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盛唐-第4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宗相免礼。”
崔耕道:“不知宗相今日前来,到底所为何事呢?”
“崔相又何必明知故问?”宗楚客道:“大行皇帝派往广州建圣善寺的缘海和尚,在被崔相审讯后,蹊跷而亡。国师不依不饶,太后无奈之下,将您关在皇宫大内,待一切都查清楚了,再让您继续处理政事。这是太后的一片慈爱之内,您怎么就不理解呢?”
崔耕好悬没气乐了,道:“缘海和尚之事已经了结了,这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吗?当初处理缘海和尚的案子的时候,国师释光明亲口答应,不再追究此事,大行皇帝表示同意。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时宗相你也在场!”
“这个”
宗楚客老脸一红,道:“崔相记错了,本相并不知道此事。您若觉得自己被冤枉了,可以去向太后解释此事!”
“你”崔耕深吸一口气,道:“好吧,退一万步说,这个案子还没了结,那本官也应由御史台询问,而不是关在皇宫大内。”
韦后没啥权威,只要不在皇宫大内,崔耕闪转腾挪的余地就大多了。
宗楚客却道:“崔相在御史台曾经遭过刺杀,还是皇宫内比较安全。这是太后为了保护您,才特意安排的。”
“安全个鬼啊!本官在皇宫大内,才遭了一场刺杀!对了,就是临淄王李隆基安排人干的。告诉你,这临淄王李隆基早就有谋逆之心,他勾结勾结”
话说到这,崔耕忽然说不下去了。
因为,再提此事,就要提国师释光明。先别说这会儿把释光明卖了,是不是不大仗义。关键是,这个老骗子未必肯认啊!
唉,好后悔啊,当初自己听到李隆基欲让释光明行刺李显的消息之后,就该马上报告李显,让他抓人的。
可是,自己竟然为了稳妥起见,准备将计就计,在李隆基突然发动的时候动手。
现在可好,李显突然中风离逝,自己的计划完全被打乱了。
奶奶的,这李隆基难道真的是天命所归之人?
宗楚客却不知道崔耕的所思所想,摇头道:“看来崔相为了脱罪,已经开始胡言乱语了。想那临淄王既无兵无勇又没什么名望,怎敢行那谋逆之事?”
顿了顿,又语气转厉,道:“闲言少叙,宗某人是奉了太后的懿旨,来捉拿崔相的,却不是来和你商量的。现在,你就跟宗某人走吧。”
“如果本官说不呢?”
“那就”
宗楚客语气一滞,转而看向太平公主道:“公主,您怎么说?”
太平公主道:“二郎难得在本宫这里作客,本宫想多留他几天呢。还请宗相回禀太后,宽限几日。”
“如果太后不准呢?”
太平公主眉毛一挑,道:“那就请宗相发兵攻打我的公主府喽,反正本宫早晚也难逃这么一遭。”
“好!既然公主明白利害,心意已决,宗某告退了。”
话不投机半句多,宗楚客转身离去。
当然了,韦香儿总不至于马上就命人强攻太平公主府。
首先,从道理上就讲不过去。
崔耕没有罪过,就是退一步说,他真的在大堂上非刑杀人了,顶多也就是贬官而已。
其次,不管怎么说,看在女儿的份儿上,日后她要和崔耕和好的。说句不好听的,韦后百年之后的丧事,就得崔耕来办。现在,还真不好撕破脸。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完全没有必要。
韦后的目的,只是暂时让崔耕发挥不出影响力而已。关在皇宫大内,还是被围在太平公主府,没什么差别。
所以,五千军士围了太平公主府以后,韦后这边就没有其他动作了。
崔耕昨晚没休息好,先草草吃了点东西,就蒙头大睡,直到晚上才起身。
太平公主摆了一桌好酒好菜,为他接风洗尘。
前来陪客之人,除了太平公主外,就只有一个郢国公薛崇简了。
有儿子在场,太平公主端庄了许多,轻举酒杯道:“本宫一直想谢谢二郎,今日终于找着机会了。来,二郎,本宫敬你一杯。”
崔耕微微一愣,道:“谢我干什么?我没帮公主做什么事啊?”
