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燕王-第1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是肯定的。再会!”杨丛义抱拳回礼,随后转身继续向山上走去。

    不久,杨丛义走远进了密林之后,亭中另一男子这才问道:“文哥,你还认识在临安当官的?”

    程文笑道:“算不上认识,好几年前在山里见过,同行过一段时间,当时他还是一个小小的衙门捕头,后来不知怎么就到了临安,几年前听说还当了官,现在官职应该不低了。”

    那男子道:“那我们在临安是不是可以找他帮忙了?行事也能方便不少。”

    程文道:“我先来临安就有这个意思,毕竟多年不见,又没有多少交情,真要找他帮忙也得先看看是不是靠得住。我们来临安也不是只待一天两天,等在临安稳定下来,把该摸的情形都摸清楚,再暗中观察观察。况且他现在是朝廷命官,跟之前做捕头的时候地位大不相同,简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身份地位不同了,能不能走到一起,能不能同坐一张桌,吃一碗酒,都不好说了。”

    那男子回道:“文哥说的有理,我们确实应该慎重。”

    程文道:“能不能借助杨大人的力量以后再说。你继续盯着他们,不要轻举妄动,有什么消息,还是送到山上来。”

    那男子道:“是,文哥。那我先走了。”

    二人很快分别,一个上山,一个下山,匆匆消失在小道和密林山野。

    杨丛义跟程文分别之后,漫步向山上走去,但原本平静的思绪已被打乱。

    他离开天柱山好多年了,对那里经历的一切人和事,随着程文的出现,纷纷从脑海深处涌起。前后两次进入天柱山,期间发生太多事,特别是后一次。

    当初他便知道,天柱山、安庆一直暗流涌动,牵动朝野,陈大人也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才能被从知县的位置上突然提拔为知军,委以重任,而他也因在天柱山釜底抽薪,抓获绝大部分逃犯,使各方纷争暂时平息下来,帮助陈大人脱离困境,而后他才能获得举荐进京求学,逃离安庆这个各方势力争斗不断的大漩涡。

    现在这个并没有多少印象的程文突然出现在临安,还能在多年后轻易认出自己,显然事情不会简单,忠义盟终于要走出天柱山,准备来临安大闹一场吗?

    忠义盟为何组建,虽然之前听宋头领说过,多少还有些印象,但他们的目的绝不单纯。

    况且当初大叔让他从黄梅县来临安,要打探可是那位权势滔天的大人物,很明显,他们盯上的是同一个目标。
………………………………

第348章  兵案大人

    大叔去流求,已经好久没消息,也不知是否安好?

    到了海外,他的心事应该会放下吧,在那一片广阔的天地里,他会生活的很自由。

    香炉峰出山了,之后可能还会有熟面孔,天柱山里的人一旦出来,就不会有好事。

    杨丛义如今已是朝廷命官,再跟那些人有接触,若他们犯事,难保不会被牵连。大宋朝廷不杀文臣,但对武人却从不手软,特别是涉嫌谋反的,谁说情都没用。岳元帅功勋卓著,作为十万大军统帅,官居枢密副使,不就是被栽赃陷害,因重臣一句“或许有谋反的意思”,就被害死吗?

    香炉峰、天柱山的人,能躲还是躲躲吧,他不过是殿前司一个小官,要是被他们牵连,怕是要死无葬身之地。

    杨丛义觉得刚才有些冒失了,偶遇故人,一时欣喜,却顾不上细想,就把住宿地址告诉他们,这绝对是祸不是福。

    心神难静,蝉鸣声在耳中也变得喧嚣,惹人焦躁。

    心境已乱,爬山散步,索然无味。

    杨丛义转身,匆匆下山。

    一回到客栈,就跟方安交代一番,而后才稍稍心安。

    之后的几天,在殿前司署衙,他跟往常一样,每日看看功勋集录,翻看的速度越来越快,除了南方今年要去核查的地方,其他方向的驻军功勋记录,一目十行,一页一页,迅速翻过,有些明显跟南方不沾边的,直接略过。

