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盛唐-第3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御医郝三水着急道:“扶阳王,则天大圣皇后已经不行了,您给句话啊,要不然,她死不瞑目!”

    “嗬嗬~~”武则天又是发出了两下怪声,艰难地点了一下头。

    给句话?

    崔耕瞬间就秒懂了,这是武则天要自己最后保证一次,保全武家的血脉。

    在路上,他已经听高力士交代清楚了此事的来龙去脉。

    按道理说,武则天这样做,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殊为不智。不过,到了人生的最后,她的脑子恐怕不怎么清楚了,对这件事放心不下,一定要自己再承诺一次。

    崔耕字斟句酌地道:“微臣对陛下一片忠心,您原来说的那件事,我一定替您办到。”

    “嗬~”

    武则天的手终于松开,双眼慢慢合上,脑袋无力地往旁边歪去。

    崔耕到底答应了娘亲什么?这俩人之间到底有什么朕不知道的协议?

    一丝阴霾从李显的心头升起。

    当然了,现在显然不是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李显一使眼色,御医郝三水上前探了探武则天的鼻息,带着哭腔道:“则天大圣皇后……大行了!”

    “娘亲啊!”

    “姑母啊!”

    ……

    大殿内顿时哭声一片,一代女皇武则天就此阖然长逝。

    武则天薨逝,李显作为孝子,也得“丁忧”。当然了,除了开国皇帝外,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老爸老妈,没道理死了娘老子就三年不处理政务了。

    这里有个折衷之计,“以日代月”。守孝从笼统上讲,是三年,从细致上讲,是二十七个月。

    所以,皇帝要守孝二十七日。在这二十七天里,先停朝三日而后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起日释服。

    需要说明的是,李显在“停朝三日”里,是让魏元忠代替自己处理政务,这就是把他看作宰相之首了。

    在宣布了武则天赐魏元忠“食实邑百户”的遗旨后,魏老头跪倒在地,涕泪纵横,不能自已。

    清流派看到之后,纷纷叹息:“事去矣”!

    那暗含的意思,就是魏元忠以后势必看在武则天的面子上,不触动诸武的势力。朝堂上的风向,再次偏向到了武三思这一边。

    一个月后,宣政殿内,又一次朔日大朝拜。

    这种大朝拜,一般就是礼仪性的,决定不了什么政事。不过,有些特别重大的事,还必须在这种大朝拜的时候进行。

    比如今日之事。

    李显和韦后面南背北,并排而坐,群臣文东武西分列两厢。张柬之、袁恕己、崔玄、敬晖、崔耕,这五位新鲜出炉的王爷,紫袍玉带,站在队列的最前面。

    朔望日大朝会,是五个人少有的,能对朝政发表意见的时候。

    李显道:“朕今日要与诸爱卿议的,是则天大圣皇后的葬礼。尊皇太后遗命,她的尸骨应与高宗皇帝同葬乾陵,就不用另造陵寝了。”

    “启禀陛下,微臣以为不妥。”

    清流派的中坚人物,给事中严善思首先发言,道:“乾陵的门儿是用石头做成的,而石门的门缝又用熔化的铁水密封。如果想再次打开石门,就必须使用钻凿一类的工具,恐怕对高宗皇帝多有惊动。再说了,夫妻合葬并非古制,汉代皇帝的陵墓,就大多数没有皇后合葬,直到魏晋时期,合葬之风才渐渐兴起。陛下可在乾陵旁边,另选风水要地,为皇后修建陵墓。假如则天大圣皇后和高宗皇帝死后有知,当能在阴间相聚;如若无知,合葬又有什么用呢?”

    其实,还有句话他没说出来,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武则天在李治死后,玩儿的男人多了,什么薛怀义啊、张昌宗、张易之啊、薛敖曹啊……等等。你确定,李治被戴了这么多顶绿帽子,还想跟武则天葬在一块儿?

    严善思话音一落,不少人的脸上露出了暧昧难明的笑意。

    李显面色一寒,斥责道:“这是什么话?民谚有云,孝以顺为先。则天大圣皇后既有遗旨,朕为人子,理应遵从。莫非,你想让朕做个不孝之君吗?”

    严善思只是想给李显找点不痛快而已,他明白,今日的重点还在后面呢。

    当即也不争辩,道:“微臣不敢!”

