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燕王-第1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赵安认为最稳妥的战法,就是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以坚城拖垮敌军,这样对宣威军无损,也能完成驻守任务。
但他忘了一点,李越人到达安远县城的目的并不是要跟大宋守军死磕的,如果攻城受阻,他们很可能向东绕过安远县城,直接北上钦州。钦州兵力空虚,全部守军不到两千人,李越人一路东进,安远守军闻风而逃,钦州守军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若钦州有失,安远县城的补给就会中断,到时候宣威军还是要出城与李越敌军交战。
如果真到那时,形势就会发生逆转,李越人占据钦州,宣威军要活下去,要么去攻城,要么乘船逃跑。或者搜集到足够粮草的李越人放弃钦州城,回头围困安远县城,宣威军不突围就得困死,突围也是败退之师,要么回一无所有的钦州,要么逃回港口,但以李越人的狡猾,在围城之前,港口的船队肯定会被烧毁,因此突围之后只能逃往一无所有的钦州,若敌军死追不防,宣威军粮绝之日,就是灭亡之时。
所以,如果宣威军不主动出击打退敌军,而敌军又不选择死磕安远县城,那宣威军必败无疑,钦州必失。
突然想明白这一切,杨丛义顿时焦急起来,立即告诉赵安,宣威军必须出击,因为他们不能保证李越人会在安远县城下跟他们死斗至弹尽粮绝,李越人不是傻子,啃不下安远县城,他肯定会调整目标,进攻钦州城,若是宣威军想回师救援钦州,很可能会被李越人在半路埋伏,如果不救援,坐等钦州沦陷,等待宣威军的不是趁早逃亡,就是苦战之后覆灭,但也有可能未能顺利逃亡就在半路被李越人埋伏所灭。
总之一句话,如果不主动出击,攻灭李越人,宣威军最好的结果就是顺利逃亡,但更大的可能是全军覆灭。
也许前几天逃跑的县官和守军正是看清了此战本质,预测到最终的结果,才会毫不犹豫,直接逃离安远县城。
对宣威军来说,如果不主动出击消灭敌人,还有一条保命路,那就是跟之前逃跑的县官和守军一样,及时撤退至钦州城,据城固守。钦州城比安远县城大,人口也多,城池坚固,背靠广南南部八州核心地带邕州,物资不会断绝,钦州可守,则宣威军可保。
但若要保命,就得丢掉安远县,这接到的调防安远县城的命令不符,即使守住钦州城,战功就别想了,不追责就是朝廷宽容。
杨丛义将宣威军面临的情况剖析出来之后,赵安仍然犹犹豫豫,仍说要考虑考虑。
时间紧迫,打退敌军,给宣威军争取功勋和活路的机会稍纵即逝,一旦错过,宣威军将万劫不复。眼下这种情况,赵安还要考虑,杨丛义既生气又着急,但他再着急也不能替统领做主,毕竟任何作战军令,最终都是要一军之帅来下,他是监军,主帅活的好好的,又没生重病,根本不可能越俎代庖。
无奈之下,杨丛义告诉赵安,只给他一晚考虑时间,明天日出前,或退或主动出击,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答复。
赵安点头之后,杨丛义当即离开县衙。
赵安的表现让他很失望,在这种关键时刻,是退是进必须迅速决断,稍有犹豫,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特别是宣威军处在这种尴尬的境地。
幸好想明白的早,如果选择撤退,宣威军就有至少三天的时间安全退回钦州。但如果要主动出击,明天就是最后的机会,等到后天,再想出击埋伏敌人,就没那么容易了,行军时间不够,合适的埋伏地点也不是随处可见。
无论如何,必须得做些后手准备,不能把宣威军的命运交在赵安手上。
杨丛义出了县衙,直奔各营驻地。
这几天他在城里走动很勤,跟大家的关系也在逐渐拉近。之前负责回易督造,虽然也挂名监军,但四处忙碌,偶尔在军中跟大家接触也很少,出海之后跟不用说,见面都极少,更不要说交流。最熟悉的营指挥,只有跟他同去李越出使的张彪和苏仲,张彪留在占城国没有回来,此时整个宣威军中,熟悉的也就苏仲了。
他首先来到苏仲的驻地,随即就被军士带进营去。
“苏老二,你这鼓捣的什么东西?研究*?”杨丛义一进营房,就见地上摆了几架拆开的弓弩。
苏仲起身笑道:“见过监军。”
“这什么东西?”随即坐下。
“也没啥,就是想不明白,弩为啥就没弓射的远,就拆开几架弩看看,问题在哪。”苏仲挠挠头坐下。
“能想问题是好事,但这弓弩还是以后有时间在研究吧。我先提个问题,你现在想想。”杨丛义笑道。
“监军请问。”苏仲坐直身子。
“不用这么严肃,今天突然想起来这问题,大家一起研究研究。李越人为什么一定要攻打安远县城?”
