重庆水道上的收入才变得财大气粗,而旁边的黄诚盯着卫所军的支出满脸愁苦,原本重庆水道的收入他准备干点其他什么,没想到直接被卫所军拿走作军费了,唉,当一支军队的家可真难啊。
重庆卫建设,主要是陈华清和黄诚说。重庆卫是陈华清的大本营,前番改过营对重庆卫的大扫除让重庆卫不是那么的破败。现在陈华清专门划出一片地来要建军营,主要是供士兵住宿的砖瓦房。若不是水泥产量实在是低的令人发指,钢筋更是不见影子,陈华清最想建的是钢筋混凝土房子,最好是能盖个小二楼。重庆卫建设主要也是对军营的建设。
至于最重要的水利设施计划,谭政平现在还带着他的工程营在到处量量测测,陈华清在代表大会上把修水利的事说得很正式,不管谭政平修到哪儿,只要还是在重庆卫范围内,就要给工程营方便。
………………………………
第一百四十一章 第一次代表大会(四)
代表大会已经开了五天,这五天里主要是把以前确立的一些事正式实施下去和解决一些枝末小事,可以说解决的都是一些好解决的问题。现在肉吃完了,轮到啃硬骨头了。
第六天,流民问题被提出,村代表们在流民一事上态度相当一致,都是要把临时住在本村的流民赶走。小村子养活本村的人口已经很艰难了,现在又涌入大批流民,本来就不够的粮食现在更不够用了。大村子涌入的流民更多,过多的流民给村子里造成很多麻烦,偷鸡摸狗的多了,打架闹事的多了,村民们烦不胜烦。有些村子村民已经和流民已经火拼多次了。
重庆卫的粮食也有限,存粮中有一大部分还是军粮,根本无法把各村的流民全部救济了。这时候就体现出有组织的好处了,陈华清要求每个互助组拿出点粮食来接济一个难民,而代表们要做个表率。
村代表们从陈华清这儿拿了不少好处,现在该是轮到他们做贡献了,每个代表得负责四个流民。流民的数目总体很多,但给互助组和代表们一分,剩下的也就不多了,重庆卫足够担负得起。
更何况陈华清给村子里留的都是妇女儿童,饭量小,村民们和代表们负担也就相对较小。青壮都被拉到重庆卫,全部编入工程营,参与劳作。陈华清是不养闲人的,若是有人以为不劳作就能在重庆卫混口饭吃,那陈华清就只能放弃他了。在这种残酷的年月里,活着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代表们对流民的名额接受得很勉强,但自己先前又从重庆卫这里得到很多权力,实在是舍不得放弃,最后也只能接受。但代表们肯定不会给流民们足量的食物,在代表们的心里,保证分给自己的难民不饿死就成。陈华清管不了这些细节,只能保证大家活下去,还是那句话,活着就不错了。
流民问题的处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也是考验陈华清要在重庆卫建立的新制度是否有效。代表大会上讨论完流民的问题,下面负责的各方就行动起来。最先行动的主要是卫所军,驻扎在各村的卫所军在撤出村子的时候顺便带走了流民中的青壮。不过过程很不顺利,流民中的妇孺不肯放走青壮,怕青壮一被带走剩下的老弱妇孺被欺负。一开始军队里的教导员还耐心的给流民们解释重庆卫对流民的处理办法,让大家放心,村里会养剩下的妇孺的。
但流民们谁也不信,青壮们也坚决不肯走。这下惹恼了卫所军,既然好言好语的不听,那就直接上去抓人。到最后,很大一部分的村子的卫所军是押着青壮们前往重庆卫。
开完一天的代表大会的陈华清得知此事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用以后的行动来缓解流民的不信任情绪。
第六天,轮到最硬的骨头了,要解决的是重庆卫内部的功过标准。卫所军好说,赏罚功过一切以军纪为主,有功就赏,有过就罚,起码从纸面上讲很清晰,麻烦的是代表们和民事司内部。
虽然从品级上讲代表什么都算不了,但在这重庆卫的一亩三分地里,代表手里还是有些权力的,这次大张旗鼓地开代表大会就是陈华清在为代表们宣扬声势,让代表这个身份在重庆卫得到承认。
现在代表手里已经有了权力,那又如何限制代表。陈华清故意把这个问题抛给代表们,看看代表们有什么反应。
代表们自然没反应,在这种问题上代表不管说什么话都是得罪人,还不如让陈华清定。最后皮球被踢回到陈华清那,陈华清乐呵呵的接了回去。
现阶段对村代表的要求不高,主要保证两方面的事情即可,一是保证村子的粮食产量稳定,没有人为的大减产,二是村民兵的建设,要真正的落实下去,不是搞出来一堆花架子。同样,对民事司派遣到各村的人员也是同样的要求。
对于重庆卫、永川和涪陵三地的代表,要求就要高一些。除了保证这三地的粮食生产稳定,代表们还得注重地方上的稳定。说到这,三地代表提出了一个要求,既然村子里有了村民委员会,那三地是不是也给设个类似的东西方便管理。
