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燕王-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来是这样。多谢苏掌柜解惑。”
“大人客气了。”
“苏掌柜,我们船队生意有些大,今天收了鸿运钱庄许多大额银钞,不是我不相信鸿运钱庄的信誉,只是怕有些人心术不正,还请苏掌柜帮忙验看。”说着便从装满银钞的大铁箱子里抽出数百张银钞来。
苏掌柜瞟一眼铁箱子,微微一惊,船队的生意还真是大,这些银钞若都是万两大额银钞,少说也有两千万两吧。
………………………………
第276章 紧闭营门
苏掌柜接过银钞一看,见最上面的一张是一万两,稍微看一眼就知道银钞没问题,于是放在一边,继续看下一张。
不一会儿,苏掌柜便把银钞全部看完,收起递还回去:“这些银钞全是真的,确实都是鸿运钱庄的银钞,确认无疑。”
“多谢苏掌柜。冒昧问个问题,如果我拿着这些银钞去兑换银子,不知道苏掌柜能不能兑换?需要知道银钞的来历吗?”汤鷽接过银钞放好。
苏掌柜道:“大人是做船队贸易的,大额银钞的来源自然都是鸿运钱庄的老客户,老夫不会查,任何一个掌柜都不会查。不过老夫的泉州分铺不大,五十万两以内可以兑换,超过这个数额就得去福州,如果数额更大,最好去临安。不过银子携带不方便,长途贸易不建议带现银,鸿运钱庄遍布全国,只要有银钞,不管到哪都不耽误做生意,手里的银钞保留多久都没问题,想兑换随时都可以兑换。”
汤鷽听明白了,苏掌柜的意思是手里的银钞最好不要兑换,反正做生意都要用钱,完全可以用银钞流转。这么说来,其实不管是谁,只要拿着大额银钞其实都是可以去兑换现银的,只要你的银钞够多或名声够大。
“好,多谢解惑。天色不早了,苏掌柜在这儿吃顿便饭吧。”
“不了,船队有这么大宗生意,老夫肯定有很多事情要忙,如果没其他事情,就此告辞了。”苏掌柜起身。
汤鷽起身相送:“既然苏掌柜事务繁忙,那我改日登门拜访。”
“大人客气了。”
汤鷽一直将苏掌柜送出港口营地,方才回转。
银钞之事疑惑已解,她便没有好担心的了。
铁箱里的银钞重新点数之后一分为二,一部份是船队的,另一部份便是她那七条船的。
看着属于自己的银钞,汤鷽很是激动,如今她也身家百万了,就算不做官,天南海北也能生活的很好,等回易彻底结束,也许就该考虑辞官了。但目前看来,辞官也只能是想想而已,不知费了多大的力气给她争取到一个进入武学的机会,家里怎么会允许她辞官?一想到这些,那份激动,顿时消退。
“这是多少钱啊?”汤六娘拿着食物和茶水走进房间,真好见汤鷽将铁箱锁上。
“问这么多做什么,钱再多也是朝廷的。今晚你还跟我在这儿睡?”汤鷽收好钥匙,端过茶水喝。
“才不要,天这么热,这儿洗澡都不方便,我要回姐姐那里去住,明天再来帮你。”
“行,太阳快落山了,你快点回去,路上注意安全。”
“你就这么想让我走?那我走了!”汤六娘赌气似的一甩头就出了营房。
汤鷽摇头,都十八九岁了,还像个长不大的孩子,真幸福。
日落,月出。
月隐,天明。
从第二天开始,交易数额减少很多,单数虽然比前一天多很多,但交易量却少了一大半,收入不足一千万两。
后面几日,整个港口开始大量交割货物,而成交量则陆续开始减少。
当一天收入降到不足三百万两的时候,船队对外宣布停止交易,全力交割货物。
十三天之后,货物全部交割完毕。
船队停止交易之后,远处又闻风赶来许多商贾,市舶司以此施压,多次请求留一部分货物专营。
当初督造回易时,泉州市舶司给了很多帮助,汤鷽也记在心里,如今船队贸易还是由她做主,留下一些货物,有市舶司代为出售,也不是不可以。
于是在船队离开前,四艘装满货物的海船离开外港,被市舶司衙门带回泉州内港,随同货船被带走的还有四艘船的账目副本。市舶司跟船队约定,货物销售所得要按基本售价计算之后上交船队,多出来的收入,可以自行处置。
泉州市舶司何曾获得过这么多异域货物,兴奋之余,把四艘船货物当成了宝贝,船队不走,他们不卖。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船队离港,扬帆北上。
船队离开后,港口顿时空无一人,广阔的海岸只留下几十艘空空如也的海船。
两个给船队送行的人目送船队消失不见,这才转身离开海岸。
“既然来送行,你怎么不去见你哥呢?”
