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燕王-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整个巴格达城经商的氛围十分浓烈,看起来似乎确如传言,此地无人不商。
其实也可以理解,塞尔柱地处东西方交界处,南北要冲之地,连通东南西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不做些中转交易,简直就是对地利的极大浪费。加之整个阿拉伯地区干旱少雨,种不出足够的粮食,不靠经商赚钱,根本养活不了自己。
因此,整个阿拉伯地区,不光是塞尔柱,周边各国多数人也都是靠经商为生,只是塞尔柱的两河流域地区位置更加优越,经商条件更好,氛围更浓。
使团到来,像在巴士拉一样,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是使团人多,而是他们许久都没见过其他国家使团如此大规模出现在王城。周边全是敌国,很少能见到他们的使节,今年举国庆祝国王诞辰,周边国家像往常一样无动于衷。所以,大宋使团此时出现在巴格达,意义非凡。
穿过长长的繁华街道,使团终于抵达行馆,使团三百余人全被安排进一处整洁的大大的宅院,使团安全杨丛义放心的交给塞尔柱人,他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保护好大宋使团的安全,他则需要好好休息几天。
行馆一日三餐,有塞尔柱人及时送来,只是那浆糊一样的东西,还有膻气四溢的烤羊肉,众人实在吃不习惯,不得不要来柴米油盐菜等物自己动手做饭。
塞尔柱人送来了很多生活物资,有些他们还从未见过,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做出丰盛的饭菜。
使团在行馆整整休息了三天,王宫终于来人通知黄大人前去面见国王。
………………………………
第260章 邀请赴宴
黄大人带上十车礼物,在十名护卫和塞亚勒陪同下,前去王宫拜见塞尔柱国王。
半天之后,黄大人回来了,满面春风,十分兴奋。
显然在王宫里他作为大宋使者享受到了高规格的待遇。毕竟使者在外,代表的是一国尊严,任何国家都不敢不慎重,何况大宋还是东方大国,继承了强大的唐朝,历史的悠久。
黄大人就告诉杨丛义,他已经接受国王邀请,在这里至少要停留半个月,因为十天后就是国王诞辰,必须等庆祝大典过后才好离开,让他们都在此地安心等待。
大宋使节见过国王之后,立即便有许多王亲贵族、柱国大臣前来行馆邀请黄大人赴宴,他们都想一睹东方古国的使臣是何模样,更想知道大宋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他们已经听说大宋使臣出手阔绰,这次送给国王的礼物就有足足十车,还有庞大的船队装满了货物,停靠在六百里外的港口等待交易,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家简直富庶的可怕,从他们身上捞点好处,估计就能少忙碌好几年。
面对几十个邀请,黄大人来者不拒,赴完中午的宴会,接着再赴晚上的宴会,行程安排的满满的,一连七天没有一天休息。那些宴会大同小异,也没有新意,聊的问题也是几乎一样,不外乎是大宋国的风土物产、船队贸易,说到最后便是要跟大宋建立私下的贸易关系,甚至希望船队返回大宋时能带上他们。
杨丛义陪了七天,实在感觉很无趣,当然宴会上的歌舞还是很有看头,别看街上的女子几乎全都包裹的严严实实,看着十分冰冷,难以靠近,但宴席间跳舞的女子却衣着靓丽裸露,奔放热情,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十分撩人,让人心性动摇难以自制,要不是杨丛义自制力还可以,难免要被奔放热情的舞女勾引的出丑。