三地相比各村,聚居的人口更多,从事的行业也很杂,不能跟村子一样设个互助组就行。索性,陈华清就把后世的那一套直接拿来用了,以街道为单位成立社区,三地代表等会开完后回去后就统计一下自己所在区域的街道,把要建的社区报上来。
临末,陈华清对代表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代表们回去以后能多学习,不求能写出锦绣文章来,只要能会计算就行。
村代表里文盲很多,一听这要求顿时就苦着脸,很显然大家很不情愿。陈华清不管这,建议已经提了,能办得到就继续当代表,办不到自会有别人当。军代表无所谓,托军中扫盲的福,最差的士兵都会写出自己的名字了,更何况是被挑出来的军代表。三地代表多出自宣传队,不算文盲,有些还听过陈华清讲的阿拉伯数字和计算符号,现在陈华清要推广计算,三地代表心思灵活的人已经准备好回去后先宣传阿拉伯数字,毕竟阿拉伯数字要比算筹要方便得多。
这一天的事情比较杂,给代表们制定规矩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陈华清要负责解释。
与此同时,重庆卫开代表大会的消息也传到了其他地方。石砫的秦良玉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不懂代表大会是个什么东西,再加上两家关系不错,注意到重庆卫那边没出什么幺蛾子就不再关心了。
成都的朱胜听说后苦笑了几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朱燮元。朱燮元也不懂代表大会是干什么,朱胜在旁边给朱燮元解释了一番什么是代表,朱燮元当即就反应过来:“我说那小子怎么敢对士绅下手,原来藏着这一手啊。”
朱胜在旁边提醒道:“大人,千户一职只是武职,陈华清的手是不是伸得太长了。”朱胜虽很欣赏陈华清,但首先他是朱燮元的管家,一切以朱燮元的利益为主,陈华清作为一个千户很明显现在干出格了,朱胜自然要提醒自家大人。
朱燮元摸了摸自己的胡子,笑道:“朱胜啊,有能力的人手才伸的长,没能力的人连手都伸不出去。你说,咱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还是没能力的人?”
朱胜懂了朱燮元的意思,便不再言语了。
武陵,陈华清的对头龚大海听闻这件事后,不屑道:“庙小妖风大,浅池王八多。”还真应了陈华清的猜测,对于什么代表大会龚大海这类人纯粹是不屑一顾。龚大海现在一面催着陈华清帮自己寻回丢失的青盐,另一面凭着关系从军中请人训练自己的盐丁,并花大价钱从外面购了一批火器,一旦时机成熟就要对陈华清下手。
卫延良听说了代表大会的消息后,感觉自己和陈华清的合作是走对了。只要陈华清牢牢控制着重庆卫三地,那陈华清就是重庆地界上不可小觑的人物,卫延良就得同陈华清合作。
陈华清对于外界对代表大会的评价不是很在意,也没时间去在意,好不容易摆脱了尽问些鸡毛蒜皮问题的代表们,陈华清终于能休息一下了。条件比较艰苦,陈华清没有什么侍女之类的,自己给自己打了一碗鸡蛋汤解渴,鸡蛋还是白河送的。
坐在椅子上,陈华清梳理了一下这六天决定的事情,差不多把重庆卫以前堆积的问题给解决了。代表大会已经开了六天了,是时候该结束了,再开下去就过年了。
黄诚紧接着陈华清摆脱了代表们,也逃到陈华清这儿来,见陈华清舒服的喝着鸡蛋汤,无语道:“大人扔下一个烂摊子给我们,自己却来这享受来了。”
陈华清有些不好意思,亲自给黄诚打了一碗鸡蛋汤,打趣道:“我的黄大人,这是给你赔礼道歉来了。”
黄诚也不客气,接过蛋汤一饮而尽,开始谈起正事来。
有些事需要在代表大会上决定,但有些事需要私底下决定,就比如黄诚要和陈华清说的事。
民事司是确立起来了,但不是光有一个民事司就行,民事司下面必须得分出来具体的执行部门。黄诚一直在处理着重庆卫的民政,对于这一块比较熟,按照黄诚的说法,在民事司下设立三个执行部门,一个管粮食、盐、布,一个管村办书院,一个管调解民众纠纷。按照现代的说法,三个部门涵盖了经济、文化、法律三大方面。
陈华清考虑后加了一个管市集的,并对黄诚说道:“应诚,这个市集我是一定要把它办好的。办好了这个市集,我才有信心做我真正想做的。”水泥厂、炼钢厂,是陈华清一直以来的目标,市集,也就是市场,一旦壮大后,务必会给陈华清提供一笔可观的资金来办这两个厂子。
………………………………
第一百四十二章 第一次代表大会(完)
第七天,村代表们在得知代表大会要开完的时候,纷纷去重庆卫铁匠处领农具,这农具也是村代表们来重庆卫开会的主要目的。
代表们在来的时候都是推着独轮车来的,有条件的代表则是驾着村里的驴车来的,故农具的运输不成问题。领完农具后,代表们去参加了陈华清所说的代表大会闭幕式。
