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顺皇朝-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礼部官吏宣完圣旨立即离去,到别处宣旨了。迎客楼老板也是机灵,当即宣布道:“省元郎在本店的一月消费尽皆全免”众人又再次道喜,苏轼的酒意早就被兴奋给激醒了,拱手回道:“子瞻有今日,多得诸位提携”当即又派出不少喜钱,见者有份。

    都说穷文富武,其实不然也。若家境不富,想出贵子,除非天才,不然真的很难的。所以一般读书人家境都很富裕,不缺钱。如若不然,支付不出请蒙学先生,到私塾就学的钱财。穷文富武说的是近现代的事情,也就是正史上的清代末年到民国年间才有的。

    同来的坪山书院举子,亦有人高中,也有人不中。当晚,中与不中者皆彻夜同欢。其时离殿试尚有两日,再做准备也还是来得及的,毕竟殿试只有一日,不比省试。

    苏轼真的是“聊发少年狂”了,大醉一晚后,翌日才在书童的催促下,再次复习起来。毕竟省试虽然决定你做不做官,但殿试才是决定你是状元还是榜眼探花,抑或者是倒数几名。前朝已有省试第一,殿试落第的先例,即便是苏轼如此学富五车也不能轻而视之。

    殿试是由皇帝出题,主要考的是时事策论,只要稍微答得比较出色,进士甲科便跑不掉了。不过,亦不能大意失荆州,不然落到进士乙科倒数,脸面上也不好看,毕竟苏轼乃省元啊做第一的压力,苏轼现在感受到了……
………………………………

第五十一章:殿试考策

    时间匆匆流逝,三日时间不过一眨眼。这日乃三月初二,正是殿试考策之时。

    一大早,天尚未亮,依旧满天星辰,参与殿试者便起床前往皇宫了。苏轼也一大早被书童叫醒,其实他差不多整晚失眠,临到最后才眯了眯眼。人生第一次殿试,可能也是最后一次,这么激动下,哪能睡得着?

    书童把号给苏轼贴身带好,若无此号,定不能入殿门。书童把苏轼送到皇宫殿门之前,把预先准备好的考篮递给苏轼之后,苏轼便要独自一人入宫考试了。大顺朝使用的是三级考试制度,分解试乡试,省试和殿试,每一级皆不论前面考得如何,最终能否入仕,还得看殿试结果。别以为参加了殿试就百分百能当官了,殿试中黜落的士子亦不在少数。

    考生排着队,凭号进入殿门,查明正身,确认没有夹带之后,便由内侍引导进入集英殿。集英殿外悬挂一张混图,其实也就是座位编号,考生们根据考号上的信息,在混图中查找位次。一一坐定之后,本来还有皇帝上朝,引见省元的。但陆承启认为这是对其他考生的不尊敬,便没有这般做,毕竟这日也没有例朝。

    考生坐定后,由吏部选出的中官开始发放考题。考生不懂题目,还可以上请询问考官。但要注意,试卷有做记号等无损之处,试卷作废不收。

    这次殿试的题目,由陆承启亲自拟定。不论何科,都是一个题目:“试论达官乡绅兼并土地利弊。”近乎白话的语句,却直指眼下最为严重,却又无人敢讨论的话题。也只有陆承启有这等魄力,他需要用一道震撼人心的题目,识别出真正有才学,有长远眼光的人才。

    只是这一刀切的方法,未免对一些考生不利,特别是算学科的考生。陆承启也有拟补计划,这些算术人才,就留着重用。反正他对数据这么苛求,即便再多的算术人才也不嫌多。更何况这次只有寥寥二十余人报考算学科,哪怕全部录用,对与陆承启的计划,也只是杯水车薪。

    这里不得不说中国人对官位的迷恋,哪怕陆承启把官员的俸禄减半,纳入养老金之中,也依旧有近万人来考。可惜这科举考试真的是取有真才实学之士,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并不夸张。陆承启还特意规定了取士人数,不得超过三百人。这也是怕走上了宋代冗官的旧路。国家即便有再多的税收,这大小官员高达十数万人,一个国家也是吃不消的。再加上所谓百万军队,这便是冗兵;行政花费过多,这便是冗费。宋朝大多数的金钱,都花在了这上面,加之土地兼并严重,亡国的根源已经埋下。

