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张家记-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蹇硕见何进走了,这才返身进入大殿,见刘宏在大口喘着粗气,看样子是被气得不轻。
蹇硕连忙三步并作两步,小跑到刘宏身侧,一边用手帮刘宏抚背顺气,一边温声劝慰到:“圣上请保重龙体。”
刘宏感激地拍了拍蹇硕手臂,轻声说:“朕身边就只剩蹇卿家能让朕放心了。何进那厮绝对是听说东方雄死了,这是来逼迫朕换帅呢!”说着说着,刘宏又激动起来,连连咳嗽。吓得蹇硕在他身边给他又是拍又是锤的,拍打了好一阵子,刘宏才舒缓过来。
此刻,刘宏的脸色有点潮红,不无担忧地自言自语到:“可是朕只能挡住何进一时,明天朝会上,何进一定会联合朝臣们向朕施压。”说到这里,刘宏突然毫无征兆地一拍桌子,大骂东方雄混蛋,卢植龟蛋,何进王八蛋,黄巾贼子乌龟王八蛋……
大殿中,一时骂声不绝,最后又传来了连续的咳嗽声……
何进离开了皇宫,就人仆人去通知陈琳到他府上议事。
自从荀攸在崇德殿中没有给何进帮腔,何进就渐渐疏远了荀攸。陈琳是将军府的主簿,是负责起草文书的。何进见他文笔优美,头脑灵活,经常会问计于陈琳。何进疏远了荀攸以后,陈琳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何进的谋主了。
可是何进和陈琳都不清楚战事的具体情况,所以最终也没议出个所以然来,只是给出了两套方案。
其一,假如黄巾贼子真的很厉害,朝廷就需要另觅新帅,最好是派出朝廷最精锐的兵种——骑兵,去对付黄巾贼。
大汉立国之初,最精锐的军种是步兵。但等到汉朝内部稳定,高祖对匈奴用兵之后,大汉最骄傲的步兵却被匈奴铁骑杀得一点脾气都没有。后来汉朝吸收了匈奴铁骑的装备与战术优点,培养出了属于大汉的铁骑,到了汉武的时候,才能一扫前耻,北击匈奴,把匈奴赶跑了。从那时起,汉军最精锐的军种就从步军,变成了骑军,一直延续至今。
但是组建骑军是很烧钱的,由于大汉近年的财政收入日渐萎缩,连卖官鬻爵这么荒唐的政策都被刘宏搬了出来用于创收,此时的朝廷已经养不起大规模的骑兵队了。只有并州、雍州、凉州因为是产马区,而保有大规模的骑兵队。幽州那边也有马,但是汉朝对幽州的实际控制面积不太大,所以幽州只有北平郡保留了骑兵队,以应对鲜卑人的威胁。
而洛阳作为全国的首都,为了面子和里子,也必须保有与并、雍、凉相当的骑兵,但也只有二万骑而已。再多养一些的话,刘宏也要向上天申请破产了。
第二套方案是:假如只是因为东方雄个人的愚蠢连累到战事失利,则只需让何猛代替卢植,继续讨伐黄巾贼即可。
会出现两套方案,是因为何进很了解跟了自己多年的何猛就只是一个莽汉,要是黄巾贼不好对付也依然捧他上位,只会害何猛平白丢掉性命。何猛跟了何进这么多年,何进早把他当成自己的兄弟看待了。
次日朝会,刘宏让蹇硕分别宣读了卢植的请罪奏折和何猛指责卢植指挥不力的奏章。
待蹇硕宣读完毕,众臣哗然。他们哪里见过泥腿子造反是能和汉军对抗的,而且还是朝廷最最精锐的中央军集团。众臣工一时议论纷纷。
何进邹了邹眉,综合卢植和何猛的奏章来看,东方雄的冒进是本次战事失利的主因,但这不能完全怪责东方雄愚蠢,何进心中明白东方雄为什么作出那样的选择。因为东方雄在朝中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他想要出头,就不能犯错。
(本章完)
………………………………
第215章 廷议
上回说到蹇硕在朝会上宣读了卢植和何猛的奏章,众臣议论纷纷,何进也在思考奏章背后的意义。
何进也曾年轻过,他不是一开始就坐在大将军的位置上的,虽然他的起点比东方雄要高很多。但何进认为,当时要是换了他自己处于东方雄的位置上,他也只能迫于无奈地选择赌一局。胜了,赢来光明的前途;输了,也只是他自己失去性命。皇帝刘宏理应会看在他已经身死的份上,放他东方家一条生路。
这样看来,黄巾贼中,有人对汉军将领的情况是了如指掌,难道汉军中出现了奸细?或者是仍然有太平教余孽埋在朝廷中?伏要是有奸细的话,汉军就危险了。这事情,要让何猛仔细查清楚才行。
而要是没有奸细呢?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吧!难道张角真能卜会算不成?
