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盛唐-第4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王为你向朝廷请功。”

    五万贯这个数字,是崔耕仔细掂量过的。既不会太多,让戎州无法承担,也不会太少,让牛刺史今日的所为成为一个笑话。

    然而,这牛刺史却是毫不领情,微微一躬身,道:“怎么?冀王您也不信,我戎州能提供二十万军资?”

    “不是不信,只是……”

    牛刺史打断道;“您不信也是人之常情。俗话说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您现在可以派人,去戎州的府库看看。若是回报说府库内的财帛少于四十万贯,您尽管下令,罢了下官的刺史之位!”

    “嗯?四十万贯?这么说……戎州是确实有拿出二十万贯的军资的实力喽?”

    崔耕终于对这位牛刺史正视起来,道:“敢问牛刺史……你叫什么名字,都有什么履历?”

    “在下牛仙客,今年三十七岁,泾州鹑觚人,原为鹑觚县小吏,历任鹑觚主簿,安元县县令,雅州录事参军等职,逐渐积功至戎州刺史。”

    “牛仙客?”

    崔耕听了这个名字,顿时对他之前所言的戎州能拿出二十万贯钱来,再无怀疑。

    这牛仙客日后做到了大唐宰相,凭借的是理财之能。

    据说,他由河西节度使,改任朔方军行军大总管时,河西节度使之职由崔希逸接任。崔希逸发现牛仙客为官府积蓄的财物,简直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非常可观。

    于是,崔希逸主动表,为牛仙客请功。

    唐玄宗便命刑部员外郎张利贞前去核实。张利贞经过调查,回奏朝廷称,河西确实是仓库盈满,器械精劲。

    唐玄宗大悦,欲以之为相,但遭到了当时宰相张九龄的反对。张九龄认为,牛仙客乃边疆小吏出身,读不多,不堪为国家宰相。

    但是,另一位宰相李林甫却言道:“只要有才识,何必满腹经纶?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最终,牛仙客成功为相,张九龄却被罢免了宰相之职。

    牛仙客为相,开创了两个先例:其一,由一镇节度使直接入朝为相。其二,因为善于理财而为相。

    至于他为相之后的表现……怎么说呢?他不敢和奸相李林甫硬抗,表现的唯唯诺诺,当时人们对他评价不高。

    但是,他在关地区推行“和籴法”,以时价高二三成之价收买粮食,并停运当年江淮应输京师之租,从根本解决了长安粮荒问题,堪称能吏。

    总而言之,这是个善于理财,没什么锋芒的老实人。

    崔耕现在越看牛仙客越是欢喜,对众人道:“本官对牛刺史所言的,能捐输军资二十万贯,毫不怀疑。既然被评为州的戎州都愿意出钱二十万贯了,那么……你们呢?出太少了,不合适吧?”

    “我……我们……那当然不合适了。”

    不怕不识货,怕货货!

    有牛仙客这个标杆立起来,大家当时不敢哭穷了。

    原来是权怀恩打头,法不责众,大家哭两声哭两声吧。但是现在,大家再哭穷,那有铁了心与崔耕为敌的嫌疑了。

    真当灭了契丹,杀了故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姚寿,和当今天子分庭抗礼的崔耕,是什么善茬啊?

    当即,除了益州的权怀恩以外,其余各州努力报效,凑了三百万贯军费出来。

    虽然依旧不够评定蛮人之乱,但应付一阵子军费,已经毫无问题。

    权怀恩的面色无难看,冲着牛仙客寒声道:“牛刺史一向老实,今日却如此跳脱,莫非是被高~官厚禄迷了眼?小心有命挣,却没命享受啊!”

    崔耕却是微微一笑,道:“权长史不必为牛刺史费心了。只要本王还活着,牛刺史稳如泰山。”

    “哼,说得好听!”

    话不投机半句多,权怀恩起身,拂袖而去。

    ……

    ……

    经过这么一场会议,牛仙客算彻底打了崔耕的标签。

    当日下午,牛仙客又带着一些礼物,主动拜访。

    崔耕从直觉感到不对,牛仙客是个老实人,大部分时候属于随波逐流的状态。他今日急于站队,着实没什么必要。现在又如此奉承自己,更与他的性格不符。

    略微寒暄了几句后,崔耕将伺候的丫鬟仆役摒去,道:“牛刺史,现在没有旁人了,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你是不是遇到什么事儿了,要求到本官的头?”

    噗通!