    陆承启的大计划里面,首先就是要革除弊政,冗官冗兵冗费这三项绝对不能放松,要精兵简政,才能不人亡政息。而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土地。

    大顺朝开国以来,已近百年。当初的均田制已被破坏得七七八八了,大量土地被达官贵人,乡间士绅兼并之。丰收年还好,这些地主还会对佃农好一些。要是灾年,那手下无田的佃农,恐怕真得卖身为奴,或者易子而食了。

    陆承启始终认为,土地矛盾,是中国历代皇朝更迭的主要因素,其原因在于人的自私天性,以及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没有消费,土地就是最大的财产。

    要想彻底改变这个状况,陆承启有两个不甚成熟的方案。一个是更改土地政策,设置土地税,田地越多,则要交的赋税就越多,一户人家拥有三百亩以上的土地,就要开始倒贴钱了;另一个是发展商业,把达官贵人购置土地的闲钱释放出来,带动商业发展,使得大顺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甚至进入资本主义的时代。可惜这两个想法也只是想法而已,土地乃天下根本,一个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引起天下动荡。如果那些乡绅集合起来对抗皇权,那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皇位都被推翻了,陆承启也就没得玩了,说不定身家性命都不保。

    此时陆承启再次化身巡捕官,身着官服在集英殿中巡视一番,顺便查看一下他的士子答卷。在这些人里面,他发现了两个熟人。一个是大才子苏轼,一个是前太师公子,杨泓。他特意查看了两人的答卷,发现两人的眼光都极其相似,都道出了土地兼并的危害,提出了一些有可行性的办法。可惜这只是杯水车薪,达不到根治的目的。陆承启暗中摇了摇头,心道:“都说阶级不同,还是阶级的矛盾啊这些考生成为了举人之后,已经成为了地主阶级,又怎么会把自己的命根交到别人手里?看来还是得用商业加以引导……”

    陆承启又查看了一番考场,颇为感兴趣的还有一位考生,他用统计的数据,说明了土地兼并的危害,以及富户的为富不仁等事例,让陆承启对他的卷子颇感兴趣。再一看他的考号,原来是算学科省元,陆承启大吃一惊,心道:“学算学的人,也有如此眼光?”

    只可惜此人空有理论,并未提出解决办法,让陆承启心中还是看低了一分。不过相比殿试大多数人,此人的答卷已是算上乘的了。余者不过从历史角度夸夸其谈,大谈周代井田制的好处云云,让陆承启似乎看到了明建文时期的方孝孺,只会夸夸其谈他心目中的文人治国,光复周礼,恢复井田制。空有一身风骨,却毫无实干之才。在陆承启心中,他们已经被黜落了。

    巡视了一番考场,陆承启心中有数之后,便径自走了出去。他心中已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尽快落诸实施。

    而陆承启刚刚出去,杨泓便抬起头来,看着陆承启远去的背影,若有所思的样子,心道:“爹爹说的果然没错,小皇帝胸怀大志,眼光超前,做事又脚踏实地,如此下去,有千古一帝的雄姿。爹爹败在贪恋权势,一再告诫我不得夺权,要顺着小皇帝的心意走。爹爹看人都是很准的,想来不会错。也罢,我杨泓所学多年,不也是为了卖货帝皇家吗?”

    殿试要求所作文章,千字以上。古时毛笔写字不快,一道作文,许多士子用了一个白天,才堪堪写完。全都交卷后,封弥官便糊上了名字,对读官检查誊抄有无错误,便交由初考官覆考官阅卷了。最终会由详定官确定试卷排名,交由陆承启亲自御笔钦点三甲,或者黜落。一场殿试,才算完整落下帷幕。
………………………………

第五十二章:传胪唱名

    十日过后,详定官终于把近两百份试卷排定了名次,交与陆承启审批。陆承启拿起试卷,认认真真看了一遍,觉得详定官排的名次略有问题。当即说道:“先前省元苏轼,为何要被黜落?”