何进只是听说过张角会法术,能用法术给人治病。但张角在洛阳活动的时候,何进还在地方任职,所以他没有接触过张角。不过何进身居高位多年,他早就不再相信鬼神之说了,要是算命能有用,现在朝廷上的大将军就该是街上的算命先生,而不是他何进了。甚至连皇帝都可能要换人来做了。何进除了刚开始是靠着妹妹进入了官场,后面哪一步不是他费心劳力地去运作与经营,这才爬到了大将军的位置上来?
何进想了很多很多,大臣们也还在那里议论纷纷。皇帝刘宏只是坐在上面看着,一句话都没说。
刘宏是麻木了,他在等何进发难。
刘宏本想启用一些位卑的臣子,重新建立起自己的保皇党的。因为只有地位相对低微的官员,他们对官位的渴望才会压过他们对大将军何进报复的恐惧。谁知道东方雄这种家伙这么不敷使用,他竟还有脸说他的祖上是东方朔。连东方塑的后人都这般无能,其他的小官呢,有多少是有真才实学、可堪一用的呢?
现在刘宏依旧孤掌难鸣,没有有分量的人替他说话,他就难以对抗何进的势力。因为要是刘宏说的话被何进联合众臣否决了,他的面子就彻彻底底地完了,以后估计会有越来越多的臣子敢当着刘宏的面顶撞他。
何进被大臣们吵得心烦,就出列,转身面向身后众大臣,大声喝骂:“这里不是菜市场,吵吵闹闹成何体统?”
这话原不该由何进来说,但刘宏也不去在意这些细节了,他还是沉浸在对自己处境的担忧之中。
见刘宏依然没有反应,何进继续代俎越庖,对众臣工大声说道:“你们对此事有什么看法?一个一个地说。”
众臣听大将军这么一说,都变得安静异常(后面需要好好想一下,晚点会改过来)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此刻,刘宏的脸色有点潮红,不无担忧地自言自语到:“可是朕只能挡住何进一时,明天朝会上,何进一定会联合朝臣们向朕施压。”说到这里,刘宏突然毫无征兆地一拍桌子,大骂东方雄混蛋,卢植龟蛋,何进王八蛋,黄巾贼子乌龟王八蛋……
大殿中,一时骂声不绝,最后又传来了连续的咳嗽声……
何进离开了皇宫,就人仆人去通知陈琳到他府上议事。
自从荀攸在崇德殿中没有给何进帮腔,何进就渐渐疏远了荀攸。陈琳是将军府的主簿,是负责起草文书的。何进见他文笔优美,头脑灵活,经常会问计于陈琳。何进疏远了荀攸以后,陈琳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何进的谋主了。
可是何进和陈琳都不清楚战事的具体情况,所以最终也没议出个所以然来,只是给出了两套方案。
其一,假如黄巾贼子真的很厉害,朝廷就需要另觅新帅,最好是派出朝廷最精锐的兵种——骑兵,去对付黄巾贼。
大汉立国之初,最精锐的军种是步兵。但等到汉朝内部稳定,高祖对匈奴用兵之后,大汉最骄傲的步兵却被匈奴铁骑杀得一点脾气都没有。后来汉朝吸收了匈奴铁骑的装备与战术优点,培养出了属于大汉的铁骑,到了汉武的时候,才能一扫前耻,北击匈奴,把匈奴赶跑了。从那时起,汉军最精锐的军种就从步军,变成了骑军,一直延续至今。
但是组建骑军是很烧钱的,由于大汉近年的财政收入日渐萎缩,连卖官鬻爵这么荒唐的政策都被刘宏搬了出来用于创收,此时的朝廷已经养不起大规模的骑兵队了。只有并州、雍州、凉州因为是产马区,而保有大规模的骑兵队。幽州那边也有马,但是汉朝对幽州的实际控制面积不太大,所以幽州只有北平郡保留了骑兵队,以应对鲜卑人的威胁。