………………………………
第288章 分歧
“安远县是去钦州的必经之路啊,他们不打下安远县,怎么去钦州。”苏仲脱口而出。
“是吗?我们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你是要来攻打安远县城的李越人,到了城下,发现这个城池打不下来,而你的粮草又不多,这个时候你怎么办?”杨丛义笑道。
苏仲想了想道:“如果要我攻打安远县城,不管能不能打下来,我肯定会打几次,粮食不多,打不下来肯定要撤,只能放弃钦州了。”
“就这么放弃了?你从李跃国一路打过来,这一两个月的粮草都是从李越国送过来的?”
“那怎么可能,肯定是一路走一路抢。”此话一出口,顿时一拍脑袋道:“我想到了,打不下来安远县,我可以去其他地方抢啊,为什么要啃硬骨头。先把安远县周边的粮食抢光,之后再去钦州城外抢,我一路走一路打,到了钦州肯定也要试试钦州能不能打。”
“如果一打,发现没什么守军,你会怎么样?”杨丛义再问。
“还能怎么样,直接打下来,占据钦州城,钦州城那么大,粮食肯定足,住几天没问题吧。”
“钦州打下来,那安远县城的守军呢,不管了?”
“围困或者引诱他们出来,然后打败他们。”
“好了,现在我问你,如果我们坚守安远县城,李越人会怎么做?”杨丛义忽然变的严肃起来。
“绕过安远城池,攻打钦州,或佯攻钦州,引诱我们出去?”苏仲神色一变。
“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会怎么样,我们又该怎么办?”杨丛义继续问。
苏仲细想之后,回道:“如果李越人打下钦州,我们会断绝粮草,围住钦州十天,我们一样会断绝粮草,也就是说只要李越人到达钦州城下,我们就会失去粮草支援,我们能做的只有离开安远县城,乘船出海,去雷州或琼州。”
“这会是我们宣威军来到安远县城的结局吗?”杨丛义问道。
苏仲苦想一会儿之后,回道:“我们是来打胜仗的,即使不能胜,也绝不能败,丢下钦州逃亡雷州,这不应该是我们的结局。即刻撤往钦州,把这座空城留给李越人?”
“你觉得合适吗?如果是这样,宣威军放弃安远县城跟之前逃跑的县官和守军就没有区别,即使守住钦州城,功过相抵,我们还是白来一趟。李越人远道而来,他们之所以能一路前进,那时因为他们知道前边没有阻碍、没有危险,除了安远县城。如果我们不守城,主动出击,结局会怎么样?”引导苏仲想明白守城的必败结局之后,杨丛义抛出了另一个想法。
经过方才一番问答之后,苏仲心情沉重,再听杨丛义发问,便没有马上回话,而是开始思考。
片刻之后,苏仲回道:“如果主动出击,宣威军此战即使不胜,也绝不会败。”
“怎么说?”
“李越人不过四千人左右,我们也是四千,双方硬拼一场,即使两败俱伤,我们也可以退回安远县城,而李越人却失去了继续攻打安远县城或钦州的能力,要么败退,要么来安远县城决一死战,真到这种情况,任何一支军队都会选择退走,而不是到别人城下送个全军覆灭。所以,只要出去,宣威军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苏仲忽然眼冒精光,如果真能出去,那就太好了。
于是马上问道:“监军,我们是要出城迎敌吗?”