    “不敢就退下,则天大圣皇后和高宗皇帝合葬乾陵,就这么定了。”

    李显稳了稳心神,继续道:“现在,咱们谈下一个问题,则天大圣皇后的墓碑,由哪位爱卿来写啊。”

    “……”全场一片寂然。

    写墓碑,就要对此人的一生进行臧否,这着实不好办。说武则天的好话吧,不仅仅是要昧着良心,还要与天下的舆论对着干,真是何苦来哉?

    反过来,骂武则天呢?嗯,很好,当着儿子骂他妈,而且这个儿子还是当今天子!骚年,你很有骨气嘛,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你了。

    所以,将近半刻终左右,都没人搭茬。

    李显的脸挂不住了,往四下里看了一圈儿,寒声道:“怎么?我大唐人才济济,难道,就没有一个人能为朕分忧解难吗?”

    正在这时,忽然有然出班跪倒,道:“启禀陛下,微臣举荐两个人,定能当此重任!”

    说话的,正是汉阳王张柬之。

    李显眼前一亮,道:“哦?但不知张爱卿要举荐何人啊?”

    “第一个,就是秘书监监正郑普思;第二位,就是国子监祭酒业静能。”

    扑哧~~

    终于有人忍不住笑出声来。

    郑普思和叶静能到底是什么来历,他们太清楚了。

    郑普思是一名江湖术士,不知怎么搭上了韦后的路子,竟然被李显提拔为秘书监监正。

    他有什么才干?除了装神弄鬼之外,一无所长。他老婆第五氏,更是烧香祭祀跳大神样样精通,经常出入后宫,把皇宫弄得乌烟瘴气。

    至于叶静能,这人为官之前是个老道,会一些幻术,据说最擅长的是“捉鬼”,著有《天真皇人九仙经》、《北帝灵文》,被李显封为了国子监祭酒。

    李旦面色有些尴尬,道:“这二人的才学有限,恐怕难堪大任吧?”

    “陛下此言差矣。”张柬之振振有词,道:“陛下曾经有诏,尽复贞观旧制。请问陛下,贞观年间,担任秘书监的是谁?”

    “呃……似乎是郑国公魏征。”

    “微臣再问陛下,贞观年间的国子监祭酒是谁?”

    “饱学鸿儒孔颖达!”

    “对啊,试想,若让魏征或者孔颖达,为则天大圣皇后写碑文,会不会难堪大任?会不会委屈了则天大圣皇后?微臣让今日的秘书监监正和国子监祭酒为则天大圣皇后写碑文,又有何不可?”

    李显的脸当时就沉下来了,冷笑道:“敢情是在这等着朕呢。张爱卿,你是在指责朕用人不当吗?”
………………………………

第837章 往事打补丁

    张柬之诚恳道:“《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可以概括,那就是“思无邪”。如果真有能让人长生不老的神仙,那么秦始皇和汉武帝早就长生不老了;如果佛祖真为人谋利造福,那梁武帝也早就成为千古一帝了。尧舜之所以能够成为历代帝王的典范,不过是因为他们努力修治世事罢了。陛下对郑普思和叶静这等人尊宠有加,甚至让他们担任文教领袖之职,让天下读书人怎么看?微臣以为殊为不智。”

    这几句话绝对是正理。

    说实话,李显的资质在中人以上,也不是不明白郑普思、叶静能这等人不靠谱,但是奈何韦后信啊,他也无可奈何。

    李显深吸了一口气,道:“张爱卿所言甚是,朕这就把郑普思、叶静能免去当前职司,发往东京供奉,你以为如何?”

    东京就是洛阳,比长安更为繁华。郑普思、叶静能虽然权力小了,但更容易享受,想必无论他们还是韦后都能接受。

    但是,张柬之不接受啊!

    他跪倒在地,接连磕了几个响头,道:“微臣这次进谏,并非仅仅是为了郑普思和叶静能,主要还是希望陛下改弦更张,将不称职之人,尽皆斥退。”

    “比如呢?”