而洛阳作为全国的首都,为了面子和里子,也必须保有与并、雍、凉相当的骑兵,但也只有二万骑而已。再多养一些的话,刘宏也要向上天申请破产了。
第二套方案是:假如只是因为东方雄个人的愚蠢连累到战事失利,则只需让何猛代替卢植,继续讨伐黄巾贼即可。
会出现两套方案,是因为何进很了解跟了自己多年的何猛就只是一个莽汉,要是黄巾贼不好对付也依然捧他上位,只会害何猛平白丢掉性命。何猛跟了何进这么多年,何进早把他当成自己的兄弟看待了。
次日朝会,刘宏让蹇硕分别宣读了卢植的请罪奏折和何猛指责卢植指挥不力的奏章。
待蹇硕宣读完毕,众臣哗然。他们哪里见过泥腿子造反是能和汉军对抗的,而且还是朝廷最最精锐的中央军集团。众臣工一时议论纷纷。
何进邹了邹眉,综合卢植和何猛的奏章来看,东方雄的冒进是本次战事失利的主因,但这不能完全怪责东方雄愚蠢,何进心中明白东方雄为什么作出那样的选择。因为东方雄在朝中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他想要出头,就不能犯错。
(本章完)
………………………………
第216章 出乎意料
上回说到廖敏提议贬斥卢植。
刘宏心中冷笑:终于忍不住了吗?别人不清楚东方雄和卢植是怎么回事,你们这群家伙天天在朕的眼前晃来晃去,能不知道?明着是说卢植御下不严,实际上是在心里取笑朕识人不明、没人可用吧!
刘宏也懒得争辩,因为他觉得自己确实无人可用,才导致了识人不明。
刘宏冷冰冰地说:“爱卿认为何人能代替卢侍中元帅一职?”
刘宏没有正面承认卢植犯错,没有理会廖敏处置卢植的请求,跳过了对卢植的进一步处罚,算是对何进集团的小小反抗。
远在千里的卢植,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竟然是因为刘宏像孩子一般和大臣赌气,而逃过了一劫。
只不过处罚不处罚卢植对于廖敏来说是无关痛痒的事情,廖敏仅是想挪开卢植的屁股而已。
廖敏继续恭敬地说到:“臣素闻何猛何司马(何猛在将军府挂别部司马一职,代大将军打理日常军务)做事勤恳,兢兢业业,屡立功劳。此次也是何司马看穿黄巾贼子的诡计,没有贸然出击,惊走了黄巾贼子,保住了我军大营。大营若失,则我军有倾覆之险。何司马实乃功莫大焉。臣举荐何司马出任元帅一职。”
刘宏一边听着,一边在心里凄苦地冷笑不止:呵呵,说的挺好嘛,丝丝入扣、严丝密缝、层层递进,就连大将军府的属臣做事勤恳都知道。这些家伙究竟是朕的臣子,还是大将军何进的臣子呢?
刘宏虽然觉得廖敏说的话刺耳,但他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怨那个无能的东方雄害得自己被动。
刘宏现在只能装作没事人一样,但他不想这个决定出自于自己的口,因为他是拒绝的,所以他选择把皮球踢给何进,对何进淡淡地说:“何爱卿,你意下如何?”
何进对刘宏拱手说:“臣反对。”
刘宏刚才问何进的意思只是走过场,他认为廖敏出来给何猛说话,就是何进事先安排好的,所以他还没听清楚何进说什么,就开了金口:“就按大将军说的办吧!”
