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燕王-第1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柳一抬手,道:“小事。”
既然人已到手,石兴的心腹,迅速将地道边的土回填至洞中,而罗聪则赶紧将人带往河边。
石兴的船早就等在那里了,一见人被抓到,当即也是大喜,连忙把他们接上船。
“出发!”石兴一声吩咐,货船迅速离岸,顺江而下。
升龙一带就属冲积平原,江河流经此地之后,流速就已经不快,此时又盛行东北风,逆风而行,一天行船百里就算很快了。由升龙城到东部大海,水路将近四百里,最快也得三天时间。
三天时间会发生什么,他们不知道。在李越的土地上,罗聪只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石兴身上,但愿他能摆平一切吧。
。。。。。。。。。。
距离占城国都毗阇耶不远处,有一片海湾,海湾内停有大小几十艘船,海湾周边有大片建筑,建筑外围还有不少良田。
此时这里正在忙碌集结,一支千人队,分左右两营列阵。
这正是大宋军队。
今天一早,章先生终于有了明确的回复,大宋驻军可以调动到北方边境一段时间,边境守军也会配合演练十天,只提了一个条件,如果李越人转头攻打占城,大宋守军不能袖手旁观。
占城离临安万里,大宋留守占城的军队至今还是张彪自己管理,朝廷没有给任何任命文书,也没有派遣官员来管理,占城人的条件,张彪当然可以做主。
宣威军在此建立留守据点之后,前来投靠的宋人不少,整个据点快有两千人,有不少干脆就加入宣威军,跟宣威军一起训练,一起劳作,两年前的一千宣威军,如今已达到一千五百人。
集结完毕,张彪、潘诚各带一营人马,直奔占城国北方边境,日夜急行军。
边境守军统帅已经提前半天接到毗阇耶穿来的急信,大宋留守军队一到,马上开城放他们通过,随后又派一万人出城,在城下一里之处配合大宋军队演练军阵。
城外空旷的原野,安静了一年多,再次被声震山野的操练声打破。
。。。。。。。。。。。
五里之外,李越边城,昨天傍晚接到河静城急报,此时正在紧急集合,准备北上支援河静城。
忽有探子来报,占城边军出城了,城下黑压压一片全是人,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还有一支军队已经进了李越境内。
占城人从不敢出城挑衅,事出反常,刚刚集结完成的守军,立即解散,各回各位,严守城池。
。。。。。。。。。
河静城已经被拿下两天了,城内的生活秩序正在恢复,城池也在进一步加固。
两天前一场激战,宣威军损失不小,好在此城还是顺利拿下,宣威军也补充到充足的粮食,就算大军围城,固守一个月也没有问题,但问题是,这个城池的坚固程度,不足以抵御三五万大军。
也不知道南方几万李越大军,潘诚、张彪有没有牵制住,苏仲心里实在没底,如果牵制不住,他们不是战死就要逃回海上,这都不是他想要的结局。
求人不如求己,拿下河静城后,改成静州,依先例,府衙官员归附大宋的免除一死,官复原职,立即组织民众全力加固加高城池,办事不力的直接拿下,关进牢里。
经过全城百姓两天努力,城池总算坚固了一些,但要抵挡三五万大军还远远不够,根据苏仲的想象,还要在整个城池外面再加厚五尺,城墙要再高八尺,没有砖石,那就去烧制。
苏仲准备在静州打一场持久战,这场攻城掠地的功勋他要定了!
。。。。。。。。
李越王城,升龙城,王宫。
“王上,王府属官来报,二王子不见了。”内侍禀报。
五十多岁的李越王稍稍有些吃惊:“他不是整日都在寻欢作乐,怎么会不见了?”
