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武之殇-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清冷的早晨并没有多少行人,只有早起的人在各自清扫着自家门前的积水。

    刘彻站在高台之上,远望着这细雨飘飘世界,经雨水冲刷后的街面油光可鉴,即使赤脚走在上面,也不沾染一丝灰尘。

    空气湿湿的,甜甜的,如果你深深地吸一口气,那可心的香气便直往你的鼻子里钻,在心肺之间游走,给你的身心来个彻底的大清洗。那裹挟了众多芬芳的香气,胜似一副副神丹妙药。

    眼前美景虽好,刘彻却心不在此,一大早登高到了此楼唯一的目的也不过是登高望远,清醒一下自己的头脑,好对现今的局势进行毫无遗漏的分析。

    眼中犹有熬夜留下的血丝,前方的战况异常的严峻,超乎了他的意料之外,随着北方数郡的战事一起,新任大单于伊稚斜如打了鸡血般,提兵南下,猛攻上郡。远方腾起的烽火有时候站在长安的高台上犹能隐隐望见。

    “上郡!上郡!”刘彻眉目间一片忧色,上郡以南一带是广大平原,一泻千里,最适合铁骑的纵横,匈奴人占据了这片土地,一旦烽火起,数万匈奴骑兵顺着一马平原杀入太原郡,对大汉京城长安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必须守住上郡,不容有失!”刘彻目中尽是决然,东北方向代郡,有卫青老将坐镇,且离长安甚远,匈奴不足为患。

    至于定襄,雁门,西河,广阳这几郡。刘彻心里不由有一丝慌乱起来,眉头紧锁,满目忧虑。霍去病堪当重任吗?定襄,雁门,西河,云中一带防线过长,兵力过于分散,关关要守,处处要防。

    当初朝议的时候,很多老臣们都不赞成霍去病挂帅出征,以代丞相公孙弘为代表。老臣们的担心无非霍去病过于年幼,容易冲动,资历不够,不足服众。

    说句实在话,老臣们的担心也不无道理,谁叫霍去病只有十六岁呢!每当想到此的时候,汉家天子刘彻心里也有丝隐忧,担心霍去病年轻气盛,轻敌冒进!

    结果刘彻的担忧变成了现实,出征半个多月后,定襄太守方勇送来八百里加急:雁门关太守共陵,都尉韩遂皆战死,关已失陷!霍去病率七千大军出定襄关!

    一条接一条爆炸性的消息,一时搅乱了长安城那平静的朝局,更震惊了大汉的朝野。朝廷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是一边倒的声讨。街头巷尾的黎民百姓也议论纷纷,有忧国忧民之士拍案愤起大骂:霍去病误国!也有豪侠拍手大赞:这此乃真壮士,壮哉!哉呼!汉家好男儿,会当击水三千尺,一举平定关下匪!也有饱学之士的儒生摇头长叹:纸上谈兵,赵括之流!

    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长安城里形形色色的跳梁小丑,一个接一个粉墨登场。

    身为大汉帝国的决策者刘彻,不由自主受到外界影响。很多的时候,刘彻都会扪心自问:自己会不会看走了眼?选错了将?毕竟霍去病过于年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刘彻都要翻来覆去冥思苦想,自己是不是急于求成,对霍去病此子过于拔苗助长!

    也许自己真的错了,霍去病年轻气盛,不够沉稳,这种看法在朝中有最多的支持者。

    “霍去病,霍去病,但愿你不要让朕失望,让朕的一番心血付之东流。”刘彻想到此,不由喃喃自语说道。

    满朝文武大臣,又有几个是明白人,又有谁知刘彻重用霍去病的心思。难道只是简简单单帝王的欣赏吗?

    在刘彻一生的帝王生涯中,帝王的平衡之术被他用的如火纯情。君不见,汉武一朝,有多少的外戚,窦氏,田氏,卫氏,李氏等垮台。几度兴起,几度衰败!汉武一朝,倒下的丞相高官何其之多,如过江之卿。光丞相一职就换了十四任。

    卫氏家族的崛起,其代表关内侯卫青也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身为帝王的刘彻不得不早作提防,从而启用霍去病,来制衡卫氏一门,以免日后影响到帝权。

    也许读者会问,满朝文武大臣,为什么选择霍去病来制衡卫氏一门。只能说时矣!命呼!在正确的时间遇上正确的人。也就是汉家天子刘彻的战略规划和霍去病军事思想不谋而和,大汉朝廷也由汉武一朝起,从被动地防守转变为主动的进攻!