刘宏刚才那句话和何进反对的话几乎是同时出口,因为他不想继续面对这些和何进沆瀣一气的混蛋,他想要尽快离开。
可等刘宏说完,他发现何进说的好像不是“附议”,但又不好意思问何进刚才说了什么。
自从刘宏发现十常侍背叛了他以来,何进就觉得刘宏变得有点神经质了,时不时就会走神,还易怒。所以何进对刘宏这种超然的状态已经是见惯不怪了。反正丢脸的人是皇帝,又不是他自己,何进还很乐意看到皇帝威严扫地,那么他在朝中的权位就更加稳固了。
除了刘宏对何进的话感到疑惑之外,众臣也惊异于何进反对让何猛领军的想法,廖敏更是觉得自己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心中惴惴不安,还以为自己是不是哪里得罪了何进了。
不过也有人完全不在意何进话里是否有玄机,他就是尚书令杨赐。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杨赐是杨修的祖父。杨家到杨赐这一代已经是三世三公,家世比牛鼻哄哄的袁绍厉害多了。从杨赐祖父开始,杨家就一直和太尉这个职位很有缘分。杨赐祖父是太尉,杨赐的父亲也是太尉,杨赐自己在年初的时候也曾经是太尉来着,而且他还有一个更牛的身份,那就是帝。杨赐是刘宏的老师。
不过这还不是最厉害的,还有更厉害的,那就是杨赐的儿子杨彪,他后来也接替了他老子的位置,当上了太尉。杨家四世四公!要是把袁家摆在杨家面前,就太不够看了。
杨赐是在梁旭两岁的那一年当上太尉的。今年初,杨赐和他的好友一起上书,揭示太平教图谋不轨,并给出了釜底抽薪的办法,那就是建议刘宏善待治下子民,关注流民生计。
只是他的奏章被封谞看到了,封谞从中作梗,说杨赐这是不知道朝廷财政艰难,站着说话不腰疼,太平教善举为民,不单帮朝廷分担了财政压力,还能抚平地方民意云云。
刘宏一直觉得自己缺钱,骑军养不起,想建新花园也没钱,他还想尽收天下奇珍异宝,这哪一样不是要花大价钱的?所以刘宏很认同封谞的说法。
想起建新花园的事情,刘宏想起了几年前自己说要造毕圭灵琨苑,就被杨赐上书斥责了一番。但当时刘宏得到十常侍的支持,还是建成了,所以看在杨赐是自己老师的份上,刘宏才没有跟杨赐计较。谁知道杨赐那么不知道分寸,这次还想从他口袋里掏钱。
最终杨赐被贬了。太平教泄密事件发生时,杨赐并不在朝上,所以他没有经历过那场朝廷上的闹剧。也正因为太平教谋反被杨赐言中,刘宏又重新启用了他。不过杨赐是忠臣不假,但这种直肠直肚的直臣,是不会成为刘宏的心腹的。心腹可不会顶撞主子。
刘宏不把杨赐当自己人,但是杨赐自认是百分之一百的忠臣。他见刘宏今天又再次不在状态,心中不忍,就出班为皇帝解围。
杨赐问何进:“敢问大将军,大将军心中是否有合适的人选?”
人选是有的,但是却不方便出自自己之口。而由于没有事先和其他人通气,所以何进决定和稀泥。
何进没有看杨赐,对刘宏拱手道:“兵者,国之大事。臣认为,选谁为帅这件事情,应该从长计议。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刘宏完全搞不明白何进这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但既然何进自己都不急着摘取胜利的果实,自己也正好顺了他的意,也是顺了自己的意。
刘宏想完,就温和地对何进说:“就按大将军说的办。”
这句话是刘宏今天第三次说出口,不过这次终于是说准了,所以没人再有异议。
刘宏看了看下面的大臣们,见他们个个神思不属,也知道他们正在猜测何进的用意,根本不会再有心思继续朝会。于是刘宏给蹇硕打了个眼色,示意他退朝。
(本章完)
………………………………
第217章 董卓登台
上回说到刘宏终于正确地同意了何进的建议。
刘宏看了看下面的大臣们,见他们个个神思不属,也知道他们正在猜测何进的用意,根本不会再有心思继续朝会。于是刘宏给蹇硕打了个眼色,示意他退朝。
蹇硕扯着嗓子大喊:“退朝。”说完,就亦步亦趋地跟在皇帝身后,转身离开了崇德殿。
众大臣没有急着走,纷纷聚团相互打听着大将军何进属意的人选,但是没有人敢当面问何进。
“会不会是小何将军?”有人远远地瞟了何苗一眼,轻声向同伴问道。
何苗是大将军何进的弟弟,官拜车骑将军,地位仅此于九卿。
他的同伴意见相反,说到:“肯定不会!何苗他原本不姓何,他姓朱!”