    详定官一愣,说道:“此生狂妄,竟议太祖定下的均田制不妥,大言不惭,是以黜落。”

    陆承启冷笑道:“天下皆知的事,均田制名存实亡,说它不适应当今亦不为过。太祖不是神,怎么能料到百年之后的事情?考生说了实话,你们便觉得触及你们利益,深怕朕会听从这些所谓狂生的谏言你们的心思,朕一清二楚。你看看你们所选的考生,对时政一窍不通,皆言乡里之事,眼界如同坐井之蛙。朕要这些庸才作甚前面百名,全部黜落,直取后面九十余人。”

    陆承启把御笔钦点的状元榜眼探花三甲,及二等三等四等进士共九十六人,罢黜者高达百人,录用不到一半。详定官显然被陆承启的大手笔吓到了:“陛下,这般大规模黜落,是否不合祖制?”

    他这么说,不过是在说历朝以来,没有一次殿试,录用不到一半的。

    陆承启冷笑道:“现在朕是皇帝,要遵守也是遵守朕的规则,谈什么祖制要是祖制有用,就不会让均田制败落至此了。明日把考生诏至集英殿,朕要亲自见见他们,给天下士子提个醒”

    详定官不敢再劝,只得下去准备了。长安城中士子们闻讯,皆兴奋不已。在他们的认识中,过了省试,当官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却不曾想到,前朝有省元被黜落的先例。

    翌日卯时,举子们仍是凭号进殿,但与殿试不同的是,号纸上会加盖红印,上书“入集英殿试讫”。这就是所谓的唱名了,又称传胪,是确定殿试通过的进士排名,以及黜落的依据。

    为了让皇帝记住前三甲,往往要宣唤数次,方敢应名而出。同时叩问三代乡贯年甲,一模一样之后,才请他们入状元侍班处,更换所赐官服,朝笏,以及官靴。

    陆承启对状元苏轼,榜眼杨泓,探花沈括都勉励了一番,因为时间关系,继续让人唱名。苏轼只觉得皇上有些眼熟,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毕竟只见了陆承启第一次,而此刻的陆承启又特意化了妆,显得和平时有些不同。

    待得唱名结束后,仍有百人没有唱到。剩下的举子们察觉到一丝不妥了,而此刻唱名的传官也说了:“尔等殿试所作文章,陛下皆看之。认为守成有余,进取不足,眼界过低,难为官也,是以黜落。望尔等痛定思痛,回去努力扩宽眼界,下科再考……”

    尚未说完,就有人不服气了:“我等不信,要求觐见陛下”

    众人的心情大起大落之下,也失了气度,纷纷附和起来。陆承启也预料到这种情况,唤内侍把举子们都召进集英殿之中,屏退了闲杂人等之后,陆承启开口说道:“朕黜落你们,是有原因的。”

    举子们面面相觑,有人接话道:“本人张元崇,自认所做文章文理皆通,为何要黜落我?”

    陆承启在一沓试卷中,找到了他的试卷,说道:“朕看过你的文章,也是文理皆通。但若是放在策问之上,便是大大不妥。你太求稳了,不敢痛斥时弊。朕对均田制崩坏,深感痛心。尔等却还在尽力鼓吹均田制好处,让朕怎能录用你?”

    张元崇语结,许多记得自己文章的举子,都低下了头去,不再敢看陆承启。陆承启语重心长地说道:“朕为何要开恩科?为的是百姓百姓没有好官引导,生活潦倒,苦不堪言。诸位也知道,朕于雷霆手段,建立监察司,为的就是监察百官。尔等不解民苦,不通民情,不事农桑,不理天下时事,只知道于经典里面,寻找治国治世之道,实乃大谬也犹如井底之蛙,浑不知天下之大。诸位,请开眼看看我大顺时事,辽人欲犯边,均田制崩坏,农户连田地都没有,谈何爱国?这是亡国根源啊朕乃天子,每日忧虑,尔等却还在圣人学说里面,叫朕如何不痛心?朕只希望你们能为大顺子民做点实事,也好过这般夸夸其谈”

    张元崇羞愧地说道:“陛下一言,惊醒我等,实在惭愧。吾立即周游天下,了解民间疾苦,下科再考,必不负陛下厚望”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孺子可教也。若尔等为了当官儿当官,朕劝你们不要当这个官。就算你们当了官,却尸位素餐,那朕也会把你们的官帽摘下来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去养猪。朕不养不做事的官,也痛恶这种官,是以尔等要好自为之”

    黜落的举子们好像醍醐灌顶一样,醒悟了过来:“陛下所说,终身难忘”

    陆承启摆了摆手,说道:“若你们想了解民间疾苦,朕这里有份差事,朕觉得你们应该去做。”

    举子们异口同声地问道:“何等差事?”