    牛仙客跪倒在地,道:“冀王您猜的没错,仙客确实有要事相求。您若是答应了,算要我做牛做马,某也毫无怨言啊。”

    “哦?到底是什么事儿?说来听听。”

    本来自
………………………………

第1119章 雟州有冤案

    牛仙客又磕了一个响头,道:“还请冀王为原州都督张审肃伸冤”

    然后,他将两年前发生的一件冤案娓娓道来。

    当时,张审肃手下有一个部将叫陈篡仁,贪污军饷,被抓了个正着。

    不过,州乃大唐的边疆地区,汉人少蛮人多,经济不发达又多瘴疫,但凡有点能力的官员都想往内地调,对地方官的节操不能要求太高。所以,张审肃只是打了陈篡仁三十军棍了事。

    但是,陈篡仁却怀恨在心,向朝廷诬告张审肃“冒战级、私佣兵”,意图不轨。朝廷知道后,派监察御史杨汪前去调查。

    就在杨汪走到半路的时候,陈纂仁又进一步诬告张审素与其属下董堂礼合谋造反。

    于是乎,杨汪下令,将张审素暂时关押在雅州监狱,再慢慢调查。

    其实这时候还没定张审素的罪,只是将他调离驻地,以防不测而已。但是,董堂礼一个大老粗可不懂这个,他就明白,自己的老大陈篡仁因为诬告被抓了,自己恐怕也得步其后尘。

    于是乎,董堂礼带着七百官兵哗变,抓了监察御史杨汪,逼迫他为杨审肃申冤。

    哗变等于造反,没过多久,周边其他的大唐军队赶到,杀了董堂礼及其部属,救了杨汪。

    然而,杨汪经此一变,又惊又怒,直接把张审肃和董堂礼当作一党,“因深按审素,构成其罪”,简单来讲就是把张审肃屈打成招了。

    最后,张审肃因谋反之罪被抄家灭族,只有两个孩子尚被流放岭南道。

    张审肃对牛仙客有知遇之恩,牛仙客几次上书朝廷,为张审肃鸣冤,但都没什么回音。他绝望之下,决定投靠崔耕,借助“崔青天”的力量,为恩主报仇。

    最后,牛仙客道:“虽然张审肃对下官有知遇之恩,但下官绝不仅仅是因为私情才要帮他申冤,实在是张都督清正廉明,确实是被冤枉的。冀王若是心存疑虑的话,尽可以找从州逃回来的老卒查问。”

    崔耕对张审肃这事儿,还真没啥不信的,因为历史上确有记载。

    当然了,州都督被冤枉致死,还够不着上史书,关键是其后续。

    在历史记载中,又过了几年,张审肃那两个儿子张、张,一个十一岁,一个十三岁,从岭南“逃回了”洛阳附近。当时杨汪已经升任殿中侍御史,并且改名叫杨万顷。就在杨万顷纵马奔驰之际,被张、张二人埋伏的“绊马索”绊倒,杨万顷堕马,身受重伤。

    兄弟二人走上前去,手起刀落,为父报仇。

    然后,他们又准备前往剑南道,找陈篡仁报仇。可惜没走多远,就被地方官抓住了。

    本质上,这又一个“徐元庆案”,立即引起了朝野震动。

    其实此案的蹊跷还是相当多的,岭南道是朝廷罪犯的主要流放地。若那么容易逃亡,还不早就跑光了?

    一个十一岁、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能从岭南道逃回洛阳,不用问,是有同情张审素的人在或明或暗的帮忙。

    躲在暗处之人的小算盘也很好猜。

    对于这种“为父报仇”的案子,朝廷虽然不鼓励,但都是从宽发落的。

    贞观年间,绛州有个叫卫无忌的女子,其父为同乡人卫长则所杀。于是乎,卫无忌在一次宴会上,用一块板砖击杀了卫长则,并且向官府主动请罪。最后,唐太宗不但免了卫无忌的罪,还嘉其孝烈,给田宅嫁妆。

    唐高宗时,濮州有孝女贾氏,父亲被同族人杀害,她发誓不嫁,将弟弟抚养长大,以报父仇。待弟弟杀了仇人之后,她取仇人的心肝祭奠亡父,又欲代弟服罪。高宗皇帝知道后,哀怜这姐弟俩,给予特赦免罪。

    还有徐元庆案,在没有崔耕影响的世界里,是“杀其身,旌其节。”