    忽然,刘彻眼角彆见下方一人往未央宫而来,一拂袖:“回宫。”

    ps:两个小时啊!熬夜更新啊,2更了。困了,睡觉了!求收藏,求推荐!
………………………………

第132章 131 暗流涌动

    ps:第一更奉上!求收藏!

    雪花一样的战报不停的送入未央宫宣室殿,以那时记载的方式,阅读量和难度也是成倍的增加。一筒筒的奏章堆积了好几个屋子,兀自有不断的信息传了进来。在送到刘彻面前之前,首先经过中朝官员的删选,尽力把最重要的事情和情况上报给刘彻知晓。

    大行李息垂手立于阶下,将奏章呈上之后,就等着刘彻判决和询问了。

    “嗯,全国选拔三万士卒已然办妥,现交由李沮统一训练,很好,李爱卿,你说李沮需多久能将这三万兵马训练完毕。”第一条就是好消息,刘彻不由喜上眉梢。

    “回禀陛下,要成百战雄师,尚需时日,以李将军之才一年足矣。”李息小心回答道。

    “一年!”刘彻微微皱眉,这时间长了点,刘彻最希望自然是尽快能训练好,最好能在明年开春之际给匈奴重重一击方合刘彻之意。

    “李爱卿,如让你训练,需多久?”

    “要是李息来训练,至少需要两年。”

    刘彻淡淡一笑,不再追究,边地战事吃紧,所以这三万士卒多是来自地方郡兵和保卫长安的南北二军中选出。其中一些人更是连马都没骑过,要将这一支骑兵训练合格甚至能和匈奴抗衡,的确需要时日。

    随手翻出最下面一卷,细细读了起来。

    李息脸色变幻,这一卷原本是放在最下,希望前面的数件好消息能多少使刘彻欣悦,哪知……

    “哼,我的好王叔,耐不住寂寞了,看来朕还是高估他了。”刘彻勃然变色,原本以为淮南王会安份点,哪知道近日来和衡山王刘赐,韩王刘金,胶西王刘端等诸侯王书信来往过密。

    刘彻阴沉着脸,刚才的好心情早就不翼而飞。

    “陛下,还需早作打算!”李息沉思一会小声说道。

    “好王叔啊好王叔。”刘彻恨恨道。

    按下怒火,刘彻又拿起一份奏章,刚一扫眼顿时头大如斗。

    刘彻看后,把奏章递给一旁侍立的李息。李息快速浏览一番,是上郡太守灌贤的奏章,大意就是匈奴大单于伊稚斜大军已退却。

    刘彻眉头蹙起,很有神望了李息一眼说道:“伊稚斜此举是何意呢?”

    “陛下,末将估摸着伊稚斜之意不在上郡。”李息若有所思说道。

    “那依爱卿之意,此贼子意欲何为?”

    “陛下,恕臣愚昧,目前还不知伊稚斜大军动向。”

    “嗯!”

    刘彻又想了下,吩咐说道:“传一道朕的旨意给灌贤,守住上郡就是他最大功劳,切不可出关!”

    “诺!”

    “霍去病有消息吗?”刘彻忽然问道。

    “陛下,目前还没有。但臣请陛下放宽心,霍去病此子狡诈多端,阿咀木在他手里讨不了便宜。”李息赶忙说道。

    刘彻听了,鼻孔哼了一声,冷笑道:“但愿吧!”

    也在这时,宫外传一阵阵疾呼声。

    “陛下……”

    刘彻双眉一展,往宫门望去,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打破了宣室殿的宁寂,所有人都看向匆匆进来,满脸喜色丞相公孙弘。

    刘彻微微皱紧了眉头,把刚才思而未决的问题抛到一旁,平时很稳重的公孙弘老夫子如此失态,必然有重大事件发生,一颗心顿时微微紧张起来:“季卿,又发生何事?”

    “陛下,老臣贺喜陛下,我军大捷,重创阿咀木所部,歼敌三万一千多!”公孙弘跪俯于地,把手中的书简抬高于顶,强自压抑着内心的兴奋:“这是征虏将军霍去病的奏折,请陛下御览。”

    刘彻疾速离开御案,双手颤抖着从公孙弘手里接过霍去病的奏折,赶忙展开阅读。

    没多久,刘彻喜极而泣道:“霍去病啊,霍去病啊,你真乃朕的千里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宣室殿李息等人赶忙向刘彻行礼,恭贺说道:“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我汉军大捷!”