“她太忙了,哪有时间管我。等她忙完这阵子,我到临安找她去。”
“临安那么大,可不好找。”
“姐姐去过临安?”
“在那儿住过一段时间。”
“对了姐姐,你不是也来找人吗?早上怎么没去营里问问。你早跟我说,我让我哥帮你打听,一准能打听到。”
“算了吧,你哥都忙的没时间见你,哪有时间找人。既然船队回来了,他肯定也回来了,等他忙完,就会回来找我。”
“姐姐,你说的那个人不是你师兄那么简单吧,是不是你心上人啊。”
“别瞎打听,你还是在你自己的事儿多用点心吧。”
“你们都怎么了,都拿我说事,我不出嫁哪儿惹你们了。好不容易跑出来散心,也不让我省心。”
“好了,姐姐给你赔不是,你高兴就好。快点回去吧,回去给你做好吃的。”
“这还差不多。”
二人渐渐走远,港口只剩空荡荡的无人看管的几十艘船。
天朗气清,顺风顺水。
汤鷽带着剩余的将近七十艘海船,在四天之后顺利到达明州。
由于杭州湾、钱塘江水浅,尖底海船吃水线较深,到达临安之后难以靠岸,货物不能装卸,船队不得不停靠明州港。
明州港属北方大港,地处富庶的江南,又在杭州湾出海口上,从此港向东去倭国和高丽距离最近,地理位置较为优越,来自高丽和倭国的货物多数在这里交易,从长江运到江南临安一带的物资不少也在这里交割装卸,港口商船往来不断,十分繁荣。
回易船队一到此地,其他商船便在明州府衙干预下,将最好的港口地段全部让出,供他们停靠。
先到的五艘海船早已空空荡荡,携带的物资已经换成平底江船运往临安,空船因为船队到来,已经被拖到一边。
近七十艘船用了大半天时间终于在港口内沉锚下帆停好,随后每艘船留下五人,其余人员全部下船入港,将海船停靠的港口区域重重包围,外人不得入内,船队任何人也不能外出,回易船队完全封闭。
汤鷽要在明州等待朝廷的消息,也要在这儿等待临安周边的商贾。提前运回临安的几船货物想必已经在达官贵人中引起轰动,也许跟他们关系不浅的商贾已经在赶来明州的路上,一旦开营交易,那每天的交易量必然是一个无法想象的数字。
明州离临安很近,这里已经是朝廷高官大员的势力范围,不知道有多少商贾有他们在背后撑腰,一旦交易起来,规则就没有任何用处了,在强权之下,设置交易上限是基本不可能的,若有财力强大的商贾要整船购买,她没有能力拒绝,也没有任何理由拒绝。
她不敢想,等商贾一到,近七十艘船货能卖几天,会不会有人要赊欠,会不会有人不付钱,在强权面前,她一个九品小官能做什么?
也许只能等朝廷派人来主持交易,不然肯定会是一团遭。
这一切现在还只是想象,商贾没来叩营,朝廷也没派人来,船队上下无事,沉浸在难得的宁静中。
船队封闭整整三天,不进也不出。
在这三天里,汤鷽理清了她的处境,她知道不论如何交易,跟哪些商贾交易,都会是得罪人的差事,这将近七十船炙手可热的货物,一到临安府势力范围,就变成了烫手的山芋,稍有不慎,她就会粉身碎骨。所以她准备把这个烫手的东西丢出去,在黄大人或其他官员来接手之前,船队不能跟任何人交易。
第四天一早,汤鷽又给全体后备军下达一个命令,除非黄大人亲自来港口,禁止任何人进来,官员不行,商贾更不行。
命令一出,船队上下多有不解,黄大人远在广州,离临安几千里远,现在有没有回到临安都不知道,要他来得等到何年何月,这是要彻底封营啊!