“今天来只是跟你探讨一下宣威军的处境,看看你能不能动脑经想问题。好了,我再去别出转转。”杨丛义没有直接回答,说完起身出营。
接着他又去下一个营地,用同样的方法引导营指挥看清宣威军面临的困境,再点出可能的,跳出困境的办法。
等把所有营地,包括四个城门都走完,已经快到三更天。
一夜的游说与开导,是不是有效果,就看明天赵安的决定。
回到营中之后,杨丛义又将地图拿出来自己研究多时,暗暗选定几个埋伏和阻击敌人的地点,如果主动出击,进入钦州的这些敌人一个也别想跑,如果能做到全歼敌军,这功勋有多大,想想就让他激动不已。但此事能不能成,他做不了主,首先得赵安同意出城才行。
第二天一早,杨丛义直接召集所有营指挥到县衙议事。
“赵将军,先把昨天获得的敌情跟大家说说吧。”人一到齐,杨丛义当先开口,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未经赵安同意便召集众将过来一起议事,这让他有些不满,但在众人面前,也不好说什么,便对众将道:“昨天得到探子回报,两路敌军的情况已经探查清楚,北路敌军一千五百人左右,最快四天之后到达城外。南路敌军三千人左右,最快在六天之后到达城下。敌军总数在四千五百人左右,虽比宣威军多了一点,只要我们坚守城池,敌军必败!”
杨丛义脸色微变,看来昨天那番话是白说了。
众人一听这等敌情,面色各异,有的兴奋,有的犹豫,有的事不关己,一脸淡定。
不等有人问话,赵安接着说道:“昨天杨监军告诉我,如果宣威军坚守安远县城,宣威军必败无疑,让我们出城迎战。但宣威军最先接到的命令是驻防安远县城,假如我们离开安远县城,因为意外被敌人钻了空子,把安远县城丢掉,这个罪责就要由宣威军来承担,所以对宣威军来说,安远县城绝对不能丢,宣威军不可能在敌人到来前丢下安远县城。”
停顿片刻,看看众人之后再道:“监军说,坚守县城,宣威军必败,我看未必。敌人来到城下,不知道城里虚实,一定会进攻试探,宣威军据城防守,以弓弩伤他们几百人不成问题,若他们不怕死,继续攻城,那正合我意,城下就是他们的坟墓。如果进攻受挫之后他们原路退回李越,此战宣威军便胜,若攻城受挫,他们绕城去攻打钦州,更对宣威军有利,钦州城乃是钦州州治所在,是整个钦州最重要的地方,钦州被围,如果宣威军赶去打败敌军,这等功劳可比驻守安远县城更大。说这么多,宣威军只要坚持八个字,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据城而守,伺机灭敌!”
众将无言,统领和监军意见相左,他们可没有插话的资格,又没人问他们的意见,听着就是了。
杨丛义听赵安说完,脸上神情逐渐平静。随即反驳道:“赵将军把敌人想的太笨了吧。他们的目的是报复,是劫掠和杀人,不是在城下跟我们死战,攻打一次安远县城,如果看到城里防守严密,打不下来,他们肯定会绕城向钦州杀过去,钦州城里守军本就不多,一路烧杀之后,幸存者逃亡钦州,必然会加剧城内恐慌,一旦敌人围城,对守军来说,想活命之后两条路,一条是死守待援,一条是立即从北门逃往邕州,那些人能从安远县城逃走,谁能确定他们能死守钦州,如果敌人散播流言,说安远县城已被攻陷,守军全军覆灭,他们还敢坚守?守军逃走,钦州沦陷,宣威军粮草断绝。”
眼神从众人脸上扫过,看了看他们的神色,随后接着说道:“赵将军说敌人围困钦州的时候,宣威军可伺机灭敌,解救钦州,这更不可能。敌人可不傻,在安远县城吃了亏,就不会假意攻打钦州,实则埋伏背后跟来的宣威军?你们想想,如果他们埋伏宣威军,会得到多少好处,一能灭掉后患,二能大涨生威,逼迫钦州打开城门,三能建立莫大的功勋,有这三个好处,足以促使他们设下埋伏,在将宣威军打败之后,拿下钦州城,如此一来,从李越到安远县,再到钦州城,全在敌人控制之下,他们后续想来多少人就能来多少人,当然这也跟我们没关系了,因为在此之前,我们都已经被他们的埋伏杀死了。”