    “比如梁王武三思!”张柬之道:“则天大圣皇帝改唐为周时,将李唐宗室诛杀殆尽;现在多亏上苍庇佑,陛下又重登帝位,但武氏之人却没有受到任何惩处和追究,朝野有识之士无不扼腕叹息。还请陛下削其官爵,减其俸禄,以慰天下人心。”

    “姓张的,你少特么的来这这套!”武三思怒道:“神龙政变时,我也有份儿参加,现在更从单字王降为了双字王,你还想怎么样?”

    黄门侍郎宋义插话道:“怎么样?现在江山已经姓李,武三思你就应当以侯爵的身份回到自己家里去,怎么还可以担任相职,干预朝政呢?你难道不知道吕产、吕禄这二人的结局吗?”

    袁恕己跪倒道:“陛下登基以来,颇有所任非人者,还请改弦更张,斥退诸武及其他幸进之徒!待才德俱全者身居其位,自有人为则天大圣皇后书写碑文!”

    “还请陛下斥退诸武及其他幸进之徒,待才德俱全者身居其位,自有人为则天大圣皇帝书写碑文!”

    ……

    清流一派纷纷跪倒。

    他们这些话还是有道理的,韦后和各公主最近闹得太不像话。

    她们可以用四个字来形荣既蠢又贪。这些贵妇敛财的唯一方式,就是卖官鬻爵。

    不论是屠夫酒肆之徒,还是奴婢之流,只要向这些人送上三百贯钱,就能直接得到由皇帝亲笔敕书任命的官位。当然了,多是没有定额的御史、拾遗之流。

    因为这些人是非经正式程序任命的,所以其任命状是斜封的,要从侧门交付中书省办理,而且它上面所书“敕”字是用墨笔,与中书省黄纸朱笔正封的敕命不一样,所以被称为“斜封官”。

    不到一年,斜封官已经接近万人。

    这么多人,办公的地方都挤不下,再加上当时破天荒的有十一位宰相,人们称御史、拾遗、宰相,为“三无坐处”。

    就这样,两百万贯钱左右的贿赂,就把朝廷搞的乌烟整齐,有识之士无不愤恨。

    清流派将这些事和清退诸武合在一起提出,先在道德上占了优势。

    另外,清流派趁着今日提出,也是想和李显做个交易你听我们的话,我们就找人给武则天写碑文。要不然,你找郑普思、叶静能写啊,你找武三思写啊!

    李显当然不能这么干。

    碑文是对一个人的盖棺论定的评价,非常重要。可武则天这辈子该怎么评价呢?子不言父过,言母过也不行啊,坏话是不能写了。那光歌功颂德呢?那就毫无公信力了,还是不妥。所以,这是一项很有难度的技术活儿,一般人根本就干不了。

    最关键的是,写碑文这种事,你得找名气大、声望好的人来写才行。要不然,为人子者就不是不孝。李显身为皇帝,还真丢不起这个人。

    但是,除了清流派,哪找名气大、声望好的人?从理论上来讲,李显必须向清流派妥协。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今日群臣之举跟逼宫也差不了多少,李显还真咽不下这口气。

    怎么办?

    李显往四下里望去,突然眼前一亮,既不属于清流派,又名气大、声望好的人,还真有一个,那就是崔耕崔二郎!

    他高兴地道:“扶阳王,则天大圣皇后的碑文,不如就以你来写?”

    张柬之当然也早就考虑到了这点儿,道:“扶阳王乃是则天大圣皇后的孙女婿,由他来写,有失公允,于理不合!”

    韦后却对崔耕怀着强大的信心,道:“二郎,你说呢。”

    说心里话,崔耕是真不想管这破事儿。但是,很显然,双方的角力点儿又落在自己的身上了。

    表面上看,他是可以表示,自己无能为力,借机和清流表面关系。

    但是,那样的话,清流的目的,就一定能达到?非也!

    崔耕可不信,这么多人真能铁板一块,团结一致。只要李显和韦后徐徐图之,未尝就没有变节者,比如说现在名望甚好的御史大夫萧至忠,日后就晚节不保,投靠了韦后嘛。今日平白无故恶了李显,这真是何苦来哉?再者,历史上,人家李显是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啊!

    还有最重要的,保护武家血脉的事不能提,崔耕就必须为武则天弥留之际,非得取得自己承诺的事找个借口。而武则天的碑文,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崔耕心思电转,道:“启禀陛下,其实这碑文么……不用微臣写,则天大圣皇后,已经安排好了。”

    “那怎么可能?啊,不,朕的意思是,我怎么不知道?”