江恺之前负责天竺诸国的交易,回易之事也算熟悉,船队到达泉州后,他负责秀涂港几十艘船。来到明州,他一方面要管理后备军,另一方面,如果船队开始跟商贾交易,他也要协助汤鷽,既是出海回易,便要有始有终。
对于汤鷽发布的禁止令,他虽然不是很理解,但也没有提出异议,只是遵照执行。
港口外,一群商贾正在与守卫争吵。
“我们是来做生意,这么把人拒之门外,你们还想不想赚钱!”
“你们那什么大人,芝麻绿豆大个官,帽子不大,架子倒不小。”
“赶紧让我们进去,不然等明州知州王大人来,有你们好受的。”
“何事争吵,还要本官亲自前来。”商贾话音刚落,一个身穿绯色官服的官员出现在商贾后面。
众商贾听到这话,纷纷回头,一见来人,立即毕恭毕敬让出一条路来。
………………………………
第277章 得偿所愿
“见过王大人。”商贾纷纷行礼。
王知州没有理会他们,上前几步,看着守卫,沉声喝问:“船队停在此地数日,为何还不将货物出售,将港口让出!”
守卫再无知也知道眼前这人是大人物,当即恭敬的回道:“回大人,我们也不知道,货物太多,应该还在准备。”
王知州未再言语,举步往营门口走去。
守卫眼见王知州要进营,互望一眼,几人闪身便将营门挡住,一人赶紧解释道:“大人,回易重地,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进出,还请大人见谅。”
“好大的胆子,连王大人也敢拦,不要命了,滚开!”不等王知州说话,就有商贾上前大声呵斥。
“把你们那什么大人叫出来,还要让王大人亲自去见他不成!”
“一点规矩都不懂,你们怎么做事的,还不让你们大人来接王大人进去!”
王知州见前路被挡,他顺势停下,这些当兵的都是愣头青,跟他们硬来,丢面子丢身份的是自己。既然有商贾上来帮腔,他便十分淡定的站在那里,一句话不说,看他们来做这些让人面红耳赤的事情。
守卫一见商贾真的找来高官撑腰,他们哪里还敢争辩,其中一人立即回营禀报。
回易船队的所有账目迟早要交出去,要是经不住核查,汤鷽就会有麻烦。但她本身并不是擅长做账的老掌柜,只要不出大问题,就算有人追究,也说的过去。这几天闭营,她一直在忙着查账修账,对堆积如山的账册再做核查调整。
今天汤鷽正在营里研究核对账目,看看是否还有大的漏洞,忽听营外守卫禀报:“大人,明州知州王大人来了,就在营门口,看那架势来着不善。”
“王知州?”汤鷽有些吃惊,明州府衙离港口可不近,有几十里地,他跑来港口做什么,难道也是为了船队的货物?
知州在一州之地,权势极大,官职品级不知比她高了多少,人都到营门外了,她也不敢不去见,除非是不想混了。
汤鷽略一收拾,紧闭营房,立即出营相见。
远远的见一身着绯色官服,年纪五十上下的官员,在众人拱卫下安安静静站在门前,似是就等她来。
看官府颜色,这王知州至少是五品官,不知道比她高了多少,她不敢怠慢,快步出营。
在两丈开外便高声道:“不知王知州大驾光临,下官有失远迎,还望恕罪。”说话间就走到五尺之外站定行礼。
王知州一见来人身着绿衣,年纪轻轻,不过二十来岁,当即一甩袖子背过身去,口中讥讽道:“你好大的官威啊,连王某到了营前都不能入内,是不是只有秦相爷才能入你的营啊。”
汤鷽一见来者不善,赶紧上前几步,到王知州身前再施一礼:“回易船队所有货物都是朝廷的,出售之后都要入府库,船队马上要到临安了,形势复杂,下官位卑言轻,不敢不慎重,望大人体谅。”
王知州鼻中挤出一声“哼”,继而斥责:“不过是贩卖些货物而已,哪有如此复杂。你囤积居奇,闭门不见任何商贾,不是想要收受商贾贿赂之后,方才卖给他们西洋货物吧!”
