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明鼎革-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可好每年能够从乡公所领取一定俸禄与报酬,这是闻所未闻的好事情。
……
虽然大家颇为怀疑,但大多数还是纷纷叫好,有的更琢磨如何谋取一个职位,赚钱贴补家用。
而趁着这个机会,兴隆集乡(保)长刘先发则忙着接管地方事务。
………………………………
第25章 收回商赋承包权
而趁着这个机会,兴隆集乡(保)长刘先发则忙着接管地方事务。
方圆三十余里就只有这样一个集市,一旬两天逢农历一、六赶集,方圆三十里的民众都早早出门,背着担着要交易的货物,呼朋唤友的赶到集市买卖货物。
农忙刚过,忙活了半个月家里面日用品需要更换,这天赶集的非常多,人流慢慢的汇集,在离集市一里远的地方居然汇合成长长的人流,熟悉的不熟悉的相互打着招呼,向集市赶去。
大家有说有笑的,突然看到前面有人停下歇息,有的更指着远处山沟议论什么,大家感到稀奇,一个个抬头望去。
远远的看见有人在岩石上用石灰写了几句口号,与蛮清愚昧固步自封不同,在古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环境下,各个家族都有请私塾,教族中子弟读私塾。
大的家族私塾老师多,读书的子弟多,小的家族虽然人数少,也拿出钱两断断续续的请私塾老师。
再加上一些沾亲带故的,七大姑八大姨的子弟,如此民间识字的男丁超过三四成,可不像蛮清那样愚昧无知。(爷爷过世已经十年,让人惊讶的是其竟然能够背论语,真是匪夷所思)
岩石上有字,这可稀奇了,识字的边走边念,而不识字的更是竖起耳朵细听,念的听的一个个喜形于色,但又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为何如此,主要因为上面写的与现实相差太大了啊。
“集市官派乡公所,商赋3…5厘,不给少给税票者,贪污”
这兴隆集是刘大爷承包的,刘大爷承包兴隆集税赋征收已经十多年了,难道官府派来管理直接管理了?
“清丈土地,上上等良田正赋5升,上上等旱地正赋3升,加上三饷与各种摊派翻倍。”
众人一听喜出望外,前几个月村中有几个后生抗税抗摊派,实在是离谱了,自从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之后,虽然有利于朝廷征收银子,有利于交通便利省份,但内陆省份则完全不一样。
过去官府征收粮食用斗量,虽然也会多一点,但也还是有一个量。现在官府直接征收银子,光火耗就多征收五成。
一亩上上等旱地本来正赋3升,即便加上三饷也不过6升小麦,但官府征收到1斗2升左右,再加上火耗,得实打实买两斗多小麦,征收太多民众苦不堪言,一些人选择逃荒,而绝大多数则在家中煎熬。
前几个月听说罗家堡保长杨秀才带头抗赋抗摊牌,大家激于义愤纷纷参加,后来听说杨秀才赶往府城找巡抚理论被扣留,想不到今天终于有结果了。
大家面露喜色,很多人连声欢呼道:“青天大老爷,现在我们有救了。”
“火耗两成,多收者贪污”
自从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后,虽然方便官府衙门但则苦了一些经济不发达省份,田赋丁赋缴银子,火耗完全看衙役心情。
少则三成,多则五成,如果只是两成,那实在太少了吧。
“免费为男丁办理身份证,防止土暴子细作混入”
身份证,这是一个什么东西?大家都是下贱的农民,按理说农民要远出的话需要到县衙门办理路引。
但这种东西办理起来非常麻烦,也没有那个真心办理。
“清理户口,每丁丁赋1钱2分”
也不可能,现在有的地方已经征收到5钱了,搞得大家逃荒的逃荒,有的干脆落草为寇,怎么可能1钱2分银子。
“税票可抵税,1两税票抵5分税银”
再说了,这税票是什么东西,大家从来没有听说过。
“参加里兵,保境安民,反对官府横征暴敛”
风闻秀才公杨麟已经回到罗家堡现在正招兵买马,筹集粮草以准备讨伐土暴子。
若通过考核成为里兵正式成员,不但家中一名男丁免除丁赋,而且每天可以领2分银子,虽然比乡下工钱要低,但对乡下人或者是一条出路
若考核不合格刷下来的也不用担心,每里有10个候补男丁,不但免除丁赋,农闲训练时包吃包住每天还有1分银子补助。
。。。。。。
大家念叨着,很多人不以为然,有的更认为这是那个诚心恶心刘大爷呢?