从第八天开始,杨丛义就不再继续陪着黄大人出席各种宴会,好不容易来一趟阿拉伯,不趁此机会抽个时间出去看看此地的风土人情,实在是可惜。
跟守卫行馆的卫士沟通很久,并保证不会随意乱走后,守卫统领终于同意杨丛义自主走出行馆,但也有数十名守卫跟随在他左右,一是保护他的安全,二是怕他招惹是非,毕竟此地风俗人情大不相同,对外人来说有许多忌讳,一旦触犯,说不定就会被人砍死街头。
由于守卫跟的很紧,杨丛义也只能在街上转转,很多地方根本不让他进,而街上除了买卖,并没有其他有意思的事情。
不过他在街上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青色外墙的建筑,都不能随便靠近,不光他不能靠近,就连本地人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近,能进去的更是少数。
青色在大宋也很难见到,在这里这个颜色的建筑又这么特殊,必定是有原因的,但这个问题,守卫不能替他解答,因为他们言语不通,难以说清楚。
等回到行馆之后,他迫不及待的问了塞亚勒。
塞亚勒告诉他,青色看起来像大海的颜色,这里广阔的土地除了巴士拉到巴格达这一片有河流经过的平原不缺水,其他地方都太缺水了,因为缺水,像大海的青色看起来就格外美好,但青色只能从矿石里提取,一般人连饭都吃不起,哪里会有闲钱请人开采青色矿石,只为把房子涂成青色?也只有贵族、豪门大户和一些有钱的教堂才会做这些事情。
这么一说,杨丛义就明白了,原来青色只是像海洋的颜色,并没有更多的意义。但同时他也得到一个信息,阿拉伯地区的人是喜欢青色的,有钱人更愿意为此付出,也许能很赚他们一笔,但可惜的是据他所知,船队所带的丝绸没有青色,至于瓷器,虽然也有少量青瓷,但那青色很淡,颜色看起来有些发灰,不会是他们喜欢的东西。
为什么这里的青色看起来就那么纯净,像雨后的蓝天,又像一望无际的大海,这里的青色真美。难道这里的矿石很特殊吗?如果能弄些青色颜料回去,以后瓷器的青色会不会更深更好看呢?一想到这里,杨丛义当即让塞亚勒去帮忙找些青色矿石来。
这种矿石并不难找,一个时辰不到,塞亚勒就带回来几大块青色矿石。
杨丛义研究了一番,看不出有何特别,随后找来制衣工匠,请他们帮忙看看这种青色是不是跟染布的青色一样。
然而制衣工匠笑而不语,再问之后,才有工匠告诉他,染布的青色是草木汁液,草木汁液能渗进布料里,石头粉末磨得再细也染不进去,用水一冲就掉,石头的颜色只有在烧制陶瓷或室内作画才会用到。
经工匠这么一说,杨丛义恍然大悟,原来这矿石颜色还真是大有用处,能用矿石颜色的几乎都是用来长久保存的,保存的时间越久价值越高,比如在后世,随便一个唐宋元明的瓷器都能卖出百万千万块钱,有颜色的古画更是少之又少,每一幅都无价之宝,价值连城。看来在化工合成之前,带颜色的矿石在哪都是好东西。
杨丛义当即让塞亚勒传出消息,大宋船队不光要香料、药材、黄金、白银和珠宝,如果有青色矿石他们也要。
随着丝绸、瓷器和茶叶大批进入巴格达,大宋庞大的船队停靠在六百里外港口的消息在商贾之间传遍了,人人都想抓住这次机会采购一批来自东方的货物,不管是囤积起来,还是卖往别处,都不会是赔本生意。
在大宋使团进入巴格达,特别是国王召见大宋使节之后,大商贾们无不拼命收集各种能换到大宋货物的物资,但市场上的货物始终是有限,因为有些不能随随便便就生产出来,比如香料,比如药材,比如金银和珠宝,但矿石不一样,它就在地里,就在山上,想要多少,随时去挖,随时去开采,不会有季节的限制,不会像淘金一样看运气。因此,此消息一处,脑子灵活的商贾立即开始大量收够这种不能当饭吃的青色石头。
当商人开始公开收购矿石,立即便引发了一阵找石头的热潮,此时正是初春,两河流域天气较冷,万物都还在封冻中,离农忙还有一段时间,于是得到消息的农民趁着空闲成群结队进山开采青色矿石,赚取钱财。