    功勋核查虽然十分重要,但兵案就他跟孙淼两人,要想全部核查清楚,基本不可能,能重点看看就不错了。

    在这几天里,杨丛义把江南西路、两浙东路和福建路驻军上报的集录集中在一起,再细看之后,挑选了几个距离泉州不是很远的州府,当然泉州也包括在内。

    四月二十五日,杨丛义在仓案领取到四月的俸禄,铜钱三十贯。

    随后又告假去户部领取之前大半年的俸禄,到了户部,负责发放俸禄的官吏查完记录,一通计算之后,各种钱加在一起,一共发给他三百二十七贯钱,那官吏说的很多,他听起来很乱,具体是发了些什么,他还真不清楚,本想再问问,可等着领取俸禄的人多,只得作罢。

    身负三百五十贯钱,杨丛义顿时觉得富足不少,但这些钱还是不够还方安,况且他离开临安远赴外地,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离开临安前,他借方安的钱是还不上了,只能等回来之后再说。

    临近月底,四月二十七日,一直未曾露面的兵案张大人终于现身。

    这天一早,杨丛义像往常一样,第一个来到殿前司衙门前,等待大门开启。

    不久,冯忱第二个赶来殿前司,就跟约好的一样。

    开门的时间还早,二人正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着,就见一辆马车缓缓驶来,一直到殿前司门前停下。

    冯忱一见马车出现,立即闭口,整整官衣,不再言语。

    杨丛义虽不知来者是何人,但也马上有样学样的整整了官衣官帽,以示尊重。

    牵车的下人从车上拿下马蹬放在车下,而后才道:“老爷,到了。”

    片刻之后,车中人问道:“门可开了?”

    下人回道:“还没开,已经有其他大人到了。”

    车中人一听有同僚在,便伸手拨开门帘,在下人帮扶在,一步跨下车来。

    “张大人,好久不见,身体可好些了。”站在一旁的冯忱上前一步,笑脸相询。

    六十多岁,胡子发白的红衣官员笑道:“不服老不行啊,老夫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了,休养了一段时间,略有好转,但也不能久坐,坐上一个时辰,腰就直不起来了。”

    冯忱道:“身体要紧,大人该在家好好休养才是,怎么今日却来衙署了。”

    红衣官员道:“病再重,该处理的事还是要处理,一段时间不来,衙署的事要堆成山了,不少人直接找到老夫家里,不胜其烦,也没法静心休养。想着能办的就赶紧办了,拖下去也不是事。”

    冯忱拱手道:“张大人有恙在身,还心系国事,当是下官楷模!”

    红衣官员摆手笑道:“冯大人过誉了。”

    冯忱瞥眼见杨丛义还站在一旁,便赶紧介绍道:“杨秘书,这是兵案张大人。”

    杨丛义一听此话,立即上前一步,拱手行礼道:“下官兵案秘书杨丛义,见过张大人。”

    红衣官员张大人看了一眼杨丛义,面有异色,问道:“冯大人,这是?”

    冯忱道:“张大人,杨秘书是前几天才调进殿前司,兵案不是人手紧缺吗,就直接调进兵案了,张大人这段时间不在,也没找到合适的时间通报,是下官失误了。”说着拱手赔礼。

    红衣官员张大人听完解释,脸上神情瞬间恢复如初,笑道:“冯大人说的哪里话,调拨人手本就是磨勘案职责所在,老夫这段时间身体有恙,不在署衙,没有第一时间见到兵案新人,哪里能怪冯大人。”

    冯忱道:“多谢张大人体谅。”

    见张大人摆手,又看向杨丛义,并且上下打量,于是赶紧介绍道:“张大人,杨秘书的情况比价特殊,他之前在武学读书,后随回易船队出海两年,去过南洋、西洋诸多国家,经历较为丰富,在船队回易期间任宣威军监军,对军队比较了解,去年回易结束之后,刚好南方边境发生战乱,宣威军奉命调往广南,杨秘书则继续任监军之职,他带领宣威军在广南立下不少功勋,以磨勘之制,杨秘书就该调离宣威军,而殿前司正好缺人,兵案秘书之职刚好合适。”

    听了冯忱的详细介绍,张大人道:“如此说来,杨秘书当是青年俊才,不过放在兵案是不是埋没了人才?”