有的诚心看好戏,嘀咕着今天这兴隆集大概龙争虎斗,何方神圣胆敢如此戏弄刘大爷呢?
大家边走边议论,都不以为然,有的人嘀咕,若真的按照这个执行的话,虽然这几年天气不好,但大家还是能够混过温饱,有好日子过的。
大家赶到市集,让人惊讶的是在场口,在场子里面多了一些陌生人,这些人有的打扮成书生模样,有的则是一副公差打扮,站在场口收税。
难道真的变天了,难道刘太爷不再收商赋了吗?大家感到惊讶,有的更是努力寻找那些白役的身影。
让人惊讶的是这些读书人一个个态度都颇为和蔼可亲,简单评估东西价值之后,迅速的算出税金,让大家缴纳税赋。
税金不高,至少比往日刘大爷他们收得少,低于1钱的货物不需要缴纳任何税银,超过的也收得非常少。
在收完税银之后,让人惊讶的是居然还撕票,缴了多少撕多少票,指着票据,一个书生模样的提醒道:“大爷,这是税票,好好保存,将来可以抵丁赋的。”
何老头哆哆嗦嗦的接过税票,不敢置信的看着对方,问道:“这位差官,这,这几张纸还能抵银子?”
杨麟笑了笑,点头道:“是的,大爷。这可不是寻常纸张,这是税票,是你缴纳商赋的凭证。
你这里有6个铜板的税票,这一张上面写了一个五字,是五个铜板的税票,这一张税票上面写了一个一字,是一个铜板的税票,加在一起是利用个铜板的。
如果凑齐20个铜板就能抵1个铜板的丁赋,若你一年能够凑齐1两银子的,也能抵5分银子的。
一年下来,若是凑齐2两4钱银子的税票,到时候衙役来收丁赋,直接将这税票交过去就好了。”
何老头大惊,接过税票仔细看了看,上面有两个红色印章,虽然信了三分,但还是将信将疑的问道:“差爷,你,你没有骗我老汉吧,官府公差收田赋丁赋什么的,一个个恨不得多收一点,怎么这几张纸能够抵钱呢?”
杨麟笑着指了指税票道:“大叔,你看看,你赶集标语看到了吧,你再看看这税票,这里是县户房的印章,这是你们兴隆集的印章,两道印章啊。”
何老头将信将疑的收好税票,将其折叠后放在衣服最里层,害怕丢掉。
市场中人声鼎沸,大家一面高声叫卖一面讲起几天前街头那番龙争虎斗。
大家争论不休,但都认为自己知道的是最准确的,争论虽归争论,但这几点毫无疑问。
秀才公认为向大家征收商赋,这是民脂民膏,应该官府出面而不是刘老爷这些豪绅。
若没有兴隆集这几百两银子收入,秀才公被逼无奈只有按照过去标准征收田赋丁赋。
众人长舒一口气,赶集缴税自古皆然,自己每次也没有少交多少,但若因此官府不再横征暴敛何乐不为?
卖完东西到两边店铺买东西,远远的看见每个商铺都挂了一个营业执照,用一块匾做成,上面有列出户主姓名,经营范围,地址,与店铺规模等。
指着这个小横匾,店主夸耀,过去虽然年年向衙役缴纳2两银子的商赋,但从来不会给匾什么的,现在集市委任了一个保长大人(大家习惯称呼)居然给大家送了一个匾。
自己这店铺虽然是下等,但是下中等,可比其他几个店铺强多。
过去地方税赋征收一般承包给地方豪强、地痞无赖,现在杨麟强行收回,虽然与普通老百姓没有关系,但受损最大的就是那些承包商赋征收的豪强,可以说断人家财路。
大家最初以为会上演龙争虎斗,谁知道刘老爷早就被摆平了,现在看到这样一个结果,很多人啧啧称奇。
稀奇之余,一些人显得莫测高深故弄玄虚,声言田赋征收政策将变化。
这可与大家息息相关,众人显得非常好奇,有的人连连追问,难道一路上看到岩石上所写的能当真?
这怎么可能,自古以来官府苛捐杂税要命,现在土暴子又打来了,地方用钱的地方非常多,怎么可能减轻大家负担?