在闭幕式上,陈华清也没搞什么其他事情,就是勉励大家好好工作,给重庆卫创造一个更好的明天。
代表们纷纷表态回去以后好好工作,把陈华清交待的事情办好。代表们回家心切,陈华清也不耽误大家的时间了,正式宣布代表大会结束,就这样,在代表们的掌声中陈华清策划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落幕,也确立了重庆卫自己的体系正式建立。
代表大会结束后时间已经到了十二月二十二日,马上就要过年了。这是陈华清在这个时代过的第二个年,去年陈华清是在重庆卫过的,今年陈华清本打算也在重庆卫过,不过二十五日的时候马钧在回石砫的时候顺路来了趟重庆卫,让陈华清跟他回石砫一起过个年。
陈华清懂马钧的意思,说起来他已经有半点多没和马铃见面了,马铃心里多半会很不高兴。
跟着陈华清去石柱的还有小草姑娘,小草在重庆卫闷坏了,这次找个时机跟着陈华清去石砫去逛逛,顺便见见自己未来的嫂子。
至于一直和小草相伴的沐启眉,陈华清不知道怎么安排她,问沐启眉是否回家过年,沐启眉说是留在重庆卫就行了,陈华清也就不再管沐启眉了,只要她没事就成。
在陈华清临走前,一直在搞传教事业的传教士过来找他了。来找陈华清的是传教士亚伦,亚伦的家族在威尼斯颇有影响力。
按照明国的惯例,亚伦给陈华清拜了个早年,然后说了自己的来意。说起来,一开始亚伦跟着陈华清深入明国内陆就不是抱着传教的心思,在重庆周边考察了将近数月后,亚伦很悲观的发现,这地方的人们都很穷,意大利的能工巧匠们打造的奢侈品根本无法在这里卖出去。
在陈华清从贵州撤军回来后,亚伦决定和陈华清这个明国武将做一笔生意。但陈华清回来后不是到处走访就是忙着开代表大会,亚伦见不上陈华清,终于等到陈华清闲了下来,亚伦才借着传教士的身份见到陈华清。
“将军大人,我听说贵国有叛乱,想必您经常要出征打仗吧。”
将军,这传教士还真是入乡随俗啊,陈华清点点头道:“确实,仗挺多的。”
“那大人,您是否需要一批火器?”亚伦紧张的看着陈华清,生怕陈华清说出不要。
“火器,你能搞到火器?”陈华清坐直身子,一直以来他都想建一支火器部队,但他手里没有会做火器的匠人,从外面买也没有门路,后来他甚至还隐晦的跟朱胜表示了几次,希望他能帮自己从朱燮元手中的火器部队搞到几把火铳来,但最后都被朱胜含混过去,搞到后来,陈华清只能建立一支掷弹队来撑场面。现在亚伦说他能弄到火器,陈华清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怀疑,难不成传教士在朝廷内部已经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势力吗?
亚伦点点头,见陈华清还是一脸怀疑的表情,便脸色郑重的从怀里掏出一个古朴的木盒,打开盒盖子,给陈华清看了看盒子里面的东西。
盒子里面是一枚徽章,此时的欧洲虽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但中世纪的烙印还很深,能留下徽章的家族都不简单。陈华清看了一眼徽章后,直接问道:“你能弄到多少火器?价钱几何?”
亚伦小心翼翼的把徽章收起,然后才道:“大人,在我的遥远家乡,同您这儿一样,也是战争不断,对于火器的需求也很大。我的家族在海上负责为打仗的双方运送武器,当初我从家乡来到东方时,我的家族也派过来一条船,上面装着大量货物。”
“都是火器?”陈华清赶紧问道,若都是火器,陈华清就是把自己卖掉了也要吃下。
“不是,只有我们家族的护卫装备着火器,若大人肯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些火器就是您的了。”
陈华清想了想,暂时岔开火器的事,反倒问起了打仗的事:“亚伦,你说你们家族是为打仗双方运送武器的,可我曾经听说你们那边要和平得多啊。”
亚伦苦笑,回道:“那打仗的双方是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土耳其,说起来,我们威尼斯是隶属于哈布斯堡王朝的。”
奥斯曼土耳其陈华清听过,朱燮元手里有两把鲁密铳就是从奥斯曼来的工匠给送的,至于哈布斯堡王朝,只有以后的奥匈帝国才让陈华清有了点印象。
“那你手里的火器是什么样的?”
亚伦对火器基本不了解,只能含糊道:“在奥斯曼算是比较精良的。”
陈华清也不再细问,现在有火器就行,便直接道:“好,这笔生意我做了,我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大人,每把火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