    杨丛义回道:“大人过奖了,下官称不上俊才,能在殿前司兵案任职,是下官的荣幸,下官一定在大人引导下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办好大人交办的差事。”

    张大人看着杨丛义点头道:“好,年轻人就该有这样的态度。在殿前司署衙任职可跟在军中任职不同,在军中任职最多管万人,而在殿前司,则要管理天下所有禁军,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过也不用担心,年轻就多学多锻炼,经历的多了,自然就会有所成长,将来能独当一面,也未尝可知。”

    “多谢大人教诲,下官一定好好做事。”杨丛义赶紧表态。

    “吱呀”一声,殿前司大门打开。

    “张大人,进署衙再聊吧,要不要下官搭把手?”冯忱笑道。

    张大人推谢道:“不用了,老夫腰不好,不能久坐,可腿脚还行。”

    “张大人,请!”冯忱让开一步,让张大人先走,杨丛义也随即让开正对大门的路。

    “冯大人请!”张大人嘴里这么一说,抬脚先行。

    走了几步,还没上台阶,回身道:“一个时辰后来接我。”

    马车旁的下人立即回道:“是,老爷。”

    三人先后进了衙门,冯忱直接去了差事磨勘案署衙所在的院子,张大人、杨丛义停留片刻。

    “杨丛义,一会儿孙淼来了,你们一起我这儿来一趟。”说完,张大人朝另一个院落走去。

    “是,大人。”杨丛义抬手躬身。

    等张大人走远之后,杨丛义这才进了兵案所在的院子。

    对于这个张大人,说实话,杨丛义并不是很喜欢,但要说不喜欢哪一点,也说不出所以然,总之给他的感觉并不好,也许是他身体建康,却佯装有病在身吧,长时间不到官署的官员,要别人多学多锻炼,脸不红心不跳,做官的本事是学到家了。

    杨丛义一心求官,但不是一个一心做官的人,求官是为了做事,而不是做官,所以他自然就会对善于做官的人心无好感。

    在署衙书案前坐了一会儿,翻了翻案上单独摘出来的几册功勋集录,它们记载的几乎全部是今年要核查的三路禁军,如果孙大人说的不错,今天张大人过来就该是为功勋核查之事。

    不久,孙淼走进署衙,刚刚坐下,杨丛义便道:“孙大人,张大人来了,让你我二人一起过去找他一趟。”

    孙淼应了一声,对张大人的到来,丝毫没觉得意外。

    稍稍收拾了一下书案,孙淼起身:“走吧,杨秘书。”

    在孙淼带领下,二人穿过几个院落,来到一个小院,在一排房屋中,便见到几间房屋有“兵案”字样,在其中一间房外还有两名守卫值岗。

    二人靠近那间房屋,在三步之外问道:“张大人在吧。”

    一守卫道:“刚刚出去,二位大人稍等。”

    房间大门敞开,屋内无人。

    杨丛义见孙大人并没有要进去等的意思,便也站在一旁等待。

    这个院落,他之前从未来过,如今看来应该是殿前司各机构主官的官署,这院落不大,容不下多少人,而殿前司机构不少,料想还有机构在别处。

    仔细想来也是,殿前司这种主管大宋全部禁军的衙门肯定不会小,有些官员、有些机构也不是想见就能见到,而兵案张大人就是其中一位。
………………………………

第349章   核查目标

    太阳已经升起,阳光洒在身上,后背发热,隐隐有汗。

    二人站在门外等了好一会儿,才见张大人从院外信步而来。

    “大人,身体可好些了?”孙淼拱手行礼,神态恭敬。

    张大人边走边道:“还是老样子,久坐不得。把该办的事办了,还得回去静养。都进来吧。”向二人一招手,便进了屋内。

    二人落后几步,跟进屋内。

    “都坐下说。”张大人落座,后背往椅背上一靠。

    “谢大人。”二人道谢之后,一左一右先后落座。

    “身体有恙,坐不了多久,多余的话也不多说了,今日过来,是有几件事情要处理,其一就是大教阅转资,去年各军申报要转资的,尽快审核,在六月底之前完成,但这个数量要控制,十转其四就行了,现在不打仗,朝廷也没那么多钱。孙大人教阅转资就由你负责,审核出结果之后,要是我不在官署,直接去我府上,记住六月底之前一定要完成,没通过审核的,下一年再说。”张大人说完看着孙淼,等他回复。