内侍道:“属官禀报,王子昨夜叫了不少官宦子弟一起饮酒到深夜,那些子弟离开后,王子也休息了,可中午他们去找王子,才发现王子不在房中,陪侍的女子说王子是跟她们一起睡的,早晨醒来就不见王子,也不知道王子是什么时候离开的,王府上下找了半天,都说昨晚之后,没人见过王子。”
“肯定是属下疏忽,让他偷偷跑了出去,怕担责任才来汇报,不去管他们,国事要紧。北方进展不顺利,河静又被攻占,你去把另外几家叫来,商议战事。”李越王吩咐道。
内侍应一声,赶紧去传令。
一个时辰之后,升龙城一片混乱,车马物资源源不断,在城里街上出现,有渡河向北的,有驾车向南的。
北方战事筹备了很多年,用了多大的力气才拿下镇南关,夺下郁林州,进逼邕州,绝不能因为粮草被毁就退兵回师。
南方河静丢失,其实也并不着急,丢了也就丢了,只要南部边军回师,河静马上就能收复,况且河静一地位置并不重要,由此南下得不到好处,北上并不容易。但不把河静收回来也不行,时间一长,必然民心动摇,军心浮动。
因此,北方战事要继续打,拿下邕州以为根基,河静也要尽快收复,安抚百姓恐慌的情绪。
如此一来,失踪的王子便没人再关心,也分不开精力去找他,耽误国家大事。
无人盘查、阻挠,罗聪、石兴一行人,顺河而下,一日百里,还算顺利。
三日后东部地势更加平坦,河流分支便多了起来,幸好石兴亲自跑过几次船,对水路还比较熟悉, 便只能选最靠近正东的支流,但愿杨丛义的船只便在正东,不然又要浪费太多时间。
一天之后,这艘货船到达海边,但海外看不到一艘船,当天夜里,罗聪在海滩上燃起大堆篝火。
与杨丛义分别时,两人已经约好,五天之后,接应的战船每日来回经过升龙东边的大海一次,如若得手,以篝火为号。
荒无人烟的海滩,篝火燃起的第二天,一艘大船靠近。
“接应到了!”罗聪大喜,兴奋的高喊一声。
石兴看到战船也十分高兴,但随后而来的便是无尽的感伤,已经许久没回家了,大宋跟李越正在激战,他就是想回去也回不去,朝廷还需要他的情报,怎么会让他这个时候离开升龙,况且他也不想离开这个可以建立功勋的地方,他要恢复祖上的荣光。
看着视野里的战船渐渐靠近,两里,一里,罗聪高兴之余问道:“石兴,你跟我们一起回去吗?”
石兴摇头,脸上挤出一些笑意:“还有那么多兄弟在升龙,我不能丢下他们不管,这次先不跟你们回去,下次有机会再说吧。”
“你不会是舍不得升龙城里的那些家业吧?”罗聪看了一眼石兴笑道。
“说实话,还真是舍不得,那都是兄弟们拿命拼出来的血汗,兄弟们还得靠它在升龙城讨生活,不然就得露宿街头了。”石兴还在笑。
罗聪没有再说什么,两年不见,他发现石兴变了好多,有时候虽然还是心事很多的样子,但开朗了不少,也越发沉稳成熟了。
在升龙城时,他们各顾各的事情,没有时间谈论任务之外的事情,在船上这几天,他们时间多比较多,各自聊了聊经历,通过石兴的讲述,他觉得石兴的坚韧和勇气比他更强,能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创出庇护近三十人的产业,实在不简单,反正他做不到,也许石兴以后所能取得的成就,要远超过他们几人。
船近了,看着站在船头甲板上衣甲整齐鲜亮的宣威军,石兴的眼角微微湿润,他什么时候才能重新穿回大宋军甲,带着他的荣耀返回临安?
罗聪在海边高高举起衣裳,不停的挥舞。
一刻钟后,战船靠岸。
一声令下,船头沉锚,放下船桥。
不等站在船头的杨丛义开口,罗聪便高声禀报道:“监军,一切顺利,我们得手了。”
“带上来,即刻返回!”杨丛义早知他们完成了任务,兴奋劲儿已经过去了,他现在想的更多是如何保密,如何把人安全送到何监军那里,或者直接送回临安。
罗聪等人得令,迅速把人从货船舱底抬出来,转移到战船上去。
“见过杨监军!”石兴站在海岸边,没有上船。
“你们近来可好?”目标被转送上船后,杨丛义走下船桥,来到海岸。
“一切顺利!”石兴回道,说着将一个厚厚的信封递给杨丛义。
杨丛义接过拿在手里,笑道:“好,继续吧,眼下还离不开你们,等时机合适,我会接你们回去。”随即,冲船上一招手,便有一名军士提着一个大包裹下来,交给石兴。
“拿着吧,这是你们的饷钱和经费。”
石兴接在手里,感觉很沉,谢道:“谢监军!”