“你也知道,我和崇简的关系,一向不怎么好。可是,自从你上次开导了崇简之后,崇简真是孝顺了许多呢。”
崔耕这才想起来,当初发生了“段谦闯宫案”,太平公主被牵连其中。自己为太平公主洗脱冤枉后,太平公主请自己参加饮筵,并且把至宝“玉叶冠”转送给自己。
当时薛崇简出来搅局,自己和他有过一番深谈。现在看来,是那番深谈起效果了。
崔耕看向薛崇简道:“今日你和王毛仲、王琚、姜皎等人,一起去钟绍京的府上作客,可是你仍然在和临淄王李隆基交好?此人狼子野心,不可不妨啊!”
薛崇简道:“多谢崔相提醒。其实,在下经您提醒之后,经过观察,已经发现了李隆基对我没安着什么好心。现在只是奉母亲的命令,暂且与之虚与委蛇罢了。”
疑邻偷斧都能发生,何况是确有其事?薛崇简有这个转变并不奇怪。
崔耕眼前一亮,道:“那你知不知道,这李隆基准备何时起事,诛除韦后?”
“呃”薛崇简眉头微皱,道:“李隆基这伙子人虽有此意,但他们好像察觉到了什么,对我有着提防之心。到底何时发动,我”
“不好啦!走水啦!”
话刚说到这,忽然间,外面有人高声喊道。
崔耕等人冲出去一看,但见皇宫方向,冲天火起。
崔耕心里一凉,喃喃道:“恐怕不是走水了,而是那件大事儿,终于发生了!”
………………………………
第1080章 兴亡百姓苦
“发发动了,无兵无勇,他们怎么就敢?”尽管事先有所心理准备,此时此刻,薛崇简还是脸色骤变。
崔耕却闭上眼睛,沉声道:“他若是不敢,也就不是李隆基了。”
果然,功夫不大,顺着风声,隐隐有齐声的高喝传来。
“韦后与安乐公主,为了当女皇和皇太女,悍然进毒饼毒死先帝!”
“万骑果毅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愿从相王诛贼。”
“清楚韦后乱党,凡是长得高过马鞭之人一律斩杀。”
“首鼠两端者,皆为逆党同谋,罪诛三族啊!”
喊声越来越大,简直如同山呼海啸一般,紧接着城东、城西,皆有数点火起。
太平公主此时满脸的兴奋之色。
她虽然和崔耕关系亲密,但双方的立场并不相同。
对于崔耕来说,保住李裹儿和韦后是首要的。因此,绝不能让除了李显儿子之外的人登基。
对于现在的太平公主来说,皇位上的人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人必须姓李!
武则天作为她的母亲当了皇帝,她都要参与神龙政变,更别提韦后了。
除了这种信念之争外,还事关身家性命。
武则天为女皇,太平公主不仅性命无忧,而且可以安享富贵。
但是,若韦后临朝,无论李旦还是太平公主,都有性命之忧。所以,宗楚客奉韦后之命,来强索崔耕之时,她宁可玉石俱焚,也要严词拒绝反正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如今李隆基起事,可谓正中了太平公主的下怀。
她颇为兴奋地道:“李三郎果真吾家千里驹是也,这事儿还真被他做成了!”
薛崇简有些迟疑,道:“母亲现在说这个,是不是有些早了?如今的宰相里,除了崔之外,全是那妖后的人。左右羽林军,乃至万骑俱皆被韦氏族人掌控。临淄王想翻天,没那么容易吧?”
“本来我也以为没那么容易,不过,你看,这城东城西的大火意味着什么?”
“什么?”
“长安西贵东贫,如果光城西火起,还能说李隆基在诛杀韦氏一党。但是,这城东都是贫民百姓,又有什么好烧的?”
“您的意思是有人在趁火打劫?”
太平公主缓缓摇头,道:“并非仅仅是趁火打劫。城内有三分之一的人,为我大唐将士。若是三五个蟊贼,又怎能让城东如此混乱?恐怕真实情况是羽林军和万骑在趁火打劫!”
“啊?军队趁火打劫,那朝廷岂不人心尽失?既如此您又为何说李三郎把事做成了?”