    孙淼起身回道:“是,大人。”

    应承下来之后,杨丛义见他神色有些凝重,看来这不像是个好做的差事。

    “其二是诸军、直、班内外转补、连排,按岁月功次来办,今年各军申报也不要全部通过,十转其七。孙大人,此事也由你负责,七月底之前完成,审核出结果来找我。”

    “是,大人。”孙淼起身再次应承下来。

    “其三是审核各军功勋。此事颇为耗费时日,不是一时半刻便能完成,但又是诸军、直、班将士功赏、转补、连排、换官等必不可少之依据,此事本该三月初就要开始,六月底完成,可兵案人手奇缺,我又有恙在身,一直拖延到现在,好在杨秘书及时调来殿前司任职。杨秘书以前在军中任过几年监军,对军中之事应该不陌生吧?”

    毫无疑问,明摆着,功勋核查之事,自然要落在杨丛义头上,但他能不能做好,张大人不清楚,此人能不能放心使用,也摸不清,多多少少有些犹豫。

    杨丛义起身回道:“下官在军中是待过几年,不过那支军队之前不是禁军,军纪奖惩都比较随意,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如今有幸能调来殿前司任职,下官自当多做多学,好好办差。”

    张大人点头道:“坐下说。”

    杨丛义依言落座。

    “功勋审核其实不难,只要把握好分寸,自然皆大欢喜。但分寸历来最难把握,你应该已经看过各军上报的功勋,真真假假很多时候确实难以分明,但难以分明不是不能分明,真实功勋自然就不用说了,那些假的虚的,能核查出来最好,到时候通报诸军,给他们以震慑,若查不出来,那也就只能算了,除了虚假的,还有一些夸大的,夸大的功勋一旦查出来,正常情况下也不能通过审核,但万事都有特例,需要临机处置,实在难以决断的,可以去找本军统制或统领商讨,还不能决断的,回殿前司衙门之后,我们再商讨决定。你可明白?”张大人睁着一双精明的眼睛,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他希望能得到肯定的答复。

    “下官明白。”杨丛义稍稍考虑一番,理清里面的一些关系之后,随即给了肯定的答复。

    张大人笑道:“好,如此我就放心了。接下来我们看看具体核查哪些地方吧。孙大人,去年核查你有参与,你先说说你的想法。”

    孙淼道:“大人,下官以为还是按之前的规矩,在同一个区域挑选目标,近几年西北、西部还有北边都去核查过了,今年该去南边,至于是东南还是西南,其实都可以,若按路程远近来说,似乎去东南更好,比如两浙东路、福建路、江南西路,这三个地方距离临安不算太远,如今已经是四月末,时间不多了。”

    “嗯,时间确实是个大问题,每到一地,一来一去都得半个月,两个月时间确实去不了几个地方。据我所知两浙东路东起明州,江南西路西至南安军,两地相隔四五千里,一个月也难有一个来回。既然时间不多,那就不要去那么远了,就在两浙东路和福建路挑选。两浙路北部也不考虑,尽量往南去,南边是温州和虞州,虞州在三路交界处,位置险要,此地驻军该去核查一二。福建路则核查中部和南部地区,南剑州位居福建路中心,位置也十分紧要,另外南部泉州和汀州也该选一个,一个沿海,一个接壤三路,可选一个,此次核查时间不多,能去三州之地足矣。杨秘书,你以为呢,是去泉州还是汀州?”张大人手无地图,却侃侃而谈,一连说出不少州府和位置,好似大宋州府近在眼前一般。

    杨丛义听得暗暗有些佩服,看来张大人胸中还是有些东西,并不是一个装病空混官俸之人。原本以为张大人会一口气把所有要核查的地方全部确定下来,没想到最后却来问他的意见。

    其实此事他之前早有考虑,于是当即回道:“下官以为不管泉州还是汀州,都有可选之处,汀州三路交界,位置重要,而泉州与漳州接壤,并且泉州还是大宋第一大海港所在,路径停靠泉州的船只北有高丽、倭国,南有南洋和西洋诸国,往来通商频繁,外邦人留居较多,他们对大宋是否有害,我们无从得知,只能寄希望于当地驻军严守军纪,守好国门。以此来看,泉州当比汀州位置更重要,所以下官以为此行当去泉州。另外,说句题外话,下官督造回易之时,曾多次前去泉州,也在泉州停留过一段时间,对泉州还算熟悉,如果核查泉州驻军,想来应该能节省不少时间。”