但另外有人反驳,这一切都是杨秀才订的,虽然在府城吃了官司,但秀才公还是逼得那些贪官污吏让步。
秀才公现在大展宏图,正招兵买马准备驱逐土暴子,正革除昔日弊端。
这兴隆保长叫刘先发,秀才出身,在杨秀才身陷牢狱的时候鼎立襄助,可是一个大好人啊。
众人议论纷纷,大家纷纷打探新任保长,片刻之间名声传遍大街小巷。
刘先发秀才出身,在杨秀才身陷牢狱的时候鼎立襄助,可是一个大好人啊。
众人一听感慨不已,好官贪官大家见多了,老百姓最希望遇到的少摊牌不摊派的官员。
从明朝中叶官府常常层层摊派,地方田赋早就超过水田1斗旱地6升水平,现在加上三饷还不过如此,大家打心眼佩服。
民众认死理,官府为大家着想,大家也不可能与官府做对。
官府征收田赋的消息传开,很多人自发的缴纳,根本不费多大劲。(民国时冯玉祥曾经在四钏亲眼所见,其他地方缴纳赋税要催促,而四钏很多地方民众自发的缴纳。)
现在官府在各个集市有建立乡公所,除了乡长与衙役之外,还驻防了一个中队的里兵负责征收夏粮秋粮,这可比过去方便多了。
在万历以前地方甲首需带着甲丁将粮食运输到府城、省城的,路上要走几十天,来回一趟人基本上瘦一圈。
张居正施行一条鞭法之后虽然不再缴纳粮食而缴纳银子,但多需要贩卖粮食换成银子,不但受伤人盘剥,还有火耗,更可恶的集市上那些奸商看到乡亲们需要缴纳赋税的时候拼命压低物价。
民众交上一担粮食的银子,常常需要多两三成粮食。
但张居正一条鞭法也不是毫无用处,至少大家不需要将粮食运往数百里开外的府城、省城。
大家担着粮食前来缴纳夏粮秋粮,杨麟最初还害怕大家不相信准备派人敲锣打鼓的宣传。
………………………………
第26章 鸟铳倍增器………铳刺
有钱有粮之后,其他的都简单了,八月下旬武器陆陆续续运到,杨麟开始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日常练兵之中。
四钏巡抚陈士奇给了自己一个月时间,而现在已经过了十多天时间,留给自己的时间不过二十多天了。
虽然全都是武库里面陈旧的兵器,但相比里兵过去打造的好多了。
按照两个局的编制,光防具就有240顶明盔,240套棉甲,240套条腰带,30套锁子甲…
光兵器就有长刀80把,鸟铳100支,弓箭20把,弓弩20把…
看着这样多兵器,众人眼睛发亮,杨威、杨成、龙之帧、姚崇烈等人更是爱不释手。
杨麟笑道:“各位,说书人常常用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来形容一个人武艺高超,我按照戚继光《练兵纪实》进行练兵,即便是杀手阵也有小旗长、伍长、藤牌手、狼筅手、长矛手、镗钯手,如此单单一个小队就涉及到五六种兵器,若再加上弓箭、脚踏弩,那只会更多了。
虽然民间说艺多不压身,但大家也知道贪多嚼不烂的道理,想想也是这样,小旗长虽然比其他人强一点,但短短数月要搞清楚这样多兵器实在有点勉为其难啊。”
众人感到颇为不解,王光先拱手问道:“大人,养兵千里用在一时,练兵本来就非常辛苦,你可有什么捷径?”