崔耕叹了口气,道:“话不是那样说。李隆基无兵无勇,只能靠相王的名望唬人,能控制住军队才怪呢。他这时候若强行部勒军队,才是愚不可及。相反地,任由他们抢掠,这些人就是他最强烈的支持者这些人的抢掠行为,还要靠他追认呢。”
太平公主接话道:“至于民心?长安城外的人,哪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只要李隆基胜了,他今日的所为,就代表了民心。”
薛崇简的脸上既是气愤,又是不解,颤声道:“那那岂不是相当于,李隆基拿长安百姓的性命和财产,和军队做了一笔交易?而这交易的目标,就是皇位!”
崔耕斩钉截铁地道:“正是如此。”
事实上,出于“为尊者讳”讳的角度,在历史记载中,对这场政变中百姓们受到的伤害并未提起。
但是,一条普通的记载,揭开了这场政变血淋淋的一角:万骑恃讨诸韦之功,多暴横,长安中苦之诏并除外官。又停以户奴为万骑更置飞骑,隶左、右羽林。
当初太宗李世民,从左右羽林军中挑选精骑百人,组成“百骑”,作为皇帝的亲卫。到了武则天一朝,又把百骑扩充为“千骑”。
李显登基,将自己的亲卫扩充到“万骑”。
以百扩千容易,以千扩万就难了。如此急剧的扩张,光从羽林军抽调是不行的。一来,这会损害羽林军的战斗力。二来,这样没啥意义,都是羽林军的人,那不如直接把羽林军改名叫“万骑”得了,何必脱了裤子放屁,多费一道手续?
所以,李显从官奴隶、蕃户中,选拔精壮加入万骑。
蕃户就不用说了,契丹、奚、、吐蕃乃至新罗扶桑人,主动归顺大唐,被称为“蕃户,可以十年内不纳税。
官奴隶呢?除了少部分是唐人作奸犯科,被贬为官奴隶外,大部分人就是战争俘虏。
总而言之,这是一些底层的异族人。
皇帝的逻辑很简单,这些人生活困苦,朕把他们简拔为侍卫亲军,他们岂能不对朕感恩戴德,忠心耿耿?
再说了,这些异族人心思淳朴,知恩必报,定然不会受其他人的拉拢渗透,与朕为难的。
然而,李隆基的这场政变,让人们明白了,这种想法纯属扯淡。李隆基所策反的主力,就是万骑!
羽林军将士有家有口的,愿意听从朝廷命令,不怎么乐意造反。就算抢劫,也下手颇有分寸。
但是,万骑野性难训,可就完全不同。
他们遭了诸韦的暴打,再经过李隆基的心腹一挑拨,首先发动了叛乱。紧接着,南北衙军士才群起响应。
万骑在唐隆政变中到底干了什么,没有记载。但是,李隆基利用万骑造反完后,也有点傻眼。
最后,他采取了三条举措:
其一,万骑军官,全部升官出外。这就相当于某种程度上的“杯酒释兵权”了。
其二,从今以后,不再从官奴隶中选拔万骑。
其三,从羽林军中选拔精锐,组成“飞骑”,对万骑进行制衡。
李隆基作为万骑造反的得利者都受不了,这场叛乱中长安百姓受的苦难可见一斑。
当然了,崔耕不是圣人,他现在无暇关心百姓们受了多少苦难,而是担心自己家人的安危。
外面的喊杀声越来越大,而围困太平公主府的军队毫无动静,崔耕不禁心急如焚。
终于,他实在忍不住了,抱拳拱手,道:“公主,能否帮崔某人一个忙?”
“怎么?二郎想出去?”
“正是。看如今这架势,韦后定然无幸,本官出去也改变不了大局。还请公主准许借崔某精骑百人,护送崔某回家。”
还有句话他没说出来,自己家中有安乐公主李裹儿,定是叛军围攻的首要对象!
“二郎真是有心了呢”
太平公主想了一下,就慨然应允,道:“一百精骑,本宫可以借给你。只是门外的守军肯不肯让路,就看二郎你的了。”
“料也无妨!”
稍顷,太平公主府正门隆隆大开,一百精骑缓缓而出。
崔耕在整个队伍的最前列,高声道:“对面军中到底是何人主事?请出来答话!”