“你听谁说的?”第一个人问道。
同伴反问:“你不知道吗?外面都在传,何皇后的母亲二嫁,才生下了何苗。何苗生父姓朱!而且何皇后和大将军只是同父异母的兄妹。”
何婉婷和何进是同父异母的兄妹,这个事情很多人都在传。不过看他们兄妹俩的样子就能理解了:何婉婷人美婉约,何进却是五大三粗的,两个人一点都不像。
但第一个人还是不太相信他同伴说的话,因为何皇后的母亲二嫁这件事情太骇人听闻了。那人摇头说到:“不可能吧?市间传言怎么能信呢?”
同伴气急,继续摆出证据,说:“你没见何苗总是和大将军是分开走的吗?他们一向不和!”
第一个人为了验证同伴说的话的真假,就看向了何苗的方向,发现何苗也正往自己这边看来,他连忙转头看向别处,装成自己在欣赏风景一般。只是他们现在身处崇德殿中,根本就没有风景可看。
何苗刚才也只是感觉有人在看他,所以才向说他何家秘闻的两个家伙的方向看过去,但是他离着那两个嚼舌根的家伙很远,所以并没有听到他们谈话的内容。
何苗见没有人在看他,也没在意,转身就独自离开了崇德殿,还真的没有跟他哥一起走。
“你看,我没说错吧?他们就是分开走的。”嚼舌根的那人见实情确如自己所说的一样,连忙向同伴邀功。
在他们旁边偷听八卦新闻的那个大臣对那个嚼舌根的家伙的结论嗤之以鼻,他想:要是何苗的生父真姓朱,为什么何苗就不能叫朱苗呢?反正他们何家都是靠着何皇后的关系,才起来的。
只不过这种话,那听墙角的大臣也只敢在心里想想,绝对不敢向嚼舌根的那个大臣学习。他是知道什么叫做“祸从口出”的,所以他也没打算要把他听到的何家秘闻捅到大将军那里去,不管这事是真是假,估计都会惹来大将军的反感,要是但时候大将军连自己这个知情人也一并反感就不好了。因为何苗和何进不和的事情是真的,自己还是别掺和大将军的家事才好。
做官嘛,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千万别得罪人!所以听墙角的大臣决定听听就算了。不过他也不认为何进是想让何苗去讨伐黄巾贼,因为何苗在军中的地位已经够高了,再升的话,就要何进挪位子才能升了。
这有可能吗?听墙角的那个大臣撇了眼讨论大将军家事的那两个不知死活的大臣,眼中充满了不屑。他的不屑是看不起对方的身份,他觉得那两个不知死活的家伙职位太低了,估计那两人都是新来的。
就在大臣们还在忙着各种议论的时候,何进已经回到了大将军府,他安排了下人去通知他的属臣过书房开会,并派人通知与他关系密切的臣工过府商议。
会议中,何进表达了自己的对汉军形势的担忧,并提出了自己属意的人选,让参与会议的臣工和他们的门人通气,让臣工的门人来提出人选以及造势。
计议已定,何进单独留下了陈琳,他想让陈琳帮忙出主意,挖出汉军甚至是朝廷中的黄巾贼内奸。只是问计的结果使何进很不满意,除了让何猛密切留意军中的异动,陈琳并没有其他更有建设性的提议,连对朝廷内部人员的排查方案都不敢提出来。何进有些怀念荀攸在自己身边的日子了。
翌日,朝会上,有臣子建议让并州刺史兼河东郡太守董卓,领本部兵马,到冀州增援汉庭中央军,并由董卓接任卢植元帅之位。理由是董卓在西北战功卓著,颇有威名,再加上黄巾贼缺乏骑兵,正好让董卓带他的两千
刘宏听说过这个董卓,前些年,董卓寄信给董太后,说他是董太后的族人,想要攀亲戚来着。刘宏当时对董卓是嗤之以鼻,他母亲是巨鹿河间人,董卓是陇西临洮人,中间隔了十万八千里,怎么会是同族呢?
何婉婷和何进是同父异母的兄妹,这个事情很多人都在传。不过看他们兄妹俩的样子就能理解了:何婉婷人美婉约,何进却是五大三粗的,两个人一点都不像。
但第一个人还是不太相信他同伴说的话,因为何皇后的母亲二嫁这件事情太骇人听闻了。那人摇头说到:“不可能吧?市间传言怎么能信呢?”
同伴气急,继续摆出证据,说:“你没见何苗总是和大将军是分开走的吗?他们一向不和!”
第一个人为了验证同伴说的话的真假,就看向了何苗的方向,发现何苗也正往自己这边看来,他连忙转头看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