    “陛下还记不记得,则天大圣皇后禅让的当日,曾经要微臣单独进入长生殿?您又记不记得,则天大圣皇后将要大行之时,非要微臣出现?”

    “朕当然记得。”

    崔耕微微一笑,道:“那就妥了。实不相瞒,在长生殿,则天大圣皇后曾经顺嘴提了一句她大行之后的碑文问题。至于在大安宫么,微臣猜想,则天大圣皇后当时已经不能说话了,却还没来得及交代清楚碑文,才把微臣找来,加以托付。”

    非常合情合理!

    李显道:“那则天大圣皇后,到底对自己的碑文是怎么安排的呢?”
………………………………

第838章 无字之丰碑

    一股不祥的预感,涌上了张柬之的心头,道:“即便扶阳王说得是真的,自己给自己安排碑文,前所未有。此乃乱命,陛下不应听从。”

    崔耕冷笑道:“前所未有,就是乱命?汉阳王这话太也荒唐!则天大圣皇后,还当过前所未有的女皇帝呢,你做她老人家的宰相,不也做得挺开心的吗?”

    “那怎么能一样?碑文有盖棺定论的作用,理应由世人评说,怎能自己”

    “你怎么就知道,则天大圣皇后的意思,不是任由后人评说?”不待张柬之说完,崔耕就打算道。

    “啊?什么意思?”

    “本王刚才说,则天大圣皇后早就对自己的碑文有了安排,可不是她自己写了自己的碑文。”

    “那到底是什么安排的?”

    崔耕深吸了一口气,道:“则天大圣皇后要立一座无字碑!她曾经以女子之身登基为帝,是褒是贬,定当多有争议。则天大圣皇后老人家虚怀若谷,决定自己的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

    “好,好一个任由后人评说!”李显猛地一拍御案,道:“谨遵母后遗诏,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为母后立一座无字碑!”

    武三思趁机招呼自己的同伙一起,跪倒在地,道:“吾皇圣明!”

    人家崔耕说道合情合理,清流派也没办法啊,也只得跟着跪倒,道:“谨遵圣命!”

    李显越看崔耕越是高兴,道:“既然扶阳王如此得母后信任,朕就封你为礼部尚书,主持母后的葬礼!”

    “谢主隆恩。”

    本来崔耕和张柬之等人一样,被剥夺了一切职司,成为了只能在朔望日出现在朝堂上的吉祥物。现在可好,又以“礼部尚书”之职,从返朝堂了。

    大唐宰相一般是走马灯似的连环换,但礼部尚书相对来说就稳定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礼部尚书比宰相要实惠多了。

    张柬之此时望向崔耕的目光中,简直能冒出火来!这是多么好的搬倒武三思的机会啊,竟然因为此子的一句话全毁了。

    更关键的是,这次是清流派积极谋划,不仅恶了李显,还毫无所获,崔耕却得了最大的彩头,真是气死人了。

    另外,他还深深地怀疑,为武则天立无字碑的事儿,真是她自己提出来的?不是崔耕杜撰的?

    事实上,崔耕还真是根据后世的记载提出了此事,毕竟,武则天那块无字碑在后世简直太出名了。

    为什么会有这块无字碑,有多种猜测。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为了夸耀自己,表明自己功劳太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免得自讨没趣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谦虚谨慎,立“无字碑”是为了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论。

    最后一种说法,就是难写褒贬,干脆“一字不铭”。

    其实,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最为准确。自从武则天以来,无字碑就越来越多。

    比如李显也是无字碑,关键是他登基之后,宠信韦后,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说他的好话吧,与事实不符。全说坏话吧,对于本朝皇帝,着实不怎么合适,干脆就给他立了一块无字碑。

    还有一位,那就是大汉奸秦桧儿了,没有名人愿意给他写碑文,死后也是无字碑。

    所以,一般来讲,后人不想说好话,但不说好话又觉得无话可说,就立一块儿无字碑。

    当夜晚间,汉阳王府内,密室中。

    张柬之、袁恕己、王同皎、崔玄、敬晖等三十多名清流人士,再次齐聚一堂。

    袁恕己恨恨地道:“功亏一篑啊!崔二郎太可恨了,今日竟然彻底站在武三思这一边,让咱们功亏一篑。此子不除,必成大患!”