国王诞辰终于到了,然而大宋使团除了黄大人和他带领的三十二名歌姬舞姬,没人能离开行馆,因为今天是国王诞辰,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国王要走上街头与民众互动同乐,这个时候不允许有任何意外发生,城里出现的外国人就是潜在的意外,所以为安全起见,大宋使团没被邀请的其他人哪里也不能去,只能待在行馆中。
这种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估计也看不到什么风景,对此杨丛义并不感到可惜。
大约两更时分,黄大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行馆,跟杨丛义讲起今日见闻,把庆祝活动说的精彩纷呈、把热闹场景描绘的天花乱坠,恨不得不想回来。但杨丛义听来并没有什么感受,无非是人山人海的百姓和热情奔放的歌舞而已,要么就是魔术和杂技,除了这些不会再有其他的东西。
国王诞辰结束了,意味着使团很快就可以离开,这让杨丛义很高兴。
离开港口很多天了,也不知道汤鷽一个人忙成了什么样子,一想到她一天到晚忙得喝不上一口水,而他在巴格达整天无事,就愧疚不已,该回去帮她了。
诞辰活动结束之后,行馆守卫撤了一半,进入行馆的达官显贵更频繁了,宴会邀约继续。但这次不只邀约黄大人出席,还直言不讳的提出最好能带上东方舞姬同行,他们告诉黄大人,他们在国王诞辰上见过东方歌舞表演后非常喜欢,希望能再欣赏一次。
大宋使团的歌姬舞姬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出去表演的,她们刚在国王诞辰上祝贺表演,转眼又去大臣府上,这显然是自降身份不合规矩,黄大人自然就拒绝了。与此同时提出邀请,邀请这些达官显贵前来行馆参加大宋使团的举办的宴席。
受邀参加使团的宴席,这是他们求之不得的好事,没有人会不答应。黄大人跟他们约定,三天之后请他们准时赴约。
使团上下忙碌起来了,每一个人都在为三天后的宴席做准备。
黄大人带来的厨师,立即开始采购柴米油盐肉类和蔬菜,准备做出有东方特色的食物。宣威军也没有闲着,按照黄大人吩咐在不毁坏原有物件的前提下,按大宋的习惯重新布置行馆。制衣工匠则日夜赶工,准备为赴宴的宾客缝制两件合身的衣裳,一件大宋样式,一件本地样式。歌姬舞姬则抓紧时间排练新的曲目,估计到时候要跟本地风骚的歌女舞女一较高低。杨丛义也有重要的事情,既然他带来的是军队,现在国王诞辰结束,东西方又难得相遇,少不得要在武力上比试,相互摸摸底。
这场关乎颜面的宴会,谁也不敢马虎。
………………………………
第261章 闻香品茗
大宋使团宴请宾客的日子如期而至。
从日头偏西开始,行馆的大门便再也没有关闭,一拨拨宾客,或两三人,或六七人,或二三十人,陆陆续续走进使团驻地。
宾客没有空手赴宴的道理,或多或少都带有礼物,或漂亮的珠宝,或精美的红珊瑚,或名贵难得的药材,或是其他稀罕难见的珍奇之物。收礼记礼的军士一开始见到如此贵重的东西,心里紧张无比又异常羡慕,但等他收了几十份之后也就麻木了。
宴会要在日落之后才会正式开始,先来的宾客安排在偏厅休息,黄大人陪着他们畅聊东方风土和人情,时不时的也会聊到回易,宾客们来结交的目的也在于此,但回易不是黄大人擅长的,他总能带着大家绕开回易,聊到他擅长的事情上来。
等来了十几位重要宾客之后,黄大人将诸位宾客请至正厅。
正厅布置的简单而大气,这里原本是一个椭圆型的厅堂,里面摆满了桌椅,如今被清理一空,在正中摆上一行长桌,相对而坐,估计能坐下四五十人,在长桌两旁距墙五尺,摆放了三十余个低桌,桌上都有白瓷茶具一套,每个低桌又配矮凳两个,而地面全部铺上了本地出产的毛毯。
众人一进大厅,便感觉厅中浓浓的东方气息,但一看地面,又是熟悉温暖的毛毯,再一抬头,顶上又是他们的灯饰和画作,整个大厅布置的既有东方神韵,又包含本地风俗气息,东西间的结合布置,恰如其分,没有刻意营造东方印迹,也没有强行拆解本地的东西,一切都是那么的淡雅而自然。