汤鷽一听王知州这话,心头一震,这是要泼脏水啊。按他这些话的意思,如果今天开营交易,免不了收受贿赂的嫌疑,继续闭营,那也是有收受贿赂的预谋,因此不管今天是不是开营交易,她受贿的嫌疑是没法摆脱了。
这番话都是恶毒!
心下急转之后,汤鷽回道:“下官督造回易一年,出海漂泊两年,着实劳累了。现在船队来到明州,即将进入临安,可钱塘江水浅,海船无法前行,船队停在明州港也是迫不得已,明州离临安很近,船队就算停在这里,下官的差事也算勉强完成。至于从西洋带回来的货物如何处理,自有朝廷做主,我一个小芝麻官能做的就只有看好船队的货物,哪怕是一块石头。临安来明州不远,诸位要采购船队货物,就等临安来人之后再说吧,到时候要买什么,跟他们买就是,我不过是一个保管船队货物的小官,哪能做得了朝廷财产的主。王知州,你说是吗?”
王知州一时语结,几息之后问道:“你的意思是,船队还要停在这儿,继续闭营?”
汤鷽道:“回知州大人,下官方才说的清楚,船队回到明州,就已经回到大宋,船队是朝廷的,船队带回来的货物也是朝廷的,朝廷的货物,下官哪里敢私下处理。当然,如果下官离开船队,船队由大人接管,货物如何处理,大人贵为明州知州,应该有权处理。在此之前,下官只能继续闭营,等待朝廷的消息,请大人见谅。”
“区区一些货物交易,何须朝廷作主,你找诸多借口,不过就是想要贿赂。”王知州不依不饶。
“王知州如果一定要如此揣测下官,下官也无话可说,只能继续闭营,请诸位自便了。”汤鷽被这知州几句话一激,顿时不淡定了。
“大胆,你就是如此跟上官说话的吗?”王知州被不入流的小官一顶,在众多商贾面前,有些挂不住脸面,立即怒斥汤鷽。
“大人何须动怒,方才下官已经说的清楚,朝廷不派人来,回易船队营地绝对不开。诸位请回的吧,实在抱歉的很。”汤鷽向众人做了个请的手势。
“哼,你就等着丢官罢职吧!”王知州一甩袖子,径直离去。
留下众商贾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怎么会这样,王大人就这么走了,那我们的货呢?”
“王大人能来也是给我等面子,有这个愣头青在,王大人又能如何。”
“要不真给他送点东西?”
“还是算了吧,小小年纪才为官几天就这幅做派,将来还得了,看他也走不远,何必去捧他的臭脚。有这么多货,我就不信我们买不着。”
众商贾当着汤鷽的面,对她大发议论,发泄心中不满,完全不把她放在眼里。
汤鷽心里有气,懒得跟他们争辩,转身走进营门,同时命令道:“守好营门,不是临安派来的官员,一律不准放进营来。”
大官走了,小官也走了,营外只剩下一众议论纷纷的商贾。
不久之后,他们也满怀失望的离开,只能多等等看了。
回到营房之后,汤鷽伏在桌上微屈的眼泪直流。
那王知州说话实在太难听,还当着那么多人面说她,她一个回易小官,还不算入官场的年轻人,如何受得了这种当面羞辱与诽谤,没有在外人面前哭出来,也是她心性坚韧,有了一些男子气概。
哭过一会儿之后,汤鷽止住眼泪。只要坚决不开营,不交易,等到临安来人或黄大人亲自来,她把船队的一切都交接出去,不论如何交易,她都不再沾染半点,王知州的诽谤之语就不攻自破,她的名声自然无损。
稍作调整之后,汤鷽继续开始核查账目。
其实这些账目她在从塞尔柱返回大宋途中已经整理过一遍,七艘船货物的交易记录已经全部销毁,从到达广州那一刻起,七艘船货已经不在回易船队的账目里,等到在泉州出售大批货物之后,七船货也从船队消失了,变成了厚厚一沓银钞。现在她要做的,就是再核对一遍,消除可能存在的漏洞。
船是她自己买的,货也是她自己的,只不过借用了回易船队一些人力帮她掌船搬货,随船队带些私货出海,虽然不犯罪,但让人知道终归是不好,若年纪轻轻,名声有损,想要官职升迁怕是不可能了,所以还是得小心一些。