    “哈哈哈哈哈……,我们君臣同喜,这我大汉开国以来少有幸事。”刘彻耐不住放声大笑道。

    公孙弘见状,也爬了起来,附和大声笑着。

    没多久,殿中响起刘彻地咆哮声。

    “你们这些所谓朝中重臣,一个个给朕睁大你们的狗眼看看,这就是你们眼中霍去病,年轻气盛,资历尚浅,不足服众,纸上谈兵,赵括之流!还幸亏朕坚持主见,没有被尔等愚弄。你们真该……”刘彻伸出手指,点了点公孙弘等人,大声咆哮道。

    公孙弘老夫子吓得赶忙又跪了下来,不停磕头,颤声说道:“老臣愚昧,老眼昏花,识人不明,还请陛下宽恕!”

    “起来吧,我的丞相大人!”刘彻哼了一声,冷笑说道。

    一旁侍立李息见状,心里不由叹道:这就是帝王,翻脸比翻书还快,刚才还跟你嘻嘻哈哈,瞬间,变的冷酷无情。

    ps:第一更完,求收藏!求推荐!
………………………………

第133章 132 调虎离山

    ps: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流浪有许多琐事要处理,老耽误更新。在此,流浪说声抱歉了,同时,流浪保证抽出时间来码字更新。求收藏,求推荐。

    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丙辰,仲夏八月底,这是一个草长鹰飞的季节。

    经过一个月激烈鏖战,汉军斩杀匈奴三万一的首级,而匈奴左大都尉阿咀木残军会同哲尔泰一万多人马败走雁门。

    大捷,大捷,大捷,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捷,且是以少胜多。在大汉王朝的战争史上,那是空前绝后,闻所未闻。

    九月初,汉家铁骑羽林军班师回京,大汉朝野上下欢腾不已,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新兴的儒家学士更是兴奋狂热,他们和老百姓想的有所不同,普通百姓们只是被茶馆里的评话和街头巷尾的传言所蛊惑,以为这是一场汉人和匈奴人较量罢了。士子们想得则更为长远,这是一场大汉王朝崛起的战争,虽然只是一次规模不大的碰撞,但是意义非常深远。

    战争红利非常丰厚,除了斩杀三万多的匈奴首级之外,还获得一万二千多匹匈奴高头大马。

    一万多匹健马,这是啥概念,中原汉人王朝素来严重缺马,汉军的战马一部分产自蜀郡,其余来自民间的商贾。

    所以一万多匹健马对大汉朝的意思十分重大。大的连刘彻笑得合不拢嘴。

    更重要的是,汉人打出了自尊,打出了民心,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大汉王朝由此进入霍去病铁马金戈时代。

    为了巩固汉家边防。为此,霍去病向刘彻举荐路博德为雁门关太守。雁门关乃兵家要塞,险要之地。古往今来,历代兵家必争雁门关,它也是大汉王朝防备北方胡人一道重要的门户,不容有失。

    霍去病还特意从定襄抽调一千汉军交与路博德。除此之外,还从西河,广阳,云中,五原四郡征调四千边军来守雁门关。

    忙完这一切后,霍去病才安心班师回朝。毕竟匈奴人新败,雁门关有五千人马,城墙绵延亘长,高大厚实,易守难攻。自保绰绰有余。

    从大军出长安之日算起,到汉军班师回朝。已辗转过了两个半多月。定襄这路大军征程相对上郡,代郡这二路来说,可谓凶险万分。

    代郡这一路汉军是由卫青统帅,一路高歌猛进,左贤王摩勒哥攻破代郡,杀死太守公孙崮,又纵兵杀掠一番,俘走了几千汉人就退回草原。因此,卫青这路大军十分轻松,未折损一兵一卒就光复代郡。

    另外一路上郡风云突变,惊险万分,大浪滔天,波涛汹涌。匈奴新单于伊稚斜亲提五万多铁骑气势汹汹绕过阴山,直奔上郡。

    一时,上郡危矣!往日风和日丽的上郡,此时已经乌云密布,形势急转而下,岌岌可危。若上郡失守,匈奴铁骑越过一马平原,就可直接逼近太原,近在咫尺的都城长安城就危矣。假如太原再失守,匈奴人一昼夜间就可杀到长安城下。到那时,整个大汉帝国就有倾覆之危!

    所以刘彻给上郡太守灌贤的旨意,死守!死守!死守!