    按照这些先例来看,张、张这二人被处死的可能性并不大。他们还没成年,这又是一条免死的理由。

    当时天下的大多数人,也都是这么想的。

    但是,李隆基为皇,却专门下了一道旨意,认为“复仇虽礼法所许,杀人亦格律居存。孝子之情,义不顾命,国家设法,焉得容此!杀之成复仇之志,赦之亏格律之条。杀人而赦之,此途不可启也。”

    最终,李隆基下旨处决了张、张二人。

    这个处置就太混账了,人家老爹被冤枉死了,还不许人家报仇?哦,你的法律在杨万顷被复仇的时候发挥作用了。那张审肃被冤枉,屈打成招的时候,律法又在哪呢?

    唐玄宗的这个判决太不合理,在历史上被广为诟病。

    崔耕原来当然不知道,帮张、张从岭南道逃回来的幕后之人是谁。现在看来,很可能就是牛仙客了。

    他说道:“此案的是非曲直,本官当然要详加调查断。不过,事涉谋反大案,牛刺史一个外人,不顾瓜田李下之嫌为张审肃申冤,想来是没有说谎的。”

    “崔相真是明察秋毫。”

    “对了,张审肃死后,杨汪和陈篡仁又是什么境遇?”

    “杨汪查办张审肃案有功,被升为殿中侍御史。陈篡仁因揭发有功,继任为州大都督。这次蛮族破州,兵荒马乱,陈篡仁不知所踪了。下官听说听说”

    “听说什么?”

    “听有蛮人说,陈篡仁已经从贼。但是,此事关系重大,在没有确切的证据之前,下官不敢妄言。”

    “很好,牛刺史虽然和陈篡仁有仇,却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真是颇有君子之风。”

    “冀王谬赞了。”

    又谈了一会儿别的事情,崔耕对牛仙客越发欣赏。

    忽然,崔耕道:“说起戎州来,本官想起一首诗:江水通三峡,州城控百蛮。沙昏行旅倦,边静禁军闲。汉虏更成市,罗纨靳不还。投毡捡精密,换马瘦孱颜。兀兀头垂髻,团团耳带环。夷声不可会,争利苦间关想必牛刺史能攒下四十万贯的财帛,是因为和蛮人做买卖吧?”

    这首诗乃是宋代诗人“苏辙”所作,说的是宋朝时,戎州汉人和蛮人互市时的兴旺景象。崔耕引用这首诗,是想以此诗为引子,和牛仙客聊聊戎州的经济情况。

    没想到,牛仙客听了这首诗,却是面色骤变。

    噗通!

    他又跪下了,沉声道:“仙客死罪,多谢崔相写诗为某开脱。”

    纳尼?

    为你开脱?

    你到底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了?

    崔耕彻底懵圈儿。
………………………………

第1120章 心生平蛮策

    崔耕问道:“怎么?你那府库里的四十万贯财物,难道不是靠和蛮人做买卖得来的?”

    牛仙客苦笑道:“崔相何必明知故问?那帮蛮人穷得叮当响,我就是和他们做买卖,又能赚几个钱?”

    崔耕这才想到,从唐至宋,差着几百年呢。差了这几百年的时间,戎州的开发程度,当然大不相同。

    他奇怪道:“那你这些财物,总不是种田得来的?整个戎州才有多少汉人?”

    “种田更是赚不到什么钱。”牛仙客一咬牙一狠心,道:“明说了吧,下官赚的这些钱,是靠和吐蕃人做买卖而来。”

    “原来如此。”崔耕缓缓点了点头。

    在崔耕眼里,国际贸易当然能大赚特赚了,没啥奇怪的,也没啥值得震惊的。

    但是,在牛仙客的眼里,崔耕的这种表现,却是早已猜到事情真相的明证!

    他说道:“下官多句嘴,要是旁人说起和吐蕃做买卖的事儿来,您得装得震惊一些。就是下官若非崔相问起,我也是抵死不认的。”

    崔耕这才想起来,两国贸易牵扯到许多政治因素,不是牛仙客一个小小的偏州刺史所能决断的。

    若是上纲上线儿地话,牛仙客私自和吐蕃做买卖,就是给他扣一个意图谋反的大帽子,都不是不可能。

    他想了一下,道:“你跟本王说实话,你和吐蕃都互市什么东西?若事关铁器和粮食”

    话说到这儿,崔耕忽然闭嘴。

    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带去了大量铁匠,现在吐蕃的铁器制作水平不在大唐之下。

    就算牛仙客想卖铁器,人家吐蕃也会不买啊。

    至于粮食,以这年头的交通状况,妥妥的亏本。事实上,别说粮食了,就是铜钱运来运去的,都会亏本。要不然,为何到了宋朝,蜀地用铁钱,外面却是用铜钱呢。无它,交通困难,把外地的铜钱运到蜀地来不划算。

    所以,牛仙客和吐蕃交易的,必然是价值高、重量轻的货品。

    到底是什么呢?