众人的听得面面相觑,在他们看来,不管是统领还是监军,说的都有道理,但结果却决然不同,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是好。
“宣威军唯一的出路就在城西,我们主动出击,趁敌人不备,先设下埋伏,消灭他们一部分兵力,即使不胜,拼个两败俱伤,敌人也会丧失继续进攻安远县城和钦州的能力,要么败退,要么等待后续援军。他们四千多人,我们也四千人,只要敌人伤亡近半,他们必退无疑,而我们还可以退回城池休养,打败了敌军,安远县城也保住了,当然这是比较差的一种结果。
现在我们知道敌人兵分两路,前后相聚两日路程,北路在前,人数一千五百人,我们完全可以依靠兵力优势,以四千人将他们全部歼灭,一个不留,而后再趁胜势埋伏南路敌军,只需两战,便能将敌军彻底打败,赶出钦州,这等功勋跟守城想必如何,想必大家都清楚。”
杨丛义说完,又扫视众人。
………………………………
第289章 宣威军一分为二
“出城埋伏,如果不顺,会给宣威军造成多大的损失?伤了人,再守不住县城,宣威军得不尝失。况且杨监军刚说的都是最好的结果,最差的结果怕是宣威军出城反被埋伏,一战之后就丧失了战斗力,莫说退回安远县城,怕是连逃得性命都难了。”赵安明显不同意杨丛义的说法。
众将无所适从,一会儿看看统领,一会儿再看看监军。
“杨监军,你是朝廷派来的监军,知州大人命宣威军驻防安远县城,你却让宣威军出城向西,是何用意?监军的职责是监督出征的军队按朝廷或统帅的军令行事,难道监军不知道吗?”
赵安此话一出,多数营指挥就转向支持他了。自古监军多坏事,打起仗来,全是拖后腿,打了败仗还要推谢责任,众将哪有不明白的道理。
“赵统领错了,朝廷给宣威军的军令是调防钦州,不是驻防安远县城。既然是调防钦州,整个钦州的安全都在宣威军头上顶着,钦州任何一片土地丢失,都是宣威军的责任。统领把宣威军的职责只限定在安远县城,其他地方就不管了,这是大错特错。本监军必须监督你,加以纠正!”杨丛义高声反击。
这番话又令厅内的形势发生转变,监军说的也没错,宣威军是奉命调防钦州,而来安远县城不过是知州大人临时决定而已,但不管宣威军驻地在哪,调防钦州的职责不变,只有赶走所有敌人,他们才算完成调防职责。
“驻防安远县城是知州大人的军令,宣威军必须确保安远县城不丢,不能出城,不能有任何意外。再说,宣威军不出城埋伏,就不能击败敌军,赶走他们吗?未必吧!赵安虽然觉得理亏,但仍然坚持他的说法,丝毫不改。”
随后又道:“朝廷的军令,确实是让宣威军调防钦州,宣威军不是没来,可军令上说了让我如何排兵布阵,如何打仗吗?没有吧!我不按监军的意思把宣威军调往西边,监军就要挑毛病,实在没有道理。难道监军是想越俎代庖,指挥宣威军吗?”
众将听得这话,暗暗心惊,统领和监军的矛盾闹到如此程度了吗?统领说的有理,监军说的也有理,但在他们来说,肯定是应该听统领的,毕竟统领才是他们的稳定上司,而监军是朝廷临时指派,随时可以更换,可以得罪监军,不能得罪统领。
赵安的话已经说到这等地步,杨丛义毫不犹豫立即争锋相对:“赵统领是对监军一职有误解吧,是谁告诉统领监军只是来监督军令的?我今天就告诉诸位,监军到底是做什么的。监军监军,重要的不是来监督军队如何打仗,而是监督出征的军队如何打胜仗。军令执行的再好,最终打了败仗有什么用。本监军的职责,就是来监督宣威军打胜仗的,不是在宣威军打了败仗以后,告诉朝廷你赵统领军令执行的有多好。现在赵统领问我是不是要指挥宣威军,如果统领坚持据守县城,不改取死之道,那我就要指挥宣威军,就是要带领宣威军打胜仗,赶走李越人!”