    同时,上郡上游的高阙守将张次公派侄子张冲领五千铁骑迂回,策应上郡。河南的朔方城太守苏建更是派出自己大儿子苏嘉领一万铁骑回救上郡。

    上郡守将乃三朝元老灌贤,也非庸才。早已调整策略,组织军民,抢修城墙,整顿内务,死守上郡。

    熟料,伊稚斜大军还没到上郡城下,中途就掉转马头,分成两路人马,各自奔向预定目标。那就是张冲五千大军和苏嘉一万人马。

    其实,伊稚斜表面上是进攻上郡,暗地里是针对河南平原张次公,苏建。

    伊稚斜心中盘算已久,他料定上郡若危,河南守军必动。所以伊稚斜假意奔袭上郡,吸引汉军的注意力,特别是河南守军。只有这样,伊稚斜才能出其不意从汉人手里夺回河南平原。

    而在此时,蛰伏已久右贤王铁苏木康也按照大单于伊稚斜的吩咐,向南进兵。

    河南平原被汉朝占有并筑朔方城,加固防守之后。这就等于卡住铁苏木康的脖子,断了他活路。

    为此,右贤王做梦都想夺回河南平原,和伊稚斜计划许久,才有了今日的进犯。

    这场战争正如卫青,霍去病舅甥俩所料,河南平原才是匈奴人眼中的肥肉。

    ps:更新完毕,好累啊。休息了,睡觉了。求收藏啊!
………………………………

第134章 133 挥泪斩张冲

    ps:汗颜啊,每天更新的字数太少了,今天爆发下,第一更奉上!

    张冲的五千铁骑还没走到上郡的一半的路程,就和伊稚斜大军先锋部队前军折兰部落一万多人马不期而遇,汉匈双方大军如滚滚汹涌的洪流般撞击在一起,溅起一朵朵浪花,卑微的生命也那瞬间变得微不足道。

    一场鏖战下来,汉军死伤惨重。张冲见形势不妙,心生惧意,立即带领贴身亲卫北逃。

    本来汉匈双方还势均力敌,双方的士卒们都奋力卷杀在一起。一时,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还分不出胜负。

    岂料,汉家主帅张冲弃军奔逃,瞬间动摇了汉家的军心。主帅都逃命了,剩下的小卒子们哪会竭尽全力去拼杀,一个个丢盔弃甲,夺命狂奔。也在那瞬间,整个汉军防线塌了,全面崩溃了。

    匈奴前军统帅折兰部落大王米贝当见状,大喜。他是沙场老将,岂能放过如此大好机会呢,立刻下令全军突击,击杀汉狗。

    一路上,匈奴人扬起马鞭,如在草原上狩猎一般,追逐各自眼中的猎物汉军士卒们。匈奴人就这样尾随汉人的足迹,要么弯刀挥下,要么搭箭瞄准。

    跑得稍微慢点士卒,纷纷哀嚎几声,中箭倒地,汉家儿郎们就这样一个接一个被猎杀。

    等到张冲进入高阙城时,身边只剩下数名铁骑跟随,至于其他士卒,要么被俘,要么身亡。

    出城时,张冲领五千铁骑,放马奔腾,那是何等壮观!归来时,张冲等人如被抽筋的丧家之犬,只剩下喘气的份呢。

    短短的几个时辰,五千汉家好儿郎就因为张冲贪生怕死,弃军而逃,一个接一个葬送于苍茫大地。

    ~~~~~~~~~~~~~~~~~~~~~~~~~~~~~~~~~~~~~~~~~~~~~~~~~~~~~~~~~~~

    高阙城,河南平原上一道重要关隘。原先卫青留下五千虎贲骑,张次公在这五千人的基础山陆续扩编。到如今,已经达到近两万铁骑。

    岂料,派出去的援军出师不利,五千精锐铁骑,几乎全军覆没。

    高阙守将张次公见状,立刻瞪起了眼,眉毛一根根竖起来,脸上暴起了一道道青筋,愤怒地盯自己侄子张冲,大声咆哮道:“你这个畜生!辱没张家门第的窝囊废。要不是因为你贪生怕死,弃军逃命,我五千汉家儿郎岂能葬送于匈奴人刀下。今天老夫不杀你,我有何脸面去见大帅卫侯爷呢?不杀你这畜生,三军将士岂能服气!我又如何面对陛下。来人了,给我把这孽畜推出去斩了!”