    牛仙客道:“冀王不必担心,下官和吐蕃人贸易的,并非铁器和粮食,而是茶叶。”

    “茶叶?”

    崔耕先是一愣,然后,好悬没扇自己几个嘴巴。

    蠢!

    我实在太蠢了!

    我怎么就忘了,所谓的州、姚州乃至戎州等地,就是后世“茶马古道”的起点,也就是“西南丝绸之路”的起点!

    从这里西可至吐蕃,与吐蕃人贸易南可至南诏,与南诏人贸易。再往前走,甚至可与天竺人贸易。

    这几个州府,简直是躺在一座金山上啊!

    原来我还一直为如何平定这二州之乱忧心不已。

    按照历史记载,大唐对这两州的统治,一直都不怎么稳固,后来甚至为南诏国所占。

    宋太祖赵匡胤“玉斧划河”,这里更是为大理国所有。

    直到忽必烈先灭大理再灭大宋,这二州之地,才重新属于中国。以大唐年间的条件来看,几乎无解。

    但仔细想想,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啊!

    蛮人之所以很难收服,所谓崇山峻岭瘴疫众多,只是一方面的因素而已。

    最主要的是,唐人对这里的蛮人,根本就没有合适的同化方式。

    汉人乃是农耕民族,你教这些蛮人种田,很好很有道理。但是,地呢?这里山川多而平原少,人家蛮人就是想种田也没办法。

    但是,山上种不了田,完全可以种经济价值高的茶叶嘛。只要把蛮人纳入大唐的经济系统来,同化是早晚的事儿。

    另外,这里迟迟难以收服的原因还在于,朝廷看不到什么经济利益,舍不得大规模的投入。

    但是,一旦此地的税收大增,朝廷又岂止会扣扣索索地,一年只给姚州增兵五百人?

    有了兵力和钱粮的大量投入,别说这二州了,就是龙潭虎穴又何愁不稳?

    元朝以后,这二州再未脱离中国版图,与西南丝绸之路的兴盛当不无关系。

    崔耕越想越是高兴,嘴角甚至泛起得意的微笑。

    牛仙客却再次会错意了,继续道:“冀王曾经出使吐蕃,想必对吐蕃人喜茶有所了解。他们多食牛羊肉,以及糌粑等油燥之物,必须喝茶才可消解。所以,咱们大唐的茶叶,在吐蕃不仅非常好卖,而且价格甚高哩。”

    崔耕当然知道,吐蕃人喜茶,主要是为了帮助消化。另外,茶叶可以补偿高原食物所缺少的维生素以及各种微量元素,对健康大有益处。吐蕃人虽不明原理,但喝茶对身体带来的好处却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茶经一经出现在吐蕃,便迅速风靡起来。

    他缓缓摇头道:“牛刺史还是要多读些书,吐蕃人喜茶不假,但不至于不喝茶就无法消解。其实,这茶叶出现在吐蕃也才不过二三十年的时光。据传其赞普杜松芒布在位时,得了一场重病,百般医治无效。正在这时,有一只小鸟衔来一根带着叶子的树枝。杜松芒布将叶子含在口中咀嚼了几下,大觉神清气爽。于是乎,他就下令群臣一定要找到这种叶子。后来吐蕃人才知道,这种叶子,叫做茶叶。”

    牛仙客老脸一红,道:“冀王真是渊博,下官不多,让冀王见笑了。”

    “无非是一些野史而已。牛刺史虽然不多,但治民有术,倒也不必把此事放在心上。呃,对了”崔耕轻咳一声,道:“牛刺史派去和吐蕃人做买卖的人,到底是汉人,还是蛮人?”