呼
那边似乎早有准备,顿时无数灯笼火把点起。
在数十骑的护卫下,有一青衣小帽之人催马来到崔耕的面前,抱拳拱手,道:“大哥别来无恙乎?弟可是在此恭候多时了。”
崔耕一见此人,顿时如同寒冬腊月被浇了个透心凉,喃喃道:“怎么是你?”
………………………………
第1081章 此路已不通
哪怕这个人是李隆基呢,崔耕都觉得自己有点闪转腾挪的余地。然而,天不佑他,这个人是郑!
没错,就是那个背叛了崔耕不知道多少次,后来被崔耕逼着辞去相位的郑
虽然说起来,双方没有什么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但是,双方都明白,二人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道理很简单,崔耕几乎没有什么对不住郑的地方,相反地,对他有过几次饶命之恩。
但是郑却几次三番差点将崔耕弄得万劫不复!
升米恩,斗米仇!
这种恩将仇报做多了,崔耕不死,郑真是于心难安。
他哈哈大笑道:“不错,正是小弟。临淄王知人善任,让小弟我来负责大哥的安全。”
“这么说,外面的五千人马,你已经全部掌控喽?本官就奇怪了,你是如何说服他们的?”
“这个简单。”郑双手环抱于胸前,嘴角都差点咧到腮帮子上去了,得意道:“小弟告诉他们,如今相王欲诛韦后,双方较力,到底鹿死谁手,尚未可知。诸君若是贸然加入一方,选错了边的话,就有抄家灭族之忧,不如就此按兵不动。反正无论韦后还是相王的命令,都是命大家围住太平公主府,莫让崔相出来。弟说完之后,大家都觉得某之所言甚为有理,大哥觉得呢?”
崔耕此时的心情,已经跌入了谷底,道:“郑,你有种!不过,若今晚本官的家眷出了半点差错,我唯你试问!”
“哈哈哈!”
郑仰天大笑,直笑得前仰后合,上气不接下气儿。
崔耕面色阴沉,道:“你笑什么?”
“我笑的是,大哥聪明一世,糊涂一时,都这时候了,您还担心家人呢,您还是多担心担心自个儿吧!待临淄王得势之后,焉有你的命在?”
“临淄王?”崔耕轻笑一声,道:“刚才你不是说,是相王欲诛韦后吗?即便他胜了,也还是少帝李重茂继续为皇吧?退一步说,即便少帝因相王功大,退位让贤,也得是相王即位吧?怎么可能轮得到临淄王李隆基?”
郑面色微微一变,道:“临淄王乃是相王的三王子,又有什么区别?”
崔耕冷笑道:“区别可大了!你也知道,临淄王李隆基仅仅是个三王子啊。哪朝哪代,皇子能做皇帝的主了?”
忽然间,崔耕猛地一拍脑袋,道:“擦!本官说错话了!这皇子做皇帝的主的时候,还真有,那就是本朝太宗皇帝杀了建成元吉之后。临淄王想做太宗皇帝第二?嗯,有志气!”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让李渊积继续当了两个月的皇帝,才登基为帝。
崔耕这么说,无疑是暗讽,李隆基欲为李世民第二,要弑兄杀弟,逼老父让位。
郑赶紧分辩道:“胡说,临淄王绝没那个意思。”
崔耕得理不饶人,厉声喝道:“若没那个意思,他李隆基凭什么要替相王做主?再说了,他前面还有两个哥哥呢。”
郑慌不择言,道:“我刚才说得,只是我以为的话,却不是临淄王的想法。我我刚才想错了还不成吗?”
崔耕的声调越发高昂,有意让所有人都听到:“想错了?那你就是承认自己曾经这样想了?你想临淄王效仿太宗皇帝,也来场玄武门之变?很好,真是大大的忠臣啊!你就是本朝的张公瑾,相王听说了,肯定甚是高兴,郑贤弟。你就等着升官发财吧。”
相传,玄武门之变前,李二陛下虽然经过了尉迟恭、房玄龄、侯君集等人的劝说,还是犹豫不定,就打算烧乌龟壳占卜,再决定要不要干这么一票。
张公谨从外面进来,一把便将李二陛下的龟壳夺过来扔在地上,道::“占卜是为了决定疑难之事的,现在事情并无疑难,还占卜什么呢?如果占卜的结果是不吉利的,难道就能够停止行动了吗?”