黄大人将众人引至两旁的低桌分别坐下,然后向两旁的宾客高声道:“诸位喝杯茶,稍事休息,晚宴半个时辰之后开始。”
话音一落,就有四位高僧各带一个小沙弥走进大厅,左右一分,一边两位在宾客对面坐下。
黄大人此时又道:“诸位,接下来的时间,就由四位大宋高僧与大家共享茶道。在享茶道之前,先说说茶叶,茶叶是由一种东方树种的叶子,在每年春夏此树萌发嫩叶之时采摘下来,经过多道工序制成茶叶,此种茶叶不需水煮,沸水冲泡即可成为满口芳香回味无穷的茶水。茶水在东方极为盛行,已有上千年历史,上至王公,下至庶民,每日必饮。所谓饭菜不可无盐,待客不可无茶,茶道便是东方为人处事、待客之道。各位慢慢享用。”说完,黄大人离开,将宾客留给四位高僧。
原本在大厅里的翻译,也随黄大人离开,他们还要回偏厅接待后来的宾客,整个大厅便只剩高僧、小沙弥和塞尔柱贵宾,双方一时之间完全无法通过语言沟通。
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茶道原本就是语言之道,对高僧来说,即使一言不发,也能让诸位宾客感受到茶道之神圣与隆重。
小沙弥取来一壶沸水,轻轻放在低桌上。
高僧亲自揭开茶壶的盖子放在一旁,随后右手轻轻提起沸水壶,左手压盖,迅速将沸水注入茶壶,等沸水入壶两寸深,茶叶完全在水中浮起,便将水壶轻轻放下,随即盖上壶盖,拿起茶壶将壶中沸水倒出,等茶壶中的热水基本倒完,茶道第一步,“洗茶”便结束。
桌旁的宾客看着这一切,虽不知何意,满脸疑问,但看着淡定娴熟的高僧,却无人出声相问,全都安安静静的看着,生怕错过任何细节。
随后高僧又取下茶壶的盖子放在桌上,壶中冒出阵阵热气,伸手提起沸水壶,将沸水慢慢注入茶壶中,壶口三点,沸水注满茶壶,水与壶口平齐之后,又拿起壶盖将壶口浮起的茶末儿拂去,这才将茶壶的盖子盖上。这便是“冲茶”,又比洗茶细致很多。
壶盖盖好之后,高森手中的沸水又朝壶盖壶身浇去,顿时便有白雾升起,直至壶身浇遍,“封壶”方才完成。
高僧将沸水壶放下之后,便似入定一般,不言不语,摒弃周围万物,只待壶中茶好。
而身旁侍奉的小沙弥立即动手,用茶夹将闻香杯与品茗杯分组,摆放整齐,放在茶托之上,等待茶好,便能让诸位宾客品尝。
少时,茶好。
高僧右手执壶,左手轻压壶盖,将壶中青绿色的茶水慢慢倒入一个较大的公杯中,茶雾缭绕从杯上升起,厅中一时茶香肆意。
随后高僧亲自将公杯茶水慢慢倒入闻香杯,茶水满七分即止,趁热连倒四杯。
至此,茶已成,可闻香品茗。
小沙弥将茶托送至宾客身前,一一将装满茶水的闻香杯和品茗杯放下。
众人看着眼前的两个瓷杯,并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是好。幸好,有高僧在眼前演示。
只见高僧拿起装满茶水的闻香杯放在鼻下,轻轻一吸,杯中清香之气直入心肺,令人沉醉。
看到大宋高僧抬手示意,诸位宾客这才慢慢拿起身前装满茶水的杯子,端至鼻前,猛吸一气,顿时便感觉到一股奇异的香气,由喉入肺,整个人的精神顿时为之一振。
闻了一会儿之后,高僧才将闻香杯内的清茶倒入较小的品茗杯,以三指轻轻端起,轻啜一口,慢慢由口入喉,轻轻下咽,慢慢回味。
宾客有样学样,也将手中闻香杯的茶水倒满一小杯,随即拿起,一口饮下,清茶入喉,初时苦涩,稍后便觉香气盈肺,再细细一品,顿时觉得香味悠长,回味无穷。
众人再看桌上那杯看似平常的清水,便觉此水定然内有乾坤,不然何以香味弥留喉齿之间久久不散,此种神奇,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品出茶香的宾客赶紧再倒一杯,拿起就要喝下,却见大宋高僧端着茶杯还在品尝余味,这才知道他们方才喝的太急,好东西就该细细品尝才是,在这之后才开始闻香慢饮。
大厅内茶香弥漫,偏厅也是笑语不断,众人沉醉。
黄大人正在跟一众宾客高声描绘大宋国都临安的繁华与美景,以及一年到头,日夜不息的夜市。听的宾客们如痴如醉,世上还有这样美好的地方?恨不得插上一双翅膀,飞越万里重洋,立马赶到临安去体验一番。