    陆承启神秘一笑,说道:“邸报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乃记录朝廷政事之用。可惜邸报更新太慢,且无法痛斥时弊,朕锐意革新之。朕欲创一份《大顺民报》,聘请尔等为此报撰写文章,以销量附以酬劳。同时尔等可以将自身观点见诸于报,亦可记录民间疾苦之事,同时教化万民,一举多得也。诸位意下如何?”

    举子们大喜过望,真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皆说道:“愿为陛下效力”

    陆承启脸上微微一笑,说道:“《大顺民报》不日刊印,尔等可将朕今日之言见诸于报,朕迫不及待想看到这份报纸了”

    心中却颇为得意地道:“这些死脑筋的举人真好骗,不费吹灰之力便得来百个写手,我这个主编也是做得可以了”

    举子们却是在想:“进士乃天子门生,我等虽被黜落,却得到天子近前教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日后再赴科考,必定能高中进士,以光门楣区区三年时光,换来天子另眼相看,这等买卖也是做得。”

    张元崇更是得意,心道:“在皇上面前大大地露了一番,想必会记得住我。日后再次中第,岂不是飞黄腾达,不可估量?”一时间神情恍惚,好似手舞足蹈一般……
………………………………

第五十三章:状元游街(一更求收藏推荐)

    却说殿试中士者,在状元侍班处换好绿褴袍白简黄衬衫官靴,再次前往集英殿谢恩。奈何此时陆承启正和黜落举子们商谈办报纸之事,耽搁了好一会,集英殿中才走出百人,见了这些中士者官冕绿褴袍,手持朝笏,脚踩官靴,也忍不住一阵惊羡。

    特别是状元苏轼,一马当先,显得卓尔不群。待得两队人马交集而过,各有艳羡。传唱官宣中第者觐见后,九十六人鱼贯而入,拜见圣上。

    陆承启按照惯例,赐状元榜眼探花三人酒食五盏,余人各赐泡饭,以示圣恩。本来还有前三甲写谢恩诗三首,誊录后粘在黄旗之上,陆承启不喜这个过程,认为这等诗词毫无营养,便省了。酒足饭饱过后,所有中第者皆去御马监,选御马执鞭,跨马游街,好不威风。

    这群人在内侍的引导下,自东华门而出,沿途经过坊市集间,民房豪宅。所有人都驻足观看,评头论足一番。而那些酒楼歌馆,瓦子勾栏,作坊诸市,皆竞列彩幕纵观。若中第者中有尚未娶家室者,亦往往在此择婿,堪比明清榜下捉婿。

    待得长安城皆游了一圈,才算跨马游街结束。把御马还给御马监之后,众人便可回家去。翌日去吏部报到,若有实缺便顶上。

    苏轼志得意满,正待回家之时,却见御马监外,一个身着紫袍的少年看着他。他一见来人穿着打扮,便知道是小皇帝来了,连忙拜见道:“苏轼不知陛下前来,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来人正是陆承启,正待开口之时,杨泓沈括也从御马监出来了,连忙施礼。陆承启示意不必多礼之后,笑道:“朕本来打算见见子瞻的,没想到你们也来了,甚好,随朕前往垂拱殿,朕有些话想对你们说。”

    三人惶恐,不料圣眷至此。小心翼翼地跟在陆承启后面,一颗心七上八下的,脑袋里面一片糊涂。这也难怪,陆承启自重生以来,可以培养自身气质,已有上位者威严,虽不怒而自威,不是一般人还真的不能在陆承启面前还镇定自若。

    来到垂拱殿之后,陆承启就位,赐三人同坐,三人这才稍微安心。坐定之后,陆承启开口说道:“对于你们,朕都很了解。”

    三人都集中了精神,听陆承启说了什么。“杨泓就不必说了,朕打小认识;子瞻,我们曾在迎客楼共赏圆月……”说到这,苏轼惊呼一声道:“原来是你……陛下”

    陆承启笑着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沈括,虽然朕之前未曾见过你,却知道你为何要转算学科。”

    沈括吃了一惊,说道:“陛下知道我?”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你是全才,朕怎能不关注?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朕对你期望其实是最大的。”心中却道:“我不仅知道你,还把你的政敌苏颂都重用了。你们冤家路窄,一个是学生,一个是坐师,实在有趣”

    沈括大为吃惊,却百思不得其解,道:“括自认为无出名之处,为何陛下如此看重?”