    “二叔,你答应过我父亲,要好好照顾我。二叔,冲儿错了,再给冲儿一次机会。”张冲匍匐在地,嚎嚎哭喊道。

    张次公见侄儿张冲提起他的父亲张次第,那颗刚才坚硬无比的心肠不由柔软下来。他蹒跚走到案后坐了下来,两手搀着额头,陷入沉思。

    张次公心里暗暗思付:自己就这么一个侄儿,难道真的要杀了他来平息三军的愤怒。自己下得了手吗,这又于心何忍!毕竟冲儿是大哥唯一骨血。杀了冲儿,百年之后,自己有何面目去见大哥?不杀他,战死沙场数千汉家儿郎冤魂如何得到解脱。不杀他,自己又如何在三军将士面前服众。难道真的要因为冲儿枉顾严酷的汉军律法吗?

    越想越头疼,张次公抓着头皮心烦不已。过了许久,张次公再次抬起头看了眼自己侄儿张冲。

    张冲心里也战战兢兢的,那无神的眸子不停盯着二叔张次公。这时,他正好看见张次公那冰凉的眼神充满血腥味,冷峻无比脸庞透出死亡的气息。刹那间,张冲明白了二叔下了决心,要杀自己,自己在劫难逃。

    顿时,张冲感觉自己的大脑一片空白,周围的一切仿佛都要把自己吞噬掉,迎面是无尽的黑暗。

    张冲瘫倒在地,蜷缩成一团。很显然,他害怕极了,那双手止不住的颤抖,就连那汗也被吓得掉了下来。

    张次公见状,摇了摇头,长叹了口气,走到侄儿张冲面前蹲了下来,瞪大惺忪的眼睛说道:“冲儿,你知道吗,此时此刻,二叔心在流血!二叔不想杀你,想保全你的性命。但二叔做不到,二叔无能为力了。你要明白,二叔是高阙城守将,是三军主帅,二叔不能因私废公。否则,不用匈奴人攻打,我们自己就要乱套了。春秋时期,大师孔子曾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如果我不杀你,三军将士焉能效命杀敌!我张次公别的本事没有,但是我张次公统军能做到就是公平二字,有功则赏,有错则罚!”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张冲听了,两眼愣愣看着二叔张次公,傻傻地发出一阵阵惨烈笑声。

    一阵惨笑过后,张冲摇了摇头,一脸狰狞的神情,恨恨地说道:“二叔,你的心是铁铸的,够狠!”

    “冲儿,是二叔对不起你,你要恨就很二叔吧。”说罢,张次公已经站了起来。拔腿欲走,却被张冲喊住。

    只听他道:“二叔,临死之前,侄儿求你一件事!”

    “什么事?”

    “二叔,其实侄儿心里早就明白,侄儿不怨你,不怨任何人。这是我张冲咎由自取,怨不了谁。二叔,我只求你留个全尸,因为冲儿听人说,身首异地的人,死后是孤魂野鬼,找不到回家的路。冲儿不想这样,不想当孤魂野鬼!”说到此时,张冲已是泪流满面。

    张次公听了,眼圈有点湿润,心里发酸。他狠下心肠,别过了头,没有看张冲,抽噎说道:“冲儿,我答应你!”

    “谢……谢……二叔!”张冲早已成了个泪人,嚎嚎哭喊道。

    张次公擦拭眼圈泪痕,长吁一口气,摇了摇头出了大厅。

    ……

    ……

    没多久,就有中军军士前来奉上白绫几尺,张冲见状,也明白张次公的意思:自缢!

    ……

    张冲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走了,为自己的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买单,享年十九岁。

    由此,高阙城的守军只剩下一万五千左右。而它即将面临的匈奴两路大军合围。

    ~~~~~~~~~~~~~~~~~~~~~~~~~~~~~~~~~~~~~~~~~~~~~~~~~~~~

    伊稚斜的大军还未到,另一路匈奴部落联军五万人马已经赶到高阙城,并立刻把高阙围得跟铁桶般密不透风。

    这一路大军由匈奴国太子乌维统领,也就是伊稚斜长子乌维。这路大军由鲜卑部落,羌人部落,还有些匈奴小部落组成的联军,近五万人马在张次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包围了高阙。

    太子乌维也急于表现,没有等到大单于伊稚斜的到来,就拉开攻打高阙的序幕。

    张次公已经一天没有下城了,这一天时间内,匈奴人的轰击一刻都没有停息过,上百架巨型的投石车不断将巨石和盛着易燃物的陶罐抛向高阙,坚固的城墙被砸的千疮百孔,靠近城墙的民房被砸塌了数百间,大小火灾更是不计其数。

    但匈奴人并未有发动进攻,只是不知疲倦的轰击着,似乎是想用石弹将高阙轰塌。从戈壁滩上运来的石头源源不断的抛入高阙城,城墙上的挡箭棚被砸的七零八落,敌楼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