想到前世军队正规化,杨麟点了点头说道:“不要求大求全,务必要小而精。我们是地方里兵随意惯了,我们现在要配合官军作战最重要的就是统一编制,统一进行训练。
藤牌手、镗钯手、狼筅手、长矛手配合本来就非常困难,现在大家又使用不同的弓箭、脚踏弩,鸟铳什么的,如此只会更加困难。”
整编本来就是相同编制编列在一起,如此杨麟将壮丁编列为三个大队。
分别是强弓大队,由猎户出生的杨威负责,兵丁手持冷兵器与弓箭作战。
劲弩大队,由龙之帧负责,兵丁手持冷兵器与脚踏弩作战。
神枪大队,由杨成、姚崇烈负责,兵丁手持鸟铳,长刀作战。
古代官军最受诟病的就是挑选最勇武善战的组建亲军上阵厮杀,作为穿越族本想改变这种现状,但在古代资源短缺,合格兵丁非常稀少,迫于无奈杨麟也只得组建自己的亲军,也就是鸟铳大队。
这鸟铳大队是一再要求才装备完成的,其兵丁更是挑万选挑选出来的精壮之士,现在排成三排正准备领取武器。
从巡抚衙门领得一百支鸟铳,为了郑重其事,大家现在一字排开,每点到名字的上前从手中领取火枪。
共包括两类鸟铳,分别是小鸟铳与大鸟铳。
绝大多数是小鸟铳为:
小鸟铳,重约6斤5两,全长120厘米,枪管90厘米,口径约在13毫米,能发射三钱(约12克)铅子。
除了小鸟冲之外,还有十余支大鸟铳,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扳钩铳或者斑鸠脚铳,重约七八斤,全长150厘米,枪管120厘米,口径足足达到20毫米,火药与铅子重量达6钱之多,足可以杀伤重铠部队。
鸟铳配件包括搠仗一根,用来筑实火药铅子。
锡鳖一个,外形如同鳖的密闭容器,用以盛放火药。
铅子袋一个,可以盛放三百发铅子。
皮制药管袋,有三十管药管,每个药管有装一个事先称好重量的火药,用牛皮纸包好,如同现在子弹带一样绑在身上,这可是纸子弹的雏形。(在戚继光《练兵纪实》、。)
除了这些大件之外,还包括火绳五根,铁锤、铁剪、火炼石、药匙、引火药等。
鸟铳可以发射两种弹药,一种是散弹,一种是实心弹。
除此之外,与其他部队稍稍不同的鸟铳上有安装套管式铳刺。
早期火枪部队没有近身格斗兵器,为保护火枪兵西欧专门组建长枪兵,而明朝中叶东方则有了发展。
早期与为火枪兵配备长刀,如同抗日战争中义士一样手持大刀与对方抗衡,虽然有点吃亏,但也不是毫无防备。
在那之后,出现了插塞式铳刺(大明会典记载早在1451年明朝军队有装备),如此可以当长矛使用。
在枪尾有暗藏刀片,如赵士祯的迅雷铳、鲁密铳等,近身时拔出作战。
但这些发明劣势明显,比如插塞式铳刺装上后完全封住枪口,不能近距离发射强中火药。
暗藏刀片虽解决近身格斗问题,但将士放铳时需小心暗藏刀片,影响放铳效果。
拿着一支配有铳刺的鸟铳,杨麟第一反应就是在枪头安装刀座配备刺刀,但这个时代弹簧精度达不到要求,左思右想之后还是采用套管式铳刺。
套管式铳刺正如农村收割用的镰刀,只需要在枪口与铳刺尾部加工一段螺纹,作战时将其拧紧就可以,而不像插塞式铳刺那样妨碍弹药与射击。
当然不可能直接下达这个命令,杨麟将众人召集在一起想办法,让大家解决。
先让大家讨论插塞式套管有什么不足,然后询问大家是否有什么好办法,反正自己知道答案,现在主要看手下这帮兵将是否喜欢动脑筋想问题。
大家抓耳饶腮的,七言八语的,各种想法都一样,但讲了半天都没有讲到点子上,杨麟显得颇为着急,尝试引导道:“正如各位所想的这样,这与我们固定斧头、固定镰刀,或者修房子时木匠固定椽子差不多,现在是枪管套上铳刺,大家想想,有没有什么其他办法?”
龙之帧住了主脑袋,眼前一亮,随口说道:“大人,枪管套上铳刺不行,那么用铳刺套枪管可以吗?”
杨麟笑了笑,摇了摇头说道:“铳刺套枪管?快快,拿一支鸟铳与匕首过来,我们套一下,看看?”
拿着模型尝试套起来,先点了点头,恍然大悟道:“是啊,铳刺套枪管,套上后可以继续装火药,可以继续放铳,不错啊。
但,但这铳刺怎么固定呢?唉,真的是刚刚解决一个问题又出现一个问题,大家说说怎么固定呢?”