    陆承启笑道:“想必你有耳闻,朕于元宵之夜设下科技奖,鼓励发明创新。朕知道你醉心这方面,才对你刮目相看。”

    沈括大为汗颜:“都是涂鸦之作,难入陛下法眼。”

    陆承启却说道:“年轻人该有年轻人的朝气,该有的傲骨要体现出来。你在科技方面的有所建树,就不怕别人称赞。过度的谦虚就是虚伪了,记住这一点。”

    沈括口中称受教,陆承启继续说道:“你们三人,都是人才,但侧重点都不同。苏轼,你擅长作文,在刑法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朕欲让你进入刑部,可有意见?”

    苏轼大喜,说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陆承启笑道:“杨泓,你长于政事,却缺少实践。朕欲让你任地方官,可有怨言?”

    杨泓一愣,说道:“绝无怨言,只怕泓缺少经验,做不来”

    陆承启说道:“多请教下面,便会做事了。明日你去吏部报到,便申请去松江府任县官吧。朕希望你在松江府做出一番政绩,那里良田颇多,就是土地兼并严重。你文章里面的抱负,可以在那里施展开来。”

    杨泓不敢违抗,说道:“遵旨”当下又细细询问了一番松江府的情况,陆承启也不为意,甚至还认为杨泓做事认真,一一解惑。听完之后,杨泓一脸沉思状,想来已是在思索如何开展工作了。

    最后,陆承启庄而郑重地对沈括说道:“沈括,朕对你的期望最大,希望你进入工部之内,为朕制造两件东西。这两件东西,关乎我汉家天下千年,朕要交付与你。可有信心?”

    沈括不想陆承启这般说话,既感动又激动不已,说道:“当尽平生之学,以报陛下识人之恩”他是真的高兴,因为他的长处就是制造器物,发明器物,对陆承启的任命自然兴奋不已。

    陆承启把枪械铁炮的图纸交付沈括,沈括一看便沉迷其中,感叹道:“不曾想世间还有这般精密器物,实在出乎意料”

    陆承启笑道:“这只是一种构想,具体模型,各种零部件数据都没有,还得靠你来完善。图纸也不一定就是真的,或许只是一种构想罢了。”

    沈括思索了一番,说道:“括不知为何物,亦不知所需钢铁质量如何,难以定夺。但观此图纸,定可制造出来。只是陛下图中所说,枪械可达三百步,铁炮可达二里地,过于骇人听闻。想来三石硬弓亦只能射出不到两百步,弩箭更是只有四百步左右,投石车亦不过五百步矣。这所谓,是否有夸大之嫌?”

    陆承启不以为杵,说道:“若能制造而成,三百步不是难事,二里地更只是保守估计而已。”

    沈括闻言,颇为向往道:“若有此物,何惧异族骑兵犀利?”

    苏轼杨泓不通军事器械,闻言都大为吃惊,心下对陆承启的雄心壮志更是有了一番了解。

    四人在垂拱殿畅谈,不知时间。陆承启见三人都各得其位,心中也是快慰。待见天色已晚,便不再留人,临别之前再三勉励,才放行出宫。

    走在出宫路上,苏轼,杨泓,沈括三人皆叹道:“陛下识人用人,太过精到,比之太祖亦不遑多让你我三人同为一科三甲,分处不同职官,且看日后哪位取得的成就最大”

    三人约定之后,便各自回家。没想到这个约定,造就了大顺朝同科三人皆为阁臣的佳话,这是后事,暂且不表。
………………………………

第五十四章:办报(二更求收藏推荐)

    由于科技奖的推动作用,活字印刷术成功的推广开来。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好用的地方,在于可以拆卸,反复使用。只要把常用字备多几个,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大量印刷起来,比雕版印刷术省钱多了。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

    为何古代书籍都这么贵?皆因雕版印刷术的雕版珍贵,皆用上好木料雕刻。一本书起码有上百页,也就是说需要雕版上百个,且只能印刷千本以内,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