    “当然是汉人。那些蛮人蠢笨无比,让他们做买卖,恐怕得被吐蕃人坑的裤子都不剩哩。”

    崔耕倒不觉得蛮人的智力有多低,但他们没受过什么教育,不适合做生意却是肯定的。

    这样的话,指望他们自己走茶马道做买卖,是不可能的了。

    崔耕道:“那牛刺史以为,让这些蛮人种植茶树,采摘茶叶,最后再把茶叶卖给官府如何?蛮人有了生计,就可以编户齐民乃至纳税,戎州彻底安稳。”

    出乎他的预料之外,牛仙客连连摇头,道:“冀王,您没开玩笑吧?此计绝不可行!”

    “为什么?难道蛮人连这么点儿活都干不来?”
………………………………

第1121章 商道茶糖马

    牛仙客解释道:“别说蛮人了,就是汉人,想学好种茶采茶之术,都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事实上,下官和吐蕃人互市的茶叶,根本就不是戎州所产,而是从雅州买来的。”

    “这样啊倒是本王想当然了。”

    崔耕原本还指望靠茶马道的贸易,跨越几百年的差距呢。现在才发现,这个差距不是那么容易跨越的,心情一阵低落。

    他心中暗想,如果不能让蛮人在这场贸易中获得好处,那开发“茶马古道”的意义就不大了。毕竟,自己这么做为的不是钱,而是西南诸州的长治久安。

    这可怎么办?

    崔耕轻敲着几案,缓缓道:“那有没有法子,教化这些蛮人,让他们认真学习种茶采茶之术呢?”

    “这就难了。”牛仙客苦笑道:“那些鬼主把本部的蛮人视作私产,根本就不愿意他们和汉人多作接触,免得开了民智,难以驾御。连交流都很少,又何谈教化?”

    这话有理,蛮人各鬼主以“鬼巫”之术统治各部。这些巫术不仅是假的,而且非常低级。跟道家、佛家一比,简直不堪一击。蛮人们跟汉人接触久了,自然就不信什么“鬼巫”之术,各鬼主的地位也就不稳了。

    崔耕眉头微皱,道:“那此事的关键就在于,让这些鬼主觉得,蛮人们学习种茶的利益,远大于自己统治的利益,真不大好搞啊。”

    “呃”牛仙客欲言又止。

    崔耕道:“牛刺史到底想说什么?但讲无妨。”

    牛仙客吞吞吐吐地道:“要让蛮人受教化,也不一定钱财方面的利益,超过鬼主统治的利益。”

    “为什么?”

    “有句话叫做,利令智昏。只要鬼主短期内获得的利益足够巨大,就足以让他们放弃长久的打算了。”

    “但问题是这种植茶树,到开始采摘茶叶换钱,绝非一两年之功,怎么能让鬼主短期内获得巨大的收益呢?”

    牛仙客小心翼翼地道:“让蛮人获利,也未必要靠茶叶,就看冀王您舍得不舍得了。”

    “什么意思?本王有什么舍不得的?”

    “下官的意思是糖霜!您在扬州不是有几座糖霜作坊吗?如果愿意在戎州开几座,让蛮人们种甘蔗来卖甘蔗儿比茶叶好种多了,就是力气活儿而已。”

    顿了顿,又主动找台阶道:“当然了,这里不大太平,保密是个大问题。冀王若不愿意的话,就当下官没说。”

    “愿意,怎么会不愿意?”崔耕眼前大亮,激动道:“牛刺史,你真是一言惊醒了梦中人啊。”

    这完全是肺腑之言。

    对于崔耕来讲,如何发财,都是参考的后世经验,有的时候就难免钻了牛角尖。

    比如现在,他知道了茶马古道,就光想着用茶叶和吐蕃人做买卖,而没想到白糖和冰糖。

    在历史记载中,当然没有茶马古道上运输白糖的记载。

    无它,汉人的制糖之术还是唐太宗派人从天竺学来的呢,没什么技术优势。

    但现在不同,崔耕提前发明出来了白糖和冰糖,完全可以把它们作为对外出口的拳头产品。

    原来扬州的糖霜作坊没有进一步扩大规模,主要是受原料的限制,而不是崔耕为了保密。毕竟,这白糖利润虽大,但要是影响了粮食生产,可就是舍本逐末了。

    不过,在州、姚州、戎州等地,土地贫瘠,雨水多而温差大,天然地适合种甘蔗而不适合重粮食。在此地大力推广甘蔗种植,再发展白糖的跨国贸易,简直再合适不过。

    至于说秘方的保密问题?退一万步说,即便真的泄露了又怎么样?只要几年内不泄密,让那些蛮人熟悉了以农作物换钱的汉蛮想处方式,崔耕的目的就算达到,以后再教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