“后会有期!”杨丛义转身登上战船。
“监军保重!”
战船很快离开海岸,朝东方而去。
石兴看着海上越来越小的战船,热泪夺眶而出,久久不愿回头。
………………………………
第307章 重任相托
长撸击水,铁轮转动,战船逆风而行。
两天后,战船到达钦州城外港口,随即派遣罗聪亲自将消息送往邕州城。
其余人马全在港口等待,不允许任何人离开港口,更不允许外人靠近战船。
何监军送来的书信里,除了告诉杨丛义宣威军的任务,还明确告知邕州乃至广南,所有州治所在,都有李越奸细在潜伏,所以才要求严格保密。
一天之后,远在邕州的何监军接到宣威军当面密报:李越王子已经抓获,现在钦州。
何监军惊喜至极,当场连道六声好,激动的语无伦次,这是大功一件啊,官家对于广南战事所提的要求终于完成了!
他当即手书一封,派遣二十名护卫禁军随罗聪返回钦州。与此同时,一份漆封战报,日行八百里急递临安。
罗聪带着随行禁军日夜兼程赶回钦州港口,杨丛义看过何监军的书信,立即命令罗聪带着战船赶到广州,由广州经陆路,务必在一个月之内将人送回临安,为保证安全,何监军的护卫禁军和张柳随船行动。
稍作补充之后,罗聪带着一百宣威军乘船向南,绕过雷州进入广州,弃船登岸,沿着驿路,全速奔向临安。
战船离开之后,杨丛义带着剩下的宣威军进入钦州城安置休整,而他则向知州毛奇借了数匹马,带着寥寥数名亲兵直向北方邕州而去。
一到邕州州衙,通报过后,杨丛义便被带进州衙内院一处偏僻的院落,此地便是何监军在邕州的临时住处。
何监军一见杨丛义当即大赞道:“杨监军,你我虽同为监军,你监四千人,我监四万人,人数是你十倍,却没你这般英雄气概,连拿数个战功,真让老夫羡慕不已。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成就,假以时日,便成国家栋梁,也毫不稀奇!”
杨丛义连忙推谢:“大人过奖,小打小闹,全凭运气而已。”这顶高帽扣过来,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心里实在没底。
何监军笑道:“杨监军不必过谦,你的事迹老夫早就在密切关注,是不是运气,老夫还是能判断清楚的。坐下说。”
“谢大人。”对方坐下之后,杨丛义随后落座。
落座奉茶之后,房中再无其他人。
何监军笑道:“不知杨监军可还记得太湖县的陈大人?”
杨丛义一惊,急忙回道:“不知何大人所说可是几年前在太湖县人知县,后调任安庆军任知军的陈大人?”
何监军道:“正是。”
杨丛义这才答道:“陈大人在太湖县时便与我有恩,之后随他去安庆上任不久,朝廷便复建武学,下官得陈大人举荐,这才进了武学,没有陈大人,就没有下官的今日。至今三年未见,不知陈大人安好?”
何监军笑道:“安好,陈大人如今已调任和州,赴任一年有余,你久在海上,当不知情。”
杨丛义道:“陈大人调任知州,真是可喜可贺。”忽而问道:“不知何大人是如何知道下官与陈大人的关系?”
何监军道:“我与陈大人同科中榜,他是榜眼,我是探花,也算同窗了,虽然十数年未曾见面,也偶有书信往来。数年前,武学复建,一日国子监拿着一封武学入学推荐信来到枢密院,刚好被我看到,这才给你加试一场,你说我如何知道你与陈大人的关系?”说完面带笑意。
原来当年迟到,错过入学考试,是得了何大人的帮助,才最终通过加试进入武学,此时他才明白,为何国子监会为他一人安排加试。
杨丛义立即起身谢道:“多谢何大人当日提携,此恩铭记于心!”