继续闭营五天之后,营地迎来了临安来的两个大人物。
一个是户部郎中,一个内侍省近侍。
他们二人到来之后,直接宣布皇帝圣意,回易船队所有货物和账目全部交出来,参与回易之人不得离开,要返回临安等待审查。
这是汤鷽等待许久的结果。
三天时间,交接完所有账目和每条船装载的货物之后,汤鷽、江恺、沈缙等人被请出回易营地,带上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在一队禁军陪护下,直接送往临安。
江恺、沈缙不知发生了何事,原本以为海船会换成江船,他们也会随江船返回临安,谁知闭营几日,朝廷派人来没几天,他们在回易营地就没了立足之地。看到汤鷽也是这等模样,他们更是无话可说,朝廷的官员都乖乖顺从,他们只是没有功名的太学生,又能怎么样。
在回京的路上,几十名禁军护送着三辆马车,一刻不停的赶路,从明州到绍兴,又从绍兴到临安。一路上护卫禁军把吃喝等一切都安排好,汤鷽等三人虽然没了自由,但也没有受到刁难和迫害。
四天之后,三人被送进临安城,带到一个有禁军把守的宅院前。
“从今天起,三位就要住在这个院子里,没有允许,不得离开。请进吧。”军官说完闪到一边。
三人无话,径直走进敞开的大门。
………………………………
第278章 我成亲了
“杨兄,你也在这儿?”三人一进院子,就见院中有一人在练枪,仔细一看正是杨丛义。
听到问话,杨丛义迅速收枪,回身一看,见是汤鷽三人,便笑道:“汤兄,江兄,沈兄,等你们多时了。”
汤鷽环顾一周,院内并无他人,上前小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也被送来这里?”
杨丛义笑道:“不知道,黄大人和戴大人都还没回来,也许等他们回来就知道了。”
接着又向主人一样,高声介绍道:“这个院子不大,但很安静,住着还是很舒服的,关键是吃喝不愁,所有的菜都很新鲜。你们就安心住下吧。”
院内除了一个烧水做饭的下人,别无他人,院外有人站岗巡守,四人住在这里倒也惬意。
每天要么看书学习,要么练枪练剑,至于明天如何,他们懒得去想,因为他们自己做不了主。
悠闲的日子过了一个月,一天上午,一名吏部官员来到院内,四人立即出来见过这一个月来,第一个进入院中的外人。
没有任何寒暄,那官员当即宣布:“杨丛义、汤鷽二人督造回易,历时三年,打通南洋、西洋海路,使大宋与西洋诸国得以联通,丝绸、瓷器远销海外,换回香料、金银等奇缺之物,功勋斐然,依律擢升修武郎,加封合门祗侯。”说完将文书分别递交二人。
杨丛义、汤鷽接过文书,行礼谢恩。
之后那吏部官员又道:“二位近期暂且不要离开临安,就住在此地,稍后还有差遣。”
“多谢大人提醒。”
二人谢过之后,那官员道声“客气”,随即离去。
修武郎是什么官,合门祗侯又什么,杨丛义和汤鷽不知道,但既然有加封官职,那必然是升官了。
道喜一番之后,还没等他们想好要如何庆祝,就听江恺道:“外面的守卫好像撤了。”
众人一听,赶紧出去查看。
院外空无一人,哪里还有半个影子。
“杨大人、汤大人,这两年多来跟两位大人一起共事,得到很多机会,经过诸事锤炼,让我获益良多,这次出海也见识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经此一事,我也终于明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真意。现在守卫已经撤走,我们也恢复自由了,该去做些自己的事情。明年是科举之年,离省试只有半年时间,虽然时间不足,我得为此准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