李二陛下听了这话,才下定了政变的决心。
可以说,张公瑾算是玄武门之变最大的鼓动者了。
李旦若觉得这郑跟张公瑾差不多,肯定会非常高兴地要了郑的脑袋。
“我”
郑真是悔得肠子都青了。
他心说,我是猪啊,崔耕攻击李隆基就攻击李隆基呗,我把这事儿往自己身上揽干啥?现在人多嘴杂的,今日之事难免传到李旦的耳朵里,可是大大的不妙。甚至于,那李隆基就不是个善茬,会不会直接砍了我的脑袋,自证清白呢?
不行!
这崔二郎的口才太厉害了,再跟他斗嘴,我早晚得被他给坑死。
想到这里,郑索性藏拙,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某不和你做口舌之争。你就待在太平公主府,等候朝廷的处置吧。”
言毕,拨马就走。
“哦,心虚了哦!”
“理不不辩不明,有种你别走!”
“敢跟崔相做对,真是不知死活!”
崔耕身后的太平公主府卫士一阵起哄。
当然,也仅仅是如此了,指望他们帮着崔耕冲破破五千军士的重围。别说办不办得到了,双方既无恩义又不是上下级,人家跟本就不可能帮着崔耕如此玩儿命。
无奈之下,崔耕也只得带人重新回了太平公主府。
到了现在,外面打成什么样儿,崔耕也完全插不上手了,甚至于,外面的消息,他都完全得不到。
不过,仔细想想,自己家中早做好了准备,有共济会、北门会乃至秘堂的好手坚守,应该能坚持住吧?只要坚持过了这一晚,李旦登基,即便是李隆基都做不成快意事。
简短截说,崔耕尽量往好处想,昏昏沉沉过了一夜。
第二天白天,外面仍然大军包围,不通消息。
直到第三日天将傍晚
郑的声音在太平公主府门外响起,道:“陛下有旨,请太平公主出来接旨啊!”
太平公主看向崔耕,道:“尘埃已然落定,二郎,陪本宫出去看看?”
崔耕强自平复心情,深吸了一口气,道:“某正有此意。”
然后,二人带着数名卫士,往门外而来。
举目望去,但见郑的形象已经大为不同身着紫袍威风凛凛,头戴乌纱得意洋洋。
看来,他已经重得了一个三品之上的职司。
与此同时也说明,这场政变是李隆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郑手持一卷黄绫圣旨,眉毛抖动,阴阳怪气地道:“大哥也出来了?那好,你也跪下,和镇国太平公主公主一起,聆听陛下的旨意吧?”
1082赐死崔二郎
崔耕哼了一声,道:“也不知这旨意,是陛下的意思,还是相王的意思?”
“关于这点,大哥完全不用担心。因为就在昨日,少帝已经禅位给相王,自己重新退位为温王。所以,现在的陛下,就是原来的相王。陛下的意思,绝对就是相王的意思。”
“这这怎么可能?”崔耕大吃了一惊。
他可是清楚的记得,在历史记载中,李隆基发动政变五日后,李旦才登基为帝。
而现在,李旦却是在政变之后,马上登基。
别小看这五日的时间,效果大大不同。
首先,这是“禅位”,而不是“太子继位”。
你李旦为了表明自己德行高尚,天命所归,起码得来个三辞三让吧?就算不三辞三让,起码也得选个良辰吉日吧?好么,当晚政变,次日登基。如此猴急,你发动政变到底是为了匡复社稷,还是为了自己当皇帝啊?
可以想见,无论是现在还是后世史书上,都会对李旦这次的仓促登基大为讥笑。李旦以往积累的名望,不说一朝尽丧吧,但也至少是损失了一半。
其次,从现实利益上讲,也不妥当啊。
不错,昨日是很多兵马参与了政变,但还有些兵马在按兵不动呢。人家只是对韦后不满,可不是支持你李旦做皇帝。
现在,你挟天子以令诸侯,用少帝李重茂的名义,收拢势力,大部分人也就忍了。毕竟,李重茂是先帝的亲儿子,大家得服从命令。等你收拢完势力再登基,大家手底下无兵无勇,也无可奈何。
但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