何监军点头笑道:“孺子可教。从护卫回易经南洋到西洋,再到如今钦州三战,深入李越为朝廷解忧,不枉当年为你挣得这个机会。坐下说。”
杨丛义依言坐下,内心依然起伏不定,既然入武学之时他就被何大人所关注,那他在临安的一举一动,也许就在他监视之中,也未可知。
“我观你虽为监军,但有将帅潜质,若多加磨炼,假以时日,必是大宋一员良才。其实你等深入李越拿到罪人,此战对朝廷便算了交代,但李越敌军还在扶绥未曾退去,恰如足底之疾,虽不致命,却也让人难受的紧,而广南兵将不堪大用,短时间内怕是难以击败李越,若是此战拖延一年半载,不光朝廷会被拖的疲惫不堪,失地也会变成李越人的土地,就像百年前的广源州,虽是大宋土地,可土地上生活的都是李越人,最后朝廷不得不将之放弃。眼下此战已经三个月,仍然看不到结果,我担心拖延过久,丢失的土地将步广源州后尘,所以此番把你叫来,便是有重任相托。”何监军夸奖过后,神色一变,说起正事来。
杨丛义心下了然,前边铺那么多关系,又戴高帽,果然有事,恐怕还是难为之事。但他身为下位,哪有拒绝的权力,怕是连选择都没有。
于是正声回道:“大人吩咐就是,为朝廷,为社稷,下官自当粉身碎骨!”
“好。那我就照实说了,来邕州也有些时日,聚集在这里的兵将,不是避不出战,临阵脱逃,便是百般推诿,贻误战机,就连你率领宣威军深入敌后毁掉敌军军粮,多数人都不相信,派人去探查了十多天,最终还是得出一个不能确定真伪的结果。我怀疑他们不少人都与李越人有瓜葛,甚至已经被李越人收买,让他们继续打下去,我不抱任何获胜的希望。这一仗还得你们来打,否则广南危矣。”何监军无可奈何的说出这番让杨丛义深感震惊的话来。
在宁明毁掉数十万担军粮,几百艘船烧毁沉入河底,只要有人到了那里,就能确认这些事实,为什么不能确定真伪?邕州守军真被李越人收买不成?若真是这样,他一千多宣威军能干什么,怎么打不够李越人几万人塞牙缝。
“大人的意思是让宣威军来邕州,主动出击,击退李越人?”杨丛义心虚的厉害。
“不,你们要是到邕州来,所有行动都会被他们所阻,你们还是要在钦州或敌后,想办法击退扶绥城外的五万余李越人。”何监军见他有误解,赶紧解释清楚。
邕州有兵将四五万人,打不退李越敌军,还不想打仗,却要他一千多人去击退敌军?现在大半宣威军在静州筑城固守,整个钦州的宣威军也就五百人,这仗怎么打?杨丛义顿时有点懵。
何大人不会以为打仗这么容易吧?宣威军能先后三次消灭七千余人,那都是借了天时地利,精心设计的伏击,真要正面对敌,别说两千宣威军,就是给他两万,也打不下五万李越人。可话已说出口,又怎么能反口退缩。
“下官也有心退敌,这才在消灭钦州敌军之后,绕道北上,偷袭了敌军补给军粮。但大人有所不知,这种偷袭可一不可再,再去怕就要失败,弄不好还会全军覆没,何况现在有一千多兵力还在李越腹地静州,正筑城防守,难以撤回,钦州能用的全部兵力只有五百余人。”杨丛义不得不将内情相告。
“静州可以考虑暂时放弃防守,将所有兵力调回钦州待命,据我所知,宣威军还有两千兵力屯驻在安远城内,你是监军,对他们也熟悉,完全可以调出来任用,若有顾虑,我给你一张调令,你依令调兵。”
“如此最好,当初与宣威军统领赵安兵分两路,便是他不愿出城退敌,一味想要防守,若他也在军中,怕战时又起分歧,延误战机。”静州放弃就放弃吧,就凭那一千兵力也不可能杀到升龙城去,但调集安远城内的宣威军,他顾虑很大,赵安是统领,一半人都要听他的,打起仗来,一旦不能同心,必败无疑。
“我可以考虑将赵安调离,宣威军暂时由你独自掌控,自由调度。”何监军稍一考虑,便承诺给杨丛义解决顾虑。