    张大人点头笑道:“杨秘书言之有理,泉州位置确实重要。自从去年回易船队回来之后,带回大量稀有贵重之物,听说朝廷准备将远洋回易继续做下去,马上就会开始筹备,泉州海港以后还会有禁军驻守,地位只会越来越重要。既然你对泉州较为熟悉,那就去泉州。如此,今日就把核查之地正式确定下来,两浙东路虞州,福建路南剑州、泉州。”

    见孙、杨两人没有异议,张大人又道:“这三个地方的驻军不少,我们时间有限,也不能去一一核查,三州之地,选择八个指挥即可。这个选择权力就交给杨秘书,毕竟这次是要你去幸苦一趟。”

    “是,多谢大人。”杨丛义立即起身应承。

    “好了,就这样吧,你们各去忙自己的事,有事难以定夺,可直接去我府上。”张大人拿起茶杯。

    “是,大人。”孙淼、杨丛义起身应承之后,随即离开。

    二人回到兵案署衙之后,再没说一句话,低头伏案,开始忙自己的事情。

    所有事情,张大人都给了期限,而他自己却做了甩手掌柜,要继续回家休养,官高几级,他二人哪敢有什么意见,上面的大官不管,他们也只能办好接到手上的差。

    一转眼,一天过去,又到了回家时间。

    “孙大人,好像要关门了。”杨丛义听到院内禁军守卫已经开始喊了,于是出言提醒依旧伏案忙碌的孙淼。

    孙淼抬头一看,恍然发觉已到离开署衙的时辰,口中道:“时间过的可真快。”放下手中笔,合上文册。

    “是啊,一忙起来,时间就不是自己的了。”杨丛义回道。

    二人一同出了大门,杨丛义回身将门锁好。

    “孙大人,今晚有没有时间一起吃顿酒?”杨丛义边走边问。

    孙淼感觉有些意外,回道:“杨秘书是有事相询吧,不妨直说。”说完微微一笑。

    杨丛义笑道:“那下官就不饶弯子了,关于功勋核查之事,早上在张大人面前不好细问,还得大人多多指教。”

    孙淼笑道:“早猜到是为这事。”

    “那大人今晚是否方便?”杨丛义再问。

    “今晚就算了,明晚吧。”孙淼稍稍一考虑,便如此回道。

    杨丛义拱手一礼:“下官多谢孙大人,感激不尽!”

    “杨秘书说的哪里话,你们同在兵案共事,何须言谢。”说着赶紧摆手。

    二人一同出了殿前司,寒暄一声之后,孙淼上了马车当先离去。

    杨丛义沐浴着夕阳,慢慢朝城北钱塘县走去。

    临近月底,核查地点终于确定了,当真如愿要去泉州。但接下来,他便有些忐忑不安了。

    功勋核查具体要如何做,可从来没人告诉他,什么样的情况判定为虚假,什么样的情况判定为夸大,在张大人面前,他不好说不明白,但张大人那么说,必有深意。

    要核查哪州哪路,张大人似乎早有考虑,孙大人和他的意见,都在张大人预料之中,所以这功勋核查一事,并不简单。

    幸好,他约到了孙大人,只要好好请教一番,弄清里面可能存在的一些弯弯绕绕,应该就能避免掉进坑里。

    但到底会怎么样,谁知道呢。
………………………………

第350章  龙骑军营

    此后几天,杨丛义将处州、南剑州、泉州驻守禁军上报的功勋集录仔细研究后,又向孙大人了解三州驻军情况,为了此行做了必要准备。

    一顿六十贯钱的酒,换来机会,与孙大人于密室之内讨教核查功勋之事,短短半个时辰,收获颇丰。

    城外房屋也做了安排之后,临安已无牵挂。

    杨丛义于五月初二领取殿前司诸军通行信符,又去仓案支取了公使钱,当天便离开临安,渡过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