“杨监军,你这是制造矛盾,分裂宣威军!”赵安愤怒起身。
“是,赵统领待在城里好好守你的城,我要带领想建功立业的大宋好儿郎消灭敌人,建立功勋。”说着也起身,看向众人。
议事厅中七将眼见统领与监军争斗到如此激烈的境地,哪里还敢坐着,纷纷跟着起身,不敢胡乱发一言。
杨丛义道:“我曾在武学研习各家兵法一年半,经朝廷考核之后授官,随后负责督造回易,力主组建宣威军,又去安庆亲自招募将士军卒,还请来精通战阵的教导团,帮助大家训练新军,虽然跟大家在一起时间不多,可我的心一直跟着宣威军。出使李越时,我也带了一千宣威军,跟他们交过手,知道他们的势力,在南下占城国途中,也跟他们交流过,知道他们的狡诈。有谁愿意跟我走,就站过来,我带你们打胜仗,建功立业!”
“想走的,我不留!”赵安怒道。
七将听着这话,心思浮动不已,十分不安,宣威军是要分家了吗?
有人看看统领,又看看监军,更多的人看着前方,眼神连动都不动,
“监军大人,我跟你走。”沉默片刻之后,七人中有一人动了,走向杨丛义。
众人一看,那人不是别人,正是曾经更李越人打过仗的苏仲。
“好,欢迎。”杨丛义笑着拍拍了他的肩膀。
苏仲没再言语,便在杨丛义身旁站定。
“监军大人,我也跟你走。”又有一人过来,却是罗聪,其他人顿时有些不淡定了。
“好,欢迎。”杨丛义拍拍他的肩膀。
罗聪也在他身边站定。
随后又有一人上前道:“我也跟监军走。”
众人一看是潘诚,心下微惊,这人是真正跟金人交过手的人,十五岁从军,如今已经超过十年,实力较为强悍。
“好,欢迎。”杨丛义说着也拍了拍他的肩膀。
还没等潘诚站定,又有一人闷头走了过来,一句话没说,就站在杨丛义身旁了。
此人是平常寡言少语的姚昶,在宣威军中势力不俗。
杨丛义拍拍他的肩膀,连道三声好。
赵安脸色难看,眼看四将跟了杨丛义,却也无可奈何,便道:“行,你们就跟着杨监军去送死,到时候别求着我给你们开城门!”
见剩余三人应该是不会过来了,杨丛义道:“赵统领放心,我们只会打胜仗,不会打败仗,你还是担心你自己吧。”说完举步离开。
苏仲、罗聪、潘诚、姚昶四人转身向赵安抱拳行礼。
“滚吧。”赵安十分生气,懒得再看他们一眼。
四人随即转身,跟上杨丛义,出了议事厅。
五人随即聚在营中开了个小会,杨丛义将他的想法与四人细说一遍,随后各自回营筹备。
一个时辰之后,四营两千人带着少部分军资军械从西门离开,到达宽二三十丈的护城河边。
护城河从华石镇向东,流经安远县城西门外,再由此如海。而从城西逃难而来的人,有不少是顺着护城河趁船而下,到达县城之后,匆忙离开,把船都留在护城河东岸,因此河岸停靠的大小船只,不下三四十艘。
杨丛义一声令下,苏仲营当先渡河,在本地向导带领下由小路向华石镇方向前进,一刻钟后潘诚营渡河跟上,再一刻钟后姚昶营渡河成功,跟上前队,最后杨丛义跟着罗聪营渡河。
一过河,杨丛义便在张柳护卫下,迅速前进,赶上走在队伍最前边的苏仲营。
根据钦州地图,虽然他已经大致确定了埋伏地点,但古代地图画的十分抽象,山有多高无法估计,河有多宽多深,也不会标注清楚,他得实际探查之后,才能选择最合适的埋伏点。
同时,队伍一过护城河,就向华石镇、那梭镇方向派出探子,探查敌情。
在向导带领下,二千人全副武装,用大半天时间就由小路到达华石镇南边的一片丛林,此地距离华石镇中心不到三里远。
全军暂且隐蔽行踪,在林中休整。
他们到达华石镇不久,探子便回来报告,整个华石镇周边不见敌人踪影,也不见当地百姓,是一个空镇。
探子汇报完毕,稍作休整,继续往西边那梭镇,甚至更西边的武文方向,去探查南路敌军军情。
敌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