    王同皎道:“现在说这个有什么用?关键是,如何再施手段,把武三思彻底搬倒!”

    “难啊,难!此子有陛下支持,再加上崔耕相助,咱们这点子实力,着实没法子跟人家斗。除非”

    “怎样?”

    袁恕己猛地一拍几案,道:“再给他来个鱼死网破!”

    一个“再”字,他的意图就昭然若揭了。

    敬晖道:“万万不可!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皇位上的人姓李,羽林军大部分人不会跟咱们走的!真发动起来,咱们的胜算绝对不到一成!”

    袁恕己道:“哪里,我又没说要换皇帝,羽林军凭什么不跟咱们走?”

    “不换皇帝?那是”

    “只要把韦后和武三思宰了就行,咱们这叫清君侧。”

    张柬之好悬没气乐了,道:“汉朝吴王叛乱,打的旗号就是“诛晁错,清君侧”。这口号无非是块遮羞布而已,早就蒙不了人了。”

    “那您说怎么办?难不成,咱们只能坐以待毙?告诉您,薛季昶已经出家当和尚了。”

    薛季昶是清流派的中坚人物,一直坚持武三思乃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不过,他认为崔耕有大才而无大志,对朝廷构不成什么威胁,倒是不赞成群臣对付崔耕。

    理念不同,最近和清流派渐行渐远。

    张柬之讶然道:“什么?薛季昶当了和尚?为什么?”

    袁恕己道:“他说,现在武三思已经势大难制,自己虽然有匡扶朝廷之心,却无匡扶朝廷之力,也只能独善其身了。我等败亡后,他会为我等念经祈福的。”

    敬晖嘿然一叹,道:“这小子还真做的出来啊。难道形势果然如此危急?”

    尽管理念不同,人们对薛季昶的才学还是佩服的,顿时一股浓重的阴霾笼罩上了人们的心头。

    王同皎不耐烦地一拍几案,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我决定,跟他们干了!”

    张柬之道:“琅邪郡公莫冲动,此事还须从长计议。”

    “不用从长计议,我已经想好了。”王同皎道:“过几天,就是则天大圣皇后的出殡之日,到时候,武三思必定参加,他的侍卫也不好随行左右。我是左羽林将军,负责护卫。到时候,我就用白绫将兵器包裹,充作仪仗器物,伺机刺杀武三思。”

    袁恕己道:“那韦后呢?”

    “张柬之不悦地看了袁恕己一眼,道:“不管怎么说,皇后是琅邪郡公的丈母娘,你让人家杀皇后,那不是强人所难吗?”

    袁恕己不以为然地道:“韦后又不是安定公主的亲生母亲,有什么啊!”

    王同皎摇头道:“她总是安定的嫡母,同皎不敢行此违逆伦常之事。另外,我杀了武三思后,恐怕也没机会再杀皇后了。”

    袁恕己还有些不满足,叹道:“也只能如此了。”

    王同皎往四下里看了一眼,道:“同皎杀了武三思后,势必难逃一死。崔耕负责主持这场葬礼,也得受罚,难保禄位。皇后虽然贪婪了些,但其手腕并不高明,没了武三思,想必难成气候。以后这大唐朝廷,就拜托诸位了!”

    众人站起,齐声道:“琅邪郡公且放宽心,只要没了韦后和武三思,我等必能保大唐江山永固!”
………………………………

第839章 郑愔再背主

    然而,正在大家一阵情绪激昂之际,忽有一声大喝从门外传来

    “好啊,王府之内,密室之中,你们这些人竟敢阴谋叛乱!来,来,来,跟某一起去陛下面前打官司吧!”

    紧接着,帘栊一挑,两个青衣小帽之人,走进了屋内。

    “啊,是你?”

    人们刚才乍听到外面有人,都是心中一紧,不过现在,却慢慢放下心来。

    袁恕己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道:“我当是谁呢,原来是桓相。诶,你不是已经回乡去了吗?”

    张柬之却警觉道:“若非桓相带路,任何人都不可能毫无生息地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