四千人不到,面对李越五万大军,还是没有丝毫胜算,双方兵力悬殊实在太大,杨丛义想了想,便道:“大人,宣威军即使四千人全出,在敌军面前劣势依然十分明显,不是下官长敌军士气,如果邕州大军不协同攻击,怕是此战难以达到想要的结果。”
何监军立即回道:“勿忧,敌军势大,朝廷自然不会让你独力支撑。我已快马将调令急递贵州,前来广南支援的殿前司游奕军此刻就在贵州,三日之内,一万游奕军便会全军南下钦州,与宣威军一起行动,协同作战。游奕军乃禁军精锐,统制李耕更是久经战阵,征战经验十分丰富,两军合一必能有一番作为。不过你不用担心统兵权问题,李耕虽比你年长,在军中的资历比你深厚,但两军会合之后,宣威军仍然由你独立指挥,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参与指挥调度游奕军,至于如何对敌作战,由你二人共同商定。”
杨丛义一听有一万殿前司精锐,心里顿时安定许多。
殿前司各军全是禁军编制,每年从大宋各地方军中挑选精锐补充加入,战斗力很是强悍,并不是浪得虚名。
………………………………
第308章 游奕军李耕
“给你们一个月时间,一个月内务必要结束广南战事,将李越人全部赶出广南。至于军资军械等后勤补给,我会亲自安排妥当。还有什么问题吗?”何监军给出了时限,看来是想回临安过年。
既有殿前司精锐助战,又何监军亲自筹集粮草补给,人虽然相较于李越,还是少了一大截,但未尝不能一战。
“暂时没有。下官即刻派人去静州,将宣威军调回东兴镇。”杨丛义说完便要走。
“且慢。你先在此稍等片刻。”何监军出言拦住,随后起身回到内屋。
片刻之后拿出两个信封,交代道:“一个是调令,调动安远县宣威军的,另一个是给钦州知州毛奇的,到了钦州之后,将书信给毛奇,你在钦州城暂留一天再去安远调兵。游奕军马上就到钦州,你们暂驻钦州人,伺机而动。”
“是。”杨丛义接过信封收好。
道别之后,迅速离开邕州州衙,急向钦州赶去。
一到钦州,便直奔州衙,将何监军的书信交给知州毛奇,同时征调了一艘海船,派人驾船而去,向西直下静州。
游奕军未到,杨丛义便在钦州住下,开始思索如何退敌,地图翻了一遍又一遍,想不出退敌之计。
邕州到郁林边境,河流纵横,群山密布,行军困难,粮草运输一样困难,邕州在下游,郁林在上游,敌军进攻容易,撤退就没那么简单了,若敌军被正面击退,他们全军覆没的可能很大,但听何监军所言,正面是不可能击退敌军,难道真要再来一次偷袭宁明?
敌军损失了数十万担粮食,从河内到郁林路程不短,短期内应该不可能再筹集那么多粮运到宁明,上次吃了大亏,敌人不可能再集中运输,若继续走水路,十船一放,五船一放,都有可能,再偷袭宁明也达不到上一次集中摧毁十万担的效果,去的兵力少会被敌军所败,去的人多了,山路难行,后勤补给又是问题,当真是大难题。
面对这种情况,不知道游奕军会怎么办呢?一筹莫展,杨丛义只能等游奕军到来,看看他们有什么办法没有。
钦州知州毛奇的信使急入安远县衙,当即被带到宣威军统领面前。
“赵统领,这是知州大人给统领的书信。”信使将书信双手呈上。
赵安接过书信,打开看过,面色不改,问道:“知州大人可有什么交代?”
“知州大人吩咐,接信后立即动身。”信使回道。
“没说安远县防御由谁接管?上思已出现敌军踪影,此时离开今天,稍有不慎,怕会功亏一篑。”赵安拿着书信,觉得不可思议。
“知州大人没说,应当自有安排。”信使回道。
“知道了,回去告诉毛知州,赵某即刻动身赶往邕州。”赵安眉头紧锁。
信使离去之后,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