一些人显得颇为沮丧,有的则纷纷出谋献策,到最后方才决定在枪管外围,铳刺内壁加工螺纹,到时候直接拧上就可以。
方法没有问题,但加工则十分艰难,完全依靠手工加工,足足需要四五天时间才能能完成。
就这样鸟铳装备套管式铳刺,这种现代刺刀的雏形,虽然不是什么大的技术突破,但从实战角度来说,那可以说是鸟铳的倍增器。
没有铳刺刺刀这种冷兵器,火枪手毫无近身防守能力,为了抵御对方步兵近身搏斗,在西方配备长枪兵,在东方戚家军配备长刀防备,不但效果有限,而且还大量占有部队编制。
有了铳刺刺刀这种冷兵器,火枪手可在中远程火枪远射,近身搏斗前射出枪管弹丸之后直接搏杀,而不需要专门配备长枪兵保护,也不需要专门配备长刀防备。
可以如此认为,没有铳刺刺刀,火枪兵不能独立于其他冷兵器部队独立成军,有了铳刺刺刀,火枪兵才有了独立成军的前提条件,如此可见铳刺刺刀对火枪兵的意义。
套管式铳刺研发试制成功,鸟铳手有了近身防御、近身搏杀能力之后,现在面临最大问题就是防具问题。
………………………………
第27章 笨重铠甲防具
古代步兵行军主要靠两条腿走,非常艰苦,对古代兵将最大难题还不是行军作战,不是野外宿营,而是笨重的装备,大家可以说超负荷行军、作战,如此行军迟缓,将士们面临病情疫情威胁。
现代人可能难以想象古代将士行军作战之艰难,装备之笨重,在这li里就以鸟铳手为例进行说明。
鸟铳手需要重点保护,按照这个时代官军通用做法是需要穿戴棉甲,一套棉甲35斤,再加头盔2斤,鸟铳6斤5两,弹药10斤,其他辅助装备,七天军粮,如此下来每个鸟铳手装备达70斤。
将士们每天背着70余斤的装备,吃着简陋的粗粮,行军数十里,长年累月的,身体好的累坏,身体差的病倒,伤病的常常死于路途之中。
由于远途行军作战如此艰难,即便心硬如铁的将领也会想办法减轻将士们负荷。
远距离作战时常常征民夫帮忙搬运棉甲、粮食等东西,常常一名兵丁需要数名民夫、役夫帮忙搬运装备,运输粮食。
这也是古代中国战史上规模动辄数万的原因,远途深入漠北草原作战,作战部队一万,常常需要仆役数万,劳民伤财。
每次征战,四方不得安宁影响民众生计(征民夫),更加大前线粮草供给困难(民夫需要吃粮,需要安排人看管)。
杨麟摆弄着一件棉甲,包括布面甲、蟒袍、腿裙、臂手等,足足有三四十斤,穿在身上感觉沉甸甸的,非常不舒服。
让人受不了的是棉甲气味,长期放在库房里面有的地方发霉,发出让人难受的臭味。
更让人难以忍受众人贪婪的目光,这棉甲就是古代的防弹衣,可防刀砍防弓弩远距离射击,大家非常眼馋,现在看着这百余套棉甲大家都想要,着实让人难受。
让人拿到河沟边清洗烘晒,远离大家视线,而另一方面杨麟则陷入深思之中,如何减轻将士负荷,如何优化部队建制。
第二天一大早,全体集合,验证棉甲防护性能。
前面扎了十个稻草人,外套棉甲,然后各选10名鸟铳手、弓箭手、弩手分别射击,检验棉甲效果。
臂力不同,使用弓弩不同,箭速不同,威力当然也不同。
古代中国长期使用复合弓,根据牛筋与胶量不同分为不同力道弓箭,其划分标准为:
六等弓,一力到三力,用筋八两,胶五两;
五等弓,四力到六力,用筋十四两,胶七两;
四等弓,七力到九力,用筋十八两,胶九两;
三等弓,十力到十二力,用筋一斤十两,胶十两;
二等弓,十三力到十五力,用筋二斤,胶十二两;
一等弓,十六力到十八力,用筋二两六两,胶十四两
其中一力约为5。5公斤(9。4清斤,1清斤约为596。8g)。
明清之际武举考试步弓兵最低标准为五力弓,弓骑兵最低标准为三力弓。
清朝前锋营选拔标准为六力弓,能开七力弓的在以骑射著称的满清精锐前锋营中也当属善射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