天上日头一落,该到的宾客基本到齐,不是在大厅品茗,就是在偏厅沉醉。
等黑夜开始降临,晚宴正式开始。
一众宾客被请进大厅,在厅中长桌两旁相对落座,片刻便将长桌坐满,首座按规矩,自然是主人自己的座位,黄大人招呼众人坐下后,便在首座落座。
随后一声吩咐,厨师准备了三天的菜肴食物一一被端上长桌,送至宾客眼前。
“各位贵客,我等远道而来,没能携带东方食材,只能借花献佛,用贵国的食材做这一席晚宴,希望各位喜欢。要不是不合口味,还请各位多多包涵,等各位哪天到了大宋,黄某一定请各位遍尝大宋数不清的美食,保你们满意而归。各位,请!”等菜上齐,黄大人起身请众宾客开始用餐。
众人听到翻译一番解释之后,根本不客气,立即开动,将手伸向眼前的盘子,直接抓起或炒或焖的肉类和蔬菜,以及精心制作的面食点心、洒满香料的烤牛羊肉,大口进食,狼吞虎咽。
这一幕黄大人早已见怪不怪,却把在厅内侍奉的其他人惊的目瞪口呆。
晚宴的食物并不多,在黄大人的安排下基本没有做任何汤类,一是塞尔柱人历来用手抓饭,没有喝汤的习惯,二是没有合适的煮汤器具,因此几乎所有的食物全是干的,除了几盘蔬菜。
众宾客来参加晚宴,吃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他们又不能饮酒,于是不到两刻钟便很快已结束。
“各位,接下来就是晚宴的重头戏,请各位品茶听曲。”黄大人随后请众宾客来到大厅两边的低桌旁坐下。
等宾客坐下之后,高僧入厅,又开始展示大宋茶道,再一次请贵宾品茶。
就在众人等待之时,穿着便装的宣威军入厅,迅速将餐后的长桌撤出厅外,把大厅清理一空。
洗茶、冲泡、封壶、分杯、分壶等程序完成,小沙弥刚刚把茶为众宾客奉上,便有歌姬怀抱古琴入厅,在正中坐下。
随即在众人瞩目中的一片寂静中,开始拨弄琴弦,厅中顿时飘扬起东方美妙的琴声。
与此同时,那歌姬口中发出温婉绕梁的歌声:“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天籁一般的歌声,让众宾客听的痴迷如醉,如坠云雾,端着的茶杯停在嘴边,似乎被定住一样,都忘了要饮下。
一曲罢,众人仍然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等见到眼前的高僧举杯品茗,才醒悟过来,将杯中茶水饮尽,开始细细品味,闭眼回味,不知回味的是茶香,还是天籁之音。
………………………………
第262章 斗舞比武
一杯清茶,一曲小调,就让宾客沉醉。
再饮一杯茶后,高僧与小沙弥散去。
不久之后,二十名舞姬、六名歌姬走进厅内。
歌姬或怀抱古琴、琵琶,或手捧竹笛、竖箫,并排在大厅正中靠内坐定,手执乐器随时准备吹唱弹奏。
舞姬衣着统一,脚踏绣花软鞋,身着绿衣彩裙,手执五彩丝菱,头插玉簪,发缚丝带,红唇柳眉,面施薄粉,飘飘入内,在厅中依舞型站定。
眼见歌姬舞姬入场,众人的目光顿时便被吸引,瞪大了眼睛,一时竟忘了品茗。
只听一声悠扬空远的竹笛声响起,歌姬手中的乐器依次开始附和,瞬间发出了美妙的难以描述的乐曲,那乐声入耳,令人浑身一颤,汗毛直立,继而心中一暖,如沐春风,一时在巍峨的山巅,一时在平缓的原野,一时在秋冬,一时在初春,曲调婉转多变,让听者如梦似幻。
而场中的舞姬在乐声响起的一刹那,软脚轻移,连踩碎步,腰身转动,彩菱飞舞,裙摆翠衣无风自动,举手投足,莫不风情万种,眉目婉转,一颦一笑,摄人心魂,飞菱越步,轻巧如脱兔,旋身扭腰,迅疾如灵猫,低首含笑,柔臂轻摇,飘飘若下凡仙子,清清如出水芙蓉。
宾客在歌舞中情迷意乱,眼神迷离,双眼随舞姬跃动旋转,不曾有瞬息偏离,好似场中美景眨眼便消失无踪。
天地无尽,美景有时,等乐停舞歇,歌姬舞姬脚踩莲步退去,众人从迷梦中苏醒,怅然若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